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篇1
关键词:黑臭河道治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中***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河道是包括河堤、河床、护坡、水体和生物等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河道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城市河道变得黑臭,给河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时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水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一、上海地区河道黑臭的成因:
上海地区的河道黑臭的一般原因都是因为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净化能力。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一种有机物污染的极限现象。具体的成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河道接纳了大量的工艺废水、生活垃圾废水、农田化学废水、牲畜的粪便废弃物及各种重金属废弃物。大量的污染造成河道内溶解氧几乎没有了,才使的河道的水质变黑发臭。
2、上海地区的潮汐特点是每天两潮水,河道较密对污水的排出较不利,容易发酵产生变质,造成反复污染,同时上海处于长江和黄浦江的下游,上游下来的各种污染经常在这里沉淀造成污染。
3、上海是高度发展的城市,城市建设、市***建设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地下水、河道、管网的水系不能完全畅通,河道水系结构复杂治理困难。长期以来上海地下水的雨水管线也被用来做污水管,使的污水没有办法排除形成污染发臭。
4、由于污染的严重,环境的恶化,造成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一环(底端腐蚀群落食物链)严重缺失,造成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消失殆尽,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分解,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另外一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现在上海地区的农村河道治理改造工程,一般都是简单的采取河道两边打桩在插上预制的水泥板。这样外观是好看了,但却是阻碍了水体与岸滩间的养份交换,大大减少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二、河道黑臭的治理办法
治理本地区河道黑臭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概况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
1、物理方法
主要是引水换水和底淤疏浚;
2、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3、生物方法(生物加生态修复技术)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三、上海黑臭河道适宜的治理方法及原因
比较下来我个人认为生物-生态技术最适合也最科学。这是因为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决定的。
上海地处黄浦江的下游入长江口,常年水流喘急应该比较适合采用引水换水作业,但由于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内陆河道成断头河,影响了河水的流动。要想改造难度较大,时间很长。特别是上海的河道富营养严重要想通过换水来治理必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
底淤疏浚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采用化学方法主要是化学絮凝处理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曝气复氧法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曝气复氧法在上海推广还是有局限性的。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河道中含有较多的工业废水,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可燃气浓度较高时,有产生爆炸的可能,纯氧曝气池周围要设为防火区,对区域要求高。其次,自控仪表多,维护保养工作较多,且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热量不易损失,而且没有有效散热的手段,因此夏季进水温度较高时,一旦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最后受氧源限制,如果没有专业的空气分离厂制造和供应足量氧气、而是依靠污水处理场自身制备氧气,会导致纯氧曝气法的运行成本上升、增加管理难度。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物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生物治理就是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复氧得以恢复,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1、是能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特点2、标本兼治
生物技术治理河道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特点3、施工简便,投资小
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投资规模小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在生物治理的同时生态的修复也同时进行,这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给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河道治理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apanese rivers, from rivers governance development stage of summarizes Japanese river 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Japan learning method,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amely the river harnessing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 ahead, keep spac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etc.
中***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河道,其水质清澈,鱼虾漫游,植被水土保持完好,全域污水收集达到100%。河道治理的成果得益于建设资金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维护。
河道治理篇3
年至年度,我镇有196条三、四级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其中三级河8条、四级河188条。按照镇***、***府制订的三年河道整治计划,年需完成三级河3条、四级河50条。到目前为此,三条河已完成城南中心河,长1.94公里,土方4.1万M3;石桥中心河,长2.25公里,土方4.73万M3;在建的西八里港河,长4.8公里,土方12.5万M3,工程将于本月底完工。四级河已完成100条,在建18条,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发动形成氛围齐心协力搞整治
实施河道整治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责任大、任务重,离不开全民参与。因此,搞好河道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在认真学习有关河道整治工作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动员各村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公开信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河道整治工作的意义、目标及要求。通过深入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领导重视组织建全求真务实抓整治
宣传发动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关键。在河道整治工作中,我们镇***、***府充分认识到加强领导工作是决定河道整治工作能否推进的关键。一是组织健全,一把手亲自抓。镇领导,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书记挂帅,镇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的河道整治工作领导组,成员由各村书记及镇属事业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河道整治办公室,具体部署和组织河道整治工作开展。二是文件跟上,分解任务。镇***、***府联合发文出台了《实施河道整治工作的通知》及《河道整治工作考核办法》,把全镇境内的四级河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并明确年目标任务,确保河道整治工作扎实、有序、顺利开展。
3.制定计划措施跟上真抓实干促整治
实施河道整治工作离不开资金做保证。实施前,镇组织水利站专业人员开展调查摸底,对每条河道按所属行***村(居)、河名、总长度、淤积土方量、造价等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拿出了实施计划。据统计,我镇近三年内需疏浚三级河道8条,全长25.24公里,清淤积土方58.6万立方米;四级河道188条,总长度154.5公里,清淤积土方118.9万立方米,共需疏浚经费776.64万元。由于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资金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三级河整治划镇统筹组织实施,四级河整治由受益村组织实施,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按2元/方土进行补助。根据测算,镇年将拿出280多万元贴补资金用于村级四级河道整治,不足部分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弥补缺口,有条件的村对淤土实现了“一土多用”,优先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节水工程填土,制造砖瓦等,如张八里村、新庄村等,降低了工程成本。方庄村、平明村、建设村等通过填废沟呆塘,增加了土地面积、抬高了低凹农田。
为了切实推进河道整治工作,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是分解任务到位以点带面推进。我镇按三年实施计划和市交任务,今年需完成50条四级河道整治任务,完成总长度51.33公里。在各村受领任务后,镇选择了2个村为河道整治试点村,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指导和推进全镇四级河道整治工作,使之在全镇范围内迅速掀起高潮。
——是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整治效果。我们根据我镇四级河现状,确定整治标准为“三清一建一改善”,即清淤泥、清杂草、清垃圾,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和队伍,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改善水质。为了达到要求,镇河道整治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划片包干分赴各村,做好施工前的淤积土方实测、施工中的技术指导、施工后的工程验收。镇河道整治办公室做到挂***作战,全程跟踪每个村的河道整治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掌握工程量、整治效果等。
——是实行奖惩机制富有成效开展。镇除了实行“以奖代补”,对当年验收合格的四级河道所属村将给予0.5—1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为确保全镇河道整治的顺利实施,还邀请镇人大检查指导工程的实施,并设立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河道整治工作富有成效开展。
河道治理篇4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河道治理篇5
关键词: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 the worse, the river ecological control,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measures,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investment channel, increase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 words: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分类号:TV85
1、河道亟待治理的原因
1.1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整治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倡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自净能力降低。天然河道均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泥衬底和护衬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体与土地、生物和环境相隔离,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降低。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功能符合预定功能的要求,必须确保河道有较大的自净能力。
1.3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阻。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开发、处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故河道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传统河道整治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河道整治的良好借鉴模式。
1.4洪涝灾害的危害增加。河道被裁弯取直使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道泄洪功能减弱,给防洪带来了隐患,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2、建设生态河道意义
2.1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水利建设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田水利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不一样。改革开放后,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河道治理出现了新的“硬伤”,生态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课题。进入21 世纪,水利已经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该是生态型的。
2.2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水景观建设的最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
生态河道的建设, 既实现了河道的基本功能, 又改善河道环境, 在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水流、水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 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保证了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从而保护了河道的水环境。生态型河道已成为一种景观。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河道设计的思路
3.1 截污治污, 加强管理, 是保证河流“水清”的必由之路。“水清”是发挥河道基本功能的首要方面, 从影响水清的因素着手, 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严格控制、杜绝企业污水不达标排放, 有条件的尽量汇集管网后集中处理, 并加强***管理力度; ②对集镇或居民聚集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取工程截污处理, 通过沿河埋设管道, 设立分级沉淀池, 进行集中沉淀过滤, 并经过土壤吸收有害物后溢入或渗入河道; ③除主要行洪通道外, 通过设立多功能拦污栅, 建立保洁队和保洁措施, 保证已整治河道功能的发挥, 达到建设一处发挥一处效益的目的。
3.2水体置换, 吐旧纳新, 是让河水重新“流畅”的重要措施。在河道整治过程中, 要注重区域内水势流态的动向和势头分析, 按照河道级别及其功能特性, 进行不同标准的疏导, 不仅要考虑主干河流的行洪要求, 也要沟通小河道, 让小河道水流加速, 疏通河内及下游阻水障碍,突出“治静变动”的技术措施, 达到“水体置换, 吐旧纳新”的整治效果。
3.3建设生态型堤防, 保留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 是营造“岸绿、景美”的基本条件。河道整治中要注重生态堤防的建设, 对集镇和开发区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水、各类动物与水共存的空间, 通过建设亲水平台和植树种草,达到安全和亲密感的效果; 在农村河道整治中, 以疏浚为主, 加固处理陡坡易坍塌岸边, 保留、培育好两岸的原生植物。河流纵向整治, 要保留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 使水流时快时慢, 不仅有利于水生物的生存, 也体现了原有河道的自然景观。
4、乡村河道的治理措施
4.1 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确定、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
首先将基本功能消失殆尽的部分骨干河道和农民居住集中、淤积堵水严重、水质问题突出、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河道列为首批整治对象。这批河道整治方式先是通过上填(安全带)下挖(河底)边拓(河口)的方式使河道达到防洪和引、排水要求,再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植物绿化和水土保持措施,使河道能明显改善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恢复河道原有基本功能。其次是抓好面广量大的农村镇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主要是疏尽淤泥,两岸采取以种树、造林、植被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着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河道面貌。
4.2走资源平衡、节约高效的综合整治路线
在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淤泥的出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而河道两侧的耕地都能堆放(堆高为淤泥沉积后20cm 左右,不影响灌溉),能有效满足施工需要。因此,可采用以还田施肥为主,抬高圩堤、填平低洼等措施为辅的堆放措施。这种措施既保持了泥土资源的相对平衡,又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耕地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清淤方式可主要采用成本最低,效率高、速度快,清淤彻底的泥浆泵进行水力冲挖。河道清淤时间尽量安排在每年冬春季节,以不影响每年的主粮食生产。在做好清淤工作的同时,同步实现植物水土保持措施。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就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大大降低淤积速度,在下轮河道整治中只要清淤就可以了,从而极大降低了建设投资,也避免了河道与耕地的主要矛盾,使生态河道的建设走上一条良性道路。
4.3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态河道建设应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亲近,和谐自然”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腾出水体空间,加大河流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划出一定空间,以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保护边坡,防治水土流失。选择具有木桩作用的直根系植物来抵御常水位处的水流冲刷,下部配备水生植物以缓冲水流。并根据土质、水文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来配置适宜的物种,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性。这样使河道整治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4.4 坚持建管并重,巩固整治成果
河道管理是充分发挥工程整治效益的关键。为此,应以巩固河道整治成果为出发点,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整治步伐的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建立和完善河道长效保洁工作、河道日常巡查等管理机制。
5、结语
生态河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土生物之间通过水土生物间的良性循环,进行自组织和自体修复,使河道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还能修复受污染的河流水体,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篇6
河道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城市最主要的景观网络空间,河道水域地区也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人的亲水天性包括对水的亲近、接触与感受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满足人的这一天性离不开河道。因此,河道系统不仅关系城市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感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境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其水域生态系统和滨水区域在杭州整个生态与景观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杭州城市河道基本概况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有着江、河、湖、山相互交融的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自古以来,杭州就与水颇有渊源,包括从“余杭”到“钱塘”等杭州地名的一系列演变,从“海滩”到“内湖”的西湖自身的逐步变化,从白居易、坡再到杨孟瑛之后对杭州水系的治理故事,以及许多由护城河转化而来的城区河道水体和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的河道水网等,使杭州拥有浓厚的水文化气息。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杭州市区水资源丰富,市内有西湖、钱塘江、运河、西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河道。据统计,除西湖、钱塘江之外,杭州市区有400余条河道,总长度超过1000km。根据水系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五个片区,即运河片、上塘河片、下沙片、上泗片及江南片,主要河道包括余杭塘河、上塘河、贴沙河、中河、东河、胜利河、和睦港等。这些城市河道及其滨水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承担着经济开发、防洪排涝、治理水质、传统风貌保护等诸多任务。 二、杭州城市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为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12字目标,杭州对区域水环境治理愈加重视。通过截污、疏浚、清淤和配水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以及实施市区河道整治五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河道水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各种资源要素的约束,诸如城市用地紧张、点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等众多原因,在河道整治与改造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整体效果。 1.驳岸样式及其处理 在以往河道治理中,出于防洪、航运、灌溉等功能的价值考量,城镇内的河道水系往往进行渠道化、表面硬化的人工改造,如裁弯取直、浆砌块石、混凝土护岸等。而经过改造的河流,虽然保障了沿河两岸城镇聚落的防洪安全,增加了航运能力,但河流自身的景观与生态价值却大大降低,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于良好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自实施综合治理与保护工程以来,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胜利河等城区主要河道已陆续得到改造,并已初步形成集宜行、宜游、宜娱、宜闲于一体的格局。如京杭运河杭州段,针对河道自身特点,在原有硬质驳岸基础上,通过在两边驳岸近水一侧堆叠卵石等形成水生植物种植床,并配置河柳、芦苇、芦竹、伞草、美人蕉等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长势强健、抗冲刷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种类,从而很好地弱化了原有驳岸的硬质属性,并极大地强化了运河自身的景观属性和生态属性。而对于像中河等受诸多条件限制的一些河道,则通过在驳岸外侧增添植物来实现柔化驳岸硬质属性的目的。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河道或区段驳岸依然存在工程化严重、生硬且僵化等现象;抑或虽然具备生态驳岸的初步条件,但却缺乏岸边水生植物的良好配置,从而直接降低其景观及生态价值。 2.景观多样性及其精致度 总体上,杭州城市河道在历次整治后,两侧环境逐年改善,景观多样性不断得到体现,每条河道景观各显特色,尽量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在硬质景观方面,通过最大化地利用每条河道的两侧资源,科学、合理地布置景观节点、娱乐与休闲空间等,设置了游步道、休憩花架、休憩凳几、现代雕塑等园林小品以及公厕服务设施;将展现杭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雕塑、栏杆、铺装等载体融入其中,为整个绿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可识别性强。王君、明亮等在其《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中就认为,在河道景观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地域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加河道景观的差异性、多样性,同时还能够提供该地域内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等信息。在植物景观方面,所用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多,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少有病虫害发生,其园林植物配置与杭州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模式和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其自身特点,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如贴沙河沿岸的植物配置,以垂柳为沿岸的基调树种,根据每个区块的特点,包括两岸社会、人文、经济情况以及绿地的宽窄,整体上统一协调,但在局部又凸显个性,特别是在植物空间的营造、种类的选择以及植物季相的变化上都有一定差异。但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区段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没有注意乔灌木与地被植物之间的高度搭配,在植物群落的衔接上有些粗糙,球宿根植物种类与应用数量较少,在绿地的微地形营造上欠缺考虑等。同时,由于贴沙河东岸正在分区块逐渐地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因此,河道景观在进行配置时要注意与周围区块植物景观风格的协调。 3.河道监督与管理 为实现河道美观、清洁、安全等目的,杭州市除有各级属地管理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有关管理工作外,还特别成立市区河道监管中心,负责市区城市河道的设施维护、设备运行、水面清洁、防汛排涝、清淤疏浚、水质监测等监管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但部分区块还存在管理不严、监督执行力不强等情况。如有些河道岸边局部区段的绿地被人为任意践踏而开辟出一条条小道;有些绿篱比较稀疏或者已被严重破坏,没有起到较好的隔离作用,的驳岸压顶石往往成为游人亲近水面和垂钓者钓鱼的通道,从而使得来河边垂钓的人员不断增多而更难管理,游人安全没有保障。#p#分页标题#e# 三、杭州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策略 1.因地制宜,采用灵活的驳岸处理方式 每条城市河道不但具有自然属性,更蕴含着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等众多属性,有其自身特点。城市河道采用不同驳岸处理方式对其水陆交错地带的水生生态会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专家学者对具有不同驳岸方式(鹅卵石堆砌驳岸、自然泥岸、石砌驳岸和混凝土仿木桩驳岸)景观河道水陆交错界面上覆水质及界面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自然的泥岸和卵石堆砌驳岸方式更利于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并有较其他驳岸方式更好的水质净化作用。丰富多样的河岸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态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基于每条河道的不同功能,结合河道流经杭州市区不同区块的自身条件,包括河道形状、流量、两岸用地条件及外界影响等因素,应对河道予以区段划分;针对不同区段的特点,通过功能定位,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知识和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改善现有河道的生境和景观。 2.因河而异,营造差异性的城市河流景观 城市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构成,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植被、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杭州的许多城市河道都蕴含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针对当下很多河道的改造规划把历史河道与一般自然河道等同,仅考虑生态、休闲功能,从而使得各地区河道缺乏特有的人文景观等现状,马晓、周学鹰等提出应根据其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水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城市水系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健全历史城市文化景观空间体系,并从认识传统文化、调查遗产资源,保护空间尺度、慎用开放空间,保护文化生态、传承生活情态等三个方面提出历史河道原真景观保护的若干途径。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除了通过挖掘河道及其滨水区自身优势,将城市生态、休闲、产业等职能引入其中进行多元化利用,通过绿化、景观等空间营造逐步满足城市居民近水和亲水需求外,还应继续深入挖掘并利用每条河道的文化符号。不仅要在整治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充分尊重河道特色,还要掌握好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应用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差异化的城市河道景观。 3.统筹兼顾,做好河道的监管工作 在加强宣传与公共监督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杭州城区骨干河道的沿岸景观生态风貌规划、水质治理规划以及形成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与措施等;逐步开展骨干河道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与分布调查,开展理化、生物指标的监测;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式削减河道污染物,恢复完善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同时,通过河道沿线景观的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在满足河道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完善河道监管体系,从而做到不但能确保水质的安全,又能保证水环境的安全。此外,还需建立水生植物长效养护机制,制定水生植物养护标准,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定期修剪,定期监测,保持合理生长趋势,避免破坏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平衡性与景观效果。 四、结语 通过大大小小各条河道的串联作用,把城市自然和人工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多样、富有较高生态与景观价值的城市休闲空间。开展以保护为基础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并通过规划设计管理、社会公共参与实施以及***府有效监管等途径,使杭州城市河道品质逐步得到提升,进一步推动杭州整个城市品质。
河道治理篇7
1.损失重大
城市中的河道主要承担整个城市的防洪防水工作,随着城市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加,硬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其严重的缩短了由于降水汇集导致洪峰形成的时间,而且增加了洪量及峰值。通常情况下,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范围相对较小,各种管道和线路较多而且都很复杂,很容易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我们都知道,城市是***治、文化、经济以及科学发展的核心区域,如果发生洪水灾害,将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损失。
2.治理工程的防洪标准相对较低
在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将原始的水流引向下游区域,这个过程通常包括筑造临时挡水围堰和排水构造。施工时需要的挡水围堰都属于临时建筑,其级别为 4 或 5 级,设计的防洪标准不应超过 20 年一遇。在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其设计标准一般为 3 年或 5 年一遇,通常情况下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且,通常都起不到调蓄和分洪的作用,与永久型的建筑比较,它的防洪标准相对较低,而且风险也很大。近几年来,在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中,有很多由洪水将围堰冲毁、基坑被淹没等引起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等现象。因此,要编制防汛预案好,同时要建立健全的防汛应急体制,极力要做好城市河道治理的防汛工作。
二、做好防汛工作的途径
1.编制防汛工作的预案
防汛预案的编制要做到科学、合理而且适用,保证其可操作性,耐得住实践的检验。根据因地制宜这一原则,对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材料和设备充分的利用,做到就地取材。要对有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进行级别的划分,对其划分需根据分级处置的原则,同时根据不同级别的洪水及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制定相应的、合理的防汛方案。而一套完整的防汛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本情况。首先,对河道治理工程规模及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的叙述,然后对施工方案的设计及对工期的安排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另外,还要说明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位置和地质情况及水文资料。不仅如此,对河道治理施工区域的洪水突况及洪水险情源进行综合分析,介绍可以影响防汛工作安全进行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对该治理工程及施工区域存在防汛安全隐患进行详细介绍。说明施工区域上下游的实际情况及工程失事后造成的影响。第二,明确组织体系。首先要明确防汛工作指挥机构的各个组成单位及职责。了解防汛工作指挥机构的组成,掌握各组成部门在进行防汛工作时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对防汛指挥机构的组成和各工作人员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行一定的了解。更要了解各组成单位及各个成员所担任的职位及责任,还有他们的联系方式。第三,制定应急对策。合理的应急对策应该包括技术方面的措施、足够的物资储备量和紧急救助方案。技术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工程技术方面的措施、排泄超标洪水的方法、洪水警报系统、洪灾的分析、洪水调度及对洪水实时情况的监测等。紧急救助方案一定要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当洪灾发生时,能及时开启救援系统,保证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第四,相关的***和表。应该具备工程施工的平面***、剖面***,还有防汛调度***及安全转移路线***等。防汛方案编制完之后,需要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员工应急救援的培训。
2.建立防汛应急体制
2.1 做好防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做施工围挡。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之前,要先做好施工围挡,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严格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避免危险情况发生。切记要做好警示牌。第二,检查施工围堰。对施工围堰的堰体进行检查时一定要仔细,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汛期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巡堤检查,应该将围堰的迎水面坡脚划为检查的重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及解决。第三,对临时设施的监控工作。要严格监控临时用电、施工基坑、临时民工住房、临时工棚、施工机械等,加固容易被风吹走的临时建筑物,并合理安排室外物品,防止被大风损坏或吹走。在雷雨天气到来时,应该禁止进行高空或者室外等危险的工作,并对临时用电设施做好防水工作,防止触电。第四,管理好排水设施。疏通好排水设施,并对其进行加固,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增加排水系统。防汛前要检查好设备的开关是否灵敏,保证其可以正常使用。
2.2 建立应有的警报系统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防汛警报系统,对河道的水流情况进行监控,防汛警报可以及时让有关部门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巡逻,几个人轮流值班,保证 24 小时都有人向防汛部门汇报实时情况;最后,在各大交通要道路口也要轮班值守,城市河道治理中,有超标准的洪水发生时,路口及临时便桥是最可能发生事故的地方,因此,一定要做好监视工作。
2.3 后勤保障机制的建立
后勤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保障,即:物资保障、通讯保障、交通保障、资金保障及电力保障,只有完成五个保障,才能在危险情况发生时,真正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
2.4 防汛组织保障机制的建立
各级人民***府及有关部门,都要为河道治理的防汛工作做好灾后恢复工作。要建立完善的防汛组织机制,组织专业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同时做好撤离现场的计划。
三、结语
河道治理篇8
关键词:中小河 河道治理 生物防护
一、河道化分
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
1、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二、河道基本特性和整治规划
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三、中小河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中小河流上修建堤防要求很多,需要治理的河流更多,因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人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留有5-10米,高0.5米的绿化台,人工栽柳或移栽枫柳杨,堤后栽植杨柳树的一种治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中小河流治理是以枫杨柳为树种的生物防护技术,城市防洪是以修建宽体岸堤技术新建河堤,在堤坡中修建生物防护的戗台,达到河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模式。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柳树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7年以来,省***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普兰店、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十六大”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河道治理篇9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建设主题,按照县委县***府创建“山水童话乡村”、实施“五边三化”行动和“生态美城”的战略部署,以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要求,以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创建洁净家庭、洁净乡村、洁净乡镇,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环境,推进“山水童话乡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双清”专项行动,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洁净家庭、洁净村庄、洁净乡镇创建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有序,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沿线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改善,河沟池塘保洁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污染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农村保洁基本实现有责任主体、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有相应设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14年底,全县洁净家庭创建率达到85%,洁净村庄、洁净乡镇创建率分别达到90%,境内“三沿”区域保洁率达到100%。
三、时间安排
(一)集中整治阶段(2013年4月)。各乡(镇、街道)根据本方案要求,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大扫除”清除村庄、公路和乡村道路沿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乱堆乱放,实现村村无成堆暴露垃圾,无污水坑、臭水沟,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提高沿路环境的洁化水平。
(二)巩固提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按照“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和“五边三化”行动的部署,以创建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乡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公路沿线堆放清理,加快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三)总结考核阶段(2014年10月-12月)。根据《市洁净乡村考评办法》规定要求,对乡(镇、街道)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四、集中整治阶段的主要任务
集中整治阶段,广泛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开展农村大扫除活动。大力宣传农村垃圾处理规范化,全面清理处置农村沿路、房前屋后成堆暴露的垃圾,清除县境内沿路沿湖沿景区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力宣传农村污水处理常识,限期清理农村污水坑、臭水沟。清理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田间地头的病死动物,并实行无害化处理。
(二)组织开展河道大清理活动。清理河道垃圾、水葫芦及杂草、枯烂树枝等水面漂浮物,疏浚河道、清除严重影响行洪安全、有碍景观、影响环境卫生的河道障碍物,对其中违法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落实清除责任,对拒不清除的,依法实施强制清除。清理河岸生活垃圾堆、工业垃圾堆、建筑垃圾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开展河沟池塘清淤,打捞河道病死动物,严格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在清理中,着力恢复和拓展水域功能、改善水环境。
(三)组织开展污染大清查活动。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宣传,清查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清查农村养殖场和工商企业排污,依法对违法排污进行处理。监督各有关单位及时妥善处理清理出的各类垃圾废弃物,避免二次污染。
(四)组织开展堆放大整理活动。大力开展公路沿线管理法规宣传,组织清理农村房前屋后、村庄主干道和国省道公路沿线、河道沿岸乱堆乱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五、巩固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乡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五边三化”行动,以高速公路、丽浦线、仙宫景区、梯田景区为重点,结合“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全面开展清洁乡村、清洁家园活动,推进沿线村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重点清理村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改善村容村貌。参照市清洁乡村、清洁乡镇考核评定标准每年组织开展清洁乡镇达标考核,要求80%的家庭创建成清洁家庭,85%的村庄创建成洁净村庄,100%乡镇创建成清洁乡镇。
(二)深入推进“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加快中心村培育建设,组织对第二批6个市级中心村培育,完成7个特色村建设;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完成桑岭村及其他3个一般历史文化村的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每年完成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进一步夯实“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偏远山区农村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处置模式进行处理。健全“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的常态保洁制度,积极推行“分类减量、源头追溯、定点投放、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突出“三沿”重点区域,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农村垃圾箱、垃圾池配备比例分别达到每13户/只,到2014年底农村垃圾中转站数量和农村垃圾清运专用车数量能够满足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需要,全县农村保洁员人数达到300人以上。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拓宽保洁范围,开展“庭院、村庄、道路”等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工作。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农村保洁机制,提高农村保洁水平。
(四)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户生活污水纳管接入覆盖面,加大改栏改圈改厕力度,强化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管理,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每个行***村建有1个以上公厕,农户卫生厕所受益率达到90%以上。2013年、2014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分别达到49%、51%。
(五)加强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力度。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沿路、沿河、沿景区等区域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2-3条连线成片清洁乡村精品线路。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开展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等区域性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等的一体化规划建设。挖掘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等区域的个性和特色,打造景观小品,建设各具特色、魅力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督查力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农村保洁管理和督查力度,曝光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不良习俗和违法行为。依法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增强广大村民的自律意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迅速行动起来,针对本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制订辖区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农村保洁员的管理。要成立由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或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卫生监督队伍,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监督、巡查工作。
(二)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浓厚氛围,使保护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团员和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家家户户从房前屋后做起,广泛参与清洁乡村创建。要建立基层***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群众共同参与的村庄环境卫生巡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治,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投身环境卫生整治,为创建清洁乡村营造浓厚氛围。
河道治理篇10
关键词:河道管理;遇到问题;整治规定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6月10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河道管理条例》)该条例分总则、河道整治与建设、河道保护、河道清障、经费、罚则和附则共7章51条《河道管理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强调“开发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和防止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河道是供江河湖泊水流流通的通道和载体。河道的管理范围分为,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负责划定。河道整治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注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1.河道管理面临的问题
1.1河流普遍污染,部分污染严重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水质下降,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全国废水、污水排放量的直线上升,成为又一个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河道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巨大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生物物种占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生态类型极为多样,由于生态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已培育了大量的多样性栽培植物和动物。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与民族兴衰,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利用不当,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水污染等,给水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水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众多珍稀的水生生物水利锐减,由于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渤海湾的一些优良鱼种已基本消失依存于河口并在咸淡混合区产卵的蟹类生物已绝迹,河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入海水量的减少,使流域生态系统由开放型逐渐向封闭式和内陆式方向转化,河流生物的物种转向低级化。
1.3水域占用,河流空间日益萎缩
我国水域占用大致集中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传统农业时期,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围垦湖泊、河道等占用水域的高潮。第二个时期为“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时期,在20世纪50~70年代,为了扩大耕地地面积,围湖造田、围江造田、水域面积再度减少。第三个时期为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工业经济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或节省投资,填占湖滨、河汊、山塘,占用了大面积的水域,且皇逐年上升趋势。
1.4断流之患、洪水之灾依然严峻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土严重流失、人类对水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天气干旱、河道断流等仍时有发生。
***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也是阻隔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的天然屏障。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引水造田。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距尾闾320公里处的大西海子水库建成,基本拦截了塔里木河上游来水,从此下游河道完全断流,致使下游绿洲濒临毁灭,靠绿色走廊分割的两大沙漠皇合拢之势。
河流洪灾不断、河道断流为患、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加剧、河流空间日益萎缩,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对河流利用和改造的得失,不得不反思对河流无限素取的功过,不得不重新考虑人与河流的关系。
2.河道整治的规定
2.1《河道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经批准,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关于河道管理权限,《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河道以及国境边界河道,由国家授权的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的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2.2《河道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设计洪水位系指根据防洪标准分析计算与该标准相应的洪水位。防洪标准是指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经济合理性而由国家确定的防御洪水的标准,通常采用洪水的重现期(N)或出现频率(p%)表示。
2.3《河道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宇的需要,并事先征求***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水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河道整治是指采取各种治理措施改善河道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以满足人类各项工作的需要。
2.4《河道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提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识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提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2.5《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合同有关部门批准:
①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②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③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