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的诗篇1
青春如同悬在头顶上面的点滴瓶,一滴一滴地流逝干净,而窗外依然是阳光灿烂的晴朗世界。
――郭敬明
一
南方雨天是常有的,昏暗的天幕下黑色的云随风飘动着,时不时刮起几阵阴冷的风,不断地侵蚀着身体。仿佛世界突然变得寂静了,微弱的光拼命挣扎着。
二
木头同我一道走着,飞速转头看木头时,我能感到风从耳朵逃逸的凛冽。望见远处的铁轨,木头一下子就愣住了,双眼低迷,渐渐合拢来又忽而睁大。他抬起头仰望天空,鸟儿早已隐遁在稀薄的雾汽中。他说,两年了,凡飞离开已有两年之久了……
三
过往的记忆犹如这条冗长的铁轨缓缓延伸开来。那段晴朗的日子,云彩悠悠地徜徉在蔚蓝天空。木头与凡飞共同仰卧在绿茵上,端详天际。他们谈生活、谈未来、谈梦想与追求。偶尔几阵清新的花香飘来,沁人心脾。
然而接连几次的考试失利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摧残着凡飞的心灵。他一蹶不振。说是要到邻近的城市游荡,坐上火车一同远去的还有木头无限的思念。
四
两年,流年仿佛是手中的沙粒从指缝中逃离。年华的轮回中,人聚又散去。
木头每月便乘坐火车去寻找凡飞,空气间似乎隔着层深厚的玻璃,阻断了凡飞的气息,了无音信。车站人潮涌动,木头的视野渐渐模糊,一直不能捕捉到一丝对于凡飞的感应。
五
“凡飞回来了,等会,等会我们一起去见他……”木头几乎是叫喊出来的,或许是从心灵最深处的声音。这事太突然了,我竟能嗅到电话那头散发出来的幸福味道。
见到凡飞,他几乎快要割裂我的视界。岁月蹉跎,他竟变得这般模样。黝黑的皮肤,干瘦的体形,就连他的声音也如此颓败、沧桑。周遭空气中略有尸体腐败的气味。或许死神在跳舞吧。
六
凡飞竟变得争强好胜,恰似一盏熄灭的台灯。他的世界暗淡无光,只有打打杀杀才能换取他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意识。不久之后,接到电话,我便狂奔向医院,木头已经躺在病床上,眼眸中失去了往日的光采,奄奄一息。而凡飞紧握住木头的手,他的脸肿胀得甚至发紫,不过没什么大碍。我瞥见凡飞的眼眶中有泪珠在打转,我发了狂似地问他怎么了。
此时他才意识到我的存在。从交谈中我才渐渐了解,木头替凡飞被几个混混挨了顿痛打。听后我不禁落下眼泪,木头,为什么,你这又何必呢……当时我倔强地认为这根本不值得。
七
幸好没伤到内脏,出院后,凡飞陪木头一同回家。一路上两人都不言语,就这样踏着深沉的步伐行走。直到走至家门口,木头才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条,缓缓地递给凡飞,上面写道:“放弃这片天空,我想你已陷入这无底的泥潭……”
凡飞默默把纸条收好,点了点头,笑了。
[后记]
记得郭敬明曾这样写道:青春是被摧毁后才显得无懈可击,成长带给我们冗繁的情绪,这些细微的欢喜悲伤如织布机上的经纬,单调亦不可断。积累成各自青春的花色。
这个盛夏,青春的洪流同样席卷着我。诚然,这篇看似与台灯毫无出入,但他们都曾是拥有梦想的孩子,现在是,将来也是。
他们的青春就如同一盏台灯,曾经绽放过光芒。熄灭之后,只要他人给予希望,或亲情异或友谊,我想它定会再次放射光辉,一同挥洒热血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史诗。
或许这样的事情,只有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才能办得到,我们有的也只有青春吧……
后青春的诗篇2
红楼中,一直最爱的是宝钗,喜欢她那种聪明,活泼,相对于黛玉,她多了些青春的朝气。如果说,黛玉是青春的愁思,那宝钗,便是后青春的诗。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
江西师大附中高一:浅洛格
后青春的诗篇3
红楼中,一直最爱的是宝钗,喜欢她那种聪明,活泼,相对于黛玉,她多了些青春的朝气。如果说,黛玉是青春的愁思,那宝钗,便是后青春的诗。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
江西师大附中高一:浅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