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寡头篇1
金融寡头是指西方国家中掌握着经济、***治统治权的大金融资本家或集团。他们在经济上的控制主要通过参与制进行。金融寡头掌握一个总公司,即母公司。母公司通过收买股票使其他公司从属于它,成为子公司,子公司也用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其他公司,使其成为母公司的孙子公司等等。通过这种层层控制,金融寡头便可支配比它自己资本大许多倍的资本,以此加强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他们在***治上的统治是通过同***府之间的个人联合进行的。
(来源:文章屋网 .wzu)
金融寡头篇2
这是一个靠垄断优势而占有国有资本的利益集团,他们寄希望于从证券这个"朝阳产业"中分享更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然而垄断利润的前提是加速对国有资本的垄断。
最终损害的是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机会平等。
光大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1999年对中国的证券公司来讲,是一场资本大扩张的一年,先是国泰证券公司与君安证券公司经过几次艰难的商谈,最后在8月达成合并,合并后公司中的总股本是37.3亿元,总资产是300多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的创立,犹如一艘巨轮驶向蔚蓝色的大海,更深远的意义是:它在中国券商急于扩张的热浪中,拉开了合并的序幕。就在国泰与君安合并后没多久,在中国证券界又传来了令人震动的消息:光大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进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而在此之前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则退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光大此次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其背后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据悉光大的前任董事长在前年就为这件事作努力,其机会是:《证券法》出台以后,银行业必须与证券公司分业经营,***府要求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脱离。因为证券业的高风险随时会使金融资产化为泡沫,而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府认识到,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金融业稳定发展。
光大集团看准银证分离这一机会,主动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商谈。背景很深的光大集团,起初想通过获得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进而达成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并,以求在证券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优势。另外,从获取利益的角度来看,申银万国强劲的承销能力及遍及中国各地的经营网点,对光大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能控股申银万国,对光大集团在上海的扩张是有利的。但是在事情进展中,出现了波折,光大集团的董事长被突然调离,据说是"经济问题"。
直到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明康出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后,光大入股申银万国的事又开始进行商谈,最终光大以18%的股份取得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股东地位。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曾3年被国际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证券机构",堪称中国证券业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其营业部在中国已扩张到108家,拥有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最大的业务网络。对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来说,当前证券业务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创立,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称雄上海的局面,与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几家背景较深的大券商相比,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在股票承销方面的市场优势也明显减弱。
另外,地方证券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夺走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占据的市场,而且从1998年以来,证券市场的经营局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主承销商在配股项目上的的资金被套,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营业部由于股市持续低迷,而使营业成本上升。
这些情况不仅使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追求市场第一的目标变得很艰难,而且公司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急需通过资本运营来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资扩股,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一大选择,而实力雄厚,具有金融业背景的光大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恰恰能满足这两家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需要。
从当前券商格局来看,国泰君安、中信、华夏、南方、海通等证券公司,都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且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过去依托上海这一金融城市,得以保持在证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的局面。
因此,无论从市场的均衡原则来说,还是从争做一流综合性证券公司来讲,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都要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实力,以求参与未来新一层次上的竞争,这也是光大集团能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此次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还表明光大集团在上海金融市场的扩张中,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尽管光大集团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并未变动,据说还是由上海市***府任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表面上喊着要按现代法人制度管理企业,而公司法人的产生却来自***府的任命。
绝对控制权受到了制约
成立于1995年的中信证券公司,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其资本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中信证券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于这一特殊背景,使中信证券公司在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齐鲁石化是1998年上市发行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中信证券公司夺取了该股票的发行主承销商资格。
由于发行债券是长期以来***府和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考验着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中信证券公司在承销债券方面,重点争取的是汽车、电力、铁路等行业,目的是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1999年,中国券商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围绕入关谈判的消息不断传到人们的耳里。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行观察之后,中信证券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资本扩张战略:由3亿元的注册资本扩股增加到21亿元。
中信证券公司的特殊背景,自然能吸引到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据悉增资扩股后,中信证券公司的股东达到48家。中信证券公司过去作为单一股东持有95%以上的股份,通过这次增资扩股和股份改造以后,中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50%。很明显,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意味着中信证券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受到了制约。同时增强了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监督,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中一直呼喊的原则:通过股东的投票,来选择经营公司的企业家,为法人制度开辟道路。
谁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就在中信等证券公司获准增资扩股时,华夏证券公司也展开了增资扩股行动,华夏证券公司目前的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计划扩股到20~30亿元,具体扩股多少还待最后决定。中国工商银行曾是华夏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发起成立时,就入股5000万元,在以后的发展中,华夏证券公司一直与中国工商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去年12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央银行***策规定的范围内,向华夏证券公司提供8亿元的融资额度,以支持业务发展,同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资金汇划清算网络,为华夏证券公司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一直难以提高,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而对于华夏证券公司担保的企业,工商银行将在贷款通则范围内,给予贷款支持。因为工商银行相信华夏证券公司的声誉,能确保工行贷款的安全性。
很明显,工商银行对华夏证券公司的支持,表明银行业看好证券这个"朝阳产业",并希望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华厦证券公司的股东背景来看,大多数是国有垄断企业,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由于这些具有垄断性质、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入股华夏证券公司,使华夏证券公司能在资产规模上高速扩张,曾在一年内为15家发行A股的企业担任了主承销商,特别是在承销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上,华夏证券公司几乎垄断了铁路债券的承销。
可以预见,如果华夏证券公司这次增资扩股计划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那将又是中国证券市场一支强劲的力量。如果说一些大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张自己的实力,那么地方的证券公司也不甘落后,正在奋起直追。如湖北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于1999年6月10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资本金从3.0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更名为"长江证券公司",在这次增资扩股中,有15家公司入股湖北证券。
而湖南的湘财证券公司的步子迈得更为迅速,从1亿元资本金扩股到10亿元,并获得证监会批准。湘财证券公司还在北京、上海设立总部,并计划在北京增设营业部,此次增资扩股表明湘财证券公司要以其迅猛的扩展速度,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到证券市场,以求扩大自己在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力。
据悉,中国人民保险信托公司、华融信托、东方信托、信达、长城信托等5家信托投资公司,将合并属下的证券业务,于2000年组建一家名为"银河"的大型证券公司。虽然注册资金还未确定,但银河证券公司的出现,会在中国证券市场掀起又一阵热潮。
可以预见,中国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增资扩股,是中国券商走向资本扩张的开端,谁能在今天聚集巨额资本,谁就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资本联合: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
毫无疑问,在对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的资本密集特征充分认识的背景下,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开始批准一些资本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强,市场服务网络高效,业绩突出,规范经营的证券公司进行增资扩股。
但是证券公司在增资扩股后会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吗?会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吗?这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证券公司在发起创立时,大多数是商业银行以第一大股东注入资金,也就是说证券公司有一部分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投资,而另外一些股东,大部分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参与到证券公司,如电力、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凭借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高额回报的引诱下,这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又相继把资本投入到风险性较高的证券业。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证券公司在成立时,受到***策制约而未能让民营资本进入,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这个在中国的新型行业,还是按照国有企业老一套机制运行。虽说有些证券公司按公司法,组建成股份公司,并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等机构,但由于其资产是国有,公司的法人就只能由***府来任命,这就导致股东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有能力的经营者。
由于证券公司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要靠大量资本的营运,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有些证券公司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违规拆借资金,从事投机性的房地产等行业,致使到期不能回收投资,造成严重亏损。
为了改变公司的不利局面,证券公司急需要通过增资扩股,吸引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证券公司,以求改变公司的负债结构。但这只是券商构想的一个资本游戏,即上市公司把募集到的资金变为企业资产,再以股东身份把资金投入到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通过股东的投资,来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缓解融资压力,其过程仅仅是资本从国有企业流入到证券公司,并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一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愿意入股证券公司,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出现紧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盈利高的项目投资,只好把资金投向证券公司,以求获得高额回报。由于资金不属于个人所有,这些国有企业的股东很难有动力去监督证券公司运营资本,它会导致大量国有资本的无效配置与损失。事实上,不断出现一些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因经济问题而被查处,使人们看到国有资产是怎样从证券公司流入少数人手中的。
1998年,审计部门开始对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审计,使证券公司内部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证券公司负债和损益严重不实,资产质量较差,投资收益低,以及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违规融资,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获利。
如原国泰证券公司有81家股东,在过去的几年中,把大笔款项拆借给他人用于房地产投机等,致使大量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据统计在国泰高达16.1亿元的逾期债权中,有8.78亿元已经逾期3年以上。如此多的逾期债权,是股东们难以想象的,更令他们难以接受。上述证券公司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在重演许多国有企业早已出现的问题,这是证券业发展的悲哀。应该说,国有企业入股证券公司,是中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次大联合,它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即证券公司通过承销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高额利润,而企业通过虚假包装,并借助证券公司推荐上市,从而在股市上"圈钱"。
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利益关系,即上市公司是证券公司的股东,即使上市公司亏损累累,编造虚假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证券公司也不会主动向投资者披露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其结果将扭曲整个证券市场。事实上,一些亏损累累、虚假包装的企业之所以能上市,证券公司从中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如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琼民源等。这些公司的上市,不仅极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使整个股市弥漫着极不信任的气氛。另外,由于证券公司的股东大部分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垄断型行业,他们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形成了一个靠权力占有资本,并在内部分享利益的集团,这就使得证券公司很难产生一种企业家的开创精神,其结果是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
金融寡头篇3
金融寡头:权力与资本的结合
别列佐夫斯基既是叶利钦时代俄罗斯金融集团的代表,也是叶利钦家族势力的核心成员。资本与权力相结合,促成了俄罗斯国家转型过程中官僚资本的出现。叶利钦时代以别列佐夫斯基为首的七人集团是这一阶层的代表,人们称他们为“金融寡头”。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金融寡头是在苏联解体前后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与权力紧紧捆绑在一起。在苏联解体前后,特权阶层借助手中权力,在俄罗斯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大量攫取社会财富,摇身一变成为新俄罗斯的权贵精英阶层。别列佐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代表。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金融寡头们力挺叶利钦战胜久加诺夫,其寻租行为获得极大的***治回报。大选结束后,别列佐夫斯基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一事即为明证。
在别列佐夫斯基们达到***治顶峰的同时,也是他们遭到俄罗斯社会与民众强烈反对的开始。1996年总统大选后,俄罗斯出现的新情况是叶利钦的身体健康问题,俄罗斯民众开始关心,到底谁在统治俄罗斯?他们的无所不能是建立在对健康状况不佳的叶利钦总统进行信息封锁的基础之上的,叶利钦实际上不得不将自己的部分权力授权给自己的心腹。这是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问题的简单逻辑。***府不得不迎合跑在最前面的金融工业集团,保障为它们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没有俄罗斯大型金融工业集团的支持,即使在对外***策上获得了成功,叶利钦也不可能完全站稳脚跟。这几乎成了叶利钦执***后期民众痛恨的***治诟病。
2000年1月13日,普京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思想,其竞选口号为“让公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认为俄罗斯的优先发展方向是: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保护市场,使其免遭达官显贵和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为了国家崇高的民族尊严恢复公民的个人尊严;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策。这些优先方面与打击已经声名狼藉的金融寡头密切相关,因而赢得了选民的热烈反应与拥护。这样一来,如何处理金融寡头成为普京高姿态进行法治建设的标杆。
打击寡头:国家资本主义的需要
普京一上台就开始对这些站在影子里影响俄罗斯***治的寡头们实行法律,不允许其染指***权。
别列佐夫斯基是普京打击的重点对象。2000年5月,别列佐夫斯基因收到俄罗斯司法机关指控而被迫流亡英国。5月31日,别列佐夫斯基在《生意人报》上全文刊登了致普京的公开信,对普京加强中央权力的***治举措提出质疑。6月21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一次外国投资商会议上说,为俄罗斯制订战略方针是普京的责任,但事实证明这位总统的所有战略决定都表明他没有战略。他表示,坚信反对派很快会从左派运动中产生,但事态并没按照他的意愿发展,国家杜马对普京的法案采取配合的态度,而没有采取激烈反对的态度,普京***治改革的反对派没有很快出现。7月17日,别列佐夫斯基宣布放弃杜马议员的资格。在解释这一决定时,他强调主要的原因是坚决反对普京总统提议的***权改革。可以说,就在普京执***之初,为了实现国家稳定而提出一系列***治改革措施时,别列佐夫斯基不合时宜地跳了出来。普京拿别列佐夫斯基开刀是迟早的事。
流亡国外后,别列佐夫斯基多次公开发表言论,攻击普京,并企***重返俄罗斯***坛。鉴于别列佐夫斯基对普京***权的一系列***治挑战,2002年10月,俄总检察长办公室以诈骗罪正式别列佐夫斯基及其同伙,并全球通缉令。2003年3月26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落网。俄总检察院准备将其引渡回国,但别列佐夫斯基说服英国***府同意了他的***治避难要求。2004年普京曾经回顾这段历史,明确表示:整个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走过的是一条寡头猖獗之路。那些接近权力的人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得到了国家的产业。为了保住这些财富,他们需要控制传媒,于是他们开始争夺报纸、电视台,有时甚至采取非法手段。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言论自由,而是为谋取自身的利益。
可以说,普京打击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的直接原因有两点:维护社会公正和加强***治空间管理。要协调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体现社会公正,就要解决寡头势力这个“黑洞”,严厉打击寡头对***权的渗透和腐蚀。但是出于稳定国内***治经济局面的需要,考虑到寡头手中资源对国家的特殊影响,又不可能大规模重新审视过去的私有化,那样风险极大。所以,普京处理的方式是又打又拉,警告寡头不要染指***权的同时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从清理寡头的媒体王国入手,夺回舆论报道的主导权。这是普京管理***治公共空间一贯的立场。在普京看来,无论从经济因素上还是从社会和***治因素上考虑,报业等大众传媒都需要***府的参与和干预。
然而必须看到,打击金融寡头的深层次原因,从本质上看,体现的是俄罗斯发展道路之争。按照普京的思维,他选择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即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调控机制,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必须破除金融寡头的垄断。
转型之难: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发展道路之争,从转型的视角看,其内涵是深刻反映了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国家、市场与企业的三者关系构成了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首要问题,如何安排、协调和优化三者关系是经济制度和经济调控机制的核心,而权力和资本的***治主从关系是国家与市场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金融寡头篇4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实物期权 寡头垄断 投资决策
中***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17-03
一、引言
近些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然而,在国内航空需求疲软,高铁等替代品发展迅速以及航空运输业本身的激烈竞争形式下,航空公司虽成本压力巨大,但不能贸然提高价格。国内航空业寡头竞争下,价格合作比其他行业更加容易。航空业固定成本很大而边际成本(多承载一名旅客的极少量的燃油)却很小,因此,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航空公司总是在最后几分钟进行减价以填满剩余的空座。与其他寡头垄断相类似,如果所有的航空公司都降低价格,那么行业利润就会下降。因此航空公司一般是连续地对价格进行调整,同时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如果竞争对手实施降价或者没有很好的遵循提价策略,他们就会对之进行报复。我国几家大型航空公司作为寡头垄断者,面对油价不断上涨的趋势,必须在投资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收缩投资减小经营范围时,选择扩大经营的最优投资额或者缩小经营的最优放弃额。航空公司投资决策,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而短期内市场上对航运的需求不变,提供航运的数量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决定了寡头垄断者的定价,而价格、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融资租赁的成本共同决定了垄断者的利润。
由于缩小经营可看作是扩大经营的反面。这里仅讨论扩大投资这一方面,即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怎样权衡融资租赁的成本?财务管理中传统的NPV折现法存在投资成本、投资未来收益以及突发事件出现而终止项目等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所评估出的项目价值会较大的偏离实际值。净现值法对不确定因素的忽略使估值结果一般应小于嵌入期权的项目评估价值。寡头垄断者作为长期投资者,可以根据国内宏观经济走向,市场需求容量变化,替代品出现,人们偏好的变换等因素选择是否继续投资项目,何时投资项目,以及是否扩大或缩小投资项目,相应的有放弃期权、等待期权、扩张或收缩弃权等。
二、实物期权方法概述
实物期权是以期权概念定义基于投资战略和运作灵活性的。选择权,即以实物资产为标的物的期权,由金融期权衍生而来。自实物期权首次提出,哈佛商学院的Robert Merton,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 Pindyck和Stewart Myers对实物期权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内的实物期权的研究集中于对理论的阐述(如《我国实物期权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综述及未来研究领域展望》等文),和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说,包括应用于企业兼并收购中价值分析、企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煤矿等能源和资源的定价等。近年来在高新技术和R&D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实际应用,如《实物期权与高科技战略投资―中国3G牌照的价值分析》就热议的3G牌照的优势甄选和公开拍卖的选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发现了传统NPV为负值,而嵌入投资机会价值后NPV为正值的项目。
布莱克和舒尔斯的关于金融期权的定价公式是实物期权方法的基础,模型如下:
W=SN(d1)-Ke-rtN(d2)
d1=
d2=d1-σ
N(d1)为标准化变量d1和d2的累积正态分布函数
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参数对照如下表:
项目价值=(传统净现值法下)NPV+嵌入(扩张,放弃,等待)期权价值
三、双寡头垄断下实物期权定价的理论推导
(一)理论推导假设
双寡头模型下的假设为:
第一,两个寡头厂商生产同一种同质产品;显然,航空公司提供的航运服务可看作同质产品。
第二,每一位厂商在做出决策时都会假设另一位厂商的行为是既定不变的。我国航空运输业主要市场份额(如***1),三大航空公司几乎相同,因此每个厂商的行为都受到其他厂商行为的影响。
第三,假设双寡头模型下市场需求函数为P=f(Q1+Q2),Q1为航空公司A提供的服务数量,Q2为航空公司B提供的服务数量。
第四,航空公司厂商提供服务数量Q由其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投资额所决定,均满足函数Q=qi(C),C为融资租赁期间的本金和利息总额,令航空公司A的投资成本为C1,航空公司B的投资成本为C2,且在融资租赁期间每年的投资成本C不变,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到期时残值和签订合同时各种手续费忽略不计。
第五,由于每年的销售收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每种情况的概率为ρi。如下表2:
(二)理论推导思路
1.在双寡头垄断基本模型中,整个市场的需求容量不变,当市场出清时,厂商本身和竞争对手总生产量决定了产品价格,从而决定了厂商利润。通过建立市场需求函数,求本身利润最大值时应生产产品数量。2.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数量由其投资规模决定,且函数相同,即Q=q(C),考虑到规模效应,q(C)是增长率先增大或减小的增函数。因此总收益R是以投资成本C1、C2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总成本为C总=C-W,W为期权价值,而期权价值可由BS模型计算,也是以C1、C2为自变量的函数,所以,净利润π为以C1、C2为自变量的函数,当dQ1/dQ2=0时,对利润函数求最值。即融资租赁成本的最优选择。3.理论推导思路下(若厂商为A,则C为C1,若厂商为B,则C为C2。):
(三)理论推导过程
Q1=piqi(C1);Q2=piqi(C2)
S1=f(Q1+Q2)Q1×(p/A,i,t),S1即收益现值R1;
K1=C1×(P/A,i,t),K1即成本现值;
W1=S1N(d1)-K1e-rtN(d2)
对于厂商A:π1=S1(C1,C2)-K1(C1,C2)+W1(C1,C2);(1)式
对于厂商B:π1=S2(C1,C2)-K2(C1,C2)+W2(C1,C2);(2)式
=0C(C2)(3)式
=0C2(C1)(4)式
由(3)(4)求得双寡头垄断竞争下的最优融资租赁成本。结果如***2。
(四)扩展模型
以上推导针对航空公司的融投资行为,对于油价上涨时企业缩小经营规模同样适用。在融资租赁中的融资租赁每年支付的本利息和(即企业对融资租赁的设备每年计提的折旧),可作为缩小经营规模所得收益,而原固定资产每年带来的营业收入,可以看作缩小经营规模的机会成本,因此缩小经营规模时的理论模型和融资租赁的模型结果恰好相反。具体可见案例分析中的条件假设和计算。
四、双寡头垄断竞争下案例分析
某国由甲、乙两家航空公司垄断航空运输业,由于油价上涨,甲乙两家公司都准备缩小经营规模。其中甲公司现有的10架航空客机中每年租赁费用总额(本息和)为10000万美元,飞机的折旧按年限平均法,每年折旧额与租赁费用额相等。每年载客量Q1为100万人次,飞机票的市场价统一P为100美元/张。每年经营状况随着经济形势和人们偏好的变化,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同,总载客量分别为180万人次,150万人次,120万人次,总收入分别为18000万美元,15000万美元,12000万美元。假设由历史数据看,载客量是飞机数X的强线性相关,忽略误差项时,三种情况下函数分别为,Q1=1.8*106X,Q1=1.5*106,Q1=1.2*106,。航空运输业市场需求函数票价P=200-0.00005*Q。航空运输业的贝塔值为2,无风险利率为5%,风险溢价为2.5%,每架飞机的寿命为20年,融资租赁的时间为飞机的寿命,租赁期到期后,无残值。
计算得:σ2=6*106;S1=(200-7.5(X1+X2))*1.5*106*(P/A,10%,20),K1=1000X1;
π=S1-K1+W;
而W中含有累积正态函数,由于累积正态分布函数的求导较为复杂,而所求结果只需保留至整数(融资租赁飞机的架数为整数),可以采用试误法和插值法等,计算出甲公司最优投资的飞机架数为X1=12架。
五、***策建议与结论
近年来,全球逐渐步入了高油价时代,油价的大幅上涨给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国内主要三大航空公司,南航、国航和东方航空公司都面临着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困境,投融资***策不仅与航空公司现金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航空公司战略经营层面上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双寡头垄断竞争下价格竞争和投资决策的融合,旨在对作为寡头垄断者航空公司,在面对未来发展前景不确定且自身价格调整受到竞争对手很大影响时,可做出扩大或缩小经营的投资决策时提供最优方案。现根据理论推导,提出以下***策建议和结论:
1.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航空公司来说也存在价值(即嵌入期权的价值),嵌入期权的价值对投资决策有正向影响,因此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影响嵌入价值的因素,见表3。
2.本文为简化计算,在研究中提出了诸多假设,部分假设可能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准确满足,比如未来收益只有三种概率确定的情况,市场总需求函数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比如高铁的修建,人们出行偏好的改变)等变化,航空业短期内风险可能已经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转移,短期内的实物期权价值较小。因此,该推导作为长期投资决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跃,何佳.实物期权与高科技战略投资――中国3G牌照的价值分析[J].经济研究,2001(4)
2.邱菀华,余冬平.寡头垄断企业战略投资期权博弈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0)
3.位志宇,杨忠直,王爱民.不对称双寡头企业投融资决策[J].系统管理学报,2008(1)
4.Nielsen petition and irreversible invest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
5.Grenadier SR.Option exercise games: an application to the equilibrium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firm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3)
6.【美】马莎・阿姆拉姆等著,张维等译.实物期权――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B.Douglas Bernheim,Micheal D.Whinston.Microeconomics,International Edition[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融寡头篇5
>> 房地产迎来限价时代 *** 房地产将迎来“白银时代” 房地产将迎来营销3.0时代? 楼市迎来寡头时代? 房地产信托迎来春天 房地产开工将迎来历史峰值 房地产市场将迎来行业洗牌 房地产信托产品迎来到期高峰 房地产信托新增1500亿 迎来兑付高峰 中国房地产基金将迎来光明前景 房地产业将迎来全新面貌 房地产行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房地产企业即将迎来倒闭潮 硬盘迎来寡头时代,微利终结 房地产进入金融运作时代 房地产直接融资时代 房地产将告别暴利时代 房地产的求生时代 房地产镀金时代结束了吗? 房地产进入公堂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房地产迎来寡头时代 房地产迎来寡头时代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艾振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房地产面临去库存压力,房企未来的发展难再以开发为中心,也难再追求主业的扩张。多元化发展势必成为房企发展的主流,以资本为纽带而混业发展的成功者将成为房地产金融寡头。
2015年11月17日,一条“先租后买,租金可抵房款”的“重磅消息”,像病毒一样“入侵”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由于该消息的主角是“宇宙第一大”房企万科,使得消息中的“颠覆”“太狠了”“彻底不让活”“血洗”“准备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现金”……变得尤为可怖。
当然,这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误传。不过,透过业内人士在传言(或营销噱头)面前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难窥见存量博弈时代行业群体性的迷茫与焦虑。并不仅仅只是中小房企,大型房企同样如此――船小不好抗拒风浪,树大同样容易招风。当然,整体上来说,站在十字路口,大型房企更容易选择走上“另一条路”,这部分源于其自身追求“星辰大海”的实力,更多的则来自时代的裹挟。
勾搭互联网金融、大鱼吃小鱼、大搞多元化等成为房地产大佬们的新玩法,并有“割据”而成区域寡头的趋势。但大并不代表强,再大的房地产企业如果成不了“超级战舰”,就只能成为“恐龙”。
互联网金融:
不缺钱的主才玩得起的游戏
2013年,余额宝助推天弘基金逆袭成为基金“大哥大”,互联网金融亦藉此站在了镁光灯下。短短两年多,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各个传统领域。一度有人扬言,房地产是重资产行业,互联网不可能撼动得了,但话音未落,互联网金融的主动进攻以及房企的竞先“拥抱”就推倒了挡在房地产前面那堵厚厚的墙,互联网金融顺利渗入到钢筋混凝土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50强房企中已经有50%左右通过各种方式“拥抱”了互联网金融,涉及资金逾200亿元。对于财大气粗的50强房企来说200亿或许不算什么,但其从0到1的质变却不容忽视。
眼下,互联网金融与房地产早已打得火热,而二者的“眉目传情”,则要追溯到去年。
2014年底,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与房企推出众筹买房活动。其中,京东金融众筹平台与远洋地产推出了“11元凑份子得房子”的活动:京东金融“小金库”或“白条”用户支付11元就可参与1.1折购房资格的抽取。龙湖、万科、方兴等房企,也分别与各路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了一批“房产众筹项目”。
在去库存的重压下,这些打着高大上“互联网金融”大旗的众筹项目,最直接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卖房!
一个是要钱的主,一个是有钱的主,房地产和金融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当然,正如并不是每一朵野百合都会有春天,联姻的好事也不是每家房企都能沾得上光的。
目前,无论是参股或创办金融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渗透全产业链(如“绿地宝”、“万达稳赚1号”),都是土豪公司才玩得起的游戏。验证了那句名言:不缺钱的人才能借到钱。至于这会否造成更强大的垄断和绑架,诱发更大的风险,暂时还不好说,但目前为解决短期库存问题,模仿跟风居多,实质性创新偏少却是事实。
不论概念多么新鲜,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地产金融创新能够蓬勃发展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以下四大前提之上:落脚到更好的实体经济上,更好地降低融资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否则,所谓的创新只是形式上的新而已。
联合与并购:
高地价新常态下的集体合谋
眼下,北上广深的房价已经成为新进寻梦者的梦魇。面粉贵了,面包自然涨价,何况小麦可以一年种一季,而土地却是不可再生的。
在大家一窝蜂布局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高地价将会成为常态。使得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也倍感压力山大。2015年11月,市场便疯传央企华润与招商想要与华侨城“散伙”,退出三家联合体拿下的北京丰台83亿元高价地的开发,理由是高达5.6万元/平方米的实际楼面价超出了华润置地和招商局地产的拿地预期。
高地价成为“新常态”,好城市好地段的土地交易已成“豪门游戏”,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差距越来越小,联合与并购便成为必须的选择。
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在北京市成交的32宗住宅用地中,有15宗为联合拿地,联合拿地比例为46.9%。而在2013年和2014年,上述比例分别只有22.4%和30.8%。而截至2015年12月3日,更是已有36宗土地被联合体拿下,比例进一步提升,“不联合、无拍地”的现象已成主流。
不仅北京,其他热门城市同样如此,这是土豪们的“无奈”之选。因为,不同企业的资金状况、成本核算不同,对土地价格的承受能力也不同。而且,即便联合体对项目的股权比例、收益分配等有详尽的约定,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外情况,打乱原有的开发进度、销售节奏等。过去,若非出于扩大规模,或者相互整合资源,企业更倾向于单独拿地。
然而,随着地价的暴涨以及***府对土地出让金缴纳节点的严格管控,“单打独斗”竞拍的路子已经越来越难走。想要继续玩这个游戏,就必须联合!随之而来的是弱小者被挤出这个游戏,而幸存者则构筑起寡头垄断。而且,高地价使得大量项目“被豪宅”,高房价与购买力相背离,造成豪宅严重的供过于求,去化艰难,市场风险持续累积。
除了联合拿地,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另一个策略是并购与战略重组。2015年,在房地产江湖,并购动作最大的莫过于恒大和万科两家企业。
2015年上半年,在集体迷茫之际,许家印喊出48天上100个项目的“最强音”,借道存量市场兼并收购,在别人驻足观望之际迅速吃掉对方份额扩大业务版***。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完成并购案例176起,涉及金额160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2014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236起,涉及金额1768亿元。而2013年,并购仅153起,涉及金额863亿元。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获得土地资源和战略转型。低成本收购已逐步成为房企获得项目资源的重要手段。未来,在行业分化和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还会愈演愈烈。通过并购整合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收益,助推区域寡头的崛起。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不只是对购房者,对房企同样如此,不是你吃掉别人的市场份额就是被对方吃掉。
跨界与融合:
强人也终究不可能强过时势
多元化和专业化孰优孰劣,一直是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争论的焦点。
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似乎多元化的标签更恰如其分。因为,大多数地产公司原来是挖煤的,做眼镜的,甚至卖内衣的。可是,最终是专业化的万科成为了大哥大。
万科专做住宅地产的专注确实十分难得。数年前,王石甚至说过这样一句话表明万科的决心――就算我死了,你们搞多元化,我还是会从坟墓里伸出一只手来阻止你们!
但是,强人终究强不过时势。万科早已开始布局海外市场,进***商业、产业地产等,万科物业也开始承接非万科开发的楼盘。万科并非如王石和郁亮所说不计较老大的地位,但对于一家千亿企业,想要继续保持规模领先,就必须得在战略上有所动作,而不是继续简单重复和扩大规模。因此,万科必须要抓住白银时代人口、经济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新生需求,在传统的住宅业务之外,围绕消费地产、产业地产以及地产延伸业务,重新构建其业务版***。
在去地产、去开发多元化的呼声中,多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也是吸引诸如万科这样的巨头蠢蠢欲动的重要因素。在福布斯的2015中国内地富豪榜上,王健林以300亿美元的财富超过马云,成为新一届内地首富。多元化带来的转型红利是王健林问鼎首富的关键。5年之前,王健林的财富90%来自房地产,现在下降到了50%,其余50%则来源于院线、旅游、文化等领域。
未来,大牌房企之间的竞争将会在地产之外,因此多元化路线不可避免。
除万科、万达以外,碧桂园也正在积极筹划以社区需求为中心,打造包括物业开发、社区配套、金融三大业务板块的资源整合平台,试***挖掘房地产价值链内业务及资产价值。而富力地产、远洋地产、旭辉控股、中海地产等集团,均试***分拆其物业,***上市。
在多元化道路上走得最远的非恒大莫属。截至目前,恒大已经涉足体育、医疗健康、文化、矿泉水。许家印公开表示,恒大将进行多元化战略转型,利用品牌优势,进***农业、畜牧业。为此,恒大启动了千亿级别的恒大粮油、恒业计划,并且已经砸下70多亿做建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恒大在矿泉水、***业、粮油和健康四大产业累计投入了64.2亿元。可是,恒大在体育上也烧了很多钱,但为恒大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现在亏损,不代表以后不盈利。市场对恒大多元化的批评,事实上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浮躁――都想一转身就捡到金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自乱阵脚。
欲速则不达,或许是试***多元化的房企最需要牢记的一句话,毕竟你是在抢夺别人的地盘。多元化也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不迈出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警惕市场风险累积
“去地产”的说法有点耸人听闻,毕竟,一个城市,无论是住宿,办公,还是吃喝娱乐,都需要房地产作为载体。然而,“去开发”却是确信无疑的。白银时代,房地产仅仅从钢筋混凝土里面已经抠不出多少利润了。中国正努力使经济由依靠投资和建设拉动增长向依赖消费和服务转型。开发商必须要打造可以带来持续收入的新生态系统。
金融寡头篇6
该活动的网站称:“将占领行动维持数月,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通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再也无法忍受”。并喊出了要“创造就业而不要战争”等诸多口号。并认为泛滥的资本***策早已将美国***事、***治和经济斗争的硕果吞噬殆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美国金融是怎么呢?引发民众如此怒火?
活动是民众对美国的******屡屡不能严惩金融寡头的深度失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引发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金融寡头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原因在于美国的选举***治离不开金融寡头的支持,庞大的竞选开支如造势、媒体宣传等都需要巨额经费。在两***争来吵去,貌似为民请命的闹剧下,其实都不愿意从根本上触及金融寡头的利益,自然也拿不出切实的行动来解决民众的诸多诉求,于是美国民众的不满情绪越累越多,终于对华尔街金融寡头们的不满,成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突破口。
活动也是民主竞选***治累积下来的恶果,终究需要***府和美国人,以及由此殃及无辜的各国人民买单。我们老百姓私下调侃时都会说“吹牛不上税”。但在美国,竞选者及其支持***派为了当选,竞选时给选民许下漫天诺言,执***后为了兑现承诺,在***府收不抵支的现实下,凭借美元霸权,***府也能屡屡靠借贷维持,而美国民众也奢侈浪费惯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于是举国长期超前消费,其结果就是导致美国的债务不断增加,似雪球般越滚越大,由此走上了一条积重难返,最终难以为继的美国之路。
加之美国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虚拟化、战争的巨额花销和由此导致的失业问题居高不下,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和累积中,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最终演化成为一场以草根阶层为主,意***通过示威活动来影响决策,争取权益的广泛运动。
热闹虽是美国人的,但也是全世界的,皆因美国***治、经济的特殊地位。那么,在热闹的同时,从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中,我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事实证明,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不切实际寅吃卯粮的奢侈日子是不可持续的,终究要为此付出代价。在东方“爱惜有时财,斟酌忙里错”,是人们过日子的普遍遵循的原则,什么意思?就是“有钱的时候要省着花,以备不时之需;忙乱的时候要避免出错”。这种浅显的道理,连过冬的松鼠都在践行,而放在一些西方国家却常常得不到落实。
由此,对于西方所追求的高福利、高收入等种种建立在日趋羸弱发展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模式,现今所面临的问题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地方,而对于那些常常脱离自身实际、脱离国情,吹捧西方福利制度的人们,在西方普遍遭遇的过渡借债难以为继的严峻现实面前,是否也该醒醒了。
金融寡头篇7
关键词:保险市场 结构特征 寡头垄断 垄断竞争 ***策建议
在强劲的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趋势影响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保险市场结构处在激烈演变过程之中。在此迅速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通过***策引导,构建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的保险市场体系,是当务之急。
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类型
1980年,我国恢复试办国内保险业务时,全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几千万元。2003年,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已经有61家,其中内外资分别为24家、37家,寿险公司31家,产险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国已开业和正在筹备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了80家,2004年全国保险费收入4138亿元。25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阶段。1986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自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1986年成立了地区性的***兵团保险公司,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阶段。1988年、1991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两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2001年入世以来):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只有人保和国寿在分别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这可以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竞争理论加以佐证。
产业经济学通常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一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其中市场集中度,一般选用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是反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平均度是市场集中度的补充指标,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反映了产业市场的稳定程度和风险分散程度。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见表1),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
保险市场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结合市场集中度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散程度和市场结构稳定程度。如果一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很高,同时,市场平均度指标也很高,说明该国保险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这时一旦有一、两家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整个保险市场结构将趋于不稳定,即孕育着潜在的保险市场危机。反之,市场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稳定。在世界前10大保险市场中,大部分国家市场平均度指标都在1-3亿美元之间。在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的美国,这一指标仅为l.9亿美元,日本的市场平均度最高,为38亿美元,高出欧美国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结构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相继出现了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险公司破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本保险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韩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11.08亿美元,也存在着类似日本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我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6.8亿美元,仅低于日本和韩国,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分析判断,中国当前的整体保险市场仍处于与日本和韩国相类似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状态。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计划经济下行***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导致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的高市场集中度隐含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导致保险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也易导致整体的市场低效率。
从世界范围考察,各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模式按照市场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大致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基本类型。在未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应该采用垄断竞争市场模式。要促使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型市场体系的成功转换,必须在保险市场结构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要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适量的竞争主体是首要条件。那么,我国是不是也要像美国一样引入数千家保险公司呢?美国的保险市场总量比中国大得多,2002年的保费收入是中国的27倍,我国不可能也象美国一样需要5000多家保险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时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成长性,我国保险市场应需要150-200家公司,当前的80家显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时,还必须注意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增加公司总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公司,促进更多保险集团、
金融集团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民族保险公司;强化市场细分,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鼓励设立更多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货运保险、农业保险等专营公司,促进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增强中资公司专业竞争能力;尝试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专属自保公司,增强保险供给主体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严重的“保险抑制”。目前,我国对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应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高民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弹性和自主性: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险价格的厘定权,实行保险合同条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险公司和新兴保险公司之间在经营地域、资本规模、产品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使得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自主决定其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放松地域及业务管制后,众多大小保险公司在广泛的空间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内同台竞技;同时,由于保险价格的逐步放开、保险合同条款的自由化,保险投资限制的放松,拥有***决策权的各保险公司在***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以市场为中心健全监管体系,为促进有序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全面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对保险公司的监管要逐步转向以偿付能力的考核为中心,减少对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为企业管理及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环境。其次,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市场化的保险费率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实际,实行市场化的费率制度,应该是逐步放松费率管制:先可考虑将所有商业性险种费率的制订权完全下放给保险公司,同时在当前费率事先审批制中,逐步实施事实上的宽松监管,即较少使用否决权和修改权,然后再逐步向费率管理事先备案制、事后备案制过渡。第三,逐步放松分业管制,鼓励跨行业的经营竞争。混业经营已成为当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我国当前实行的还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保监会应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的***策协调与沟通,逐步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促进保险业参与广义金融领域的竞争,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分散保险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江生忠,郭颖,邵全权.回顾2004年中国保险市场[J].中国商业保险,2004
2.李钢,胡坤.论建立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体系[J].保险研究,2000
金融寡头篇8
关键词: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启示
中***分类号:F74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72-03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经过了反复的改革探索后,前苏联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路。对前苏联来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就是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
一、叶利钦主***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掌权人,这个时期,俄罗斯企业的演化过程就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主要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过程。小私有化方式是赎买租赁、竞争性招标和拍卖等,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小型企业变为私人所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极少,对象是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下、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l00万卢布以下的小型企业,从1992年起,至1993年底基本完成。据统计,在小私有化中,采取赎买租赁财产方式的占42.8%,商业投标占44.0% ,拍卖占9.2%,股份合作制占3.9%。大私有化的方式是股份制,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对象是职工人数在l000人以上、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 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证券私有化” 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以后),通过出售已改组成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股票,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1.“证券私有化” 阶段。1992年叶利钦依靠以盖达尔为代表的“青年改革家”推行“休克疗法”以推进俄罗斯经济转型。盖达尔等人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同时,推行了证券私有化,以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从1992年10月1日至1993年1月31日之间,俄联邦***府向每位俄罗斯公民发放面值为l万卢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32美元,或相当于俄职工4个月的工资)的私有化证券。每位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都有权获得一张私有化证券。在这4个月内,大约有1.44亿人,即俄罗斯人口的96%,领取了私有化证券。私有化证券免费分发;证券与企业资产价值都用卢布表示,但证券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完全脱钩;证券是无记名支票。但是,半年以后就因紧缩***策引起的社会阵痛和议会强烈反对导致休克疗法被放弃,年底盖达尔也下台。紧缩***策的结束,银根的放松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府内部一些人士力主重新评估国有资产,于是在1993年中后大幅调高了国有资产价值,但是私有化证券的价值却没有相应调高,导致了私有化证券相当国有资产的大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的阻力,私有化证券的产权兑付工作不断拖延,绝大部分证券的兑付工作都是在国有资产价值大幅调高以后的事。另外,由于信息不畅、交易不灵,还有部分证券作废了,以至没有兑付。据统计,自1992年12月至1994年6月的交易期中,共收回私有化证券11 639.5万张,占证券总分发量1.44亿张的80.8%,有将近1/5的私有化证券未被使用而作废。在这期间,用私有化证券分掉的资产总值为2 848.69亿卢布,其中有2 003.82亿卢布(占70.3%)是在最后5个月内按大幅调高后的估价分掉的,共用去证券6 971.2万张,占所使用证券总数的60%。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私有化的资产维持了原先资产与证券的正常比价,而绝大部分证券都是以大幅调高了的资产估价成交。也就是说,原先预计的证券与资产的正常比价被大大压低,证券大幅贬值。据统计,1993―1994年,俄一共建立股份公司23 400个,发行股票18.24亿股,其中,向职工分配的股份占总股份的42.9%,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的占13.9%,国家掌握的占42.9%。金雁、秦晖(2005)[1]指出,证券私有化“化”掉了的那两千多亿国有资产实在不能算个有分量的数字,俄罗斯根本没把资产按原先允诺的“分”下去。
2.“现金私有化”阶段。1993年白宫事件后,俄罗斯消除了议会与总统两个***权并存的局面,并且通过总统集权的新宪法,使叶利钦大权独揽,杜马权力大为缩小,出现了新权威格局。“新权威主义”下的转型经济为权力资本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金融工业寡头的垄断势力正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这时候,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宗旨从世界主义转向了民族主义与俄国利益至上。用国家权力把重点金融企业与重点工业企业结合成俄国自己的经济巨人以抗衡西方资本列强,从俄国的传统上很容易理解,因此其国有资产改制既不向外资开放,也不面向分散的民间资本,而是一种典型的官僚阶层的“自己人”交易,1994年7月以后的私有化就进入了“现金私有化”阶段。董晓阳(1998)[2]总结出,俄罗斯资产阶级是由原苏联时期的权贵阶层或官僚阶层变化而来的,俄罗斯资产阶级是在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滋生的。叶利钦提出1994年为“金融工业集团年”,并在此后出台了《促进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并展开活动的措施》(1995年)、《关于金融工业集团的联邦法》(1995年)、《关于促进银行与产业界一体化》(1996年)等十几个行***法规。通过全权委托银行制、抵押拍卖、国有股份委托经营制等途径,那些当局不愿“分”给老百姓的国有资产通过权钱交易的途径就直接转入到权贵手中,寡头崛起了。1993年全俄还只有一家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便有了7家,1995年21家,1996年37家,1997年已有近60家。并进一步从中产生了“寡头中的寡头”,即“七大寡头”,其经营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触角伸到了***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量之大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达国家的财团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兼并和联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俄罗斯的寡头是在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脱胎于俄国独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中,是***治权力与垄断资本的高度结合,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寻租” 的泛滥。对寡头的作用,学者们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态度,李建民(1997)[3]指出,寡头的负面影响有: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寻租引起的严重腐败、导致资源过多配置到利润较高的银行石油等行业;但也有正面作用:在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的同时,寡头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开发,依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努力使企业具备与国际先进大企业竞争抗衡的实力,这些都是金融工业集团的强势所在,因此又被称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汤洵(2005)[4]认为,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负效应远远超出它的积极作用,使俄罗斯的***府和人民承担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过重。在一定时期,金融工业集团仍然在俄罗斯的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张春萍(2007)[5]认为,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治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俘获了联邦***府,阻碍旨在重新分配利益的进一步改革,加剧转型时期的资本外流和国有资产流失,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阻挠软预算约束问题的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便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解,有利于吸纳资金,帮助俄罗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金融工业集团具有较高的经济绩效。普京执***以后,国家权威主义逐渐制服了寡头干***现象,使得金融工业集团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积极作用逐渐增加。
总结起来,在叶利钦时代,无论是第一阶段的证券私有化,还是第二阶段的现金私有化,俄罗斯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民间资产阶级与自由雇佣劳动者阶层,也并没有建成有积累激励的产权制度与规范竞争的市场体系,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有权势者富贵无权势者贫困的不合理状态。新寡头们权贵色彩浓于其资产阶级色彩,多是计划体制下的官僚出身,与权力的关系太密切。寡头们的势力远远超出经济以外,开始干涉***治生活,已经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正常发展。
二、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千年之交,普京接替叶利钦上台执***,既不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再搞照抄西方模式的自由化的激进经济改革,而是走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与俄罗斯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改革道路和模式,即第三条道路。俄罗斯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6]俄罗斯终于开始走出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一以贯之的由***府总揽一切的传统,强调民主和自由,以及与之相应的***府经济职能。从国际视野来看,普京的第三条道路同英国布莱尔的***策一样,突破了传统的“非左即右”的极端观点,而是务实灵活,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普京曾经在1999年指出,尽管私有化存在种种问题和错误,但是它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因此不应该谈重新分配俄罗斯资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其任期内,普京强力打击寡头。这表明普京在继承叶利钦私有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努力纠正其前任改革失误的地方,开始塑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普京任内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表现出“大小有别”的***策。对于中小国有企业,继续推进私有化,主要特点有两个:(1)对象只能是非战略性企业;(2)行为规范化。2004年6月1日至2005年6月1日,俄罗斯有961家企业实施了私有化,其中单一制国企929家,私有化企业占国企总数7.3%。
对处于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大国有企业,俄罗斯则表现出再次国有化的行为,同时利用行***权力扶助国企实施资源、市场和资本扩张。2004年12月联邦***府裁定拍卖尤科斯属下尤甘斯克油气公司76.79%的股份以抵偿偷逃税款,最终购买者为国有独资的俄罗斯石油公司;2005年9月联邦***府控股的天然气工业公司以131亿美元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72.6%的股份。通过强力打击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寡头,以“尤科斯事件”为分界,俄罗斯***府在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领域通过国有化保证了对能源工业的控制力。曲文轶(2008)[7]指出,与传统的强制性无偿征收不同,这次的国有化是在经济补偿基础上的自愿交易,2005年6月俄罗斯***府通过国有公司借助于资本市场完成了股票交易,成功实现了国家对“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从后果来看,再国有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国内供应价格,而且还帮助俄罗斯通过国际能源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治利益。曲文轶进一步指出,在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自然垄断领域,国有制比“私有化+保持距离型”的依法规制或许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国家意志。为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必须要在国有制的低效和国家战略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将是决定俄罗斯战略产业***策演变的关键因素。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思路,如果从全球开放竞争的角度出发,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就不是必然的最优选择。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国家集团公司”的建立[8]。2007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俄罗斯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的迫切任务,倡导组建专门的集团公司来完成这一任务。普京指出,在原子能、航空、船舶、通讯、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俄罗斯正在丧失领先地位,必须集中国家资源快速发展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国家集团公司正是实现这些“赶超”任务的主力***。国家集团公司的成立重新确立了国有经济在战略经济领域的主体地位,俄罗斯国有经济比例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趋势(如表1所示)。
2004―2008年俄罗斯国有经济比例结构变化趋势表[10]
王伟(2009)[10]指出,俄罗斯2007年4月以后建立的国家集团公司,按职能及行业特点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以国防科研和***工制造为主的集团公司,这是主体部分,包括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联合船舶制造集团公司、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公司和俄罗斯技术工艺集团公司;(2)职能相当于***府原管理局的集团公司,如原子能集团公司;(3)负责具体建设项目的集团公司,是***府在特定时期为完成特定任务而专门设立的,如公共住宅经济改革支持基金;(4)金融机构:外经和发展银行。在运行上,国家集团公司对最高权力直接负责、可以快速重组国有资产;从法律上,国家集团公司跨越了***府和企业的界限,处于***治与经济、***府与社会、计划与市场、国家权力与利益集团的交界地带,因此,在实现重大发展战略上拥有一系列便利。但是,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俄罗斯来说,建立权力如此之大的国家集团公司,肯定会引起争议,如经济部就以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为由反对将众多企业纳入俄罗斯技术工艺集团公司内,反对力量的强大使得普京未能在其任期内签署俄罗斯技术工艺集团并购法案。
目前,俄罗斯***府持有本国约5 500家企业的股份,***府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企业占俄经济总量的45%~50%,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据报道[9],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让俄罗斯面临了新的经济压力,使俄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赤字财***。据俄***透露,俄未来三年都将是“赤字财***”。与此同时,俄国内银行和企业所欠的外债仍高于4 000亿美元,这让俄高层感觉到了资金短缺的压力。2009年10月6日,***普京亲自主持了“2010―2012年俄联邦财产私有化问题”专题会议,普京明确表示:“应当将私有化看做国家财***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该进程应当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吸引额外投资、优化竞争环境。” 俄有关官员透露,***府将于近期出台2010年联邦财产私有化计划,并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售港口、机场、船运和石油行业公司的股票。普京特别强调,在俄新一轮私有化进程中,联邦财产必须按“实际市场价格”出售,“而不能打任何折扣”。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现代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落后国家***府在竞争中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前苏联时期,为了迅速缩小与经济强国的差距,走上集中计划体制,并建立起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地位的国有企业,但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后,在效率和创新上逐步落后于发达国家。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不想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扶持起了一批金融工业寡头,以***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相竞争,不料却引起寡头势力过于强大的负作用。于是普京又开始打击寡头,对能源等战略领域重新国有化,因而组建国家集团公司,还是为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能有话语权。正如曲文轶(2008)所指出的,在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国有制比“私有化+保持距离型”的依法规制或许能更有效地体现国家意志。为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必须要在国有制的低效和国家战略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取舍。
第二,就企业组织形式来说,股份制已经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如俄罗斯技术工艺集团公司属下的400多家企业全部采用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进入到新集团的国有单一制***工企业都被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第三,从叶利钦的私有化,再到普京对能源和***工等战略产业的国有化,再到2010年联邦财产私有化计划,反映了俄罗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府经济职能的曲折探索。对于落后国家来说,要想尽快实现“赶超战略”,动用国家资源,采用“有形之手”是难免的,关键是这只“手”的力度的合适。在赶超过程中,要依靠“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调节作用,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建立能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的法治化程度,制定能够引导微观企业的产业***策,这样才能调动全民族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赶超”战略。在这种前提下,国有企业只能居于特殊的战略领域,而不是占据绝大部分经济领域。
参考文献:
[1]金雁,秦晖.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董晓阳.俄罗斯官僚资产阶级是如何形成的[J].东欧中亚研究,1998,(6).
[3]李建民.俄罗斯金融寡头暨官僚资本主义探源[J].东欧中亚研究,1997,(5).
[4]汤洵.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5]张春萍.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4).
[6]许新.普京经济***策的第三条道路[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3).
[7]曲文轶.试析俄罗斯经济***策调整的新动向:强化国家对自然垄断的所有权控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8]邢广程.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金融寡头篇9
摘 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系列系统的理解,以及对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深入表达。该理论对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在该书中,对垄断组织以及资本输出的情况等的论述是列宁全球化认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垄断 集中 全球化 帝国主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写于1916年上半年,发表于1917年4月。这本书是无产阶级***理论的重要文献。
第一章《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简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并论述资本主义竞争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垄断。
作者首先列举现代工业发展相对迅猛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的生产集中化程度,以论证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到最高阶段,联合制保证了联合的几方都会有更稳定的利润。这里的“联合”指的是不同的工业部门,它们可能在步骤上是先后的关系,或者是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起辅助作用的关系等(这是“集中”含义的开端,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逐步加深)。正如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和基本规律。”垄断程度由低到高的不同组织形式,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其实质都是为了保证资本家取得高额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使“竞争”更加激烈。而这种“现代的,最新的,文明的”竞争往往是灭绝式的:剥夺原料,劳动力,运输,信贷等。这些足以扼杀哪些不愿被垄断摆布的小企业,这也进一步加深了集中化。这一部分也首次提到了对以卡•考茨基为首的当代机会主义辩护者们观点的批判。
第二章《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论述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少数该产业垄断者手中的金融资本空前的集中,影响与涵盖的产业也空前的广泛。
银行业的集中化与工业类似。每家大银行手下的机构越多,影响的企业越多,那么它以金融资本为纽带的资本主义经济网就越密。我认为,影响银行的收益来源与两个方面:业务的数额大小与交易频率,手中握有的拥有使用权的资本流动带来的收益。银行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在生产和交易当中的流动速度,这也就加快了资本流动到银行手中的速度,也就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均获取了巨额收益。除此之外,又加深了工业资本家对银行的依赖,潜在的保证了利润来源。与此同时,银行由于自身并非生产机构,更需要依赖于工业本身取得收益的能力。
“人事结合”的出现也推动了银行与最大的工商业企业的融合。从而,银行与工业的关系就紧密起来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集中”,但与上一章节中的“集中”不同的是,银行在其中的作用更像是一张网,它是工商业产业不可或缺的纽带,连接了规模更大,更细致的产业,这是“集中”含义的进一步加深。
第三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论述银行与工业由于利益相互融合,金融资本空前集中化,并形成少数几个金融寡头。
我认为,行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产品的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高;生产涉及的部门联系紧密,利益相关;生产资源的供给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府在利益下的默许和支持等。由此可见,寡头世行的成因和垄断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其特点总结如下:
(1)“参与制”。金融寡头用少量集中的资本控制比较分散的大量资本,以致掌握工商业,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列宁引用德国经济学家海曼的叙述,领导人控制着总公司(“母亲公司”),总公司又统治着依托于它的公司(“女儿公司”),后者又统治着“孙女公司”等等。于是,一个领导人只要拥有100万资本,就能控制各“孙女公司”800万资本。如果这样下去,那么拥有100万资本就能控制1600万、3200万,以至更多的资本。”(2)“掺水”的“过度资本化”。列宁在这里论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通过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取得创业利润”,然后对小企业进行合并,“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替垄断者向整个社会征收贡税。”(3)垄断的毒汁已渗入到包括***治制度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少数金融寡头通过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不可避免的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府的对内对外***策。
第四章《资本输出》论述了在旧资本主义向新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中,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占有重要地位。
列宁在这一部分中指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百度百科中,“资本输出”的定义指一个国家***府或个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而在列宁的论述中,“高额利润或利息”拥有了一些现实的影响更加深远的形式:贷款中附带对资本输出方有利的契约,以促进商品输出的深化程度。列宁的论述到现在这个阶段,经济的帝国主义化就开始显著的与***治结合,并且涉及到经济的全球化。
在这里,我对“全球化”的含义有一些思考。首先,“全球化”是否只是“资本家同盟或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的一个委婉和迷惑性的形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否依然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当然,我这种片面的叙述是形而上学的。当我开始辨证的看待这些思考时,我又有了接下来的一些想法。在列宁的论述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被瓜分的受其剥削的不发达的边缘地区明显是处于弱势和被利用的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这样的一个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使弱势的国家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用全球化刺激自身发展,在夹缝中艰难探寻机遇,并逐渐形成足以与资本主义大国所抗衡的稳定的经济秩序和发展模式,以消灭被剥削的劣势地位。全球化在无形当中又为这些探索和发展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参照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二,甘于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存活在其羽翼之下。这也令我想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至今日,相当数量的民众也同样也抱有我开始的一些怀疑。所不同的是,对帝国主义激烈的憎恨和偏执的论断使其中一些人开始强烈反对经济全球化。这些“民粹主义”式的极端意识形态也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民族产业和国土上的一些跨国企业关系复杂起来。这些论述又要牵扯到其他方面的分析,在此不再多做赘述。
目前,对于中国这个发展迅速但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但是,帝国主义是不会允许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存在,利益是绝对的,而公平是相对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起步较晚的曾经的弱势国家逐渐开始把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并与资本主义大国开始了针对自身利益的对话,到底是会形成新的自由竞争的循环还是加深了大国金融垄断的程度,是我所不能妄言的。中国已开始加入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到底是重拾了旧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尾巴还是只是波涛暗涌的当代帝国主义垄断的一个环节。这些随着时间的推进都会被揭示的。
第五章《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主要论述了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关系。
第六章《大国瓜分世界》论述了几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地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
这两部分叙述了经济的帝国主义向***治扩张的结果――殖民地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论述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是对资本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的阐述。
第九章《对帝国主义的批评》主要对帝国主义***策的批判以及对考茨基改良式机会主义理论提出直接而严厉的批判。
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论述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
可见,整本书主要论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各个工业部门和银行系统都渗入了垄断和金融资本的统治,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并且揭示了这种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
从结构上来看,在全书的第一至第六章节中,主要阐述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生产的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的垄断,工业与银行业的结合,资本输出的重要意义,主要资本家对世界的分割,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瓜分。在第七至第十章节中,主要是针对帝国主义从根源上阐述了他必然消失的众多因素。前六章为后面章节的正式论述帝国主义系统而完整的奠定了基础。
列宁对考茨基改良式机会主义“超帝国主义论”等谬论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不加修饰的。通过列宁的论述,我认为考茨基的理论避开了帝国主义的在经济和***治上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没有涉及帝国主义扩张的经济基础,弱化了金融寡头加深剥削和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企***,“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与和平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序言以当初写作此书时不能使用的明确语言宣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的前夜。”列宁的这个著名论断,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结论。
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一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的划分,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对于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二,列宁有关金融寡头垄断和资本全球流动等理论,是研究世界资本市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等问题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三,列宁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醒各国致力于和平和发展。第四,《帝》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这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世界形势,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
列宁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等,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无产阶级***条件逐步成熟的时期进行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极端的形容,但是从该理论的形成到如今已有近百年,资本主义不可否认依然在发展,而帝国主义在理论的形成阶段也已出现。是否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保守估计已持续长达百年的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发展的阶段。第二,列宁在全文中一直在论述一个“资本主义朝一个方向发展”的状态,但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当中的调节性。第三,《帝》一书论述的终结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至其灭亡的一个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而社会又必然是在发展的,那么这个临界的阶段必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格局。我认为,对这个新的格局的分析可以成为列宁全球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金融寡头篇10
寡头在俄罗斯不讨人喜欢这是事实,但还有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寡头现象的出现,不只是他们狡诈和贪婪的结果,更与俄罗斯***治经济转型中存在的缺陷有密切关系。
首先,寡头的出现是俄罗斯式私有化的结果。在私有化运动初期,除经济功能之外,它还有一重***治功能,就是要彻底铲除共产主义***治模式的经济基础。俄罗斯所谓的民主派深知自己根基不稳,于是认为当务之急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国有资产私有化,造成强大的私有阶层,保证俄罗斯社会转变进程“不可逆转”。能够有经验和资金“帮助”他们的,只有那些在苏联解体前就已经“下海”的年轻“兄弟”们。因此,丘拜,圻、盖达尔等人几乎是有意识地把大批国有资产低价转给如波塔宁等人,以期在未来的***治争夺中拥有资金支持。1996年,叶利钦在总统选举形势对自己不利时,竟厚着脸皮又把刚刚被自己赶出***府的丘拜斯请回竞选总部,就是因为只有后者才能够与寡头们达成默契,因为他们欠丘拜斯的。
此外,体制缺陷和官僚腐败成就了寡头。众所周知,俄罗斯寡头多与***府机构中有权势的官员关系密切,或者自己就曾经是有决策权和影响力的人物。例如,阿尔法集团总裁阿文曾担任外经贸部部长,霍多尔科夫斯基曾当过莫斯科团市委书记,俄罗斯垄断集团之首“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原董事长维亚西列夫曾任苏联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更甭提前***府***切尔诺梅尔金与该公司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与***府要员内外勾结是多数俄罗斯寡头发家的秘诀。例如,在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的创建中,原***部长费奥得罗夫、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达维多夫及其他部长在发放必须的批文和所要求的许可证方面给了波塔宁无可估量的帮助。古辛斯基则是利用与莫斯科市***当局的密切联系,第一个在莫斯科组建了商业化的“大桥”银行,并且把其总部设在市***府大楼里。这家银行在莫斯科备受关照,因此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扩张。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莫斯科市***府仍然坚持把所有市属单位的账户设在该银行,这在当时是无比巨大的支持。至于俄罗斯总检察院关于尤科斯公司在购买某国有公司股份时少付了3亿美元的指控,俄罗斯媒体也认为应该找当时负责该业务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官员算账,得问问他拿了多少回扣后才批准了此交易的。
记得在1962年苏联持不同***见者瓦・列昂季耶夫从美国回到莫斯科时,听到赫鲁晓夫讲1980年苏联要超过美国,有人间他觉得可能吗?他回答说:“那要看谁来计算了。”寡头坏在哪里?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俄罗斯***权把寡头“喂”大了,现在又要“宰杀”他们呢?那是因为,有人觉得他们的手伸得太长了。
操纵媒体是俄罗斯寡头左右国内外***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俄主要媒体已基本被寡头瓜分,老板的意***就是确定新闻导向的最高原则。1997年春,由于持有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消息报》50%股份的卢克伊尔公司老板反对该报攻击切尔诺梅尔金***,遂与编辑部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是切的对手、持有该报25%股份的波塔宁集团借机改组了编辑部,使之成为自己实际控制的报纸。别列佐夫斯基支持切尔诺梅尔金在1998年再次出任***未能成功,普里马科夫组阁,因此二人关系非常紧张,于是他所控制的《***报》便对普进行了轮番攻击,特别是影射普组织了对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的暗杀行动,掀起了一场严重的外交风波。在两次***战争期间、莫斯科人质事件过程中,俄媒体都对***府进行了异常尖锐的批评,令俄当局非常尴尬。
左右选举是俄罗斯寡头干预***治的重点活动。在议会选举中,他们向******和竞选联盟提供赞助,将代表本集团的人列入议员候选人名单。在总统选举中,他们利用资金和媒体的便利条件支持自己偏好的候选人。叶利钦也直言不讳地承认,在1996年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正是由于七大寡头的联合支持,他才击败对手当选了总统。在地方选举中,寡头的影响力更是大得难以估量,在某些地位独特的工业地区,某个财团甚至可以完全操纵外1长或市长的选举。
干预决策、立法是俄罗斯寡头的得意之作。俄罗斯媒体认为,尤科斯公司之所以花大气力做杜马***派的工作、资助选举,就是因为在新议会的立法日程中将要通过新的《资源法》和《各级***权机关过剩资产私有化法》,该公司的目标是使立法结果对自己更有利。卢克伊尔石油公司在1995~1996年间就俄罗斯公司能否参加里海石油开发问题与俄外交部展开了激烈争论,结果,俄***和总统都站到了该公司一边。
亲自出任***权机关要职是寡头直接出马的选择。列宁在80多年前对垄断资本的精辟概括――“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俄罗斯。1996年叶利钦获得连任后,帮了他忙的别列佐夫斯基被委任为处理独联体事务的总统特别代表和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负责协调***事务,而波塔宁则被任命为***府第一副***,叶利钦执***后期克里姆林宫的常客阿布拉莫维奇则当上了盛产钻石的雅库特州州长。普京在寡头身上打什么算盘?
据俄分析人土透露,普京上台后,曾经作过两点承诺:侮辱俄罗斯的人活不过3天;俄罗斯不会再有寡头。尽管哪一句都未兑现,但足显他要拿寡头开刀的决心。普京主要希望达到4个目标:
首先,恢复***权的***性和权威性。在叶利钦时期,寡头干预***治严重,导致了国家权力异化的现象。俄舆论认为,寡头从游说***府官员、提供竞选捐赠、利用公共舆论等间接的***治参与到直接人阁,使***府机构在***策取向和组织构成上与利益集团结为一体,扭曲了俄罗斯的民主进程,最终将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此外,寡头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寻租”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腐败,营私舞弊现象十分严重,使***权的威信和效率大大降低。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俄罗斯现有国情之下,当局对寡头只能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为了表示强硬立场,普京说:“国家手里握着一根橡皮警棍。这根棍子只能使用一次,但一下就会击中脑袋。我们只是牢牢地把它抓在手里,让人们不可小看它。等我们真被惹恼的那一天,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要挟国家。”
从2000年整顿传媒,将矛头指向最大的、并和***府当局最不合作的传媒巨子――古辛斯基及别列佐夫斯基开始,到2003年7月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连续对尤科斯石油公司展开调查,曝出大选前的,都是普京整肃寡头的具体行动。
但是,在整肃寡头的同时,普京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妥协,因为寡头势力不仅盘根错节,力量强大,而且俄罗斯也不能不考虑国际社会的反应,况且整肃行为既会有明显的强力倾向,也会冲击到投资和金融局势。
普京整治寡头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俄国内媒体明确提出,对俄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由于资本迅速向少数人手中的积聚而形成的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最大威胁之一。反对寡头的人认为,俄罗斯中小企业的产值仅占GDP的20%,而美国是80%,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寡头霸占了银行、石油和与出口有关的行业,使资本市场、流通与生产严重脱节,导致资源配置向投机和垄断行业倾斜,扼杀了中小企业的生机。
普京的另一个目的是遏制寡头在后普京时代直接介入***治的势头。俄罗斯媒体和分析家都认为,普京在2004年获得连任是不存在疑问的。问题是他背后的力量不愿意在2008年失去权力,他们既想决定普京的继任人选,又要控制可能影响未来选举结果的资金来源。因为,普京的高支持率不能够保证他选择的新人胜出,相反,有几十亿美元支撑的人在俄罗斯能赢得任何选举。作为俄罗斯首富的尤科斯公司,则是后普京时代***坛新人获得资金的最佳来源,但如果它按设想的那样把40%的股份转让给美国公司,将会使普京背后力量的上述目标落空。因此,普京及其身边的势力竭力阻止该公司的合股进程,甚至不惜让支持合股的卡西亚诺夫***自食其言。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民众对尤科斯事件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民意测验表明,认为这是选举步骤的和认为是不同力量派系之间争斗的各占18%,认为与整顿经济秩序有关的占15%,认为是要打击寡头的只占11%。
此外,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全俄民意研究中心在今年9月初被强行改组,理由是该中心除认为亲总统的“统一俄罗斯”***在今年的议会选举中不敌俄共外,还公布了只有27%的俄罗斯人支持俄***继续在***的***事行动、58%的人表示反对的调查结果。但俄媒体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权不容许寡头们运用资金左右类似民意调查中心的导向。从寡头风波中能悟出什么?
国家***权为广大群众着想,力***消除两极分化,当然会受到欢迎。但是,在俄罗斯的特定条件下,这更多是美好愿望。在普京打击寡头的举措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潜在的问题。
首先,俄罗斯的法律在为谁服务?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里,被暗杀的俄罗斯著名企业家、***治家多不胜数,却没有一件案子告破。为什么?因为司法机关即使破了案子也得不到好处,反而有可能得罪什么幕后势力。但如果是最高领导出于***治目的需要整治哪家公司,这些强力机关就会乐于大肆造势,想方设法找到你的把柄。即使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也会在所谓的调查过程中用武力方式威胁你,让你的投资形象和业务关系深受打击。据了解,37%的俄罗斯人认为是总统指使检察院对尤科斯下手的,25%认为是检察院自己要行动的。由于有这样的判断,所以俄罗斯民众对法律措施的彻底性表示怀疑,有28%的俄罗斯人认为尤科斯事件会像其他寡头问题处理结果一样取得妥协,而17%认为***权机关会用暴力手段逼富翁就范。
如果说普京有来自民众支持的话,那也是相对的,因为关于俄罗斯民众对寡头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从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公布的问卷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与对寡头的肯定态度水平成正比关系,换言之,越是贫困、越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对富翁们的仇恨越深刻。而且,人们也都清楚整肃行为会带来的消极后果。例如,认为能够改善或恶化俄罗斯***治局势的分别占20%和30%,认为会改善或恶化西方发达国家对俄罗斯看法的分别为16%和36%。
其次,如何理解在俄罗斯资本与权力的关系。应当说,资本家参***在西方是正常的事,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法制,还要考虑到俄罗斯***治文化中的一些特殊性。譬如,俄罗斯的很多事情解决起来都要靠非正式关系,而在***治上,关系就成为权力和金钱的纽带,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俄罗斯的***治模式也决定了资本家参***的必然性。因为,既然是选举***治,就必须有人出钱竞选,***治倾向性就在所难免s俄罗斯的决策机制中有强烈的幕僚***治色彩,这也是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从实践的角度讲,只有挥金如土的寡头们才能够接近幕僚又能够用利益打动他们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影响***权决策。只要体制不变,整治个别寡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再者,如何评价针对整肃寡头的举措。霍多尔科夫斯基认为,他处于克里姆林宫内温和改革派与强硬保守派厮杀的刀口上。他表示不能向自己的国家开战,意思是既不想做***治移民出走海外,也不会与***权发展正面对抗。
其实,尤科斯公司事件发生后,绝大多数俄罗斯媒体和评论家都为其鸣不平。他们认为,在俄罗斯,寡头具有独特的经济含义,一是只有他们真正有实力投资,其中,尤科斯公司对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投入是富豪中最积极的,而且每年30―40亿美元的缴税额几乎占到俄预算收入的10%左右,打击这样的寡头就是奖懒罚勤;二是俄罗斯***府对待私有业主的态度严重影响着外国投资者进入俄罗斯的信心。
至于说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评论家们认为,寡头因素就是存在,也得排到第五位以后,收高额保护费的黑社会组织、只注重投机和短期效益的银行、贪得无厌的腐败官僚和警察、?昆乱的市场秩序才是令中小企业窒息的主要原因。波塔宁也辩解说,官僚才是中小企业最危险的敌人,而且只有大资本才能够抵制国家权力对经济和公民生活的过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