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构10篇

论文结构篇1

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

3.论文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5.提纲

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

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

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

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

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

8.结束语

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尾分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等三种.

"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

9.致谢语

致谢语可以作为"脚注"放在文章首页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谢的词语要诚恳,简洁恰当.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1.列举参考文献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

(2)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

(3)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受到启发.

(6)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

(1)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

论文结构篇2

人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的方块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是要求小学毕业生要能够识到2500—3000常用字,但认识3000字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些字组合的全部语词。汉语几乎每个常用字都是多义的。一个“打”字多达23个义项,可同别的字组成161个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词51419条,但构成这些词却只用了1972个字。何况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是并没有识到3000字的,更何况要在广泛的读写中真正够用,不识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学生非但没有超越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积累字词语汇的时期。

中学生成熟语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语词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定型或者说是“字本位”的语言,词与非词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统计不可能准确;而且由于汉字出奇的多义和高度自由灵活而具有罕见的强大构词能力,在识了3000多常用字以后,判定一个词究竟是“熟字熟词”还是“熟字生词”,往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而即使有词频统计也无多大实用。这就是说,对语词的掌握不仅是一个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个组合过程。所以,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语词识记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语行为的优劣。

今天,听说言语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能同步发展。一般说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基础听说能力(生活对话能力)─基础读写能力─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长篇独白语听说和研读、著述或创作能力)。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听说能力是在学龄时就已成熟了的,而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则要在中学毕业以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作长篇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如果不是要说的内容超越了说者的思维能力,那就是因为基础读写能力太差所致。古往今来能够出口成章的人不为少见,但大都是凭借相当的书面语功底锻炼出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和能够发展成熟的主要是基础读写能力。

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发展,不同环境条件的言语活动必须借助不同形态的言语工具,从而必然要发展出不同的言语能力。口语是轮番单向传递的,书面语则可以同时多向传递。中小学是以课堂班级制为组织形式的学习场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这个阶段的言语训练必须主要采用能同时多向传递的书面语形式,从而主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一般说来,语汇量的积累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语是以声传情一发即逝的,书面语是以形达意历久不变的。而视觉捕捉和储存语汇的效率比听觉高30%左右。语文教学以书面语训练为主将更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中摒弃和杜绝口语活动。复述、答问、讨论、质疑、听记等等,这些早与书面语教学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仍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永传不衰;而第二课堂的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等,则更为少数有口语爱好和天赋的同学开辟了大显身手、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但这些口语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书面语教学平分秋色,却是无可争辩的。

就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读写来说,写作是比阅读更高因而更难掌握的能力。首先,阅读只是对语形的再认,它常常只需扫视字形的轮廊,而可以忽略其内部细节;而写作则是对语形的再现,一笔一画都必须有清晰的内存和一丝不苟的输出。因而会认的字不一定会写,能写一字则能认多字。其次,阅读只是由文到意的单向转化,而且是由显到隐、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为己”的转化,不必考虑别人的需要与可能的反应;而写作则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它不仅有类似或等同于由文到意的转化,而且还有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转化,因而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应。第三,阅读主要是对信息的筛选与索取,即抓住读物的中心、要点和必要的细节,而不必经常顾及读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写作则是对信息的输送与装载,因而每次都必须根据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阅读只是脑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写作则是脑力与手力并用的操作。可见,写作是比阅读更细致、更复杂、更富于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说,会读却不一定会写,会写则读一般不成问题。由此不难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链条中,基础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关键的难点环节。

由此看来,丰富的语汇积累和正确熟练地运用语汇的书面操作行为,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

语汇的迅速积累需要经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速读和熟读。熟读主要适合于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因为文言文行文简省精练、语词密集,熟读背诵浅易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是又一次集中积累语汇的机会。而从白话文中学习语言,中学生已经进入了分散积累语汇的阶段,这时只有大量而广泛的速读,才能克服阅读量大而新词新语复现时距长的缺陷。但速读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不付诸书面表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和孤离性强的语词就只是一晃即逝的过眼云烟,而对信息的筛选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飘忽的内隐过程。所以,速读需要用写作来加强对字词语汇的强化与加速筛选行为的发展。而写作训练必须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动力的不断支持才能得以频繁地进行。那么,以课文为写作材料,以写作要求为读写动力,让学生经常写课文提要、阅读体会、单元分析、读书报告以及缩写、扩写、改写、组写、译写等等,就不仅能迅速而牢固地扩充语词积累和解决学生常常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难题,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再是各自***的封闭领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节节升高的“伴侣”。可见,用写作带动速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需要。因此,在白话文教学中采用以写作带动速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活泼积极有效,从而收到一举而读写两得之功。不仅如此,用写作带动速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早在20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标准。他认为,“手到是心到的法门”,写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过——那种智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则,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切聪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云江中流水,转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说,以写作带动速读,或者说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于抓住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其他环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对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的主张,却加以彻底否定。其理由是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多中心”论。这一“多中心”论是根据语文学科杂多的性质得出来的。这种把“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的”机械地套用于语文学科的做法,加上根据“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对***的行为”的认识,轻率地认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各自单独培养,使得阅读教学等同于“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再加上“标准化”的盲目推广,于是便产生并发展出这么一个公式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时: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课文=把课文拆烂成无数字、词、句、段的孤立繁琐却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选选的练习。因此,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却被弃如敝屣,写作不但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的龙头,反而成了学究式、猜谜式或文字游戏式的所谓“阅读教学”的附庸。结果大多数学生虽会做一些孤立繁琐的语文习题(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却词汇贫乏,不会写作和真正的阅读。许多初三的学生甚至连抄书也错漏迭出。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但中学毕业生能把祖国的文字写得工整清秀的却为数寥寥。不仅如此,这种多中心的教学目的还使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乱:学生读写能力不过关,便认为是没有把听说与读写并重;教师讲课文时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认为是没有转变重写轻读的观念,于是便指责那个事实上从未出现过或实验过的“把阅读当作写作附庸”的做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便认为应该到课外去找出路,并美其名曰“大语文教育”;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便认为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似乎只有放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甚至取消语文考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当多中心即无中心的语文教学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而前进的路子却越走越窄的时候,是否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无比的胸怀对“写作中心”说投以回眸一笑呢?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为写读课本,以思想内容为单元选编中外古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白话文,不考课本,以使其具有足够的使用弹性,每册起码在50万字以上。教学时以写作带动速读,考试时考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写读题。另一套为诵读课本,选编短小、精美、浅易的古典诗文,每册在2万字以内,当然也要允许有一定的使用弹性。教学时要求学生每篇都能译写和熟读背诵,考试时背诵、默写题出自课本,理解、分析题则出自课外。

注:

[1][3]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文学习》1993年第3期。

参阅申小龙:《语文的阐释》,第412、462页。

[4]张静主编:《现代汉语》下册,第2页。

论文结构篇3

关键词:修辞关系;关系层级结构;连贯;文本机制;话语分析

一、RST理论要点

RST理论要点可以简述如下:

(一)文本关系结构具有层次性

RST理论认为,文本是凭借各部分间的关系而组结起来的一个层次性结构体,该结构保证了文本的连贯。文本每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都承担着一个特定任务,完成一项特定功能。RST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连贯关系(coherencerelations)、话语关系(discourserelations)、联结关系(conjunctiverelations)等,也有人把它称为修辞关系(rhetoricalrelations)。用语虽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于描述使文本连贯一体的关系。

根据话语效果的位置,RST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并列型的“多级核心(mulitinuclear)关系”和主从型的“核心(nuclear)/辅助(satellite)关系”。多级核心关系共有五个,它们是对比、结合、列举、多级核心重述和序列。主从型关系进一步分为“表述(presentational)”和“主题(subject-matter)”关系。这里,表述关系指称这样的关系,它们要达到的效果是加强读者的某种倾向,比如,行动的愿望,或对核心单位表述内容的赞同、信仰或接受程度。表述关系有对照、背景、让步、使能、证据、证实、动机、准备、重述和总结十类。主题关系意在让读者识别谈论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包括:环境、条件、详述、评价、解释、方式、非意愿性原因、非意愿性结果、另外、目的、解答、无条件、除非、意愿性原因和意愿性结果十五个。

上述每一类RST关系又依据功能和语义标准从四个方面得到定义:核心单位(N)限制、辅助单位(S)限制、核心辅助单位联结(N+S)限制以及作者意***。以“总结关系(Summary)”为例,它分别包括四点:S无限制;N要受到限制(即,N的单位必须大于一);S复现N的内容,但更简短;读者(R)识别出S是对N的简要重述。分析者在定义一特定关系的时候要根据语境和作者意***,对其作可信性判断。如此,定义中的每一要素都包含于一个暗示结构,或者说,它应该被置于这样一个限制中理解:“在作者看来,该关系要受到如下限制,它们包括……四个方面。分析者觉得这些限制是可信的。”

所有的RST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层级性(hierarchical)结构。一,两个最小分析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功能语义关系,该关系再和其他单位联结构成高一级关系,如此类推,最后,最高级单位将整个文本联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二,在不同类型/文体文本中,关系层次的多少是不固定的,主要由文本单位间语义关系的复杂程度决定。一般而言,语义关系越复杂的文本,RST关系层次越多;三,层次具有同质性(homogeneity),每一个层次都可依照功能的考虑加以描写。

(二)话语具有核心性特征

根据RST理论,各语言都有一套既普遍又具自身特点的功能/语义关系,其中,某些关系使用频率较高,其他关系则较少或根本不出现。并且,绝大部分关系内部是不对称的。文本内的情况也是如此。RST把文本内相对而言能完成某种功能的从短语到段落群各级别的语言片段分为核心与辅助两大类。核心单位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作者目的而言,这一部分不可或缺。辅助单位则从属于核心部分。这一“核心性原则”同划分较低级层次的主从关系(如,复合句内主句和从句关系)标准是一致的。可以说,处于小句层面的从属关系结构就是RST修辞关系语法化的结果。就彼此间互相***、于作者目的同等重要的平行单元来说,RST使用“多级核心单位关系”这一概念将其归结为“并列型关系”。

(三)文本分析可采用树状结构***表明RST关系

分析时,RST***式必须满足四个要求:一是闭合性(completedness),即运用的总***式要能涵盖整个文本;二是联结性(connectedness)。除了文本整体单元以外,每一个RST结构元要么自身为最小单元,要么构成另一个结构的组元;三是独特性(uniqueness)。每个RST结构式应包含一个独特的文本单位系列;四是邻接性(adjacency),即,每个RST结构式笼括的单元构成一个前后接续的文本元。

二、RST还存在的问题

(一)连贯的问题

RST借助“核心性”概念确定文本层级结构。层级性结构一旦确立,文本各单元功能可以明确,文本便具有了连贯性。RST认为,连贯由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机制决定:形成话语链的话语实体(创生所谓实体性连贯),以及文本各部分间或显或隐的关系。RST强调连贯性由文本单元间关系所体现,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单元间被发现的“意***”。每个RST关系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作者意***”一项。必须明确,“意***”与RST关系可能互为补充,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ST关系联结两个单元在读者身上产生一个效果,这个效果可被视为一种意***。但意***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比如孤立的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意***适用于单一命题,属于“一元”范畴。关系则不然,起码要有两个命题才能构成一个关系。连贯可以实现意***,但两者不能等同,仅凭意***(或者RST关系)还不足以说明话语连贯。

有人认为,RST关系仅仅只是连贯这个总体范畴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RST关系结构论、衔接概念、话语结构论,以及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就所指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观点综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文本的连贯机制。

(二)RST修辞关系分析的问题

RST分析之前,文本首先被简单地分割成单位,以避免分析依赖单位划分,单位划分又反过来依赖分析这样的循环。通常的做法是,把每个***小句和依附于它的所有下级结构作为一个单位。但是,这样的划分可能会遇到很麻烦的问题,比如,有时候细节会被忽略。而且,人们还发现文本所依赖的语言和该语言小句的构建方式会影响单位的划分。这样,文本如果是由多种语言写成,或者是以不同于英语这样以小句为核心(clause-centered)的其他语言写成,小句单位就很难确定。另外,对口语文本做RST分析时,单位的划分也很棘手,因为口语一般以声调确定单位,并非一定依赖***小句。实际上,RST单位划分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文本单位划分方法也有差异。单位切分的问题自然影响RST分析的客观性和效度。

RST的主要目标是用于分析较大文本单位,如书写段落等,但是,人们有时发现结果并不理想。这类大单位可能存在一些多重结构,它们和某个特定RST单位之外的别的语项联系着。因此,对RST做详尽分析时会存在一个上限。理论上讲,在一本书、一个章节这样的单位里有可能找到某个关系结构,但RST分析会显得笨拙,意义也不大。在这一层面,人们倾向于认为是其他一些结构在发挥关键作用,用宏结构(macrostructures)或语体构素(genreconstituents)分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系统地尝试过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方法。也许,深入的语体研究可以揭示宏结构或语体构素与RST结构之间的关系。

其次,RST关系通常依赖于标记语,如,提示语(话语标记语或小品词)、语气、时体,或者如“对话邻对”一类的结构。但有时分析者虽然感觉某些关系确实存在着,在语言层面却未以明显的方式被标示,如,对话话轮。这个时候,读者怎样发现和辨识关系?这涉及到语言交际的根本问题。众所周知,意义的识别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基础,但如何识别却很难解释。也许,文本惯例、经验和期待可以保证人们对这类抽象概念的理解。读者之所以把文本结尾看作全文的概略,是因为熟悉和了解文本惯例使然。但这样的解释明显只是直观的猜测,因之,RST对此还需进一步系统地加以探索。

第三,RST用树状结构***显示口语对话关系时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因为,“它无法揭示话语时间过程中人们观点渐徐展开的特点。这些观点要受交际者认知、社会目标和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对话时,人们不断从一个思想游移到另一个思想,逐渐把某些思想团集一处。此外,他们持续地受到来自他人的思想、语言、行动,以及自身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人们可能需要发现比树状结构更具表现力的信息或数据结构,以便将话语的时间线性特征、话语团块、事件集结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RST分析时每个分析者因为专业特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预期目标的不同,阐释结果会有所差别。阅读不可能绝对可靠,RST分析也是一样,它无法摆脱主观任性的影子。分析者必须通过团体合作或者预先确立指导性原则,使结果可以反复验证。也有人提议使用“模糊关系(underspecifiedrelations)”进行RST分析,即,分析时某些方面暂时保持空白,不予阐明。某些单元的范围可能只有在进一步处理了其他内容以后才能明朗。使用这种方法,已经判明的单元和关系就可以继续接受新的信息输入,作进一步调整。

三、小结

RST仍有潜力,如果对它创造式地运用和完善会使它更具理论解释力。首先,人们可以广泛系统地运用其方法研究各种语言文本,探索文本的生成、阅读和理解过程以获得更多关于语言的使用模式、处理、记忆等认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把RST和其他话语现象,如,回指、主题关系互动、小句内VP省略、空缺或提取、衔接手段的互动结合起来,研究其不同语体、文类和语式之间的分布和实现方式。最后,RST理论和语义、话语行为理论或者意***理论的结合也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运用,RST理论在细节方面得到了更精细的调整和改进。它在语言教学、计算机文本自动分析、生成连贯性文本等方面已被证明非常有效。目前,RST已拥有一大批实践者,可以说它是一个经受过检验、充满活力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徐纠纠,Webster.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4).

[2]denOuden,Hanny,LeoNoordmanandJacquesTerken.Theprosodicrealizationoforganisationalfeaturesoftext[A].ProceedingsofSpeechProsody2002[C].Aix-en-Provence,France,2002.

[3]Grosz,BarbaraJ.andCandaceL.Sidner.Plansfordiscourse[A].InP.R.Cohen,J.L.MorganandM.E.Pollack(Eds.),IntentionsinCommunication[C].Cambridge,MA:MITPress,1990.

[4]Marcu,Daniel,LynnCarlsonandMakiWatanabe.Theautomatictranslationofdiscoursestructures[A].1stMeetingoftheNorthAmericanChapterofthe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Vol.1)[C].Seattle,Washington,2000.

论文结构篇4

1.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优点:⑴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优点在于其结合广义地震的强度、动力特征、场地以及震中距一起考虑,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自1950年开始,该方法就广泛应用于各国建筑抗震规范中,同时也是我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计算理论基础。⑵该方法的反应谱的绘制是由国内外大量的记录最大地震响应在结构单质点体系中的行为计算而来的。从统计理论角度来说,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算出结构在其使用期内收到地震的最大反应,在定量角度而言上较为准确可靠。这就是反应谱法尤为突出的优点。缺点:尽管反应谱法的理论比较成熟而且简单易懂。然而,局限性来源于其本质,使其有着如下不足之处:⑴尽管反应谱法综合考虑了结构动力特征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目前的设计工作中依然将地震的惯性力当做是静力来处理,因此,反应谱理论在目前来说是准动力理论而非准确的动力理论;⑵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作为地震动力效应的三要素,在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作分析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了振幅和频谱,未能真实的反映地震动力效应持续的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恰恰是至关重要的;⑶反应谱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地震效应。结构整体最不利的地震效应在弹塑性阶段中的体现能够用该法粗略地推算出,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的效应则无法体现。同时地震过程中各关键构件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力以及变形状态也无法反映出来,因而也无法找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学者们可以把寻找弥补该法缺陷的方法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1.2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作为新型的抗震分析方法,开始于1960年,并逐步发展起来。其主要用于研究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该方法作为有效的分析方法,在1980已广泛应用于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中。地震波利用时程分析法,按照时间段进行数值化后,再在整个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中将其带入,采用逐步积分法对结构在弹塑阶段的动力反应进行分析,求解结构在整个强震时间以及空间区域中的动力状态全过程,得出任意杆件在任意时刻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出现塑性铰的顺序。地震动相关参数需要输入到时程分析法中,该参数是能反映场地的真实情况以及具有统计意义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构体系的动力模型综合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征。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比较,时程分析方法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时程分析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⑴将地震力数值化,转化为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效应的分析,能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强震作用的三要素;⑵结构的动力性质是利用结构在弹塑阶段的整个过程恢复力特征曲线来体现,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结构地震响应;⑶能够得到结构在整个强震时间以及空间区域中的动力状态全过程,得出任意杆件在任意时刻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出现塑性铰的顺序,从而可判定结构的屈服机制。

1.3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罕遇地震力作用下,结构体系的地震效应。该法是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评价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是否满足“结构不倒塌,重要构件不严重受损”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根据Pushover的基本计算原理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就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对高层建筑结构来说,该法是一种可行的简化分析方法。其计算过程如下:⑴建立模型、内力分析和配筋。利用程序,求出结构构件在我国现行规范中规定的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并配筋。内力分析时,梁、柱利用框架单元进行模拟,现浇板用壳单元进行模拟,模拟框架的计算简***如***1所示。⑵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SAP2000可以在任意构件的任意部位布置任意数量的塑性铰(弯矩、剪力以及轴力)。各种塑性铰的本构模型如***2所示。⑶侧向加载模式以及输出模型结果。

2结论

论文结构篇5

总结以往的研究可知,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因素:经济货币化、***府部门和居民部门货币需求的相对变化、金融创新和企业融资期限结构的变化、利率和汇率的管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价格自由化、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外资的引入、我国交易规模的统计误差等。然仔细推敲,实际上这些解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经济货币化、非国有经济发展、价格自由化、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外资引入、交易规模的统计误差、利率和汇率管制等因素大多都与我国特定的经济转型的国情有关。而事实上,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货币流通速度逐渐变慢的现象。由***2可见,从1978年到2012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除了少数时间之外,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其实不仅限于这些国家,还有相当部分的其他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也都存在同样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经济货币化、非国有经济发展、价格自由化、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外资引入、交易规模的统计误差、利率和汇率管制等经济转型国家特有的一些因素不可能成为导致诸多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变慢的共同原因,能成为共同原因的必然是这些国家同时具有的因素。另外,金融创新也不可能是,因为金融创新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不是变慢;***府部门和居民部门货币需求的相对变化也不是,因为在很多国家,***府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这么多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逐渐放缓呢?在梳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发现,技术进步一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夸张地说,任何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可以在货币***策、财******策、经济体制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不同,但都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产业的不断更替,旧的产业渐趋衰落,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循环往复,最终实现经济的变大变强。由于各产业部门的融资方式、融资期限结构、产品生产周期、资本有机构成、产品需求弹性等的不同,新旧产业部门的更替导致了货币需求的变化,并继而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

二、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机理分析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需求来自三个心理动机。企业或者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支付之需而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称之为交易性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数量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为了预防意外发生的支付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称为预防性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数量也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为了能够投机获利而选择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称为投机性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数量与利率呈反比关系。这样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用式(1)来描述:假定一个经济社会中包含三个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家庭。企业分属三个产业部门,即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3。企业生产并出售产品,得到销售收入并向家庭支付工资;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向企业提供资金,并获得相应报酬;金融机构包含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作为家庭和企业之间的媒介,一方面将家庭的储蓄直接或者间接地转移给企业,另一方面将企业利润以资本利息的方式转移给家庭。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货币流通速度

企业的融资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向金融机构或者家庭直接募集资金。如果企业通过发售企业债券从银行融通资金,这种情况相当于企业从银行贷款,此时银行创造了信用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如果企业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家庭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此时,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却有所加快。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资金的融通,此时,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使得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来讲,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流动资本占总资本比例较高,所以多采用自有资金或间接融资方式来筹措资金;第二产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大,流动资本占比小,更多地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来筹措资金。由此可知,一个经济体中第二产业产出占比越大,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慢。而就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两者比较来看,因为我国第一产业中的企业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其生产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的自有资金;第三产业中的企业规模相对来说更大一些,家庭自有资金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其融资方式更倾向于贷款。由此可以预期随着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的降低以及第三产业产出占比的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将会逐渐变慢。由***3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第二产业产出在我国总产出中一直占据较高比例但变化不大,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对变动,即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的快速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出占比的不断攀升。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结论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必将变慢。

(二)企业的融资期限结构与货币流通速度

企业的融资期限结构可以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这是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分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相对应的。流动资金主要满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周转性的需要,而固定资金主要满足企业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与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应,商业银行贷款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类。短期贷款主要针对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周转特点是一次投入,一次回收;中长期贷款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固定资金需求,周转特点是一次投入,渐次回收。由于资金周转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讲,短期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则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而如果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越大,则货币流通速度就越慢。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来看,第一和第三产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往往较小,资金需求多为流动资金,相对应的银行贷款多为短期贷款,第二产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往往较大,长期融资占多数,相对应的银行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经济体中随着第二产业产出占比的逐步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将会逐渐变慢;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出占比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逐渐变快。根据***3,我国第二产业产出占比变化不大,在此不进行讨论;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的快速下降将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变慢,而第三产业产出占比的上升则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变快,至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快还是变慢,则要取决于这两个力量的强弱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由***4可知,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国第一产业的短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在逐步上升,而后在2005年左右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短期贷款占总贷款比例则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尤其是第三产业,下降比例高达20%左右。因此,从企业融资期限的角度考虑,尽管第三产业产出占比的逐步上升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但是,各个产业短期贷款占总贷款比例的下降,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的下降等因素依然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逐步变慢。

(三)货币需求的产出弹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追求利润,其并不希望持有过多的货币,这是因为持有货币的收益率很低。企业的货币需求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经营活动,所以,企业往往以持有现金和活期存款为主,只保留少量的定期存款。在企业的货币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购买中间投入品的,此时,不同行业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一般而言,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品价格相对较高,劳动力产出弹性较大,所以,第三产业的货币需求弹性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高。也正因为如此,在同一附加值水平下,第三产业的货币需求量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货币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综合以上分析,由于不同产业内部的企业在融资方式、融资期限结构以及货币需求的产出弹性上的不同,因此,随着产出结构的不断变动,货币流通速度将会随之而变动。具体来讲,随着产业结构变动,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将逐渐变慢。

三、产业结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我们将首先构造衡量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产业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的实证研究只针对中国进行。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衡量

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第一或第三产业产出占GDP比重、结构变动值K和Moore变动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5。但是,利用第一或者第三产业产出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存在很大问题,即它只能反映某一个产业的变动情况,而不能综合反应三个产业的总体变动情况。所以,本文将采用结构变动K值和Moore变动指数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其中,qi1为第i产业报告期所占比重,qi0为第i产业基期比重,n为产业数目,K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5中,K线代表结构变动K值,thet线代表计算出的Moore指数。由***可知,K线和Moore指数的走势几乎一致,所以本文将用Moore指数表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不再对K线进行分析。由***5可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较***动,然后在度过了一个较为平缓的阶段后,自2008年又开始了较为剧烈的波动。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金融、保险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改革***了生产力,释放了广大劳动者的发展热情,从而使得各个行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不同行业发展力度是不同的,制造业相对来讲发展得更快,而农业则相对慢一些,所以,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相当剧烈。9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基本释放出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的产业构成也没有太大变化。2008年,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自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迫使宏观决策层开启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府主导的投资使得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而四万亿计划没有覆盖到的行业则发展相对迟缓,我国自此又进入了一轮较大的经济波动周期。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进行两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首先需要判断变量的平稳性。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用thet表示)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7(用vm2表示)进行ADF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上,滞后1、2期时,thet不是vm2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被拒绝,滞后3期时,则是在10%显著性水平上原假设被拒绝;在5%显著性水平上,不论是滞后1期、2期还是3期,vm2不是thet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都无法拒绝。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定义,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变化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那么,为什么添加了1985年至1989年的时间段以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认为可能有如下原因:1、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恰逢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换阶段,统计方法和统计范围等正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这个阶段的数据与1992年以后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国民账户体系在可比性上可能存在不足。尽管我国进行过多次的数据调整,但基于原始调查数据的缺陷,依然无法保证数据的可比性。2、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中计划经济模式的痕迹还比较明显,投融资体系当然也不例外。计划经济下的投融资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府主导,而不是市场主导,所以,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无法反映市场的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无法依照经济规律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四、研究结论与***策建议

论文结构篇6

多年来中外文期刊对论著文章的结构已形成了通用模式,正文内容主要由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和(and)讨论(Discussion)等部分组成,英文简称为IMRAD。此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其具体情况改动,如临床研究时可将“材料和方法”改为“临床资料”。现分别介绍如下:

1.1 文题

      读者在决定是否阅读此文时,首先要看文题。因此文题应该具有吸引力,能准确概括论文内容,提纲要领,点明主题,做到文题与内容相符。

      总的要求是简明、醒目、有吸引力、紧扣文章内容。文题在15个汉字以内为宜。因为标题太长,记起来费劲,念起来吃力。如果标题实在太长而又不能省略,可通过副标题方式处理。但标题简短也要适度,太短而令人费解同样是不可取。

      此外,要避免题目空洞和笼统,如“计算和检索”的标题就太大,令人摸不着边际。当前的趋势是,文题不加冗长套语,如“初步探讨”、“……的观察”,“一些想法”等一类词完全可以省略。学术性研究论文中应少用疑问性标题,如“有无……”、“何时……”、“如何……”等。

      文题只是文章的标签,并非具体内容,因而一般不需用完整的句子,不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文题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表达,如“药物依赖的***及预防”。文题中避免使用非标准化缩略语。

1.2 作者署名

      论文作者对内容负责,又作为文献检索中的作者索引供读者查询和联系。

      作者署名不宜过多。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资料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有贡献者可以列入文章最后的致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国人,应征得本人同意。人名后一般不注明学衔职称。

          1.3 摘要

      论文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使读者和编辑审稿人一目了然,从而大大节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读者决定是否值得进一步详读全文;对审稿人来说,这是取舍该稿、是否录用的第一步。

      在50年代以前的科技文章中尚无摘要的内容,由于其后科学突飞猛进,期刊激增,人们形容为“信息量爆炸”,各类期刊全世界以每10年25%的速度递增,每年出版的科技论文在400万篇以上,为了大大节省编辑部和读者的宝贵时间,60年代国外首先提出科技论文应附摘要,《中华医学杂志》(CMJ)英文版1972年也提出要求附摘要。80年代加拿大温哥华一个研究小组进一步提出结构式摘要,即要求有摘要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要求摘要写法分成四部分,分别冠以要素的标题,使读者无需查阅正文即可基本了解实质性内容。

论文结构篇7

[论文摘要]由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从广告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逻辑都存在着符号不对称性。随着广告的信息价值逐步让位于符号价值,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符号层面的支配权。然而,广告对符号权力的扩展与滥用加剧了符号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文化伦理冲突。采用认同一示范和亲近性一陌生化的广告策略有利于规避符号不对称性带来的传播失效,注重受众的符号权力有利于符号在受众广告受众之间的和谐循环。

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往的渐趋频繁,跨文化传播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许多跨国公司在推销其商品和服务时,已经充当了跨地域文化符号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强化者,广告是其中重要的实现工具。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中,由于缺少对共同符号以及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核的理解,冲突时有发生。符号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这一问题在广告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广告从告知功能向说服、诱导功能的转变,广告的信息价值逐步让位于符号区的价值,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符号层面的支配权和影响力,在符号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符号权力成为广告传播中的重要问题。

一、广告文本的表层结构

在研究广告符号之前相应地需要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广告文本的概念,即什么是广告文本。从传播学的微观角度来看,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即利用语言文字或视听觉形象来传播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者对既定信息进行编码形成“广告文本”,受众在解读广告文本的过程中接受到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广告文本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层面:首先广告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有一个基本可识别的表层文本;其次是现实环境和有关的知识背景构成的第二个“潜层次”的文本,表明广告的基本文本是怎样转化为不同的受众所认同的意义;最后的文本是受众自己所生产的文本: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对产品的认知和记忆,这一层文本将最终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对广告的态度和消费选择的采纳。从文本的层次人手,由表及里来论证广告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符号不对称性。

(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选择

广告是经过编选的社会理想,这种选择具有高度的抽象化。符号学之所以对广告研究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试***破除“中介”(mediation)这个概念,并显示,一个语言系统之内的关键关系不在于一个词和它的指涉物之间,一个词的意义是经由它与其他词的关系建立起来的。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是“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是一个符号的表达形象,而其所代表之意就是“所指”。两者结合是“意指”(signification),意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是符号。符号学理论指出符号与符号之间是以其差异性来达成彼此关联的,广告中的能指,其实是经过整合所有相关广告所塑造出来的固定意象,至于所指本身,是受众参照其它文化形式的表现,指认一个特定广告意象所传达的意义。一个复杂的广告传播过程其起始点是广告的者,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广告创意者须先从通用的代码规则中选择一个适合于传播该品牌特质的所指,然后与能指联系起来,通过合乎需要的符号组合形成广告信息,使用恰当的媒介渠道,将广告传送至目标群体,最后为人们所认知。如果传播过程按照广告者的意***发生,受众就能通过媒体识别出广告中的符号集合,并且认知到一个个能指,再通过解码指向某个所指,结合符号与信息外在的文化语境来解读广告,并产生与创作预估状态接近的态度。广告创意是为了达到说服传播的目的,依据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来选择能指与所指的思维活动。所指不是一种具体的物本身,而是一种物的主观意识,是存在于符号的编码者与解码者共通的思维模式中的,如果没有这种共通性,广告者既不能将产品信息正确地转换为一个所指,受众也不能对这个所指完整无误地理解,这种共通性也是传受双方在长久接触与互动中习得。

(二)符号的内涵与外延的对应

任何传播过程都不是机械的信息流动,广告的特殊性在于符号关系的迁移,即从一个相对固定的所指出发,可以与各种文化下规模不同的能指联系在一起;同时,能指的扩展也伴随有语义丢失的现象。由此可见,探讨广告的符号运作并不是一个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简单逻辑,而是一个关系结构。

符号能指/所指的第一系统构成外延层面,由第一系统作为新的能指延展而来的第二系统构成内涵层面。我们可以说,内涵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它的表达层面本身由一个意指系统组成。从之前的能指/所指关系中产生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关系的能指时,内涵便产生了。符号内涵与外延的形成条件是社会文化约定俗成的,比如在广告中采用龙的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丰厚的人文意蕴,它既是帝王天子的标志,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背负着宏大的精神价值;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龙的符号是“狂妄心魔”,通常以邪恶和恐怖来解读,同样的符号其内涵与外延也相差甚远。在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层面,广告文本存在四种不对称情况:一是传播者文化中的符号内涵与受众的理解文化中相应符号的内涵不同;二是两个对比文化有相同的外延,但传播者文化中的符号没有内涵,而受众的理解文化中符号却产生有内涵;三是两种文化中相对比的符号有同样的内涵和外延;四是在传播者文化中某符号有内涵和外延,可在其他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的符号。

(三)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的重构

符号产生意义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横向组合(Syntagmatic),即在既定序列中受规则制约的符号组合,另一种是纵向聚合(Paradigmatic),指有某些共同点的符号在人们记忆中的集合。符号的横向组合与纵向关系试***解决的是符号链的结构问题,我们可以在结构上,将广告视为由信息的能指和观念的所指这两个部分,前者传达商品资讯而成为广告符号本体,后者则把广告中符号的意义依附、转移或嫁接到另外一个载体上,此过程并没有直接的呈现,而是通过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的重构方式实现的。在横向组合的方向上,产生了广告传达的逻辑意义;在纵向聚合方向上,产生了广告的联想、隐喻和象征意义。广告文本的形成,是在横向的组合轴和纵向的聚合轴形成的符号系谱中双重选择的结果,广告的创意本质上是文本在组合层面上的自由与超越,对不同聚合系统的创造性排列。

对于广告传播者来说,掌握并控制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系统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用经济货币流通领域的不断变化来解释符号,认为符号秩序中的意义浮动和经济秩序中的货币浮动类似,加速的无限流通和一种变动的反复组合的符号阶段,等同于浮动货币的瞬间运动平衡。符号在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的自由重构,成为现代广告的显著特点,就符号与指涉的物之间关系而言,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符号是物的反映,符号掩盖了物的缺失,符号偏离了物,以及符号与物无关。符号在性质上实现了裂变,符号与它的现实指涉物相脱离,不再有内在确定性,可以自由地、无限地替换与整合。由此,广告传播的差异化重点从物的价值和功能逐渐转移到符号价值,在物层而的信息传播存在的是信息选择与信息隐藏的权力,而在符号层面的广告传播则更具自由性,广告的传播权力转化为符号形式,赋予符号消费以合法性与合理性。符号操纵权的提升,以及符号与物的指涉偏离加剧了符号的不对称性。

二、广告文本的深层逻辑

由于广告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从而导致对方符号权力的不平等。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曾对信息编码与解码做过深刻的分析,认为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递,编码者对其就失去了控制权。读解的多义性是由符码之间缺乏相宜性造成的,因为传者与受者之间关系与地位的结构差异,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符号的不对称性引起了误读。也就是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受双方符号系统的不完全对等,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会和广告传播者所期望的一致。探讨符号不对称的生成,须从广告文本的符号系统的深层结构追根溯源,符号从内在走向外显,表层结构是一套符号的“语法”,深层结构定义了符号的生存机制。

(一)模态结构的不同位

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结合几种符号系统,总结了符号的一般模态理论:他认为符号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潜在性、现实性和实现性。符号的深层结构是潜在的,语符一叙述结构是被现实化的,而话语结构是起实现化作用的,其中有两个决然不同的机制——确直主体的机制(以/应做/和/或/欲做/之动力因模态的出现为标志)与赋予主体资格的机制(/能做/和/或/知做/模态决定以后的行为方式)。

模态理论揭示了广告符号系统构成的深层逻辑,从能力到行为,可以划分为潜在化模态、现实化模态和使之实现的模态,涉及应做一应是模态,代表符号的必须性和义务性结构,欲做一欲是模态代表想要达到的趋势性结构,能做一能是模态代表符号的能力和支配性结构,知做知是模态代表符号的知识与信息性结构。由此而言,广告传播一般是足说服——使知之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目标侧重运用应做-应是、欲做-欲是、能做-能是和知做-知是的不同符号模态,并呈现为必需的、想要的、能够的或者知识的文本。广告文本拥有传者嵌入的模态标记。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读的可能性。除了广告传播者对符号模态的选择与操纵之外,受众本身也参与了广告文本中符号模态的生成与传播。但是,传受双方的不同位模态决定了意义阐释的差异性,也是产生符号小对称问题的深层原因。

这种阐释的差异一方面受到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受众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与社会阶层等因素有关。由于应-欲-能-知模态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深层内容,即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伦理层面,不同文化群体对于符号模态的具体理解是有所差异的。如广告创作采用儿童稚语中的欲做一欲是符号模态,目的在于表现母慈子孝的和谐场景,受众却在应做一应是符号模态的框架之下指责广告的倾向;广告在能做-能是符号模态下体现物的效用与影响,受众则在知做-知是符号模态下批评广告的虚假成分,不同的符号模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因而,广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同位的模态关系会导致观念、文化和伦理冲突。当编码者在文本中应用相关符号模态时,面对的受众群体其模态以何种方式呈现是重要前提。

(二)意义的合取与析取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互动,广告文本不只是在传递关于物层面的信息,还在物与受众之间建立共识联系,在受众消费能力与消费行为之间搭建意义闸释的空间。文本有封闭和开放之分,开放的文本意义是不确定而多元化的,封闭的文本意义通常具有唯一性。为了追求创意与新颖的表现形式,文本采用开放式结构为受众的联想提供r意义的多重空间,由此创造出的符号关系与实际意义之间,存在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不对称现象。格雷马斯用逻辑中的合取与析取关系来定义符号结构,认为意义不是处于“合并”的状态中,就是处在“分离”的状态之中。

广告主体和受众之间意义合对的关系称为合取,是指二者兼有的逻辑关系,如基于一般受众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提供他们熟悉的文字、声音与***像,这样的符号组织结构有助于增强受众对文本的解析。而另一类广告主体与受众之间意义疏离的关系称为析取,此类文本更具复杂性和多义性,往往采用半开放式文本结构使得文本的意义产生析取。广告传播者试***通过析取关系,用鲜有接触的新鲜元素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形成独特的品牌意象。一般而言,文本解读者只有在身体意义或精神意义上介入文本编码者所处的语境,才能在疏离的时间当中获得相类似的意义解读经验。然而,广告文本追求创意的目的使得文本直接获得合取意义的过程变得辗转曲折,通过大量非在场的情境描述与冲击视觉的拼贴剪辑降低了受众对文本意义合取的能力,使得“潜层次”的广告文本没有实现相应地外显与转化,呈现为受众所认同的意义。因而,符号结构关系上的不对称,使得基本可识别的表层文本与受众自己所生产的文本之间从兼容到冲突;符号构成逻辑上的不对称,造成了广告文本传播者与文本解读者之间符号权力的不均衡分配。

符号权力是通过特有符号资本而取得支配社会资源、影响他人观念与行为的权力。由于传播者在广告传播场域中所处位置的优势,他们更容易影响或建构受众的符号认知与意义认同。符号权力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意义域的拓展,广告在追求创意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新的符号关系。符号总是能对我们展现其他东西的东西,没有解释者在适应他所解释的符号时不移动其界线。创意本身代表着难度推理的意义,不少广告让人不得其解,是由于相关符号关系不是被某些代码固定的,而是阐释性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导受众去认识并理解广告文本新的代码规则,另外,在受众与广告的长期博弈中,受众注意力分散的同时,受众对广告创意的抗体也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广告文本的创意层面受众符号力量的崛起使广告传播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平衡不对称性的广告策略

符号存在语言(langue)和语语(parole)的差别,“语言”指的是语言的规则,也就是最基本的符号组成顺序,也即是普遍意义上的代码规则,而由于情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语言规则的应用实践就成为“言语”。广告一方面遵循着一定的抽象规则,建构商品、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常常打破已有的代码规范,以不断变化的言语行动来影响整个语言系统。在广告传播的言语实践中,如何避免符号不对称性所引起的文化冲突与传播失效,需要一些平衡策略。策略的基点在于受众符号权力的强化,促进广告的传播和谐。受众的自一方面受到文本符号表义结构的限制,一方面与各种观念与意义的接触机会相关。受众在社会关系中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哪些符号可供他们来选择和认知,把握受众符号权力是实现对抗性解读到合作式解读,符号不对称到平衡的关键,可采用示范一认同机制和亲近性陌生化的广告策略。

(一)广告文本的示范一认同机制

建立符号关系是广告传播特性的重要体现,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来进行的。在人的本体与文化本体之间,符号运作的功能就是把人与文化联系起来。人通过符号认识世界、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建构社会文化。人之所以成为主体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个人身份的彰显和社会地位的确立。对于自我的想象受限于个人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因而,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在意别人的看法,另一方面必须在特定的群体中找到认同的对象。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自我认同,必须在周围找到他者作为参照,消费成为人们在群体交往中确立身份以及对身份进行想象的行为。“不仅因为这种种实践实现了功利主义的需要,而且因为它们为自我认同的特定叙事赋予了物质形式。”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中的消费者,在跨国品牌的全球化推广战略之下,消费行为也呈现出相近的趋势,广告利用符号塑造他者示范便成为避免不对称性的策略之一。

个性化示范是文本背后的本质,根据广告符号所构建的范例来对自我进行参照,通过消费达到自我“赋值”的目的。广告操纵下的这种符号运作机制类似于一种***腾主义,是观念得以成为意识形态的机制。受众不只是简单地认同这种生活方式,在观看的同时他们已经感觉到自己很自然地属于广告所描述的群体,并从认同中寻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广告文本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分享符号的存在,它既需要人们用行动去充实所处环境的符号意义,又要根据外在的符号化示范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广告文本的亲近性一陌生化

在研究广告运作时,经常提及的理念是“国际品牌,本土文化”,这既是广告定位的策略问题,也是一个跨文化沟通的认识问题,广告是否能与目标受众在符号认知层面相交融成为创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不同的需要,在广告文本中可采用亲近性和陌生化的符号运作策略。

1、广告文本的亲近性

广告文本的亲近性首先体现在符号表达方式上,能够与目标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其次是在思维方式上,与目标受众的思维方式要比较接近,能够以受众的思维方式来创作广告文本;再次是在符号解读上,能够与受众意义域接近或者重合。亲近性文本,可以拉近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广告具备现实的传播基础。

亲近性文本之所以能产生作用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广告活动是针对人进行的物的诉求,广告的中心是物,而物为人所用,人们在群居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消费产品,就绝非是简单地对物质的接受,从某种角度讲,符号是群体文化需求与文化认同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是同一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因此,采用亲近性的表意符号与思维方式成为广告传播中减少不对称性的一个重要规律。作为传递商品信息的广告要将自身的表述意义准确地传输给大众,依赖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符号是较好的方式,习惯性的符号象征往往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在大众接受层面具有最大的可理解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品牌跨文化的包容力与渗透力。当然,跨国品牌与民俗符号的这种融合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深层次的不兼容。亲近性的广告文本并非文化象征符号的简单借用,没有深入符号文化内核的广告是一种“伪民族化”的符号拼凑。

2、广告文本的陌生化

跨越不同文化的新奇性与广告追求注意力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广告中异域文化的神秘性和展示性与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也是一致的。这就涉及到了广告传播的另一个符号运作逻辑,即“陌生化”文本。“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美感产生自对寻常事物的“陌生化”。陌生化实质上是不断更新人们对事物的机械化的感觉,采用异乎寻常的方式来重新构造这个知觉世界。日的不是使其意义接近于我们的理解,而是造成一种对客体的特殊感受,创造对客体的“视象”。具有陌生化效果的形式就足永远在牛成意义的载体,旧的意义在陌生化中碰撞运动成新的意义,而它们所附着的经验情感便随着它们的更新而更新。因而,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或“奇异化”。

论文结构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融资偏好融资悖论

一、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融资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得税等各种因素,因而受到实践的质疑。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考虑公司税后负债率增加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权衡模型理论在MM理论基础上引入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边际抵税效应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后期的权衡理论又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扩展至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使理论进一步深化。上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系指某个时点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对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先内源融资,之后考虑银行借债或债券筹资,最后才发行股票。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

在融资与融资偏好理论方面,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ShyamSunderandMyers(1999);RobertandAnuja(2000);Hovakimianetal(2004);HaanandHinloopen(2003)从企业融资动态“偏好”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出上市公司“先内融资,再外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的结论。MyersandMajluf(1984);ChirinkoandSingha(2000)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若债务融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才会考虑利用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特性。在西方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素莲(2003)等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偏好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陆正飞,2003)。葛永波(2007)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性时指出,企业融资理论具体体现为静态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融资偏好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上的行为偏好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企业融资偏好受到的约束较小,融资结构特征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偏好的本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特征而得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论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悖论及其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公司,1998年~2005年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24.14%,而外源融资比率平均达到了75.86%,企业对外源融资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5.86%,说明外源融资比率超过100%,即公司融资完全依赖于外源融资。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率较低,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非常强。其次,从外源融资结构来看,未分配利润大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73.25%,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26.75%,未分配利润小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67.80%,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32.2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未分配利润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样本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率远高于债务融资。综合各种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其次是借款融资(包括非银行借款负债)、内源融资,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极低(葛永波,2007)。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基本体现出“股权融资—借款融资—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的依赖顺序。这种结果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与融资优序理论相反,这一现象称之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结构背离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企业不能获得足额的内部融资

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汤新华(2003)通过对48家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平均税后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与1999年相比,平均税后利润下降67.54%,平均每股收益下降68.1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65.71%。且这三个指标各年数值除1999年外均低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2.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偏高,一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并不高:一方面,上市公司普遍享受着***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策,使实际税负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配、少分配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时常偏好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低股利支付率就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二是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公司如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或不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遭致冻结存款、封存资产等结果,必将影响公司的信誉,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宽松的环境,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资本市场结构单一抑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我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法满足多层次融资者的需求,使得融资者无法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其二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违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相应法律责任的认定处置;而且我国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完善,对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这都使得公司偏向股权融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制度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又处于初建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就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由于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市场竞争常常出现无序状况。为了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以骗取股票发行的资格,应当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第三,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

2.优化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当转变融资理念,优化企业筹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形成协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筹资体系,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融资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合理资产价值调整,逐步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与上市流通,打破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促进“同股同权”,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完善经理激励机制,给予经理人部分股权,使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挂钩,并建立经理报酬与公司利润的挂钩制度,从而激励经理人做出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加大R&D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上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及变化,注重技术进步,加大R&D资金投入,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开发,优化R&D活动的绩效,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塑造适合自身特色的核心产品,依赖高科技产品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等具有先进科研开发水平的机构合作,组成以有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使高校做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应当形成一种以优良的经营绩效吸引人才和资金,再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获取***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及个人对上市公司的R&D融资,扩宽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4.完善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要重点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并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拓展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建立由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把拓展债券市场作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改善***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保证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完善有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恢复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2]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03,10

[3]葛永波:企业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的背离—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王素莲: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经济学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论文结构篇9

1.***府支出结构。

在研究地方***府支出结构的文献中,普遍的结论是地区间标尺竞争和官员晋升激励竞赛成为产生地方***府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尹恒和朱虹(2011)通过比较县级财***可支配转移支付作“增量收入”和“既有收入”的用途,分析了以GDP为中心的***绩考核制度,使地方***府官员获得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激励,证明了县级财***存在生产性支出偏向。乔宝云等(2005)利用1979年~2001年的省级数据,发现地区间财***竞争导致***府存在对资本投资的偏好,义务教育财***支出不足,地方居民的经济福利被忽视了。平新乔和白洁(2006)运用1999年~2002年省级数据研究发现,预算内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等公共品,而预算外支出则主要用于满足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傅勇、张晏(2007)运用1994年~2004年的省级数据同样发现***府支出结构存在“重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倾向。

2.***府教育支出结构。

Su(2004)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策对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效果,文章利用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证明基础教育的支出偏向会有利于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公平,实证部分探讨了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廖楚辉(2003)利用Logistic模型验证了***府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偏向以及带来的效益增长之间的关系,强调***府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期的重要作用。李贞(2012)从教育支出的地域结构角度,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收敛概念,提出***府应该缩小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人口大省有所倾斜。王蓉、杨建芳(2008)认为财***分权对省级***府公共教育支出具有显著影响。郑磊(2008)研究认为地方***府之间的标尺竞争、财***分权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府规模等对地方***府教育支出比重产生显著的负影响,而财***自给度具有正效应。上述研究有助于澄清***府教育支出在三个层级教育以及区域之间分配偏向的原因,但很明显,目前国内学术界在对于本科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类高等教育类型的拨款划分比例研究上尚存在空白。2014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已经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推进,但从基层实践的情况来看,***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迎合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3.职业教育投资回报。

DanielaGlocker、JohannaStorck(2014)利用夏普指数(Sharpe-ratio)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与风险,发现应用学科和职业教育的收益/风险比值要高于大学教育。JonathanMeer(2005)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不仅有助于降低辍学率,而且提高了弱势群体的收入。综上,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使得高等教育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在调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中应该发挥作用,但是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本文试***对地方***府职业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以及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地区经济特征,劳动力市场特征,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府因素等与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的关系。以地方***府对其所属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的拨款比值作为度量衡量高等教育支出结构的指标,建立以下回归模型:Yit=β0+βTXitT+ai+uit其中,Yit为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变量,本文使用高等职业教育地方财***支出与高等本科教育地方财***支出比作为衡量;XitT为各影响因素向量;β0为截距项;βT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ai不随时间变化的其他因素;uit为因时而变的其他影响因素。我们将可能影响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结构的因素分为以下四类:具体描述如下:(1)地区经济特征。地区生产总值,来描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不平稳,进行回归时会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对其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差分;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地区的产业结构;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比例,来度量地区的城市化程度。(2)劳动力市场特征。由于部分用人单位招聘设有学历门槛,为了反映本科学历和高职高专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择业差异,我们采用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来反映毕业生就业灵活度;分别用就业人员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来表示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或地区对技能型以及理论型人才的需求程度。(3)***府行为。由于考虑到目前我国本科高校具有层次划分,其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也不同。在本科大学中,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央部委直属重点本科的经费由中央直接划拨,而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由省级***府和企事业单位拨款筹建。因此,为了研究地方***府在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间的支出偏差,需要剔除中央***府直接划拨给重点本科的经费,表示为各地区本科院校中中央***府给重点本科的拨款比例,但由于我国有11省(自治区)没有中央直属本科学校,因此采用地方属本科学校***府经费与所有本科学校***府经费比值来代替;其次,用地区公共财***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衡量地方***府对教育重视程度;分别用央地财***收入比值(收入分权度)、财***支出比值(支出分权度)、地方财***收入支出比值(财***自给率)作为衡量财***分权的指标。(4)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偏向也会受到该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或者学生对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我们用各地区本科和专科的学生规模作为指标。但考虑到本科学生规模的统计口径并未区分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这样国家直属重点本科的人数未能剔除,因此以各地区本科院校中中央***府给重点本科的拨款比值作为普通本科学生规模的权重。各变量度量指标的数据来源如下:地方属普通高等本科学校、高职高专学校、中央属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普通本科学校经费收入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央及地方财***收入、支出、地方教育支出均来自于《中国财***年鉴》;各地区本专科在校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大专学历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城镇化程度(城镇户口人数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2.实证结果。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伪回归出现,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分别采用基于同根假设的LLC检验方法和基于不同跟假设的ADF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地方支付教育支出结构(y)、地区生产总值对数差分值(ggdp)、城镇化水平(city)、人才需求度(xl)、教育资源差异(dedu)、地方***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hedu)、地方支出偏好(dexp)、财***分权各指标(czzj、srfq、zcfq)为平稳数据,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例(gyrs)一阶差分后平稳,故后续分析中采用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例(gyrs)的一阶差分(dgy)作为回归分析变量。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时,采用Huasman检验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结果,论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模型1中加入了国有单位员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这一指标,结果显示其并不显著,同时与模型2进行比较发现,出去这个变量对回归结果影响很小,进一步更换财***分权变量发现,国有单位员工人数指标始终不显著,且去除后对回归结果影响较小,因此,本文认为国有单位员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对地方***府高等教育财***支出结果影响不显著。模型2、模型3、模型4选取了不同的财***分权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各回归变量都显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地区学历需求、地方***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财***分权等指标的系数为正,而教育资源差异和地方支出差异两个指标的系数为负,各变量的系数变化不大,与预期结果相似,因此认为本文的回归分析具有可信性。

三、主要结论

分别来看各项因素对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结构的影响:

1.财力充沛的省份有职业教育支出偏向。

从回归结果来看,地区GDP、城镇化水平、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财***分权指标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地区GDP、财***分权和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三个指标的系数较大,对地方***府高等教育支出结构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初步结论:财力充沛的省份有职业教育支出偏向,经济发展水平越强、财***收入越高的省份更倾向于缩小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差距。

2.高等教育资源差距大的省份倾向于缩小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支出差距。

从教育资源差距这个指标的回归系数来看,各模型回归系数都显著,且为负数,系数较大,影响显著。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本科教育在校学生数反应了当地高等教育固有的发展状态和规模,这个指标的意义在于,地方***府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资源差距越大,地方***府越倾向于在财***支出方面进行弥补,缩小这种差距。

3.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学历需求结构对财***支出结构有引导作用。

论文结构篇10

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实现的东西。结构语言就是结构师从建筑及其它专业***纸中所提炼简化出来的结构元素。包括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等。然后用这些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结构设计的内容可分为:基础的设计,上部结构的设计和细部设计。

2结构设计的阶段

结构设计的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设计阶段。方案阶段的内容为: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及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等等以及由这些结构来组合而成的结构形式)。确定了结构的形式之后就要根据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

结构计算阶段的内容为:2.1荷载的计算。荷载包括外部荷载(例如,风荷载,雪荷载,施工荷载,地下水的荷载,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等)和内部荷载(例如,结构的自重荷载,使用荷载,装修荷载等等)上述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等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2.2构件的试算。根据计算出的荷载值,构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种计算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来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2.3内力的计算。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等。2.4构件的计算。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轴压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缝和挠度等等)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施工***设计阶段的内容为: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来最终确定构件布置和构件配筋以及根据规范的要求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

3各设计阶段的基本方法

根据方案阶段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根据各种结构形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来确定结构应该使用的最佳结构形式,这要看规范中对于各种结构形式的界定和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清楚各种结构形式的极限适用范围。还要考虑合理性和经济性。

在结构计算阶段,就是根据方案阶段确定的结构形式和体系,依据规范上规定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详细的结构计算,规范上的方法有多种,关键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楼板为例,就有弹性计算法,塑性计算法及弹塑性计算法。所以选择符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结构设计的前提,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工***设计阶段,就是根据结构计算的结果来用结构语言表达在***纸上。首先表达的东西要符合结构计算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规范中的构造要求,最后还要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对规范要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另外还要对施工的工艺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设计出的结构,才会是合理的结构。

4规范、手册及标准***集和计算机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的准则和依据就是各种规范和标准***集。在进行不同结构形式的设计时必须要紧扣不同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又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工程中往往会使用多种规范,在一个工程确定了结构形式后,首先要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来确定建筑的可靠度和重要性;然后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荷载的取值时要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来确定,这是建筑总体需要运用的规范。在工程的具体设计方面,涉及到砌体部分的要遵循《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混凝土部分的要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钢筋部分的要遵循《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和《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的规定;在基础部分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最后在结构绘***时则要符合《建筑结构制***标准》的要求。

在各种结构设计手册中,给出了该结构形式设计的原理,方法,一般规定和计算的算例以及用来直接选用的各种表格。这对于深刻理解和具体设计各种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推荐最好能参照设计手册来手算典型的结构形式。

标准***集是依据规范来制定的国家和省市地方统一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做法构造。不同的结构形式有不同的标准***集。设计中常用的有,结构绘***时采用:平法制***(03G101-1),砌体中的钢筋混凝土过梁采用:过梁(L03G303),砖混结构抗震构造详***采用:L03G3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详***采用:L03G323,地沟及盖板采用:02J331。需要说明的是,在选用标准***集时一定要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酌情选用,必要时应说明选用的页号和***集号,不可盲目采用。

计算机在结构设计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工程中已经很少用手来绘制施工***,绝大部分的***纸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这就需要设计者要精通设计软件和软件的计算原理。现在结构设计中用到的软件种类很多,其中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最为普及,当然还有很多应用CAD,天正,广夏结构等等。

总之,结构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它专业来进行设计。

论文结构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文结构10篇

学习

广播站日常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站日常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广播站个人工作计划200字,广播站工作计划书2000字。2.在本月广播站进行全面改版广播站折射出现代管理大学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整个校园文化品味。本学期我们仍把办好广播站本职工作作为我们工作的

学习

老教师事迹材料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老教师事迹材料,内容包括老教师感人事迹范文,老教师为***奋斗的事迹。

学习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感谢老师辛勤付出的古诗词,学期结束感谢老师的古诗词。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学习

结构素描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结构素描10篇,内容包括结构素描不同角度二十张,结构素描完整。结构素描要求把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结构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要说明形体是什么构成形态,它的局部或部件是通

学习

校运会活动总结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校运会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校运会结束班群总结,校运会活动工作的总结。(1)9月28日,参加了xx大学南海校区第六届学校运会的会。在会上听取竞赛委员会关于本届学校运会的报名、竞赛规则、组队方式、注意事项等的解释。(2)9月29日,法**

学习

机械制造实训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制造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报告总结800字,智能机械制造系统实训仿真。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是农业机械化衍生的一个重大难题,所以一定要强化农村的机械化培训,从而

学习

法制教案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教案,内容包括法制教案,小学法制教育教案。根据这个定义,教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

学习

竞聘报告竞聘演讲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竞聘报告竞聘演讲稿,内容包括竞聘学校德育处主任的竞聘稿,竞聘岗位演讲稿假如我竞聘失败。大家好!我竞职的岗位是:系***总支副书记。今天,我来参加竞职演讲,心中百感交集,一是庆幸自己赶上了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大好时机;二是

学习

工商银行宣传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银行宣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工商银行宣传工作,银行宣传总结及计划。商业银行营销宣传取得的经验和主要做法在加强营销宣传规划方面,有的银行加强了营销宣传的整体规划,保持了营销宣传的常态化,并细化到每月、每季以及重

学习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模板,内容包括销售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方案,销售okr绩效考核方案。二、考核方案制定原则1、公平性原则,其目的是让每个销售人员感觉公司对员工一视同仁,并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考核办法。2、合理性原则

学习

英语句子结构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句子结构10篇,内容包括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初中英语句子结构。(一)替换性训练1.可控替换教师先说出句型,把:Maryiswritingaletter.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擦去句子中需让学生替换的词,如:Maryiswritinga

学习

英语话剧10篇

阅读(7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话剧10篇,内容包括英语话剧小学,英语话剧单人推荐。旁白:话说梁山伯和祝英台三年前一同来到刚刚成立的武汉新东方书院学习英语。梁山伯酷爱口语师从口语老师邓大付学习美国口语,尤其擅长模仿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旁白暂停,邓

学习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内容包括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先后推广冬小麦、玉米、黄豆、马铃薯、高粱新品种X亩,试验、示范冬小麦、玉米、大豆、高粱、马铃薯等新优品种X个,开展种子质量管理培训

学习

高技能人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技能人才10篇,内容包括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相关文章,高技能人才故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启示新公共管理在西方被冠以不同的称号,如管理主义、企业型***府等,它缘于1979年英国撒切尔***府。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意味着***府的管

学习

结构素描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结构素描10篇,内容包括结构素描不同角度二十张,结构素描完整。结构素描要求把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结构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要说明形体是什么构成形态,它的局部或部件是通

学习

网络拓扑结构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拓扑结构10篇,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知识点,树型网络拓扑结构。Internet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非集中式互联网络,但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立的一些网络应用系统却是完全的集中式系统,许多Web应用都是运行在集中式的服务器系统

学习

公司组织结构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组织结构10篇,内容包括公司组织结构怎么写范文简单的,公司组织结构报告范文。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演变是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必须适应企业的不同阶段的

学习

大脑结构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脑结构10篇,内容包括大脑内部结构,大脑结构100例。格西的团队长时间研究音乐家、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等专业团体大脑的不同之处以确定日常行为对大脑的影响。现在他们发现了一种更普遍、影响更大的行为。“人类使用电子设备

学习

网架结构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网架结构10篇,内容包括网架结构知识点合集,网架结构的详解。相对于城区电网来说,农网的拓扑结构要简单、清晰,但由于负荷对电能可靠性要求等其他原因,一般都会有小型发电厂,且通常均为小容量机组,即系统除了通过若干220kV、110kV

学习

句子结构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句子结构10篇,内容包括句子结构问题大全,句子的结构大全。ShecansinganEnglishsong.她能唱一首英文歌曲。BothfatherandmotherarefightingagainstSARS.父母都在同“***”作斗争。2.并列句(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所谓并

学习

产业结构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产业结构10篇,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变化分析的起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一句话总结。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

学习

护理医学毕业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医学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护理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护理毕业论文大全完整版。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应用;地位;作用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医学护理,不仅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同时也能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