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蒂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优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限于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的创作广泛多样,各种体裁均有所涉及。在他的作品中,歌剧固然是他最重要且成就最大的杰出之作,但钢琴音乐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有19首钢琴奏鸣曲。
1.创作的历史时期与划分
从莫扎特的创作日期、生活背景和作品特点上看,我们可以将他的钢琴奏鸣曲分成三组。
(1)K・279――K・284六首
这六首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最早用笔写下的钢琴奏鸣曲,可称为“故乡奏鸣曲”,大多系1774年作于他的故乡萨尔茨堡。在此之前,他所有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凭记忆或即兴发挥弹奏的。这时的莫扎特还未满20岁。六首虽有新颖之处,并充满乐观的朝气,但整个说来尚未成熟,缺乏思想感情的深度,不少地方还可看出受其父和海顿以及意大利作曲家的影响。
(2)K・309――K・333七首
莫扎特在1774―1775年之间完成了第一组六首钢琴奏鸣曲后,相隔两年半左右,他又在1777年11月―1778年秋天写下了第二组的七首钢琴奏鸣曲作品。除了K・309、K・311外,全部是在巴黎所创作,这也正是他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与法国巴黎旅行的时期。这些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当时在曼海姆和巴黎所受到的深刻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表达出了他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K・576五首
据考证,在莫扎特于1778年夏完成K・333后,1781年毅然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他不顾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折磨,迁居维也纳,力******地从事自由创作,摆脱封建桎梏的束缚。莫扎特在维也纳期间的音乐成果令人惊叹,其最重要的钢琴独奏作品就是c小调幻想曲K・475和c小调奏鸣曲K・457。这两首还由莫扎特特别指明出版次序。两首乐曲结构严谨而充实,具有管弦乐的气氛,内容深刻而戏剧化。两首乐曲既能各自***,又能连在一起,通常一起演奏,这种演奏模式沿袭至今。
2.主要作品简介
(1)K・309、K・311两首《曼海姆奏鸣曲》,1777年作于曼海姆。这时的莫扎特正踏上了他广阔的旅程,视野进一步扩大,对生活的体验逐渐深化,这使他以后的奏鸣曲和在故乡时所写的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K・309和K・311两首奏鸣曲正如它们的快板乐章所标明,是“带有活力的”,精神面貌更为振奋,在艺术手法上也趋向精炼和成熟。
(2)K・310,330至333的五首《巴黎奏鸣曲》,1778年作。莫扎特写K・330这首C大调奏鸣曲时,尚未意识到这次旅行将给他带来的不幸,全曲风格轻松、欢快而绮丽。K・310a小调奏鸣曲作于其母亲客死巴黎以后。莫扎特在巴黎谋职未遂,经济窘困,故乡的***局又不稳,他苦恼、悲伤以及渴望获得解脱,所有这些情绪在乐曲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K・331A大调奏鸣曲异乎寻常地以变奏曲乐章开始,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敛,仍有悲切的音调。K・332(F大调)、K・333(降B大调)这两首奏鸣曲显得平易近人。K・332主题流畅、动人,但也有平静、柔美与热情、激动两种不同的情绪交替出现。K・333也以长呼吸的歌唱性旋律为主。
(3)c小调奏鸣曲K・457,第一乐章坚强有力、气势庞大,表现有绝望而悲愤的情绪;第二乐章宛如一首宁静的满怀期望的悲歌,有时也含有激动的因素;第三乐章充满不安的忧思和果敢的力量。全曲在风格上近于a小调奏鸣曲,在精神上甚至和贝多芬的某些奏鸣曲相通,所以有人称之为莫扎特的“悲怆”奏鸣曲。
(4)K・533/494、K・545、K・570、K・576四首晚期奏鸣曲,均是1788―1789年作于维也纳。这四首中,大型的两首:K・533/494F大调奏鸣曲和K・576D大调奏鸣曲均具有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并运用了复调和主调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莫扎特晚期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莫扎特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
1.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
在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将原本单调枯燥的阿尔贝蒂低音加以改进,使之具有隐伏的旋律线条,成为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曲式方面,莫扎特保留了卡・菲・埃・巴赫将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快―慢―快)的传统,但在他的奏鸣曲中,每个乐章都发展得更长、更精致严谨。第一乐章的主题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出现了与主题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即副部),从而为之后的展开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供其发展。莫扎特的音乐是他所有特质的综合体现,他的创作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是:
(1)音乐主题的歌唱性。由于奏鸣曲式的需要,主题必须具有可分割、展开的要求。莫扎特是唯一一个将歌唱性主题用于奏鸣曲式的作曲家。
(2)再现部中导入副部主题时的新思路。为了使调性关系取得完美的平衡,在再现部的主、副部之间取得呈示部那样的对比效果,当再现部的主题呈示完毕后,音乐转向下属方向,使副题在主调出现时避免了呆板而充满动力,这一别致的手法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的关系。
(3)严谨的节奏与情绪多样丰富多彩的旋律的完美结合。在莫扎特的全部19首钢琴奏鸣曲中,由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以及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他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创作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音乐增添了灿烂的篇章。
2.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对后人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继承和发展了巴洛克时代的巴赫以及古典乐派海顿等伟大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又立足了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把钢琴音乐大大地推向前进的方向。他为贝多芬及以后浪漫乐派作曲家创作钢琴奏鸣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钢琴奏鸣曲这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在此后两百多年后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占据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重要地位,焕发着夺目的光辉。他同海顿的创作一齐完成了从羽管键琴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
另外,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蒂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优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起装饰作用,使之成为了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莫扎特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作品。虽然钢琴奏鸣曲只是他创作的一小部分,但是他的这些作品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由此看出,他比海顿等前辈要成熟得多。在钢琴技巧的运用上,他也比海顿等人的作品更现代,更富于效果。他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成就的总结,他把18世纪欧洲音乐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他在音乐史上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耶・斯・贝尔梁德.莫扎特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
[2]人民出版社编辑部.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L・波茨廷.莫扎特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报),1995(2)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