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篇1
Abstract "Currency Finance" is a co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Currency finance" with undergraduates, and expounds some explora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currency financ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ollowing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currency financ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1 课程介绍
“货币金融学”也叫“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金融学专业中占据着统率性的位置。各大本科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有开设此门课程。金融学有两大分支:一个是宏观金融,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为代表,另一个是微观金融,以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为代表。货币金融学是这两大分支的公共基础,概括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它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一门学科。通过考察金融市场(例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运作,探寻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还涉及经济中数万亿资金的流动,影响企业的利润、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本门课程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货币、金融市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一般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全球金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理念
货币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既强调学生对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基本理论即对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把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也强调学生对货币***策方法、操作方法等应用技巧的掌握,并动态跟踪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态势,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5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此同时,注意及时吸收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金融机构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频繁使用,每一章节的学习都来不开案例的引入,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研究教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的学术背景,并让学生通过?读中外文经典文献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金融和相关数据,对课程中的实证问题进行数量验证,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教授学生学会使用万得资讯等金融软件,开展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上机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些实证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小组完成金融分析报告,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5)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单位参加课程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手参与相关内容的工作,完成课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有效衔接。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与立体化。具体采取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主题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大大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显著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
(1)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直观,还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而且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可以将最新的金融事件视频、财经问题短篇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等内容吸收进教学中,显著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使之促进教学效果。同时,教案全部上网,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翻转课堂的运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利用***课堂进行课前学习,比如使用爱课程、慕课等多种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前自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并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可以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3)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辅助理论教学。选用的案例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经典案例,也有最新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典型性以及指导性,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深刻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4)主?}讨论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主题讨论。一般可以在安排讨论课的前一堂课,先给学生布置下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报告的完成。讨论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以PPT展开并讲解的方式进行话题分析报告的汇报。另外,在课堂知识点学习过程中间也可以抛出某个话题,让同学们思考后现场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过程中,教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是发言的主体。通过主题讨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金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金融数据的搜集方法,掌握金融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6)通过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学生所在的城市以及所在省份,有多家金融机构与学校建立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学期期末的适合,可以安排学生去这些机构部门进行实践实习。金融机构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感性认识空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货币金融学篇2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 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表、***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和位***,用Visio绘制流程***,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货币金融学篇3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货币金融学篇4
关键词:MFS;广义货币总量;加权货币总量;货币服务指数
一、引言
货币***策中介目标有五种基本类型,即汇率目标、货币总量目标、利率目标、通胀目标、隐性货币***策目标。货币总量目标是货币***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基本类型之一,我国目前采用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作为货币***策的中介目标。但有不少学者对目前这种货币总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提出了异议:如李卓,高岚(2004)从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抗干扰性等四个角度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效果的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另行选择。封思贤(2006)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现行货币***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尹中立(2006)认为以货币总量作为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该目标越来越难以琢磨,其中原因很多,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影响货币***策中介目标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研究均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放弃还是坚持以货币总量目标作为中介目标,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即货币总量统计在货币***策制定及其对整个宏观调控、对经济金融***策的信息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测度货币总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因此,科学测度货币总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今后也仍然是货币与金融统计工作的一个中心工作和任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0年推出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是目前世界编制或公布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国际标准,对各国金融统计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本文拟通过对《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这一国际准则中关于货币总量测度的研究,以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为我国货币总量科学测度提供参考。
二、MFS货币总量测度研究
(一)广义货币总量的界定
MFS所定义的货币概念是广义范畴的。MFS认为,狭义货币通常被定义为包括货币和可转让存款,而金融创新却削弱了狭义货币对于***策目的的有用性,广义货币则能较好地适用于***策目的。因此,MFS认为,广义货币总量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1.属于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2.货币的持有部门;3.货币的发行部门。
MFS这个定义实际上是在探讨可纳入货币总量的组成部分。第一方面说明哪些金融资产可以纳入广义货币,这是选择货币总量组成部分的主要特性。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有“货币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哪些金融资产是广义货币,哪些不是,一般可从货币的流动性、储藏价值功能和其他基本特性如法定货币、可转让性、可分割性、期限、交易成本、盈利性等角度判断。例如:货币和可转让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属于广义货币。它们的货币特征可概括为:是法定货币;具有广为接受性;零期限,可直接用于支付;无交易成本或交易成本很低;可分割成更小的单位。
第二方面说明哪些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纳入广义货币。根据定义,货币持有部门通常包括除存款性公司和中央***府之外的所有居民部门。也就是说,货币持有者一般包括:1.公共和其他非金融性公司;2.中央***府之外的其他***府单位;3.住户和为住户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4.金融性公司部门中除存款性公司分部门(即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之外的所有机构单位。
第三方面说明哪些部门发行被持有者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纳入广义货币。货币发行部门通常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中央银行发行本国货币,也可以发行包括在广义货币中的存款或证券。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存款可看作是其发行的存款凭证,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部门。
MFS广义货币总量概念的提出,就有了一种统一的“格式”为有关国家编制广义货币总量,从而有利于进行国际对比,解决了各国因货币定义不同而导致的无法比较的问题。
(二)流动性总量的界定
MFS提倡各国在编制广义货币总量时,还可以对流动性总量进行测度。对于流动性总量,MFS是这样定义的:除了广义货币负债之外,流动性总量还包括其他被认为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还不足以纳入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之内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流动性总量的组成包括两个部分,即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和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其他负债。流动性总量在负债的类型和涵盖的发行部门这两方面比广义货币的范围要广。
进行流动性总量的测度的原因是,MFS认为,有些金融资产货币性强弱的判断并不是十分清楚,这样就使一些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还不足以纳入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之内的金融资产被排除在统计监测之外。为了扩大货币监测的范围,MFS建议各国根据需要除了统计监测广义货币之外,还可统计监测流动性总量。
(三)MFS货币总量测度方法评价
MFS主张的货币总量测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简单加总法。简单加总法是先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然后将不同层次的货币总量指标如M1、M2、M3等,按各自包括的组成部分以相等的权数简单相加。这种方法由于计量简明,因此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纳。但这种传统的货币总量计量方法也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该方法的基本假设与微观经济理论相悖。该方法假设货币资产的持有者将构成货币总量的各类货币资产看做是完全的替代品,因此在计算时赋予各类货币资产相同的权重,例如M2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等各项货币资产的权重都等于1。然而,根据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人们之所以持有不同货币,原因在于不同货币的交易职能和价值储藏手段是有差异的。就交易职能而言,人们会选择具有高流动性的货币资产;而对于价值储藏手段,人们会选择能够保值的货币资产。也就是说,实际上,货币持有者并不认为这些货币资产具有完全替代性。
2.加权汇总法。该方法考虑到了不同货币性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由于货币总量是由各种流动性不同(或货币性有差别)的金融资产构成的,因此,可按流动性的不同程度(或货币性的程度)确定各组成部分的权重(大于0小于1),然后求出货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加权平均总量,这一货币总量就是货币的加权度量,通常称之为加权货币总量。
常用的货币总量有货币服务总量和拉式加权货币服务总量。由于货币服务总量度量了服务性流量,因而不能与货币存量直接比较。因此,人们更愿意使用指数的形式来反映货币的增长情况,如拉式货币服务指数和Divisia货币服务指数就是目前主要使用的两种总量指数。这种统计指数可以反映所有货币服务总量的动态及平均变化程度,它提供了度量货币增长的另一种形式。各种货币总量和货币服务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货币服务总量
由于货币资产是一种提供货币服务的耐用品,因此,对货币所提供服务的度量,可称为货币服务总量,其计算方法为:
经济,金融,货币-[飞诺网]
式中:TMS是t期的货币服务总量;m是第i种金融工具的数量。式(1)表示对所有金融工具货币性的一个总的衡量,即将每一种金融工具的服务加总的结果。
(2)拉式加权货币服务总量
式中:LWMS是第i种金融工具在第t期的拉氏加权货币服务总量;r是第i种工具在基期的收益率;是作为参照物的某种金融工具在基期的基准利率。
(3)拉式货币服务指数
式中:LWSI是第t期的拉式货币服务指数;m是第i种金融工具基期的数量。r是基期作为参照物的金融工具的基准利率;r是第i种工具的收益率。由于拉氏指数使用固定基期权数,因此,用这种方法度量时,可不受一定时期利率变化的影响。
(4)Divisia货币服务指数
该指数是由巴内特(Barnett,1980)将微观经济总量理论、统计指数理论与货币理论结合起来,通过解消费者最优选择问题而导出的。该指数以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来建立权数加总各种货币资产。持有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也叫“使用者成本”(usercost)。持有每一种货币资产的开支(该种货币资产总量×使用者成本)占持有全部货币资产的总开支的比重,就是该种货币资产在货币总量中的权重。显然,如果某项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强,则收益率低,与基准利率的差值大,在货币总量中的相对权重就增加。在离散时间情况下,Divisi货币数量指数可表示为:
式中:D为第t期的Divisa货币总量;为第i种货币资产占总支出的比重;m是第i种货币资产在时刻t的数量;p是第i种货币资产在时刻t的机会成本,或称价格,它是由第i种货币资产的自身收益与某一基准利率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是基准利率;
是第i种货币资产的自身收益,ro是极小的常数。公式(4)表示Divisa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等于各货币资产的增长率按其支出的比重加权加总。由于该指数的权重表现为每一种货币提供服务占所有货币资产提供服务总量的比重,这样,以加权的方式就能体现不同货币层次的结构,进而对宏观经济指标予以反映。因此,Divisia货币服务指数可以很好地体现各货币层次由于流动性、安全性、机会成本带来的结构上的差异。
三、借鉴MFS,科学测度我国货币总量的建议
通过对MFS货币总量测度方法的解读和评价,在我国货币总量测度具体操作上,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改进。
(一)把握好选择标准,是科学测度货币总量的前提和关键
货币总量的选择总是要结合***策目标,选取可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货币总量。MFS认为选择的标准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货币总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要有可预见的关系为准,具体包括价格总水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其组成部分)、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二是货币总量与中介目标变量之间要有可预见的关系,如货币总量与利率、基础货币。三是要考虑中央银行使用货币***策工具的可预见效果,具体包括对中介目标变量的影响、对货币总量的间接影响等。从目前简单加总的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总量的实施效果来看,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这又恰好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的突破口。因此,把握好选择标准,是科学测度货币总量的前提和关键。
(二)扩大货币总量统计机构范围,并编制金融性公司概览,以完善货币总量基础数据的来源
货币基础数据的提供,是正确统计货币总量的基础。与MFS相比较,我国的货币总量统计也是在金融性公司分类的基础上,对报表数据逐级汇总、合并和轧差而形成的。与MFS略不同的是,我国货币总量统计采取两种并行的表述方式:一是单独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基础货币统计表等;二是按MFS的要求编制货币当局等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存款性公司概览。在机构范围上,我国货币总量统计的覆盖的金融机构只有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不包括在内。我国应按照MFS的要求,尽快编制金融性公司概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三)积极修订货币供应量层次,进一步改善货币总量测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阶段,我国根据国际通用原则,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作为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标准,把货币供应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o:流通中现金;M1(即货币):Mo+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考虑到金融创新的影响,对货币统计口径主要作过2次修订:第一次是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第二次是2002年初,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由于金融创新的影响,使货币属性的界线不像以前那样分明了。人们对于目前这种货币供应层次划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基于这些变化,我国应尽快研究并积极应对金融创新对货币总量统计的影响,对货币总量计量的口径作相应的调整。在科学计量货币总量时还要考虑统计口径要符合国际通行的原则,与国际通行准则的货币计量方式有可比性。
(四)试编加权货币总量,使其作为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辅助工具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总量是按简单加总的方法计算的,由于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与产出和物价的稳定关系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难以准确地描述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本质及其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难以有效地测定货币需求。因此,探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并与经济变量之间相关性程度高的货币定义,对货币***策制定和实施都有很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李治国,施月华(2003)就认为,Divisia货币数量指数充分考虑了货币总量中各类资产的货币性职能,可作为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辅助工具。因此,我国实际部门和理论界应加强加权货币总量,特别是货币服务指数(monetaryservicesindex)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以提高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五)增加流动性总量的统计,扩大货币监测范围
要使货币总量更好地担当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角色,我们认为,扩大货币监测范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MFS中流动性总量的提出,告诉我们建立一种比广义货币更广义的测度也是可能的。世界上有些国家如日本已开始统计流动性总量,我国目前尚未正式统计流动性总量。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流动性总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扩大货币监测范围。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R],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2000.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许涤龙等译,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J],金融学家,2001年专刊。
[3]尹中立,重启IPO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6,(14).
[4]李卓,高岚,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J],浙江金,2004,(1-2).
货币金融学篇5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策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的浪潮,这股浪潮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深刻的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金融创新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降低了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我国金融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的宏观金融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当前仍然实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在欧美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大背景下,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策意义。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策中介目标可测性的影响
金融创新使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变得模糊,以致于央行越来越难以对这些金融变量进行监测,难以琢磨的滞后影响也使得分析变得愈加困难。目前我国主要的货币***策中介目标仍然是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分析对象,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定义变得更加困难,层次划分和范围的圈定成为棘手的事情。大多数国家构造货币的统计口径的依据都是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总量重新定义的方法已难以应付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一些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既不能归入M2又不能归入M3,比如货币基金。第二,金融工具的增加伴随着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成本的下降,会促使各种用途的金融工具增多,各种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得难以准确区分,从而使得依据流动性划分的货币层次变得模糊。此外,除了人们手中的现金各种层次货币资产都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金融创新出现以前,央行可以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精准的测算货币供应量。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将资产移至资产负债表外,大量的不可控的表外资产不仅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更使得央行获得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策中介目标可控性的影响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央行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减弱。以货币供应量为分析对象,根据乔顿的货币供给方程式:
其中,M1代表狭义货币供给量,B代表基础货币,1+k/rd+ rtt +e+k代表货币乘数,k 代表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dr代表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t代表转化后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e代表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1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R2代表超额准备金,C1代表社会公众手持现金,C2代表商业银行库存现金。金融创新的发展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的影响可以从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方程式中各个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金融创新使得央行对于基础货币的调控力不从心。随着金融创新从资本市场向货币市场拓展,商业银行可以以更加便捷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从金融市场进行筹资,近年来商业银行大量出售理财产品就是很好的例子,结构化的理财产品越发难以监控。这就使得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效率降低。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不清晰,存款创造功能不再专属商业银行,从传统的信托公司到小贷公司都在分担创造货币的功能。
第二,反应在表达式上,金融创新对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k产生影响,会使k变小。金融创新使得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公众会倾向于减少现金持有,特别是当前电子银行和电子结算的空前发展,导致人们对现金的持有需求越来越小,比如支付宝开发的“余额宝”。除此之外,金融创新提高了转账结算的速度和便利程度,从而使公众持有现金资产的意愿降低,因此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k的值减小。
第三,金融创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缴存率降低,增大了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中,d r、tr被视为外生变量,但是央行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差异采取差别准备金率。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比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要高,这间接激发了商业银行创新负债种类来降低实际缴存的准备金额,使得央行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控制力降低。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相关性的影响
金融创新使货币***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降低。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为分析对象,要确定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是否与最终目标一致,首先得确保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基本稳定,而从上文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乘数在金融创新的影响下是不稳定的。下面从传统货币数量论推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出发加以分析:Md=PYV
其中:Md代表货币需求;V代表货币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Y 代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PY即代表名义国民收入。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因此,货币需求只由名义国民收入决定。但是,要使V是一个常数,Md必须和PY保持固定的比例。如果公众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Md和PY保持固定比例的假定有可能成立。金融创新后,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人们在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之间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Md 和PY间固定的比例关系可能受到影响,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也变得不稳定了,进而使得货币供应量和经济间的相关性降低。从实际情况出发,大量的货币资产头像创新的金融工具,如房地产信托、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并没有有效的流通于实体经济,以方面是火热的货币市场,一方面是资金缺乏的实体经济,这种失衡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上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如何有效的利用货币存量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结论及***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从现有的研究可知,金融创新使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减弱,金融创新的发展会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首先,需要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改革。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还应依据实际情况考虑外汇占款、货币市场基金、国债期货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适时的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范畴。其次,由于货币定义中各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是有差别的,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资产流动性差别将会逐渐变大,因此央行应该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加权计量方面的研究。
2.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提上日程,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利率体系,即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为货币***策中介目标,其他利率依照资金供求规律运行但始终围绕着中介目标利率的利率体系是保证以利率为主的多目标制和利率目标制有效实施的关键。
3.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
蒙代尔三元悖论认为,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和***的货币***策这三大***策目标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两个。依照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金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则货币***策是无效的,因为央行会使用各种货币***策工具来维持其固定汇率,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汇率***策和利率***策发生冲突。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目标不是完全浮动的,所以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汇率制度和利率***策有可能会产生冲突。因此,为了使利率将来能够更好的发挥中介目标的作用,必须加快推进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2).
[2]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的适应性[J].金融研究,2006,(1).
[3]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
[4]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5]范从来.论货币***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
[6]顾智.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Z].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货币金融学篇6
怀集一中龙川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识记金融、金融机构、银行的基本含义;
2能力要求:理解银行经营存款、贷款、汇兑业务;银行是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觉悟要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近代银行同旧银行的本质区别,认识到银行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银行的含义
教学难点:银行的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CAI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说到银行,同学们可能并不感到陌生,能否举出我国有哪些银行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我国有各行各类的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每一类银行的具体作用又有所不同,要了解银行的作用,首先就要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CAI)
第一节我国的银行(CAI)
一银行的产生(CAI)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金融、金融机构?(CAI)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在市场经济中,一些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善于生产和经营,积累了大量的钱(货币),暂时用不着;而另外一方面,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需要扩大生产规模而发生资金短缺。这就出现资金短缺者向资金多余者借款的现象,即需要资金的融通。
1金融和金融机构(CAI)
(1)金融的含义:资金的融通(CAI)
(2)金融机构的含义: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CAI)
(教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也日益增加和发展。在金融业中,专门从事货币的投放和回笼,货币收支的组织和管理,使货币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借入和贷出的主要机构,就是银行。所以,
2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CAI)
除此以外,其他非银行机构也承担着各种资金融通业务,和银行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如***示:
金融——金融机构——{银行金融体系}(CAI)
非银行金融机构
3银行的产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AI)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银行和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
(讨论):从业务上看,银行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见课文“想一想”):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当货币兑换发展到兼管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到业务时,银行就出现了。所以,银行主要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银行一方面帮助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成为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它又充当支付中介。因此,银行起到信用中介作用。
所谓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赊销或预付款以及货币的借贷行为。而货币的借贷关系,就称之为信贷。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银行的含义是什么?(CAI)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4银行的含义: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CAI)
正确理解银行的含义要把握三点:
第一,银行是金融机构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银行是从事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三,建立银行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讨论):金融机构就是银行。
(学生讨论):略
(教师分析归纳):第一,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为金融机构。它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二,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
第三,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它金融机构组成。因此,不能把金融机构等同于银行。
(课后小结):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信用中介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职能和作用将日益显示出来。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金融是指
A商业银行B资金的融通
C从事货币借贷的中介机构D资金的流通
2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阶段”指的是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货币兑换业的出现
C当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业务时
D当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时
3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
A借贷中介B支付中介
C汇款中介D信用中介
4现代银行是指
A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企业
B专门从事经营货币信贷的业务的金融机构
C专门从事经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D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银行的业务范围有
A从事货币兑换
B经营存款、放款
C从事货币的投放和回笼
D货币收支的组织和管理
2现代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货币兑换业的出现
B反封建性质的高利贷银行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货币金融学篇7
关键词:中介目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多元化
中***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72-04
一、引言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策需要借助中间性的金融变量联接货币***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中间性的金融变量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帮助***策准确传导,这个中间过程就是货币***策中介目标。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世界经济的波动、各国市场的开放***策等外部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发展,使得我国当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中介目标体系的有效性面临很大冲击。
国外早期各经济学派主要是通过研究货币***策的传导机制进而来研究货币***策中介目标的设置。20世纪50年代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支持采用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他们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利率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能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1]。随着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Kevin X Dhuang、戴梅新和Niculina认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2~4]。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金(2011)提出我国的货币***策中介目标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转向利率为主是一个大的趋势,认为组合目标中应包括以下具体指标: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5]。元惠萍、刘飒(2013)通过数量模型分析证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表现要优于人民币贷款和广义货币M2,提出我国可以应用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今后的货币***策中介目标[6]。邹薇、宋洁(2014)认为,金融创新的发展降低了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7]。杨宽欣(2015)认为,在我国可以实行改进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物价波动的区间,实行有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有益于控制物价的上涨,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8]。
二、我国当前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本章将对我国当前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控性分析
根据货币供给模型得出:货币乘数(K)=
其中,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额增加或减少的倍数[9]。下面对我国2000―2014年十五年的货币乘数做一个基础分析(本文采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为基础货币)。
由***1和***2可见,近十五年来,尤其是从2004年起,我国的货币乘数变化很不稳定,货币乘数变动率的大幅波动且波动趋势难以预测,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控性较差。
(二)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测性分析
当前,中央银行对于M1和M2的划分面临很大挑战,货币层次的划分变得越来越困难,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测性下降。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2002年至今,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逐年增长,呈不断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的91.9%降至2013年最低值51.3%,体现了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商业银行表内货币量占全社会总货币量的比例大幅缩减。委托贷款占比从0.9%增长至15.3%,企业债券占比从1.8%增长至14.5%,这种大幅增长,体现了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表外融资规模的迅速增长,表现出我国社会融资体系多元化的趋势。
(三)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相关性分析
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如果M表示实际参加交易的货币总量,即流通中的货币量;V表示每单位货币在一年内与商品交易的平均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即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商品劳务的实际交易总量,即商品总量,那么,货币供应量M与其他三个变量的关系可表述为:MV=PV(欧文・费雪,1911)[10]。该式还可以表达为:M=,下面对我国2000―2014年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测算。
从本文表3和***3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V1现实呈下降趋势,而后在2004年以后反弹,但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跌落,之后又回升;2010年以前货币流通速度V2与V1的变化趋势大致趋同,但近年来却呈反向变化趋势,其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且难以预测,货币速度的不稳定影响了我国货币***策的预期效果。由***3中还可看出,2010―2014年,货币速度V2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公式: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V2×货币存量M2,说明我国同等规模的货币存量的变化只能引起更小规模的货币流量的变化,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变化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正在逐年减弱,相关性不断下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目前使用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有效性在不断减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金融创新速度加快,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信用衍生工具出现,货币供应流向越来越分散,使得货币层次划分统计与货币供应量的测量难度不断加大,进而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测性降低;二是我国日益提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使得外币的使用更加广泛,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策和对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自主控制力下降,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控性降低;三是随着市场化运作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经济主体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和金融机构成分都在不断变化,继而我国货币***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Chih-Hsiang Chang,Kam C Chan,Hung-Gay Fung.Effect of Money Supply on Real Output and Price in China[J].China&World
Economy,2009,(5).
[2] Kevin X D Huang,Zheng Liu.InfIation Targeting:What InfIation Rate to Target?[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Working
Paper,2004.
[3] Dai Meixing,Sidiropoulos Mose.FIexibility in InfIation Targeting,Financial Market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R].University
Library ofMunich,MPRA Paper,2005.
[4] Apetri Anisoara Niculina,Mihalciuc Camelia Catalina.InfIation Targeting-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f Romanian
National Ban[J].European Research Studies Journal,2009,(3).
[5] 金.我国货币***策中间目标的选择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6] 元惠萍,刘飒.社会融资规模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0).
[7] 邹薇,宋洁.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4,(2).
[8] 杨宽欣.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思考[J].货币***策,2015,(1).
货币金融学篇8
关键词:亚当・斯密;货币理论;当代价值
一、亚当・斯密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货币的来源。亚当・斯密指出,货币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分工以后,人们之间的物物交换趋于频繁,为了使交换顺利进行,就必须有货币,是人类长期交换实践的产物。换句话说,货币是了克服物物交换的不灵敏而产生的。亚当・斯密主要从商品种类的增多,交换的困难出发考虑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第二,货币的性质。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商品,是一种使交换灵便易行的技术工具。金属货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也是劳动的生产物,也包含着一定的劳动量,也具有价值。
第三,货币的职能。亚当・斯密主要探讨了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亚当・斯密指出,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又是价值尺度。因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们用货币,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要的物品。
第四,关于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思想。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指两种价值,一是货币内所含有的金量,二是指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价值。认为货币是一种获得财富的手段。
第五,探讨了货币流通量以及纸币流通的规律性问题。在这基础上,也形成了亚当・斯密货币的金融思想。亚当・斯密认为维持货币费用的减少,必然会增加社会的真实收入,节省的费用会增加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投入的资本,增加社会的生产物即社会的纯收入。纸币的流通必然使金银或纸币有多余,多余的货币怎样处理,就形成了亚当・斯密关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思想。
二、亚当・斯密货币理论的发展与影响
大卫・李嘉***是英国经济学的伟大继承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继承亚当・斯密的看法,认为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本性,有内在价值,其价值也是由生产它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又进一步论述了货币价值变动与耗费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货币的职能上,和亚当・斯密一样,李嘉***主要论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认为金币或黄金是最适宜的价值尺度。在他看来,黄金和其他商品一样,其本身的价值也是随着生产时所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并不是准确不变的价值尺度,而只是一种近于理想的价值尺度,更多地考虑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的流通规律上,李嘉***受亚当・斯密的启发,进一步指出:一国所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流通一定量商品的价值;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取得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和商业的兴衰;纸币和金币服从不同的流通规律。李嘉***认为纸币与金币不同,它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有法定价值,银行把过多的纸币投入流通,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三、亚当・斯密货币理论在当代的启示
1.货币的购买力思想对当代的价值
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所代表的不是货币或货币中所含的金量本身,而是代表着一定的购买力。人们获得货币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手段,货币只是一个可供交换使用的媒介工具,而真正的目的是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即货币能够换回多少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商品等。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如果这一个几尼竟然不能换得什么物品,那么它的价值就像破产者所开出的票据,同样没有价值。抛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货币什么都不是。”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扩大内需,内需的扩大,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有一定的收入,即人民手中要有钱,即货币。只有让人民群众手中有钱,能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才能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货币购买力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了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金融思想对当代的价值
亚当・斯密的货币金融思想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给当代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其稳健的货币金融理念初步揭示了银行金融业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怎样处理好流通中多余的货币量,来维持货币在市场中所需的流通量?当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不足时,将多余的货币按一定的货币流通规律投入市场流通。在这其间就需要一个中介,银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而银行具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会起到扩大生产投资和消费的目的作用,它能扩大国内的生产,增加社会的纯收入,从而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具有了发行货币的职能。但亚当・斯密早就提出银行发行的纸币代替金银币的流量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价值。如果发行过多,多发行的纸币一定又会流回银行去兑换金银币,必然会引起挤兑的麻烦,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虽然亚当・斯密只是强调货币的溢出效用,并没有意识到多发行的货币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但从某种程度上,亚当・斯密也认识到了经济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他还认同了银行的融资作用,因此银行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滥发纸币,充分反映了亚当・斯密稳定发展的货币金融理念。这一思想对当代具有着重要价值。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货币金融业有了很快的发展,银行在当今各国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很大的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不注重亚当・斯密稳定发展货币金融理念的典型例子。银行过多地发行货币,为了赢利将货币贷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们,最终使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在我国的金融发展之中也存在着忽略了亚当・斯密这种谨慎、稳健的金融发展理念。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亚当・斯密货币金融理念的思想理论,结合实际,以求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金融业。
综上所述,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虽然受历史局限的影响有其不足之处,但他的货币理论对于后来经济学中货币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其货币购买力和货币金融理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是在二百年前的英国产生,但对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处理货币流通问题以及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涛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沛新.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在货币理论上的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4).
货币金融学篇9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电子货币是网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络金融形式使人们的日常交易更加便利,也给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策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实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很多互联网公司、网络运营商也开始对金融服务进行跨界探索,拥有新型运行模式与行业理念的网络金融随之在我国快速发展。从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在2014年突破了8万亿元,比2013年同比上涨50.3%。可见,网络金融在我国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金融创新力量。相比传统金融,网络金融有其独特的特征与运行方式,网络金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其给央行货币***策调控带来挑战。网络金融发展之所以会冲击到央行货币***策,主要在于其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网络金融发展给予重视的同时,应深入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推动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而在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前,首先应对网络金融的概念、特征及运行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因此,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策调控提供参考。
一、网络金融概念、特征与运行模式
(一)网络金融定义作为网络技术与金融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是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运用的基础上,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在狭义理解下,网络金融的基础为提供金融服务者的主机,媒介为因特网或通信网络,其发展则是在包含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上展开的。在广义理解下,网络金融除了包括其工作模式外,同时包含着与其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市场及监管等外部环境。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第一,网络金融具有虚拟性。网络金融市场是一个由各种信息组成的虚拟化市场:在服务机构上,网络金融的金融服务活动主要依赖电子银行等来展开,而这种网络金融机构均为虚拟机构;在金融业务上,网络金融的处理主要依托于非物理性的网络平台;在交易媒介货币上,其支付方式并非传统的现金形式,而是以电子支付为主,通过这些虚拟媒介对金融服务活动等加以反映。第二,网络金融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金融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经济环境方面具有无界性。相比传统金融活动必须在分支机构或业务网点才能实现对客户的吸纳,网络金融只需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即可吸收世界各地客户。在业务提供上,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和更多样化的方式来展开。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网络金融摆脱了各国货币形式的束缚,提供了更多便利给国际化的市场主体行为,能够推动金融业务全面地走向国际。第三,网络金融同时具有透明性与加密性。透明性主要指网络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信息、交易指令及价格形成等都处于公开化,促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透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加密性则主要指脱离物理设置和现场办公的网络金融,交易过程中可采取技术水平更高的加密算法,使整个过程更加隐秘。第四,网络金融具有对称性。相比传统融资模式,网络金融模式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充分地进行信息沟通,且交易更加透明化,在定价方面也比较市场化,在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方面具有完全数据化的优势。通过交易数据库,即可对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与信用状况有更加全面地了解,有利于提高信息对称性。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违约贷款对象,可通过对其违约信息的公开以及评级信息的降低等,促进其违约成品的增加。第五,网络金融具有直接性。资金供求双方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可以不再经过银行或交易中介机构的撮合步骤,即可对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等过程自行完成,具有明显的去中介化特征。网络金融这种直接性的交易过程,能够促进其服务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成本。
(三)网络金融的运行方式网络金融在支付方式上,与传统金融有很大不同,主要以移动支付为主。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开通账户,即网络金融下的商业银行掌握的体系均为一级。与此同时,网络金融在支付和转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时,也是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网络金融用电子化的支付清算方式代替了现金流通。网络金融在信息处理方式上,信息生成和传播主要依靠社交网络;信息组织、排序和检索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完成,从而促进信息超载问题的缓解,使信息需求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对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则依靠云计算来保障,即网络金融环境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进行传播,通过搜索引擎实现组织和标准化,进而促进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形成。网络金融在资源配置上,主要通过在网上资金供求信息,由供需双方通过直接联系和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资源匹配。个体之间的金融交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了资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这种打破了传统商业可行性边界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网络金融发展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
货币流通速度,顾名思义是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周转的平均次数。比如,1个月内如果1元货币实施了4次流通手段职能,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4元货币的作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而减少,反过来则随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而增多。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常数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国民收入对货币需求有决定作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除制度因素、预期通货膨胀、利率外,还包括交易技术、金融创新等。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根据当前常用的交易方程式来推断,即Vi=GDP/Mi。其中,Vi代表货币流通速度,GDP=P×Y,P与Y分别代表物价水平和交易的社会商品总量,Mi代表着货币数量。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电子货币正在逐渐取代金融流通中的现金。电子货币比现金具有更高的流通性,且更加方便携带,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变持有现金的动机。虽然网络金融下电子支付使得货币流通的一些因素发生了改变,但用户收入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风险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往往会对货币与网络金融中的电子财务进行比较,使得其名义收入中货币需求不再是一种固定比例。在此影响下,货币流通速度Vi也就随之不再是一个常数,那么国家在控制物价水平时就不再那么容易通过发行适当的货币量来实现了。所以,对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虽然很多学者都表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但这种观点很多时候都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分析,并没有太多的实证支撑。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实现了较大发展。居民的财务观念在经济虚拟化形势下逐渐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实物财富,开始加强对虚拟财务的重视。实物资产容易被成本和定价所影响,虚拟资产则主要受资本化定价影响,因影响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属于不同因素,所以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资产成本及预期利润水平,是决定实物资产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收入是其最终反映,相对来说这些变化量是比较平稳的,所以实物资产在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平稳性。而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贴现率、市场情绪等,因这些因素变化较大,所以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反复变化,从这点即可看出虚拟资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上,投资者有很大不同,加之网络金融能够促使这种不同的实现,所以形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在联通各个市场的环节和因素中,利率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三、 网络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依据作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在其理论中,凯恩斯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利率的变动对投机需求来说十分敏感。在凯恩斯理论下,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M,Y则代表着名义收入。在此基础上,假设M=M(Y),其中M与Y呈正比。再对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即比率(Y/M)加以考虑,从该理论中即可得出V=Y/L(I,Y),即货币流通收入的函数主要与国民收入(Y)和利率(I)有关。在这一理论中,投机需求会根据将来利率预期的不同而不同。人们持有货币余额的总量,会被投机性货币余额的变动而影响,在此基础上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对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解释上,凯恩斯采用的是“流动性陷阱”理论。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们对其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扩展。在人们的持币行为方面,鲍莫尔和托宾计算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对利率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了论证。在对人们持有预防性货币机会成本研究的基础上,惠伦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进行了证明。从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理论上与波动剧烈的利率因素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呈现出剧烈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在货币需求理论和计算公式的支持下,对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模式加以建立。货币收入速度V=(GDP+PF)/M,因M=F(i),所以V=(GDP+PF)/F(i)。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Vγ+AVf)/(1+A);其中Vγ与Vf分别表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前者为GDP/Mγ,后者为PF/Mf。只要对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中进入的货币量进行测算,就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虚拟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计算出来。因为网络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能够得以实现资金的瞬时流通,而要对每个时段Mγ、Mf进行精确测算就变得相对困难。从网络金融发展来看,股市基本可以代替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非现金占比F=(M1-M0)/M2,网络金融的发展状况即可由该比值反映出来。文章对中国同业拆借120天利润数据加以选择,作为利率R数据的代表。相比隔夜利率与其他期限,120天利润数据波动较小,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的完整性,对市场情况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始于1996年6月,从放开市场起银行间拆借日益活跃,我国市场化利率基本可以由其代表。同年12月,我国对股市采取了涨停限制。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即由此开始,在股市和利率的关系上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作为资金价格,利率一方面可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价格状况进行反映,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虚拟经济中进入的机会成本进行反映。作为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同业拆借利率不仅代表着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除了在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外,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可以说同业拆借率是一种在整个经济市场中都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对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方面,可对同业拆借利率加以应用,本文即根据模型选择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统计的2000-2014年我国期限120天数据为对象(见表1),对其实施年度加总平均化处理,以使个别波动较大影响得以避免。
(三)单位根检验结果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货币流通速度(V2)、拆借利率120天R(R)、非现金占比(F),一阶差分后平稳,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通过后,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42.8434+48.1103F+0.1889R。且这一结果通过残差检验,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与金融发展程度有长期稳定关系,也与拆借利率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问题。网络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实体经济流通速度随之下降,而相对应的是不断加快的虚拟经济流通速度,而虚拟经济流通速度给我国资金价格带来了显著影响,同时显著地影响着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策制定等,表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较大程度地被虚拟经济货币流通速度所影响。实体经济流通速度与虚拟经济之间呈现出相对的比例函数,且这一函数与它们之间的货币量占比有关。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反映货币流通速度各变量的关系加以探寻。通过对变量的检验,以及构建的误差修正模型,证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与金融发展程度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同时与拆借利率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且单纯地从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本身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
(二)相关建议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是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另一方面又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基于网络金融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只有正确引导网络金融发展,才能处理好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参考上述结论,我国货币当局在货币***策执行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应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利率、资金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央行应进一步加强对货币流通的监测,促进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完善,使货币***策调控效果得到保证,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网络金融开始在我国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在实体经济中虚拟经济已经不再是完全的附庸,并且逐渐成为趋向***的经济领域。我国大量货币在虚拟经济中沉淀,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减缓,使货币效率在此影响下有所降低。货币总需求的规模以及货币***策效果,受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的共同决定。在对货币***策进行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我国货币当局不仅要考虑实体货币流通给货币流通速度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对货币量分流中虚拟经济的作用加以考虑。所以,为了维持经济运行正常,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货币当局必须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加以掌握,使货币流通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对货币供给的度量进行把握。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方程关系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会被利率变化所影响。面对利率市场化,首先应确定一个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基准利率,对市场化基准利率机制进行完善,为市场化调控目标的达到提供保证。在市场利率中,基准利率能够发挥明确的指导作用。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会随之上升,在这一影响下货币资本会大量流动到借贷市场中,这一过程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当借贷市场中不再大量流入货币资本,则会导致货币速度的波动。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我国央行应对基准利率调控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大力建设同业拆借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传递价格信息机制的健全,保证其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货币供求状况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何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
2.侯英,陈家宁.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3.王亮,吴浜源.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35(4)
4.***.中国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研究——基于银行及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5)
5.蒋智陶.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电子货币度量指标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旬刊),2012(4)
货币金融学篇10
摘要:货币是一个国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但是,货币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货币***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但是,正是因为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货币***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货币***策,从而降低该国财***货币***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货币的发展趋势
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也认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昱,货币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张鸿午,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货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