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师范生 教育实习评价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专业化。世界各国对教师的态度逐渐由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就教师个体而言,要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拥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素质。
2.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其中作为职业定向的师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它是教师教育的起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提供基础;其次,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以师范教育为核心,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开放的教师准入制度,这对高师院校的办学及师范生的就业是一个直接的挑战,师范生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能力上有较强的优势,才能在开放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教育实习评价。对实习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教育实习评价的功能有三:第一,检查甄别功能,通过教育实习评价,强化实习的管理监督和甄别优劣,但这种功能在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下日趋弱化;第二,激励导向功能,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给实习生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激发自觉提高从师素质的内部动机;第三,诊断改进功能,通过评价使实习生反思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给实习的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实习评价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探讨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策略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教育实习评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师的教育实习评价大多存在着虚浮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评价内容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实习生评价考核只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师德修养等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因素的考查,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实习指导教师之间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着差异,评价标准的模糊、可操作性差使指导教师把握不好评价的尺度,造成评价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出现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指导教师不同而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成绩不合理。
3.评价主体单一。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体现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习成绩较少参考其他信息,不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4.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多数院校只是对实习生作出一般终结性评价,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习成长过程,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5.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基本采用纸笔评价的方式,大部分高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统一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项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鉴定表由学生自己带回学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人情分和随意性,让学生们感觉到评价不正规。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新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育实习评价的理念
1.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个体发展。对实习生的评价应从整体着眼,使评价内容涵盖教育实习中的各层面和领域,除考核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考虑到他们在认知和能力上的个性差异,重视他们在创新能力和师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人的发展为本。
2.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参与评价的主体除指导教师外,还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习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反思,以主人翁的方式调整思想和行为。同时让同学、家长、专家和管理人员等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使师范生的从师素质取得进步并持续提高。
3.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和发展。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的评价不只是评价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是过程性的。实习评价中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转贴于
4.评价手段现代化,提高可操作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实习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情感因素的干扰,而且有利于建立统一可行的评价标准,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操作便利。同时,现代化的教育实习评价环境也将对实习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产生良性的影响。
四、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策略
1.实习准备阶段——评价体系的完善及评价平台的开发。(1)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是确定评价内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包含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教育实习评价应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除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研外,评价内容应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将思想道德、职业修养、信息素养、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实现实习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而言,可将这些素质整合到以下几个项目中: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专业精神与人格、信息素养、交流与反思,然后对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其次是制订评价方案,方案中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基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建议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信息处理,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刻画,也有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信息进行定性描述,综合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比较科学,能够得到较客观的实习成绩。(2)开发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化理念下的教育实习评价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例如,通过互联网实现家长对实习生的远程评价;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中大量的统计和计算;将学生的过程性材料保存在电子档案袋中等等。因此,需要开发综合性的教育实习评价系统来完成复杂的评价工作,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实习生过程性资料的展示;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终结性评价成绩的统计和计算;各种评价信息的。
2.实习进行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在实习进行的主体阶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记实实习生的发展过程并实现评价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同时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1)教育实习网站。建成开通教育实习网站,通过该网站除进行实习的日常管理外,还可以各项实习评价标准及优秀案例,为实习生提供努力的目标。(2)电子档案袋。每个实习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实习档案袋,保存个人教育实习过程性材料,档案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教案)、实习日记、教学视频、实习生活照片、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教研活动记录、实习总结等。(3)实习Blog。实习Blog可分为个人Blog和实习小组Blog两种形式:个人Blog主要用来展示个人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并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实习生本人、同学、指导教师、家长等)的评议和交流;实习小组Blog用以小组实习信息(如试讲、教研、公开课等信息),展示小组实习过程并实现实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
3.实习总结阶段——多种形式的总结和反思。在实习总结阶段,除利用实习评价系统评定每位实习生的量化实习成绩外,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总结和反思,在总结和反思中把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发展,使教育实习评价真正起到诊断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1)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每位实习生做出认真全面的个人总结,并分别以小组和学院为单位进行集体总结,交流经验,分析不足。通过教育实习总结,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同时也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使教育实习真正成为高师学生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2)教育研习。目前国内许多高师院校都在教育实习后增设了“教育研习”活动,针对教育实习中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它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培养教育科研能力。(3)实习成果展示。实习结束后,举办“教育实习成果展”,由优秀实习生候选人向包括低年级师范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展示自己的实习资料,接受评议。此举可以使优秀实习生评选更加公正透明,而且可以强化低年级师范生的师范意识。(4)公开课大赛。教育实习总结阶段的公开课比赛是进行教学评比考核的常用形式,同时也是推广实习中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5)实习评估。高师院校一般在每年的教育实习结束之后,都要对各专业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意在强化规范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育实习工作水平。通常是由院校教务处组织实习评估组成员,检查教育实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实践证明,评估工作对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2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指“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1]。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职业岗位调查为基础,对典型任务进行分析,划分行动领域,然后转化成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优化6个步骤[2]。首先,对社会人才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并总结当前和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对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作出预测;通过职业岗位群的调查结果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工作内容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转换成行动领域,划分出10~15个典型内容。“行动领域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3]”。其转换过程实际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项目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训练,能够处理和对应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将多个模块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实施优化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教学总结提高3个阶段,以教学总结提高为核心,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修改的意见优化课程体系。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以实践为目标的专业,按照工作过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按照职业岗位调查典型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2.1职业岗位调查采用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招聘信息收集等方式调查珠三角地区及国内沿海城市的大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职务要求,按类别进行分类,主要是服务、网站管理、网络管理和应用开发4类岗位。
2.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研究和探讨,将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总结出来即为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总结出1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对应计算机服务、软件系统开发、网站管理和网络管理4个大类的岗位,具体如表2所示。
2.3行动领域划分“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4]。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划分成11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2.4转化学习领域由专业任务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要求,本质就是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实际上是对行动领域的一种提炼,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相应学习内容,并对应设计好学习目标、教学学时。表2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1个行动领域划分成12个学习领域。
2.5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将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内容再划分为若干个情境,而每个情境的设计都要遵循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的要求,采用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多种方式,构造多个主题学习单元的内容和过程。例如将学习领域之一的“网页设计”划分成8个学习情境,如表3所示。
2.6教学实施优化基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教学实施,在实施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具体步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把握实施的步骤,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再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优化。在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观察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合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达到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情境是否具有层次性和扩展性。
3存在的问题
3.1师资问题对于任何教学改革来说,首要因素是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实践工作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即使个别教师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由于离开企业多年,原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可能已经改变,因此,迫切需要能满足下面3个条件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熟悉项目工作的执行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其次,教师要具备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内容,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第三,教师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协调与沟通是完成一项完整工作任务的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的基础是教师,所以必须从上述三点来改变教师教学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素质提高,下达具体的计划,要求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开展企业实践项目,联合多家企业,由中央财***补贴,让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
3.2教材建设计算机专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目前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软件版本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要编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注重职业性与技能性,采用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内容组织的教材。可以考虑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教师到企业调研,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保障教材内容实践性;吸取同类教材的优点,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知识以实用、够用为主,注重对相关职业技术规范的融合,以工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按工作任务来整合知识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采用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技能训练。
3.3校企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是单向性的,一般由企业安排企业人员前往学校培养学生,或者是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改变单向性的校企合作方式,采用建立工作室或岗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方式,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将工作任务要求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环境,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工作环境。
4结语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3篇
摘要: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3、***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6]李杰臣,申爱民,等.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4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多元交互;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省级特色专业、校企合作试点专业,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上。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必备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完成[1],集中生产实习是目前工科专业学生主要的实践教学模式[2]。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集中生产实习存在着质量考核评价目标含糊,成绩评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等问题[3]。因此,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学生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对集中生产实习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加强集中生产实习管理,提高集中生产实习教学质量,不断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多元交互式”的内涵
1.1“多元交互式”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多元化”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学生知识能力评价、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及实践岗位适应性评价等;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校外指导教师评价等;三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对学生的实习现场检查、实习总结报告、技能实操、实习答辩等[4]。
1.2“多元交互式”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交互”也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通过某一评价主体以及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评,修正学生在集中生产实习中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评价指标的积极引导作用;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交互,围绕制药工程专业应用能力的需求,构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评价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形成有效的企业需求反馈与校外实习教学活动对应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促进作用;三是评价方式的交互,通过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在集中生产实习中的学习与应用情况和集中生产实习所掌握的实际能力,监督并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能力目标,从而使评价体系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立并不断完善自身实习质量保障体系,进而树立地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本地区的良好形象,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多元交互式”学生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集中生产实习教学是由院部统一组织和安排实习过程,学生实习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基本一致。学生根据生产实习内容,在不同的生产岗位分组轮换跟班实习,它是目前工科专业学生主要的实习模式,是通过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让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体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了解和熟悉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以培养学生“企业人”意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差距[2]。学生在集中生产实习基地实习期间,在“准工作岗位”上扮演着学生和准职业人两种角色。
因此,在评价学生集中生产实习时,应同时将“学生”和“准职业人”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调查企业员工各项绩效考核指标,选择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态度为一级指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工作出勤率和准时性、实习总结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建立量化、全面并合理的指标体系。学生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考核评价见表1,四个部分的综合即为学生集中生产实习总成绩[4]。
3结束语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校外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集中生产实习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构建制药工程专业“多元交互式”集中生产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将为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数量化的评价标准,为实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5]。
参考文献
[1]楼少敏.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36-38.
[2]解念锁.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3,6(3):143-145.
[3]曾励,秦永法,周建华.生产实习成绩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1,20(106):170-171.
[4]莫慧“.多元交互式”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生管理,2015,9(25):225-226.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发展途径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的十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迎来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以其职业化、专业技能化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众多学子和用工单位的青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成为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青年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工作有积极性、文化层次高,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但由于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急于攻破教学难题,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缺少自主的专业学习方向;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其学术研讨空间有限,教师间缺少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教学团队,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绊脚石。
针对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培养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
作为高职教育的培训摇篮,首先,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策,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针对教与学的矛盾,努力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教”变“导”,变“多”讲为“精”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学为“要”学。
二、狠抓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做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青年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此外青年教师还应该能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等,成为教学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职青年教师应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即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这样一个新生的教育门类,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要求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即既能从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的发展之路。
高职青年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理念,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度过1~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企业实习。课堂教学实习主要是向资深教师或学院树立的模范“双师型”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的方法。青年教师到企业或是生产一线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实习,使其基本拥有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再进行***执教。
四、反思应具备的理念
1.做一名终身学习者。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职业化人才,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更新和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化理论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总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时下,自我总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环节,它被看作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动力。必要的自我总结可以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发挥自身长处,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3.敢于打破常规,探索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开拓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高职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改变过去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物演示、创新制作、情境式教学等带进课堂,融入抽象的理论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总之,高职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让高职教育遍地开花,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6篇
一、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意义
随着现代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的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现代服装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制定的学习计划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结合企业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在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要求,寻找自身差距并逐渐进步,适应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
二、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
由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动手制作服装。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要熟悉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服装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掌握服装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动手机会,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将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习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一些服装企业运行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发展前景有清晰与具体的了解。学生从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中学习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不断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获得较大水平的提高。
三、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过程
(一)探索订单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探索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积极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发掘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甚至可以为服装企业量身定做培养需求对口的人才,这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实习教学中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会派一些资深服装从业者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二)服装专业实习模拟企业化生产的过程
1. 实习前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及实习计划
在实习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充分理解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流程,明确实习目标,掌握学习的进度。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后还需要让学生制定出一份实习计划,然后将学校的总体实习计划以及实习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进行调整,与学校的实习计划吻合可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2. 教师做好实习教学的准备
在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实习教学前做好准备,为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需要先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技艺、服装的裁剪、缝制等各个生产流程有一个了解与掌握,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准确示范操作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企业管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服装企业的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中更好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 学生的实习内容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实习目标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对于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服装的裁剪与缝制等进行了解。如在实习中,学生对于服装裁剪的技艺不是很了解,可以请教专业教师,也可以直接请教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服装人员,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参与服装裁剪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4. 总结实习体会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第7篇
会计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一】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通过此次实习,将学校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想结合起来,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有了详细的认识,熟悉了会计核算工作对象,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对一定期的经济业务进行了会计核算,认识并掌握了会计账簿登记的基本原理。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根据实习安排,我专门到一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 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账
4. 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账计算产品成本。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账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 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6. 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7. 对账(编试算平衡表)
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电算化会计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
实习单位是以半手工、半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手工核算的主要有到货时的产品核对,单品销售凭证。工资核算及报表的编制通过数据的汇总主要以电算化来实现。
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财务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而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由于电算化并不是每项工作都可以普及,现在我国很多会计主体都是以半手工、半电算化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在实习的同时对学校学到的珠算知识得到了有利的应用。
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经济大潮时代,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好的学好财会专业里的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在财务实习的时候按要求认真参与每一个实习的机会,总结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积累学习中自身的不足,密切关注和了解会计工作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以后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财会专业人才,在大浪淘沙中能够找到自己屹立之地,让自己的所学为社会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单位中我既品尝了收获的喜悦,也咀嚼了挫折的滋味,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可谓上了非常珍贵的一课,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我也对今后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还要也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会计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二】
根据专业教程的要求,为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x年7月1日至201x年8月30日由专业负责人文老师指导我们在学院财会模拟实验室进行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此次实践是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种检验,是对本专业学生前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锻炼,是对我们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两年来对专业知识学习成果的考察。
一、实训目的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安排,我们在指导教师xxx老师的带领下,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了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前期知识学习的一次综合实践锻炼。目的是为了检验前期知识综合技能的学习情况,是对我们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两年来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的一次生动的实践锻炼,分析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欠缺,并加以弥补,在实训的基础上去强化理论知识。深刻解析学习的存在问题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实训让我们更加深刻,生动、具体的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实践的学习。
二、实训内容
(一):期初建账及余额的录入
会计是对一个会计主体在一段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的反应,监督、预策、决策等。首先我们得从建账开始,建账就是要根据公司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内容做一个初步的规划,除了企业必须有的科目之外,还应该从实际的经济业务中来开设相应的会计科目。因为会计科目是反应企业经济业务记录核算的基础,根据企业的起初账务情况,建好总账和明细账,然后就是期初余额的录入,如实地将企业前期余额反映在所建的总账和明细账上。
(二):填制会计凭证,并对凭证进行审核
在设置好会计科目和建好总账明细账的情况下,就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对公司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依据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记账凭证,在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真实地填制记账凭证。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是双金额式的记账凭证,有时候不小心就会将金额的方向填错,在记账凭证上还要如实的记录原始凭证的张数,在记账凭证的背面还要粘贴好原始凭证,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好记账凭证以后交给主管也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签字审核,之后就可以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了。
(三):会计帐簿的登记与结帐
记账凭证通过审核签字后就可以进行登记账簿工作,登记总账就是把已经签字了的记账凭证做为依据,逐笔将经济业务记录在总帐和明细账中,以便期末对经济业务的汇总核算,如实的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期末时依据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利润的分配,登记总帐和明细账一定要细心,不能出现金额的错误,或者方向的错误,因为记录错误的总帐和明细账是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会导致期末科目汇总时的数据不真实,试算不平衡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能结帐,而且在反查账务的时候工作复杂力度加大了。给会计工作的时间上造成了推移,不能及时的反映经济情况,所以,早登记总帐和明细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好谨慎性原则,才能如实的不记账凭证完整的登记入账。
(四):会计报表的填制
记账完后要做的就是填制会计报表,由于 00 年的新会计准则的变动和修改,我们在填制会计报表时必须依据新的准则中的要求去填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改变,很多以前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很好运用,也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很高的强化,接受了更多的新知识,强化了我们在会计报表的填制上应该注意的细节。
三、实训总结与感受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温故而知新,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司发生材料采购业务的时候,发生的运费有些需要提税的,而有些则不需要提税,在运输费用计如原材料成本是如果是一种原材料,该怎样记?而多种原材料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记?这些是我们原来都不知道的,通过此次的实际训练,让我更加明晰的知道该怎样计算原材料的入库成本,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就会生产产品出售,在生产产品时首先就要领用原材料,做为会计,就要根据为了生产各种产品的领料单计算出材料的出库成本,当然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在次我主要说说对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单位成本的感受。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财务会计学得不是很好,所以当我们在这次接触到这些成本业务的核算时总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头绪,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碰到需要计算材料的出库成本时,就不知道该怎样去计算,过去曾听说过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这种方法现在也不用)等等多种计算单位成本的方法,但是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过,本次实际训练时面临这些问题时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好多缺点。在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让我及时的弥补了这一知识空缺,受益非浅!
四、综合实践的建议
为规范化会计工作,我国新订立了会计制度,对一定会计科目作了相应调整,即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项基本会计准则和 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并以 007年0 月0 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随着这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完善,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也更高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