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攀雀是绝对的能工巧匠,鬼斧神工的筑巢工艺令人叫绝。那美观而又坚固的窝,远远地看着,仿佛歪把儿的葫芦,又似儿时小朋友们冬天脚上穿的白茬儿的毡疙瘩,精美绝伦,叫人不知其所以为。
初夏是它们建巢的时节,每天清晨开始一直到傍晚都在不停地施工,设计、施工、监理都由夫妻俩担任,并且精心堆砌,如不如意还不厌其烦地返工,煞费一番苦心。一个高有近20厘米,直径也有10厘米之多的大窝兴建大约需要20几天。
它们做窝的条件是很讲究的,不在乎是否喧闹或僻静,而是首先要有比较高大的树木,树上要有茂密的枝条,最好是杨树,因为杨树的叶子大而且茂密,一可防备直接淋雨,二可避免阳光暴晒。做窝的枝条选择也非常严格,居中不好,不便于出入;居外或者枝条太长了也不好,做成的窝绝不可以露在外面,也不可以垂到树冠下边来,否则容易被发现,缺少安全感。
中华攀雀的窝都是做在靠近枝条儿最尖端的地方,缠绕在枝条上的吊儿多是选用结实而又耐久的马尾或羊毛。吊儿缠好了,开始做窝了,做窝的材料视环境条件而定,在柳树上做窝,就用柳絮:在杨树上做窝,就用杨花。因此它们才选在杨花柳絮满天飞的季节做窝,不用犯愁建筑材料。人们都知道,那洁白的杨花柳絮是何等的轻飘,何等的虚幻,用如此轻飘虚幻的材料去做如此厚重坚实的窝,难度让你无法想象。可中华攀雀有着它特有的技巧,特有的耐力。它不但要捕捉大量的杨花柳絮,还要将其攒成一个一个坚实的绒球儿,然后再用羊毛一个一个的锁住,口中唾液就是建巢的粘合剂。
巢建成后,雌鸟在此繁殖后代,雄鸟又去筑新的巢,组建新的家庭,如此反复。
相关链接
中华攀雀(Remiz pendulinus或Chinese Penduline Tit)又名灵雀儿或吊雀儿,是一种有“鸟类建筑师”之称的小型参观雀鸟。在动物分类中列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乌纲、雀形目,山雀科、攀雀属。散布于俄罗斯滴极东部,乌兹别克斯坦、我国的东北,内蒙古、黄河口,六盘山、天目山,怒山。为夏候鸟。
中华攀雀滴体形纤巧,一般体长10~11.5厘米(约为麻雀的2/3);顶冠灰:额基,眼先,颊上部和耳羽黑(雌鸟呈暗棕栗);喙灰黑(颏,喉稍淡);眉纹、喙至颊下部白:上背棕褐(雌、幼鸟为纯沙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尾凹型,尾羽,飞羽暗褐;翼上小,中覆羽棕褐,大覆羽栗褐;下体皮黄;虹膜深褐;脚蓝灰。
中华攀雀主要栖于近水域滴芦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林间湿地。喜结群活动。善就地取材筑巢,巢极寓创意,呈囊状(似葫芦)悬挂于树枝间。性温和,不怕人。常倒悬在树枝上翻来翻去,发高亢柔细的“tea--cher”,圆润动人的“piu”或连续快速的“si―si―tiu”等哨声。以各种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秋后迁徙至日本,朝鲜和我国东部的山东和南部的香港等地越冬。翌年4月回迁。
每年5月为中华攀雀的繁衍期。此间,雄鸟在繁衍的选巢址,并发洪亮哨声求偶。雌雄交尾后共同营巢,之后雄鸟另筑巢求偶,雌鸟独自产卵和孵化。每窝卵5~10枚,最多13枚。卵白,无光泽。孵化期13~14天。孵化后由亲鸟觅食育雏。雄鸟15~20天离巢。近年,由于无节制的捕获,野外种群数明显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鸟类建筑师:中华攀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