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篇1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书馆;进程;趋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书馆的特殊文献,收藏单位往往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古籍数字化可以让读者对古籍不直接接触,即可浏览阅读善本,还能够提供***打印、远程全文传送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古籍善本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有利条件
数字化古籍信息容量巨大、检索快捷方便,是文明传承最快捷和最完整的方式。用传统的手工查询方式导致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不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和数据的统计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开发古籍文献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
二、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过程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相当的数量。
1.古籍数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和出版,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年,南京***书馆开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机读编目的尝试。到1988年底,台湾地区已有超过8万条书目的数据录入中央***书馆资讯网络。在北美地区,1980年美国***书馆协会提出编制《中国古籍善本国际联合目录》,北美的13所高校和中国大陆的5所高校积极响应倡议,纷纷加合编制的行列。
2.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4年10月,台湾中央***书馆建立了记录150万条数据的中央***书馆资讯网。南京***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南京***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的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大学在编纂《全宋文》检索系统的同时,还整理出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信息版光盘系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整个系统共有光盘550张,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可称为规模空前、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典籍总汇。
三、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格式不统一
许多***书馆和研究单位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限于某些技术条件和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全文数据大都各自采用不同的格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不利于古籍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共享乃至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2.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对古籍数字化进行合理规划,影响了整个古籍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和后续的资源共享建设。
3.完善技术尚需时日
一是字库问题掣肘古籍数字化发展的障碍。二是数字化转换还存在***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慢、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开发者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完善相关技术。
4.缺乏专门人才
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古籍整理为前提,要求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深厚的古代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古籍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及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因此,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网络化这一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数字***书馆模式组织古籍数字化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既要遵循现代***书统一的标准规范,也要根据古籍的特殊性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建立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使用和互相调用,古籍与现代***书的知识库应实现共享。
2.古籍整理要建立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和形式的专业化处理,实现古籍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断句、自动标点、自动注释和自动白话文翻译的数字化。
3.检索系统成为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从检索研读到***打印的一体化,以满足用户的多途径检索和多方面需求。同时拓展格式转换、版本转换和个性化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走社会化、国际化的联合开发之路
现在藏有古籍文献最多的***书馆,往往因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得一些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开展。因此,***书馆应实行多方位合作,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走资源与收益共享之路。同时可以开展国际性合作以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久、艰巨而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古籍数字化的明天会更好,进而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古籍数字化篇2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 学科建设 古籍整理 古籍保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深,古籍文献蕴藏着我国五千年历史的全部智慧精髓,它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传统明证,也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古籍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以及艺术代表性,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风貌以及生产、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好好加以保护,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古籍文献数字化,有效地保存了我国现存的古籍资源,并借助信息技术,以发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内涵,为我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将古籍文献数字化作为一门***学科体系来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1 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古籍是特殊文献,既具有罕见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质变脆,而作为文献资料的古籍不可避免地要供人阅读。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又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就成了古籍收藏单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可以通过光盘或者网络浏览阅读善本,可以任意查找珍本书籍,避免了直接翻阅古籍的诸多不便,从而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古典文献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吸取诸如文化人类学、阐释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区域社会史等学科的成果,拓宽研究视野。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国学研究的基础。它支撑了众多以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它们的持续良性发展。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以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古典文献学界要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加强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
2 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现状
当今,Internet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存在方式,数字化古籍文献,经过短短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契机。
2.1基础理论研究缺失
古籍文献数字化理论的研究薄弱,尤其是系统理论缺乏。当前,有关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对古籍文献数字化资源的调查和利用上,深层次的理论探究涉及较少。对于古文献资源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只是技术手段上的革新,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古籍整理之范畴。古籍文献数字化,也面临着版本选择、文字校勘、文献考证等古籍整理的基本环节。所以,从事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的相关人员,须具备古文献学的基本知识。
2.2技术手段革新
古籍文献数字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大型数据资源库,藉以揭示古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也日渐成熟,且取得的成就十分突出。
从数字化古籍文献利用的角度看,信息化的古籍产品呈多元、自主开发的态势,这样就使读者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科研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查阅方式及学习模式。故引入数字化技术,是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的必然趋势。
2.3学科队伍的不作为
一方面,由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与之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大多着眼于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带来重复选题、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从事古文献研究和史学的学者,虽认为数字化的古籍文献有益,但却不作为;真正投身于古籍文献数字化规划项目事业、推动古籍文献数字化进程的学者,却是***书馆、信息管理学界之人士,此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3.1 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古籍文献数字化”,是指以古籍文献为对象进行的数字化工作,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古籍文献”,二是“数字化”。我们在探讨“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对象时,就必须从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及二者的结合上入手,并考察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
作为文献的一种类型,古籍的数字化与其他文献的数字化相比,有共性,但也有其个性。古籍的个性,体现在其特殊的外观和历史文物价值上。为了体现这些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数字化,是“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更是提高古籍文献数字化水平最主要的途径。
古籍文献数字化,应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并通过数字化的操作过程,对古籍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重组。
将古籍的特点与数字技术的特点相结合,既要充分考虑古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让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古籍文献,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同时又要考虑数字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对文本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让后者所具有的信息分析、聚类以及海量信息处理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过去必须用人工进行处理的事情,甚至是人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让计算机来处理,实现从古籍影像的数字再现到古籍内容的分析、聚类,从单种古籍内容的处理到海量文献的综合处理,从简单的文本转换到信息重组甚至知识挖掘,这将是今后古籍数字化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
3.2学科性质
古籍文献学,吸收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博采众家所长,以全新的视角,将古籍文献作为一种数字信息资源,动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传统古籍与人类社会文化繁衍之间的交互关系。 转贴于 古籍整理是对古籍原文的整理加工,以便于人们阅读与研究。从学科体系上看,古籍整理从属于文献学,文献学是“把整个古籍整理工作统统包括了进去,可见文献学全部内容之庞大”。因而,将古籍数字化定位于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使之从文献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角度,来审视古籍整理领域中特有的现象与规律,并形成一门边缘***叉学科,意义十分重大。
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点,在于计算机技术同古文献学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融合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古籍数字化的角度来看,是研究新技术、新环境下的古籍整理的问题;而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是研究、拓展数字技术在古文献学中的应用。因此,古籍文献数字化,实际上要涉及到古文献学、古籍整理、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对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可以这样描述: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是研究古文献在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的特质和规律,指导数字技术在古籍整理领域中的应用,以优化信息环境下的古文献学科研究领域。
4 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内容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条件下的古籍整理方式的一种尝试,更在于它是一项跨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旧有典籍的数字化进程,古籍文献数字化涉及众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
古籍数字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其初创期可以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4.1数字化古籍整理学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是文献载体的转换,还包括对古籍的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目录编纂等工作,其制作过程的本身仍然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可以说,整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古籍数字化的质量优劣。因此,数字古籍也必须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过程和相应规则,而探究技术条件下古籍整理的独特规律将有助于古籍数字化的进一步研发
4.2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我国特有的、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中文信息的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古籍文本的信息处理,既包含古籍外部体式或内容的数字转换和再现,如页面的扫描、文本的数字化转换、光学字符识别以及版式还原等,还包括文本数字转换后的应用,如智能检索、内容关联等。其共性与个性的把握,需在中文信息处理范围内专门引入特定的古籍处理范式。
4.3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
古籍数字化的管理理论,是指对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的理论。它涵盖了对古籍数字化成果及产品的预测、决策和评价的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构的研究,古籍数字化从业者的素质及技能的研究等。针对古籍数字化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效率,更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古籍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必须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的总结研究,以给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5 结语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能只着眼于数字技术,或市场运作,其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于,数字技术所承载的内容,这需要通过学科建设这一途径来完善其相关理论体系,从而折射出古典文献在内容上对于人们的使用价值,并成为活着的文化生命与民族精神传承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0.
[2]李国新.中国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书资料学报,2002(1):21-26.
[3]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J].文学遗产,2005(5):130-137.
[4]徐筱红.刍议高校***书馆古籍整理工作[J].高校***书情报论坛,2006(1):48-50.
[5]陈 力.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再思考[J].国家***书馆学刊,2006(2):42-49.
[6]徐 清,石向实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书情报工作,2007(3):95-97.
[7]程 微.对我国***书馆古籍管理数字化的三点认识[J].***书馆论坛,2008(3):61-64.
[8]李明杰,俞优优.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体构成及协作机制初探[J]..***书与情报,2010(3):34-44.
古籍数字化篇3
[关键词]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12
[中***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经过5000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我国拥有很多古籍文献,是无比珍贵的史料,也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到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传世的古籍文献遭到了损坏。当前博物馆中的许多古籍文献资料都是破损的,为此为了更好地收藏古籍文献,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利用,发挥其价值,就应使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加工,建立数据库,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
1 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有助于保护古籍文献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源,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源,必须要提高重视,加强保护。当前尽管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古籍保护,但是这项工作依旧是比较困难和艰巨的。古籍文献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会逐渐减少。当前文献资源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古籍文献也应使用新的载体,数字化建设能够实现古籍文献的永久保存,有助于古籍文献史料价值的顺利实现。
1.2 实现古籍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
古籍文献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是前辈留给当代人的宝贵遗产。由于年代久远,博物馆收藏的很多古籍文献的纸张已经变质,不能再继续流传,有些珍本、孤本需要珍藏,不能流通使用。在防虫、防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禁止使用古籍文献,从而对古籍文献进行保护。但是这种方式与“书是为了使用”的原则相违背。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无限地检索、复制使用,不需要直接使用古籍文献原本,能够长期保存,还有助于古籍文献的传播,对于开发利用是极为有利的。
1.3 能够全面揭示古籍文献信息
实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对古籍文献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传统的古籍文献目录只能依据书名、种类等进行检索。古籍文献的书目数据库著录书目涉及的信息比较广,有题名、资源形式、种类、来源、责任者及相关资源等。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能够组配检索,全面揭示古籍文献书目信息,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古籍文献。
1.4 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检索形式
古人治学不注重学科的细化,文、史、哲不分家,如果用手工的形式对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准率也比较低。为了查找一段引文、一件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利用数字化的检索系统,可以将任何的字符作为检索的着手点,不仅是关键词检索还是模糊检索都能够有良好的效果。全文检索系统能够对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将文献中的各种成分展示出来。这种检索方式速度快,同时可以实现模糊检索,在古籍文献检索中应用是极为有利的。
2 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制订计划方案,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
工作开展前需要有完善的计划方案,并明确工作的具体流程,能够从实用性、整体性及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文档的方式进行展现,工作中保证严格按照计划进度推进,因此在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前,博物馆及相关单位需要针对工作流程进行细致的探究和分析,保证工作计划及时间表的详细完善。当前,博物馆已经积极推进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但是博物馆都是各自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不到位,而且缺少统一的领导者,不能对古籍文献进行统一的指导。这时就需要发挥***府部门的作用,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小组,对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统一的标准,为今后古籍文献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2.2 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古文字、历史文献及***书馆等专业出身,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比较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推进,将传统的方法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历史文献及古文字等相关知识,还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因此,应积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为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服务。
2.3 优化数字化技术
第一,科学地选择检索方法。相比于阅读,古籍文献的查找检索更多,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要求检索系统比较强大,因此需要明确通过各种方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以此为依据确定检索方法。可以将检索方法分为传统、全文及整合三种。
第二,制作***像资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拍照,二是扫描。对特大开本或者卷轴的古籍文献进行拍照,像素保证在2 000万~3 300万像素之间,文件格式为RAW格式,拍照时需要避免光照影响***片质量,***片的颜色应正常,拍照人员也需要具有专业拍照技术。扫描古籍文献资源时,首先,需要选择扫描的方式,主要分为灰度扫描和彩色扫描两种。其次,设计扫描参数,比如:色彩、位深及扫描精度等,这些参数的设置需要与***像的用途相适应,数据库的***片,其分辨率需要达到150 DPI,而需要永久保存的***片,其分辨率需要达到300 DPI以上。再次,确定扫描仪,由于古籍文献都是线装的,并且不能拆装,所以一般使用零边距的扫描仪。最后,要对扫描后的***片进行拼版、裁切,在工作中需要保证***片是完整的、清晰的,不能错位,要将古籍文献的原貌如实地反映出来,使古籍文献数字化后依旧能够保真。
第三,识别古籍文献中的文字。OCR识别技术对于古籍文献的识别率比较低,特别是抄稿本,需要对识别后的文本进行核对,如果古籍文献的版本比较特殊还需要还原版本,这一工作会消耗更多的人力及财力。但是不管是人工录入还是通过文字识别方式在识别字时都会遇到问题,比较繁体字、异体字、避讳字等,以此在将古籍文献文字转化为文本信息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四,挑选辅助功能。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还需要研发辅的功能,比如:联机的字词典、年代表、人物介绍、古今地名对照表及相应人物链接等,开发这些辅的功能能够使研究者更加便利地使用数字化资源,有助于古籍文献价值的发挥与凸显。
3 结 语
现如今,博物馆中的很多古籍文献都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保存的,这种保管形式如果在保存使用中存在不当操作,就极容易使古籍文献受到损坏,因此需要对这些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全文扫描录入,做好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使古籍文献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有统一的机构、计划,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加强相关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博物馆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蓝韶清,张晓旭.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例[J].大学***书情报学刊,2012(1).
[2]薛立静.东北地区公共***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实践与展望[J].农业***书情报学刊,2012(11).
[3]禄玉萍,吴勰,黄卫华.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J].毕节学院学报,2010(9).
古籍数字化篇4
浙江***书馆2013年初建立了“浙江省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按照皮纸、竹纸、宣纸及其他类纸,分门别类放置架上,堆放整齐,标志清晰,便于取用。初步实现了实物库的规范管理,同时,特制定了纸库管理工作的标准及流程。
1.修复用纸的入库。(1)对于采购入库的纸张,纸库保管人员依据采购清单对纸张的数量、名称、检验合格单进行核对、清点后,方可入库。(2)对于入库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等不相符现象,纸库保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具体情况报告主管人员处理。
2.修复用纸的出库(领用)。(1)馆内修复人员领用时填写申请单,由修复组主管审批签字后,纸库保管员凭单发放;贵重纸张需分管领导签字才可凭单发放。(2)省内地、县馆的纸张配发,需有分管领导签字,方可出库。(3)出库单一式两联,分别由领料人、纸库保管员保存。
3.修复用纸的保管盘点。(1)修复用纸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所有采购纸张均入总库,小库为修复工作室纸柜(每种纸存放100张),方便平时工作需要的领用。同时,每一种纸设置库存警戒线,大库为500张,小库为20张,特殊纸张除外。当纸张数量低于警戒线时,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保证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2)纸库保管员根据修复纸张的种类,结合纸库条件,保证纸库定置摆放,合理有序,保证纸张的进出和盘存方便。(3)纸库保管员定期做好账面和实物库存的盘点工作,发现盘盈或盘亏必须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告主管。目前业内对修复纸张的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实物管理阶段,尚未实现电子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机制。实物纸库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填写各种表格和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实物纸库数据要按照不同的分类经常不断地汇总、统计,往往要做许多重复登记和转抄。这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而且存在着处理速度慢、易出现错误、不便于查询、缺乏综合性等缺点。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纸张数据库系统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建立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
2013年浙江***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在实物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了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使实体纸库的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管理得以实现。根据纸张实物库存的管理和流程,建立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制定要求如下。
1.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应用:在实物纸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古籍修复纸库软件主要功能由“仓存管理”“、报表及核算”“、系统设置”三大功能构成。功能一“:仓存管理”。主要包括纸张的“入库”和“出库”及盘点。通过出、入库的标准操作,将修复用纸的购买、配送、领用、下发等日常业务记录在案。(1)入库管理:对采购入库、配送入库的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入库的物料进行查询与统计。(2)出库管理:对领料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出库的物料进行查询和统计。(3)盘点:根据实物清单对纸库库存纸张进行盘点工作,盘盈入库,盘亏出库。功能二“:报表及核算”。主要包括“即时库存”“、领料汇总表”等。软件系统通过常规操作及基础的信息设置将各类报表直观的统计表现出来,可以对当前库存进行查询,查询时可以设置多种条件组合查询纸张记录,并可通过EXCEL导出数据,也可以打印出历史数据列表。同时,软件还可显示库存预警(库存预警可在系统设置里完成),即小库纸张库存少于20张,或者大库库存少于500张时,系统会有提示,并可生成预警报表。(1)即时库存:可即时查询纸张库存信息。(2)库存预警:软件能生成库存预警报表,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3)收发存汇总表:能查询到纸张出入库每笔记录总汇。(4)物料收发明细表:能查询纸张出入库明细记录。(5)收发存期间报表:根据查询需要对某一时间段内的纸张出入库数据进行统计产生报表。功能三“: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包括纸张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仓库布局(总库与小库)等内容。(1)纸张信息:根据纸张特性及在修复过程中管理的需求对软件进行的基本设置,为每张纸做了固定编码,方便查找、识别、统计。(2)工作人员信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权限分配,给予适当权限,以保证每条数据能够按照管理需要进行流转。相关工作人员分为:修复用纸领料人员、审核人员。(3)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该软件将供应商信息全面录入,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纸张种类、纸张质量、纸张价格等,方便横向比较和采购。(4)仓库管理:实体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小库设在修复工作室内方便平时领料。
2.软件的管理意义。(1)纸张数据库的建立规范了修复纸张的存放,实现了纸张的出入库管理电子化、专业化,做到纸张库存情况明了化。通过该数据库软件,古籍修复人员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补纸类型,缩短了寻找合适补纸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保证了古籍修复的质量,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纸张胡乱堆放而导致的纸张损坏等浪费。(2)该数据库软件,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功能。数据库审核人员的审核功能可以使纸张的购买、使用、存放做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纸张实体数量的出入和电子数据的出入一致,避免冒领、多领纸张,形成良好的出入库的管理机制。(3)该数据库为每种纸张设置了唯一编码。修复人员在建立修复档案时,需要在档案系统上输入所用纸张的编码,这就使得后人能清楚的了解当时修复所用纸张的特性,为研究或再次修复提供依据。数据库建立后,操作简便,查询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古籍修复人员对修复用纸的特征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在修复工作中更科学的用纸。
古籍数字化篇5
随着古籍数字化这一新兴学科理论逐步完善和成熟,古籍数字化的实践和应用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作为一名从事古代文学科目一线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理应注意到这样的一个新趋势。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冲击,如何将新的研究和理论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这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关于古籍数字化对教学实践影响方面的研究还较欠缺。有的论文甚至将古籍数字化简单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完全抹煞了数字化信息对古代文学教学可能带来的重大革新和推进。由此可见,基于古籍数字化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本文以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目标,探讨古籍数字化在教学方法中的运用。
1 古代文学课程特点
古代文学课程性质特殊,它与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学科密不可分。它所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对于当代80、90后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疏离和陌生感的。而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个ppt”,而学生“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似乎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形式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自然不高,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古籍数字化的兴起,实则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将新的工具和思考的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相融合,创造出与时代和科技信息发展相适应的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循环式教学模式,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实行循环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对学生而言,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检索到大量相关的课程信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仍然花费相当比例的时间去做大量的背景知识的传授,尽管可能教师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了收集和组织,但学生有网络资源的支持,很可能他们并不认为在课堂上接受到的信息比他们自己检索的知识更为丰富。这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和课堂资源的浪费。对于这样一个现象,可以运用循环式教学模式。即将教学时间不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而是延伸至课堂的前后。构成课前—课程中—课后的连环模式。而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体现出知识的循环效应。
3 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成果
大量的知识背景的获得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以安排在课程前进行。这个时间段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何自主高效地获得背景知识信息。网络资源尽管丰富,却是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合理的去运用古籍数字化的成果,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网络搜索。比如,在讲解金元时期诸宫调作品时候,教科书中提到产生在不同时期的诸宫调在结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那么由于现在流传下来的诸宫调作品只有三部,这其中还有散佚不全的,如果学生想从网络上去搜索是很难得到直观的信息的。这只有借助古籍数字化成果之一的电子文本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保存的诸宫调作品的比较,可以直观的看到作品中缠令的数量及其组成形式都有不同,体制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可以有一个客观的、较为准确的印象。在学生已经获取有效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渐渐地被培养起来,此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了。把学生获取的核心知识背景内容情景化,设计成多个关键问题。比如,从金元诸宫调叙事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本事的流传和渊源,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知识,和教科书中没有的、但值得去扩展的知识能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后再去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巩固课堂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以《天宝遗事诸宫调》为例,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郑振铎、朱禧整理的《天宝遗事》遗曲,对《天宝遗事》的流传有个更为清晰的梳理。至此,学生对于金元诸宫调的学习就可以达成一个循环的体系。
在循环式教学模式中,三个阶段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而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环节设置。但是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起兴趣,并且通过利用数字化成果,形成一套有用的古代文学学习方法。即使课程结束,离开教师的指导,他们仍然具有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文学课程的能力。
4 结语
古籍数字化篇6
关键词:古籍保护;数据库建设;统一标准
中***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古籍是指以文字符号(含***形)方式记录的古代典籍。其载体则以纸本印刷书籍为主,也还包括了像碑刻,青铜铭文,简牍帛书等以文字为记录符号的古代文献。
从某种概念上说,古籍属于文物,但又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物。人们对古籍的利用,也就是对其的研读,是要通过翻阅的,但由此产生的二次伤害又给古籍保护带来新的难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保护古籍,而将其“冷藏”不提供使用,又不能为了利用古籍,而无节制使用。面对这个两难的命题,数字化,无疑是个很好的折衷点。
1 古籍数字化相关的保护背景
古籍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被全社会认可,并由***府不断出台相关的配套***策,提供古籍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开发的***策支持。2007 年***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2007]6 号) ,其中第五条提出了古籍数字化的具体要求,更将古籍数字化推向了高潮。
2011年文化部、***发出实施全国范围的“数字***书馆推广工程”中,古籍的数字化作为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成为其推广的对象。截止到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工程已完成的重大项目包括了建成“中国基本古籍库”。
2 进一步解读古籍数字化
2.1古籍数字化的技术简介
所谓古籍全文数字化就是在保持古籍原貌的前提下,通过多媒体的***文扫描技术,提取古籍的内容,生成JPEG、TIFF等格式存储的***片,该***片文件可以直接作为源数据存储成古籍档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文字识别,如采用OCR技术,生成以WORD、TXT、HTML等格式文字文件,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就是数字影像技术。这也是古籍数据库的建立的前提。我们通过现今的数据库对象处理技术,是能够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界面,来进行古籍的全文搜索,全文阅读,甚至可以***文并茂,呈现出高真度的阅读体验。
2.2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2.2.1 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可以避免原件丢失与损坏的风险
能保留至今的古籍大部分已是孤本,文献纸质已经脆化、***片发黄褪色,把其进行数字化转换,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与原件直接的使用接触,从而达到最大限度保护文献的目的。笔者通过与县市区***书馆的文献互助加工的工作,了解到,例如肇庆地区的高要馆,正是通过将孤本古籍进行高清度***像摄影,首先把纸质文献转化为可辨识的***像,实现了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把原件通过恒温恒湿的冷冻技术,通过物理技术的转换,最大限度优化了文献的储存环境。
2.2.2 古籍数字化资源的直接便捷检索,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古籍文献作为一个文本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研究的体系,起到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正是基于现代社会对数字资源的高比重需求,现代***书馆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应运而生,以便捷的全文检索为核心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建设目的是使得有研究需求的读者人群,能最快速最直接的得到准确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2.3 古籍数字化关键点
古籍数字化涉及到如下几个关键点:元数据,文献***像,全文文本等。
在数据库技术的层面上的元数据,是整个数字化物理层的基础,它以数据条的形式记录了古籍对应的特征和属性等
古籍原文***像,就是将古籍以***像形式扫描,全文录入计算机,它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文本搜索的过程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失真”的情况。
全文文本就是把扫描后的***像识别转换成数字文本,它的优点在于方便检索,编辑,存储空间小。缺点是对于生僻字,繁简字,通假字,识别后的错讹率高,不方便录入。
3 国内古籍数字化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技术实现层面上
由于考虑到研究相关技术和相关设备投入的成本过高的问题,仅仅依靠***府的投入还是无法有效推动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
由于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版权的规定,很多拥有古籍孤本或者需要做古籍研究的学术机构,包括了上至国家***书馆,各大学***书馆,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大部分采用与数据库出版商合作或购买的方式,主要通过租用或购买数据库产品的途径,拥有数字化古籍的使用权限。同时还可以用相对少的经费,轻松解决内容更新等等冗繁的问题。
成功的案例里就有《广东省历代方志》,广东省历代方志具体项目内容是,先通过***书馆方面内部的协调,通过总分馆之间的协调,省级馆与市级馆之间的协调,市级馆到县级馆之间的协调,全面的协调机制开始运作以后,实现了纸质珍贵孤本方志,在省级***书馆广东省立中山***书馆的总调度和统筹下,完成了纸质文献的基础收集工作,接着,就是通过***书馆方,和数字化加工商之间的协商,完成了文献每一页的***像高清度摄影工作,也就是文献原本***像化。
在这个过程中,***书馆方与数字加工商很好的协调了版权方面的问题,就***像化的原本,再加工出版成为精装版的版权归属问题已经达成了很好的共识。精装版的《广东历代方志》从明清到民国,形成一个连贯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美的装潢,高辨识度的文字阅读效果,使得有研究需要的读者群体得到了最终的阅读需求和权益的满足。同时《广东历代方志》的数字化平台,版权的归属也是属于馆方的,这也体现了对原始资源的占有方的尊重。数字化的《广东历代方志》通过网络,可是在***书馆以外的外网直接访问,与精装版的《广东省历代方志》的阅读效果等同,这也排除了很多离***书馆相距较远的读者直接“登门”的麻烦。
3.2 技术成果背后的隐忧
3.2.1 项目形式单一,***书馆与数字开发商缺乏深层互动
业界成功的数字化古籍的案例无一不是,技术开发商和***书馆方的“无缝”对接的成果。这是一个合作而非彼此“博弈”的一个过程,作为主导方的***书馆,因其本身占有原始资源的优势,往往轻视了与数字开发商平等交流的一个合作基准。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最后资源的使用者――古籍研究的读者群的阅读质量和权益得不到保障。
比如广东省立中山***书馆的古籍的数字化阅览功能。只对持有本馆读者证的读者,在本馆范围内使用。
从一个侧面看,用户的需求还是和现在的项目开发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3.2.2 直接经济利益驱动不足,市场不成熟,经济效益不明显
我国古籍数字化产业的特点是:在数字化开发商的前期投入研发的成本巨大,而研发资金的投入主要来自国家、和拥有古籍文献的***书馆,国内的数字化开发商由于行业形成时间比较滞后,商业的推广和营销策略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出现了盲目的搜索用户群,往往收效欠佳,不但浪费了时间也消耗了宝贵的研发成本。
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开发、商业化应用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资金回收期相对较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3.2.3 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一项基础的关键工作是录入文本前对古籍的整理,在全国范围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非常少,因其需具备的不单是古籍整理知识,更需要熟练的计算机技术。
3.2.4 涉及版权的问题
古籍数字化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版权。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涉及到版权,而对于古籍资源,版权归属的界定尤其困难。
比如最简单的标点整理,就牵涉到版权问题。某A方整理的版本,与某B方整理的版本,由于都基于同一文本但仅仅因为标点的差异,两者就存在版权的争议,到底是谁盗用了谁,我国版权法执行了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这样的案例的责任追究难度还是比较罕见的高。
另外,原本文献由于盗窃的难度,责任易于认定。一旦实现了数字化,由于数字化古籍处理系统安全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很容易数据库被恶意攻击访问,从而盗窃了相关的数字资源,用于非法的复制和使用。这样的版权的认定就增加了难度。
4 探求古籍数字化发展对策
4.1 行业内急需标准化的制定和有力度的执行
古籍数字化标准是古籍数字化建设长远持久的根本保障。在多年的数字化实践中,陆续研制并应用《古籍著录规则》、《古籍专门元数据著录规则》、《汉语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等相关标准,可参照执行。目前大部分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已经研发完成,可直接参照执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编制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对即将开展的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进行规范。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要以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基本目的,优先采用已经成熟的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包括元数据著录标准、数字化影像标准、资源格式标准、资源标引标准、数字化古籍长期保存和标准等。
4.2 古籍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平台开发方案的相关设计。
古籍数字化的目标是通过统筹规划,共同建设,使所有古籍数字化成果能够在统一平台上便捷的检索和利用,真正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
古籍数字化是通过***书馆方与数字化开发商在项目开发协议的指引下,共同开发,达到使数字化成果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快捷的检索的最终于目的。
而针对现今古籍处理业界各自为阵,缺乏交流的现状,在技术层面的理解是,根源在于缺少公用的计算机支撑环境,因此以上提到的古籍数字化统一平台的开发,就尤显必要。
该平台应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操作界面的切换。主要是数字化建设方,和数字化使用者之间的切换。
而对于建设者,应该具有以下具体功能:
(1)扫描录入
通过扫描将古籍以***片形式录入系统,可以随时编辑更改、放大缩小、旋转、精密打印等操作;能够对扫描***像进行数据库管理;能提供强大的OCR汉字识别软件,以便将古籍***像转化成文本。
应当由一个适用于古籍整理的汉字库,具有古籍中常见字、异体字及某些特殊用字,应有补字软件。
(3)全文检索功能
能够将普通文本文件植入检索系统中,实现主题词检索和全方位检索,并根据检索要求自动汇集成段资料。
(4)能够和互联网直接联通,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
而对于古籍资源的使用者,也划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众读者,由于古籍数字化成果的服务利用的公益性质,可以免费向大众读者开放的功能包括:用户检索,普通阅览等。一般的这类读者可以通过***书馆***的统一平台,凭借自己的读者证,通过单点登录,实现无障碍阅读。
另一种是从事古籍研究工作的用户,在兼备以上大众读者的使用权限的前提下,还可以提供***像数据的***功能。这也有赖于文献平台的技术基础,比如首先检索的技术要实现***文数据库的技术。
但由于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在使用***功能之前,必须获得授权许可、签署保证书。
结语
数字化古籍是现今数字化时代古籍保护上的必然选择,在有关***府,研究机构,和数据库商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初现规模,但距离真正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目标,还有待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探索,完善数字化工作的制度执行体系,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古籍文化传播和古籍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琳.大陆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古籍数字化篇7
关键词:高校***书馆;古籍保护;古籍专业人才
中***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4501
古籍的保存与流传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现存古籍绝大多数都是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很容易受到水浸、火烧、虫蛀、鼠啮、霉变、絮化及各种污染等情况的损害,古籍材料的特殊性,使得比其它的古文物更加难以保存,由于流传至今的古籍时间久远,纸张的酸化、老化是造成古籍难以保存的一大问题,因此,能够保存下来的古籍非常珍贵。我们今天对古籍的保护工作,即是对前人珍贵遗产的尊重,也是我们承担的使命,要将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世代相传。保护好古籍文献不能缺少专业型人才的管理,只有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加入,才能承担起古籍文献资料的保存、管理、开发、利用工作的重任。因此,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同等重要的。
1古籍保护的现状
1.1古籍保护管理方式陈旧
古籍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作为纸质的文字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现。在过去的观念里,只要火不烧,水不淹,防鼠防虫,就算是保护古籍了。古籍的艰苦收集、整理与艰辛守候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保护才得以流传至今。高校作为古籍的重要收藏地,收藏着大量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古籍。由于管理过于严格,办理借阅手续繁琐,同时古籍内容晦涩难读,查找和阅读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以至于到***书馆查阅古籍文献的读者很少。同时,高收藏有古籍文献的高校***书馆一般都将古籍文献作为“镇馆之宝”,害怕古籍文献因被过多地阅览导致损坏,把古籍当作古董收藏起来,制定了各种限制阅览、展示的规章制度,使读者使用起来非常繁琐不便。这种侧重“藏”而轻于“用”的现象,阻碍了致使高校***书馆的古籍文献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史哲的研究。
1.2缺乏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均为兼职人员,而具备古籍知识和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人员少之又少,这与庞大的破损古籍数量形成很大的反差。高校***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是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古籍作为特殊的文献信息资源,它的修复和整理工作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并非人人能干。如今,对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行业***策和规范来衡量。我国从事古籍管理的人约一千人,然而专职从事古籍修复和整理的工作人数占不到一成。因此,要使现存的古籍破损状况有所改变,仅靠现有的修复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1.3古籍保护技术设施不完备
高校***书馆不断加大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而对于古籍的资金投入仍然难以满足古籍保护的迫切需求。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措施简陋恶劣,对于引进先进的仪器设施,如生物显微镜用来观察纸张纤维,方便修补古籍时用来配纸,由于价格昂贵,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一般来说,运用函套对古籍的保护是各大高校基本能够达到的,尤其是四合套,将古籍四周包裹严密,阻挡空气的进入,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是,仅靠这种简陋原始的存储方法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对古籍的保护是不够的。高校***书馆要从对历史和民族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1.4古籍保护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单一
各高校的古籍数字化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师生对电子版***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阅读也倾向于电子版,纵观各高校古籍数字化成果,就是把古籍转换成***像和文字存放在服务器上供读者使用。笔者认为,仅仅把古籍文献资料照搬到服务器上供读者阅读,长期是不会吸引更多读者的,也无法大范围地弘扬中华文化,反之也会阻碍古籍的数字化进程。我们知道,古籍文献里使用的古汉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像我们现在的白话文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表现形式,***文并茂或开发出适合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版本,使本来留存不易的古旧***书继续发挥更大的文献价值。
2古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2.1加强古籍修复型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中,长期以来沿用的都是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这种教学的弊端是会存在较多的保守和排斥。中国古籍的纸墨、浆糊和装订方式都很特殊,这决定了其保护材料、保护方法的特殊性。随着高校***书馆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古籍的修复已不是单纯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因此,古籍修复人员也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础,从而对纸张等建立分析,古籍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应该加大古籍修复人才的培训力度,并推行规范的修复工作。
2.2鼓励古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古籍***书不同于一般的***书,它要求馆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古籍的开发人员要懂得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中国书籍史。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工具书知识,宽阔的学科知识面。如古籍文献里会出现很多异体字,以古籍修复为例,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多门学科,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了解,仅靠师傅传授的一
作者简介:杜艳(1982- ),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助教,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美术及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些浅薄的知识,一旦在修复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难以解决。还要具备一定的古籍鉴定知识,并对化学、造纸学、古籍装帧史等相关门类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国外,从事古籍保护的人员一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更把古籍的保护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工作,而我国对于这种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常被视为技工、修书匠,甚至遭到歧视。因此,培养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是刻不容缓的。
2.3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古籍数字化就是把人们几千年来常用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能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的一种过程。古籍数字化建设是解决高校***书馆对古籍重“藏”轻“用”的有效方式。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不用直接接触古籍,只要通过计算机就可阅读古籍,这就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古籍收藏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古籍文献的传播与普及。运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数据统计以及检索等方面的优越性,建设古籍文献的检索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更全面的利用古籍,这对古籍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古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当前数字化内涵的重要资源。古籍数字化和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一批对数字化了解的专业人才。要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古籍数字化人才,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古籍数字化班,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古籍数字化人才。这将有利于各高校的古籍库建设工作。
2.4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人才的培养
古籍具有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双重属性,出于这种特性,对古籍的保护分别产生了两种保护方式: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原件的保存与养护,这主要是针对古籍的文物价值而言的。由于这种保护从客观上会限制古籍的利用,降低古籍文献的价值发挥。因此,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便能够起到扩充古籍的利用价值,为了加大古籍的利用,更大范围地发挥其文献价值,把古籍的内容通过翻印的方式得到再生,这就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如微缩摄影技术以其高密度信息存储的优点成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新型技术。古籍再生性的保护意义比原生性保护意义大的多,这是由书籍具有的继承与传播知识的特性所决定的。高校***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开发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专业人才不能只凭经验,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先进的技术,只有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尤其是古籍,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给大多数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不便,即使那些使用古籍较多的读者,由于不熟悉古籍的分类体系,再加上对揭示古籍内容的工具书知之甚少,也会造成利用上的不便。从浅层次信息服务向文献资源深层次开发、增加文献的附加值过渡,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培养古籍再生性保护人才是提高古籍文献价值利用的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人员保障。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书馆人乃至全社会不懈的努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只有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不断提高古籍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才能做好古籍保护工作,让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朱慧,杨兴山.试论高校***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问题[J]. 情报探索,2008,(10):8890.
古籍数字化篇8
【关键词】 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标注
以往中医古籍整理研究采用的传统方式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虽然在中医古籍的保存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利用方面效果并不显著。虽然目前国内对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开展了很多项目,而且诸多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但由于商业运作模式的不同,各个软件之间很难兼容,而且我们对软件只有使用权,没有修改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籍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目前,我们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古籍标注软件以及相应的器,古籍标注软件(古籍编辑器)的作用是通过在原始***像上增加一些置标信息,以便加工后的***像可以被有效地检索。它可以输出中医古籍电子书,电子书包含如下信息:置标信息,可用于全文检索和浏览;原扫描***像,可和文本信息对照使用;包括书目的元数据信息,如分类、成书年(出版年代)、作者、版本、馆藏地、内容提要、书籍特征、保管措施、复制状况等。通过使用古籍编辑器和器,不仅实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书馆部分馆藏古籍的数字化,而且赋予了这些古籍智能化的特点。因此,通过标注,彻底改变了这些古籍的传播和使用方式,展现出了大量隐含的有用信息。由于我们对软件具有修改权,为古籍有效信息的深度发掘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并且为今后古籍数字化、智能化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古籍标注分为语义标注和引导标注,目前我们的工作是引导标注。主要工作是抽取已经***片化古籍中隐含的有效信息,将其文本化,便于检索,有别于全文文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是对古籍目录的扩充。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标注,发现了其中一些问题,并且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研究意义
中医药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不仅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因此,中医古籍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古籍不仅在古代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也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例如,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中药“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就是受到中医古籍有关“青蒿截疟”记载的启迪。因此,加强对中医古籍内容的深入研究,将会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考虑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学生等在阅读古籍时确实有很多实际困难,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对古代医籍内容的深度开发,即使有了古籍的电子版本,解决了时间与空间的一般困难,但是要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古籍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仍然是很大的工作量,那么能够检索文本和***片的古籍阅读器将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所以针对古籍内容有效信息的抽取将直接影响专业人员对古籍的应用,信息点的取舍直接影响检索结果,所以古籍标注标准解决得当与否决定着古籍阅览器的应用程度,长远来看,影响着专业人员对古籍的深度发掘,进而影响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
2 遇到的问题
古籍标注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专业读者的检索,进而影响对古籍价值的深度发掘与利用,所以探索适合中医古籍的标注标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古籍标注的深度,以“临证各科”类古籍为例,仅仅按照目录来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是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检索需求的,因为许多有意义的信息点并未包含在目录中,这类书的目录仅编写到“疾病门”,而其中疾病的具体分类、症状、方剂、自拟方的加减、服药宜忌等内容同样是重要的信息点,对这些内容的取舍直接关系到标注细节问题。其次,如何规范字形也是问题之一。古籍标注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原文,但是如何处理繁体字,还有诸如通借、古今、异体等文字,对这项工作就要有一个适当的尺度。还有就是针对一些大型著作,如何处理各类“序”、“叙”、“跋”,也是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3 标注方法探讨
古籍标注基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古籍的自然状况,比如分类、成书年(出版年代)、作者、版本、馆藏地、内容提要、书籍特征、保管措施、复制状况等,这一部分需要专人进行标注。本文针对的主要是古籍内容的标注。
3.1 预览概况
在正式标注之前,应用读***软件对古籍进行浏览,确定书的分册情况,章节信息,有的书目还要留意其具体内容的分类,比如内科杂症类的书籍,除了内科以外,还分别列出妇科、儿科等等;“分科”之下又分“门”、“门”下列“类”,“类”中还根据辨证的差别而继续分列出“阴”、“阳”、“表”、“里”等证。为了利于划分书的清晰层次结构,要根据内容建立不同级别的文件夹,这种结构暂时命名为树状结构。根据数字序列命名,比如一级文件夹为01,二级文件夹则为001,三级文件夹为0001,以此类推,进入编辑界面后可以根据文件夹内容重新命名,但前提是这些分类不能互相跨越。举个例子,如果卷一中的“中风门”跨越到了卷二,那么将不再建下一级文件夹,文件夹仅涉及至“卷”这一级别。建好文件夹后通过“添加”直接进入编辑界面,但文件夹不能以“卷一”、“卷二”这种形式命名,转入编辑器后出现自动排序,需要人工调整,费时费力。预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浏览文献的全貌,建立清晰的目录结构,既利于掌握该书的基本结构,又加快了标注速度。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新建的树状结构最多不超过3级。
3.2 遵照原文
即标注的内容要符合古书的原貌,比如《孙丰年先生幼科三卷》,第一卷中有这样一页内容,“幼儿杂症说要 治幼首重望闻二诊”,标注时,这段话看作是两个特征,分别标注为“幼儿杂症说要”、“治幼首重望闻二诊”,虽然这两个特征不符合现代语义特征,但是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从检索角度讲,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式来控制检出数量,通过***片来补充、对照相关的内容。
3.3 优先标注的原则
在古籍标注中我们制定了标注中的优先原则。根据书名和目录,凡是目录中存在的,必须优先标注出来;凡是单独以标题形式出现的信息,必须优先标注出来。但是,特征提取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将会遗漏很多有意义的信息,所以,虽然不以标题形式出现的、具有概括意义的词语也纳入优先标注的范畴。比如《丹溪先生医说》其中的“中风门”,“中风有汗”不是以标题形式出现,但书中还有“中风无汗”,并且有相应的方药,那么,“中风有汗”、“中风无汗”都要作为特征标示出来。优先标注的原则主要还是取决于书目的题目和分类,比如本草类的古籍,除了建立清晰的树状结构之外,主要标示出药品名称,如果该书具备功效分类,那么也要相应标出。至于医案类、杂类的标示,除了依据目录外,在选取信息特征时,要参考以下几个特性:***性,唯一性,完整性,单一性。比如《农经酌雅》,属于本草类的杂著,其内容和作用近似于工具书,书中汇集了29种本草类书籍所记载的本草别名,没有记载功效,这种情况下只能标注本草的正名,其他一律不予标注。
就《全国中医***书联合目录》来讲,“医经”和“基础理论”属于一类,基本按照目录标注,由于这类书的主要内容都是集中论述。“诊法”与“针灸推拿”列为一类,除目录以外,还要将书内所涉及的疾病名等列出。“本草”自成一类,主要以建立树状结构为主,标注出书中所列的每一味药;如果有功效分类,也要标示;但功效分类中再次出现的中药不必标示;“伤寒金匮”与“方书”视为一类,除建立树状结构和一般标注外,增加的内容比较多,“门”、“类”以及有实义方名的方剂必须标示,同方异治、同病异方也要标注,避免漏检,但是疾病的症状、方剂的加减、无名自拟方不必做出标示。“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和综合性著作同属一类,由于体例、内容等比较繁杂,尚无规律可循。
古籍标注目前还不是全文文本化,不可能将所有信息标示出来,依据文献自身的特点、分类而有所取舍。所以,目前针对提取古籍信息这项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4 正字规范
古籍标注虽然不同于校斟学,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在抽取有效信息点时,常常会遇到各种繁体字、区别字、异体字等古籍中特有的汉字现象,这一部分在概念的定义上一直是激烈争论的焦点,但如果从检索角度来讲,可以归避部分错误的出现。在提取特征信息时,尽可能使用简体字,这一点是从检索角度出发的,因为就软件本身而言,暂时不能解决繁体字和简体字互相转化的问题,所以考虑到普遍性的原则,尽可能以简体字标示,比如“鬱金”,应该标注为“郁金”,比如“芎藭”,应该标示成“川芎”,又比如“藏府”,标注为“脏腑”,“四支”标注为“四肢”,“药齐”标注为“药剂”,“文理”标注为“纹理”,“金丝艸”标注为“金丝草”。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标注,还是有一些汉字无法处理,如果遇到因年代问题而丢失的文字,可以用简体版来补充;利用“逍遥笔”、“金山词霸”等软件查找生僻字,再经过正式出版的字典加以对照。上述方法都不能辨认的字,则需要专家进行校斟。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标注者都必须建立“工作日志”,以便记录无法解决的难题,汇总后统一处理。
3.5 其它
针对大型著作中出现比较多的“序”、“叙”、“跋”,如果作者不同,直接标示,如“黄序”、“李序”;如果有时间标志,则按照“先序”、“后序”标注;如果没有任何标志,可以标注为“序一”、“序二”,其余依此类推。
4 结语
古籍数字化篇9
关键词:古籍文献;保护;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为人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资源,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传承和见证了我国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是我们链接古代文明的纽带,所以,无论是任何存有古籍文献的单位都对古籍的保护十分重视,进而造成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现象,但是在重视之余,却忽视了对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才是发挥其价值的根本。近年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古籍文献的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效的解决了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1、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技术
古籍文献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珍宝”,是长期社会发展积累下来的成果,就其总量而言是不会增加的,而博物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条件简陋,缺乏完善的古籍管理措施,许多博物馆的古籍书库内部没有收藏和保存古籍文献的的先进设备,更不能做到定期古籍护理,致使大量古籍都被简单的放置于书库中,易造成古籍损坏、古籍老化现象,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实环境下有效的古籍保存方法,主要是在传统古籍文献保存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大力推进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以达到对古籍的长期保存之目的。
1.1古籍原件的延缓保存
我国古籍文献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唐宋以来的雕版、活字印刷品,还包括历史久远的甲骨文拓本、简牍帛书等非印刷品文献资料。这些古籍文献多为纸质文献,除易受霉烂、虫蛀损坏外,纸中纤维还会受光、有害气体的侵蚀作用造成纸张发黄变脆。而传统方法对古籍保护主要是原件延缓保存,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性质的情况下,修复、加固古籍的控制保存环境以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这不仅能够保护古籍的真实原貌,而且能够延长古籍原件的寿命,是对古籍原件进行抢救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
1.2古籍保护中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的保存方法也发生着变化,在传统保存原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将古籍原件的内容转移到其他的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存文字资料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的。
1.2.1古籍微缩技术
古籍微缩复制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的最好方式之一。现今的微缩技术是一种成熟的信息模拟存储技术,主要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把文献资料缩小,记录在胶片上,经过加工制作成微缩品保存和利用,具有与原件相同的法律效力。而古籍微缩品就是通过微缩技术把古籍文献的内容从纸质载体转移到胶片载体上,我国于1985年成立了全国***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古籍微缩复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现代博物馆也可借鉴相同方法,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挖掘资源优势,开启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齐头并进的新篇章。
1.2.2古籍数字化技术
古籍数字化即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光盘、网络等科技媒介保存,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古籍文献资源的目的。目前古籍原件的内容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全文版”形式,通过将古籍文献的文字内容录入计算机,形成文本形式存储在光盘上,此种方法便于检索,但有失文献的原貌;二是“***像版”形式,利用扫描的方式存入光盘,这种方式可以保存古籍的原貌,但要占据大量存储空间,需要配置完备的索引方可检索。古籍数字化为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古籍资源网络共享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要将古籍原件、古籍微缩品、古籍数字化的保存模式有机结合,弥补相互不足之处,使博物馆内古籍文献在更好保存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它的学术价值,确保古籍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2.1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古籍文献是无可替代的文化信息资源,具有历史文物价值,重视古籍的收藏,对保护历史文物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籍还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新形势下,开发利用古籍可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现实的经济、科技、自然状况等,都具有自身发展的延续性,我们可以利用丰富且系统的地方志资源,有重点、有目标的发掘传统文化,深入考证、整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古籍文献,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实事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2注重古籍文献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古籍文献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时代久远,与现代的文献资源在形式、字义甚至文字本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博物馆工作人员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而开发利用古籍文献,除了更新观念,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队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懂得古籍的分类、著录以及扎实的汉语功底,工作人员达到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做好馆藏古籍文献的管理及整理工作。同时,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为查阅、利用古籍文献提供便捷途径。
2.3加强古籍文献的宣传力度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加大古籍文献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被传统的“重藏轻用”管理理念所束缚,轻视其文献功能,致使无法有效的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对于这种情况,各馆可根据馆藏实际,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在有效保护古籍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举办相关的古籍文献精品展览,其观赏性、文物性会吸引不同需求的学者以及大众,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古籍文献发挥出其强大的功能作用,不仅提高了古籍文献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社会知名度。
2.4数字环境下古籍的利用
一直以来“重藏轻用”的观念造成古籍文献的文物收藏价值远远大于其学术研究价值,博物馆古籍文献利用率较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以古籍文献信息的开发为突破口,而古籍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古籍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密不可分,古籍数据库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将会进一步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古籍数据库的建设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系统的分类、编目,建立完善的目录体系,运用现在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文献检索系统。在读者选择文献检索时,就可以输入相应的关键字,使读者更为方便快捷的检索到相关资料,从而达到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的目的。现如今是提倡文献资源共享的时代,在实现古籍数字化后,我们应开拓视野,充分利用全国博物馆、***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古籍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满足学者需要,发挥其学术价值服务于社会,为研究古籍文献资源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途径。
古籍文献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先人留给我们不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们要认真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转变观念,将古籍文献藏、用并重,传统保存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古籍文献学术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共创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康琳.试论高校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大学***书情报学刊.
[2]魏书菊、冯惠遵.浅谈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河北科技***苑.
[3]王斌.浅谈估计文献的开发和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周志玉.浅谈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书馆情报工作.
古籍数字化篇10
化软实力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知道,民族古籍具有珍贵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保护好各民族古籍,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都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有300多万人,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布依族文献古籍主要是以汉字记音(即以音相同的汉字写布依语)和自创的表意方块字(布依族群众称为土俗字)来记载的。由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书写记载方式各不相同,在音形义上自成体系,只有掌握使用这些文献古籍的布摩先生能够识读。人们对这些文献古籍的价值认识不足,其搜集、整理和保护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许多保存民间的文献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布依族文献古籍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在第二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贵州省荔波县有四本布依族文献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布依古文字,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第二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新确认的少数民族文字品种。布依族文献古籍再次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依据国家认定古籍的规定,荔波县布依族文献古籍毛笔手抄本均出自1912年以前的版本。这些文献古籍大致分为经书和傩书,大都掌握在布依族的布摩先生手中。这次确认的布依族文字古籍,均为自创的表意方块字,其造字方法和字形与汉字有相近之处。造字大体也依照“象形、指事、形声、假借、会意、转注”六书造字法,字形大多为“方块字”,可看出受汉文化的明显影响。但在音、形、义等方面又自成系统,与汉字有明显区别。据荔波县文化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民间的布依族文献古籍尚有5千多册,其中傩书3000册左右,经书2000册左右。
就全省而言,近年来,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文化部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都加大了对布依族文古籍的挖掘、搜集和整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有关部门就着手对布依族摩文献古籍进行抢救和发掘,翻译和整理了一批文献。如韦廉舟、吴启禄、赵煜对贵阳市郊花溪区、乌当区布依族村寨摩经进行发掘和抢救,并整理了一批文献。如韦廉舟、吴启禄、赵煜对贵阳市郊花溪区、乌当区布依族村寨摩经进行发掘和抢救,并将整理翻译出来的花溪区把火寨经书刊载于中国民族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第六十五集。该资料集采用80年代初修订的布依文方案(这套文字方案是50年代国家为布依族创建的拼音文字,与布依族古文字是两回事——作者注)记录当地摩经的读音,每个布依语词下面有汉语直译,最后是汉语意译,没有附有原文,这对于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保存和研究来说是一种遗憾。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黄义仁、黎汝标等学者对黔南、黔西南部分地区布依族摩经和其他文献古籍进行搜集整理,整理翻译后,于1998年出版《布依族古歌》,约70多万字。该书采用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新创布依文、国际音标和汉语直译四对照的形式,为学术界研究布依族语言及文献古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90年代还先后出版了布依族文献古籍《安王和祖王》、《古谢经》,可以说是布依族文献古籍整理翻译的丰硕成果。《安王和祖王》是目前发现的布依族篇幅最长的叙述史诗。《古谢经》是迄今为止能全面反映布依族摩经面貌的布依族文献古籍。该书1993年由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镇宁布衣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合编,王芳礼、韦照熙、杨开佐翻译整理,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由韦兴儒、周国茂、伍文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布依族摩经文学》,收录了布依族“开天辟地”、“造万物”、“造物与造神”、“十二层天十二层地”、“祖王与安王”、“谢日洪水”、“驱虫记”、“转场”、“开年歌”等各地布依族摩经中典籍文献。2006年,由布依族青年学者黄镇邦和霍冠伦搜集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依摩经——母祝文》,是超度母亲亡灵专用的一种摩经经文,编译者采用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新 布依文、汉语、英语四对照的形式出版,增加了英语对照,可说是一个积极的开创性的工作。以上专家学者的工作,对布依族文献古籍的发掘和抢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在翻译整理出版中,从对布依族文献古籍原文的忽视到重视,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然而,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全省在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上还有大量
的工作要做。全省布依族地区民间均保存有大量的布依族文献古籍,但这些文献古籍的生存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各地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口传古籍流失严重。据日本清泉女子大学博士余志清、贵阳学院教授周国茂、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剑等专家学者在黔西布依族村寨的调查,除搜集到大量的布依族摩经文献古籍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口传古籍古歌,布依语称“弯”。据当地布依族布摩和歌手介绍,此类古歌多达630部。这些古歌在丧葬仪式上由布摩和丧家亲戚请来的歌师演唱,流行于黔西、织金、大方等县的布依族中,通常用汉语翻译为“孝歌”。这类古歌除了有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的内容之外,还广泛涉及万物起源、古代生产生活、哲学、伦理、宗教、习俗、爱情婚姻等内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孝歌。由于是仪式上演唱的古歌,可称之为仪式古歌,属于摩文化范畴,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现在能全部演唱这些古歌的人并不多了,而且多为老年人。这些人都是民族文化的“活***书馆”,一旦他们过世,布依族古歌就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布依族文献古籍原件的流失严重。布衣族地区普遍存在文献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的现象。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大多散存于民间,这部分文献古籍,由于保管不善(或无保管意识)、长期使用破损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其流失之快,实在令人担忧。例如在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中心村的调查中,专家发现原先老一辈用毛笔撰写的那套摩经文献已经流失了。而十多年前的调查中,专家曾赞叹那文献古籍上的字,工整漂亮,就如印刷的一样。因为,清代中心村罗氏家族曾出了两个文化人,其书法诗词在当地都
很有名,回乡后在村寨里兴办学堂和私塾。那套摩经文献就是其中一人抄写的。现在,虽说罗氏家族中还保留有习写书法的传统,但重新抄写的摩经文献,功底还是比不上原先那套。而问及原先那套摩经文献时,被访者一会说在那个手里,一会说在这个手里,最终笔者还是没有能够见到。而在其他村寨的调查中,笔者看到的却大多是钢笔的手抄本了。
三是精通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大多由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本身为数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精通这些文献古籍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当前,我们每失去一名布摩先生、民间艺人,就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流失,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在地球上消逝一座民族文化“***书馆”。
二、对布依族文献古籍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切实
加大对布依族文献古籍的保护力度。按照“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 神,进一步提高对布依族文献古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征集抢救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加强布依族文献古籍全方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推进布依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做好布依族文献古籍的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工作。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组织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清点、编目、整理、翻译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进而实现文献古籍的分级保护。
其次,由于布依族文献古籍主要散存在民间知识分子、布摩先生、民间传承人手中,其保管条件差、损毁流失严重,必须深入到民间基层,广泛和大量征集抢救这些文献古籍的原件。并将征集到的文献古籍原件***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馆藏机构进行有效保管,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布依族文献古籍数据库,要组织人力尽快搜集、整理他们的口传音像资料,建立口传音像资料库,切实推进民间口传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