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在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上,高原峥嵘、气候寒冷,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中国西部民族风情、地理和人文特质,一直都是吸引大众目光的焦点,西部地域蕴涵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西北民歌又是这一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种类之一。是中国民歌之魂,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为自豪的艺术瑰宝,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花儿”是黄土地的声音,它载送着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畅。
一、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或“野曲”,是流行在中国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五省区汉族、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居住区用汉语方言演唱的一种特殊的山歌。学术界有河州花儿、洮岷花儿的习惯分类法,近来年又出现河湟花儿、洮州花儿、泾渭花儿及陇中花儿、莲花山花儿、六盘山花儿的新提法。
花儿曲调丰富,约有近二百之多,花儿格律特殊,演唱形式别致,花儿的歌词作为西北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在此以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例,将着重对花儿的唱词艺术进行介绍,以期待广大爱好花儿的朋友们,对花儿的文学特色有一个大略的认识。“花儿”的唱词格律严谨,唱词都是优美独特的格律诗。其基本结构有两种:第一种:“齐头齐尾式”顾名思义,就是每首曲目有两段,每段两句;第二种:“折断腰式”这种句式,是完整的上下句间,加上一个半截的,或是重复上句的后半句而形成的,这半句通常是三到五个字。
如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最为著名的“花儿”,其旋律高亢,开阔起伏,舒展自由,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其句式为“折腰式” 的格式。看他的唱词:“上去”、“高山”、“望平川”,“望平川”(此处重复了上句的后半句),“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由于唱词的关系,这首花儿的曲调是由上、下两个乐句加上第一句后一部分的重复而形成的扩充性的二句半的乐段结构。此旋律为为四声的徵调式,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在旋律进行上,第一句,就曾两度出现ER跳到SO的四度上跳,这个鲜明的四度跳进音程,产生了高亢、明朗的风格特点,也就是西北民歌富有的先抑后扬的旋律特点,给人以翻山越岭,登高望远时,万里平川应眼帘的开阔之感。下一句,是重复第一句的后半句。这个音调在上一句“SO”上停留时候,直接跌倒了“ER”旋律层层上升在进行到延长的高音“SO”上。这种旋律的发展手法,使感情得到很好的发挥,并突出了“望平川”四个字,进一步加强了人们急于要了解“望平川”四个字含义的倾向;第二句,节奏较紧凑,是迂回下行的旋律,与第一句相互呼应,唱出了“望平川”的内涵。
二、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 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
“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独特而优美的旋律经由以后一代代艺术家的创新,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经由“信天游”这种格式创作并传唱一时的。《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
信天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以《脚夫调》为例: Sol、Do、Re为骨干,组成“五度三音列”音出现后所形成的“双四度”音调框架,这也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各类民间音乐中最典型的音调,是黄土高原音乐风格的一个范例。《脚夫调》是一首两句结构的歌曲,唱词上句比兴,下句点题,语言质朴。旋律上下两句,上句一开始连续四度的甩腔,高亢奔放,是具有西北特点的音调。它既能表现赶脚人的悲愤,也能让人感觉到赶脚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下句一起即伏,大幅度的下行旋律,在情绪上形成了一定得对比,情绪显得感慨悲凉,充分揭示了歌曲的中心内容。把一个赶脚人的激愤、感慨、思念等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花儿”和“信天游”,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西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