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1篇
——民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问题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的__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派作为与中国***亲密合作的参******,因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光荣使命。
社会服务是派的重要社会职能,是派参与社会实践、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民进是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与中国***通力合作的参******,当前形势下,如何能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民进的界别特点,发挥文化人才众多、智力密集的优势;需要我们创新服务机制、服务理论和服务手段;需要我们抓住服务的重点,突破服务的难点,合理安排、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使服务工作务实、高效。
一、坚持推进方向、明确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民进章程》也明确规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出版事业为本会的基本任务之一。
我们所有的文化服务工作都不能偏离这个总的指导方针。
二、健全服务机制、创新理论形式
(一)健全文化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是派的重要职能,它的外延很广,包括***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服务的方方面面。随着“文化强国”口号的提出,为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原有的服务机制在现阶段已相对滞后,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保障在文化服务方面有所侧重。在人员配备、活动安排、经费补充、理论培训上加大力度和拓宽深度、广度。各地市级***派组织可设立单独的文化服务部门,研究每一年的服务方向、制定服务计划、评估服务效果,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整合会内资源,各基层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资源集聚,优势互补,联合开展服务;推进载体建设,可成立文化讲师团、文化服务队等服务机构,落实服务活动,建立长效的服务平台;探索加强会内文化建设机制,活跃各项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氛围,提高会员文化素质,为文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诗、书、画、咏、舞等联谊会是个很好的文化建设平台,以铜陵民进为例,自成立诗书画咏联谊会以来,吸收了各项文化艺术专长的会员,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在交流中开发了会员的文化热情,在联谊中文化素质得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在活动中也吸引和带动了大部分会员参与其中,增强了会内活力,提升了***派形象。
(二)创新文化服务理论
理论创新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根据民进的***派特点,根据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文化发展的走向、趋势,同时针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文化服务理论,并以此指导文化服务实践。
“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是理论创新的两个重要原则。目前,世界多极化发展,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碰撞,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如何能做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壮大自己。如何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同时又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都给我们的文化服务理论提出研究的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我们要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区,文化服务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程度高,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民族精神的培育应是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重点;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医疗、卫生、科技等各项服务都很重要,文化服务的重点应放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些民族地区,有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需要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采取审慎的态度,提供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求同存异,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因此,因地制宜的创新服务理论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服务实践。
(三)创新文化服务手段
民进会内文化人才众多,专业化程度高,文化服务工作一直以来开展的很好。传统的文化服务形式有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多采用培训、演出、送教、书写春联、捐赠***书等服务形式,这些都可继续保持,并不断深化。在原有基础上,可针对现代社会发展新特点,出现的新兴行业,新的社会人群,创新服务手段。
如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文化服务上所受关注就较少。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脱离了乡村,进城务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精神相对贫乏,心理上也没有归属感,很多靠打牌打发无聊时光。针对他们,我们可“文化进工棚”,为他们搭建***书馆、活动室等文化平台,帮助组织农民工乐队、合唱团,培训相关人员等,提升这一群体的文化素质。
再如待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经过多年的积压,很多毕业待岗的大学生,除少部分自主创业之外,有很多应聘从事各种临时性的工作,背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还有一些 公司的白领,他们普遍有很深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群体,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提供怎样的服务,是值得研究的。
在新兴行业,如文化策划、创意行业,数字出版,动漫产业等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根据民进的文化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或是会员本身就可从事这些行业。
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问题的本质,建全机制、更新手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的职能。
三、保持优势项目、突破薄弱环节
民进因其界别特点,在文化建设和服务领域优势明显,各种文化服务工作在人才上、智力上、项目上都可得到保证,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与以经济类、企业界为主的***派,如民建相比较,民进会员企业界的人才较少,大都是文化教育出版类事业单位工作或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实力和产业实力,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会员在各行业内有名气、有水平,但由于没有相关的产业支撑,很难将文化做到产业化、规模化,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需要民进在保持界别性质的基础上,适当吸纳一定数量的企业界人才,特别是文化类非公企业的负责人,如广告、出版、影视、娱乐、印刷等方面,利用会内人才、智力优势,将成果转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四、立足现实所需、追求务实高效
文化服务是惠及百姓、服务民生的工程,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把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需要我们立足现实,追求实效,摒弃一切不切实际的面子和做秀行为。
在服务过程中需认真开展调研,调查服务对象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服务工作。服务过程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摆样子,需具备“死缠烂打”的精神,确实把事情解决透。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行***文化
一、引言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性,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每个行业都应践行的行为依据。八荣八耻是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同样具有广泛影响性的行***文化建设,也应以八荣八耻为理论指导,以搞好行***文化的廉***建设,树立良好的***府形象和社会风气,最终达到赢得民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性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使道德尺度明晰化、具体化、条文化,使广大民众有了行为的依据,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研究八荣八耻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二)有利于***风廉正建设
提出了中国***应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行***文化建设要以此作为思想指导,因为***员的行为作风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关系到***的荣辱存亡。而八荣八耻则是在三个代表思想之后的再发展,为***员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及精神动力,有利于***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形成廉洁、公正、服务大众的健康思想。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则对每个人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总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荣八耻作为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思想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时刻准备对我国进行不良、腐朽意识的渗透。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国民提供了行为的依据,可以此很好地分辨、抵触各种不良的腐朽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行为习惯,为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行***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行***文化是相对于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而言的一种具有行***特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各级******机关国家行***主体在实践行***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道德、行***理念、行***规则、行***环境等各种道德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它是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积淀性、隐蔽性、连续性、普遍性、渗透性,它是一种巨大潜在的无形力量,其影响是持久的、无所不在的。
(二)行***文化的功能
1、引导作用。即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行***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行***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2、规制作用。由于行***文化包括行***道德、行***规则等因素,因此,行***文化在道德上具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在行***规则上具有导向、规范、甚至强制执行作用。
3、保障作用。由于行***文化包括行***道德、行***规则、行***理念等既成因素,因而为行***执行、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为其行***行为提供了底线。因此具有保障正常行***行为执行的作用。
4、辐射作用。行***文化可以通过行***主体与外界的交往,把其作风、精神面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行***文化作为行***主体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约束机制,在整个公共***策的制定、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措施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行***文化包括行***道德、行***理念、行***规则、行***环境等。而八荣八耻显然是行***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于行***道德,具有很现实的理论指导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并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行***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正确的行***文化建设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文化建设的深度性、广泛性、高质量性。
(二)严格加强行***主体道德思想建设
行***主体是行***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受行***文化的影响,是行***文化的受众者及行******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府***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落实,行***主体是否秉公行事,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府行***目标的实现及***府形象的树立。为此必须加强行***主体的道德建设以培养行***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而八荣八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防止其思想滑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的公仆,避免腐败思想、行为的出现,促使其形成牢固、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大局观,最终为良好行***文化的形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众性,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以不断使行***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四)突出行***文化建设的伦理性
践行实践八荣八耻是一个人行为伦理性的集中体现,而伦理是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突出行***文化建设的伦理性也就是要突出行***主体对道德观念感知的自觉性,使其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羞耻感,能够自发按照道德要求特别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言行在生活中能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遵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礼仪伦常,不腐化堕落;在工作中能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于律己、秉公行事、惩恶扬善,不搞小团体主义、不徇私枉法;在学习中能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忧国忧民,并坚决反对封建愚昧落后的言行,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言行,以为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超级秘书网
(五)加强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规定,***员和***的干部要***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八荣八耻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们言行准则的重要创新性经验总结,是***员、行***主体、广大民众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要加强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着重关于八荣八耻行***文化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内涵更加丰富,以充分发挥其对行***主体以及广大民众的言行指导作用,避免不好甚至违法乱纪的言行出现,以促进我国行***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树立典型的践行者
事实证明,生活中良好的典型模范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其成为像典型、模范人物。因此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现践行八荣八耻的榜样人物,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特别要发现行***主体、***员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以树立其行***主体、***员的光辉形象。最终通过以个体带动群体的良好效应,为积极的行***文化观念特别是八荣八耻的落实及不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如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方永刚等众多好***员、好干部、好榜样,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其他行***人员的言行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是行***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是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主体言行的风向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视角下行***文化建设研究,以不断丰富、充实我国行***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3篇
一、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
对于文化建设,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同志为核心的***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文化建设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和方针,而以***同志为核心的***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在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问题上,***将社会主义文化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学术界,曾经有人认为***同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善于领导经济工作,而对文化建设则不太重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并在内涵上有部分的重合,对此,他解释道:“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6](P367)在***看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7](P200)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或不重视文化建设,就根本谈不上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方针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观点和新论断。首先,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文化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6](P173)从这一逻辑思维路径出发,我们也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文化建设也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对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为文化建设的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上,***继承和发展了的有关思想。就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来说,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对青年提出了“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按照这一思想要求,***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特殊性,提出了“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并将其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他还强调“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6](P209)应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的确定,基本上奠定了我们文化建设目标的框架,因此,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上,一方面,***从文艺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建设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向,他说:“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6](P210)“任何进步的、***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的利益”;[6](P256)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所提出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导了1980年***中央“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提出[8]。他认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6](P256)“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6](P210)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争鸣和学术自由,又必须将文化建设的方针与四项基本原则、与批评和自我批判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坚持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6](P256)“坚持“双百”方针也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6](P392)此外,***还提出了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这一思想后来被拓展到文化建设层面,被视为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方针。显然,***所继承与发展文化建设方针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实践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在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上,***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经济建设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既是使中国摆脱因“”所致的社会发展滞后的现实需要,也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当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意味着他不重视文化建设,相反,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P367)然而,在当时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有些同志一味地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针对这样的做法,***提醒***内同志,“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6](P144)可以说,***不但强调了两个文明的重要性,而且还特别指出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他提出,“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治工作”,[6](P306)“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只有一手是不行的”。[6](P153)“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我们对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4篇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要素,其核心价值层面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内容构成。这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内核和根本,也是和谐文化的主要方面,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以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内核的和谐文化,意味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是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本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开辟了全新的境界。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唯物史观,才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社会包括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我们***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文明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六方面内容,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文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化,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文化,内在地涵盖了和谐文化的各项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些要求既阐明了和谐文化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我们要使所有这些价值诉求能够实现,就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步协调性,深刻认识现实基本文化关系中还存在着诸如需求与供给、普及与提高、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农村与城市等或隐或显的结构矛盾性,深刻认识文化滞后必然最终从根本上制约和谐社会进程的危机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强调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应是被社会广大成员广泛认同的主流文化。每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就构成了它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性标志。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和谐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路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而理性地遵循人类文化生存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就是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以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利益作为战略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及摒弃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运作模式;就是要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就是要倡导一种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一代具有和谐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一代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我们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一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道德支撑力量和良好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将深入人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执***的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把全***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就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能够增强***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执***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和谐文化建设搞好了,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执***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实现***执***的历史任务,实现***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最完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认为,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精髓,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简而言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自觉地实践******反复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是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内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5篇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要素,其核心价值层面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内容构成。这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内核和根本,也是和谐文化的主要方面,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以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内核的和谐文化,意味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是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本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开辟了全新的境界。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唯物史观,才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社会包括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我们***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文明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六方面内容,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文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化,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文化,内在地涵盖了和谐文化的各项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些要求既阐明了和谐文化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我们要使所有这些价值诉求能够实现,就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步协调性,深刻认识现实基本文化关系中还存在着诸如需求与供给、普及与提高、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农村与城市等或隐或显的结构矛盾性,深刻认识文化滞后必然最终从根本上制约和谐社会进程的危机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强调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应是被社会广大成员广泛认同的主流文化。每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就构成了它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性标志。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和谐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路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而理性地遵循人类文化生存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就是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以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利益作为战略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及摒弃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运作模式;就是要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就是要倡导一种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一代具有和谐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一代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我们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一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道德支撑力量和良好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将深入人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执***的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把全***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就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能够增强***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执***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和谐文化建设搞好了,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执***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实现***执***的历史任务,实现***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6篇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境界,丰富和 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 自然 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要素,其核心价值层面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 内容 构成。这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内核和根本,也是和谐文化的主要方面,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以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内核的和谐文化,意味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是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 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本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开辟了全新的境界。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 规律 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唯物史观,才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 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 历史 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社会包括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我们***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文明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六方面内容,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文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化,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文化,内在地涵盖了和谐文化的各项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些要求既阐明了和谐文化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条件下强调和谐文化建设,其主旨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我们要使所有这些价值诉求能够实现,就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建设与 经济 建设、 ***治 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步协调性,深刻认识现实基本文化关系中还存在着诸如需求与供给、普及与提高、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 农村 与城市等或隐或显的结构矛盾性,深刻认识文化滞后必然最终从根本上制约和谐社会进程的危机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强调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 研究 、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 法律 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 社会 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应是被社会广大成员广泛认同的主流文化。每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 发展 阶段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就构成了它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性标志。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 经济 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 自然 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 问题 ,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和谐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路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 研究 、倡导和宣传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 法律 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 科学 发展观,自觉而理性地遵循人类文化生存的普遍 规律 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就是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以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利益作为战略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及摒弃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运作模式;就是要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就是要倡导一种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一代具有和谐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一代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我们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一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道德支撑力量和良好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 历史 任务,需要全***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 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随着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将深入人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执***的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努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把全***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就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能够增强***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执***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和谐文化建设搞好了,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执***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实现***执***的历史任务,实现***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第7篇
1.1坚持导向性原则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坚持以德树人的原则,并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其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定位,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立高校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要做好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科学理论的宣传,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
1.2坚持创新性原则高校文化建设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从而丰富高校文化的内涵。在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创造勤奋、团结、践行、求实的校风,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成立高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的专题活动以及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开展工作。
2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2.1坚持传承和创新,建立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目前的众多高校中有大部分都是由中专学校演变而来,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承学校的传统作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挖掘学校的优点,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校应该以“文化铸校”的战略为指导,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特色以及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地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有利于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解决传统思想的限制,从而将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的工作落实到位。高校文化是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的规律和目标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校园的文化设施、建筑、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体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3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在学生的思想***治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最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具有对身心健康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性格、形象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形成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引导高校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坚定的信念。
2.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可以定时地组织内容丰富的校训、辩论赛、报告会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并要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开展奉献精神教育为重点。学校要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意识。
3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