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专业篇1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需求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药”后“方”,引入病案分析教学,融入中成药知识等方法,开展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及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类专业;方剂学;职业院校
方剂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研究和阐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科目。中药学类专业是全国各医药院校学科设置中的核心专业,其分支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营销、中药分析、制药工程等[1]。中药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中药生产、检验、鉴定、分析、流通、制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方剂学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科研与开发、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1方剂学教学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中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处方能力为主。然而,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推介等,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应与岗位需求一致,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处方能力。目前,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几年的方剂学教学,发现学生在方剂学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2)由于学生前期中医中药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对方剂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质量不高;(3)部分教师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岗位需求不一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方剂学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先“药”后“方”
大多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知识理解困难,而对中药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组成方剂的“药物”为中心,逐步引入方剂的理、法、方,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方剂学教学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对药物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较熟悉的特点,在方剂学的具体讲解中,从复习药物性味、功效及运用,过渡到具体方剂的学习。在具体药物选择中,以组成方剂的主药或具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为主。如讲解白虎汤时,先列出方剂的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让学生看书并思考“该方中用量最大的是何药”。在此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石膏,让学生知道石膏在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中石膏的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根据石膏清热泻火,可***汗出、口渴、高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的临床运用,告诉学生石膏是该方的主药,此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药”的定义,进一步引入方剂的***主证和功效。通过连续设问,既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又可以对前期的中药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2.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顺应社会发展,与各类专业的特点相一致,符合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明确方剂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于能够辨别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君臣佐使以及功效应用,并且逐步形成方剂解析能力,从而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科目的学习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将与常用中成药相似度高、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掌握方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获得的知识首先要利于提升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培养处方能力[2]。因此,学生应掌握以下方剂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1)对于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处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药后调护要重点掌握。(2)熟悉常用方剂的剂型选择,方剂的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3)了解常用方剂的功效应用和相应的中成药处方。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引入病案分析法
方剂学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方、代表方的学习,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配伍规律[3]。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益方式,也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4]。方剂学病案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案,让学生通过对病案思考、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病案讨论课一般安排4~6次,选择的方剂学案例应通俗易懂,保证所描述病例或医疗事件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病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方剂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由病案准备、病案引入、病案讨论、病案总结4个基本环节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协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得讨论观点有理可依。病案分析教学法将病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4融入中成药知识
由于中成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中成药的命名、分类、配伍、保管贮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强调中成药在方剂教学中的作用。中成药基本知识包括中成药命名、分类、配伍、不良反应、服用、保管及常用中成药等。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学生通过对中成药基本知识的学习,可对中成药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达到一定认识。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讲解中成药。在教学目标上,应把中成药的应用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成药基本知识、选用规律、引申应用,了解中成药选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培养运用中成药的能力,满足以后中药制药、中药推介等岗位工作需求。
3结语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而言,学习方剂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中成药以及合理用药,在方剂学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新药。方剂学教学应符合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处方分析能力,在方剂与中成药的运用上体现合理用药、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2]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3]郑攀.《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35-136.
药学类专业篇2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 汉语学习 动机类型 教学建议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是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学习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概念,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目前国内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分国别开展,缺乏针对专业汉语留学生的研究。本文以学习动机为视角,开展针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希望对中医药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设计
(一)理论基础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学习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外社会心理学家最早将学习动机研究与第二语言学习联系在一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拿大学者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2]所谓“工具型动机”,即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融合型动机”则是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3]
(二)研究问题
由于目前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深入研究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不同影响因子与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被试选定
本次调查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66名留学生,均为中医药本科专业。
(四)问卷设计
本调查借鉴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中的问卷,采用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汉语水平和母语背景,问卷设计有中英文两种版本。问卷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是动机强度。其中动机类型包括第1题到第9题及第15题到第26题,影响因素包括第10题到第14题,动机强度包括第27题到第37题。本文主要针对学习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
二、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本调查以班为单位,向学生发放问卷66份,回收66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达到98.5%。作为数据的高度浓缩――平均分代表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得大量的观测数据转变成一个代表性数值。[4]下面以平均分为参考标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二)动机类型分析
根据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理论,调查问卷中设计的动机类型主要分为7种: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信息媒介动机。
“内在兴趣动机”包含6个题目,其中前两个是对语言本身的关注,既包括目的语的学习,也包括一般的语言学习,后四个题目则是针对于中国文化层面的喜爱,包括歌曲、电影、文学、朋友。总体来说,这与Gardner和 Lambert经典模式中的“融合型动机”具有一致性――与目的语团体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成绩动机”中的题目8“父亲/母亲/学校要我学”与学习成绩有着间接关系,毕业证书、升学考试为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凭借合格的学习成绩获取的,因此这与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习情境动机”中汉语课的质量、教材、班级、汉语老师都属于学习情境,这与D?rnyei(1994)扩展模式中的“学习情境层面”相吻合。
“出国动机”中的“体验文化”“移民”“到中国寻找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三项都与出国有关。尽管出国的目的有所不同,如“寻找工作机会”是融合型动机,而“体验文化”和“移民”属于工具型动机,但是这都与出国相关。
“社会责任动机”共3个题目,其中题目18和题目20是与母语国家相关――“加强中国与自己国家交流”“促进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当今青年的社会担当,同时与“不让父亲、母亲失望”归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
“个人发展动机”中的“教育、修养的象征”“获得成就感”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而“找工作”和“有用的交流工具”则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的投资方式。二者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信息媒介动机”包含“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和“了解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情况”,二者都是以汉语作为信息媒介,获取有关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对7种学习动机类型的选择情况如下***所示:
由***1可知,内在兴趣动机的数值最高,达270;紧跟其后的信息媒介动机为264。二者数据相差不大,但是所属的类别却截然不同。根据Gardner & Gardner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理论可知,内在兴趣动机属于“融合型动机”,而信息媒介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据以上信息反馈得知,当今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局限于某一种动机类型,不只是为了融入目的语团体或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现实目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具有综合性动机――既具有“融合型动机”又具有“工具型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媒介动机中,题目25“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所占的比重为54%,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这不仅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日后的个人生存、社会地位有着极大的影响。可见,专业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也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二者数据均达到了250以上。学习者的这两种学习动机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也是希望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当今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相应地,汉语学习者似乎对成绩以及出国这两种情况表现出的兴趣并不大,学习者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成绩,也不是为了升学和体验生活而学习汉语,他们对汉语的学习有着更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为了未来家庭的生存,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等等。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长远性而并不局限于目前学业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这种短暂性目标。
当然,学习情境也是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重大因素,其数据值到达了257。汉语课的质量、教材、班级、汉语老师都是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也与D?rnyei(1994)扩展模式中的“学习情境层面”相一致。
(三)不同因素与动机类型的关系
我们以性别、汉语水平为自变量,汉语学习动机类型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考察各因素与汉语学习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别之间动机类型的差异
由***2可知,女性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男性,只有在信息媒介这一动机类型中略低于男性。因此可以推断,女性在学习汉语时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其努力程度可能比男性更高。其中在“内在兴趣”方面的差别尤为突出,男女之间相差18分,这说明女性融入目的语社团的愿望比男性更为强烈。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对于男性可以多从日后的中医药专业学习角度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女性则可以利用丰富的交流活动来带动其汉语学习动机。
2.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差异
由***3可知,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最为强烈,其次为高级,而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最弱。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大多是刚到中国,对于汉语有着巨大的好奇心,学习动机自然最为强烈。中级水平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会进入一种疲惫期或者产生“高原反应”,其学习动机会相应地减弱。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其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级并且顺利度过了“高原”期,因此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设计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来调动中级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建议
由于男生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女生较弱,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强带弱,加强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也可以采用男女分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不同性别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
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可分班教学,这样既便于管理和布置教学任务,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大多进入了疲惫期或者产生了“高原反应”,学习动机减弱。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其日常行为变化,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其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从7种不同学习动机类型所占的比例来看,教师还要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语言的动机,学以致用,学用相互促进;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地增加中医文化学的知识教学,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本文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调查范围的局限性等,个体背景分布不均匀,如中级水平的学生数量有限,不同动机类型之间的影响因素、动机强度等问题都有待于日后的研究。
(本文系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面向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01]。)
参考文献:
[1]卢强,高明书.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62.
[2]高一虹,赵媛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
语(季刊),2003,(1):29.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218-219.
[4]张冬红.非汉语学历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以河北北方
学院留学生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4.
[5]陈艳.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版),2011,(2):152.
药学类专业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文化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1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双主体人才共育模式
依托天津医药集团、有合作基础的生物医药企业,成立了以学院主体、行业协调、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学术委员会,制定章程,设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双主体管理模式,形成了多元参与、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学术指导委员遵循高职人才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发展规律,围绕本院的办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顶层设计,把企业真正引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学校的积极推行契约合作模式[2],学院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战略联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合作期间,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并实施,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优先录用在企业实习的优秀毕业生;学院协助企业进行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派出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协调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起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通过契约合作模式本院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与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形成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试点,企业设立“博奥奖学金”以及校企合作联办学生技能大赛等合作。实施了有效的厂中校教学,努力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零对接。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悦康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形成双方联动的订单式培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显著提升,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发挥。两个专业均成为“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优质骨干专业。
2引入企业文化,实施校企结合文化培育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引入天津医药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实施校企结合文化培育的育人模式,实施以对学生的思想***治培育为核心,医药行业精神文化融合学院校训为基础,医药企业制度文化融合学校管理制度为着力点,医药职业素养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为抓手,促进彼此文化和观念的大融合,用企业核心文化理念和优秀的企业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3]。本院中药学专业群紧贴天津市中医药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天津中新药业集团公司中成药生产与中药学服务的产业集群优势,建构出将企业的中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进专业、进课堂,创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高职国际化教学理念。在传承与发展间探索出“现代化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国际标准+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中药特色技艺”目标定位,体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创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新路径。探索与实践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中药学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示范专业,成为“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优质骨干专业。专业建设成果“高职中药学专业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对接的创新与实践”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3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师资优势互补
通过多路途、多形式提高全院的师资水平,只有师资队伍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才具有人力资源基础,才能打造出专业和人才的特色与品牌,只有专业和人才有了品牌和特色,校企合作育人方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具有知识性、技术性与职业性的综合体,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双方共建教师团队为出发点,促进双方融合,协同探索构建一体化育人的合作平台。企业内熟悉职业要求的高水平的工程师,往往具备专业知识、了解核心技术,他们有些具有较高的学历或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但是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他们是工作岗位上的行家能手,却不太适合对高职人才进行教学培养工作[4]。因此企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一些影响;在企业一线工作多年的技师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娴熟,但专业理念知识有局限,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实践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他们可以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操作,却无法解释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单一类型的企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本院在实施“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实践过程中,采用了“双向融通、双轨管理”,搭建起校企“双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即学院与企业的双方积极沟通、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双方互相融合;双轨管理要求高职院校既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管理、考核评定,也要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定;同样教师在企业实践时,企业既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考核,也要对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校企双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势互补,发挥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打造出来“双师型”教学团队,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稳步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和学生各方共赢的局面。
4结语
本院目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校企协同深度融合还未形成完备的融合体系,仍有可开发的内容,在今后应从有效合作角度出发继续优化合作模式,建立与校企合作育人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及制度基础,调动行业集团的管理优势,促进企业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把校企合作育人纳入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由相关的部门负责建立制度,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条件;鼓励本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等工作,将参与高职院校的活动纳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范围,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取得更多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良.校企协同双主体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8,25(18):22-24
2景仕荣,吴金铃.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7,33(29):10-13
药学类专业篇4
关键词 生物化学;糖类化学;教学设计;中药学专业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5-03
1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1],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要求,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并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实施效果,形成教学方案[2],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化学中的“糖类化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八个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大W二年级本科学生,全为理科学生,专业基础较好。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知识。但本章内容涉及多种糖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应用,内容较为繁杂,且与日常生活及医药学联系较为紧密,更侧重于应用,需要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学知识加以扩展。
3 教学内容
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英君主编的《生物化学》(第2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糖类化学”教学设计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糖类化学”,内容安排1学时。“糖类化学”在实际授课中位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讲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之后,“糖代谢”章节之前,在物质结构与代谢章节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续“糖代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重要单糖、双糖以及淀粉和糖原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及化学性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单糖的结构,双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2)了解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主要性质,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糖类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主要性质,为后续糖代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糖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糖代谢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将糖类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糖类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将本章内容与酶的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出现的实验现象;将相关中药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5 教学策略
在本章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问题式和研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突出形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优点[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药的药效与其成分及物质结构相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设计一个学时,第一节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属于了解内容;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讲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节重要的双糖、第四节多糖、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是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
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糖?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的***片,从而给出生物化学意义上糖的概念,引出本章内容――糖类化学,并概括介绍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简单介绍糖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例进行介绍,可将学生以往所学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结构是怎样的?葡萄糖的结构赋予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节重要的双糖,此部分简单介绍麦芽糖、蔗糖和***糖的结构及主要性质。第四节多糖,主要讲授同多糖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内容涉及其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三、四节可通过对比学习,同为双糖,三种不同寡糖由于构件分子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而三种同多糖构件分子相同、连接方式不同,结构、性质和功能也有较大差别。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此部分还可结合相关实验加以讲解,如酶的特异性实验中[4],麦芽糖可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不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通过具体现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属于课程延伸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此部分可作为学生课外自学部分。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由于本章内容是“糖代谢”的前导内容,因此,学生可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以此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糖类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板书设计
黑板设计 板书写在左侧,书写大、小标题等主要的教学内容,板书内容随着课堂进展逐步展示出来[5],形成提纲,便于学生把握本章重点内容。
多媒体设计 通过PPT展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配合文字及***片,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展示章节大、小标题及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重点以彩色强调,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及重点有一个整体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8 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
1)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实例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如甘蔗、土豆、棉花等,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糖?糖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怎样命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引发课堂讨论。葡萄糖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有几种结构?是否可以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知识面。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单糖的化学性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葡萄糖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生化指标会有什么改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如何快速检出?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L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
1)布置作业:葡萄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血糖如何检测?快速检测尿糖的方法有哪些?淀粉和糖原有哪些异同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结构与功能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并与相关实验进行结合,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中药学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中药有效成分与糖类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药效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校园网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类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学生不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延长“有效学习时间”[6]。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的知识掌握较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注意实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生活实例或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紧密连接,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等.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35-37.
[3]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30.
[4]郑晓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药学类专业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
毕业实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运用当前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要步骤,同时此关键阶段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是后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高质量药学人才,在培养模式、实习内容及方式、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规范实习的各个环节,探索和改革符合培养药学人才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体系,对我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编写实习文件,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教学文件是实习过程的指导书,根据各毕业实习点的特点和要求编写实习教学文件是提高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派出专业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并研究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据此分别编写出计划等实习文件一套,在编写大纲中,标明对实习的需求以及监管规则,明晰实习的目的、需求、内容和绩效。
二、形成实习流程的模式
1.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根据中药学、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工程、市场医药营销等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学生实习基地将有所区别。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把科研院所、药学监管部、制药单位、制剂和药房、医药营销公司、中药种植研究部或公司等归入我院实习场所范围;经过实地考验、刷选、构建、甚至带教的筛选等几个环节,最后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2.制订和下达实习方案。学校根据此学科培养目的要求,在结束第七学期前,审定其实习方案;然因自择实习单位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我们对其分别提出符合其自身状况的具体实习方案。最后上报所在学院相关主管部审批同意后,方案得以实施。考虑到规避实习与就业之间冲突,我们尝试把毕业实习分成两部分来进行:(1)学生可利用第六学期末暑假,提前“预实习”,事先做好开题和论文书写的数据文献检索,加强实习效果;(2)学校主导为主,在第八学期安排相关人员值班,这可实时处理实习细则。3.选择及申请实习场所。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监管力度,学生应当书写《学生实习申请表》(《实习表1》)或《学生自择单位实习申请表》(《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选择学校下达的实习方案实习者,则填写《实习表1》;自主选择实习基地及指导教师者,则填写《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4.协商和审查实习申请。当提出实习申请书时,同学的意愿须经相关指导教师的审批,在此期间,指出实习基本要求,同意后签相关意见,然后二级学院根据其意见,继续审批,从实习场地是否符合实习的需求、实习内容是否适当、实习场地之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最后签意见。5.批准和下达最终实习方案。分管教学院长参考指导教师、二级学院对同学申请的意见做出相应指示。另外,一些同学自主选择的实习基地,通过最终审查后,再向实习基地的教师实习指示的方案以及颁发相应的聘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和培训。6.学生办理离校前的准备及手续。实习前一周,根据学生申请实习的情况,邀请学院有经验的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各类型实习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更快、好地适应实习环境。7.实习基地信息回馈及实习过程记录。为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须当即填写《实习回执表》,由实习单位盖章后,一周以内将表交给或者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面谈、会议、网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反馈。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实习,其实习内容分阶段进行,要求写实习报告并持续写实习笔记。
三、加强监管,提高实习质量
1.派定实习辅导教师,明确责任。在增强实习质量条件下,二级学院应当任命专业能力强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基地可实习双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的药学技术人员任第二导师。指导教师职责与任务是:(1)据大纲要求编写实习指导书,贯彻执行实习教学方案;(2)联系生产实习单位;(3)实习中,须严格要求、加强辅导,精益求精各个教学任务;(4)实习生需接受正确的导向与监管,适应其实习和生活的状况;(5)实习完成后,在整体做工作报告后,完成相关实习资料的整理。2.增强实习期间纪律,稳升实习效果。通过完善***团建设,加强同学自我监管,同时同学之间互相督促。(1)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基地规章制度。(2)实习期间人数达到实数的三分之二时,才能评算实习相应成绩,相反则视情况给予相应补实习的资格。(3)针对无特殊事由不进入实习者,除遵照学校考勤制度处分之外,成绩还要以零分来计,且无补实习资格,不予毕业及延迟毕业。(4)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度,保护仪器装备,确保实习安保。3.构建严厉的考勤规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勤等情况进行记录,当实习结束后上交并存档;实习中,对实习生先考察,在给出合适分数。
四、明确目标,科学全面考核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其实现的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2)形成稳重的就业规划,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此阶段是“预就业”的过程,除完成实纲完成任务外,还应该提高适应环境、交际及团结意识,增强就业意识,综合评定实习成绩。1.实习文件考核。(1)考勤记录表。按照企业的规章,学生进行签到或打卡上下班,待实习完成后,将经带教教师签名的签到或打卡原件或复印件交给学校,为成绩参考提供依据。这为学生完成校园到社会角色转换提供帮助。(2)实习基地评析表。参考同学工作态度、临床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实习基地做出细致的量化评析表。①监管学生实习表现;②根据企业反馈意见,改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以符合现代企业标准;(3)毕业论文。学生根据实习中实际工作的深刻体会,写毕业论文,锻炼写作能力,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给予表彰,重视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习考勤和单位评价以四级评分制实行,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2)以百分制评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回校一周内,就实习纲领、规划等方面反馈自己的建议以及意见,为下一届的学生实习做准备。
五、结语
我校药学院本科历届各专业毕业实习的成功范例[1,2],从毕业实习文件、实习流程、实习监管和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对实习质量监管控制系统做出初步分析,基本建立了药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然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学院投入资金不足,双导师制因企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而迟迟不能实现,毕业成绩的总评也存在着专家不同意见等,但我们把实习与就业统筹兼顾,分类、分期实现,既保证了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又保证了学生实习质量不下滑,为提升药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宁.对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期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22-123.
药学类专业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类院校 ;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研重点项目“医学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评定指标设计”(项目编号:2015xjjy010)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有30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相继设立该专业。各高校由于该专业新、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是参差不齐。
安徽中医药大学2006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医药类院校中开设该专业较早的高校。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对高校中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
1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2006年开始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医药类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如何能既结合医药类院校特色,又能凸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1.1 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校在2015年起全面启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调整为例:课程学时之前为72理论学时,之后调整为24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实训8学时自主学习的形式,新增了实验实训和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课程之前设置在该专业的第4学期,之后调整至该专业的第1学期;在第1学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基础上,后续开启工作分析、招聘与人才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着力打造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框架,以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考核方面,针对该专业本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该专业考核改革大体是:在综合评价中,原有的期末考试分占总分比70%,加上其他形成性评价占总分比30%,转变为期末考试分占总分比50%,加上其他形成性评价占总分比50%;从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形式增加了实验实训和自我指导考核;考核方式在期末考试、作业等基础上增加论文、小组竞赛等;考核主体也由以老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考核和学生互评等形式。
1.2 大力引进各项专业实训软件
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新增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近几年本专业引进了招聘、人才测评、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软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和实训室,未来几年准备陆续引进所有专业课程所需的相关软件,完善实验室配套,加强实验实训教师培训,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推进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1.3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大力投入实践基地建设,尤其加强校企合作。本校新增了第三学期,带领学生走向企业、了解企业。本校大力邀请来自各大高校老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协作,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着力调查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达成高校间、校企间的协作,实现高校和企业间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完美对接。
2 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探索
在全国300多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医药类院校起步晚、专业新、师资薄弱、硬软件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该专业在整个学校以及整个专业大类中的发展速度。如何通过专业改革实现成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培养
可雇佣性的概念在上个世纪初被提出来,很多学者认为可雇佣性是复杂的。Hugh-Jones 、Siobhan ( 2008 )认为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可雇佣性可以从用人单位、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Yorke 和 Knight ( 2006 )的定x是,即可雇佣性由一套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组成。Andrews & Russell (2012)从企业的角度将可雇佣性细化、Hillage 和 Pollard ( 2009 )则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将可雇佣性阐释。[1]
国内不少学者也针对可雇佣性方面进行研究,例如,闫岩、任广新( 2013 )根据可雇用性问题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叶红春等( 2013 )通过可雇佣性研究倡导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
2.2 企业对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调查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认为他们能够进入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实践、所学专业、学生时代的工作经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毕业时与企业签约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待遇、行业发展前景。[2]但是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职业道德和忠诚度、专业背景、营销与沟通协调能力、 机器使用与实践操作技能。[3]
虽然可雇佣性相关理论研究较多,但是有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考虑,需要进行一定样本量的企业需求调查和医药类院校人管专业培养调查,比较企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医药类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优化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体系。
2.3 基于就业导向的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比较企业岗位对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培养,形成一套可以借鉴的专业人才可雇佣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质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是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主要围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4]
3 结语
医药类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较少,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医药类大学中是开设该专业较早的院校。但仍然存在专业新、硬件薄弱、软件不足等问题,结合医药类院校的特色,如何通过专业改革获得专业成长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碧英,杜欠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结构及其启示―基于高校和企业的双视角研究.现代管理科学[J].2016年第7期.
[2]周文洁.湖南省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现状调研报告.职业技术教育[J].2011年第2期.
[3]王馨晨,荆炜,***建宁.就业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思考.兰州学刊[J].2013年第8期.
[4]张静.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育与职业[J].2015年7月.
药学类专业篇7
关键词: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构建;实施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28-04
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基础化学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重任,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支撑,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式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为:“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对口招生”模式。[2]江苏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高职“专转本”中高职衔接渠道、高职“专接本”中高职衔接渠道等。[3]
江苏职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主要招生为“五年一贯制”,面向江苏省,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隶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分为药学类和护理类两大类,每学年招生规模各1000人。药学类主要办学模式见***1。护理类有护理和英语护理两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贯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体系,避免了中高职衔接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五年一贯制更具系统性、整合性和连续性,教育效益明显。学校五年一贯制从2002年开始试点并招生,已经办学15年,且进行了系列研究改革,加强了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办学已经成熟,教学效益明显,在市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处于领航地位,在省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口碑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五年制高职缺乏优胜劣汰淘汰机制,教师缺乏压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
除五年一贯制外,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还面向本市招生3年制中职中药、3年制中职药剂、4年制护理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较小,每学年约200人。由于生源与就业的压力,学校中职药剂专业采用“3+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合作,中职护理采用“4+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的学历,中职药剂专业“3+2”中高职衔接与中职护理“4+2”衔接模式研究意义不大。该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出现了重复,需进一步完善。[4]
五年一贯制教学在学校已经成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学校尝试“专转本”和“专接本”衔接模式。“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全日制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结合。[5]“专接本”教学,可以引领学校探索本科助学工作,对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有效e累发展后劲,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专转本”教学为第一学历,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与“专转本”教学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层次,提高社会竞争力。[6]专科培养目标更注重于技能培训,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复合型社会建设者。
***2 学校药学类各专业基础化学成绩分析
目前,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专接本”自学考试。近年来,学生通过“专转本”入学考试,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深造。
二、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学习现状
学校中医药系14级高职药学类6个专业学生基础化学的学习成绩见***2。从***中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0分以下人数达32%,几乎一半不及格;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成绩也不理想;中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成绩相比较理想些。这一方面与进校分数有关,另外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专业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门科目各100分,满分为300分,其中4门课中3门为化学课。由此可见,化学在入学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化学知识晦涩难懂,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显得极为重要。
三、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开发各专业必备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该模块为各专业共性部分;研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学、中药五个专业的后续课程,开发适合于各专业的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专业对接基本能力模块;研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大纲,开发专转本衔接理论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知识。根据学生所需,选择自己对应的模块学习。利用选修课,进行物质结构专题讲座,进行“分子模型制作”科技节活动,根据作品情况,评出相应奖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具体思路及方法。见***3。
(一)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习的动力
基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无论学习态度,还是文明礼貌、言谈举止方面都表现出重个性轻纪律的陋习,利用课余时间,引用圣贤经典智慧,熏陶学生,改变目前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素养。通过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明事理、讲道德、尊敬师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风貌。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开发必备知识模块和必备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自信心
钻研基础化学教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基础化学知识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碎片,将知识模块化,分为不同的学习培训包,强调必备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开发必备能力模块和必备知识模块,供五年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学习和使用,降低学习难度,改变目前及格率低、优分少的现状,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培养其自信心,鼓舞其学习的志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发专业对接知识模块和专业对接能力模块,满足专业需求
研读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和各专业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依据行业岗位要求,结合基础化学的特点,融合后续课程对基础化学的知识要求,将基础化学知识碎片串起来,整理并开发五年制药学、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础化学与专业对接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包。将基础化学知识模块化、项目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础化学教学与专业后续课程有效对接,从而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具体专业对接知识和专业对接能力。见***4。
(四)拓展提高,进行中高职衔接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结构模块是教学的难点,但它是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的重c,而物质的结构与数学立体知识息息相关。开发并补充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数学简单立体知识学习。增加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通过“分子模型制作”比赛,使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提高“专转本”衔接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物质的结构鉴定基础,将基础化学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开发并补充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知识,在常规教学中融入“专转本”衔接的内容。研读“专转本”考试大纲和高职高专化学教材,开发“专转本”衔接基本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模块,开发专转本系列辅导资料,将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提高学生升学率和步入社会的竞争力。
(五)循序渐进,常规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
探索技能大赛与专业对接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学”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反馈、边操作、边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技能水平,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研究开发扩展提高知识体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大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教学结合“分子模型制作大赛”和工业分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将技能大赛的知识与专业对接模块进行融合,使技能大赛常态化,使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种子选手的选拨,减少技能大赛培训时间,降低大赛培训成本。
四、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
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中渗透实践技能,实践技能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遵循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药学类专业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地编排课程内容, 经过两年的探索及应用,开发了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等校本教材,我校学生参加工业分析技能大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连续两年学生考入本科的升学率远远高于省内外各兄弟院校。
参考文献:
[1]孙P.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2]陆晓东.江苏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17).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4]管德明,杨帆.系统论视域下中、高职教育衔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药学类专业篇8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47
中***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100-02
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出现了“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观点,其中以“小整合论”为主流观点,即将课程等同于教学,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有效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基于“小整合论”的指导思想,国内学者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3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4]。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本校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
1 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本校师生进行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师生对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态度、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以及个人信息素养构成与状况等。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答卷326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答卷93份。另外,本次调查还随机访谈了专业基础教师20人次。调查数据采用人工核查与Excel进行统计。
1.1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比较满意的主要有学习兴趣增加、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喜欢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有助于理解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不满意的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合适的学习资源太少、网络对专业基础学习帮助不大。调研结果见表1。
1.2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效果比较满意,认为信息技术能促进有效教学。大部分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但同时也认为,收集、整理和改造多媒体课件很费时间,会影响其他教研工作。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培训。通过与教师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说明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另外,通过访谈还得知,大多数教师上课的多媒体课件是从网上***后经过适当改造而来的,自制的很少。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中,教师网络利用能力较好,但复杂课件制作能力有待提高。调研结果见表2。
2 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失偏颇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等于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精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就越紧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调研也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是现代化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认为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将所有教学环节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认识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教师成了多媒体课堂的操作员,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只是教师展示的最终结论。
2.2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还不太习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认为在网络学习中不能把握学习重点,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有学生认为,网络对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帮助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还未摆脱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训练和习惯。
2.3 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主要由网络***后经简单改造而成。在访谈中也发现,目前教师普遍掌握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是PPT,制作技术简单实用,而其他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3DMaxs等很少有教师能熟练应用。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也很少有教师把网络资源直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经常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师数量偏少。这些情况表明,在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已经进行,但起点层次较低,仅限于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教师缺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技术素养和理念。
2.4 学校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本次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丰富,特别是适合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网络课程中存放的教学资源很少。这一问题可以从教师调研情况中得到印证,即愿意将教学课件进行共享的比例仅为16.2%。这说明共享观念滞后和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是造成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育中的运用,而应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自觉用建构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让信息技术既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又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服务于教学管理。校方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展讲座,分类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3.2 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探究式学习方式暂时还不能接受。因此,要推进教学改革,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环境和条件,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实现“被动型”教学模式向“主动型”教学模式的转换。特别是要发挥学校现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优势,将教师精心搜集和组织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供资源评价。
3.3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
教师的课程整合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教学中能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解决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让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学会用论坛、微博等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把计算机当作备课、授课、组织教学、调控学生活动的工具。通过熟练掌握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汇集专题资源,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方法中,实现深层次整合。
3.4 加大投入,促进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现状就很难改变。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奖励办法,提高教师主动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师愿意、乐意将手头上的好资源贡献出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项目立项的形式,组建团队开发、整理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学校专业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4 小结
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领域不可抗拒的潮流。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又不忽视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③高校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激励机制,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效与教师的奖金和评聘挂钩,从而保障教学资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26(1):7-15.
[2]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28(10):74-77.
[3]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3):63-67.
药学类专业篇9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 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 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2所示。
从***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专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合后基础化学课程实施要素梳理。整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1)定位准确和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及要求、建议、注意事项、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中突出基础化学整合的特点。(2)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等都要以大纲为准则。(3)实训条件要求。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单列,会存在与理论课内容错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制作PPT或光盘,让学生业余时间预习观看。(4)其他教学资源。要围绕大纲和教材重新书写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编写学习辅导和出试卷,制作PPT等,完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绅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2000:3.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25-30.
药学类专业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药学;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实践
[中***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c)-0136-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rder-form training model in pharmacy major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 Ben-jun SUN Xue-fei
Department of Pharmacy,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Shenyang110101,China
[Abstract]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ze and number indicates that the students and parents get more and more rational in the selection of major and college,but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spects do not get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Order-form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hich makes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ore targeted and further solves the "enterprise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student employment difficulty" issue.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alls for the innovation of order-form training model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imple model are revealing themselves.The target of order-form training model is to solve the student employment issue and enable student-enterprise mut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Pharmacy;Order-form training model;Order-form training practice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机会进入高职高专类院校学习。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特点具有行业性、职业性及实用性,说明了高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学有所用,能具备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去涉猎工作岗位[1]。
1 高职院校药学类订单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医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是中国未来十年预计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行业发展、人才先行”,如果没有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的人才储备,必将使我国的医药事业如早产儿般先天发育不足、后天畸形,势必会阻碍我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庞大的人才需求使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应运而生,并且专业划分更加明细化。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为医药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但是在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策之下,“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问题昭示着我国的教育存在只注重学习专业理论不注重培养专业技术的畸形培养模式。为了解决这种教育与就业相脱节的现实问题,多所高校进行了订单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
2 订单培养的几种模式
2.1 学前订单培养
学前订单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入学前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达成一致,学校根据提供的相关数据来确定招收学生的数量,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等方式择优加入订单班,订单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过程均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这种管理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上的管理,也是考试考核方面的管理,在校学习过程中,企业随时可以与学校就学生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协商,随时根据企业未来要求灵活的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销对路”[2]。学前订单的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人才,但是这种模式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专门化而忽略了教育的全面性,学生只学习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这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对专业知识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被动地被列为培养对象,往往不能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很难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学而不精,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不到人尽其才的培养目标。
2.2 毕业订单培养
毕业订单培养通常被称为“2+1”模式的订单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统一参加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学生离开校园去企业里实习一年,这一年里,学生在企业参加相关岗位的培训和实践,学生在一段学习和工作之后参加企业的用人选拔,成绩优异者或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毕业后可以在企业继续工作,成绩略差者将在实习期满后离开企业。这种订单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对学生的岗前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人难问题,但仅通过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直接去企业工作,很难及时获取上岗需要的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及上岗证书,企业与学生的相互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上岗后容易“流失”[3]。
3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针对校企合作出现的现实问题,本院药学系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3.1 订单培养的新探索
学校采取了介于学前订单培养模式和毕业订单培养模式之间的学中订单(一年制班)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开学之初,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到学校对大二学生进行专场组班招聘,并进行为期一年的多次岗前培训,期间或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课间实习,达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4]。所谓课间实习就是学生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到企业接受实习培训,使学生能够边做边学,参加企业的基础工作。同时根据课间实习的表现和大二在校学习成绩进行相应的订单班奖学金表彰。学生升入三年级之后,企业根据订单约定对订单班的学生进行岗前考核,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考核合格而被直接安排到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并能获得实习工资。学习中订单缩短了校企合作培养期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获得人才的紧迫需要,同时缩短了学生的实习不应期,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就业观和价值观[5]。
3.2 订单培养的定位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直线性”的培养模式,所谓直线性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和学科的设置、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结构等,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能直接应用到企业实习中,消除以往的“所学非所用、所学无所用”的教学弊端[6-7]。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逐步明细化、科学化,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职业教育必将呼唤订单培养模式的推广,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药行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使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代接轨,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接轨,订单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应运而生。
3.3 订单培养的实践
近年来,学校积极巩固和发展与广大医药企业已建立的传统友谊,发挥广大校友报校之情,依托医药行业协会的引领、协调作用,赢得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支持,开展多类型的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如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将整个系的专业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营销类和制药类,营销类主要包括医疗器械营销、药品营销和医药物流等专业,制药类主要包括中药制药技术、中草药炮制与加工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学校根据这两大类的专业划分来开展订单培养实践,分别设置制药类和营销类两大岗位群,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先后与沈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了“三九班”和“唐星班”。药学系通过与企业的洽谈最终达成协议,以宣讲会的形式向大二学生传递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在这种学生和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上,学生能够直接针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向实习单位提出疑问,企业可以当面进行解答。宣讲会结束后,有意向的学生可以填写报名表并上交系领导,一周后企业到学校进行对报名学生的面试,面试主要以非结构化面试的形式进行,面试后,学生和学校及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整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家长商谈,最终以合同为保证建立教学班。企业对学生的培训首先采取开设课程的形式进行,“唐星班”为学生开设了公司介绍、办公室行***管理、赢在职场、职业生涯规划、职场人士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药品营销、医药营销、医药客户管理、成功度过试用期和健康知识大讲堂等课程。“三九班”为学生开设了公司规章制度、安全知识、GMP知识、微生物知识、职场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实习单位的精神文化与发展目标,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树立起成熟的就业择业观,为未来扎实工作、努力完善自我提供推动力。
4 订单培养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4.1 相互融合是基础
“三九班“与”唐星班“的形成是建立在企业和学生深入融合的基础之上,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搭建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不仅能够为企业选拔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完全被动接受实习安排而产生的对待工作消极应付、对企业责任意识淡薄、实习工作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的完成实习任务等现象的发生,这种融合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4.2 相互信任是保障
学生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沈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福利待遇,其中包括“教练制度”和“双项奖学金制度”。“教练制度”即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会采取“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的方式安排老员工参加由实习学生为选举主体的教练竞选,并且规定教练的基本工作职责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接受实习学生的求助,帮助的内容可以是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解答,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迷途点睛。“教练制度”使学生加深了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增加了对工作的热情、强化了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培养了学生在企业中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激发实习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双项奖学金”即企业按照学校的奖学金标准为实习学生提供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与学生总数比例和获得奖学金的金额都与学生在校的奖学金设置相同,使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够在获得学校奖学金的基础之上,再获得企业提供的课间实习奖学金,这种鼓励***策的出台,使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力争上游,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及,因此建立彼此的信任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保障。
4.3 共同发展是目的
校企合作无论是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还是其他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但是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能够提早为这种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规划提前到学生学业进展环节中,使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订单培养计划中的相关专业学习,最终顺利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做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彻底解决学生“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尴尬现状;在此培养模式实践进行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按照其发展的需要,量体裁衣,与学校商定培养计划和招生规模,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使学生学有重点,做有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工作中成长,为了企业的明天和自己的全面发展而努力,真正做到与企业共同发展[8-9]。
综上所述,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模式,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其必将成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涛.论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92(27):28-30.
[2]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淑兰.教育评估和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策走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35-38.
[8]洪成文.加拿大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1,(9):54-57.
[9]刘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