支付风险控制篇1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1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计算机的管理,如果由于计算机病毒感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导致系统瘫痪,导致数据丢失,则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把数据安全防范风险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2)财***直接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财***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资金的风险,收款人、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核实,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合理性很难确定。
(3)财***授权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与财***直接支付相比,授权支付的风险性更大。因为财***授权给预算单位后,***门的监督余地相对减小,给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相对松弛,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这也为预算单位、银行或有关人员违规操纵财***资金留有一定的空间。
(4)财***内部管理风险。
财***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机构,具有绝对控制资金流向的权利。因此,财***内部科室如果出现管理混乱,就极易产生风险。财***预算指标的编制、批复,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批复,非预算单位财***直接拨款都必须有严格控制,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违法支付的事情。
作为最终审核单位支付的关口,也会发生把关不严,容易产生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现象。
(5)银行违规支付风险。
银行作为财***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应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发生乱支付的现象,如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如果把关不严,极易产生违法问题。
(6)预算单位现金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余账户支取现金的额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财***资金风险的存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的业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方便用款,经常提取大额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要求使用现金,而且极易产生盗、抢风险。提取的大额现金在银行门口被抢夺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因此预算单位加强现金管理,尽量少支取现金是非常必要的。
2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对人员的培训,预防资金潜在风险,完善财***直接支付与财***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人民银行、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要坚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支出审批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便”的原则,合理地规范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压力。
(2)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随着国库集中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愈显突出。数据是国库集中支付所有业务的根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风险控制,确保数据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安全措施: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作到以下几点:①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②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就是在实时有两台服务器同时并行,处理数据,时刻有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服务器将即时接管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集中支付业务。③运用数据备份系统。④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运行环境,数据系统中心机房线路采用专线供电,同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确保市电停电后还可以保障处理集中支付数据一定时间;机房内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设备均可靠接地,供电、通讯线路布线整齐、规范,连接牢固;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铺设,并采用专用空调24小时保持温度、湿度,机房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防尘、干燥、适温和防静电的要求。⑤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重要设施严格管理,配备消防、安保等设备;建立严格的进入制度,不准无关人员随便进入机房。⑥安装反病毒软件,应选取著名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⑦物理隔绝,连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的计算机,应严格禁止使用外部及未经安全处理的磁盘使用,做到物理上隔绝。二是健全制度,落实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依据和要求,而落实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计算机安全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保障。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理念。无论是数据的安全运行还是系统的防范犯罪,人都是其中的关键。要坚持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原则,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管理,预防各类人为事故、案件的发生。
(3)建立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门、银行、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门必须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以防范财***资金风险,确保财***资金安全。基层银行要尽快解决管理松散、把关不严和与***门之间信息梗塞之弊端。
(4)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财***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府采购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财***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所提供的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的真伪,进行全面鉴定。
(5)完善财***直接支付与财***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财***资金从国库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门必须采取措施,对财***资金进行跟踪。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电函等形式及时向收款人查问资金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对银行与人民银行当日的清算票据进行及时监控,防止银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三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进行事后监控。四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适应新形势下监督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支付风险控制篇2
(一)造成商业银行支付结算运行体系混乱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支付结算是直接与社会经济相联系的部分,一旦发生支付结算风险将会导致客户提款的要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损害存款的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客户资金的流通和使用。这就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结算渠道的畅通性,甚至进一步影响到银行信用。在社会性的经济往来中债务方与债权方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社会结算资金的有限性,银行一旦不能使企业权益得到保障,必将使企业想方设法转嫁风险,逃避自身债务。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将会造成支付结算体系的混乱,使社会经济大环境逐渐恶化。
(二)使整个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定遭受威胁
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世界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商业银行的重大作用。商业争先无疑是社会资金亲算的中介,各个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都直接或简介的与其它银行相联系,这个链条中的一环发生支付结算风险就可能导致风险的“传染”,严重的可能造成整个社会金融秩序的紊乱,亚洲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影响中央银行货币***策效力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的货币***策是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的调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这又是通过各个商业银行来传导的。一旦商业银行产生支付困难的问题,中央银行就需要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来提高银行的信用,防止经济体系的崩塌。[1]但是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减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策的效力。
(四)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支付结算上的虚假信息。最明显的就是报表和会计账簿的信息不实,表面上很难被发现,效益客观的账目可能潜在了很大的亏损,一旦被发现,也很难有挽回的余地,给银行造成重大的损失。日本的善意证券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经营失败存在许多的原因,但是会计信息失真是最主要的信息之一,许多不堪入目的资产、巨额的债务并未在会计报表内反映,对管理层的挂历和决定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当发生支付困难的情况时,已经无力再去挽回,从而在危机之后宣布破产。毋庸置疑,虚假的信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分析
(一)外部风险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正在无形中对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现行的法律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权力和义务的对等性,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另外,随着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与发展,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也因此产生了***性的改变,但是法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特别是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等行为的法律问题,甚至出现了许多法律空白。电子票据、数字签名、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都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例如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网上银行承担了大量的业务量,但是现行的金融法规中却没有对其明确的规定,因此产生的业务纠纷也没有得意解决的法律依据。总的说来,相关法律的建设和制定远落后于技术进步与金融穿心的步伐,由此为支付结算带来的法律风险不容小觑。第二,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不足,社会信用观念淡薄。通常,信用风险是指在支付结算过程中,单方面拒绝或无力偿还债务而使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我国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漏洞,社会层面的信用观念还相对淡薄,因信用缺失而造成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信用产生于个人、单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因无视商业信用,不按期对银行落实支付结算的行为。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为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他们的文化水平、信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例如恶意透支、拖欠信用卡和银行债务、逃贷、偷税漏税等情况时有发生。当然,银行方面也存在信用风险,例如无视相关纪律与制度,压票、压单等。客户与银行双方面的信用缺失都将使支付结算风险提高,造成支付结算系统混乱,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第三,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手段落后。金融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逐步体现出网络化、电子化的趋势,支付结算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创新。银行方面,网络化、电子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现代化的结算方式革新了手工记账、邮递传递凭证等传统的操作方式,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监管制度的创新与建设严重滞后,已经跟不上技术、工具的创新速度。[2]至今,支付结算方面的监管仍没有大的突破,还仅仅局限于审查提送的报表、查账簿等老套的手段,效率低下,效果也没有提升,很难通过这些来发现问题。监管方式的落后给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带来的较大的困难。
(二)内部风险
第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知程度不足。当下,大多数的农村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受到“种信贷、重存款、轻结算”的传统管理思想束缚,对支付结算的风险管理、开拓发展上的认识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支付结算方面重视程度的不足造成其监管上的疏漏。行内普遍的发展理念缺乏监督与管理,缺乏对支付结算业务的认知,缺乏对其风险的认识分析。甚至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去治理。有些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内部管理松弛的问题,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普遍请示支付结算,缺乏创新意识,热衷于重复习惯做法,排斥支付结算方式上的改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与突破。第二,违规操作,不正当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开发,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使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大大提升,银行间的竞争也因此加剧,给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激烈的惊蛰造成行业内单纯强调目标收益的趋势,忽略了风险管理。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收益,各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竞争市场地位,无形大大增加了风险隐患。这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违纪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很有可能迫使负责支付结算的部分放宽制度的执行,更易使盲目跟从利益热点、违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等情况发生。毋庸置疑,商业银行间的无序竞争造成了严重的支付结算风险。第三,安全管理难度提升,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目前,国内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存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的状况,内部管理相对松懈。有很大一部银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缺失,人员、岗位的配备不齐全。进行风险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认真、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有员工在支付结算支付过程中没有按要求进行,产生思想扭曲,与企业勾结串通谋取私利的情况发生。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十分薄弱,事前不明确、事中不严谨、事后监督不到位,为支付结算造成了风险隐患。第四,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操作风险日益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设备老旧,更新缓慢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操作风险。各大金融机构的竞争使银行的压力日益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疏于对新技术、新设备方面的投资。随着网络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支付结算系统的效率是以技术的进步为依托的,其处理业务的数量极大,设备与技术的落后可能导致硬件故障、通讯缓慢、软件设计缺陷、操作事物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风险的增加。
三、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控制措施
经济大环境下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支付结算安全的重要性,科技、制度、人员等因素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保障资金安全,施行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控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加强支付结算风险控制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应清楚的认识到所处状态,一方面应熟悉国家在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认识到其疏漏支出,促成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相关法律,并熟悉支付结算的流程,规范化员工的操作。再者,应及时的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废止、纠正不合理的条款。最后,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应与法律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全面规范的施行支付结算,控制支付结算风险。当然,中央银行也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满足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需要。
(二)规范运作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机制能否正常运作是风险控制的关键,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资金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能力。首先,要做到各组织、部分间责任的划分明确,明确岗位义务。特别是在支付结算的管理方面,要明确后台监督的职责,严厉处分渎职行为。控制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急症应从授权批准制度、预算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3]另外,还需要有严谨的监督评价机制,做到全面有重点,严格执行,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而不发挥实际作用。
(三)加强科技投入,提升风险控制效率
支付风险控制篇3
法院终审认定,银行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只审查了取款凭证和密码的真实性,遗漏了对提款人身份的核实,未完全尽到审核之责,对存款被冒领负有过错,应承担一定责任。判令银行承担30%的过错责任,赔偿原告聂某75000元。
大额现金支付历来为储蓄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业务操作稍有疏忽,就可能遭受不法分子欺诈,产生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支付大额存款,储户除出示存单(折)、复述密码之外,储蓄机构还得履行特定程序,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363号]等规定,对一日一次性从储蓄账户提取现金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上的,储蓄机构柜台人员必须要求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经储蓄机构负责人审核后予以支付。其中一次性提取现金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要求取款人必须至少提前1天以电话等方式预约。笔者就此对大额支付现金的身份确认、提前预约、分级授权的风险控制谈点浅见。
1.身份证件审核
储蓄机构办理大额支付现金业务,对储户身份确认的特殊环节,就是审查取款人的身份证件。依照银发(1997)363号等文件的规定,对于一日一次性提取现金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上的,应当审核取款人的身份证件。这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取款人”应当理解为:在储户亲自支取时,取款人为储户本人,储蓄机构应当审查储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在储户委托他人代为支取时,取款人为人,储蓄机构负有审查委托人和人身份证件的义务。第二,“有效证件”的范围,依照银发(1997)363号文件包括身份证、***官证、护照等。第三,“审核”的标准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室《关于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0)816号]的规定,“审核”取款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姓名是否与存单、存折姓名一致,即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第四,“委托他人代取”,中国人民银行以银条法[1991]15号文件解释为,委托他人代取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即储户用足以证明其身份的证件(包括工作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及存单或存折为委托授权的标志,交他人代为提取存款的行为。第五,5万元是指本息合计数,而非仅为本金的数额。
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历来主张,储蓄机构对身份证件进行形式审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储蓄存单、存折密码更换手续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复[1999]44号]、《关于办理存单挂失手续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函(1997)520号]均持同一态度,当然大额支付现金也不例外,法院在愈来愈多的司法判例中予以认可。形式审查要求,储蓄机构审查取款人的身份证件并登记,取款人必须持有储户的身份证件,储户的姓名与存单、存折记载的姓名完全一致,如从监控录像查看取款人为男性,而登记身份证件号码却为女性等。违反上述要求,将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前述案例之中,取款人凭聂某牡丹卡支取28万元存款,登记的取款人姓名却为李某,且不存在委托取款情形,法院最终判决银行承担30%的赔偿责任。
2.储户提前预约
储户一次性提取现金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实行提前预约,是储蓄机构支付大额现金风险控制的又一重要制度。实践中应当注意:第一,提前预约仅限于提取现金,储户如果办理转账业务或者支取存款转存另外账户,则不必实行预约。道理很简单,只要现金不被支取,一旦发生问题,储蓄机构就存在通过账户止付避免损失的机会。第二,提前预约的限额为20万元。个别储蓄机构擅自制定预约标准,如一次性提取现金5万元以上必须提前预约。这不仅对储户取款造成极大不便,限制储户的取款自由,构成无正当理由拖延支付存款。而且容易成为承担赔偿责任的把柄。第三,提前预约的时间为“一天”,即提前一个营业日,而非提前24小时预约。第四,提前预约的方式可以采取电话通知、上门预约登记等方式,但不应当仅限定为上门预约登记。储户提前预约应当告知户名、账号、支取金额等内容,储蓄机构应当予以登记。第五,储户只能在约定日期、预约取款的网点办理大额预约后的支取,当日未取款则预约失效,储户必须重新办理预约。提前预约制度对于储蓄机构来说,属于刚性规定,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发生纠纷后将被指控存在违规操作,可能承担赔偿责任。
支付风险控制篇4
关键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支付结算业务是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通过传统的票据结算功能、多样化的信用支付工具,方便灵活的服务手段,发挥着社会经济活动各项资金清算的中介作用。随着支付结算业务的迅猛发展,支付结算渠道不断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支付结算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并直接威胁着银行、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如何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账户管理风险
一是结算账户管理风险。单位或个人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必须提供有关证明资料,如营业执照(原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开户证明、税务登记证、法人代码证等。但如果个人用虚假身份证或单位用虚假验资报告骗取假的营业执照到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银行的潜在风险已经产生。在实际工作中,存款人伪造变造开户证明文件骗取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的非法存款人企***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非法的犯罪活动而冒用合法存款人名义开户或用虚构的单位名称开户或用注销的单位名义开户;也有的合法单位为达到规避现金管理或单位内部管理的目的而伪造变造开户证明文件违规异地开户或多头开户。而银行未能认真执行真实性审查职责,对开户资料审查不严,甚至于为吸引客户,主动为客户违规开立结算账户,从而为支付结算业务埋下了诸多的风险隐患。二是内部账户管理风险。内部账户管理不规范,挂账事项没有有效的分类管理,责任不清,原因不明,对于长期挂账户未及时清理,存在内部作案隐患。
(二)贪污诈骗风险
1.犯罪分子伪造变造银行票据及结算凭证、伪造银行预留印鉴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或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或通过防真技术克隆票据及结算凭证或企业预留印鉴,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
2.内部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部分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电子汇划补充报单等会计凭证,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空转账务,借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资金;有的内部人员通过抽单盗款、私制凭证偷盖印章、涂改凭证日期、延压单据等方式贪污挪用银行及企业资金;有的利用伪造存单非法吸收账外存款、内外勾结参与银行承兑汇票诈骗、虚开存款证实书和承诺书、参与非法借贷等,骗取并贪污、挪用银行和客户资金,事后还通过签发假对账单来隐瞒作案行径。
3.犯罪分子骗开银行承兑汇票、利用假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有的犯罪分子采取编造银行承兑汇票申请材料、伪造购销合同和虚构担保,以及伪造财务审计报告等手段到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而银行没有对单位资质、经营状况进行审查,也不核实合同的真伪就办理承兑,当承兑申请人不是交纳足额保证金时,一旦承兑申请人到期不足付款,必将引起银行垫款的风险。有的贴现、再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有的收到克隆的银行承兑汇票,虽然按规定查询查复,但由于犯罪分子采用高科技手段,仿真程度十分高,隐蔽性越来越强,依靠临柜人员对票面的审查和一般的书面查询很难辨别真伪,贴现银行仍有可能蒙受资金损失。
(三)竞争风险
各家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或争市场地位而盲目铺摊设点;一线网点任务重、压力大,是否完成任务直接影响个人收入,在利益的重压下,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放弃风险控制为代价,片面追求存款业务发展,为了完成存款任务、留住大客户,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不惜放弃原则,违章操作。在日常经营中,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业务发展,而疏于管理,从而导致业务管理的混乱和风险监控的不力,可能因无序竞争而形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支付结算风险。
(四)人员管理及制度执行风险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大多来自人为的因素。一是会计人员***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加之劳动强度过大,导致工作质量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形成差错、失误的风险。二是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差,品质恶劣,内部作案监守自盗,造成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三是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差,员工间相互盲目信任、互不设防,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听之任之,***大意的失职风险。四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尽管现在银行的制度建设相对健全,职责分工、操作流程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会计人员只讲关系、协作,不讲职责、原则,丧失了对违规导致风险的起码警觉,淡漠岗位职责,甚至发现违规现象也无动于衷,使岗位间的监督制约名存实亡,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盲目顺从,丧失原则,对经营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敢抵制报告,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
二、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防止支付结算风险的发生必须从队伍建设抓起。一是要实行会计人员准入退出机制,把好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关;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人员防范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治学习,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防止内部人员作案;四是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合理充实会计人员,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五是做好员工思想行为排查工作,把好重要岗位的用人关。
(二)强化账户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严控资金支付风险
一是加强结算账户的管理。银行应充分利用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查询等功能,加强对存款人基本信息及已开立账户情况等的审查,坚决杜绝存款人利用虚假开户资料骗取开户情况的发生。在全面运行账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化建设以实现与征信系统、工商、公安、税务和技术监督部门等系统的联网,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解决开户银行对客户提供资料真实性审查困难的问题,及时了解单位的变化动态,依靠技术手段做好账户管理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管理上应改变银行账户的审批层级,由银行后台部门集中管理账户的开立审批,以规范账户开立使用,强化账户合规管理,避免由于一线网点片面追求业务发展,在开户资料不全或有瑕疵的情况下,违规为客户开立账户,形成结算账户风险。二是要强化内部账户管理,严格开户手续,加强对内部账户使用的监督检查、实时监控及对账工作,定期对内部账户进行清理,发现异常要及时追查,杜绝内部人员利用账户作案的可能。三是加强不动户管理,消除不动户管理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按不动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不动户销户及使用控制,严格不动户恢复正常使用的审批手续,把不动户管理作为稽核检查的重点而非盲点。
(三)运用科学技术,提高防假识假手段
一是运用科学技术提高银行票据的防伪技术,提高银行的验票技术,降低犯罪分子伪造、变造和复制银行票据的可能,加大犯罪成本。二是推广电子验印系统的运用以逐步替代人工肉眼验印的方式,仿真印鉴的出现对现有的人工折角验印方式已构成了极大威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运用高科技的电子验印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仿真印鉴带来的风险。三是加大支付密码器等科技产品在银行票据结算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增加支付密码做为票据支付的辅助条件。四是银行间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票据查询系统,共享票据信息资源,提高票据查询效率以防范诈骗案件发生。
三、结束语
银行处于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许多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有的企业和个人从正常渠道不能得到银行资金,就通过非正常渠道贪污、挪用、诈骗银行资金,且犯罪智能及技术日益提高,银行防范支付案件风险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和艰巨。只有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及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从体制、流程、科技、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强化监督制约措施,才能全方位提高银行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桑小***.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引起支付结算功能弱化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0(01).
支付风险控制篇5
摘要:“互联网+”时代手机网购是当代大学生常用的购物模式,这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因网络购物带来的第三方支付风险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对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风险认知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指出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所遭遇的潜在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因素,为规避第三方支付风险,大学生应提高对网络购物风险的认知,并具备相应的防御策略,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网络购物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认知;风险控制******在2015年的《***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业态。在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的今天,通过手机网购是当代大学生常用的购物模式,因为不能像传统支付形式那样进行面对面交易,这就加剧了大学生消费群体对支付过程的不可控性。在“互联网+”时代,作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大学生对于第三方支付风险认知与控制的认知度如何,是本文研究的动力基础。
一、第三方支付风险因素
第三方支付风险贯穿整个购物过程,从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来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因素:
1. 环境因素。与传统支付环境相比,第三方支付的操作环境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可能会面临因网络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购物风险。
2. 隐私因素。网络购物中网络消费者在进行第三方支付时,需要填写一些关于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银行卡CVV码、支付密码等个人银行账户信息,如果第三方支付企业没有认真遵守《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安全标准》,擅自保存了不允许存储的敏感数据,这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3. 经济因素。第三方支付大大提高了网络购物支付的速度,但为了体验更加快捷的支付服务,不少消费者用户选择“快捷支付”方式,因为不需要开通网上银行,只要提供银行卡卡号、用户名、***码等相关信息后,第三方支付将手机动态口令发到用户手机,只要消费者用户输入正确手机动态口令,即可完成支付。“快捷支付”操作方便快捷、使用门槛低,为盗用者提供了便利,因快捷支付导致支付宝账户被盗事件接二连三发生,使得消费者面临着经济上的损失。
4. 服务因素。第三方支付发生问题时,消费者用户该如何应对和处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就变得尤为重要。只考虑本企业盈利需要,而忽视消费者自身权益,势必导致消费者用户体验下降。
由于第三方支付风险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可预知性”,很多大学生消费者自身难以控制,更容易造成人财物的损失。因此,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进行了基本的分类归纳,如下表 1-1。
二、大学生对第三方支付风险认知调查
(一)数据采集
本文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对经济贸易系、纺织化学工程系、服装系、机电工程系、外语系、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等五系一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每个专业选取了15人左右,回收问卷573份,其中有效问卷498份,回收有效率为87%。为充实调查问卷,获得更加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除了采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问卷数据之外,还进行了个别访谈,以便为大学生降低支付风险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数据分析
1.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就是评价测量工具是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本文采用SPSS软件中的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本次数据Cronbach α系数分析的结果为α=0.867,大于一般所要求的0.7,说明该量表的信度较高(如下表1-2所示)。
2.大学生第三方支付风险因素分析
(1)确认因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量表进行KMO检验是检验当前样本数据是否足够,是检验样本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的重要指标。本次数据样本KMO值为0.872(如表1-3所示),结果大于0.5,样本的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75.093,显著性水平为0.000,证明调查表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2)各因素分析
A. 环境风险认知因素。在进行环境风险认知度的调查时,48.58%的学生表示不太重视第三方支付的环境风险,40.10%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环境风险(其中4.25%的学生表示是非常重视的)。从***1-1中可看出,学生对于环境风险认知因素呈现两极分布的状态。
B. 隐私风险认知因素。关于隐私风险认知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如***1-2所示),仅有25.47%的学生会在意第三方支付中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有9.43%的学生知道在第三方支付中需要提供个人支付信息,但不确定这是否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密。其余大部分学生只贪***网络购物的快捷方便,而对于第三方支付中可能出现的隐私风险不太重视,或未引起他们的关注。
C.经济风险认知因素。从学生对第三方支付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风险的认知度来看(如***1-3所示),有61.33%的学生还不重视或比较不重视可能会产生的经济风险,我们在进行深度访谈中发现,这可能和90后大学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关,例如他们喜欢在不同的网站登录时使用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以减少网购时繁琐的需要输入不同验证身份的密码,这看上去还不错的想法往往危机四伏,一旦被黑客获取,后果不堪设想。
D.服务风险认知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如***1-4所示),学生对服务风险认知度呈现对半分布的状态,说明学生对于第三方支付服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重视的。
三、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为规避第三方支付风险,大学生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要有相应的防御策略。
策略一:关注互联网环境的动态,实时更新第三方支付知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为大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变化、面临的风险等内容,实时更新知识。策略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降低第三方支付风险。
要有效回避第三方支付风险,就需要明确自己在网络购物中的支付环境、支付工具、安全等级等信息,不随意登录存有安全漏洞的支付网站,不轻信商家发送的支付链接,不用未经安全认证的WIFI平台进行网络购物,不点击恶意链接或假冒支付网站链接。
策略三:增强维权意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选择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降低隐私泄露风险,出现问题也便于维权;设定支付限额,不抢速度,先考虑支付安全,有选择性地使用支付工具等,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学习他人支付风险控制的经验,通过合力规避网购风险。
此外,学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高风险认知提供相应帮助。
建议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第三方支付安全认知教育通过利用学校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平台,定期进行第三方支付安全认知教育主题网络宣传。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把第三方支付安全教育纳入微课中,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满足学生自我教育需要。
建议二:结合学校现有活动,加强第三方支付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学校的社团活动,可以让电子商务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定期举行第三方支付安全防范宣讲会,将安全防范教育融入学校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莹.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81
[2] 周林.第三方支付_机遇与挑战并存[J].西南金融,2009(2),63-64
[3]王凯蕾、华晔迪. 携程泄漏客户信息引担忧 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有隐患 news.xinhuanet/fortune/2014-03/24/c_119915831.htm ,2014(3)
[4] 李超./ec.iresearch/e-payment/20140121/
225451.shtml,2014(4)
支付风险控制篇6
1.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由于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现象,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难和财务危机。企业并购中,各种财务决策会导致财务风险,从结果看,融资决策引起的风险是并购财务风险的核心,但从来源来看,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也影响着企业并购财务状况。
1.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特征
我国煤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决策相关性、动态性和可控制性4个特征。其中,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于并购活动本身及其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并购活动的未来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决策相关性是指并购中的定价、融资和支付这三方面的决策,与财务风险有着紧密关联。动态性是指导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因素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并购各环节中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影响范围和强度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可控性是指尽管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仍然可以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这些不确定性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减少企业并购活动带来的损失。
2我国煤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
煤炭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从财务角度看,财务风险是影响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财务风险决定于财务决策,在企业并购中财务决策包括定价决策、融资决策和支付决策。因此,根据财务决策类型,可以将并购财务风险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这3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并购财务风险。
2.1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企业对并购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风险。在并购企业确定好目标企业后,就要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过高和过低的定价都不利于企业并购,如果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就会产生高成本风险;如果低估目标企业价值,由于并购双方价格差额大会导致并购失败或失去并购利好时机。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准确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定价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并购目标企业是一个外部实体,并购方想获得高质量信息难度大,尤其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并购款项会对公司财务进行包装。并购方无法判断目标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包括财务报表风险和资产风险。财务报表是并购中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关乎整个并购交易;资产账实是否相符,负债忽略、隐瞒等信息不对称会让并购方在进行定价时产生决策错误,进而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造成不良影响。
2)估价风险。估价是并购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并购的成败。当前我国企业并购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评估体系,使得并购过程中主观因素对并购定价的影响较大。在信息不对称和并购人才缺乏种种不利环境下,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估价往往存在很大偏差。
3)资本市场不完善。我国并购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缺乏专门、优质的中介组织,使得并购双方无法得到专业、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导致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并购市场的相关***策还不完善,导致定价无依据,定价程序不规范,进而造成定价风险。
2.2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在资金筹集时产生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融资资金支持风险。为了确保并购活动的顺利完成,并购企业需要按时足额获得并购资金。如预测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并购需求或未能按时付款,就会构成违约,形成财务危机。相反,如果资金超过实际需求量,将会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成本。
2)融资资金结构风险。融资资金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比例结构,并购企业在融资时,对外借款产生的负债额大于权益资本时,会给企业的资本结构造成风险,并购融资风险相对较高。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未达到预期时,企业也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因此,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和方式会给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麻烦。企业应在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使企业资本结构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2.3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是由于并购企业对并购资金支付方式选择和安排不合理,导致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等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常用的并购资金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杠杆支付。相应地,企业并购支付风险也是由这3种支付方式决定的。
1)现金支付引起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在使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流动压力,当支付所需资金超过承受额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受到企业现金流动能力的影响,形成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现金支付的主要风险,受到支付方式、结构和数量的影响。
2)股权支付导致的股权稀释风险。股权支付是通过以股换股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并购。这种支付方式一方面会造成原有股权的稀释,另一方面目标公司只有在预期并购后股权会溢价时,才会考虑股权支付。当目标企业不接受时,会导致并购失败或形成财务风险。
3)杠杆支付导致的债务风险。杠杆支付是并购者以资金很少的本钱为基础,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贷大量资金来完成资金支付的一种方式。杠杆支付虽然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但隐含了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未来有较大偿债风险和利息负担。
3我国煤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煤炭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交易活动,过程中涉及多种风险,财务风险也总是或大或小存在,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财务风险来源,有针对性地对每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通过实施财务风险控制,可以有效地确保企业并购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并购收益,控制企业并购风险连锁反应。
3.1煤炭企业并购的定价风险控制
在煤炭企业并购活动中,多数并购企业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本质认识不清、获得企业价值评估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较大的定价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控制。
1)全面调查目标企业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对目标企业信息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并购方的定价决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目标企业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并购方定价风险。并购方应该对目标企业的背景、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实时调查。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不断考察信息的真实性。特别关注目标企业的重大债权债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税务局的审计报告情况,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将信息调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中。
2)运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定价。并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并购动机及所掌握的信息资料等作为依据,科学运用资产价值基础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市盈率法和市场评估法等估价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做出综合评估,对目标企业给予合理定价,以此控制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3.2煤炭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
煤炭企业并购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融资方式,把握融资数量,保证融资结构的合理性,降低融资风险。
1)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企业在并购时所选融资方式直接关系并购活动的成败,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可以选择各种融资方式。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并购目的,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可降低成本,避免陷入财务危机。
2)确定并购融资需要量。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达成并购意向后,需预测并购所需资金量。资金量的预测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必须全面剖析,融资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并购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美国学者拉杰克斯(Lajioux)给出的并购资金量公式为:并购融资资金量=收购直接成本+并购后公司运行成本+并购后改进和扩大业务成本。此式包括了并购融资主要部分的资金,基本满足了并购对资金的需求,多数企业早期也只考虑了这些资金。但这些只是显性成本,除了显性成本的考虑,还应对隐形成本做出全面分析。隐形成本包括:融资不足时所需资金、处理并购财务风险及委托冲突所需资金和并购退出成本等。
3)企业并购融资结构的确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集资金的有机结合及各种资金所占比例。并购需要资金量大,一般企业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不得不选择债务融资,并购融资控制的关键点是债务融资风险。债务融资比例越大,对融资企业来说就会有较高的融资风险。并购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全面考虑融资渠道,合理整合不同融资,优化融资结构,科学运用并购融资风险的动态控制机制模型,准确计算融资结构比例,将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3煤炭企业并购的支付风险控制
对于煤炭企业并购方而言,不同的支付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风险,要控制企业并购的支付风险,就要对不同支付方式的风险进行控制。
1)现金支付风险控制。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并购方须考虑并购后企业的净收益率与资金成本率之间的关系。最大的现金支付额应小于并购后产生的收益,最大债务的利息率应该小于并购的收益率。所以,并购企业所支付的最大额现金为并购后新企业产生的收益额。
2)股权支付风险控制。股权支付首要考虑并购企业的股权结构,确保股东可以接受股权稀释程度。合理确定并购双方的换股比例,不要超出控制权的比例,可以有效控制因股权稀释而产生的股权支付风险。
3)杠杆支付风险控制。杠杆支付会使企业面临很高的债务风险,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还债压力。控制杠杆支付风险,关键要控制杠杆支付的债务数量不能超过并购之后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
4)采用混合支付,控制支付风险。为了更好地控制支付风险,煤炭企业并购方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选择多种支付方式完成并购。将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杠杆支付等方式进行多种组合,综合各种支付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短处,从而保证支付风险最小化。
4结语
支付风险控制篇7
关键词:银行 支付结算 风险管理
一、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点
在我国,支付体系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格局,其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主体主要是票据和银行卡,又辅之以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主干,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支付体统为主体,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作为组成部分的系统型框架。而支付结算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出现在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货币活动以及资金清算的过程中。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高额的利息招揽存款、接受贿赂违规贷款、违规对外担保、违规办理信用卡透支是支付结算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之后,随着经济市场的转型以及发展,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支付结算风险逐渐从资产业务领域转向票据贴现业务领域,从发放贷款逐渐转向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也就导致了有关信贷业务和票据业务的风险事件的产生。
(二)范围广、风险高
从我国以往的支付结算案件来看,大多数的案件范围都较广。有很多的支付结算案件是由内部工作人或者外部不法分子,或者是外界分子合同内部员工共同犯案,而主要的犯案手段包括诈骗、盗窃、挪用以及贪污等等。由此可见,支付结算的犯案范围之广、欺诈风险之高。支付结算风险可能时刻发生,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城镇还是在乡村,都可能存在支付结算风险。
(三)内部作案为主
根据对以往犯罪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案件都是由内部人员所造成的。涉案人员既有银行内部的基层人员,也包括银行的高管,可谓是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职务层次。此外,大多数的支付结算案件的作案手法都具有加强的专业性、隐蔽性。作案分子通常是高智商、高水平的知识分子。这就为案件的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成因
(一)过度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
内部控制软弱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忽视内部控制模式建设,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内容控制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的现象,管理标准也多以规章制度为主,缺乏控制标准,而且内部控制程序也因缺乏要素控制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不规范。
(二)风险意识淡化
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类似于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冲击,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风险意识普遍较低。
(三)经营管理不善
很多金融机构都处于经营亏损、经营困难的状态,不少银行没有真实反映其经营状况,如果真实反映其经营情况、经营实绩,可能问题更多、情况更糟。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的高层,不是想着如何去适应市场竞争,加强金融管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而想着通打球等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导致风险提高。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
(四)科技技术落后
各银行大多数高端软硬件设备都是进口的,把软件开发大多是外包给第三方,往往造成项目管理服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金融网上业务的拓展,电子欺骗、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五)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是支付结算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有的法规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到位;有的法规条款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冲突,还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至今尚有一些支付结算中的风险点及新兴业务仍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如对大额支付、电子支付工具及网上支付业务的监控等。
三、银行支付风险的控制策略
第一,要建立健全与支付结算相关的法律体系。对于银行来说,要想有效的规避支付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就必须尽快落实支付结算的管理对策。特别要加强对于支付结算系统的准入条件、退出条件以及组织形式。第二,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严格依照《商业银行内控指引》的准则进行。要加强业务流程的规范性,重点加强对于新业务风险点的控制和管理。此外还必须注重权利制约机制的完善,以及对于银行内部重要部门人员的监控。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内部稽核等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银行自身的信息科技手段,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并追踪犯罪行为,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结合,使银行整个的内部控制模式层次化,进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第三,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控制支付结算风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加强对于银行内部员工团队的建设。只有把好用人关,进一步加强银行内部职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大对于银行内部员工的警示教育,通过定期组织一些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来加深银行内部员工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
四、总结
支付结算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无论对其自身企业的发展,还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要求金融企业与***府必须同时开展对于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的管理与建设。将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放在首位,利用科技手段作为武器,以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建立其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支付风险控制篇8
关键词:支付***;结算业务;闭环管理;风险控制
中***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27-0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和重庆市影响力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涉外医疗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集团(医联体)。作为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的核心医院,该院病员结算业务量大,“三长一短”现象严重,病员进院车辆经常性阻塞院区附近的交通。随着“互联网+”时代掀起的“支付+”***,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支付场景的不断涌现,该院在解决“三长一短”问题中,不断引入多种新型的财务结算方式,同时引入PDCA质量环模型对新结算模式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plan)、风险管控(do)、效果确认(check)和持续改进(act),形成一体化的闭环式风险管理,在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财务结算风险,提高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内控控制水平。
一、新结算方式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致力于解决医院长期以来的“三长一短”问题,不断从内到外挖掘潜力,采用了增设结算窗口、分楼层结算收费、增投人力、电话预约、自动机预约及结算、预存卡、床旁结算等传统结算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掀起的“支付+”***,该院开启了第三方支付结算(支付宝、微信)、掌上医院在医疗服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随着病员使用率的上升,极大改进了病人的就医体验,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随着结算模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云端化,加之医疗管理上对结算信息管理的日益精细和安全上的要求,财务质量控制小组邀请财务、信息网络、审计、医疗方面的质控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全面梳理了结算业务流程,明确了各业务环节,认识到风险控制的范围已不仅限于医院内部,涉及的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系统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等[1],需从内到外开展风险管控,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为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
二、风险管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充分利用现在基本成熟的HRP平台,结合结算风险管理需要,通过信息手段设计监控关键环节,实现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初步探索。
(一)医院财务会计核算控制
通过HRP与HIS的接口,业务数据授权专人通过程序命令自动生成财务系统的会计凭证,收入数据在系统接口流程设计中,各流程根据费用状态进行判断,参照费用明细,在保障项目准确执行的同时,避免了系统性漏洞,有效控制了漏费风险。结算管理科会计按日在HIS系统提取收费员结算汇总表,交由出纳核对各收费员的缴款。收费员当班完毕提取收费员日报表,按报表明细缴存银行。计、出纳、收费员三数核对一致。网络中心按月提供不同核对口径的报表,与财务、绩效管理部门及科室进行对账,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对于窗口以外的业务如预付费、自助机、支付宝、微信,开发自动结算功能进行结算。通过每日结算、核对应收实收情况,将复杂的财务核对分隔成以天为单位的小单元,双方统一结算时点为每日的24点,发现财务问题时及时纠正,及时查清各方未达账产生的原因,便于处理改进对账系统,统一结算时点是重中之重,也是把控账务对账准确的前提。
(二)在途资金风险控制
控制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微信)在途资金风险。第三方支付采用非交易担保型账户模式。该模式下无须信用担保,支付平台扮演纯粹的转账账户作用,遵照买方的付款信息将钱款从买方账户直接划转到卖方账户。目前每24小时提现一次,随着第三方支付量的增大,在途资金规模逐渐增长,风险会转高,需要为在途资金开设专户,除划拨至医院外的其他任何流向,都要得到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医院的双重授权方可进行操作[1],要求第三方支付为该资金购买保险防范信用风险。
(三)票据印章风险控制
从医院层面建立起票据印章管理制度,加强对票据和印章的管控。票据实行专人、专账、专柜管理,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加强票据使用管理,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不得开具虚假发票。在系统接口流程设计中,各流程根据费用状态进行判断,参照费用明细,在保障项目准确执行的同时,避免了系统性漏洞,有效控制了漏费风险。同时,为了防止收费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不录、少录或使用非正规发票,以期达到隐瞒实际收入情况的发生,信息系统做了严格限制,规范了发票使用[2]。借助日结报表详细记录操作员的结算账款及发票使用情况,便于财务核查人员核查监督及时发现异常。此外,该院专门建立了票据核销系统,收费员每日上报票据使用情况,审核员通过提交的数据与HIS中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发现问题及时纠察,有效控制了财务风险的发生[3,4]。
(四)退费控制
针对医院普遍存在的信用卡和社保卡套现问题,设计了完善的机制,做到退费原路退回,防止套现[5]。为加强退费流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门诊结算系统对退费条件进行了严格判断。除对发票、交易流水号、支付凭证等进行严格校验外,与各执行系统进行关联,判断项目执行状态,状态无误方可退费[6]。医院原有退费制度不涉及第三方支付退费,需要增加新结算模式下的退费流程及手续。第三方支付退费涉及挂号缴费退费、诊间支付退费、医保负担部分退费以及网络等技术问题引起的退费[7]。
病员只在网上挂号,未到医院就诊的,我们设计为第三方支付有条件的自助挂号退费,病员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助退号退费。诊间支付的费用包括检查费、药费、***费、化验费等,类似费用退费需要由医生在检查或***申请单上说明退费理由并签章,交由病员或病员家属连同就诊卡或缴费发票在收费窗口进行人工退费。医保病员需进行费用分解,将个人负担和医保负担的部分分别退还。网络等技术问题引起的退费设计为信息平台智能解决,或者延后通过人工查明事实来解决,退费环节中应把控退费的真实性、准确性,退费应设计有复核制度,复核与退费职责分离。退费通道应是原路退还,即银行卡支付的应退还原银行卡,防止洗钱套现风险[8]。
(五)医保结算控制
全民医保下医保***策对医院经济有非常大的影响,医保中心对医保患者的报销比例、范围等均有明确要求。医保系统中对违规开药或申请单并结算的,医保基金却拒绝支付,目前很多医院都是由医院、科室和开单医生按比例承担。医保***策及规则繁多,变化大,科室、医生及结算人员三方只凭借经验或记忆不能完全把握,极易导致医保拒付,因此,该院医保办、网络中心、结算管理科联合对HIS系统进行了改造。在系统划价时对申请科室、诊断、适应症、药品剂量、频率、用药天数等信息进行校验,对不符合医保结算***策的系统将予以提示并限制其使用医保结算,采用信息化控制规避医保拒付风险。
(六)操作风险控制
针对不同操作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报批后方可授权修改。对已经成功处理的数据按日进行备份。采用物理隔离、严格控制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登录系统密码加密、细化用户访问权限等方式进行网络安全防护,以服务器虚拟化、建设多套SAN架构存储网络、核心交换虚拟化集群等措施防范网络风险,医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数据交互可使用特设、加密的数据接口,以防患者信息泄露[1]。按需进行全院职工网络信息知识及操作培训,全面拓展“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效果确认
为保证结算风险信息化控制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各种意外因素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该院设计了检测机制,以期得到合理的效果确认,及时修正控制措施。
(一)报表统计工具检测
多源报表交叉比对。在HIS后台,医院内部已开发了100多种统计报表,这些报表运用于HRP的商业智能与决策系统(BI),支持财务、预算、成本、物资、绩效、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科研综合分析,支持管理人员对资金流向、银行对账、大额资金、往来款项进行随时监控等。结算管理科负责前后台报表的比对和多张报表的交叉核对,设计比对公式通过汇总的多源后台报表与分类统计的后台报表叠加核对,保证了结算数据的安全、准确。
(二)预交金检测
通过账户日志,建立数据库快照,每天抓取每个账户的余额写入数据库中。编写数据库函数自动计算各个账户每日实际余额。设计检测工具,自动比对每个账户的理论余额和计算得出的实际余额,确认单个账户安全,形成“病员费用一日清单”,每日发放给患者,获得个人账户的日常检测。
(三)对账系统检测
通过第三方支付交易会涉及包括患者、医院、支付宝/微信、银行在内的四方面的参与者,为防止交易过程中产生差错及可能存在的舞弊等行为,必须要完善内部报表体系,做好信息数据的多方核对工作[9]。设计实用的对账程序,将每日客户端的交易明细、HIS系统结算明细以及银行入账明细进行三方核对,采取与银行存款未达账的调整模式,列示三方各自的差异明细,每日查找未达原因,保证账务清晰明了,及时清理未达账项[8]。
四、持续改进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使用新功能、新系统带来的便捷改善服务,同时,也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以评估和应对风险,启动问题分析,充分借助信息化工具,从DO、CHECK、ACT对新问题进行不断完善。
五、体会
风险引导内部控制的方向,也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借助PDCA质量环模型对新结算模式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plan)、风险管控(do)、效果确认(check)和持续改进(act),形成一体化的闭环式内控管理,有效降低了财务结算风险。以质量控制小组形式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和监控医院运营业务的关键环节,可实现更加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光,王晓峰.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6,(8):55-57.
[2] 高虹.加强医院财务收费处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7):92.
[3] 梁红梅.如何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完善票据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9):42-43.
[4] 周栩.医院门诊收费处的内控管理[J].首都医药,2011,(12):11-12.
[5] 孟贤涛,徐建,杨九龙.医院门诊“先诊疗后结算”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1,(8):45-46.
[6] 沈o华.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商业,2012,(27):143.
[7] 刘昆.从财务角度探讨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对医院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10):77-78.
[8] 傅玉,王友俊,赖科夫,等.以服务科学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流程重建与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6,29(6):274-276.
[9] 周珠芳,王艳.门诊预存款模式下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设计[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91-92.
支付风险控制篇9
会计结算风险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更为负载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结算风险。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如何做好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
1 票据业务风险。包括: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伪造、变造、仿造票据、诈骗银行资金、利用职务之便违规签发空头支票、偷用银行资金等。
2 内控风险。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
3 会计核算风险。金融机构设定了存(贷)款余额数、费用指标数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的统计期间因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期间制约,一般均以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时点数为准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不实,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失灵,形成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
4 信用风险。产生于由于负债方无视商业信用,对到期的债务不予落实的会计结算过程中,其风险表在银行和企业双方均有表现。
5 竞争风险。无序竞争不仅严重违纪、违章甚至违法,导致银行因无序竞争而形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结算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中出现的上述风险问题,必须认真归集、思考,需找出问题原因,进而做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控制度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三是内控手段滞后。
2 银行会计结算系统中自身机制存在缺陷。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日趋激烈,支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创新,一些金融机构并未根据各自业务特点或针对新产品、新业务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客观上存在风险控制盲点,被作案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3 票据诈骗猖獗,是造成会计风险结算又一重要原因。伪造票据的原因一是容易得到真的支票用纸;二是容易得到被假冒出票人的签章印模。伪造票据多伴有变造行为,如对支票号码、金额的变造。
4 企业信用危机引起的结算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视商业信用,故意签发空头或与银行预留印鉴(支付密码)不符的支票;信用卡恶意透支,在结算中故意设置陷井等等,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
5 银行迫于竞争压力,进一步损害会计结算的良性发展。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创利水平负增长的银行,迫于同业竞争和上级考核需要在会计核算上乱用、错用会计科目,搞账外经营和账外账,或假造、变造、更改会计凭证、账表与账簿等。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运作过程中有效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中西方在此领域的管理差异如下:
1 合规风险管理理念的差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件,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合规方面的特定职责。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要强化银行高层的示范作用,即高层的行为是否有力支撑银行所倡导的价值观,董事会是否有反应银行风险容忍度的道德准则和书面***策,高级管理层是否切实贯彻并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并以身作则,在业务活动中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相比较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这一基本理念没有真正树立;二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
2 合规风险管理方法的差异国外商业银行监察合规部每年第一季度都应根据上一年合规稽查的情况,重新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合规风险评定。这种错发为该年度合规风险管理运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合规保障与计划。譬如,美国的银行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从事合规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结构、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计分卡等。同时,美国的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合规管理。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的采用扩大了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复杂的技术使风险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违规行为,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习惯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工作,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检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而在风险管理支持技术上也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缺少主动引入内部评级法等先进定量技术工作,也缺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的完整的计量模型,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也差距较大。
3 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不适应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缺陷、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不力及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在总行层面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另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支机构在组织形式、人事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相对***性。分支行权力过大,又缺乏***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即使是内部治理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够理想,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
4 审计力量较为薄弱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性不如外部审计部门强,而这一点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表现尤其突出,国内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审计力度不够,很难发现风险隐患。国外商业银行常常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进行审计,且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上岗资格有严厉的规定。
5 缺少自动预警系统英国渣打银行对操作风险实行矩阵式控制,除集团总部设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外,集团主要业务部门均有***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每一项业务进展相应产生一项风险评估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上行动迟缓。
6 金融生态等环境因素不佳一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进程。二是商业银行客户选择权极为有限。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无权限制客户消费金融服务的权利。其直接后果是增大银行经营成本和支付结算风险.当然,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足和法律对银行债权保护不力也是支付结算风险重要诱因。
7 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时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8 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策容易诱导支付结算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收入差距过大,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激励制度失当也是经营管理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特别是存款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弱总行一强分行”的管理体制加剧了支付结算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基层行“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的权力”便成了滋生“腐败”和“案件”的温床。同时,多级科层式管理体制导致委托一关系错位和管理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层层衰减,管理漏洞比较多,最后总行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导致基层行发案率比较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制度实效性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支付手册。目前国内银行业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支付结算办法》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还未进行修订,支付结算环境以及新的结算工具不断出现,我们也应改变观念,与日俱进地对《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法规制度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好地防范结算风险。新推出的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等缺少结算法律支持。如虽然《电子签名法》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竞争力,但现有的《票据法》、《会计法》等还不承认电子签章的有效性。
2 提高全民信用、法律及风险意识
(1)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支付信用是当事人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的履约态度和履约能力。由于支付结算行为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紧密相连,在支付信用的网络上,任何一链即使是偶发性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映,致使支付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被动地受牵连而陷于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严守信用的社会主义文明风范,全面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促进支付结算的良性循环。
支付风险控制篇10
关键词:学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21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社会化,为适应这一潮流,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即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我校作为国家重点中职院校、兵团职业院校的龙头,正参照高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制度,减少财务风险。
学校财务风险指学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采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我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等。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目前我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制度缺陷,诱因是学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1本校财务风险的来源
1.1成本意识淡薄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部门成本核算力度,但仍有部分部门、专业系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安排和教师聘用,从不进行成本核算,致使部分专业或培训不但不能赚取收益,还会造成支付教师各项费用的困难。
1.2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学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学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3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校后勤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因粗放管理造成的管理漏洞,如:大宗采买较随意,不办理统一采购报批手续、不经正常手续订立采买合同等,这种随意性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预算开支,容易造成支付困难。
1.4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近年来,我校明显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为资金“瓶颈”,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2本校采取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2.1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它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袭、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2加强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2.3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