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1篇
1.以“儿童”为基本立场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儿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立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进一步,我们需要提炼能反映儿童数学教育系统本质特征的因素。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Ernest)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出了数学教育哲学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参考这一框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观。(1)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使得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因此,儿童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及与同伴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活动,是一个自产生、自组织与自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浸润人格。为此,教师要教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要教相互联系的数学,在学习新知识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沟通联系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教有思想的数学,注重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收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美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形成美的心灵和情操奠定基础;教能完善人格的数学,使学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和会自省”的品格。(3)数学观关于数学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对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J.Dossey)。M.Niss更是强调数学教师数学观的重要性,他有一段应当引起所有数学教师深思的话:“缺乏多元多维的数学观也许是今天数学教师的致命弱点。”对于“多元多维”的理解,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而是包括着数量、关系、***形、规律、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内容。数学不仅仅包括静止的结果,更包括生动活泼、富有创造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数学不仅仅需要演绎推理和证明,还需要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火热的思考,还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实事求是…………
2.以特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吴正宪团队创造了体现儿童数学教育的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用真情营造学生敢说敢为的学习氛围;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运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经历过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激发学生在“问题串”中不断深入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促进学生在解决“冲突”中提升。“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学生心中的数学;在联系中启发学生新的生长。“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体现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积淀生活经验回归数学。
二、“再起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的提炼与创新实践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真正体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促进实现既体现教育真谛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提炼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正是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应该在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二,在价值分析、学生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儿童数学教学实践,离不开对于教育价值全面实现、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叩问。本研究将选择小学数学的某些核心内容开展教育价值分析、学生学习路线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和评价的整体设计。第三,在实践效果检验下的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做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1.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儿童数学教育思想”
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具体说来,需要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下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是什么?第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第三,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2.开展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整体教学实验
能够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最直接、最为具体影响的教育研究可能非教学改革实验莫属,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教学实验必然具备“整体”的特征:第一,教育价值在儿童发展中的整体实现;第二,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教学评价的整体设计。根据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本课题选择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整体教学实验、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整体实验。(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和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把原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为“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第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一般经历了哪些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什么?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目标和过程方面有何差异?促进他们提高的策略方面有什么不同?第三,从整体设计上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之前,素材也不仅仅停留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还有哪些培养目标、培养时机、选择素材和活动设计?第四,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不同学生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2)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课程的核心,并阐述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人们对统计课程教育价值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大家普遍感觉统计知识和技能的落实比较容易,但数据分析观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活动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两个切入点,我们将采取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整体教学实验方案;按照新的教学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对于教学实验过程中和之后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评估;分析实验的效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否有提高,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其典型表现(群体表现和个案学生表现)是什么;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和评价提出建议。
3.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第一,运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刻画特色课堂的具体特征。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明确课堂的具体特征指标,一方面运用这些指标对于课例进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具体案例进行质性分析,由此描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第二,分析和开发围绕着核心内容的课例。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已有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优秀案例进行再次验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课例,从而形成案例资源库。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6).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3篇
(一)家庭总部教育宗旨1.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熊希龄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以身体健全与精神快乐为基础的,而精神的快乐则是身体健全之本。他曾在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上讲道:“凡属幼龄儿童,……更令其身心发育健全,建立于精神快乐基础之上,不仅使之无受冻馁困苦,尤宜使之精神愉快活泼,然后乃有健全可言。”[3](P461)可见,熊希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但家庭总部内的儿童大多是孤儿,自幼失去父母,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更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熊希龄旨在通过创办家庭总部,还儿童一个温馨的家庭,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母亲的爱护、家庭的欢乐,使其情感有所寄托,心理得到正常发展。2.发展儿童的个性。熊希龄认为:儿童是一个***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长,父母应倾其所长,发展他们的个性。慈幼院内的孤贫儿童常年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一名家务人员往往需管理三四十名儿童,难以了解儿童的需求和个性,而家庭总部恰能弥补这一不足,每位“家长”负责十数人,并与他们朝夕相处,熟悉他们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3.了解家庭之道、社会之事。为使儿童进入社会谋生后不致迷茫,熊希龄创办家庭总部的另一宗旨则是使儿童在家庭中,由家长指导其学做家事,了解物价、社会人情等社会之事。因此,家庭总部中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家事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均需指导孩子操作,即便男孩,亦是如此。另外,儿童还应熟悉日常食品、物品的价格,了解家庭的日常开支等。经过这些锻炼之后,儿童深知家庭之道、社会之事,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家庭总部教育内容家庭总部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家***教育、礼节教育和个性教育。1.家***教育。家***教育主要包括烹饪、洗衣、记账、修理、缝补、栽种等。其中,烹饪是儿童必学的一门家务,一般由家长指导儿童操作,儿童一方面要学会做饭烧菜,另一方面则需掌握营养的搭配。年幼儿童如若不能单独完成,可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洗菜、摆桌椅、洗碗等。洗衣、缝补、修理、栽种则重在培养儿童手工劳动能力,男女儿童均需学会缝补衣袜、洗涤衣物、栽种植物。记账是家***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学校按月拨给每户家庭一定的费用作为开支,家长外出购置物品时,均带领儿童同行,使其了解物价。虽然每位儿童每月有用品保育费五角,儿童自己管理,但家庭或儿童支出的费用需家长指导年长儿童记账,若幼小儿童不会记载,则请兄长帮忙登记。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儿童善于管理经费,了解物价,熟知物力维艰,从而使他们“一切观感逐渐深刻,庶将来成人之后,造福社会,稍减寄生虫及分利之分子。”①2.礼节教育。礼节教育是家庭总部教育的重点。熊希龄制定了习礼法、治家法,对儿童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家长须遵循这些法则,身体力行,并对儿童施以相应教育。礼节教育的内容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行路、言语、饮食,大至会客、社交等,各方面均有所规定,如“凡儿童遇见家长站立时,须俟家长过后始行”,“凡儿童之随同家长至亲友家中不得翻阅案上书籍、***书、信函以及一切陈设器物,碰、折、踏花草”②。接待他人时,家长需“教以正常姿态不可耸肩谄笑,对家长及他人不可以巧言取媚”③。熊希龄特别强调交际礼节。1935年,熊希龄致“香慈”家庭总部函中提到:“无论师友疾病、离别、节令,均须每家儿童联合邮电问候,甚至亲往,养成人生必须交际之礼节……”[3](P460)经过这些训导,儿童的言谈举止均能符合礼节。3.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熊希龄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熊希龄曾多次强调,教育儿童应以发挥其个性最为紧要。家庭总部设有一名精研社会学的社会服务员,对每个儿童都有详细的个案,包括其家庭背景、经济教育情形、生理、行为各方面以及其兴趣特长与缺点等,随时用心理原则指导家长及儿童个人发展儿童的个性④。为了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熊希龄根据男童、女童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在院内设置了各种工场,如木工场、照相馆、养蜂场、理发室、汽车公司等,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家长通过与孩子相处,熟知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即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发扬其所长。
(三)家庭总部教育方法为了增进对儿童的教导,熊希龄规定家庭总部中每一家庭每周定期开展一次家庭会议,由家长与儿童互相讨论一周内家庭教育的得失。家庭总部则每周组织家长召开一次或两次家长讨论会,在会议中,家长就儿童的身体、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及本周的工作内容进行报告,并相互交流经验。每月开展一次家校联席会,由家长与教师针对每个儿童的发展进行讨论,商讨教育儿童的方法,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儿童的发展。如:若儿童有不良嗜好或有一些过失,家长需对儿童实施个人训导。在与儿童独处时,用言语去矫正、开导和感化他,充分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切勿在公开场合训斥儿童。此外,家庭总部还定期为儿童或家长举办专题讲座或讲演,如1935年王汝华副主任每周为儿童讲演“爱的教育”,启发儿童情趣,促使儿童相互敬爱,奋发志趣。1936年王汝华每周为各村家长讲演“家庭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并进一步当好母亲④。通过上述各种教育方法,收效很大,儿童举止得体,行为适当,且养成谦虚礼让、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
(四)家庭总部家长的标准家长是家庭总部中的重要成员,其思想、品行、个性等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故熊希龄对家庭总部中家长的选择十分慎重。一般均从香山慈幼院中的婴儿保教园保姆训练班的优异毕业生中挑选。在进入保姆训练班前,需对报考人员进行学识、性格和体格三个方面的严格考察。在学识上,以小学文化及以上程度为宜,性情需温和、细心,有耐心等。训练班对体格的要求较为严格,经医院检查,确定无任何疾病者方为合格。经过初次选择后需试习三个月,如在此期间不符合要求者,即可取消资格。凡报考合格的女子必须进入保姆训练班学习一年,训练班对保姆的培训也是极为严格的。由于保姆的文化程度不高,训练班开设了国文、算术等基础课程加以补习。同时,还开设了专业课程,如儿童学、儿童疾病学、营养学、珠算、笔算、薄记、看护学、父母学、家***学、手工、***画、唱歌、故事游戏等,以增长保姆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另外,保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姆训练班的重点。保姆将慈幼院内的婴儿作为实习对象,对婴儿的起居、饮食、衣服、睡眠、便溺、洗澡等,均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习。经过这些严格的训练,凡性情温良、知书达理、勤苦耐劳、身体健康,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医药常识,具备娴熟的保育法的毕业生方可选入家庭总部担任家长一职。家庭总部创办之后,收效极大。家长各尽其职,儿童之间团结友爱,礼貌谦让,家长与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儿童身心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推广家庭总部教育,熊希龄于1935年开始将每年的7月7日定为“回家节”,慈幼院的毕业生均可归“家”探亲。
二、家庭总部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虽然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一度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留守儿童教育仍然相对薄弱,亟需适宜的理论加以指导。虽然熊希龄的家庭总部教育思想已过去了八十年,但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当今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仍然有不少启示。
(一)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倡导“小家庭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祖辈一代的教育观念颇为淡薄,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们往往只注重给儿童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对其进行教育。寄宿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学校的条件较差,如寝室条件简陋、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食堂伙食差等,因此,***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提倡儿童在学校寄宿。熊希龄家庭总部的环境创设可为寄宿学校建设提供参考。在加强校内绿化,保证空气清新的同时,寄宿制学校还应加强***书馆、操场、盥洗室、活动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教室等建设,以丰富儿童的生活,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外,为弥补儿童父爱母爱的缺失,寄宿制学校可实行“小家庭制”,即教师与几名留守儿童组成一个小家庭,选取品性温良的教师代行母亲一职,在生活中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与留守儿童建立深厚的情感,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素养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极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家长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言行举止等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个性品质等。同时,儿童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对父母形成依恋和爱戴,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使儿童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可见,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发展最为有利,故可提倡家长一人外出打工,另一人则在家中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地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避免给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家长应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家长应主动学习教育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给孩子多一分鼓励和支持,少一分斥责和否定。寄宿制学校则可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代行家长”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设立结业考核制度,待教师完成课程之后,通过考核者方可担任“家长”一职。
(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因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认真观察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同时,学校还须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教会儿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建立人际关系等;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矫正措施。另外,心理教师还须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早矫正。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乡镇***府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组建领导小组,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落试行建立“爱心家园”。***府领导可组织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组建一支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排解儿童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爱,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重视儿童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由于多数祖辈家长曾经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不易,因此不希望孙辈经受这种生活,便对孩子呵护备至,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和照顾。儿童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均由其祖父母包办或代劳。这种过度的溺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未来步入社会之时难以立足。因此,家长应转变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还儿童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学校应与家庭同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如开设劳动课,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定期组织儿童到野外种植或组织劳动技能大赛,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寄宿制也是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在学校里需要自己洗涤衣物、打扫房间、管理零花钱等,日常生活多由自己料理,这些无疑能促进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另外,要注重留守儿童个性的培养。学校可以采取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的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变化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对不同个体不同情况进行分析[5],了解儿童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其潜能,为儿童创造条件,鼓励儿童用其所长,根据儿童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4篇
道德认知主要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电视广告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儿童。儿童缺乏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和辨别能力,电视广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错误的引导儿童的的判断力,从而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电视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例如当前电视广告中的学习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步步高点读机的广告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原来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明星父女田亮、cindy的加入,广告词更改为“有了步步高点读机,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广告用儿童感兴趣的小明星来提高儿童的关注度。小天才学习机的电视广告也是不断更新,最新的由马伊琍和童星小葡萄代言,还配有儿童喜欢的喜洋洋动画,让儿童眼前一亮,从喜欢动画到喜欢学习机,很多儿童便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来试试,在广告的作用下产生了利用学习机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电视广告会使儿童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电视广告中表现的强调自我满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与中国重视人格修养和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教育观念相背离。当电视广告对物质与消费的极大赞美与儿童无法拥有的现状形成对比,就会使儿童对拥有这些物质产生追求。电视广告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宣扬直接导致儿童的物质主义倾向,使他们把物质消费当做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一旦未能获得想要的物质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电视广告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
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儿童会觉得拥有品牌商品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奋斗的目标。广告往往对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吸引儿童去购买商品,一些儿童觉得广告介绍的商品都是名牌,拥有名牌商品在别人面前显着很有面子,这其实是潜意识的激起了儿童的炫富和虚荣的心理。在物质的占有与品牌消费的过程中,儿童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中,吃哈根达斯、坐豪华汽车、穿阿迪耐克都成为儿童间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使得儿童希望拥有名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炫耀,感觉这样能有面子满足虚荣心;反之就会感觉到自卑,丢脸。追求名牌其实就是要追求金钱,因此,一些儿童会将“我长大要成为有钱人”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滋生了这些儿童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达目不择手段而走上邪路,成为物质社会的牺牲品。
三、电视广告会对儿童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当各类电视广告向儿童灌输相似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就在儿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它所引发的影响会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中。在广告的多次播出后,影响就逐步加深,慢慢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方向
电视广告中成人权威的表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影响很大,儿童的判断能力常常受其左右。儿童电视广告中的权威人物经常是家长、老师、专家等社会推崇的儿童榜样,当这些榜样以教育、劝说的形式引导儿童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权威形象电视广告能对儿童形成不正当的心理刺激。比如高露洁广告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着牙膏说的广告语“用高露洁”“没有蛀牙”,还得到医生叔叔的赞扬时,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也希望像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一样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这样就很可能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趋炎附势,以换取榜样人物的赞扬。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典范。然而,以刺激儿童物质追求为核心的电视广告会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道德判断,以是否满足其物质需求来衡量父母的好坏,这使爱变的不那么重要,物质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电视广告中可以见到,儿童电视广告中一些表现儿童与父母亲情的画面,往往是建立在父母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为前提的,这无疑给电视机前的儿童暗示,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以物质为主,亲情为辅,如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像广告中一样的好妈妈,物质等同于父爱母爱。长此以往,儿童不仅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标准也会改变,会使儿童变得唯利是***,这对儿童思想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二)影响儿童的社交行为
许多产品广告都把主题定位在送礼的角度,如黄金搭档、酒品、脑白金、核桃露等,广告中反反复复表现出用物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好别人,笑脸相迎,获得好评,将成人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庸俗一面,阿谀奉承礼品往来的丑恶现象在儿童面前暴露无遗。许多儿童以此认为给别人送礼是为了讨好别人,请求别人帮忙的一种手段,需要别人帮忙就必须要送礼,加上大环境所致,周围一些成人送礼求人办事的表现,许多儿童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请客送礼、拉关系和走后门这些歪门邪道,在儿童心理留下了通过物质交换换取利益和友谊的印象。
(三)造成儿童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电视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以新鲜的面目出现,这会刺激起儿童强烈的物质占有欲。因此每当有新的玩具、食品、文具和服装的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并在广告播出,孩子就会急切地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新商品,之前买的很多曾经也非常喜欢的商品都被放置一边不再感兴趣了。在儿童电视广告中过多的传播这种只有得到新的商品才有快乐的观念会误导儿童在物质上过分地喜新厌旧,追逐新产品、新功能、新口味和新刺激等。在这种观念的渗透作用下儿童就会养成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5篇
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希望。***始终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这也是她儿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鸦片战争百余年来,中国屡遭外国势力侵扰,动荡的社会很难给予儿童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所以,***对儿童教育问题始终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角度出发,她始终教诲孩子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环境,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她说“:为了中国儿童有鞋穿,有饭吃,孙中山先生献出了其四十年的生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向全国呼吁“: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并恳请国际友人将对中国的同情心放在这些有生命力量的儿童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及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此,***深刻地认识到,老一辈不但在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且还在培养新的一代。历史与现实都说明,为了保存***的成果不致在下一代变质,就应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将他们培养成坚强的***后代与事业接班人。***认为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结果,她说“:离开教育,即便老子是英雄,孩子不会因为生活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将儿童比喻成茁壮成长的苗圃,如果不帮助他们战胜风霜与虫害,将其长期歪曲的身子扶直,将不成才的枝丫剪掉,他们是很难长成大树的。为此,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儿童的教育则是不能等待的。”
二、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儿童,是***儿童教育的核心
她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物质教育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保护幼苗那样照顾他们。但是,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质教育更重要。同时,这种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他们精神食粮。她希望文学家、艺术家应担当提供精神食粮的责任,鼓励文艺工作者多为儿童创作,让亿万儿童从中得到营养。她以为儿童创作剧目为例,“通过树立典型的儿童形象感染儿童,并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还强调,还应创办优秀的儿童刊物,以启发儿童的思想,指引正确的道路。先进的工作者应多与儿童见面,以自己的工作情况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应多创作适合儿童的积极向上的歌曲,这些都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她说“:我们应坚持下去,以不息的奋斗来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认为全社会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面,儿童教育是国家赋予一切成年人的责任,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及人民服务,***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抓起,精心培养儿童,让他们“像***叔叔那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德育来说,***认为,德育有阶级性,我们应从这个观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我们要求孩子们都是具有人类最优秀品质的人”。她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分类为:热爱自己的同胞,特别是热爱劳动人民;通过劳动体现对人民的热爱;在同劳动人民共同斗争中,要有勇气和他们站在一起,毫无畏惧地反对劳动人民的敌人;在生活中要诚实,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在实际中改正。***认为,以上的这些品质再结合朴素、节俭等品质便构成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主要内容。在智育方面,***强调应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没有文化便不能担当国家的建设任务,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他怎会改造社会与自己?”在体育方面,***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强体育锻炼,从小就应培养儿童养成保护眼睛、锻炼身体的习惯,艰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担。同时,她也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对于文学艺术要有鉴赏力,优美的文学、艺术等对陶冶儿童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抵制不健康东西的侵害”[4]83。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健康身体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三、***儿童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各界都应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协调好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单位。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这正是儿童长身体、长智力,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有几种做法:一是将孩子视作家长的私有财产,有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希望孩子将来能报答其养育之恩,而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不让他们远走高飞;一是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儿童是国家的事情,甚至有些父母以打骂代替教育。针对这些现象,***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说服、鼓励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同时,她反对“棍棒出孝子”的观点,认为打虽然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但不能让他们诚心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危害其正常的心理发展。所以,儿童教育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从其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与习惯。***指出,儿童的教育光有家长是不够的,更需要那些品德高、知识渊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所以,***强调儿童教育是全体人民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她倡议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儿童的教育工作。
2.通过典型形象对儿童实施教育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6篇
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观的嬗变
西方幼儿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5世纪,主要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幼儿教育为主。随后,文艺复兴时期及宗教改革时期初步涌现出一些先进的儿童教育观,到了近代,西方教育者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的理论思潮开始蓬勃发展直至现代。本文从和谐儿童教育观的萌芽及雏形、发展与升华、科学化与实用化等三个时期,通过这三个时期内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阐述、梳理,汲取积极的和谐儿童教育观。
1.1西方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萌芽及雏形
在西方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期间,出现了柏拉***、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普鲁塔克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虽然这一时期专门论述幼儿教育的著作很少,但是仍提出了许多对幼儿教育颇有价值的观点。当时,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比较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在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中形成了最早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柏拉***在自己的《理想国》中,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实行地越早越好[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注重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2]。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因此在婴儿期就注意不能娇生惯养,人的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就开始了,周围的一切环境、事物、人都应保持幼儿的纯洁性而努力。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和谐教育被重新发掘出来,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人物[3],他们在培养的目标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4];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后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并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1.2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和谐幼儿教育思想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捷克的夸美纽斯。他的《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等著作,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并提出要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5]。文艺复兴后的17至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绅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心灵完善、身心协调发展的人[6]。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7]。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儿童本位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贫苦儿童的教育,使教育走出了贵族的藩篱。他在《天鹅之歌》中这样说:“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8]裴斯泰洛齐认为,应该对儿童的天赋能力加以培养,使其逐步发展,直到成熟,他把教育理解为儿童天赋才能的和谐而自发的发展过程。
1.3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实用化
19世纪是教育科学大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杜威等。在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学的加入,和谐教育思想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即科学化。赫尔巴特格外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者应严格监督儿童的发展,提倡用监督、威胁、权威、爱等方法管教儿童,使儿童受到平衡的多方式的教育。在赫尔巴特所设计的课程中,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兴趣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福禄贝尔是德国教育家,近代幼儿园的创立者及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人的教育》是其教育代表作。他主张教育适应儿童的天性,提倡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强调劳动的重要性。19世纪后半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把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认识论与方***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育理论体系。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张: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
2西方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影响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发展,逐渐变得自然,完善,更具启示借鉴意义,其积极的和谐幼儿教育观对现在幼儿教育界有着明确的引领作用,但其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幼儿教育观也需我们辨别并摒弃。
2.1积极影响
西方和谐儿童教育思想的儿童教育观可以说开创了重视儿童教育的先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再到近代工业***直至现代以儿童心理为研究的教育思想,都在逐步重视尊重儿童的地位,肯定儿童的价值。在教育观方面,也逐步由成人控制儿童的发展到让儿童按照身心规律自由发展;在教育手段上,由之前的父母严格管教,到专门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管教的演变;在教育目的上,由之前的儿童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工具,到儿童是自由发展的个体,无不体现出儿童地位的提升,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逐步形成。现今主流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对在西方和谐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结合当前社会幼儿教育现状发展而来的。
2.2消极影响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消极的、对现今幼儿发展不利的思想。在古希腊的儿童教育思想中,儿童是城邦未来发展的新力量,过度强调教育的***治功能,不利于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发展。在中世纪的儿童教育观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最终接近上帝。近代及现代的幼儿教育理念较之前的相比已经愈来愈人性化,越来越趋于完善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及所处环境的差异,有些教育家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断的东西,也有某些以偏概全的推论。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着重某一方面的功能,可能会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吸收借鉴教育家的理论时,也应科学、理性、全面地看待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现代启示
西方和谐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研究其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探索和谐幼儿教育的实现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理顺西方教育体系下和谐幼儿教育思想的脉络,对于教育者更好地解读西方幼儿教育家的作品及其儿童教育观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3.1正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教育家逐渐肯定儿童,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因此,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提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9]。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3.2国家应重视学前教育,强化儿童教育管理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家主张国家办教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家为了所有儿童能够更好地得到照顾和发展,主张把所有儿童集合在一起生活和接受教育,并安排专人负责。单从中国国情来看,这种措施实施起来不现实,但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强化国家对学前教育***策和资源的投入,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力***在儿童的童年期提供更多、更科学的教育资源,为其整个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西方教育家特别注意教育内容的选取,给孩子们讲的故事要是正面的,善的,易懂的,一切丑陋的都不予考虑[10],音乐教育等也都对内容有着严格规定。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儿童时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虽然当前对于学内容可能不太现实,但至少应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比如教给孩子最基础的知识,教会幼儿明辨是非。总的来说,应该采取文化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并重的策略,偏向道德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优秀公民。
3.4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培养
西方教育家如洛克、卢梭等,强调对儿童进行体能保证的前提下,学习基本知识,并且注重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从这些教育家的教学内容来看,儿童的全面教育思想已初见端倪,这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来说,儿童的全面培养已经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过多地注重为小学做准备的知识性学习,而忽略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明显,不利于儿童健康长远发展。
3.5重视学前教育的环境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自然主义;儿童教育;适应自然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84-04
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经过一些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在近代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心理化,以及成熟与辉煌等时期,涵盖了西方古代到近代的历史,最终形成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的发展,追求儿童个性***和自由的理论体系,构成了西方儿童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本文主要针对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追根溯源,从当时一些具有伟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哲学思想中,深入挖掘其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发展的独特贡献与推进作用,其中涉及的问题对当今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发端: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儿童教育
“自然”一词源出于拉丁文natrua,在拉丁文中,它最初意指诞生、生长。希腊人把它理解为“出现”和“涌现”,理解为“自行开启”。希腊思想家将自然界不仅视为一个运动不息、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视为有秩序、有规则的世界。古希腊学者以人类理性的永恒法则――自然法为基石,从教育的“本原”出发考察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他们所提出的教育主张构成了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不同的方式为柏拉***、亚里士多德等人所继承。
在柏拉***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已萌发出了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的思想。例如,柏拉***认为儿童最容易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其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褪掉。”他还指出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特别强调国家的儿童教育管理理念,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
“一株植物的潜能无论怎样发展,也培养不出理性,因此,人的发展的形式因或者说目的因潜在于质料之中,而教育则构成了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自然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促进质料形式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观为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思路、内容提供了思想资源,奠定了深厚的自然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的原理,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在他看来,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合理的教育应当遵循事物运动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把德、智、体结合起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教育思想处于萌芽阶段,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和时代性,为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说”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给予了当时人文主义教育家很大的启迪,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自然教育理论的思考仍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其论述的出发点主要是***治、社会、哲学等角度。而将自然主义教育真正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并进行论述的,当属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其教育思想,并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科学发现的影响,他对当时的学校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是建立在对欧洲中世纪旧式学校的评判基础之上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和教权相互勾结,宗教神学思想牢固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学校里充斥着死记硬背和棍棒纪律,教育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成了摧残儿童生命、压抑儿童天性的桎梏。他认为当时学校的教育违背了人的自然规律,要改革旧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或“规律”,他称之为“秩序”。《大教学论》中指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作为借鉴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必须模仿和借鉴自然的“规律”;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为了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做了许多观察和研究,并与所谓的“自然规律”做了简单、机械的类比。例如,夸美纽斯以自然界一年有四季、四季循环有序为依据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这四个时期相对应的学校分别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在母育学校中,主要锻炼儿童外部感觉,以辨认周围的事物;在国语学校中,内部感觉即想象力和记忆力与认知器官结合起来加以训练,这就是读、写、绘画、唱歌、计算、测量、称重量、记住各种事物;在拉丁学校中,训练儿童的理解能力,并对感觉所收集的各种信息作出评判;属于大学的是与意志有特殊关系的各种学问。各级学校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安排教学任务和内容,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循环渐进地发展。
从遵从上帝的外在权威到顺乎人的内在情感,夸美纽斯把对宗教的自然情感当做实施自然教育的有力的精神工具,认为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实施全面的“泛智”教育,同时依据人的自然本性,适应儿童的年龄发展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夸美纽斯以适应自然、合乎自然秩序为基础,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主张的合理性,他提出的直观性原则、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等教学原则,无不渗透着自然教育的思想精髓,使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形态初步系统化。
三、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卢梭的《爱弥儿》
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他只能牵强附会地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使其理论显得有些机械、呆板,而真正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推进到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卢梭“在民、天赋人权”的***治思想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其***治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便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1762 年他在教育哲理著作《爱弥儿》中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详尽而生动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他还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必要性,并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他认为,在这三种教育中以自然教育为主,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应配合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应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
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地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宗旨。为此,卢梭提出了一个教育上极为重要的命题,即: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而实施。这是卢梭教育理论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古希腊的柏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出现过萌芽,夸美纽斯等人也有提及,但他们多从成人的角度,从教科书、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只有到了卢梭,教育理论才出现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把传统教育中的主观、片面、僵化等劣根性批判得体无完肤,从此便开始了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卢梭第一次把儿童提到了教育的中心位置,指出教育要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性别差异这些人的“内在自然”规律作为确定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所以,他被公认为是架设儿童和社会之间桥梁的巨匠。卢梭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深刻性、批判性、独特性、空想性等特征,使他成为了划时代的人物,这是一次重大的思想***,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使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当时的教育找到了新的起点。
四、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新时代:裴斯泰洛齐“心理化自然教育”
18世纪的瑞士深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卢梭的自然教育作为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提出了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他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自然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它就如同是一位园丁的艺术,在他的照看下,百花齐放,万木争春。他对花木的实际生长没有任何作用,生长的要素寄存于树木之中,园丁种植浇水,但是上帝让其生长……教育家也同样如此。他不能给人任何一点力量,他既不能给人以生命,也不能让他呼吸,他仅仅能注意不让外来的暴力损害或打搅他,他要关照让发展沿着固有的规律前进。”由此可见,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但他们对人性的不同解读导致了二人在教育目的、教育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等方面的差异。
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卢梭的人性论是基于“性善论”的“主观自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善的,强调对“人性”、“人本”的尊重,并赋予自然主义人本化的内涵,突出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卢梭不同,裴斯泰洛齐的人性论是基于“人有两面性”的“心理自然”,他并不认为人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他认为自然教育了人类,但自然天性并不完美,所有的人都具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高级的天性以低级的天性为基础,并从中产生、发展出来。因此,教育不能按人的天性,单纯地遵循自然,而是应该帮助自然和纠正自然,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其向善的方向发展,把人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很显然,裴斯泰洛齐把人的本性发展更确切地理解为人的心理发展。所以,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执著的实验和探索。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其主旨和核心就是要求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特点协调一致。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教育不仅要挖掘儿童的内在潜能,还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儿童在学习中发挥自然主动的作用。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和实践,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可以说,裴斯泰洛齐开启了心理化自然教育的新时代。
五、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理论的成熟与辉煌: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随着历史的前进,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本身也经历了其他教育理论的冲击和挑战,心理学的发展还处在思辨的阶段,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实施并未成为现实。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实验心理学的创立,新兴的教育思潮应运而生,这就需要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理论不断创新与开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杜威继承和发扬了西方教育史上儿童为本位的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思想,他批判传统教育,揭露了传统教育压抑儿童天性、强迫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对待儿童、课程和教法的划一等弊端,明确提出了儿童中心论的现代教育观。这是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的回归和继续,这是儿童的地位经历了一次次抗争、一次次较量的结果。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和教科书为重心,要求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并宣称这是一种***,“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按照杜威的解释,以儿童为中心即以儿童的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他说:“教育的天然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在杜威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教育是发展儿童本能的工具。杜威把儿童的本能分为四种: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艺术的本能。他认为,“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因此,教育要以这四种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从一个人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着手。在此基础上,杜威论述了他的教育本质论,尤其是“教育即生长”理论。在他看来,所谓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教育即生长”,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儿童的生长是生理和心理条件与外部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存在于这个生长过程之中。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不是放纵,而是提供一种环境去组织这些本能。杜威呼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儿童自由,培养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儿童的作业与游戏,通过“从做中学”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的儿童观在杜威这里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总之,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从萌发、初步形成理论体系一直发展到19世纪,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不断走向成熟。在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一次次地批判性思考,试***摆脱陈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倡一种顺应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新教育观,在批判封建教育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契机,在抨击旧教育中优化自己的理论,构建自己的强大理论体系,使自然主义儿童教育理论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主流,成为历史的永恒,但当今的教育缺乏这种批判力。教育的历史表明,缺乏批判性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西方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而且影响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它为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材料,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发展的一种历史根据;其二,它的许多方面已为现代儿童教育理论所关注与吸收,以特定的方式积淀在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展示了自己的现代价值和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伟.论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起源――对西方教育现代性的一种追问式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单中惠.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5]陈家斌.论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6](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崔爱林.尊重天性 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J].学前教育研究,1997,(1).
[9](瑞士)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