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1
[关键词]物流成本; 隐性成本; 显性化;
一、引言
根据“物流冰山说”,有相当一部分物流成本都隐藏在水面下,导致企业难以有效开展物流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自营或外包的决策。长期以来,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物流成本能真实地反映物流活动的实态;另一方面,物流成本可以成为评价所有活动的共同尺度。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成本的界定、核算与控制工作确实关系到很多重大问题的决策,甚至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很多物流成本仍然无法露出水面,不为人知。原因来自多方面,有“企业成本核算意识缺乏”等主观因素,更有“核算方法难以统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次倡导,也提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如北京物资学院的于向云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中系统阐述了传统的营运成本法、任务成本法和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M-A 模型法、T-A 模型法等。她指出,这些方法都给物流成本核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核算对象不明确,物流成本定位不清楚,方法无法统一导致物流成本的核算理论实践仍然严重脱节。因此,在物流成本核算领域,一方面,学者们不断探索,可另一方面,企业却各自为***,导致很多方法无法实施,没有明显的效果。
二、物流隐性成本持续性分析
早在2006年,有关部门经过研讨,了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下称“标准”),“标准”由初稿,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最后得出第四稿。“标准”中明确规定物流成本的含义,即“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此外,“标准”中还明确规定了物流成本的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支付形态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并编制了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三个类型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实际案例。可见物流成本的核算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有相应的案例可以遵循,但对于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此项工作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1.倡导部门与考核部门缺失
1998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21%左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此数据于2011年降至18%左右,但此水平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宏观上,我们给予不断地跟踪、探索与总结,但是具体工作上,却未见成效。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有效的倡导部门与考核部门,因此,由***府建立专门的考核部门,引领企业进行这项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动力不足
在繁杂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很少有人专门对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也鲜于尝试学者们所提出来的各种核算方法,大部分企业依然遵循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而言,总成本的多少是他们关注的问题,“把物流成本从总成本中分离出去,进行单独归集核算是耗时耗力的工作”。因此,相当一部分物流成本仍然混淆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这是导致物流成本冰山说的根本原因。
三、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对策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
由***府出面,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专题项目组,联系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学者与企业核算的工作人员,召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讨论会,共同研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与方法,制定本区域内物流成本核算的工作方案、流程和具体制度,在区域企业内实施并反复论证,最后统一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使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
2.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
对于有效核算物流成本的企业给予表彰,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倡导,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年度业绩的指标之一,逐步加强区域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以点带面,完善成本核算体系,逐步实现物流成本的显性化。
3.建立物流成本核算小组
各类企业在积极配合区域项目组工作的同时,应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成本核算小组,培养专职人员,从物流成本内容的确定、科目的设置到最终的成本归集与分配,最终形成一套明晰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四、结语
作为第三利润源,物流过程不容忽视,在主观重视的同时,必须采取具体的行动。从物流成本核算入手,统一核算方法,使隐性成本显性化,有效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最大限度的争取第三利润源,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吴晓光.浅谈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1年8月(上旬刊)总第655期
[2]曹霁霞.物流成本核算程序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2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总成本;物流总成本构成;物流成本核算
1 引言
随着产业分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高新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活动从其各个环节到各分支流程的整体结构与流转过程都越来越复杂,使得客观而完整地描述物流成本的构成性状也越来越困难,物流成本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宽泛。各方学者从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等不同学科和角度对物流成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成本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
2 关于物流总成本构成的研究
物流总成本是相对单项物流成本而言的,国外关于物流总成本的论述最早见之于1956年HowardLewis,JamesCulleton,JackSteel所著《物资分销在航空货运中的地位》一书,作者首次提出了物流总成本的雏形,并说明了从着重计算单项物流成本过渡为衡量比较相关环节物流成本的思路。当人们从系统的角度对物流的功能和效益进一步研究后,控制物流总成本的意识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有效管理物流过程的关键。丁俊发认为明确和计算物流总成本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类项是物流成本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但过去长期实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却成为解决物流总成本问题的障碍。
随着对物流成本认识的深入,有关学者开始关注物流活动中必然产生但又未能在会计报表中直接反映的有关物流成本。国外学者在注重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和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将持有存货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和有关机会成本加入到物流总成本的思路和理念,为从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观念演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既是以系统观分析物流成本产生的内在机理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两者从企业根本利益上连接和统一起来的主要手段。国内已有学者正逐步认识到这类“不可见”的物流成本的重要性,我国200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对此也有所体现,将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显性成本)和占用内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列入了企业物流成本中的“存货相关成本”类项。
从对物流总成本构成的研究来看,有关学者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定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物流行***管理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列为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其范围已经从原来的显性物流成本扩展到部分隐性物流成本,特别是提出了将“物流客户服务成本”纳入其中,使得物流总成本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但未见在其所提概念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研究。
4 关于物流成本计算的研究
从分析物流成本构成(如基于活动的、基于会计报表的角度)出发,然后将其成本构成内容进行类项划分,再依据有关成本核算模式如会计核算模式、统计核算模式、管理会计核算模式等,建立成本计算模型并得出物流成本核算的结果,这几乎是所有物流成本核算研究文献反映出的主流途径或基本思路。
在国内现有的会计核算和统计制度框架下难以核算企业“完备的”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有观点认为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毕竟有所区别,对物流冰山总体的全面认识和测量不但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企业不可能为了建立***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而破坏其他若干成熟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且真正需要纳入管理的应该是那些有影响的成本数据;更多的则是试***引入有关外部方法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国内著名的物流分析专家王佐博士在其《论物流成本研究》一文中提出采用“黑箱理论”建立物流成本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和模型。张梅琳提出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从相关成本费用中将物流成本分离计算出来的思路。但采用这些方法得出的“近似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有可能缺乏规范化所需的通用性和可比性。
国外现代成本核算理论的最新发展是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简称为RCA)。资源消耗会计是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20],它是把美国的作业成本法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相结合对成本进行核算的一种尝试。ABC在成本核算上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资源消耗会计是运用ABC的方法,把德国成本会计中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优点结合进来,解决资源消耗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中的成本计量问题,故称资源消耗会计。由于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较为新颖,发展也不尽完善,迄今为止的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成本领域的应用尚属鲜见。
5 结论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物流研究不仅落后于实践,更落后于国际。国内物流成本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l)过于着重传统成本会计框架内的技术性研究,以传统的成本概念去研究物流成本范畴的观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导致对物流成本的基本属性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探讨不够充分和深入。
(2) 物流成本研究中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外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成果的引入和介绍,简单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理念和核算方法,而没能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一套从总体上适应我国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指导性框架理论。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出发,建立一套统一的、适合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统计核算方法和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刻不容缓,这对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94-495.
[2]桂良***,徐迎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研究[J],江苏商论,2006,(3):4546.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优化;企业流程再造
医疗行业具有专业性强、投资大、运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随着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职工数量和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制约医院发展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筹资渠道单一、价格与实际成本背离等。因此,公立医院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进而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医院预算管理流程的体系框架、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发掘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尝试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
1理论基础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基本理念是组织必须清楚、明确其关键流程,并尽可能让流程精益高效,而其他无关紧要的流程都必须果断舍弃,最终实现成本、质量、服务、效益等关键指标的显著提高[1]。从某种程度讲,BPR是一种“合工”的思想,实质是对已经进行了专业分工和职能分工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组织结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这种思想看似简单,但真正要付诸实践却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管理者改变管理风格和角色,使流程再造与组织文化相融合,避免流程再造过程变成裁员过程[2]。德国学者迈克尔•格莱林和迈克尔•奥赛格斯在《开启流程管理》一书中提出,医院作为一个实体组织,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价值,应从患者角度出发,围绕患者就医需求设计业务流程和资源投入流程,完善信息沟通、汇总、上报流程,明晰各自的责任。另外,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应邀请患者共同参与[3]。我国于20世纪初兴起关于医院流程再造的研究,多数为针对患者就医流程、自助化缴费流程、某一科室诊疗流程的再造,2010年开始出现关于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研究[4]。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一环,本研究着重剖析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以期为建立一体化预算管理流程体系提供借鉴。
2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现状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按年度工作计划分别上报各项收入、支出,由财务部门汇总后形成医院总体预算,经院务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大致可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三个流程。2.1预算编制流程。年末,医院财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下发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由各职能部门通知相关业务部门上报明年的预算计划,生成各部门预算。逐级汇总之后,由财务部门形成医院总体财务预算上交院务会讨论,根据院务会意见调整医院总体预算并向各职能部门下发下一年度的预算任务指标,由职能部门对任务指标进行分解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根据要求修改后再次上报数据。经历若干次修改后,最终形成医院总体预算(见***1)。2.2预算执行流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在每次具体业务报销时,会根据医院总体预算填列对应的预算项目和批复的预算额度填写报销表单,避免发生预算外支出,付款后由财务部门核减该部门预算额度。目前,医院每半年向各职能部门下发预算执行情况,或在预算额度达到90%时提示该科室,严格杜绝预算外支出和超预算支出。2.3预算考核流程。年末,财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反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按照财务报表的基本形式将各职能部门的预算项目进行拆分、合并,形成医院总体预算完成情况,如医疗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药品费、材料费、管理费用等预算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医院预算进行总体考核,同时为医院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3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环节,医院各科室上报的数据零散、格式不统一,有的项目仅有预估总额,有的多个项目经过反复沟通发现,实际是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并且与财务账务要求的分类不一致,由财务部门根据经验自行拆分项目会导致医院预算不够细化或实际支出与财务预算分类不一致。同时,预算编制之前医院未根据战略发展目标下达总体计划,科室之间信息不对称,整个编制过程会反复修改数据,财务部门工作量很大、耗时也长。预算执行环节,由于在预算编制时对预算项目的事前论证不够充分,因此无法约束预算执行进度。于是出现有的项目有预算但并未开展,有的项目未报预算却急需开展的情况,科室为了完成工作不得不调整预算项目或为了完成预算突击花钱[5]。预算考核环节,由于大多数医院没有使用预算管理的软件系统,不能将医院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软件等数据串联起来,仅凭财务部门手工统计、汇总,最终预算考核只能停留在医院总体的收入、成本、结余层面,无法起到对每个职能科室和业务单元的考核、督促作用[6]。
4流程优化设计
本次流程优化设计的关键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内部数据库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财务管理。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参照SDCA的流程优化方法,加入Define环节,根据医院具体需求,选取需要收集的数据信息,确定数据指标体系;通过统一的表单自动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形成基数;建立标准化数据指标,将数据嵌入各审核和分析流程;将实际发生的当期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原因,进一步考核,不断循环修正标准化数据[7~9]。最终,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数据为基础,自动化管控的财务管理体系(见***2)。4.1项目申报流程。在预算编制流程中,增加预算项目库申报流程,以改善原来各部门完全出于自身业务考虑盲目地将所有工作计划全盘上报的情况。因此,预算编制流程变为:各部门于每个财务年度的下半年开始根据实际工作申报预算项目(含大型工程、大型设备采购、高值耗材采购等),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用途、概算、完成周期、付款进度等,之后由财务部门统一汇总,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与医疗业务的相关程度、资金需求等进行优先级排序。4.2预算编制流程。每年11月,财务部门将汇总的所有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及涉及的总金额集中向领导层汇报,同时一并上报当年度发生的各项基本支出预估数据,如人员、水、电、气费用,以及药品及医疗耗材支出等。根据本年度各项合同的完成情况、基建项目的完工进度,各种应收、应付款项,预估下一年度医院资金流情况。财务部门将以上数据分类汇总后,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召开预算项目院内遴选会,各部门对上报的预算项目进行详细论述,委员会根据医院总体战略,集体决策通过遴选的项目并予以公布;各部门根据入围结果向财务部门上报项目预算明细。财务部门根据项目明细对各项支出重新依据财务口径归类;同时,根据医院下一年度的业务量指标计算营业收入,根据各项耗材比、能耗比等计算各项基本支出。可见,通过增加预算项目预审环节,将控制环节前置,同时将重要的财务分析数据引用到预算编制环节,可以大大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避免了原来各部门盲目上报导致数据反复修改的情况,极大地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见***3)。4.3预算执行流程。开通财务软件预算模块,根据财务口径把年初预算数据分别填列到会计科目,同行填列预算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履行完成签字审批流程到财务报销后,财务人员通过该模块核减该科室预算额度。如此一来,缩短了每月汇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时间,财务人员一旦完成当月的基础工作,各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也会一目了然,提高了预算分析的工作效率。同时,将预算审批环节前置,部门负责人须在开展某项业务前(尤其在签订经济合同前),先线上申请,通过登陆本部门预算库,填写预算项目名称、预算金额等信息,所填内容必须在年初预算会通过的名称和额度内方可提交,否则系统无法通过,无法进入下一步审批流程。另外,为保证预算核销与预算实际执行相统一,应要求各部门(除工程项目之外)在完成系统申请流程后的一个月内完成财务报销流程。4.4预算调整流程。医院原来的预算管理比较粗放,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突发事项较多,临时增加预算项目的情况经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新增预算调整流程。在每年的年中,医院召开预算分析会,各部门根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汇报,统一上报预算修改意向;原则上,非突发事件项目预算只调整不增加,基本支出除非业务量大幅上涨,否则只减不增。财务部门根据会议结果对预算系统的各部门预算额度及项目名称进行调整、维护。4.5预算考核流程。基于医院目前的预算管理情况和分步实现原则,对支出预算,建议以科室为单位考核,涉及业务收入的工作量可以细化考核到每位医务工作者。将预算执行嵌入财务系统,医院可将预算考核周期设为季度或半年,考核指标应同时参考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支出申请情况。可以先将预算完成情况指标落实到部门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将指标考核到具体责任人,形成两级考核。考核内容除设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成率外,还应包括执行效率指标,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并将考核指标反馈到绩效部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医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内部数据库,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建立标准化、一体化预算管理流程,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预算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编制预算、严格执行、有效考核等流程,可以有效地将医院的收支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为实现医院总体战略提供有力保障[10]。
参考文献
[1]赵欣燕.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探讨[J].财会学习,2016(2):16-18.
[2]傅天明.医院永续经营[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8.
[3]孙燕超,孙同坡.域外医院财务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6(12):103-104.
[4]江雷,杨梓桢,刘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6(9):82-83.
[5]林翠珑,于润吉.大数据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8(12):100-101.
[6]王怡.会计信息化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以J大学为例[D].镇江:江苏大学,2017.
[7]陈坤,刘立卓.业务流程再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商情,2017(36):293.
[8]成伟.向流程要利润构建精益化流程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9]冯永华.成本控制与管理:***解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4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4]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6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初级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授课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试***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论文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
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
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
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
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论文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会计毕业论文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7
关键词:资源流分析;环境成本;成本核算;流转成本
中***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08-05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过重环境负荷。本文利用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能够提醒消费者在享受某种产品时,自觉抵制那些环境成本较高的产品;对于***府环保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制定更合理的环保***策和措施,促使全社会节约资源,大力回收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创造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特征
我国对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首次把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环境成本方面,但对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王立彦教授将环境成本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分类。他认为,从空间范围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1]。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成本是否由该企业承受和支付,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李连华教授等重点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会计实务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导致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在传统会计和国内外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建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2]。王跃堂等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徐瑜青等对完全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及未来环境成本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完全成本法是进行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3]。肖序教授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也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分类、计量和报告等进行了探讨[4]。林万祥教授等认为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财务会计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依据及理论标准,构建了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理论框架[5]。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数企业对于有关的环境费用支出核算时利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下设相关明细科目,或专设“环境费用”总账科目,除了一部分资本化外,其余的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在***策指导方面,虽然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管理,理论和***策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成本决策信息。因此,它要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和相关数据信息,并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编制环境成本报告向外部揭示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接受外部的环境评价,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评价的主要依据。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企业将外部的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企业可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预测和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6]。鉴于此,本文利用资源流分析方法,结合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配,最后,
通过成本分析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
二、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原理
流转成本会计是一种以流量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它是根据物质恒定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材料投入与产出的流转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揭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帮助。而资源流转成本会计是对流转成本会计的深化,除了对材料投入进行核算,还包括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源,并利用资源流分析,研究企业对自然资源等不同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程度,用会计语言描述了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及企业创造的价值[7]。
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资源流入量与资源流出量平衡为基础,通过物量中心的成本归集、分配及分析,将每一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资源量与最终损失的资源量进行比较,计算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损失率等,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改进,控制环境成本[8-9]。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资源流从投入,经过不同的生产阶段,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二是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资源损失,一部分通过回收利用再次投入生产,一部分则以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形式排入自然界。
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中,从产品结果来看可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是生产的目的,副产品是伴随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资源;负产品即废弃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通常情况下,正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才能有一部分得到循环利用,而另一部分即为最终损失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企业严格控制这部分的流出。***1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模型。
从***1可以看出,与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并不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都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计算废弃物的材料费损失,而且还将由它承担的加工费、制造费等间接费用损失明确地划分出来,反映企业在设计、制造、废弃处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工作缺陷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
三、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1.资源流的数据搜集
这一部分是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基础,目的是搜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投入或间接投入的所有资源流,例如煤、水、电力等。搜集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实地搜集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实施ERP管理系统,因此,实物资源要到存放地登记、核查,非实物资源则要跟有关部门索取资源消耗单,如某一核算期内耗电量,则需要各个部门根据电表数,计算相应电力消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企业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运用ERP系统搜集。该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企业内所有资源流的流向都十分清楚,只需汇总、分类,提高了搜集和计算的准确性。
获取资源流各项基本数据后,要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由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流成本按照材料在企业各物量中心流转的数值,乘以各自的单价构成;能源流成本主要是从铁矿、钢材、煤等能源重量与单价相乘得到;系统成本则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分别按各物量中心的输出流量分配给正产品和负产品。根据上述三种成本项目对企业内各个资源进行分类、汇总。
2.物量中心的确定
为了简化核算,可以把同一性质的生产环节或者说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合并成一个物量中心,例如在发电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上都有操作,但有部分工作环节资源成本动因都是燃煤重量,则可以把这些工作环节作为一个物量中心,有同样的成本分配率。在确定物量中心的时候,要注意数量问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确定太多的物量中心,虽然在成本归集和分配时比较准确,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得到了较完整的成本数据同时,花费了更多的操作成本费用,得不偿失;如果物量中心太少,在操作时比较简单,但获得的成本数据却不精确,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意义。因此,确定多少物量中心,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资源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在成本归集的过程中,要根据资源流转成本***(见***2),将某一资源流在物量中心的流入量、流出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量,以及最终损失都要计算出来[10],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也是环境成本核算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该企业具有ERP系统,就可准确地确定资源流在各个环节的数值,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如果没有ERP系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与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人工搜集、计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配,根据表1中每个物量中心的成本总计和相应的分配率(每小时成本、每千克成本等),分别计算正产品和负产品的成本,方法跟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详细论述。
4.成本报表分析
在成本归集和分配后,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在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得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不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资料不再只是确定利润的一种途径,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成本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成本费用比率的比较,找出企业管理或基层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完善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各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成本,各阶段环境成本进行累积就形成环境成本总量,进而超过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分析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分别降低各阶段环境成本形成对环境成本输出总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都会产生废弃物Rij,而有一部分会通过处理回收利用Uij,因此,可以得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的最终损失Lij(即Lij=Rij-Uij)。假设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投入量为Cij,那么,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回收利用率Hij,损失率Sij可以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Hij = Uij / Cij (1)
Sij = Lij / Cij (2)
无论是单项资源还是多项资源,无论其经过一个环节还是经过多个环节,投入量与流出量始终保持平衡,但平衡中存在有效利用和无效利用两部分,有效利用部分越多越好,无效利用部分越少越好。根据公式(1)和(2),可以得出各物量中心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损失率,通过这个比率分析,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造成了环境成本,改善空间有多大。对该比率进行行业间的对比,不仅能看出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还能激发企业改善内部流程,降低环境成本。对负产品的分析也是关键部分,要明确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即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分别为多少,如果能源流成本比重过大,则说明在能源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恰当的操作,要急需改进,降低负产品的成本[11]。
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还要对环境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12]。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及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收益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体现,抵减环境成本。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疾病率等。虽然这部分收益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才能体现,但是社会效益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时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成本的社会效益分析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调动企业控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四、我国实施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流转成本会计能否顺利、彻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接受程度。但环境成本核算过程比较复杂,收益短时期内不能体现,这是企业难以具体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提供制度要求,将监管与激励最优结合;并且在群众间宣传环境保护的本质及意义,从而得到消费者也大力支持,实现一个双向推动体系。为了保障环境成本核算的统一性、规范性,一方面要从立法上明确环境成本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对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做出详细规定,使核算有科学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从而把环境成本核算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必须从法律上确定环境评价机构在***府机关中所处的地位,保证其收集信息、开展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和提出改进方案等过程的畅通无阻,从法律上保障其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2.规范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成本最大组成部分的资源流成本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披露。二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没有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处罚等潜在的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由于成本信息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服务,所以,成本信息准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要,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使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诚然,影响成本信息正确性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单纯依赖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构建规范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是企业在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做出的反应。企业获取的收益来自于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市场对企业有控制环境成本的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投入环境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策,而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尽可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做好环境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起到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进行总结,对下期成本预测与计划提供可比材料的作用。通过环境成本分析,对环境成本较大的部门要及时提醒,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尽快调整,不断提高责任成本控制效果。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能体现出各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体现负产品所占用的资源流成本,因此,该核算体系下的成本分析更能体现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实现降低环境成本的最终目的。
5.加强环境成本评价
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其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所以,应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有关环境成本的相关考核指标,对取得的环境效益以定量或定性形式表述出来,使企业很明显地看到环境成本投入的效果,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53-59.
[2] 李连华.环境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瑜青,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2,(3):49-53.
[4] 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2.
[5] 林万样,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11):14-16.
[6] 肖华,李建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慧明,王***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24-26.[8] Seiji Hashimoto, Yuichi Moriguchi, Akira Saito.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04, (40):201-223.
[9] 肖序,周志方.论资源链环境累积成本[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3):1-4.
[10] Pernilla Gluch, etal.The Life Cycle Costing Approach-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Its Usefulness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Building and Evironment,2004,(39):571-580.
[11] Rotter,Vera Susanne,Kost,Thomas.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 Waste Management[J].Waste Management,2004,(24):1005-1021.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核算流程 优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发展迅速,使得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于企业而言,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根本上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能在激励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会计人员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需要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核算环节和流程的优化,发挥对企业的强大推动作用。
一、全面分析会计核算流程的涵义及会计的职能
对于会计核算,其表示的是一种会计核算的模式,主要构成部分如下:会计凭证的综合整理、相关信息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最终形成报表,实现对步骤和程序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工作不可缺少,能够实现对核算的有效监督,达到对资金运行模式的控制,另外,也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发展信息。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属于基础性的工作类型,借助一定的流程和环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信息,能够实现度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二、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的缺陷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内部自身存在不完善性,使得传统会计模式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实现不断优化,促使传统的会计核算很难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自身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各个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分开的,他们各司其职,所以他们需要严格的遵循“填制―登记―编制”这一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跳跃工作,进而使每一个核算的步骤是分开的,由此导致对人力以及物力的严重浪费,严重的制约企业进行长久的发展;传统核算模式无法实现核算的实时监控,由此,面临市场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时反应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反应速度非常慢,无法和正确的经营决策进行及时的保持一致性。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存在不准确性,很难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资本方面更加突出,实现新经济时代的有效连接。对于企业而言,新经济带来机遇和调整,但是,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很难实现时展的需求,甚至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三、重视会计核算的不断优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被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商业和管理方式实现了突破,因此,企业需要对会计的功能进行不断的增强,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和突破,强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改变,提升会计的基本素养,使得人才发展趋向综合性和全面性,达到创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内部控制,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要重视对信息环境下,核算流程的不断优化。
(一)简化会计核算的流程环节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信息了存在过大的情况,反应不及时,会计核算流程存在信息量过大,反应迟钝的现象,对当前企业的效率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之下,企业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简单化,构件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制度,例如,及时消除记账等没有价值的信息和环境,利用网络上几乎,实现信息的分享和传递。借助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重复数据出现的几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数据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有效优化,需要强化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建设,需要形成具有权威的、统一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标准,目的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有效加工和编制,保证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结合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数据的有效连接,形成标准化的报表和结构。
四、系统分析会计流程的概念及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足的介绍
对于会计流程,主要是指部门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行为。结合实物,会计流程主要分为三种行为,首先是企业相关业务数据的全面收集,其次,进行数据的有效加工,强化存储。最后,形成相应的报告信息。对于业务数据的收集,需要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作原始凭证。在进行数据加工的时候,需要结合业务形成,制作记账凭证和账簿。在形成报表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需要。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源于很难跟上的劳动力分工理论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其主要建立在帕乔利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其在会计核算方面中心思想是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借助会计科目,能够实现对组织资产、负责及相关所有者权益的有效衡量,形成对结果的有效总结和分类,结合报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汇总,进行有效的提交。会计循环需要经历有效、有序的行为过程。在会计期间,要重视会计期间:设置科目、提供科目期初数、选择会计方法、收集或提供所有交易或事件的数据并记账、汇总会计数据,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始终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二)在传统的模式中,只是进行会计事项的反映,缺乏管理信息的有效体现
也就是说,会计师在核算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全部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收集,只是重视其中一个子集,也就是胡搜,只有满足会计事项的基本定义的数据才能进行采取,形成采集的目标。会计师结合自己的判断能力,实现对经营行为和活动的的有效判定,形成事项信息,成为收集的主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经营行为产生的数据只是会计事项的数据,因此,造成大量会计流程设计忽略了管理信息,此外,降低了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四、结论
为适应当前网络化的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增强其信息化以及技术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会计是企业经营以及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企业当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重视流程建设,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适应时展的需要,提升自身会计方面的技能,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秦嘉龙.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1).
[2]刘铂.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J].财会研究,2009,(4).
[3]刘红.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分析及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9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中***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与成本精细化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综述
笔者通过搜集并查阅国内外作业成本法理论文献,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1.作业成本法中牵涉到对成本进行分配时,需要将产品生产时所需作业成本放在首要考虑地位;2.其适用于企业进行成本管控与核算,同时其还涵盖了成本管理会计学理论;3.其用途不仅仅在于核算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控制成本的工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业成本理论应该是以企业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科学方法,利用其确定的计量作业所消耗的企业资源成本,再将作业成本合理地分摊到作业环节中去,最后根据作业的不同成本动因把整体作业的成本进行更有效的分配。
(二)成本精细化管理
企业中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指对企业对成本细化的具体程度,其管理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职能性:成本精细化管理重视在将成本目标层层细分下达到目标的同时,从横向上将成本中的部分内容转移给职能部门中进行,这样能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过程化:该特性是物流企业最值得运用的特性,在物流企业中,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一般是将物流成本细分成加工与配送、采购、运输、产品装卸、上门服务等等结合而来,这其中的没一个过程都必须从整体成本考虑。3.标准化:该特点是成本精细化的流程,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时,这其中关于预算编制、成本分解下达、成本计算、成本分析与评估等都需要建立标准的流程,这样可以让物流企业高效的运行,这才是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目的。4.精细化:这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对于成本管理的重点以及耗费成本的作业要强化其控制,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制定,确保成本精细化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笔者将物流企业应用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利用精细化管理思想来指导物流企业成本管理,能将物流企业中的加工配送、采购、运输、产品装卸、上门服务等各个成本环节进行更精细、更标准的划分,从而更有效控制整个物流企业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实际问题
(一)A物流公司成本管理概况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时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本文将以A物流公司的案例来进行分析。A物流公司的成本管理概述:A物流公司其成本管理是以运输为核心进行的,其在成本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分步法与分批法对运输业务进行成本核算,但是因为单笔运输费用涉及金额较小并不适用于上述方法,因为物流运输行业种类繁多且批量较大。但是A物流公司跟随时代的发展引进了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其企业的运输以及配送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得A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但是在其服务范围扩张加上企业规模扩大之后,业务运转中营运间接费用也不断提升,这样就使得A物流公司的成本费用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性变化,该变化致使其成本管理方法分批法与分步法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该方法已经不能进行精准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因此,A物流公司急需采用新的成本理论方法,而运用作业成本法就是该公司进行成本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在成本精细化管理上,能建立完善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以此加强A物流公司在成本管理的竞争能力。但是该方法缺少实际的借鉴案例,其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A物流公司在成本精细化管理上应用作业成本法所遭遇的问题
1.A公司整体缺乏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提升整个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是A物流企业的长期,也是奠定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环境基础。A公司的管理者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是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但是企业管理者往往不重视自己理念的培养,只是将任务下达给有关部门,这样是不利于增强成本精细化管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的。
2.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A公司因为采用之前的成本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现在物流企业发展的会计科目。这样就不利于成本精细化的管理,不利于对成本进行更精确的分析以及无法核算物流企业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同时也对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上造成了极大的环境阻碍。
3.A物流公司缺乏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首先是A物理公司的管理者并没有进入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其次是并没有对作业工作进行适度的划分;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完善程度取决A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时影响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果;在A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提前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性。
4.A物流公司缺乏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中的组织保障。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缺少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目前A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该公司并没有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作业成本法的现金理论与A公司这方面的实务操作人员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问题,目前其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缺乏能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缺乏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尽管A公司需要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但是最高管理者仍然关心的是物流公司的运转效率等等。
5.A物流公司对作业成本核算方式与计算机软件不够重视。要想使作业成本成功的应用于本物流企业就必须配备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核算计算机软件的好坏将严重影响作业成本法在A公司的成功实施。而在对成本核算方式上又缺乏对物流作业与服务两个环节的分析,毕竟物流企业是服务也,需要通过获得顾客的赞同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A物流公司建立物流企业作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整个A物流公司的物流成本精细化管理观念
其具体方式如下:1.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强调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必要与重要性。2.在企业文化的建立上着重建设低成本战略目标。3.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提升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率。
(二)加快对会计科目科学的建立
A公司会计部门应加快根据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同时结合对作业成本法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制定出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统一的会计物流成本账目能快速的分析与核算A公司的实际发生成本,同时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奠定了稳定的会计环境基础。
(三)强化作业成本法在A物流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对本公司的作业进行适当的划分。A物流公司相关部门应确认本公司所从事的作业、成本因素、作业动因、成本动因与业绩的计量工作,此外还需要改变原有的统计方式,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而做的基础性准备;针对作业的划分既不能太细也不应太粗略,应充分结合本公司的作业以及企业基本状况进行合理划分。2.A物流公司管理层应加入对作业成本系统的构建。A物流公司的管理层应是最了解企业作业的基本概况,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构建本企业的作业成本系统更加的符合本公司的需求;同时这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讲也是有利于后期其对作业成本的管理。
(四)加强作业成本法在A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中组织保障
1.争取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只有获得领导层面的支持才能让该***策有效的实施。同时有了最高管理者的支持,整个物流企业会更加的配合。2.加强复合型专业人员的培养:首先是A公司相关的成本核算人员必须加深对作业成本法的学习与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让员工主动的去接触并熟悉作业成本法;其次,A物流公司应加强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书;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对管理阶层进行思想观念的培训。
(五)A物流公司应加强对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科学合理与开发与健全作业成本系统软件功能,简洁作业成本系统的初始设计,该设计应避免过多的人参与;这些是开发作业成本核算软件的基本条件,合理的运用符合A公司自身的作业成本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当然在进行成本信息的录入时千万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性。
四、结束语
笔者本文主要阐述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应用研究探讨,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否认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精华支出。笔者认为只有将现代作业成本法与物流企业成本精化细管理有机的结合,才能给物流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带来新的创新方式与活力。同时本文选取的案例是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普遍状况,在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上所面临的问题与优化策略都是可以借鉴本文的。希望笔者对该主题见解能帮助到相关物流企业能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意义重大。耕地资源核算以资源核算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实物量、价值量核算和存量及流量核算等。实物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规模,价值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质量,流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情况。本文主要对价值量和存量及流量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耕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农业资源,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我国各地乱占耕地现象非常严重,保护耕地、防止耕地资源流失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战略任务。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建立耕地资源核算制度,能够加强对耕地的监控和管理,是防止耕地资源流失的有效措施。2007年((***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亿hm2这条“红线”,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用耕地的各种因素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增强,守住这条“红线”的前景并不乐观。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从源头上掌握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策调控,有利于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
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的意义
耕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刻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耕地资源,在充分调查、准确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实物量的核算,以及利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价值量的测算的过程。耕地资源核算的结果反映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存量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农业的各个要素中,耕地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占用耕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而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8亿hm2,我国耕地6年净减少约666.67万hm2。耕地数量的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防止耕地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当前我国耕地统计核算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及时发现耕地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这无法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耕地资源核算制度,每年对耕地资源进行核算,发挥其“监控器”和“报警器”的功能,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确保耕地绝对数量不减少。
1.2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加强耕地管理的需要
由于人口增加、农民生计所迫和社会需求强烈等原因,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致使近年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现在耕地中劣质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45%。然而,我们国家在耕地管理方面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严重。实际工作只停留在耕地丈量的范畴,缺失质量核算这就使国家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现状,更难以防范耕地资源的隐性流失。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耕地资源核算不仅对耕地的实物量进行核算,同时还对耕地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客观地反映耕地的质量情况,能够对耕地资源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提高耕地的管理水平。
1.3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资源消耗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一个国家的矿产耗尽,森林大量减少,水源短缺,空气污染,可是国民经济核算却表明收益增加,经济运行良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下,必将导致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综合反映经济增加值和对资源造成的消耗。然而,我国资源核算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成熟,尚未形成涵盖所有资源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资源核算的内容,加速资源核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实施。
2耕地资源核算的基本理论
耕地资源核算作为资源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和资源核算是一致的,其内容以资源核算和土地资源核算为基础。
2.1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
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是***府。***府应该指定专门的机构(例如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来实施核算。耕地资源核算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实际核算过程应按照行***级别自上而下地进行部署、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核算。
2.2耕地资源核算的内容
与土地资源核算相对照,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实物量核算,另一方面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指对耕地数量方面的测算,侧重于“量”的确定,主要使用土地丈量等基本方法,实物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基础;价值量核算,是对耕地的价值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综合反映耕地的经济价值,侧重于“质”的评定,由于土地的“质”属于数学上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和界定的处理对象,因此这一过程可通过模糊数学的手段来实现。价值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重点,是耕地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重要过程。
实物量和价值量又都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存量和流量反映耕地资源的不同属性。存量记录某一时刻的数值,侧重描述量的多少,是静态数据;流量反应不同期间数值的变化,侧重反应变化的程度,是动态数据。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实物量存量、实物量流量、价值量存量和价值量流量四个数据指标。
2.3耕地资源核算的程序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主要包括界定核算对象,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存量和流量核算以及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部分。
实施中,首先应该确定核算对象,界定核算的范围和特征,其次进行实物量核算,之后通过数学模型估计测算耕地的价值量。这时实物量和价值量都是存量数据,最后通过相邻两次存量数据的比较得出流量数据,反映耕地资源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流量核算。
耕地资源核算乃至资源核算的最终目标是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但从当前形势看,绿色GDP核算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时间。因此,现阶段我们先不考虑耕地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问题,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纳人国民经济核算。
3耕地资源核算方法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包括耕地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两部分,既要进行存量核算也要进行流量核算。
3.1耕地资源的实物量核算
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耕地核算期初和期末的实物存量以及期内的变动情况,目的是采集有关耕地属性的精确数据。实物量核算主要是耕地测量,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土地丈量的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丈量已发展为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GPS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耕地实物量核算的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
实物量核算可以借助账户来完成,这些账户通常都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一般包含期初结存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期末结存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满足基本平衡关系:期末存量二期初存量+本期增加一本期减少。
3.2耕地资源的价值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赋予耕地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是反映和揭示耕地质量的一种方法。耕地价值量核算的方法比较多,目前能够为多方面接受的是收益还原法。这种方法以土地收益为理论依据,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收益的大小。
这种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MV=a/r
其中MV为耕地的市场价值,a为耕地的年纯收人,r为耕地的还原利率。
首先要确定耕地的年纯收人,其在数值上等于耕地的总收益减去耕地的总费用。
耕地总收益的计算取决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主产品和副产品当年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作物收益进行加权求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为耕地总收益,m;为第i种农作物的客观产量,P"为第i种农作物的平均市场价格,k;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农作物种类数。
耕地总费用主要包括物质费用、人工费用、投资机会成本和相关的农业税费等,其中人工费用采用工作日乘以劳动日工资价格来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等于物质费用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其次要确定还原利率。还原利率的确定是评估耕地市场价值的关键。具体测算耕地的还原利率时,通常采用”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的方法进行测算。通常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对于一般种植业用地来讲,其风险调整值可以在1%—2%左右,而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农地风险调整值可以大于5%甚至10%。
3.3存量和流量核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