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成年人了,但爱人出差时还是无法入睡。
上个月,罗伯特·索拉斯的妻子和她最好的朋友出去参加为期两周的游艇游。索拉斯于是买了一堆汉堡肉和花生酱,整个周末都泡在电视前面看橄榄球赛,而且他还哭了。
51岁的索拉斯在亚利桑那州梅萨拥有一家工作场所安全咨询公司,他妻子是当地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护士。索拉斯痛恨离开妻子——即使她只是去医院上夜班。当她长时间离开时,索拉斯会感觉恶心,而且很难集中注意力。
当他妻子打包准备去度假时,他坐立不安。他说,她最终生气了,两人吵了几小时。那晚,当她去机场后,索拉斯无法入睡。他心里想着:她会遇到车祸。她会生病或受伤。她会有外遇。他坚信,他的担心完全是无中生有。但他仍然非常担心失去他爱的女人。
对多数人来说,“分离焦虑”是小孩子在第一天上幼儿园哭哭啼啼时的感受。但成年人与他们最在乎的人分离时,也可能体会到这种焦虑。他们可能无法抑制自己的担忧,最终导致他们如此亟需的那个人远离他们。
你会认为,在如今这个每个人都彼此“超连通”的时代,应该没什么人会如此黏着某个人了。但这种毫不费力的连通性已经把我们惯坏了。我们希望能立即联系上每个人,当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时,就会不知所措,或者崩溃。
研究发现,与伴侣分离时想念伴侣的人对双方的关系更投入,更努力地呵护这种关系并避免出现欺骗等破坏行为。“想念促使你去努力维护你的社会关系。”
我们应对分离的方式是由心理学家所称的“依恋系统”决定的。科学家们认为,依恋系统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早期的采猎者学会合作,而儿童在没有成年人的照顾和保护时会死去。尽管这部分是遗传,但我们的终身“依恋模式”大多是由我们小时与父母的关系决定的。
心理学家肖里称,有三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和逃避型。约55%的人属于安全型,他们通常待人亲切,有爱心,适应亲密接触。他们很可能是由对他们始终关爱备至的母亲或类似于父母的角色抚养长大的。肖里博士说,其他45%的人的依恋模式有时会有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属于焦虑型、逃避型或两种类型的结合。
焦虑型的人担心他们的伴侣是否爱他们,这种人的父母通常对他们疏于照顾。逃避型的人──心理学家也称他们为“拒绝型”──则尽量减少跟他人的亲密接触,他们的父母通常无法忍受孩子的需要感和不安全感。
肖里博士说,当我们搜寻一段关系中的危险信号──例如遗弃──时,我们的大脑经常无法区分真正的风险和想象的风险。
肖里博士说,我们小时学会应对遗弃威胁的方式切实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回路。“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自发反应,即使在你知道不该如此感觉时仍会触发这种反应。”
比如,当你还是个孩子时,母亲就把你交给祖母抚养,而祖母在你16岁时去世了。这时你开始成为一个爱焦虑的人。后来,你的分离焦虑症在几年前进一步恶化。你有糖尿病,视力减退;你妻子做过膝盖手术,还动过纠正喉部狭窄的手术。现在,你正被自己成为妻子负担这个想法所困扰。
罗西塔·阿尔瓦雷斯今年45岁,是一名艺术家。她小时候是个所谓的“空***小孩”,每两年跟着家人搬家一次。她清晰地记得小时写信给老朋友,但从来没有回音。她说,“我在九岁时知道,你会失去你所爱的人。”当她36岁,结婚满10年时,她丈夫死于心脏病,当时她的四个孩子都还不满10岁。
她的手机上存着每个孩子的语音留言。她说,“我想尽可能长地把他们的声音带在身边,万一他们死了呢。”她日夜随身带着手机。当它响起时,她总会想到最坏的情况。
几周前,她14岁的女儿去上寄宿学校。她现在感到的焦虑就像“一只从我背后紧紧扼住我的脊柱的手”。她经常担心女儿变得与她疏远。她说,“我担心这个,是因为她离开了我身边,我怕她在感情上也会离我而去。”
当陷入焦虑循环时,她会让自己停下来,注意自己的周围——沙发、地毯、水池里的早餐碟──并告诉自己一切都好。她说,“我提醒自己,我和我的女儿感情很深,她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我能控制自己的思绪并让自己想象她很快乐。这打破了魔咒。”
她已在相处的男友住在离她家一小时路程的地方,她与他分开时也会焦虑。经过摸索,他们两人共度周末后,会在周日晚上举行一个“分离仪式”。首先,他们提前商量好他离开的时间。在俩人待在一起的最后一小时里,他们会聊天并放松身心。到离开的时间时,他们会一起出去。阿尔瓦雷斯给他一个拥抱,但不会看着他上车。相反,她会立即回到屋里去,屋里有很多她的画作。她说,“我会选好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试试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