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篇1
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中又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被置于次要地位,产业结构失衡。在改革开放时,恰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和东亚新兴国家因为收入的持续增长,工资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轻工业部门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90年代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初级产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层次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约90%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
2我国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2.1研究思路
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增长缓慢,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由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说明我国贸易总量的增长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从***1中看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6年,两者的出口总和占总出口的85.74%,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分别为87.3%和71.2%,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而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
2.2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通过研究上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在各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与各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相关性,来验证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贸易竞争指数(TC)定义为:TCij=(Xij-Mij)/(Xij+Mij)
它表示i国j部门的产品的净出口与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TCij的取值范围是区间[-1,1]。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则表示i国j部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净出口部门;反之,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则表示该部门是净进口部门,具有比较劣势。
2.3检验结果
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解释变量,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验证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见表2)
从上述得出的相关矩阵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断的增强,可以说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贸易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按此思路我们在二者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进一步研究其量化的关系。
选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为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PSS软件计算,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如下:
Y=-3.614+0.04X
(-3.954)(3.806)
R[2]=0.617;F=14.483
方程式的拟合优度为R[2]=0.617,F检验值为14.483,解释变量t检验值为3.806。其检验结果都大于相应得临界值,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其经济意义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会上升0.04。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中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3***策建议
3.1加大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延长国内产业链
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配套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最终带动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贸易在中国的产业链条。
3.2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发展
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还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植性***策。同时积极培养相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3.3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而且地域辽阔,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数集中在这些地区。引导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使得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
加工贸易产业篇2
一、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一)加工贸易规模增势较好
湖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进出口总额规模偏小,2009年,对外贸易总额为101.51亿美元,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46%。加工贸易发展落后是湖南外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自2003年以来,加工贸易总额稳步增长,2007年、2008年连续增长45.87%、39.68%,截至2010年,已达到17.9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14.4亿美元;但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偏小,2003年以来,加工贸易总额仅占湖南省外贸总额的1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进料加工是湖南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增值率呈下降趋势
学者通常采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加工贸易的增值幅度,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该数值越大,说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值越大。近年来,湖南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起伏较大。从表1可知,2006—2008年的增值率相当高,均超过100%,其中2008年的增值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09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9093.2亿美元,其中,出口5869.8亿美元,进口3223.4亿美元,加工贸易增值率为82.10%。然而,该年度湖南省加工贸易增值率却急剧下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0年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快速提升,增值率达到86.24%。
(三)吸收外资步伐较快,逐步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
长期以来,受国家***策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发展较快,但自开展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策措施落实以来,湖南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随着各种优惠***策的出台,外资和私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外资企业成为了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2009年,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中,国有企业21家,民营企业56家,三资企业75家。2010年上半年开展加工贸易的144个企业中,三资企业74家,完成40191万美元,同比增长122.44%,占加工贸易总额的55%。(四)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不平衡湖南14个市州中,加工贸易集中在长沙市、郴州、邵阳、株洲4市,2008年、2009年4市完成的加工贸易合计总额分别占湖南省加工贸易总额的83.37%、80.74%。2010年1—6月,长沙市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38863万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2%。而迄今仍有市州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说明湖南各市州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经济差距,影响外贸发展的后劲。
二、湖南省承接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贸易总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
与东部及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南省加工贸易的总量规模过小,生产能力有限。2007年以前,我省加工贸易企业都在100家左右徘徊,2007年后,由于一系列优惠***策的吸引,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近年来呈增长趋势,达到140多家,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甚至比中部其他省份也要落后。同时,加工贸易规模大的企业较少,2008年达到1000万美元进出口额的企业仅有24家,2009年只有16家。此外,目前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靠龙头企业支撑,缺乏配套企业,造成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的局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2009年,23家重点联系企业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73985万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68.22%。虽然***府采取了以引龙头企业为主,带动相关产业跟进的战略,但短期内难以保证效果。
(二)配套物流成本高,加工贸易运营成本高
湖南作为中部省市,属内陆口岸,通关成本相对较高,加工贸易企业的货物流量一般都较大,各种小批量、低附加值产品运输量大,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大,也打击了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高物流的速度、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加工贸易公司采购的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资金占用的时间成本、生产效率及客户满意度等方面,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外,海关、商检不配套,通关效率不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
(三)机电类产品出口下降严重
2009年,湖南省起重机械的出口额同比下降38.34%,涡轮螺桨发动机零件同比下降19.51%。湖南省加工贸易的重点企业三一重工2010年1—6月进出口同比下降12.03%,进口同比下降高达39.3%。另外,机动车辆、印刷电路板等湖南省出口的主要加工贸易机电类产品也下降严重。这种加工贸易产品的变化导致了加工贸易增值率急剧下降。
(四)民营企业参与度下降
为了集中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将附加值低的组装环节转移到具有丰富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往往将高附加值环节限制母国,这使得加工贸易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环节。外资企业已逐步成为湖南省开展加工贸易的主导企业,2010年1—6月,外资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占湖南加工贸易总额的55%;而民营企业仅占30.4%,且同比下降9.18%,参与度下降。民营企业的业务规模小,整体实力弱,创新能力、国际开拓能力不强,由于外资企业按照自身需求制定战略目标,因此,以外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将影响加工贸易的升级的方向。
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投资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好,加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厂房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工业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厂房等设备设施的建设;加大向银行融资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园区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交通物流的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配套能力,降低园区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三是打造便捷的通关物流环境。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海关合作,搭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争取在承接加工贸易的重点地区设立海关、商检办事机构等。
(二)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
首先,努力拓展加工贸易业务范围。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其次,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配套产业发展是加工贸易带动木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与,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目前,湖南省已经形成机械制造、纺织制衣、电子数码、食品加工、鞋业等加工贸易主导产业,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鼓励***策和措施,在加工贸易龙头产业能做大做强的同时,注重引进配套企业,加大对出口加工型、配套协助型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产业链招商等措施解决湖南省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自主延伸能力弱、利润掌控能力差、增值收益极低、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弱的瓶颈问题。再次,应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策,鼓励加工贸易的采购率。最后,通过鼓励加工贸易半成品的转厂和转关,提高产品加工深度,达到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的目的。
(三)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湖南应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在“3+5”(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城市群重点承接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积极吸引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一方面,应面向“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对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吸收外资,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项目,以实现加工贸易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应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的出口,增强产品竞争力,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四)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
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实现以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发展难以控制,并存在一定风险;外资企业受制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还有随时撤回资本的风险,如长沙的LG曙光,因韩方撤资导致企业关停清算,导致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99%。因此,为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应推动更多内资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实现主体升级。然而,大多民营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短缺现象严重,融资比较难是中小加工贸业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府应通过利用资金扶持、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为外资企业配套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力争成为加工贸易新的出口增长点。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此外,为中小企业建立加工贸易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其提供专业咨询、教育培训、国际展览等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接单创造条件。
加工贸易产业篇3
1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贸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但随着国家对加工贸易***策的出台,社会各界对加工贸易的生存发展各有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对国家财***税收的贡献太少,而且有些加工企业还容易产生环境污染,不应再继续鼓励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的国情,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加工贸易仍将是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发展产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双方观点各有道理,但对于我国来说,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继续并且长期发展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贸产业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加工贸易的优势在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减弱。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的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原材料、劳动力价格都在上涨,因此传统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减弱。
2)加工贸易定位较低。基本上是初级产品的生产和简单的加工组装,产品附加值低。因此这些加工贸易产业属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受国际影响较大。
3)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在减弱。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的成本为优势的。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
4)人民币汇率在提高,可获取利润减少。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因此加工贸易产业非常被动。
5)国际各国对产品低碳要求越来越高。国外对产品品质要求高,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提高标准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加工贸易的成本,使许多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存困难。因此,加工贸易要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道路,这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2我国加工贸易进行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
商务部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进程。很多跨国公司将海外和东部地区的产能整合,落户我国中西部地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明显。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路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省内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向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京广线沿线各地转移;三是向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等产业配套能力强、人力资源丰富、辐射能力强的重点城市转移。
2.1有利条件
我国加工贸易进行转移的有利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策的支持。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就进一步的提出,国家应继续在经济***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区化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国家的货币***策也对中西部进行了倾斜,增加了中央财***对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在货币***策上,提高了国家***策性银行贷款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加大银行信贷对西部开放项目的投入,在东部地区受到限制的外资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受到外资待遇。
2)微观因素的有利条件。除了宏观条件的支持外,微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对于技术要求不高的加工贸易产业来说,低廉的工资是首要考虑条件,从成本上考虑是可行的,因此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给我国的外贸加工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对加工贸易大力接纳。加工贸易产业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转移主要取决于这两种地区产业的集聚能力对比。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阶段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目前,东部对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比较高,因此,许多边际的产业需要转移,这就要求把一些有污染的企业进行转移,而中西部地区随着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加工贸易产业,所以无地域可以扩展,而中西部地区区域广大,有着接受转移的广阔空间。使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是加快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
4)中西部地区实行各种优惠的***策和措施来大力接纳加工贸易的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2.2不利条件
1)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中西部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为产业转移的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一定阻力。
2)很多地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时候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浪费了地区资源,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不少弊端。
3)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缺乏物流保障措施,让转移过来的加工贸易输出困难,增加生产成本。
4)缺乏相应的报关报检单位,商品出口隐形成本增加。
3怎样应对加工贸易进行转移
1)调整出口优惠***策,引导加工贸易良性发展。要解决由加工贸易多优惠***策所带来的问题,对我国贸易***策要做出调整,努力使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策,实行促进转移顺利进行。
2)地区进行接纳的时候避免对加工贸易进行重复引进。地区应该对加工贸易的承接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利用该地区的地区优势接纳适宜当地生产加工的加工贸易企业,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积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这样有利于相对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人力资源丰富,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引进当地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4)完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群优势。走规模效益路线,发展产业规模经济优势,形成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中西部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加快培养和引进加工贸易人才,加快人才发展战略,高薪聘请专业性人才和技术工人,促进企业发展和优化升级。并适当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促进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6)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对加工贸易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并创建内陆地区的保税监管模式,便利内陆地区的商品通关,减少出口成本。
加工贸易产业篇4
比较优势论开启了生产成本与产业分工之间影响关系研究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要素禀赋论将这种生产成本的差异归结于各国要素赋予量的不同和各种生产所需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际经济整体来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能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从一国来讲,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决定国家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1]。
加工贸易是典型的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配置产业链条,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并导致了资本和技术的过剩,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提高。而此时,大批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对技术、资本的要求降低。于是跨国公司将制造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工序转移至后进国家,而在本国进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序。对后进国家来说,这些由先行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好符合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于是,后进国家得以在承接和发展劳动力密集工序的过程中积累资本和技术,实现国内产业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
但是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比较优势论在传统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可变因素,对比较优势与产业分工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一是要素的流动性。认为在要素可以流动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损耗会使得一国的要索丰裕度发生改变。先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减弱,而一些新的产品将具备比较优势[2];二是由于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生产所需求的要素构成不同,因而在生产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也随之变化。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发达国家具有研究和开发的比较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下一阶段,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由此可以判断,从横向来看,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加工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格局也应该随之变化,从而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纵向来看,同一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定位应该随着自身资源的消耗、资本的积累及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的动态演变而不断改造升级。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与相关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变迁
(一)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1.总体发展迅速从***1可以看到,山东省加工贸易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98.3亿美元,增长24.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8%;进口258.4亿美元,增长20.9%,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0.6%。
2.地域特征明显
从区位分布来看,山东省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2,山东省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阶梯发展的态势。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一线城市。加工贸易发展快、规模大,占全省加工贸易的绝对比重。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加工贸易出口402.6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0.8%,远远超过了其他14个地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有潍坊、东营、滨州、淄博、日照、济南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大约为1.2%到4%之间;三线城市集中在中西部,有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临沂、济宁、菏泽、枣庄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均不高于1%。
3.产业发展不均衡
如果把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分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四个大项,如***3可以看到,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例最大,2010年全年机电加工贸易出口29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59%;其次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3.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30.9%;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010年全年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分别出口69.4亿美元和35.1亿美元。从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所占比例经历了2007年、2008年的快速上升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平缓上升状态。而农副产品和纺织服装所占比例即使有下滑态势,但从2008年开始也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态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不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正遭遇着不容易突破的瓶颈。
(二)加工贸易相关要素比较优势的变迁
1.劳动力成本:东部优势减弱、西部优势凸现
如***4,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如果将东营市劳动力成本指数定为1,则青岛、烟台、威海的劳动力成本指数分别为0.77、0.72和0.62,处于较高水平。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会便宜很多,如最低的菏泽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有0.37,是青岛的一半。青岛、烟台、威海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提高,势必会阻碍当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
2.土地资源:东部地价猛涨,西部相对宽裕
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促使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务工,使得这些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人口的集聚引起了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和配套企业随之兴起。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现有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土地开发成本持续上升,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青岛是非常典型的由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到2010年,青岛的平均房价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2000元上升到10000多元,中心城区的房价更是高达25000元。相比而言,西部菏泽、聊城地区不管是土地数量还是土地价格都会有优势得多。
3.资本要素:东部外资富余,西部资本稀缺
在资金总量看,1989年山东首次转缺口为盈余,产生了123.61亿元人民币的储蓄闲置资金。1996年山东省年闲置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占储蓄存款的比例达44.71%,以后各年的比例均在44%左右。与此同时,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几乎每年翻一番,从1979年的折合人民币0.20亿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924.79亿美元[3]。可以看出,山东在资本方面已经相当富余。但是,山东省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5,到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94.0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64.23%[4]。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且具备很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再加上本来居民储蓄积累就多,因而资金非常充足。而靠近西部的地区外商投资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储蓄量少,资金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山东省各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4.技术:东部快速上升,西部急需改造
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一方面来源于本土对技术研发的投资。据统计,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地科技人员总量较多,科研经费较充足。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如菏泽、枣庄等地不论在科技人员上还是在科研经费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府在科技投资上也主要根据各地的自主投资按比例配套供给,不但没能体现出宏观平衡调控的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科研经费的两极分化情况。
5.环境及基础设施:东部基础设施完备但超负荷运转,环境逐步恶化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但由于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产生了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转,商业购物人流拥塞,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5]。西部地区环境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如东部地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在产业、地域上的不平衡发展,使得相关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和相对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动态改变。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在逐渐丧失优势,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却苦于地理空间、配套环境的限制而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因此,如果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相适应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及时跟上,则会对山东加工贸易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三、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一)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循序渐进
由于加工贸易已占到山东省对外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生产、外贸发展、就业甚至社会稳定的强大冲击。因此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应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替代的方针,把握好调整力度,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
2.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
利用山东省各地区间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地区要素成本差距大的特点,结合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进行适当优化调整。从而使各地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新市场,培育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实现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长远
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工贸易发展通常要经历由最初主要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事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活动,进而承接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零部件分包合同,然后根据合同和加工说明生产具有发达国家品牌的最终产品,最后进入到自行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过程。因此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设计要立足长远,重点把握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构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目的。
(二)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如***6,根据比较优势,建议将山东省各地市分为高端制造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普通制造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七个层次。技术研发基地:青岛、济南、东营。因为这三个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但资金充裕、生活设施完备,辐射能力强。济南作为省会,其定位是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城市。近几年济南加工贸易出口下滑已经成了不可否认的趋势。青岛作为胶东半岛的核心城市,理当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东营因为其石油资源优势,聚集了大批高端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将其建设为山东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基地:青岛、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地,资金充裕、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技术条件和生产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将其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高端制造业,使其成为山东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
普通制造基地:滨州、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泰安、济宁、莱芜。这些地区要充分发挥功能和***策优势,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加工贸易企业集团,争取尽快在若干行业形成全国性的加工制造中心。淄博的陶瓷、莱芜、日照的钢铁在全国首屈一指,要利用这些优势,开展普通制造的深加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注意培育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品牌意识,逐步培育一批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自主品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德州、聊城、菏泽、枣庄。虽然山东省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近几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些夕阳产业的规模会进一步缩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是因为在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了近10%的比例;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城市化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看,应当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从山东省各地劳动力分布状况来看,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地市,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山东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府可考虑将一些劳动密集度最高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导至此。
金融中心:青岛、济南。青岛成为胶东半岛的金融中心理所当然。济南则重点做好衔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金融服务。物流中心:东营、潍坊、日照、烟台。加工贸易必须有强大的物流业作为后盾。由于日照、烟台、威海、烟台便利的港口条件,可以发展大型物流业。特别是东营、潍坊和日照,地处中部,但依然沿海。可以利用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契机,将其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走向世界的天然通道。特色产业基地:菏泽、济宁、潍坊、烟台等。在实施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要考虑发挥自身的传统产业特色。山东寿光的蔬菜、桓台的水产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沾化的冬枣、新乡的大蒜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产品质量一流。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着重发展农、牧、渔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配套***策
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既有赖于资本和技术的自然积累,也需要得到相关贸易***策和产业***策的支持,以实现疏导有力、转移有序、平稳过渡[6]。
(一)通过***策倾斜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的“梯次转移”
运用区域间的地价、税收、福利等***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从而鼓励东部地区将比较优势相对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东部地区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腾出空间。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积极承接从东部转移过来的机械、化工、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最终形成加工贸易在省内跨区域“梯次转移”的格局。这种“梯次转移”格局一旦形成,便会演变成一种自动机制。不管未来产业层次如何变化,东部淘汰的产业都能习惯性的自动流向西部[7]。
(二)加快西部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西部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网,确保加工贸易基地建设需要。要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改善对加工贸易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为所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加快技术人才和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该鼓励普通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在中西部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培养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对口的操作人才;另一方面,应该与高校联手培养或者从海外引进高精尖的技术、管理人才,以满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府在科技投资上也应该体现平衡地区差异的功能,对技术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实现技术改造[8]。
加工贸易产业篇5
***是***的东大门,地处**。现辖18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规颁布地,相思桂花城”,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哨战”,更是粤港澳经济圈的“后花园”。***距郴州157公里、长沙376公里、广州400公里、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157公里,国道106线贯穿南北,省道322线横贯东西,交通较为便利。这里有丰富的电力、林业、矿产、农业、旅游等资源。境内有小水电装机16.4万千瓦,年发电量5.6亿度,是***小水电能源基地。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风力发电可装机10万千瓦。稀土、高岭土、萤石、铅锌等30余种优质矿产蕴藏丰富,其中稀土矿金属储量3.1万吨,高岭土原矿5000万吨,萤石资源原矿380万吨。这里的“玲珑王茶”、“哈哈牛”、桂花酒、山珍黄菌、超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丰富,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位于**山、**山、**湖、xx山等着名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是**—**山**湖—**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中心点,发展旅游独具优势。近年来,生态休闲、避暑度假、观光疗养、科考探险、爱国教育等***特色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每年入境游客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标准厂房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载体。未来2-3年是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标准厂房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市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标准厂房建设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xx县、园区兴工、企业兴园、科技兴企”战略,把工业园区打造为体制创新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产业转移的基地,实现工业园区二次腾飞。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结合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标准厂房建设,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大力吸引沿海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厂房进行生产,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规划
(一)项目名称:***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标准厂房建设
(二)投资主体:***县人民***府
(三)建设单位:***县国有资产经营中心
(四)、建设规划
1、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我县工业小区是依托小城镇建设而发展壮大的,根据县域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创业区发展规划与县城建设规划相结合,乡镇园区建设与乡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创业区产业规划与乡镇园区产此配套规划相结合,实现“一区带多园,园区带全县”的发展格局。形成以**创业园区为龙头,以**、**、**、**、**等五个乡镇工业小区为主体的配套工业园区(简称“一园五区”),。充分运用创业园区在规划、招商引资、产业带动、技术力量、现代管理和***策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乡镇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2、明确产业定位。园区发展重点是服装、纺织、动漫产品等三大产业,依托创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乡镇园区配套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更快发展。打造以创业园区为龙头,以**工业小区、**工业小区、**工业园、**工业小区、**工业小区相配套的“产业走廊”。**工业小区以硅冶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小区以竹木精深加工业为主,**工业小区以食品精深加工业和工业仓储及物流为主,**工业小区以纸品精深加工为主,**工业小区以茶叶精深加工和茶叶科研为主。
3、明确发展目标。今后三年,***县将以建设**创业园和**、**、**、**、**等五个工业小区为重点(简称“一园五区”),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
(1)**创业园:15.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0.3万平方米,二期11万平方米,三期4万平方米。
(2)**工业小区: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万平方米(工业园内),二期1万平方米(工业园内),三期3万平方米(居委会1万平方米,**村2万平方米)
(3)**工业小区: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万平方米,二期0.6万平方米,三期0.4万平方米。
(4)**工业小区: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0.4万平方米,二期1.2万平方米,三期0.4万平方米。
(5)**工业小区:1万平方米。其中一期0.6万平方米,二期0.4万平方米。
(五)承建单位:采取招商引资方式,按照项目招投标规定程序确定
(六)、融资方式:先由承建单位先垫资建设,县人民***府再按第一年40%、第二年30%、第三年30%的比例返还标准厂房建设资金。
(七)、建设规模:多层钢混结构或单层钢架结构
(八)、建设期限:
1、20**年底以前完成**、**、**、**、**工业小区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
2、20**年完成**创业园第一期6万平方米、**工业园第二期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
3、20**年完成**创业园第二期5万平方米、第三期4万平方米和**工业小区第三期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
三、开发模式
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取向,推动工业园区由***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由开发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逐步建立配置科学、权责一致、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园区设立管委会,由所在乡镇***府选派懂经济管埋、会招商引资的人员担任主要职务,条件成熟的园区设***的组织,由所在乡镇***负责人任***组织的负责人,乡镇经贸办、招商办与园区相关机构合并,园区的管理人员可以优先在全县选调,实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的工资分配制度;相关技术部门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工资实行年薪制。鼓励园区管理干部竞争上岗、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园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1、***府主导开发模式。县人民***府委托县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在**工业小区、**创业园建设标准厂房。项目建成后对外租赁或按投资成本对外销售。一是依据投资额度、贷款利息核算租金。由入住企业与县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签订3年以上的租赁协议,并交纳一定押金,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其中,入住企业固定资产在300万元以上的,免交一年租金。二是按照投资成本核算(含房产、地产等)出售价款,对外进行销售。三是收回的租金或建设成本,优先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
2、市场运作开发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投资商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必须服从标准厂房区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进行建设。建成后可出租或出售,收益归标准厂房建设投资商。投资商自建自用的,产权归投资单位。
四、基础设施建设
标准厂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谁受益谁投资的模式建设。道路、排水、绿化、公共用地硬化、公益照明及整厂通透式围墙等公共设施由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供电、供水、通讯等由相应的受益单位按规划投资建设。区域内的职工宿舍建设纳入全县廉租房建设项目范围。
五、物业管理
1、属***府建设的公用设施,由县国有资产经营中心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物业管理费按照厂房建筑面积向园内的标准厂房业主征收。
2、属招商引资或企业自建自用的公用设施,由投资商自行管理和维护。
六、优惠***策
标准厂房建设享受的各项优惠***策,按照***省委省***府《关于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策措施》、《***县鼓励投资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属于招商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如建成后一年以上没有出租或出售的,经投资商同意,县人民***府按照投资总造价的同期银行利息进行租赁,标准厂房产权仍属投资商所有。
七、部门职责
县商务局负责标准厂房建设的组织协调并牵头组织对标准厂房进行竣工验收。
县国有资产经营中心负责标准厂房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的审核、立项。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标准厂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和审核。
县建设局负责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质量监督和工程预算的审核,规划室负责标准厂房建设的规划管理。
县财***局负责对标准厂房的竣工验收,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标准厂房扶持***策及补贴、奖励的审核、兑现。审核工程预算。
县环保局负责标准厂房建设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
加工贸易产业篇6
关键词: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外国直接投资
中***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01-12
加工贸易在中国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许多学者对加工贸易的研究是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等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国外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研究则从加工贸易企业控制模式这个比较微观的角度分析外方和中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
一、研究背景
根据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的规定,加工贸易是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以下简称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是:第一,料件采购不同,加工贸易的料件中全部或部分必须通过进口方式,而一般贸易的料件采购没有任何规定;第二,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成本或收购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而加工贸易的收益主要是工缴费(加工费用),当然进料加工贸易企业还可能从料件进口中获得收益;第三,一般贸易的进口要缴纳进口环节税,出口时在征收增值税后退还部分或者全部税收,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不征收进口环节税,而实行海关监管保税,出口时也不再征收增值税。
一般情况下,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单纯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进口并装配)贸易两种形式,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基本区别是料件的所有权不同,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料件是外方不作价提供给加工装配企业,因而产品的的所有权归外方,进料加工料件由中方购买,因而产品的所有权归中方。
之所以要研究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模式,主要基于4个原因。
第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25亿美元,1994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0年以后,随着台湾计算机企业进入大陆,我国加工贸易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10305.8亿美元,占国际贸易的47.25%,这么大的加工贸易量,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方式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一般情况下,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归外方,因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不主要取决于中方的努力程度,而是取决于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基本定位。目前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类型可以分为国有企业、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等5种类型,随着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类型的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不同加工贸易企业,由于中外双方拥有的所有权和采购权不同,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程度就不同,这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条件也就不同。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对加工贸易控制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逐渐成为加工贸易的主流,1998年,两类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为60.1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为38.10%,到2007年,两类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上升到82.5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到64.83%。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对加工贸易企业控制模式产生很大影响,根本性的影响就是原来加工贸易的基础是中方提供厂房、土地,外方提供销售渠道,而目前外商所需要的土地是购买的,厂房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也属于外资企业,中方没有任何股权。由于没有任何所有权,采购权也自然就没有,这样也就不存在中方与外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问题,而是外方企业与外方企业之间控制和被控制的问题。
在***2中,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两种形式表现的,一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采用加工贸易(一般采用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一部分。美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成都从事芯片的封装、测试就是加工贸易的典型企业。。二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给契约企业的方式,而契约企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以加工贸易方式形成业务联系,尽管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类企业是外包企业,但外包企业不是国内企业,而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投资而产生的一个子公司。这种形式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中占主导,以计算机加工贸易为主,惠普(HP)等是世界计算机品牌制造商,但他们大多将业务外包给台湾企业,例如广达、仁宝等,台湾计算机企业又通过到大陆投资的方式加工组装计算机,他们大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销售到这些品牌制造商的全球网络。
第四,国内有些企业开始利用加工贸易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企业进口料件,生产出最终产品,并通过自己控制的销售网络出口到国外。
二、文献分类和研究现状
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文献颇丰,主要集中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但加工贸易控制模式是基础。
首先,国际贸易只是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在制造领域,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在制造业发达程度的表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化可以通过外资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这种实现方式具备了技术(制造工序的模块化)、制度(贸易自由化)条件。其次,以外资特别是独资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其实质就是外方控制了加工贸易的所有权,因而,加工贸易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为外方左右中国的工业化,不管加工贸易如何升级,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以及契约企业。最后,由于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工业化是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工业化,因而即使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利益也相当小,这样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策制定者,就会提出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的问题,这是加工贸易讨论的基本源头问题。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发展加工贸易,这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不仅微小,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潘永源(1999)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空间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国际贸易陷入“贫困性增长”。夏虹(1998)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角度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认为加工贸易使我国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小。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加工贸易会导致我国技术创新缺乏,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李蕊(2005)认为,中国经济应该走“开发主义模式”, 放弃加工贸易,实行技术研发和品牌战略,利用我国的大市场培植大企业,掌握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实现工业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加工贸易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加工贸易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发展加工贸易可以解决我国的就业。张华初、李永杰(2004)研究了加工贸易对我国就业增长的贡献,根据他们的估算,1992~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平均每年就业人数为3632万人。第二,加工贸易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隆国强(2003)认为,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第三,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喻春娇、喻美辞(2007)认为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正在发生变化,外包等形式使为跨国公司提供制造外包的企业获得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增大,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外溢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加工贸易来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朱有为、张向阳(2005)认为在制造模块技术下,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从产业间分工转为生产环节的分工,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体现在某些产业,而是体现在某些生产环节或者说是某些制造工序。因此,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应该从以往的推进产业升级转变为推进产业链条升级。其升级的台阶为“简单的组装一复杂的组装一零部件制造一零部件研发一最终产品研发~自由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刘德学、苏桂富、卜国勤(2006)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从价值链环节看,已越过了简单组装而进入到加工阶段并逐渐接触到了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阶段。但总体而言仍然处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较低层级的供应商。沈玉良、孙楚仁、凌学岭(2007)认为,如果不从全球生产体系下理解加工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及其带来的贸易利益,则要理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是十分困难的。现代加工贸易由跨国公司发起和推动,现代加工贸易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的成本和可行性由加工贸易所在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决定。因此,为了分析加工贸易对我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和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从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的治理的方式即加工贸易的生产控制模式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实现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实质问题还是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问题,而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分配同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有关,尽管这方面的文献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研究加工贸易的核心问题。
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研究就是中外双方对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和采购权的控制方式,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控制在外方手里,因而对加工贸易生产企业控制权的研究不考虑销售权问题。外方控制了销售权并不一定完全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和采购权的不同配置影响了中外双方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方式。
不管是中方,还是外方,生产控制不是双方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双方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是中外双方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就会涉及产权理论,因而对我国加工贸易生产企业控制模式的研究就引入了不完全合约下的激励制度模型分析框架。
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属于外商独资企业,因而要研究加工贸易,就离不开外国直接投资所采用的方式,而北方国家企业是通过FDI垂直一体化进入还是通过外包企业进入有不同的理论分析(见表1)。
根据Hart和Moore(1990)提出的财产所有权模型(model of the property rights),在加工合约为不完全合约,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不再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是“敲竹杠”问题,中外双方间需要对等的“纳什谈判”来分配事后收益的假定下,得出最优的战略选择。
Feenstra和Hanson(2002)利用Holmstrom-Milfrom提出的激励制度模型(model of incentive system),在加工合约为完全合约、外方和中方存在委托关系以及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假定之下,得出最优的战略选择。
根据两种权利(包括:所有权和采购权)的不同组合,Feenstra&Hanson(2002,2005)将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1)外方同时拥有采购权和所有权;(2)外方拥有采购权,中方拥有所有权;(3)外方拥有所有权,中方拥有采购权;(4)中方同时拥有采购权和所有权。一般地,第一和第四类称为“独占”模式,第二和第三类又称为“分治”模式,相应的理论分析分别称为“独占”和“分治”假说。
Feenstra和Hanson(2003,2005)利用财产所有权的分析框架,引入人力资本专用性(包括合约的不完全性。)和外方的谈判权力等变量,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模型中涉及的具体假定:
(1)两个当事人为中方(加工贸易企业的经理人)和外方(销售方);
(2)无生产性的损耗,即一单位的投入品,被完全用以生产最终制成品;
(3)投入品的采购权可以在中外双方间抉择,而加工装配过程和最终品的国外销售分别由中方和外方负责;
(4)将产权和中间投入品采购权定义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而间接地影响当事人的事前努力的投入水平,也间接地影响中间采购的进价、加工装配阶段的成本、销售收入水平以及双方当事人的成本函数;
(5)当纳什谈判破裂时,拥有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的当事人有资格获得残留利润,并可以通过和其他当事人签订合约继续加工贸易活动;
(6)当纳什谈判破裂时,相应阶段当事人的努力投资的边际收益将降低;
(7)当纳什谈判破裂并外方控制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时,中方只拥有采购权,才能改善其外部选择性,其事前的努力投资才能被第三方所认可。
Feenstra和Hanson将整个加工贸易活动被分为3个时段,第一期:当事人决定哪一方拥有工厂和哪一方控制进料的购买;第二期:当事人双方同时投入各自进行专用性投资;最后:当事人按规定进行投入品的购买,加工,销售产品,分配盈余。
作者分析的结果是,合约的不完全性对双方的影响是对称的,进而对生产控制模式没影响,而加工企业的加工的附加值(value-added in the processing factory)、外方的谈判权力和人力资本专用性(human-capital specificity)对生产控制模式作用明显。当人力资本专用性低,或者外方的谈判权重高时,外方可以通过将投入采购权转移给中方,激励中方的专用性投资,改善“敲竹杠”问题,形成了“分治”模式;当人力资本专用性高,或外方的议价谈判权重低时,应采取“独占”模式。随后作者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在1997至2002年期间我国的加工贸易模式 中,总体来说产权和投入控制权更倾向于分离,其中外方拥有产权,而中方控制投入采购权。同时,根据地区特征、产业特征、是否通过出口加工区、是否经香港转口,生产控制模式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我国内陆和北方省份,由于出口市场厚度较薄,法律成本高,故可认为具有高的投资专用性,加工贸易企业大多采用“独占”模式,在南方沿海省份(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出口市场厚度高,法律效力强,故而投资专用性低,进而“敲竹杠”的成本低,加工贸易大多采用“分治”模式;在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中,“分治”模式占优,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中,“独占”模式占优;通过出口加工区出口或者经过香港转口时,“分治”模式占优,反之则“独占”模式占优。
王怀明(2006)认为,Feenstra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中沿海和内陆省独占模式与分治模式并存的现实情况,也没有建立产业特征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理论联系,也没给出选择具体模式的条件。他提出:人(加工企业的经理人)不能等同于加工合约的中方,外方也应在加工装配阶段付出成本,并扩大了资产专用性的范围,进而沿用前人思路修改了模型,分析结果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不仅与资产专用性、外方的谈判权利有关,而且也同产业特点有关,它们也实质地影响独占或者分治模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附加值低,加工企业大多采取中方独占模式,而机电行业附加值相对比较高,加工企业则以外方控制所有权、中方拥有采购权的“分治”模式为主。结合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分布特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多采用“分治”模式。
张居衍(2006)从中国加工贸易的两种类型出发,认可了加工装配权是由中方经理人来控制的,营销和销售环节是外方来负责的,而采购权是哪一方控制未定这样的假定,针对(1)相比契约外包,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在加工贸易企业内生产;(2)对当事人来说,什么条件下该拥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什么时候权利应独占或分治。在纳什均衡范围下,将整个经济活动分成两个阶段,利用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考虑了当事人在一体化和外包之间的战略选择,细化双方当事人在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内的权利分配和议价过程,列出双方当事人的支付矩阵,并解出每一种行动集合纳什均衡的条件,强调了市场厚度、交易效率和外部选择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当市场厚度不够时,双方偏好独占;当市场厚度增加时,双方倾向于分治,此时的外方倾向于拥有加工企业的所有权,而地方管理者则更偏好拥有中间品控制权;当市场更加厚且贸易更加有效时,在现货市场中与第三方的当事人主体从事契约外包变得比单纯地在加工企业内生产更令人满意。
三、文献不足及展望
从上面我们对文献的归类中知道,国内外学者对加工贸易的分析从原来的是否要发展加工贸易到目前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策意义。
但从整体对加工贸易控制模式的研究看,我们认为国内外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同时还有几个关键问题要亟待澄清。
首先,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的控制权假设问题。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外商独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外商独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76.08%。这种企业通过FDI方式进入我国,在***2中我们已经说明,这种企业或者是通过企业垂直一体化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跨国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或者是通过外包方式通过本国或第三国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跨国公司与契约企业之间的最优化决策。
对于以企业垂直一体化方式的加工贸易企业,不管是所有权还是采购权,或者任何其他权利,都属于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设定,与任何第三国或者第三方企业没有任何权利分配关系。因而不存在Feenstra和Hanson(2002)对加工贸易企业两个当事人为中方(加工贸易企业的经理人)和外方(外企)的假设,在这种企业类型中,只有一个当事人,就是外资企业本身。因而其激励机制的设定只有母公司对子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并不涉及到中方当事人。对于以国外母公司以外包方式进入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其基本运行方式见***3,第一,发包方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当然这个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承担一个发包方的业务,也可以承担多个发包方的业务,而承担多少外包业务取决于承包方的决策。第二,通过FDI进入到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属于承包方的子公司,加工贸易企业的决策取决于承包方对其的决策权限界定,因而也不存在中外双方当事人的假设基础。第三,由于存在着发包方控制着销售权,因而尽管发包方没有控制所有权,但可能控制着采购权,或者其他同加工贸易生产有关的权利。
但是,不管是垂直一体化的加工贸易方式,还是外包的加工贸易方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外方完全控制了加工贸易企业,中方没有任何参与权利配置的可能和形式。
其次,销售权的假设问题。目前研究加工贸易控制模式一般假设销售权归外方,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是否所有加工贸易的销售权归外方,另一个问题是销售权归外方,但不同企业类型和销售网络是否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
从我们对沿海地区的调研看,有些民营企业确实拥有国外的渠道,并且有自主的品牌,他们将加工贸易作为生产运行中调节采购成本和控制质量的手段,在我们对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调研的28家民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拥有销售权,而且有的企业还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专利。尽管这种加工贸易在我国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对未来发展加工贸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权归外方,但是不同企业类型的销售渠道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控制方式产生影响。
以我国加工贸易中比较大的纺织品和服装为例,这种产品的渠道多种多样,见***4,在美国,服装商品链的渠道包括5种类型,在这5种类型中,有低端的产品,也有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因此,品牌制造商、经销商和大型零售商的客户群体不同,因而产品的附加值就不同,对于大型零售商,产品的附加值低,标准化程度高,生产量大,因而这种渠道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控制主要以产品的标准进行控制,既没有必要指定采购的原材料,更没有必要对所有权进行控制。对于品牌制造商,产品本身的生产量比较小,附加值比较高,为了维护产品的质量,对使用的料件、制造工序和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品牌制造商大多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原材料的控制,品牌制造商或者指定国家,或者指定相关的企业。因此,不同渠道,对加工贸易企业控制的模式是不同的。
加工贸易产业篇7
一、上半年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预计数)
1、全区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个,分别是:国润房地产、万里达汽车服务、祥发仪器、福泉娱乐、百联制衣。
2、合同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实际到位外资2535万美元,完成任务数的51.7%。
3、引进内资项目47个,实际到位内资(境内省外资金)8.5亿元人民币,占年计划的60.71%,同比增长15.2%。
4、外贸进出口总额1500万美元。
5、建设标准厂房27200平方米,占年任务数的68%。
全区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工作的机构阵容曁力度创历史之最。为促进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发展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区委、区***府专门成立__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发展加工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雷晓达亲自担任顾问,区委副书记、区***府区长周迎春亲自担任组长,区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陈剑、区人大副主任曹兴明、区***府副区长刘高生、区***协副***蒋国顺任副组长,区***府办、区发改局、区旅游局、区经济局、区财***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__分局、市环保局__分局、市工商局__分局、区商务局、区招商局、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区交通局、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区国税局、区地税局、湘南国际物流园、石盖塘工业小区等20多个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小组的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创在历年各项工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项目创历史之最。上半年,共引进了广铁集团货物运输__战略物流基地、湘南石博园、保和小埠生态园建设、__仰天湖风电场、祥龙郡小区开发、铅冰铜多金属高效利用、亿达物流项目(国际快件、香港直通车)、君鑫物流城、水晶城房产开发、华新水泥、新贵华城、凤凰小区开发等12个投资上亿元的战略投资者项目,创历史之最。
三是项目
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创历史之最。今年在会、“珠洽会”、东莞招商会、深圳招商会等各类招商活动中签约项目共计20个,其中在“珠洽会”签约的广铁集团货物运输__战略物流基地项目、在“会”签约的保和小埠生态园建设项目、在东莞招商会上签约的湘南石博园房产开发、铅冰铜多金属高效利用等7个项目、在深圳招商会上签约的11个项目中的亿达物流项目(国际快件、香港直通车)、祥龙郡小区开发、宏顺物流项目等10个项目都已开工或正在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6月22日,经过近一年的开工准备,20__年的签约项目由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亿多元的仰天湖风电场工程也已正式开工,签约项目履约率和开工率均创历史之最。
四是引进项目的结构和质量创历史之最。从内外资结构来看,今年签约引进的20个项目中,内资项目15个,外资项目5个,其中在东莞招商会上我区签约外资项目4个,在各县市区中是最多的。从行业类别看,20个签约项目中第二产业类项目7个,第三产业类项目13个。13个第三产业类项目中房地产项目3个、现代物流项目2个,旅游休闲项目2个,充分契合了我区建设“一区三中心”的战略目标。
二、主要运行特点及工作措施
上半年,全区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可用“氛围浓厚、机制新颖、措施强硬、活动精彩、环境优良、成效显著”六句话来概括。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先行先试为契机,改革创新,构建全民招商大格局
今年以来,区委、区***府按照省委、省***府支持__“先行先试”的***策精神,积极开阔视野、开阔思维、开阔胸襟,放开手脚,创新举措,在全区大力构建“全力招商、全民招商、全年招商、全体招商”的全民招商大格局。一是创新招商考核方式。区委、区***府积极对18个乡镇、街道和湘南国际物流园、71个区直单位都安排了招商引资任务,并递交了责任状。实行“全力招商、全民招商、全年招商、全体招商”, 区委、区***府对18个乡镇、街道和湘南国际物流园、71个区直单位都安排了招商引资任务,并递交了责任状,要求所有目标管理责任单位都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在4月15日前向区财***缴纳风险抵押金3000元,一年内完成引资任务的,所缴风险抵押金予以退还,并由***门发放与其风险抵押金等额的奖金;没有完成任务的,所缴风险抵押金上缴财***。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了《__区招商引资奖励的暂行规定》,凡牵线搭桥、联系引进外来投资者来我区投资兴业的引资人(包括国内外企业、社团、国内行***事业单位及经济组织和个人),均可享受本规定的奖励。引资人引进属于奖励范围的项目,享受由受益财***根据该项目的注册资金额度一次性补助洽谈费外,在项目建成投产纳税后,还由受益财***在项目生产经营性税收所得中给予一定奖励。通过多种措施,在全区大力营造了“言必谈招商、行必抓招商、责必究招商、功必论招商”的招商氛围。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大力促进招商方式创新,做到“四个依托”,实现“四个结合”。“四个依托”即:依托协会商会招商,引进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企业家招商,引进团队精英;依托园区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四个结合”即:实现***府招商与中介招商相结合;实现***策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实现日常招商与驻点招商相结合;实现节会招商与网络招商相结合。今年3月初我们精心挑选了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厦门等地的10名__籍知名人士为招商人,并送达了聘书。四是创新招商活动。20__年5月19日,我区组团赴深圳举办了“20__年湖南____区(深圳)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推介会对湘南国际物流园、石盖塘省级工业小区作了重点推介,并一改过去的“一言堂”形式,现场开展了自由座谈,气氛融洽而热烈。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博士、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协会副秘书长蒋素馨、意达尔特沙发制造(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瑞平等多名嘉宾以到__的亲身感受,主动宣传__、推介__、盛赞__,极大地增强了__的感召力和可信度。推介会还举行了现场项目签约仪式,共有11个项目当场签约,签约总金额7.2亿元,其中内联引资6.4亿元,外资__2万美元。
(二)以“一区三中心”建设为重心,内联外引,推动项目建设大突破
区委、区***府围绕建设“一区三中心”的战略定位,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和切入点,内联外引,从三个方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现招大引强大突破。一是狠抓项目库建设。今年我们适应当前形势,依托现有产业和企业,着眼于“增链”、“补链”,策划包装了石墨加工、机械、电子仪表、商贸物流、旅游、教育、农业产业、工业制造、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招商项目,制作了精美 的《__投资指南》在各大招商会上,受到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二是狠抓项目的引进。我们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打破内资与外资、大项目与小项目的界限,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大项目与小项目一起上。北上合肥、南下深圳,西至昆明、东到上海,组团参加会、珠洽会、深圳招商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内联外引,实现了招大引强的大突破。上半年引进了广铁集团货物运输__战略物流基地、湘南石博园、保和小埠生态园、仰天湖风电场、祥龙郡小区开发、铅冰铜多金属高效利用、亿达物流项目(国际快件、香港直通车)、水晶城开发、新贵华城、凤凰小区开发等上亿元以上大项目12个,总投资达65.3亿元。三是狠抓项目跟踪调度。项目落户后,跟踪服务是关键。今年来,我们严格执行“一个项目、一个区级领导、一个领导班子、一个责任单位、一个服务队伍”的责任机制,使项目不仅引得来,而且留得住,发展快。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定目标、定时间、定责任、定奖惩、包环境”的“四定一包”项目建设责任制,对全区所有重点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把任务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6月1日,区委书记雷晓达亲自主持召开了区重点项目建设调度会,在会上再次强调,区委督查室、区***府督查室、等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人对重点项 目重点督查,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对没有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单位坚决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兑现奖惩。通过强力的督查调度极大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以优化经济环境为基石,完善基础,实现承接能力大提升
一是大力兴建标准厂房。按照***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大力兴建标准厂房。1-6月全区标准厂房建设已开工面积48000平方米,其中完工面积27200平方米,占年任务数的68%。所有标准厂房建设任务都将在9月底全部完工。二是积极完善物流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湘南国际物流园建设规划;大力协助广铁集团在__设立战略性货物装卸点,建成__陆路口岸,实现“铁海联运”;加快“湖南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和“君鑫物流城”建设;积极跟踪落实国际快件、邮***快递、香港直通车、万里集团等配套项目落户,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现代物流配套。三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今年区***府创新举措,对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四大银行的__支行及区信用联社实行一些激励措施,即对其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的,按照放贷额予以一定比例的奖励。4月中旬,区***府组织召开了银企对接会,发改、商务、经济、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四家银行__支行、区信用联社与区属36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会上,宇腾化工、金贵银业、湘晨高科、雄森时代房地产等12家企业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签订贷款合同4.2亿元。四是积极打造服务型***府。区***府致力于打造服务性***府,全面推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由区财***投入200万元建设了电子监察和网上审批系统,即将全面开通运行。区直单位各项审批内容全部进行网上审批,区纪委(监察局)通过电子监察对区直单位网上审批情况实行行***审批责任追究制。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机关效能,进一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按照区***府的部署安排,今年全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积极开展“三满意”(群众满意、基层满意、社会满意)活动,围绕推进决策公开、***务公开,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审批事项全程公开制度、网上***府制度、***府与群众沟通互动制度、***务公开制度等多项制度。五是大力治理经济环境。建立了“__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例会制度”,推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四定一包”制度,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具体分解到区级领导、乡镇(街道)、区直部门和相关责任人,限时结办,区委、区***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不利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加大了对案件的查办力度和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施工环境行为。深入开展了“重点项目集中整治月活动”,集中解决重点项目施工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半年,全区共受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行***效能投诉27起,办结26起,协调处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矛盾纠纷和阻工闹事事件38起,公安机关破获扰乱施工环境案件29起,刑事拘留12人,治安拘留22人。确保了华新水泥、舜华鸭业三期工程、君鑫现代物流园、厦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进补出,促进外贸总额大回升
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区外贸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纷纷压缩生产或停产,出口大户金贵有色业务转向在市有色工业园的金贵银业,全区外贸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调整外贸结构,加强扶持引导,力保全区外贸总额止跌回升:一是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调优产品结构、市场结构、队伍结构。鼓励石墨出口企业通过引资、引技、靠大、倚强,加大石墨深加工生产线研究,将我区石墨出口从以往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出口转向石墨精、深加工产品出口。鼓励条件成熟的三科不锈钢、恒达冶金开展自营出口,其产品抛光机床、冶金机械已成功走出国门。鼓励企业在守住日韩、港澳台、东南亚市场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加强对欧盟市场的深度开发,不断拓展中东、东欧、南非等新兴市场。二是深入调研,重点引导,以进补出。商务部门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在把握企业生产及出口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利用现在国际市场价格低迷的时机,鼓励区属企业大力进口生产所需原料,以进口的大增长填补出口的大萎缩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4月区委、区***府抽调懂业务的年轻干部驻点宇腾化工现场办公一个月,帮助其疏通关系,指导其成功申办自营进出口权。5月宇腾化工已实现进口460万美元,近期,又签下了进口1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同样在大量进口国际低价原材料的还有湘晨高科,该企业4月进口161万美元,在不久前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时,企业负责人表示年内还将进口20__多万美元。扣除金贵有色的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23%。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据初步了解,我区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外贸进出口、标准厂房建设等几大主要考核指标中仅有到位内资完成较为理想,实际利用外资、标准厂房建设虽达到进度要求但在全市不占优势,外贸进出口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利用外资形势严峻。从1-5月市招商局公布的数据看,全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96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3.27%,同比下降68.6%,完成任务绝对数在11个县市区中列倒数第五,完成任务比例列倒数第三,除桂东为零外,我区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幅度最大,利用外资形势非常严峻。6月我区加大外资到位工作督促力度,当月到位外资较多,约1500万美元,但总额同比下降7.48%,在各县市区中排位较后。
2、外贸出口缺乏大户。尽管上半年我区总额同比上升,但是外贸出口完成很不理想,同比下降将近70%。上半年有10家企业开展了出口业务,开展业务企业除怡源石墨完成出口402万美元,伊斯达完成出口300万美元,其余企业完成数额都不大,有的仅完成1、2万美元的实绩。全区外贸出口在金贵走后缺乏大户支撑。
3、加工贸易尚未突破。区委、区***府对加工贸易工作非常重视,商务部门业多次深入基层宣传指导,但或由于现有企业订单少,不敢轻易尝试加工贸易方式,或由于受限于我区企业进口的原材料属于国家加工贸易禁止目录,致使该项工作我区目前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4、标准厂房建设进度不快。今年市下达我区任务数是4万平方米,我区拟建设4.8万平方米,湘南物流园已完成1.9万平方米。按计划,石盖塘工业小区要于9月完成2.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但但苦于资金短缺、土地 调规困难等多种原因影响,该小区标准厂房建设进度缓慢。华塘智通产业园受累于金融危机,投资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其标准厂房建设尚未启动。
认真分析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加重。当前,金融危机已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并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危机带来的滞后效应在我区已在逐步扩大加重。3月,由于外方资金难以到位,企业经营困难,我区曾经的纳税大户外资企业海阔天空已注销,预计,今后提出类似请求的外资企业还有增加。
二是国家***策调整带来不利影响。从招商引资看,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暂停了20__年44号公告规定的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策,实行“空转”管理,国家产业限制目录范围扩大,导致产业转移步伐放缓。从进出口看,黄麻原来进口免税,而且每进口一吨国家中纺公司补助100元,使我区老加工贸易企业湘南麻业从节约成本考虑宁愿通过中纺公司进口。加之该公司去年在孟加拉兴办了一家企业,在当地生产销售更为便捷。而我区寄予厚望的宇腾化工由于上半年进口矿产品主要是通过其他公司,对我区进出口总额贡献不大,加之其进口的原矿、精矿属国家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不能开展相关业务,其出口也要取得国家配额,因此,宇腾化工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困难重重。近年来,我区主要出口产品是白银、石墨,今年金贵有色已转向金贵银业出口,业绩划归有色园区。而国家为限制石墨出口,早已取消了石墨出口退税***策。国际石墨价格持续走低,出口订单少,我区石墨出口企业多数停业或停止出口。
三是全区经济外向度偏低。由于经济外向度不高,外资、外贸总量偏小,也没有大型的支撑型项目、企业,我区企业产品在庞大的国际市场所占份额极其微小,以致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也未能有效利用国际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的动力和明显后劲不足。
四是目标管理单位发展不平衡。从乡镇、街道看,列入市级重点考核的郴江、石盖塘本身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较丰富的资源,在招商活动中能够主动发挥招商主体的作用,上半年,两个单位都以超额完成全年内联引资任务,为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挑起了大梁。部分乡镇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资源优势不明显的乡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上难有大的作为,个别乡镇到目前内外资都为零。从区直单位来看,
五是园区利用外资的平台载体作用发挥不够。上半年,我区兴办外资项目5个,分别是:国润房地产、万里达汽车服务、祥发仪器、福泉娱乐、百联制衣。其中仅有百联制衣是石盖塘工业小区引进,湘南物流园虽然在东莞招商会和深圳招商会上分别签约1个外资项目,但是一致未办理外资项目审批手续,相比全区招商引资的任务与形势,园区在吸引外资落户方面远远没有成为洼地和聚集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推动全区***思想。当前,要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着重学好《向力力通知在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发展加工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及《34条》,力求在深度***思想上谋求更新更高的突破。在学习《34条》的基础上,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认真进行研究,在34条***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立足区情,结合“一区三中心”建设,制定出本部门(单位)具体贯彻落实办法,力争将先行先试***策用足、用好、用活。
2、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要大力推动园区招商。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骤实施”的要求,着力打造招商平台,构筑项目“洼地”。二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要树立超前意识,增强对接意识,强化包装意识,具有接纳意识,立足长远意识。要搞好内资与外资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项目与市场相结合,引商与安商相结合。要开展园区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电话招商、函件招商、节会招商、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手段大力招商。三要积极洽谈、跟踪项目。要有克难奋进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拿出超常的盯劲、韧劲和钻劲,积极洽谈、跟踪项目。碰到困难要硬着头皮,遭到冷遇要厚着脸皮,寻找外资要踏破脚皮,介绍__要磨破嘴皮,殚精竭虑,竭尽全力。要敢于引大攀高,大手笔谋划大项目,大气魄运作大资本。要加大跟踪落实力度,意向项目抓洽谈,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环环相扣,步步紧跟,切实地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和成功率。四是认真抓好下半年各项招商活动。下半年市里将召开一次《34条》***策解读会、有色金属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活动月等系列招商活动,一定要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客商邀请工作。要督促重点乡镇、街道及区直招商单位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灵活多样的小分队招商活动。
加工贸易产业篇8
[关键词] 加工贸易 产业转移 产业配套体系
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已成为必然。除了资源成本的约束之外,国家***策对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也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2007年8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加工贸易***策的调整,凸显国家产业转移的思路,即梯度转移,东部做高端,中西部做两端,这对于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高潮,中西部各地区和城市均在为承接产业转移而竞争,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梧州能否凭借其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抢到先机,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不断降低综合商务成本。
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配套体系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
1.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不仅是依靠一个或几个企业大集团,还要视其产业配套体系如何。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能为企业在有限的区域内提供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从而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的综合成本,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2.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投资环境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和传统的梯度转移原理,当高梯度地区的要素成本,包括像劳动力、土地、能源、水资源这些成本上升以后,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要下降,企业就会向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但事实上,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但这些地区不仅仍是外商投资的首选之地,而且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转移,或者转移不成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产业集群异***突起,已形成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产业配套这一后天优势,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生产的综合成本,进而具备了明显的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资源优势、***策优势,但却缺少产业配套条件,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
现在大多数的中西部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相互竞争,大多都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来吸引投资,但是这种优惠不可能是无休止的,而且当大家都采取大体相同的优惠***策时,每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也就不再突出。因此单纯靠服务、靠优惠、靠传统优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商引资的“瓶颈”问题,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异***突起,抢占发展先机。
二、梧州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现状
梧州地处广西与广东两省的交界,是广西最靠近珠三角的城市,也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之一。长期以来,梧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与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的以粤港澳为主的外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使梧州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然而,长期以来,梧州却忽视了产业配套体系的构建,尤其在加工贸易产业配套方面更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
1.加工贸易产业链短,配套能力差
根据香港贸发局的一项调查,受此次加工贸易***策调整影响严重的企业,日常的生产运作一般涉及1个~5个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配套。但梧州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短,配套能力差。因本地暂时没有相配套的产业,梧州的进料加工企业基本不能在本市购进料件进行加工。
2.其他相关配套条件有待完善
一是交通物流滞后。目前梧州的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虽拥有西江黄金水道,但港口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滞后,往返港澳的定期班轮尚未开通,而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未建成通车,梧州机场目前仅开通往南宁的航线。可见,交通物流条件的制约,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延误交货时间,使梧州企业接单能力处于弱势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梧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企业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上大多数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在银行业方面,信贷***策不配套,贷款担保方式不灵活,创新意识不足;在机制和环境方面,缺乏从事小企业征信活动和作用评价的资信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少、能力弱,担保体系不健全。
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大。劳动力供应充足与否,是加工贸易企业考虑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成本看,梧州相对于广东有一定的优势(梧州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500元,珠三角地区如东莞为690元、深圳为810元),但目前本地企业也存在招工难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
四是有关中介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梧州缺乏健全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难以满足企业的服务需要。截至2007年底,梧州共有行业商会、协会1150多家,这些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机构人员少,资金短缺,开展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少,服务层次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三、完善梧州产业配套体系的对策
1.充分认识推动产业配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产业配套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中
由于产业配套在产业发展中处于配角地位,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常常受到轻视或忽视,这是推动产业配套的最大障碍所在。***府应主动将产业配套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中,鼓励传统行业基础性产业配套,以此带动传统行业的改造和提升,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配套企业和产品,将它们列入支持和振兴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2.成立专门的产业配套指导协调机构,组织推动产业配套
产业配套过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目前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普遍不太健全的情况下,为加强协调和配合,***府可成立产业配套协调办公室,归口***府改革发展职能部门,为本地企业与外商和大企业进行配套做好服务,解决配套中的难题,配合企业做好招投标工作。
3.立足内外配套,建立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产业转移要内外配套。外在的配套包括物流、银行、中介、教育、保险、信息等服务,而内在的配套主要是相关产业链条的配套行业。
(1)内在配套方面: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①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载体。要吃透当前国家加工贸易***策调整的内容和精神,紧紧围绕梧州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优选产业配套项目,有针对性地寻找招商对象,确定引资重点。梧州作为广西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林化林产、轻化、食品、制药等优势产业,中恒制药、三威林产、神冠蛋白肠衣等龙头企业和新华电池、田七牙膏、双钱龟芩膏、冰泉豆浆晶等名牌产品。因此,梧州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一方面应优先承接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等有***策性倾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进料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梧州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引进相关项目,推动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②实行产业链招商。一是深入调研引进企业的产业配套情况,理清产业配套招商“信息源”。安排每个项目服务人员到企业调查了解主要原辅材料的上游供应商和主要产品的下游厂家,登记汇总,形成产业配套招商“信息源”。二是主动帮助联系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对已引进企业积极帮助寻找企业配套,招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已有企业功能配套的企业,并在项目选址上相对集中,便于企业拉长“产业链”。三是服务好已有企业,通过“以商引商”完善产业配套。
③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引导民企大力创办配套型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本地民间资本,培育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比从区外进行招商引资更为重要。为此,应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放手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引导民企大力创办配套型企业。***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投资配套产业的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
(2)外在配套方面:着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
①完善配套载体。以梧州现有的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基础,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创新园区投融资平台,树立经营园区理念,建立和扩大多元化融资渠道,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土地供应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闲置土地管理,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集约使用土地;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形成***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
②畅通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本地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就地提供低廉、便捷的资金配套服务。建立产业配套专项基金,为大项目的落户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财***补贴。
③健全物流服务。一是在硬件上,加快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梧州在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加快物流园区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商贸、农产品、医药、工业等现代物流业,着力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物流基地。二是在软环境上,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提高大通关效率,实施贸易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加工贸易审批工作,尽快实现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转变。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实行加工贸易系统联网,实现电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能。
④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员工待遇,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吸引市内外务工人员就业。二是广开招工渠道,建立劳务输入长效机制。通过积极开展“以工招工”、网上招工、主动外出招工和劳务专场招聘会等形式,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三是强化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市内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档案管理、信息上报、培训合格证管理、联动培训等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用工企业与乡镇及市县职校技校联合办班的形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四是创优务工环境,为员工构筑暖“巢”,让员工留得下、稳得住。如,对长期在园区务工或夫妻都在园区务工的员工纳入享受购买本市经济适用住房范筹,并免费办理落户手续;子女入学享受与企业所属区域生源同等待遇,免收学杂费及借读费。此外,设立相应的工业园区派出所、金融服务网点、工业园社区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劳动权益。
加工贸易产业篇9
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拉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在推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拓展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正面效应在很多学术研究中都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渐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正确分析这些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资企业加工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较弱
我国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典型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外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大多数原材料与零部件、组装件(简称料件)来自国际市场,产成品再返销到国际市场上,只有加工装配环节在国内进行。以在华日资企业为例,日资制造业企业在中国本地采购比重只有29.1%,不仅低于全世界日资企业本地采购比重44.1%,也低于东南亚地区日资企业的45.8%,更低于美国的日资企业的60.1%。外资企业将大部分的料件采购放在国外,而在我国本土的采购率很低,造成加工贸易对我国加工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产业缺乏“前瞻性”,对上游产业关联效应不大。外资企业加工料件的本地采购率低也反映了我国上游的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还很弱,还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对上游产业的关联度低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能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上游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能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二)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影响我国自主品牌的建设
当前,企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我国把培养知名品牌已经提升到了民族产业的高度,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我们要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设。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在我国加工产品赚取利润,广为宣传外企自己的品牌,扩大它们品牌的知名度,对我国原有的知名品牌通过收购或并购等方式然后“雪藏”,致使我国的自主品牌逐渐被埋没,例如,我国饮料行业的两个知名品牌娃哈哈、乐百氏就是明显的例子,现如今乐百氏已不见踪影,娃哈哈也是困境重重;国内企业是我国自主品牌的开创者,而我国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较少,自主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很多企业不得不利用外资企业的品牌做加工,从而无法开创自己的出口品牌,无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缺乏后劲。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
一国经济最重要的标志是一国所拥有的企业品牌、商标和专利,这些企业标志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在国际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拥有本民族的品牌。我国民族品牌的逐渐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市场,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发展自己知名品牌的难度,这对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品牌产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在外资趋于品牌控制的态势下,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国人产生对国外产品的认同心理。这种社会心理的“滋生”,会很容易导致在其他产业产品上对外国产品的崇拜及对民族产品的歧视,从长远发展来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追求利润的经营目标影响我国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最大的利润,不会考虑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国家的经济安全,一旦在我国的相对成本优势不在,就会迅速从我国撤出,甚至出现“非正常撤离”,对我国经济秩序造成严重扰乱。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内外资税收的合并,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收益逐渐减少,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开始向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造成我国产业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以山东省的韩资企业为例,山东省是韩资企业最集中的省份,最近几年,韩资企业从山东省撤资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3年至2008年初共有206家韩资企业未经清算从山东撤离,2007年一年上升到87家,涉及员工2.6万人,拖欠职工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对当地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加工贸易中的外资因素使国有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
我国加工贸易经营企业最初以国有企业为主。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作用,各级***府对外商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策,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4年超过一半,自此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一直占据领先地位。
相比较而言,内资企业却在许多方面受到现行体制的约束,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内资企业没能逐渐的发展壮大,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很快被外资企业所取代。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通过加工贸易逐步积累实力、发展壮大的进程没有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被外资所制约,增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安全因素。
(五)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吸引外资而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但外资对技术的控制使得引进技术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也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可以在外资企业中通过模仿、操作学习到外方的某些先进技术,但随着独资企业的增多和对自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这种技术扩散的渠道就被封死了;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中的外资企业大多依附于外资母公司研究开发机构所提供的技术,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格局,削弱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造成我国在核心制造技术和关键性中间投入品方面对外的依赖性增强,阻碍了我国技术进步的进程。外资对技术的控制和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削弱,使绝大多数专利和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就像时下中国的DVD等行业一样,要交纳高昂的专利使用费,处处受制于人,民族企业谈何发展。
我国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附,可以从我国近几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中得以体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占有绝对比重,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关数据表明,2000-2004年外商独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到同年的50%份额以上,2005年达到了62%,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制造转移到我国,伴随其独资化战略牢牢地将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中,逐渐主导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我们原来期待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没有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相反对其技术依附效应却在增强,技术革新能力的不足与竞争力的低下,使我国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在逐年降低。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技术上的依附等于失去发展后劲,应该引起重视。
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在我国既是一个贸易问题,又是利用外资问题,它影响到我国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的关键是要结合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加工贸易中的外资企业加以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邵祥林等著《加工贸易――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加工贸易产业篇10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从直接数据来看,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为什么一般贸易不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认清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一)从加工贸易内涵的角度
对加工贸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加工贸易理解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关系;另一种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国家对进口料件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方式,是***府部门操作层面上的保税监管加工贸易。本文所称加工贸易为第二种解释,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辅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
从海关监管层面上看,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又称为保税加工,加工贸易货物通常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贸易货物,加工贸易货物只有经过海关批准备案才能保税进口,经海关批准准予保税进口的加工贸易货物才是保税加工货物。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合同项下所进口的货物不全是保税的,只有海关批准才给予保税待遇。由于海关给予暂时免纳关税的待遇,减轻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导致大量外资涌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加工贸易呈现顺差。
(二)从加工贸易实质的角度
加工贸易顺差的直接表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从表-3数据可知,2005--2009年间,每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都大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且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增速。
我们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实质角度加以解释。传统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在境内保税加工后返销境外。由于在境内加工生产,加工生产过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劳动,导致加工成品出口价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进口价格。另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递增,导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增加,进口总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于是,规模的扩大和成品价格高于料件价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从加工贸易***策调整的角度
近几年,我国***府出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加工贸易***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1 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业、玩具业等。从近几年国家对加工贸易***策的调整来看,***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府也出台了对于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在***策
调整的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口的料件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贸易进口产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贸易顺差。
2 产业链条延伸因素。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来料加工,在只赚取加工劳务费的同时,反而招致大量的贸易摩擦。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本土企业参与较少,但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许企业开展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在外发加工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这些举措,增加了国产料件的加工投人,减少了进口料件的数量,降低了加工贸易进口总值,提高了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四)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角度
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升值态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初级产品成本降低,导致进口数量增加。而这些初级产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产,转化为成品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过多影响成品出口,因为进口的料件作为贸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产,人民币升值已经自动反映在成品的生产成本上。但是,投入生产的国产原料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贸易性产品的出口,也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利用加工贸易***策调整促进贸易平衡
通过对加工贸易顺差原因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
转贴于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工贸易***策调整,适当增加加工贸易进口,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才能有助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长期大规模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因此,我们把加工贸易***策调整的研究重点放在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上。
(一)适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
通过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一方面,将以往部分允许类商品纳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管理,将以往部分限制类商品纳入禁止类商品目录管理。通过该目录的调整,将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纳入该目录之中,从而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目录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样,通过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方式,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二)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制度是为鼓励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产生的,在加工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对加工出口产品从国内采购的料件给予退税,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因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和退税比例。
(三)调整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
通过台账的“实转”、“半实转”、“空转”、“不转”,结合区域差别待遇、企业类别差别待遇,对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地控制加工贸易企业交纳的税款保证金,增加或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调整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四)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策
现行加工贸易***策是建立在“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改革开放增加外汇储备的产物,优惠***策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张,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逐渐增大。在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措施,真正体现“国民”待遇,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阶段保护论告诉我们,当一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具有发展潜力时,***府应当予以保护,当该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或达到一定保护期限时,***府就应当减少或放弃对该产业的保护。借用阶段保护论的观点,我国应该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式,在当前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出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目的,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该结束或减少对其让利幅度;对那些依然需要***策呵护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继续实施保护,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向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产业退出机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从而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采取不同优惠***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丁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1 建立加工贸易***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策,有时对相关***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2 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3 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在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基础上,我们还 要考虑,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对相关加工贸易产业的退出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策的调整
为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压力,将部分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应出台相关***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调低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目的,在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不变或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减少贸易顺差。
具体而言,***府要将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作为***策大力宣传,改变企业长期固有的“外销”思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简化内销手续,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等部门积极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机制,对创立内销品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策法规体系,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收款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研究国内消费市场的特点,打造企业内销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
通过出口转内销,将外销的一部分转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是一种最直接的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加工贸易外销和内销都作为加工贸易***策的导向。为应对加工贸易失衡,可以建立一种弹性调节机制,在加工贸易顺差时,在***策上适当倾斜于内销,适当增大内销优惠,增加内销数量和比例;当加工贸易逆差时,在***策上适当倾向于外销,减少内销优惠***策和比例。通过这种内外销***策的弹性调整,使加工贸易内外销协调发展,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将加工贸易内销作为一种***策导向,需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市场特点、不同消费群体,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内销与外销的产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外销产品内销要考虑产品结构、国内营销渠道、自主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和研发,这些对于长期关注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1]何力,用海关监管的转型升级适应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商务周刊,2006,(13):68
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09,(1):198-200
金志刚,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J]对外经贸实务,2009,(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