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能源篇1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都属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规能源。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常规能源篇2
[关键词]供需形势;运输属性;运输负荷
[中***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4-0027-04
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迅猛从而引发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拥有独霸地位的美国也多次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能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保障能源供给,避免能源短缺已成为各国***府的首要任务;能源的供给运输,不再是单纯经济问题,已上升为涉及多层次的战略和安全问题。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首先要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即要有效控制境外能源资源并作合理投资;要建立充足稳固的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同时,确保能源供应链的安全(张国宝,2009)。对于能源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正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能源运输,才能得以实现。能源运输贯穿于能源产地与消费地之间,且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决定了能源运输的总体格局,了解其特征有利于研究能源运输的总体流向,并可通过区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对,可确定各区域的运输总量,从而为通道体系的综合评价和优化奠定基础(姜广君,2011)。
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分布范围广泛,能源产量丰富地区众多,但由于受到本地能源需求的影响,无法根据产量判断能源区外供给能力,而地区的能源对外供给能力,将直接影响能源运输通道的建设力度和发展方向,是***策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姜广君,2011)。根据地域及能源供需特征划分,将我国划分为七大区域。分别是:京津冀、晋陕蒙宁、东北、华东、中南、西南、新甘青地区。七大区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属性各有不同(姜广君,2011)。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原煤、焦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五大常规能源,分别从供需空间分布、能源运输流向及区域运输负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概述;通过区域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对,对五大能源分别进行运输平衡分析,研究各类能源的总体运输流向,确定七大地区的能源调运输入、输出属性;通过各地区能源调运量计算,完成各类能源的区际运输负荷分析,分别确定各类能源的高负荷运输区域,并据此提出我国区域能源运输通道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常规能源区域供需形势分析
我国常规一次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常规能源探明资源量892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84.5%、4.2%、4.1%和7.2%;煤炭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四省区,占全国总储量的70%以上;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海上;按经济可开发量计算,约6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张国宝,2010)。
根据能源生产总量数据统计,全国七大区域中,能源生产比重前三位分别是:晋陕蒙宁、华东、东北,1990-2009年,年均能源生产比重分别是38.52%、14.91%和12.76%。2009年,晋陕蒙宁地区能源生产总量125972.51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45.31%,其次分别为,华东地区37409.17万吨标准煤,中南地区30198.48万吨标准煤,西南地区27701.12万吨标准煤,京津冀、东北、新甘青地区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在5%~9%之间(国家统计局,2010)。可见,晋陕蒙宁地区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基地的绝对优势已经确立。就能源消费总量而言,七大区域中,比重前三位分别是:华东、中南、晋陕蒙宁,1990-2009年,年均能源生产比重分别是28.05%、18.36%和14.67%。2009年,华东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17095.23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9.44%,其次分别为:中南地区75446.93万吨标准煤,晋陕蒙宁地区61395.34万吨标准煤,东北地区45789.56万吨标准煤,京津冀、西南、新甘青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在5%-10%之间。华东地区能源消费量远超过其他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地。
对于我国当前使用的原煤、焦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五大常规能源,通过分析各区域近五年的生产与消费平均比重,可进一步明确不同能源的区域供需形势。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不同区域的能源供需,在种类及数量方面各有不同。原煤生产比重前三位的是:晋陕蒙宁、华东、西南;而消费比重前三位的是:华东、晋陕蒙宁、中南。焦炭生产比重前三位的是:晋陕蒙宁、华东、京津冀;消费比重前三位的是:华东、京津冀、晋陕蒙宁。其他能源的区域供需形势如表-1所示。
二、区域运输属性分析
由表-1数据可知,七大地区均存有一定的能源生产能力,即理论上均可作为能源供应基地。但另一重要因素无法忽视,各地区在具有能源供给能力的同时,同样具有消耗需求,甚至多数地区能源需求远远超过自身供给能力,此时,则需要地区外的能源补充,从而保证供需平衡。真正意义的能源供给基地,应是在满足本地区能源需求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对外输出。因此,某地区的能源运输属性,是由其生产与消费能力差值的正负来决定的。假设实际生产中,不存在能源逆向运输的不合理现象,即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缺口是在本地生产能源全部使用后,由区外调入补充,则可进行如下定义:将各地区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视为该地区的区域能源运输量,若该数值为负,表明该区域能源消费量小于生产量,此时,该地区具有向其他地区提供能源供给的能力,总体运输属性为调出;反之,为能源调入。据此,计算不同种类能源各区域的运输量,并判断其运输属性,如表-2所示。
通过计算近五年不同的地区的能源运输量,可以发现,多数地区能源运输量数值均为正,表明多数地区虽具有能源生产能力,但仍无法满足自身消耗需求,需要由外部省区调人,维持供需平衡。其中,只有晋陕蒙宁地区,无论就单一种类能源,或是能源总量而言,运输量数据均为负,即处于能源调出状态,说明该地区煤炭、油气、电力五类能源,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省外能源供给,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源供应基地,该数据也为进一步证明晋陕蒙宁地区作为我国首要能源供应基地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西南地区的焦炭、天然气、电力三类能源,以及新甘青地区的天然气、电力两类能源运输,也处于省外调出状态,表明该类地区当前承担着相应能源的省外供应任务。
根据各地区的能源运输属性及运输总量数据,可以进一步明
确各类能源的主要供给情况。原煤主要供给基地为晋陕蒙宁地区,调出量超过除华东外的其他五省区的需求总和;焦炭主要供给基地仍为晋陕蒙宁地区,西南地区也可提供部分供给,但相对较小,研究表明,晋陕蒙宁地区的焦炭外运总量超过其他地区的需求总和,说明该地区不仅可为其他省区提供供给,同时也是重要的焦炭出口基地;天然气主要供给基地为新甘青地区,晋陕蒙宁与西南地区也可提供有效供给,两地区总和可达到新甘青供应总量的50%左右;电力主要供给基地为晋陕蒙宁地区,新甘青与西南地区可提供有效供给,两地区总和达到晋陕蒙宁供应总量的64%左右;此外,对于石油资源而言,由于我国石油供给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东北地区虽有较大规模开采中油田,但地区需求同样偏高,因此仅依据石油的区域运输量指标衡量,只有晋陕蒙宁地区,存在少量的石油对外输出能力,其他地区均需地区外部的石油供给,维持平衡。
三、区域运输负荷分析
通过区域能源运输量指标的研究,可了解地区的能源运输属性,同时,该指标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各地区境内发生的实际能源调运数量,该部分能源既可能是由省外调入,也可能是输出至省外,但无论其具有何种属性,均需要通过地区内部的能源运输体系得以实现。因此,可借助该指标,研究各地区所承担的能源运输负荷情况。取表-2数据绝对值,即为各地区间区际能源调运量,将各地区区际能源调运量汇总后,可得到全国区际能源调运总量,二者之比即为某地区区际能源运输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可反映出该地区能源运输负荷的总体概况。计算各地区近五年年均区际调运量比重如表-3所示。
就能源总量而言,七大区域中,华东地区区际调运负荷最大,接近全国总量的35%;其次为晋陕蒙宁和中南地区,运输负荷比例分别接近25%与20%;三地区分别作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地区,与前述分析结果相一致。
分析各类能源的区际调运比重,可确定不同能源的高负荷运输地区。例如,原煤运输负荷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晋陕蒙宁、华东、中南。结合区域运输属性分析结果可知,晋陕蒙宁地区作为原煤供给基地,以运输输出为主,其他两地区作为原煤需求地区,则以运输输入为主。明确不同地区的运输负荷及流向,可为发展地区性能源运输通道的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将不同种类常规能源的区际调运负荷进行排列和分析,可确定各种类能源的区际运输高负荷区域(如表-4所示)。
分析能源区际调运的高负荷区域排序结果,可知,排序靠前且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分别为晋陕蒙宁、华东以及京津冀地区。晋陕蒙宁作为我国首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区际能源调运负荷居首位,且处于能源外送状态;而华东地区原油区际调运负荷最高,且处于能源输入状态,表明该地区的原油消耗量巨大,且对外依存度最高;京津冀地区焦炭、天然气、电力三类能源的区际运输负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运输状态同样为地区外输入格局。此外,研究表明,新甘青地区的天然气运输负荷高居首位,运输属性为省外输送,表明该地区是我国首要的天然气供给基地,相应的运输通道体系建设应与之相匹配。
四、我国常规能源区域运输通道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述完成的能源区域供需形势分析、运输属性分析以及运输负荷分析,最终确定了五大常规能源的总体运输流向,确定不同区域的能源调运输入、输出属性;找到了各类能源具有高运输负荷的具体地域。以上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我们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区域能源运输通道发展建议。
(一)晋陕蒙宁地区铁路、电网双向发展
当前,晋陕蒙宁地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煤炭及电力供给基地,能源外送的畅通直接决定了基地保障作用的有效实现。铁路作为传统的能源运输方式,具有安全程度高、运力大、成本低、污染小及不受天气制约等诸多优势,应继续加大铁路建设力度,特别是能源专线的建设。以内蒙古为例,煤炭铁路运输主要依靠大包、大准铁路及包神、神朔铁路,后经秦皇岛港、黄骅港,转为海运。可利用成熟港口,积极开辟新的煤炭铁海联运通道,加快蒙西地区至曹妃甸港区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进程,重点路段可考虑增建双线、高速铁路等。
此外,晋陕蒙宁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供给基地,其电力外送能力的保障同等重要。发电被认为是煤作为能源使用的最好路径之一,煤电转化率仅次于煤制气,特别是在当前特高压输电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可积极开发新型高效清洁煤炭发电技术,实现能源就地转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在加快能源铁路专线建设步伐同时,增加区域发电比重,大力推广特高压网络的空中输电线路建设。
(二)大力推进新甘青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建设
新甘青地区是我国首要的天然气供给基地,其天然气调运比重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天然气管道运输相对于铁路、公路等其他方式,具有安全稳定、速度快、污染小、有效运输时间长等优势,我国现有99%的天然气运输依靠管道实现。因此,应确保“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0条、全长1441公里的输气管道顺利投产,并在未来的10-12年内,实现天然气管道35万公里的建设目标,保证天然气管网的灵活调运和有力保障。
(三)华东地区能源运输的多种形式保障
华东地区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地区,煤炭、油气四种常规能源的区际调运量均高居全国前三位,因此,对该地区的能源供给保障应实行多种形式并行发展。
华东地区所需煤炭70%以上依靠铁路运输,区外煤炭依托大秦线、侯月线等进海南下,区内煤炭通过连云港及长江内河港口运往华南及“长三角”等地。应在条件允许地区增建专用煤炭码头,发展煤炭铁海联运,内陆地区则确保煤炭运输铁路的畅通、高效;同时,由于该地区消耗煤炭中很大比例用于燃煤发电,可在地区内部及周边地区选择定点煤炭基地,合作共建电厂,通过推进煤电一体化,使煤炭就地或就近转化,可在缓解铁路运输压力的同时,减少运输的沿途污染。
此外,华东地区作为我国首位的经济发达地区,油气消耗量巨大,应加快华东地区的油气管线建设步伐,以及配套场站设施的完善。由于管道运输不同于油气勘探、开发等其他环节,需要对全国管网宏观布局,实行统一调配、协调、管理,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的重复建设,因此,应在华东、华南等重要管网集中交汇地区,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尤其是保证管网持续运行的维修、抢修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
常规能源篇3
1非常规天然气的分布
1.1非常规天然气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我们知道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分为,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这三类,然而不同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分类集中的地方也是不同的,从世界来看,非常规天然气分布是非常广泛的,煤层气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地区;而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亚和中国、北美、前苏联、拉美以及中东和北非这些地区;致密砂岩气主要分布在拉美、北美、中亚、前苏联和中国、北非和中东这些地区。依照非常规天然气在全世界的分布来看,页岩气的分布是最为广泛的,光它分布的总量就是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的总和。
1.2非常规天然气在中国的分布
非常规天然气在中国的分布也比较广泛,煤层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山西沁水盆地这些地区;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西北、青藏以及南方这些地区;致密砂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及准噶尔盆地这些地区。这三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含量在中国的分布最多就是煤层气的含量,其次是页岩气的含量,最少的是致密砂岩气含量。而致密砂岩气也是这三种常规资源中最难开采。
2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不同种类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的技术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每种分类都在不同开发阶段,主要体现为:
2.1煤层气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煤层气的发展速度与其他两种非常规天然气相比,是这三种种类中发展最为快速的。它主要采取把井上井下的抽采方式相结合、井上先行抽采、以用促采的工作形式来进行煤层气的开发,由于开发煤层气的非常规天然气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所以煤层气现已作为商用。
2.2致密砂岩气己进入规模开发阶段
致密砂岩气的利用已经进入规模开发的阶段。我国致密砂岩气分布的地方都有比较特殊的地址特征,比如地层压力异常、局部含水饱和度超低、以及裂缝发育等等。同时,致密砂岩气的含量相对于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含量来说是最少的,由此可见,对致密砂岩气的开发技术手段要求很高,经过专家多年的对这一难题的攻克,现在已研究出完井技术,分段压裂技术等等,来用于致密砂岩气的开发。
2.3页岩气开发利用则刚刚起步
页岩气开发利用与其他两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进度相比较起来,是发展最为缓慢的,因为它的开发技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之所以页岩气的开发才刚刚开始是因为页岩气是这三种非常规天然气中勘探难度最高的。比如地层后期破坏严重,地层时代老、储气层连续性比较差等等,这都是制约页气层开发利用发展的因素。虽然我国在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知道制约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速度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就是国家***策;第二个就是勘探技术;最后一个就是气藏地层状况。在国家***策方面现主要存在投入成本非常高、而很难见到短期的收益问题。而在勘探技术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煤储层压力、渗透率以及含气饱和度低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还很低,有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所以,想要使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得到开发和利用,必须三方面相互协调好,互相促进。
3低碳经济视域下非常规天然气的利用前景
在倡导低碳能源的视角下,加大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于生态发展理念下的最为正确的选择,也是改善我们污染环境的必经之路。所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和利用必将引起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并且能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速度,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对污染环境的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力转型。低碳经济视域下非常规天然气的利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促进我国低碳能耗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天然气的清洁能源的特性
我们知道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它不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并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同时,为我们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所以,间接地促进了我国低碳能耗体系的快速形成。
3.2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加速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使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加速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无法满足本国的需要,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石油资源依赖于进口,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石油消费的需求量逐渐减少,所以说,天然气的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加速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4结语
常规能源篇4
关键词:能源指标;天然气;生态防护
1 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
生态城市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虽然我国国内的生态学思想也有较长历史,但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兴起,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方得以推广和应用 [1]。
全球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能源大量消耗,同时引发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以能源系统作为导向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彻底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部解决城市化的需要与脆弱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2 能源结构调整方案
2.1 能源系统指标分析
目前天然气和太阳能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热门能源,此两者结合形成了五种能源系统。这些系统较复杂,涉及到不同方面的能源指标(其分类见表2.1),不便于相互比较,故针对实际情况采用ASPID法为所有标准分配权重系数,转换成一个模糊数学集合的归一化指标,即EISD(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和GIS(可持续性一般指标)[2]。
由上表可知,各分项指标都进行了预先定义,其中经济指标优先考虑能源成本,社会指标优先考虑每户所占可再生能源份额,生态指标优先考虑能源生产过程中CO2和NOx排放量。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模式是“***府主导型”,其生态建设成本较高,因此确定能源结构调整方案,经济指标所占权重系数较高,同时保有社会指标与生态指标相同权重系数,这样计算得出的选择名单上有仅常规天然气和仅非常规天然气两种能源系统。为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方案,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2.1 仅常规天然气能源系统
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的优质能源,具有热值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我国常规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38万亿m3,已探明储量占总资源量9%左右;我国常规天然气利用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
常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把发展常规天然气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变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2 仅非常规天然气能源系统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成分80%—99%为甲烷气体,具有洁净、低污染特性;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01倍,但开发难度较大;生物天然气—沼气将污染物资源化,形成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效益十分显著。
目前我国仅依赖非常规天然气主导能源结构是不切实际的,在形成完整、成熟技术体系,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后,非常规天然气方能改变我国能源格局。
结合两者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能源结构调整方案以常规天然气为重心,再辅以其它可再生能源为城市生态循环护航,与我国低碳能源中期目标的战略核心完全吻合。
3 天然气利用中的生态防护
天然气利用中的生态防护主要从生产、施工、运营此三个时期入手。
3.1 生产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生态文明是天然气产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具体对策如下:
①提高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从源头控制不利影响。
②生产中提高天然气净化处理能力,减轻环境污染。
③天然气开采和净化处理中,建立环保机制。
3.2 施工期
施工期人员、机械活动最频繁,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大。因此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应作为环评工作的重点,进行全面分析后采取相应措施保护。
在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策合理布置管线走向;严格控制农田、林地施工场地的范围,减少耕地、林地占用面积;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以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3]。
3.3 运营期
运营后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内的原有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逐渐恢复,对沿线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有效保护措施如下:
①根据站场布置可采取压缩机房尽量采用隔声门窗,管道和阀门用软性材料包扎等降噪措施。
②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组织结构、任务和职责,制定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并建立管道系统资料档案[4]。
总之任何事物均相辅形成,若采取粗放型天然气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将直接威胁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制定合理的生态防护规范,适时开展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对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安全具有双重意义。
4 结语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有望继续快速增长,天然气将是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在其迅猛发展之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天然气工业建设,培育和完善天然气市场,从而实现天然气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开发利用,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局面。天然气在国家能源结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小波 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14.
[2] Jovanovic.M, Turanjanin.V, Bakic.V, Pezo.M, Vucicevic.B. Sustainability estimation of energy system options that use gas and renewable resources for domestic hot water production [J].Energy,2011,36(4):2169-2175.
常规能源篇5
三次能源理念与第三次能源技术***
重申三次能源理念:
一次能源为原始资源性能源,是以蒸汽机与内燃机为代表的技术***。二次能源为技术性质能源,是以各种能源转换为电能的电动动力技术***。它们都是从能量到能量模式,故遵守能量守恒规律,而三次能源则是更深层次的技术性质,主特征是以核电为模式的用技术将一次原本不是能源的物性逆变本质转换为二次能量后,再三次转换为常规能源之技术***,将是核动力和类核动力技术***,此为从不是能量到能量模式,所以它不是能量守恒范围技术而不存在遵守或违背问题,并将引发更大的能源技术***。
源自平凡而重在承前启后:
三次能源理念可说是源自最简凡的对核电技术排序与揭示本质后之逻辑定位,可承前启后的是其揭示之逆变物性本质模式,则可将近代和当代倍受主流科技非议之伪科学的永动机和反重力技术,简单地用逆变物性本质物理成因,就可名正言顺地将它们从常规能源技术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以物理本质不同的超常规能源技术,从而可以结束永动机=伪科学之争的证具,再说探索永动机成功与否它都原本就是原始创新,故逻辑上也不存在遵守与违背任何现有理论,就算成功了也必然是能量守恒之外的全新学科领域,也必然引发如反重力等系列前沿科技的形成。
永动机的因果与物理定义:
当今永动机=伪科学,已是99%以上受传统教育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可恕不知人类最大的悲哀是定义了永动机这个陷井,如果理智地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永动机涉及的学科非常广义,也就是说它限制科技发展的领域也广义,它含括了物理、力学、能源、机械制造等大部分基础学科,其重点特征临界点为能量转换比值为!00%,凡大于100%就有永动机之嫌而划为“伪派”,所以任一与能量有关的科技,一旦进入能量转换超出100%就落入陷井,此时的你无论怎样辨解并未选择永动机课题,而是永动机永远选择了你而成为“伪科学派”,可算大悲也!
其实复杂的科技,只要揭示透彻则非常简单,能量守恒下的转换比不可大于100%,在常规能源本质范围是绝对真理,核电为什么不是伪科学?是因为核电物理有理论证实其能量转换比值超常规依据,永动机的伪科学则正是无理论支撑,显然对永动机的物理定义没有理论前提就算发明成功也会断送在非议中。本来能量守恒内的煤电、水电、光伏电等不但只是量变,重要的也是‘质变’技术,只是‘质变’没有使量变超出常规而已。而核电因质变技术属深层次使量变超常规形成学科,因此凡类核电模式质变技术则不属能量守恒范围,而再拿能量守恒定律去度量永动机,岂不是冤案?
而完美永动机技术正是类核电超常规能量模式,所以永动机新增能量误为无中生有则为伪科学,故必要定义永动机的物理本质:“凡是不消耗任何能量之输出能量的永动机,唯一模式是以逆变物性本质技术为特征,其新增能量不再是无中生有,而是逆变物性本质转换形成,也吻合物理学由质变到量变,量变也必质变之普遍规律逻辑,所以能量守恒为常规能源物性本质,则永动机逆变本质的量变为超常规物性本质,也就不再属能量守恒范畴。”
反重力技术与物理定义:
常言说物以类聚,反重力与永动机同为伪科学足以说明同属一类,可恕不知它们竞是珠联璧合之缘,经研究,三次能源模式下的永动机质变技术,唯反重力莫属,因为反重力的实质就是反引力,由引力产生的重力正是人类消耗能源的根源,公知重力是产生摩擦阻力耗能主因,如果要解决能耗问题,思维重点只限于怎样获取能源,显然是治表不治根,治根必是将思维重点移至怎样改变耗能本质,即可否逆变引力本质?
答案是肯定的,90年代各国科学家观测到的引力异常现象就证实了万有引力并不是铁案不可问责,说明万有引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异常则是另有物理本质,此本质据本人的发明杠杆原理实验数据所证实,其反引力物性本质形成于万有引力的隔距力系效应。公知万有引力的隔距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隔某一间距的引力,可重力摩擦阻力追究的只是限于两个物体的接触引力问题,从来未涉及过隔距引力影响因素,而地震与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有关则正是星体隔距力力系效应成因。据发明杠杆实验显示,其重力点G悬空形成的隔距力(发明杠杆结构无重力臂)重臂物理量变化,严格遵循杠杆的力臂与重臂和支点三要素物理变量关系,但正是隔距力重臂结构形成了隔距力力系效应,即逆变了重力物性本质,将本不是能量的重力悬空具有了重力势能性质后并参与作用力叠加作功,从而形成反重力本质(将负载重力逆变为能量本质),其隔距力效应特征为:杠杆重力悬空作用线与力臂之间夹角越小,静止杠杆重力在力臂与重臂相等时的力系平衡值越大,用物理量关系式表达,常规杠杆G=F,发明杠杆则G=2(F-Fsina)+F,如果将2(F-Fsina)一项设计为2,则G=3F,说明悬空重力(负载)叠加作功结构使作用力增值到3倍F力,如反向实验,当G=1不变时,F力只需小于1的三倍力则静止平衡,可见反重力形成,即力系平衡不再属牛顿第三定律范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等也可力系平衡,也就是局部引力异常现象本质。
所以反重力和引力异常揭示透彻则简单为同一物理本质,因此反重力物理定位:“反重力的物理本质是直接逆变重力的耗能本质,即用物理方法将局部引力平衡人为形成失衡异常引力力系,其失衡力系本质为引力与斥力(支撑力)的隔距力叠加效应,效应的结果是将重力的耗能本质逆变为自身可控动力或转换为对外作功之能源,故称为反引力的反重力技术。”
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据三次能源理念和反重力物理建立的核心,其宇宙宏观引力异常的物理本质为宇宙间局部(太阳月亮地球三星一线局部)在某一时间内存在有反重力(反引力)条件存在,即形成局部引力力系失衡本质,一旦多余能量释放后则恢复引力平衡。”
常规能源篇6
关键词:新能源 创新管理 科技进步 人力资源
中***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39-01
2011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04亿吨,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耗量达到4.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56%以上。油气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石油提出建设“西部大庆、***大庆、海外大庆”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非常规的创新决策与改革,需要非常规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探索,需要非常规的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保障。在众多的非常规因素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理论研究突破——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特色勘探开发方式研究等;其次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
1 长庆油田致密气开发经验证明技术与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发展关键要素
长庆油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现36个油田和7个气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纵观长庆油田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靠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鼓励突发奇想”的创新观和“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观。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属于国际上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田。由于储层岩性致密,被称为“磨刀石”。油井几乎没有自然产能,呈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局面;气田因渗透率低和先天压力不足,也是“有气无力”。油田科技工作紧密围绕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实际,对严重制约油气田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低渗透条件下建成了2000万吨级大油田和我国最大的产气区。近年来长庆油田加大水平井钻探和深度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项主体开发技术,创新了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5大技术系列,年产油气当量在2007年2000万吨基础上翻了一番,创造了“三低”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目标吸引,精神鼓励,业绩兑现”方法凝聚人心,以及长庆油田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
2 华北煤层气开发经验开拓了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视野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油田从2006年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业务,经历了国外合作、国内合作等多种开发模式,最终立足自身技术创新、管理精细优势经过三年的勘探开发建设,于2009年在沁水盆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9月15日年处理能力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处理中心建成投产,实现了煤层气处理中心外输线与西气东输主管网对接,标志着我国煤层气规模商业化开发进入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和扩大新的矿权,实现了沁水、长治、马必规模建产基础。截止2011年,樊庄、郑庄和成庄区块3#煤可利用探明含气面积639km2,地质储量1055亿立方米;马必、沁南、夏店和郑村区块可利用面积为3802km2,估算地质储量为5724亿立方米。其次是加快产能建设步伐,推进勘探开发、合作开发一体化。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自动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专业化为支撑、以扁平化为基准、以低成本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多分支水平井钻探、“双驼峰”曲线、“五段三压法”排采、自动化监控的精细工艺体系。第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为新能源新业务,华北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立足于石油院校联合举办新能源研究生班,定向培养,为我所用;在技能人员培养上立足职业学院实地教学与学研相结合,直接培养,直接上岗;在新技术与课题研究方面立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前瞻性研究、课题攻关与相关标准起草。目前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推进了煤层气业务的快速发展。
3 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延伸思考
新能源勘探开发是继常规油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基础,据统计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4500亿吨,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模达400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倍。美国依靠成功开发非常规油气使原油对外依存度从60.3%降低到2011年的44.9%,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甚至改变整个能源结构。为此,“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已经写入了2012年的《***府工作报告》。
(1)科学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2年《***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了今后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2012年工作原则。新能源勘探开发需要国家战略性综合统筹、顶层设计和油气企业科学规划、精密设计,其中的关键是***府的协调、服务、监督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执行力到位。
常规能源篇7
2010年5月31日,国家***宣布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提价幅度高达24.9%,同时进一步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完善相关价格***策。国内天然气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是此次提高天然气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预计,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100亿方、2000亿方和2500亿方,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产量则分别为900亿方、1400亿方和1500亿方。也就是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供需缺口分别高达200亿方、600亿方和1000亿方(附***),呈现持续扩大趋势。为了解决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2008-2009年,我国分别进口液化天然气333.7万吨、553.2万吨,年度增长率达65.8%。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若不能提高国内自身天然气的供给,进口数量将会逐年增大,到2020年天然气净进口比重将达到40%。
反观美国,早在2007年初即被公认天然气供应紧张,可能需要大规模进口,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三年来,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使美国大幅减少了天然气进口数量,未来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出口。美国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实践对于我国如何缓解油气资源供应压力,降低对进口天然气资源的依存度,无疑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能源巨头积极介入
页岩气是指附存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它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属于新类型的能源资源。页岩气与致密砂岩气、煤层气构成当今世界三大非常规天然气(表1)。统计表明,全球页岩气资源量高达456.2万亿方,约占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一半。其中,北美地区页岩气资源量达108.7万亿方,占全球页岩气资源量的23.83%。目前,北美地区大多数常规天然气田处于开发中后期,勘探到高储量常规气田绝非易事,北美各大石油公司最近几年已将勘探开发重点逐渐转移到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上。
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已进入页岩气规模化生产阶段,页岩气资产交易也异常活跃。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美国与页岩气相关的并购交易总额高达500.33亿美元。其中较大的收购交易包括:2009年12月,埃克森美孚以410亿美元收购主要从事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美国克洛斯提伯能源公司(XTO Energy);紧随其后,法国道达尔公司以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位于北得克萨斯州的巴耐特页岩气项目25%股权,成为进入美国页岩天然气市场的又一国际石油巨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也出资34亿美元购入了切萨皮克公司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马塞勒斯页岩气资产32.5%的股份。
与风投资本不同,能源巨头的介入说明页岩气技术已趋成熟,大规模开采已成现实,事实也正是如此。资料显示,2007年,美国页岩气产量340亿方,2009年则跃升至878亿方,已经超过我国当年830亿方的常规天然气总产量。国际能源署在其2009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称,美国2008年页岩气产量占到其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8%,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0%。
***策先行
国外页岩气资源勘探开采速度如此之快,首先离不***家***策上的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府在《能源意外获利法》中规定,1980-1992年间钻探开采页岩气可享受3.5美分/方的税收补贴***策,得克萨斯州对页岩气开发的生产税全免。同时,美国还专门设立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基金,支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而在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页岩气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评价测试等基本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表2)。初步估算显示,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高达40万亿方(有美国学者估计为100万亿方),可采资源量约为30万亿方,约为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一旦出台有利的***策支持,无疑会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刺激页岩气的发展,而巨大的页岩气潜在产能的激发也会为我国自行解决天然气供需缺口形成强劲支撑。事实上,在此次天然气价格大幅上调之前,中国在页岩气开发上的相关***策已经开始启动。
2010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中美双方签署了《美国***和中国国家能源局关于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行动计划》,将就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探开发技术及相关***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中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并且,我国已经划出辽宁、江苏两处实验区,在此区域内采用美国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模式进行合作。
与此同时,2010年全国***协会议期间,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提案》,建议在参照煤层气等气源开发利用优惠***策的基础上,制定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策。煤层气作为三大非常规天然气之一,我国目前对其执行财***补贴和税收优惠***策。财***补贴上,煤层气开采中央***补贴0.2元/方,山西省还追加省级财***补贴0.05元/方;税收***策上,煤层气开采作业的相关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增值税先征后退。据悉,国内比照煤层气执行的页岩气财***补贴***策基本成型,已进入报批阶段。
民间资本有望分羹
资料显示,美国本土有48个州广泛分布着有机页岩,载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随着相关***策的倾斜,参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企业也从2007年的64家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家。在页岩气开发的前期,勘探开发工作大多由中小型公司开展。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页岩气勘探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因此,当项目进展到一定程度,更具体的说,是进入可以大面积商业化开采的阶段,许多大公司通过收购方式积极介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建设。
常规能源篇8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管理层面的投入,希望通过转变管理措施和提高管理力度,促使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取得不断的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规划缺失、缺乏科学性指导等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整体效益严重下降。因此现阶段,运用有效措施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困境进行消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规划的制定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如规划缺失和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指导等,这些困境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无法有效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现阶段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对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加强实践,实践中发现,部分企业出现了规划缺失的现象。首先,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工作团队和业务范围,此时他们没有能够明确进行内部分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对眼前问题的解决,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这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其次,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摸索阶段,因此混乱现象严重。尽管始终坚持运行了人力资源规划内容,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例如,招聘和培训等都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部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而科学的程序,因此导致不同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集体发挥最大效力。这种现象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工作人员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下降,同时人员成本增加;最后,部分中小型企业属于传统或家族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严重。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人员聘用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相关利益因素,因此没有构建起严格的规划。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以上三种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必将遭到淘汰。
(二)缺乏科学性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以科学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相关规划内容能够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的理论大多借鉴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忽视了这些理论同中小型企业实际的适应程度。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规模、不正规的组织,同大企业的运转具有极大的差别。同时现阶段,我国研究领域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多半是针对大企业进行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忽视,这是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领导人员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能够积极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的制定相关规划内容,而是照搬照抄大型企业的规划模式和经验,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同时无法起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真实的经营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科学而详细的理论依据,更没有积极引进和学习相关制定手段和技巧,导致规划完全没有可靠性。
二、困境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规划缺失和缺乏科学性指导等困境,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新时期,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一)受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影响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数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种特点导致其随时能够进行战略调整,同时又不能够对战略进行明确,这样一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困难。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在进行任何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都应当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而中小型多变的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失去了根本目标,其规划的科学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率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对人力资源要求进行确立,接下来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并确立薪资待遇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正在不断扩张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从事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其提供服务、加工生产及销售等方面都无法借鉴相关经验,只能靠自身的实践和摸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定岗定编的过程中也无法及时构建有效措施等。种种现象导致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构成,而无法及时形成科学的规划内容。
(二)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的现状。一方面,没有全面掌握该规划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制定和实施的原则、方法等掌握不够到位。然而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它是企业实施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只一味的以相同的标准、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来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管理,导致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法随机应变的适应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消解策略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已经成立并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更加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同自身经营范围、领域以及自身规模无关,而同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型积极展开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
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应首先对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确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分期目标。如果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呈现出相对复杂、多变的状态,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同时应当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的认知,这是解决人力资源规划困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首先,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宣传,促使企业领导积极将该规划同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其次,对从事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积极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理念、技术,并随时对人力资源规划内容进行更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人员应将企业的发展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融为一体。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促进二者的融合是企业长期发展应始终坚持的宗旨,只有促进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形成,才能够实施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小型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构建完善管理体系
中小型企业在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该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实施氛围。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重新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特定时机甚至需要重新构建该模式。该过程是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阶段。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对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的利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习惯等,这必将导致企业职工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然而,企业相关领导人应坚持实施,并做好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构建起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在这一支撑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和职位分析等工作内容,还应当对部分人力资源职业内容外的工作进行有效改善,例如制定有效的起因目标管理体系等。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困境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积极面对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一来,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筛选及培训,促使其不断提高战力思维,并拥有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力。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其积极同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中小型企业还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促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更加可行。
四、结论
常规能源篇9
论文摘要:***书馆及社会各界的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员工思想工作、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常规管理、开发管理、创新管理等主要管理内涵的优缺点作比较,可以得出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改造传统人事管理以及由两种管理的优胜面组建成新型管理模式的结论。
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资源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包括***书馆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人员的管理也开始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由于两种管理的“理念”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原则、方法、模式和内涵。管理内涵的优劣,决定着管理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想更好地选择和推广最好的员工管理方式,有必要对两种管理的主要内涵作比较研究。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包括***书馆在内的一切组织机构(即单位、部门、团体等)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
人力资源就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川。
在管理工作中,两种管理方式都是以员工思想工作、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常规管理、开发管理、创新管理等为主要内涵(项目),都很重视抓好这些管理项目。每个组织机构只要做好这些管理项目,就可把对员工的管理工作做好,获取应有的管理成效。这也是两种管理模式最主要的相同之处。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将事作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作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它们可作比较的方面很多,本文就从多个方面来作比较。
一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思想工作方面的比较。组织机构的员工思想工作,一直是每个组织机构的重要管理环节。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如***书馆等许多组织机构以往的思想工作,都是教育、引导员工共同遵守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共同关心组织机构的整体发展,共同把组织机构的整体工作做好。这样的员工思想工作缺点是针对性与灵活性不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工作仍是管理内涵的重要部分。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就是针对性强.人性化与个性化突出.用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端正员工思想认识,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的思想工作[(2j。做思想工作有许多方法,如:批评、处罚,用以触动员工的错误观点;说服、教育,用以引导员工提高思想认识;动员、激励,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工作中,不管采用何种思想工作方法,解决什么样的思想工作问题,都是采取“尊重个性,个别对待,因势利导,强势发展”等策略,打破所有的“共同”,针对不同的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办法引导每个员工向好的方面与优势的方面发展。***书馆如制订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准则,应注意改变原来的“一体化”观点,确立允许员工个性展现的新观点,使之能在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中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方面的比较。所谓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即指以特定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是用较为保守、集中、单一的条例去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在以往,包括***书馆在内的许多组织机构都订有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服务承诺等,用以规范化地约束员工在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即从大道理上说的公共行为、社会行为),对规范员工行为,稳定员工队伍,乃至保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说是对社会稳定起作用,不是夸大其词。因为我们的员工们能做到言行检点,循规蹈矩,这就是对社会稳定的一大贡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等优点,但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员工的开发性和多样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是以较为开放、杂散、多样的条例去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制订适应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条例、服务承诺条文等,都是突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特别注意制订适用于高职称人员的岗位性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服务承诺,允许陈景润式的员工专心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必去关心整个组织机构的事情,不必注重仪表和礼貌性的言谈,即符合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规范所含主旨。新的员工行为规范条例,关键是能促进个性发展,落实“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在促使员工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能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给员工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更能允许其个性的展现与张扬。组织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员工作个性的展现与张扬来开展科研、资源开发、***服务等多方面的特色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档次,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好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就是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但也有缺少规范性和统一性等不足之处[[3]0
三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常规管理上的比较。常规管理,即指按一些日常工作条例、部门管理规定、业务工作操作细则、上下班时间规定等日常规章制度去进行的管理。在以往,包括***书馆在内的每个组织机构都制订有许多管人、管事、管物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障了组织机构日常的整体工作能正常、有效地开展。这就是广义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常规管理。这种常规管理能统一本单位全体员工的工作步骤,发挥集体战斗力的作用;但是统管性过强,不能充分发挥好每个员工的“个性化”作用。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规管理不但不会放松,而且会进一步抓好。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以职工为本的***全面的常规管理条例。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常规管理条例,是符合“能位匹配、互补优化、激励强化、公平竞争”等原理的条例,是能充分发挥每个员工战斗力的并能取得巨大成效的条例。关键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常规管理条例是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突出人性化与个性化,制订适用于个别人和个别岗位的个性化条例。例如‘旧常工作管理条例”中,会制订“高职称人员在搞科研期间,可选择任何有利地方开展工作”(即不用坐班)类似的特殊化条例,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最终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其次是注意全程、全面执行好新订条例的实施。制订出特别有新意、有特色的并适应新时期本部事业发展需要的常规管理条例,需要通过很好地落实、执行,才能生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规管理,是统管性不强,但能充分发挥好每个员工的“个性化”作用的管理形式[[4j0
四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开发管理上的比较。员工队伍管理中的开发管理,是指组织机构针对职工队伍所进行的员工智力开发管理。开发管理的目的是要把每个员工的智力资源都开发好,使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书馆等各组织机构都有过自己的业务学习计划、人员培训规划,这些属于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开发管理。但管理不够全面,不够系统,针对性也不够强。所以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没有统筹性,没有长远为单位作人才的使用规划,本单位的发展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是单调的调配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管理,是指针对组织机构职工队伍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所作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开发管理规划,首先是根据每个员工的知识结构与所干工种及专业爱好等确定其开发方向,其次是明确、详细地制订好每个人的终身开发计划,然后是通过汇总、调整全体员工的开发计划去形成组织机构的开发管理规划。优质的开发管理规划,经过实施后,能够不断地把员工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自有独特优势的知识结构,达到理想的开发目的。科学的开发管理,就是促使每个员工沿着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优势开发下去,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形成越来越大的知识优势。如今,网络的开通,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员工须逐步成为国际通用的人才,要求其所作的知识资源开发是多文种、多数据库的开发,这就使得组织机构在短期和长期的规划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进行合理培养,合理调配。因此,制订好管理规划,并切实地加以实施,这在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五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创新管理上的比较。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如何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创新管理要做好的事情。创新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有些组织机构注意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些组织机构制订过科研奖励条例,这些都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更主要的是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成果所采取的激励手段基本上以物质激励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书馆原有的创新管理正是如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创新活动,并实行全程跟进,及时发现与处理好有关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等过程中的管理行为,能鼓励和促进个人获得多方面的创新成果。开展新型的创新管理,首先要有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规划。在创新管理规划中,应根据每个员工的特长与组织机构特色及社会需要,为其确立长期的创新方向,制订中、短期的创新计划,然后形成总体规划。其次应做好跟进的管理与服务,为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排忧解难,协调好各种关系,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三要有创新奖励条例,在期终或年终搞好创新总结,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资鼓励,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其四要重视社会需求(市场)的调研,注意及时对创新规划作必要的调整,以便为读者与用户生产出急需的、作用大的创新产品。更主要的是,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如***书馆的领导等)应树立强烈的创新管理意识,要对全面开展创新管理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本部的创新管理抓好。这些也就是新型创新管理形式的优势所在。
常规能源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安全;立法;核能
Abstract:PromotingthedevelopmentandusingofnewenergyisanimportantcontentinChina’sresourcestrategy.Aperfectlawsystemisnecessarytorealizethegoalofnewenergydevelopmentstrategy.SecurityisanimportantfactorindevelopingandutilizingnewenergyinChina,anditinvolvestwolayers:macrosecurityandmicrosecurity.TherearelotsofshortagesinthesecuritylegislationofnewenergyinChina.Thispapertakesthelegislationofnuclearpowersecurityasanexample,andclaimsthatnuclearpowersecuritylegalsystemshouldincludelegislativestructure,basicprinciples,enforcementmechanismanddetails.
Keywords:newenergy;security;legislation;nuclearpower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常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和补充我国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能源战略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本文主要就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安全机制的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安全是人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词汇之一,通常是指各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等安顺祥和、国泰民安之意[1]。其外延既包括个人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也包括社会稳定和谐、国家有序运转。对能源安全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宏观安全,即在国家能源战略上考虑的能源安全;二是微观安全,即在具体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对居民、环境造成损害。
1.宏观能源安全(注:本文主要论述微观能源安全,对于宏观能源安全不做深入探究。)及其状况
宏观上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安全。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以常规的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但化石能源正面临逐渐枯竭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按照目前所探明的储量,只能维持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且,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寻符合自己国情的新能源开发之路,如德国和西班牙的风能、瑞典的生物质能和英国的光伏发电与潮汐能。
但是对于核能,各国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法国是大力发展核能的典型代表,大约80%的电力来源为核能,美国、日本的核能占发电量比重也超过了30%。在德国,虽然也曾一度把核能作为发展的重点,但由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的影响,***府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的价值。2002年德国通过《核能禁止法》宣布放弃核能,计划到2020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瑞典也于1980年通过全民公决决定将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核能源[2]。但客观地讲,核能相比常规能源是一种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成本相对低廉,适于大量商业开发的能源。虽然出现了数起事故,但大多是人为因素导致而非技术上的问题,正因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将核能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使是明确立法终止核能的德国,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重新启用核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一次性能源消费国,但常规能源的保有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除了煤炭基本可以自足以外,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缺口很大,大多依赖进口,这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外交手段改善与主要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确保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长远之计。对此,国家在***策和法律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2005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众多的新能源种类中,由于分布特点、技术成熟度及自身特性等方面差异显著,在开发利用中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我国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供应异常紧张、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现状,大力开发核能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应对之策。但目前核能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到1%,核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2%左右,这与世界上核能占一次能源6%~7%、核电占电力总量17%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核电发展仍然显得落后,规模小,发展慢[3]。面对这种现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要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和核电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kW,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左右,在建核电容量1800万kW左右。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微观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能源安全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即对人员、社会、环境的危害。在我国,常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突出的安全问题,如频繁发生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井喷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2.现行立法之检讨
①法律渊源体系结构不合理。从上述渊源情形来看,核能安全的整个立法体系杂乱并且枝节横生,根本未形成体系结构。整个立法体系以大量的部门规章为主,效力层次太低,与核能安全的重要性不符。而且现有的法律大多是陈旧的,无法适应新的核能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尽管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作为新法支撑着整个体系,但它本身也是从管理层面对核能利用进行调整,在技术方面的法律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部门规章中,这对于核能领域新技术的利用是不利的。
②监督管理职能分配不足,主要体现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职能分配过于分散。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门等众多部门都想在管理上分得一杯羹,而这样潜在的危险是有利益时争着管,一旦发生核污染,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责任追究无法实现。例如,对核设施安全的许可由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的核安全局审管;对放射工作的许可则仍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由卫生、***门审管;对贮存、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许可则由***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审管。因而,同是有关放射性的许可登记却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这样不利于对整个放射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
③奖励制度不够重视。法律的功能奖励与惩罚是并存的,但是现实运用中往往会出现只重惩罚而忽视奖励的情况,核能安全立法中也不例外。对于责任以及惩罚的规定,在每一部核能法规中都有体现,但是对于奖励,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基本上只是在第4条和第7条中提及,相对于第8章的责任规定而言,实在不足以形成奖励制度,不过是流于形式的做法而已。
三、我国新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以核能为聚点
针对我国目前在核能安全立法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应当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核能安全法律制度。笔者认为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立法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确立风险防范原则
风险防范原则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产生于德国,风险预防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损害应该避免;二是科学研究在确定威胁时有重要作用;三是预防危害的行动是最基本的,即使在缺乏因果关系的结论性证明之前;四是所有的技术发展应当满足不断减少环境负担的要求[5]。风险防范原则强调对安全问题进行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这一点对核能安全非常重要,因为核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核能安全立法的重点应着眼于事前的风险防范,围绕整个核能利用环节,尽可能考虑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风险防范原则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是,当对某一行为的安全后果尚不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时,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核能利用中,对于一些可能会造成潜在威胁,但目前尚不能科学证明的行为,不应贸然实施,而应暂时搁置,等待科学的发展和论证。
2.以法律规范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
核能开发利用中涉及到众多的法律关系主体,包括核能的行***主管部门、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以及在上述单位的涉核工作人员。如前所述,人为因素是造成核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各类涉核主体行为作出严格的法律规范对于核能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核能监管体制是由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卫生行***主管部门和安全行***主管部门等实行多头管理,因此,可以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实践和法则,按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由一个***于其他各类主体的国家统一机构来进行安全监管。我国可由国家核安全局作为全国统一监管机构,负责对相关放射性活动的许可登记,以加强对放射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其他行***主管部门应配合核安全局的监管工作。国家核安全局应具有较强的***性,应享有授权立法权和***的执行权,其具体的职责权限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对于其他主体包括核设计单位、核设施的建造单位、运营单位以及涉核工作人员,也应制订相应法律规范,明确其权利义务。
3.安全制度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及事后救济
①事前预防制度。在技术安全方面主要是在工程设计上要尽可能考虑到一切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确保设计的安全、科学。首先是选址安全,民用核电站建设有它要求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核燃料和核废料运输安全条件、紧急事故疏散条件等。核设施不能距离城市太近以免引起社会不安;不能设在人群密集的地区以便紧急事故疏散。核废料处置设施的建造必须考虑合适的地质条件,防止地震、火山等事故造成放射物质外泄(注:就在本稿即将完成之际,日本又发生了一起核泄露事故:2007年7月16日日本发生里氏6.8级大地震,世界最大的核电站刈羽核电站发生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事故,设计时的抗震强度不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有关事故的详细报道可见章冬琴“日本核电站遇强震泄露影响世界”,《燕赵都市报》2007年7月18日。)。比如美国亚卡山脉高能核废料处置项目,就是经过20年的地质调查和科学论证,才确定将位于内华达州的亚卡山脉作为唯一的高能核废料永久深藏库的建造地点[6]。其次是要保障核设施自身的安全,包括核电站、反应堆、冷却池、核废料储存设施、核材料运输设备等。
在管理安全方面,在核能运行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尽可能杜绝一切人为因素产生的危险。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几乎所有的核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管理安全是核安全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规定相关主体的资质,可以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来保证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从事核设施的建造和运行;相关涉核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专业资格考试方可取得上岗资格。其次在核设施运用过程中要制订严格、科学的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同时还应建立核反应堆运行数据实时监控系统,随时了解核运行的情况。此外还应健全核能行***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制度,比如可设置督察员制度,派遣专门的督察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核设施的安全进行检查。
②事中应对制度。一旦出现了核安全事故,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及时控制事态,将影响降到最小,它包括及时确定应急等级、对事故核设施及时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立即进行周边居民的紧急疏散、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例如,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大量的碘和铯等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R/h,为允许指标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救援直升机向事故反应堆投放了5000t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通过遥控机械为反应堆修筑了高达几米以上的绝缘罩[7]。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强度。
③事后救济制度。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不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举措防止损失扩大,包括对受害人员的救助,进行核事故清理等工作,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公布事态的发展状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重大核事故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如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影响到前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以及德国、波兰、瑞典等多个欧洲国家,因此在核事故处理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包括核能安全行***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核设施运营单位及工作人员违规运营和操作的责任以及核事故处理不利的责任。责任的具体形式有行***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的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核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核设施运营企业可以用商业保险金来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但因核事故而产生的赔偿数额可能非常巨大,企业通常无力承担全部责任,其余部分应由***府来承担,相应资金可通过在电费中附加相关税收的方式获得。
在核能利用中安全问题是关键,加之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核能,因此从立法上严格规制从而保证其安全使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徐德蜀.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8.
[2]德国核能***策落单[EB/OL].[2006-07-17]..
[3]汪永平,赵守峰,袁玉俊,等.2020年中国核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1):150-159.
[4]韩显阳.人类应和平利用核能——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二十周年祭[N].光明日报,2006-04-26.
[5]朱建庚.风险预防原则与海洋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
[6]阎***.美国核法律与国家能源***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
[7]尤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概况及启示[J].国防科技工业,2006(4):50.了极大的损害,给社会环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但是新能源并不等同于清洁能源,利用中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如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生物质能发电时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也比较高。其中利用核发电时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核安全管理的任何疏漏和***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严重核事故的发生,酿成灾难性后果。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欧洲受污染的区域达到20万平方公里,受到核辐射危害的人数达到320万,直接致死的人数为50余人,还有数万人因辐射而致癌,周围大量动植物死亡或出现变异,而且还存在目前尚未明确的潜在危害[4]。由此可见,在核能开发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影响核能微观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技术安全。核能利用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工程,从铀矿采集到制成核燃料,再到核反应发电,最后到核废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燃料环,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核能技术安全就是要解决将核废料产生的放射有效隔离在生物圈之外,因为一旦进入生物圈,将会给人类及自然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前人类在处置核尾矿和低能核废料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安全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处置高能核废料,高能核废料中所包含的钚有着长达数万年的半衰期,目前只能将其暂时浸泡在巨大的水池中冷却和封闭储存,还没有找到一个最终的处置方案。
此外,在技术开发中会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对于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的开发方来说,风险的防范或减轻可以通过开发前充分的论证来保证开发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制度,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分散损失。
②管理安全。核电厂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人—机系统,其安全性依从于系统设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和人员三方。随着科技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大大改善。而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特性,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控制性,因而由人为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趋上升。有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上所有工业事故中包含人为失误的从20%扩大到80%,核电站的平均人为事故率为70%以上。20世纪发生了几次震惊世界的严重核事故,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或者是操作规程不科学,或者是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这些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和核安全水平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成为促进核安全科学发展的动因,表明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健全特别是有效实施保障在核能利用中应当占有显著地位。
二、对我国新能源安全立法现状的剖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对新能源开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但目前在新能源立法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伴之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还存在很大空白,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即使是在这样有限的立法文件中,也几乎找不到有关新能源安全方面的规定,可以说这个问题基本上被忽视了。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只有针对核能利用规定了较多的安全立法规范,下面将对此作重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