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制度论文10篇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1

医院在2005年起开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软件对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医院及科室成本,但还只是借鉴其他医院一些经验,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管理,没有统一行规,至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形成了医院成本管理基本规范。2012年1月起医院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确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平台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2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3

【关键词】 计划控制 制度建设 项目评价

1. 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及规定的变革回顾

1.1国家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变革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因素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地方***府纷纷抓住***策机遇,上马大型建设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诸多问题。中央***府早就看到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的这种弊病,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势头增长,国家计委、***、建设银行总行早在1984年就作出了《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暂行规定》,把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财***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归还本利的资金来源必须从企业新增的利润中支付。***后来又陆续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财基字[1998]4号)、《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等文件。2006年,***、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安监局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这些管理制度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重复项目建设投入。更重要的结果是,使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不少进步,建设单位的投资成本控制意识得到了逐步增强。

1.2兖矿集团公司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的发展

2003年左右,正是兖矿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扩张的重要时期,在***出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之后,兖矿集团顺势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兖矿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和《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兖矿集团众多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兖矿集团核算办法在***规定的原则下,内容更加细致,操作性更加强,对基层建设单位财务核算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导性。经过几年的实践验证和内容补充,在2007年组织编写了《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讲座》,为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进一步描画了一套标准的“路线***”。2009年再次对《讲座》进行了修订,除了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内容进行重点优化外,还对近几年国家法规进行了重新梳理,部分章节进行了重新编写,形成了新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应用指南》,成为兖矿集团公司当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最新的工作规范。该指南既是工作规范也是一部财务操作手册,实用性很强,涵盖了所有建设管理流程和比较全面会计核算具体规定,表文并茂,实例突出,对广大基建财务人员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对与初次涉及基本建设核算的财务人员帮助更大,可以较快的熟悉基建相关管理规定与核算方法。指南下发后,兖矿集团所属各个建设单位的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基本建设财务决算考核中,各建设单位绩效考核分值普遍提高,23家建设单位中,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建设单位22家,占全部单位的96%,比200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2. 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点

以兖矿集团为例,兖矿集团在多年的建设管理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兖矿特色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点。首先从业务归口管理上进行了细化,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进行了区分,并在管理组织结构上,把兖矿集团财务部的管理职能细化为为生产财务部与基建财务部两个并行部门,分别管理集团下属生产和基建单位,确保了在业务管理上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其次,更加提高了对可行性研究、初步概算、投资计划及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明确了集团公司计划部门、基建管理部门、机电管理部门、物资管理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监管职责和具体工作流程,所有建设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由建设单位、专业化公司、集团公司三级多部门审批,网上划转,通过资金管控实现了对投资过程的控制。第三是更加注重了项目后评价制度的建设,突出了集团审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及成果的审查与评价作用,实现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和及时纠正。除了上述具有兖矿集团公司特色化管理特点外,本人认为建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还要突出以下几个重要作用或特点:

2.1“关口”前移,控制好项目论证关

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是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工作,对项目成败及投入的收益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可行性论证必须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反对假、大、空和哗众取宠。每个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和建设单位要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然而很多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了一堆垃圾、变成企业的包袱。究其原因,多是项目可行性论证误导了项目决策。因此,负责任的项目论证,必须对项目有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策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做详尽、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技术与工程方案进行充分的比较论证,应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视角对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预测和评价,把财务控制关口前移,让财务部门积极参与论证过程,共同把好项目的论证关。否则,依据一个错误的论证结果做出的必定是一个错误的项目决策,即使再加强建设过程控制也是无效的。

2.2超前预控,“计划性”色彩很浓厚

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是基本建设管理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它是根据初步设计概算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编制的,是基本建设活动实施计划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因此有“计划上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说法。经批准的计划,是签订合同、设备订货和建设项目管理的依据。计划指标以最末级单位工程为单位,设立类似会计科目的编码,形成年度计划大表,建设单位应当配备***的计划人员,按月统计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计划进度与控制情况,按月形成计划统计报表,上报归口管理部门。财务会计核算则要综合考虑计划规定与相关会计***策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准确反应各类投资的列报情况,动态对比实际列报与计划指标的差异,发现计划外、超计划的工程立即予以制止或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从 而做到超前预控,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一个准确的计划编制,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最终投资的完成数,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计划的执行过程,因此,整个项目管理与核算过程,“计划性”色彩十分浓厚。

2.3建章立制,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建设项目管理是一个由多种专业机构组成的管理系统,各种专业管理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前后贯穿,浑然一体,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结束,始终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共同控制的一个管理过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必须遵循项目建设程序为基本原则。因此,基本建设程序必须进行固化和优化,要形成规章制度,制度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本着实用、管用、好用、可用原则,贴近实际,优化流程,把制度建设和优化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制定制度是对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的固化,清晰的工作流程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总抓手,按制度办,按流程走,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利于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会计核算反应的就是流程的结果,反过来,会计核算结果与计划的对比就是对流程环节考核的依据。因此,制度建设是杜绝“三超”现象,“三边”工程,实现建设项目财务核算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2.4项目评价,不只停留在事后上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结束后,项目主管部门还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列出的有关指标,结合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作出评价,指出项目在论证、规划设计、概算、工期、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评价,即项目后评价。实际管理中,这种评价一般已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各个建设项目在每年进行财务决算之际,建设主管部门都要对基本建设财务核算年度报告进行全面的审查和审计,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就是对当年度项目建设管理的一个综合性评价。因此,项目评价工作的时点,实际上已不只是在项目结束以后了,建设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建立审查问题整改落实跟踪机制,实现“全程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评价目标,以强化提升建设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维护建设项目高效、健康、有序推进。

结束语

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以来,无数学者对此也有看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论述,不同建设单位采用的核算方法、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差异较大。国家有关部委虽然出台了多部规章制定,但规范的都是“大方向”的问题,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细节上还是比较粗放。各个建设单位财务核算特点的不统一,有可能会造成国家统计口径数据的不准确,甚至出现税费缴纳标准上的不一致。因此,行业内渐渐出现了希望国家统一基本建设核算的呼声。兖矿集团在多年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已经汇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逐步的完善,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建设项目财务规范》,预计工作规范落成后,将是我国企业界首个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创新型探索文件。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兖矿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应用指南》.

[2] 汤冬秀《浅析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几个关键环节》2005.

[3] 赵丽黎《浅谈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2000.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4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5

(佳木斯市望江粮库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佳木斯154023)

摘要:成本核算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和提供运行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内容,然后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中***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064-02

一、引言

一般我们所说的成本核算,是指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核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合理地归类和计算,完成所需的数据采集、记录和处理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二是正确地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人本期成本的费用额,这是提高成本核算针对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在费用发生总额的基础上来确定出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实际成本支出。三是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这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对于整体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风险,竞争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和经营利润则是不断压缩。为此,企业应该积极地从加强自身建设出发,着力控制自身的生产成本,提高运行质量,以便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

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正是由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主要是涉及到企业内部方面,使得很多企业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企业的决策层来说,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发展举措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在重压面前,往往只是想到仅仅通过单纯的扩大投资数量和规模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经营利润,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制定企业的各项战略发展规划时,未能充分有效地考量当前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往往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不了解、不过问和不支持的问题,普遍认为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只是企业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制约了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制度上的不健全是影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有些企业在践行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来执行,核算程序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举个较为普遍的例子,某企业的现行成本核算程序,辅助生产部门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某种产品要经过多次分配,但是每次的分配标准不一,这样就容易导致该产品所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该产品实际效益发生偏离。其次是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目前有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区分成本核算对象,对不同产品和不同阶段的生产规格和品种差异统统地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必然会导致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

(三)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整体质量。首先是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还没有充分有效地实现。会计化电算化是在会计工作的一次重大飞跃和创新,极大地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出来,同时提升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前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还停留在纸质化的层面上,没有充分重视和发展会计电算化建设,仍然是以人的操作为主,这显然是不符合时展需要和实际工作需求的。其次是成本核算过程信息化作用不明显。成本核算是要对企业日常运行各个过程的所有成本支出数据进行核查和计算,包括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由于相关部门的信息化意识较低,没有全程引进和利用各种先进的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处理模型,使得信息化作用效果有限,难以对实际工作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四)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成本核算人才缺乏在目前我国企业当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企业长期不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造成了人才匮乏的局面。首先是没有积极引进专业化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缺乏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作支撑,对于很对先进的核查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不够了解,使得事先制定的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其次是对于成本核算与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有结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学习最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更新成本控制管理理念,使得从业人员始终以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贯彻和体现最新的管理要求和控制目标。

三、做好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面提升企业上下对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对于改善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的不利局面意义重大。首先是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企业各级管理者要在考虑和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和利用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从强化企业自身建设水平和运行质量出发,通过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成本来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应对激烈市场环境的竞争能力。其次是要充分激发企业普通员工对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是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单纯地依靠财务部门是很难充分发现和改进企业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强化企业员工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水平,利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促使每一名企业员工都深人参与到各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中来,为工作的开展和措施的落实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二)完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制度

一是要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来说成本核算对象是指核算成本的主体,即对“谁”进行成本计算,“谁”就是成本核算的对象。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就不同,企业在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时要注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要求,注重满足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要求。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应该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联系。另外,成本对象划分要科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对核算对象进行划分既不能太细化也不能过粗,划分过粗过细都会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二是要选择适当的费用分配标准。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会涉及到共摊费用的场合,分配标准上要注重合理性和简便性原则,即所选择的分配标准与分配费用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指易于取得分配标准的资料,方便计算。

(三)提升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度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部门和机构,同时也受到来自方面要素的制约和影响。为了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实施精确管控,确保各核算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鲜明特点,全面提升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一是要加大相关设备投入和平台建设,企业要将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设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加以重视,立足现在、着眼长远,逐步加大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在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推进和应用各种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来将各个点的成本核算工作联系起来,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来深入挖掘和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成本核算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核算结果的可靠性。二是要加紧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信息化的前提是要有成熟的成本核算系统和算法,而成熟的成本核算系统和算法又是基于科学的成本核算理论。为此,企业必须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理论,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最终实现将人从繁重的核算工作中***出来,并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构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要积极加大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投入,积极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此为基点来逐步营造和优化企业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正规性,防止由于个人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并引发工作上的盲目性。通过从业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来科学地分析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寻找相应的突破口,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要积极做好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鼓励他们学习最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落实。要结合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抓住成本核算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要严格做好评价与考核工作,定期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做出评价,对于那些不能满足和适应成本核算工作要求的人员要及时调离相关岗位,切实避免因为个人的原因影响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结论

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地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理论,以此来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性和正规性;同时要在落实过程中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商论2015(08)

[2]董雨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的作用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 04)

[3]钟岚企业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研究Ⅱ]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6

关键词:课题制;全成本;动态控制

中***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34-02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教监[2008]15号)提出,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应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因此,结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系统构建高校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些科学家建议下,美国国会于1950年通过“国家科学基金法案”,建立美国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建立为标志,课题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采用的基本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酝酿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课题制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新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199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在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2005年5月联合的《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中提出,从“十五”期间我国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1]。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谭晓宁提出,完善课题制实施的配套制度和条件,设立科研财务,可以使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衔接,设专人对项目进行全程财务监督和管理,改变过去财务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财务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验收[2]。程忆***提出,高校科研项目实施课题制管理,财务管理面临预算编制、执行及控制、成本核算等难题,通过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的体系和标准保障课题制的高效实施,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3]。

在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方面,我国***府部门非常重视,很多学者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刘波提出,为贯彻执行课题制管理原则,实现科研项目资助方、承担人以及学校三方利益的最大化,大学必须抓住经费预算这个关键,特别是做好人员费和间接费用内涵和量度的调研工作[4]。朱元琴提出,全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系统管理工程,其总体框架由成本核算体系、成本预测分析体系、效益评价体系和控制运行体系四大部分构件[5]。李智敏提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全成本控制问题,通过引入全成本管理的观念,构建一套基于作业思想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全成本核算体系[6]。

二、高校构建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意义

国际上关于课题制的权威定义: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我国建立高校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有两个涵义:一是成本要素的全面核算;二是成本全过程管理。运用课题制思想探讨全成本理论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扩大和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本要素,构建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具有以下意义:

1. 以全成本理论与高校财务制度为理论基础,构建课题制全成本核算体系,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科学、可靠的信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2. 探索全成本理论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运用,对于高校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研究领域的理论是一种深化和推进,方法和视角具有其独特性。

3. 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预算,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为***府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三、高校构建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的过程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分析高校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现状,找准目前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入全成本管理的思想。

2. 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要素分析。根据高校财务制度与全成本理论,以课题制科研项目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为目标,通过对科研项目人员费和间接费用内涵和量度的调研,分析课题制科研全成本核算的间接费用分摊、在编职工人员经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要素的核算依据。

3. 构建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基于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要素分析,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将高等学校科研的所有成本要素均纳入全成本管理的范畴,建立全成本、全过程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阐述全成本核算法的特点和计算程序。

4. 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动态控制机制。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动态控制机制,在项目的申报、审批、预算、过程控制、 验收结题等各个环节实现财务信息的有效共享,形成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5. 案例设计。以某综合性高校为例,设计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目前存在的难点是如何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和机构职能,探索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间接费用分摊、在编职工人员经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要素的核算依据和方法,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动态控制机制,形成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尽管结合全成本核算对于课题制理论有很多研究,但大多仅仅限于理论研究,也不够系统全面。如何结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系统构建高校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来提高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水平,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面前一个日益重要和紧迫的重大任务,对于高校课题制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研究领域的理论是一种深化和推进,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6.

[2] 谭晓宁.论基于课题制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研管理,2004,(1):37-39.

[3] 程忆***.课题制管理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8-9.

[4]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1):51-56.

[5] 朱元琴.对公立医院全成本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76):40-43.

[6] 李智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全成本控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10-16.

(Offic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7

论文摘 要:高校教育成本是评价高等教育公共***策的一个基础数据,它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策制定,高校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及方法,它既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分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加强高校成本核算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培养国家优秀人才所耗费的物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它是综合反映学校办学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是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传统上不核算成本,因此人才培养成本长期被忽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大大减少。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探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既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同时还为***门增加教育投入和制定收费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日益成为***府部门、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1.教育成本观念淡薄,成本核算缺乏动力。长期以来,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以财***拨款为主,招生计划由国家下达,收费标准由国家制定。同时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从未进行过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强烈的内在要求,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淡薄,缺乏对成本的管理,教育成本的范围和内容缺乏公认的标准。WWw.133229.COm高校领导认为学校最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并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目前国家尚未要求高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府部门也未把教育成本的核算作为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机构尚未成立,教育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因此高校成本核算缺乏内在动力和外界压力。由于缺乏成本核算会计制度,导致相应的财务核算设置缺乏,没有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进而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以有效实施。

2.高校主体多元化使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信息失真。目前,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分开***核算,将高校这一完整的会计主体划分为两个主体。两个会计主体各自核算自行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机构相互***,会计信息缺乏沟通,不能系统完整反映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不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分离,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第一,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基建规模越来越大。基建投资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本金在基建会计中核算,而贷款及利息却由事业会计负责偿还,造成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固定资产价值偏低;第二在现行的两个会计体系中,基建项目建成使用与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往往是不一致的。有些基建项目建成使用多年,而事业财务的固定资产却未能及时反映,这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资产信息严重失真。由于高校主体多元化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从而影响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会计期间不确定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影响。会计期间是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相等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高校会计核算采用公历年度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学生普遍采用学年制自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高校的学杂费、住宿费是按学年收取并使用的,各项教学活动按照学年规律运行的。只有***府部门的财***拨款,每年的年终财务报告以自然年度来反映。以自然年作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年,没有考虑到教育活动的特点,不能给学校提供一个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时间范围,难以对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要进行成本核算必须具有统一的会计期间。

4.会计核算基础口径不一致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影响。目前,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资金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成本是否发生的基础,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而教育成本核算必须实行权责发生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论费用是否发生,只要是本期的费用和收益,一概作为本期处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高校当期的收入和成本,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5.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影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固定资产折旧,科研支出构成。由此可见,教育成本核算包含固定资产折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的,学校的固定资产只能与虚设的固定基金相对立,不计提折旧,这无形增大了资产的数量和实际价值,使固定资产的自然磨损价值不能逐年摊销,作为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严重不实,学校固定资产现实价值无法真实体现,这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因此,高校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要核算教育成本,不计提折旧,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数据就不真实不准确。

6.现行会计科目不适合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目前,高校财务会计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现行会计科目不包含教育成本核算中应有的“教育成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成本结转”等科目。高校要想真实核算教育成本,需要对高等教育的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有利于高校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制定。高等教育是一项非义务教育,按照“成本分担论”“谁受益谁负担”原则,需要由国家、社会、学生个人共同负担培养成本。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个人、国家分担多少?目前没有统一的计算口径。按照***的规定,学费应为教育培养成本的25%,但由于没有出台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规范,各高校一般按照历年规定制定学费标准。实行科学化的教育成本核算,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定财***拨款额度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在高校成本核算健全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反映教育价值规律,克服国家教育投入的随意性,加大高校收费的透明度。

2.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当造成浪费。有些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在学生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缺乏慎重思考。高校中各系部设备重复购置,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闲置设备普遍存在,物资设备使用率不高。再者,高校专职教师比例不足,行***人员较多。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招,教师增加的同时,行***人员也在增加。在经费来源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人员支出所占比例明显过高。高校通过寻找降低成本途径,建立教育成本评估考核机制,进而达到科学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3.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建立教育成本约束机制,有利于考核高校的财务运作成果、管理水平和领导业绩,增强领导当家理财意识,量入为出,合理安排资金,调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堵塞漏洞,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为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制定提供真实依据。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成本预算管理,是适应市场竞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高校教育成本是衡量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消耗的合理尺度,是财***拨款的科学参照,是确定学生收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因此应完善修正高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1.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高校投资办学效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的失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应树立成本意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首先应完善高校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把教育成本指标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其次建立高校成本管理的有关制度、准则、办法。目前高校有些规章制度已滞后于学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成本的正确核算和管理。因此,高校应重新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准则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2.统一会计主体,确定教育成本计算周期。高校会计应当统一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将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两个会计主体合二为一,归根到底解决了“一个高校,两个主体”的现象。将二者合并核算,有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真实完整性。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周期应与正常的学生培养周期一致,不适宜采用自然年度,建议教育成本核算采用学年制,会计核算采用公历年度。为了真实反映高校学年度财务状况,准确提供培养成本的核算数据,建议增加报送学年度会计报表。

3.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坚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关键。教育成本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避免了现金收付具体时间对成本核算的影响。它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能如实反映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目前我国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很难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因此,高校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需要重新修改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规模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影响,高校固定资产一直不够真实完整。因此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定期组织资产的盘点、清查,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有偿调出严格履行报批、审批手续。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原值核算,不计提折旧。但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是要计算成本的,不提折旧,教育成本核算就不准确、不真实。同时,从会计信息准确性角度来看,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性质,将其划分归类,然后按一定折旧方法和折旧率计提折旧。高校资产计提折旧,既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达到资产价值管理和实务形态管理的统一。

5.调整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科目。要实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制定建立一套既能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又符合高校预算管理要求的会计科目。为核算教育成本的需要,要对现行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增设“教育成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成本结转”等会计科目。这几个科目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朱鸿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1)

2.李霞.浅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概念[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5)

3.陈国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本的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07(7)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性提升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之下,使得机械制造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也需要企业加强管理,会计核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等情况进行掌握,为企业各项决策提供依据。会计核算主要是指经营和财务状况等的核算,还包括财务变动等。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提升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以数据作为参考,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基础资料,因此必须确保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规范性却往往难以保证,或者资料缺乏,无法为会计核算提供参考。例如,若发生退货退款等问题,已经退款后没有收到相应收据。或者采购过程中没有发票和账单等,都会使会计核算工作资料不足。另外,业务进行过程中对时效性不够重视,导致报账积压等,也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影响。

(二)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现阶段成本核算理念以及方法显然滞后于时代进步的速度。另外,技术也为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了契机,使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在会计核算理念以及方法中却并未有这方面的体现。部分机械制造企业核算过程中以制造成本为主,对生产前后成本考虑不足。

(三)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的真实和准确性会起到重要影响。若企业缺乏完善的控制制度,会使决策、监督等无法***开来,也会对其相互制约效果产生影响,易产生漏洞,出现数据造假等问题。

二、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保障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要想确保会计核算结果真实有效,就需要做好基础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企业应规范使用各类票据,无论是产品采购、销售等环节,涉及到发票、收据等应归纳整理,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这样才能为核算人员提供真实的数据,避免遗漏某一部分内容,使核算结果失真。另外,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以及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制约作用。还可通过责任制度的建立,明确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约束其认真完成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工作规范确保核算的顺利进行,还可通过评价制度对管理结果进行反馈。要想充分发挥基础工作的价值,还应完善监督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应成立内审部门,其工作职责主要使对考核标准等进行明确,检查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度和实际情况,并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解决。企业也应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管理,检查从业人员相关资质,通过考核等方式裁剪不合格人员,保证整体队伍的素质。

(二)完善成本考核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考核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成本考核的完善,一方面需要更新理念,例如产品全成本理念。在核算过程中,将完整周期纳入进来,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应是会计核算应考虑的内容。在该理念的引导下,也能为利润的分析创造基础。另一方面是核算方法的选择。市场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企业就有方法难以和市场情况相适应,使得核算结果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本文建议可采用的核算方法为成本作业法。该方法可以扩大间接费用范围,使成本核算不仅包含制造费用,又加入了销售和管理等费用,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该方法,将产品以及各项费用关联起来,成本的核算结果自然也更加精确。

(三)加强内部控制

通过有力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首先,可以通过机制使企业内部环境得到优化。其次,需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机械制造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制等实现***企分离。在该制度之下,董事会承担决策功能,监事会起到监督作用,经理为主要执行人员。通过严格的制度,在企业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形成制衡作用,也能使企业分工更为明确,能够有效避免职能缺失等问题。通过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也能减少数据造假、谎报等现象。内审部门应***开来,其职责和权利也应***。审计部门相关人员需要具备专业水平,还需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完成审查工作,还能监督企业内部运行各项情况,为企业机制等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结束语

机械制造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分支,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机械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企业对会计核算管理也愈发重视。本文从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提升、理念相对落后、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提升会计核算有效性的策略,包括保障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也应不断总结方法。

参考文献:

[1]黎寿石.会计核算既要遵守规章制度,也要研究核算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2012(01):106-109.

[2]李文玲.试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129-130.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9

摘要: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是***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存在的传统专业会计核算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成为当下业内讨论的重点,本文将以经济环境改革为背景,讨论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缺陷,为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体系;缺陷

引言: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一直作为一种独特的会计核算制度而存在,这是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后,国家不再担当企业的主人,只能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关于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的声音在业内兴起,并且展开讨论。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需要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进行深入讨论。

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部门预算中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国家,部门预算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方法,要求各类不同性质的财***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当中,这样就能够较好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综合预算。但是,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仅仅是自筹基本建设的那部分资金,这就造成了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着基本建设业务和日常业务两个核算体系,显然难以满足预算编制部门对账务监督的要求,更加难以反映监督部门对预算进行监督的真实情况。

由此可见,***存在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治环境下事业单位账务管理要求将基本建设拨款和支出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将是会计核算制度的趋势之一。

二、现行基本会计制度建设本身存在的缺陷

现在实行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指的是颁发自1995年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个制度仅在随后几年做了几项补充规定就再没有进行更新,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企业单位的基础建设会计制度并没有按照国家制度执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要比企业基本建设业务设计完整的多,不管是在核算方法上还是在审批执行上都已规范化管理。因此,尽管仍旧需要对企业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审批,也已经失去了监督规范的意义。在调查中发现,已经很少有企业在从事基本建设活动以外,还在执行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即使另外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也只是将相关报表合并到企业报表中,否则就违背了企业会计准确的要求,存在较大风险。

2.事业单位执行也将实现并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相对缓慢,许多事业单位仍旧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执行基建活动。但是,事业单位实行两套制度并轨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假如连事业单位也不再执行国有建设会计制度,那么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将真正走向名存实亡的境地。

3.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也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制度。随着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和项目资本制度的实施,但凡是经营性项目要组建公司,就必须按照公司制管理,并且按照规定筹集项目资金,这些资本在项目建设后应该转化成为相应的企业资本。这从实际情况来看,就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规定进行落实,那么经营性项目也就没有必要按照国有建设会计制度执行。这也是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缺陷的表现之一。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要求,需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帐,单独分开银行账户的做法。已经很少有行***事业单位按照这样的方法真正去落实了。因此,现行会计制度本身在实践中就存在着以上诸多缺陷,有碍于我国会计核算系统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在会计基本理论中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

1.在会计主体确认中存在缺陷。从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核算的主体,主体在核算中占有重要位置,核算范围也相对广泛,包括事业大内的各项经济活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基本建设项目则是主要活动之一,应该是核算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不执行本单位的会计主体核算。这样一来,就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主体划分成了两部分,在国家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投资进行审核时,也不能将该单位的事业状况纳入一个会计主体内,很难真正掌握事业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即使掌握了也有较大难度。

2.信息的完整性遭到质疑。真实而完整是会计基本理论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要求,也是日常会计专业管理中的必然要求。但是,若要实行经费基本建设两套业务,也就将需要两套账本管理,两个会计主体,两个会计报表。这样一来,每一套会计业务都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体现经济活动的全貌。这明显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明确要求。因此,即使每套会计信息都是真实的,那么其说服力也很难体现。假如将两套会计业务进行整合处理,就需要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要求作出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3.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矛盾。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最初是作为预算制度的补充或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复杂的经济体的出现,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变得越来越***,并且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报表设计中,本应该遵循预算会计要素的要求和会计平衡公式,但是,现有的基本建设会计仍然采用的是原来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会计平衡式。这样一来,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就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准确的要求执行,也没有遵循预算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角度来看,是违背会计基本概念和原则的。

结语: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在业内的讨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思考必将有利于当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将有利于会计管理和工作人员更加完整准确的思考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从而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说,了解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思考,但是在开展思考的同时,还需要对当前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和日常经费核算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先行的***策制度要求,使改革后的会计制度能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升效率,完整准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丽萍.浅谈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J]. 现代商业,2010(27).

[2]杨蕊芬.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10

关键词: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理论;

作者简介:迟铮(1983-),男,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成本管理与反倾销会计研究。

一、引言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与核算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与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是在国家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制定的,它所确立的企业成本核算的主流方法即定额成本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囿于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职能,其规范的只是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信息,而以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来代替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势必弱化了对企业产品成本信息的规范。此外,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来看,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在原成本会计制度体系下所生成的成本信息却又大多不被国际社会认可,进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遇国外的反倾销。毫无疑问,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成本信息的需要,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成本会计制度,并以此规范企业成本核算行为,已成为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此,***于2013年8月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并于2014年元月起在大中型企业试行。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之际,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客观评价其利弊得失,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本会计(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

这段时期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成本会计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

1.成本会计制度建设

1950年7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为开展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奠定了基础。随后,为了统一与规范国营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1953年1月***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对企业成本报表的种类、成本费用账户的设置、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以及如何分配与结转成本等问题进行了规定。然而,受“***”时期的“大力简化、力求通俗”等错误思想的影响,1958年6月,***发出《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规定废止《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等6项制度。自此,我国国营企业成本会计工作陷入了无序和混乱中。为摆脱当时成本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于1959年3月了《关于加强成本计划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提出要加强对国营企业成本计划的管理工作。同年8月***又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生产费用要素、产品成本项目和成本核算的几项规定》,进一步指出1958年成本会计工作发展不利的症结之所在。为加强国营企业及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成本计划的管理,1961年2月,***等部门了《关于加强国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联合规定》,要求国营企业要认真编制成本计划,从而起到成本管理对经济核算的促进作用。同年11月,***发出《关于试行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的通知》,要求国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根据有关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划分的要求,并按月、季、年来计算各种产品、工程的实际成本,为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但在“***”期间,会计制度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管、卡、压”而受到较大冲击,成本会计制度建设工作也难以幸免。1973年5月,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终于出现了转机,***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若干费用开支办法》以及《关于加强国营工交企业成本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国营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按规定编制成本计划、计算成本、加强定额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对产品成本的管理,1973年12月,***又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划的考核与分析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2.成本会计实务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集权式管理,企业的目标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不需要研究市场的需求,也不用考虑盈亏方面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实务发展虽然受到“***”和“***”的错误思想干扰,但也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功经验。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好多企业通过借鉴原苏联企业的做法,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行性成本会计。其中,在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可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实现的节约额;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定额核算法,对于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成本计算方面,国营企业创造了定额比例法以及约当产量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在成本分析方面,通过确立“比、学、赶、帮、超”和“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等思想,企业把从本期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与此同时,国营企业创造的班组核算制度堪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实行的是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内容更加全面、丰富,方法也更多样化。

3.成本会计理论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侧重于对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方面的探索。代表性的观点有:葛家澍[1-2]认为工业企业中的固定资产应按期计提折旧,生产车间所发生的折旧额应计入产品成本中。人民公社社员劳动报酬,不论属于本人的或家属的,只要支出了,都应列入成本,以正确反映农业生产上的实际耗费。余绪缨[3]指出应根据人民公社的经济特点来计算成本,即人民公社农产品生产成本应包括生产过程中全部的物化劳动耗费和全部的工资与生活供给费。阎达五[4]指出成本核算是经济核算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经济工作中反映和监督生产耗费,考核经营成果,促使企业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杨纪琬[5]则对上级主管部门如何阅读成本报表,以及如何考核企业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成本会计(1978年12月至1992年10月)

1978年12月召开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上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也要转移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随后,在1984年10月召开的***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并提出了以城市为重点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成本会计制度建设

1984年3月,***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使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趋于规范化的历史时期。该《条例》对企业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责任制以及如何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等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来核算产品成本。应该说,《条例》是对1984年以前企业成本会计法规制度的系统总结,在我国成本会计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6年12月,***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增强了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对成本核算实务也更有帮助。《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对成本核算的任务和要求、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成本核算的组织等内容做了详细规定。同年,***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分行业的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进一步充实并丰富了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2.成本会计实务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逐步发展为相对***的经济实体。于是,加强成本管理与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为此,一些企业推行了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开展成本目标管理后,在新产品开始设计研发之前,通过预期售价扣除目标利润和税金得到目标成本,以此来控制新产品的成本。我国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成本目标管理时,实行全过程、全部门、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工程的奋斗目标,把价值工程作为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从而使成本目标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营企业,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

3.成本会计理论研究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我国的会计学术团体、会计类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学者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在首届中国成本研究会上,杨纪琬[6]提出成本管理应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环节。成本管理环节在此后不仅逐步发展成为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而且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成本预测方面,马英麟和王俊生[7]认为成本预测涉及到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成本预测可以为制定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设计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为制定生产、销售计划提供依据,为选择既能提高质量又能降低成本的最优方案提供依据,为选择既保证生产又节约资金的最优方案提供依据,为机器设备的增添、更新、改制方案提供依据。杨纪琬[8]认为成本预测就是成本计划,包括远景规划和近期的执行计划。谢诗芬[9]建议成本预测中应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成本控制方面,陈元燮[10]提出成本控制应遵循经济原则、全面性原则、分口分级控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例外原则和介入原则。欧阳清[11]建议根据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成本控制的归口、分级责任制即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对于成本支出的权限和责任,并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易庭源[12]认为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罗飞[13]认为成本控制的重点是抓好产前控制,其次才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刘明辉[14]主张实行全面成本控制,即成本控制的领域要延伸,成本控制的内容要增加,成本控制的人员范围要扩大。

在成本核算方面,汪家祐和曹冈[15]与李天民[16]都倡导我国引入国外的变动成本法来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杨纪琬[17]认为企业成本核算对象要多元化,要改变单一的仅仅以产品成本为核算对象的传统模式,代之以适应经营管理不同需要的多种核算对象,形成服务于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多种成本核算形式。余秉坚和丁平准[18]建议引入边际成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进行成本核算。欧阳清和刘永泽[19]主张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区分开来,建立中国式标准成本会计。在对待是否将西方的标准成本法纳入到我国的成本核算体系问题上,孔祥桢[20]认为,引入标准成本法可以与经济责任制融为一体,因而能更好地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贺南轩[21]建议将我国定额法的优点与西方的标准成本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将成本差异既按责任单位归集,又按产品归集,以便既为责任成本核算提供各责任单位成本责任执行情况的数据,又为产品成本管理提供各种产品实际成本的数据。

在成本分析方面,常文博等[22]建议开展国内外同类产品间的对比分析。夏博辉[23]主张从产品数量、品种结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因素入手进行成本分析。贺朝弼[24]认为成本分析除了采用传统的比较分析法外,还应采用差量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像法等。欧阳清[25]指出产品成本分析的内容应包括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技术经济分析、厂际间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评比、成本的预测分析和成本的决策分析等。

在成本考核方面,张善琛[26]建议采用与行业标准成本相比的成本降低率指标来考核企业成本。邵汉瑾[27]认为对工业产品成本考核可以将全部产品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分别考核。涵方[28]主张应以成本利润率为主要指标,以全部产品总成本计划完成率等为辅助指标,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上述可见,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许多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地被引进,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并缩短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成本会计研究方面的差距。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的成本会计(1992年11月至2013年12月)

1992年年初,***同志的南巡讲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倡导进一步地***思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明确地回答了多年以来困扰我们到底是走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道路的问题。同年10月***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从1992年11月到2013年12月,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成本会计制度建设

1992年11月,***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并规定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两则”与后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由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改革成本管理评价指标等。2006年12月,***颁布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这标志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在该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企业成本核算的规定主要有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职工薪酬、借款费用以及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等。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要素的确认和产品成本的范围都进行了规定。

2.成本会计实务发展

20世纪90年代,河北邯郸钢铁总厂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旨在充分挖掘企业各环节的潜力,激发员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山东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首创“购销比价管理”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在采购与销售环节采用价格比较,力争在满足本企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采购,在满足用户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较高价位销售,从而实现对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动态监控。四川长虹集团将成本会计业务从财务部门***出来,成立“成本管理中心”,由该中心专职负责成本会计业务,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上海宝钢集团将标准成本制度与作业成本法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其运用到成本管理与核算实践中,不仅提高了成本信息质量,还数次成功化解了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危机。21世纪伊始,面对技术创新、经营环境剧变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开始探索战略成本管理之路。美菱集团通过实施“科技驱动型成本战略管理”,增强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使各项成本明显降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3.成本会计理论研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时期,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既轰轰烈烈又硕果累累,从研究的集中度上看,社会责任成本、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以及企业费用粘性等是相对的热点问题。

在社会责任成本方面,李天民[29]将社会责任成本分为人力资源耗用的社会成本、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生态资源被破坏的社会成本、技术变革的社会成本以及失业和闲置资源的社会成本。谢志华[30]认为企业社会成本属于非自愿性和不可控性成本,大多与企业收入有间接联系。聂丽洁[31]总结了计量与报告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方式有叙述性反映、在现有的报表中添加附注的形式反映、用***报表如“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形式来反映以及使用经济计量模型来量化。刘红霞[32]提出了使用替代品价值、历史成本价值和恢复成本价值等多种方法来计量社会责任成本,并认为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外部不经济成本以及企业对***府、股东、供应商、债权人等承担的责任成本等。

在作业成本方面,余绪缨[33]指出我国企业应建立以作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对该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卢伟强和张林夕[34]通过比较充分肯定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并指出作业成本法更适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潘飞[35]认为鉴于市场环境、竞争程度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势在必行。骆德明[36]强调了成本性态的作用以及如何来识别成本动因,并对如何将各种费用在不同产品中进行分配做了详尽的说明。欧佩玉和王平心[37]结合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着重讨论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前提条件问题。林斌等[38]通过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案例研究发现,作业成本法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运输等非制造业。宁亚平[39]以澳大利亚银行和制造业企业为例,对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进行的研究表明,具备产品差异性、间接费用重要性和市场竞争性的企业最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在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王学***[40]系统地介绍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并指出从成本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过渡,是会计史上最光辉的成就之一,而从管理会计到战略会计的过渡,则决定着未来成本管理的新突破。万寿义和王***力[41]着重阐述了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中的重要性。熊焰韧等[42]以国内134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考察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指出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应用的不足之处。李海舰和孙凤娥[43]则充分肯定了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在企业费用粘性方面,孙铮和刘浩[44]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费用粘性现象。刘武[45]探讨了公司特征和地区差异、管理者自利行为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对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曹晓雪等[46]研究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对我国中央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崔学刚和徐金亮[47]通过研究发现公司境外上市具有显著的绑定效果,即显著地降低了公司费用粘性。

三、新时期的成本会计发展前瞻(2014年至今)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对于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随后,2013年11月召开的***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策纲领。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中不难看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预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成本会计必将紧随时代步伐,为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成本会计制度建设

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节拍,***于2013年8月《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并规定于2014年1月起在大中型企业试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对产品的定义、行业的划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应用以及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的多元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该制度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它对于弥补原成本核算制度体系的缺陷,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在最近两年,***又了《石油石化和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及《煤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这表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展开,我国将陆续出台分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保证成本会计制度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同步。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成本会计准则。尽管这些国家的***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与我国却是完全一致,即都是为了规范企业成本核算行为,以及加强***府采购、***品采购和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成本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成本会计实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核算以及强化特殊业务的价格管制方面比成本核算制度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我国成本会计准则,已成为成本会计制度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此外,基于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的需要,我国还应建立出口产品应诉准备金制度。由于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是出口产品销售所引发,其应诉费用高昂而集中。因此,按照出口产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提取应诉准备金并交由行业协会统筹管理,既符合会计谨慎性的要求,也能为行业协会代表企业打国际贸易官司提供物质保障。由此可见,建立出口产品应诉准备金制度,是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对我国财务、税收和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唤,同时也是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建设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成本会计实务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策引领到现实发展阶段,伴随着产权制度、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将层出不穷,这势必给我国成本会计实务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在经济网络化的当代,商品经营与互联网融合所形成的新商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正日益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部分商品的“网购”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正逐渐取代实体店的存在,而“小米”与“苏宁”所采取的传统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效仿。在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下,“准时制生产”和“零库存”不再是可望不可即,就相关产业链条而言,成本控制的重心也将从传统的存货成本控制变为物流成本控制。

当前,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引领我国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将不断涌现。可以预见的是,日新月异的机器智能生产技术正逐步代替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占比将越来越大,这对传统的制造费用核算方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对作业成本法来说则是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成本会计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应对国际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近年来,受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影响,我国的主要出口地尤其是美国及欧盟纷纷对进口自我国的某些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据WTO统计显示,自世贸组织成立的199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20年成为全球反倾销第一大目标国。频繁的国际反倾销已严重损害相关产业利益,影响对外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成本是反倾销调查中的焦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在反倾销应对中所面临的成本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反倾销调查中所需要的产品成本信息与我国会计实务中所生成的产品成本信息差异较大。如何在我国成本核算制度框架下生成国际反倾销调查所需的产品成本信息,以及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来计算成本,是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急需探讨的重大课题。

2.企业环境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的短期行为,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随意向外界大量排放废弃物,使得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事件屡屡发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近年来,受“雾霾”等环境因素的困扰,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水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策引领下,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去我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特别是于2015年开始执行的《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环保责任。

企业为履行环保责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即为环境成本,而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则为环境成本会计。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企业因现实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预期环境破坏补偿事项的提前确认问题,更是无人问津。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众多因素叠加所造成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持久性共同发力才能加以解决,显然,环境成本会计也是助力我国环境保护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问题,是会计学术界尤其是成本会计学术领域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从讨论的情况看,关于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以及如何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等问题分歧较大。理论研究中的争议虽然不是坏事,但长期的“议而不决”也会制约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而导致财务报告信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推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建设和实务发展,当前,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10篇

学习

课程改革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课程改革案例的文章,如何实施课程改革的文章。2.教研工作多处于教而不研的状态。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局限于一些教学常规检查,或者是随意化的评课,以及抽象的理论学习等活动,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因此对于

学习

写作素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素材10篇,内容包括写作素材大全100篇,小说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

学习

成本管理系统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成本管理系统的推进流程,成本管理系统推荐。

学习

乡镇人大工作要点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人大工作要点,内容包括乡镇人大工作要点时间安排,乡镇人大工作谋划和工作重点。二、坚持关注民生,进一步发挥人大职能人大基本工作要求是始终牢牢把握民生,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出实效,改善民生上用实招,更好地集聚民智、反映民

学习

看守所汇报材料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看守所汇报材料,内容包括看守所个人剖析材料,看守所个人总结范文。(二)对执行地为本县的犯罪嫌疑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处剥夺***治权利或者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判决或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将判决书

学习

动态成本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动态成本10篇,内容包括动态成本分析报告范文大全,动态成本分析报告怎么做。1.基本流程。收集整理有关生产、消耗数据,及时计算、反馈成本指标信息,相关分析,召开分析会各方交换意见,管理层归纳总结布置调整方案。2.具体步骤。在

学习

房地产成本管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成本管理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成本管理软件,房地产成本管理思维导。财务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的费用、成本管理策略和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实现管理过程的科学性,主要活动包括计划、决策、预测、控制

学习

工程材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材料10篇,内容包括工程资料大全100篇,工程材料总结大全。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1-4381国内刊号:11-1800/TB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

学习

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光纤通信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最新论文,光纤新技术论文。近几十年来,通信技术发展迅速,随着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光纤通信具有带宽高、出错率小、传输快速等特点,使其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目前

学习

银行宣传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宣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银行宣传工作方案范文,银行宣传活动下一步工作计划。二是在中心支行系统内部开展“法治央行建设大家谈”活动,征询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对“法治央行”创建以来的意见与建议,通过讨论与献言献策,提高各

学习

幼儿教师一周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师一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幼儿教师实习工作总结800字,幼儿教师思想工作总结100字。星期三,我有点发烧,为了让我快点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爸爸妈妈狠了狠心把我送了过去。不过和老师千叮万嘱的说了我的情况,保育的韩老师对

学习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核算流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成本核算方法的总结论文,成本核算论文怎么写范文。根据“物流冰山说”,有相当一部分物流成本都隐藏在水面下,导致企业难以有效开展物流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自营或外包的决策

学习

项目成本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成本论文10篇,内容包括项目成本效益分析论文,项目成本控制毕业论文。二、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在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公司级管什么,项目部管什么,责任不明确,虽然企业要求项目部

学习

初始投资成本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始投资成本10篇,内容包括初始确认金额和初始投资成本,关于初始投资成本的策划书。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只有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才可形成合

学习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内容包括班主任德育论文2000字,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2.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有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以

学习

现代物流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物流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物流管理1000字论文,现代物流论文1000字。1.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物流行业具有的一系列特点,要求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必须

学习

会计学原理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学原理论文,内容包括会计学原理论文题目推荐,会计学基本原理论文。

学习

高级经营师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级经营师论文,内容包括软考高级项目管理师论文,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论文题目大全。一、课程设置: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年,公

学习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提问艺术论文,内容包括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论文,有关课堂提问的论文期刊。一、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

学习

成本核算流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核算流程10篇,内容包括订单成本核算流程,工厂成本核算流程。供应链贯穿了企业产品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大对供应链流程的了解,重视其对于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1.1

学习

基本经济制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基本经济制度10篇,内容包括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现实例子。这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国家有益的经营管理经验。这样,就有

学习

财务预算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预算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财务预算管理论文该怎么找资料,论文财务预算管理意义。3.围绕实现财务预算,落实综合质量考评制度。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而预算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