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10篇

产业结构篇1

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因素

1.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69.6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29.4亿美元,下降17.3%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逐步的优化,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用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来表示产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也不断增强。用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来表示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从2005年到2007年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东加工贸易还只是处在量的发展阶段,结构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由***1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并且由***2看出,山东与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趋于缓慢。

2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2.1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

y=a+(3c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东的加工贸易结构,为被解释变量,x1代表外直接投资,x2代表劳动力资源享赋,x3代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x4代表的是对外开放度,x5代表的是产业结构水平,x6代表的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结构的影响。

2.2变量及数据说明

(1)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结构的数据难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为制成品,此处我们以历年山东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代替衡量。

(2)产业结构,这里以历年山东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用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山东GDP的比重表示。

(4)国内的技术水平。选取的技术水平指标是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而得,并取1979年数据为初始数据。

(5)贸易开放度。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有多种指标,一般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于中国论文***(6)劳动投入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就业人员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3计量结果分析

估计方法则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RZ=0.9918,回归的结果是比较显著的,劳动真赋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山东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有限,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明显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飞地”特征,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身上,技术水平提高给山东加工贸易带来的利小于弊,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润。

(2)产业结构与现实的贸易结构存在错位的现象。在加工贸易中占优势的产业,出口产品结构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而国内的生产结构却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将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渐消减。

3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3.1努力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弓}导外资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3.2充分发挥要素票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是山东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山东加工贸易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突破,只是进行者简单的组合加工。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其动态转变。动态比较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篇2

论文摘要规模经济、媒介产品的差异、一定的资源、必要的资金量等构成了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具有双重效应。可以维护在位媒介的利益,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它会排斥竞争机制、限制资源自由流动等。因此。应当辩证看待媒介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

一、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溯源

“市场进入(MarketEntry)”是产业经济学领域探究产业组织的一个基本范畴,指的是一个厂商(或企业)进入新的领域,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新进入的企业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也就会构成进入市场的各种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进入壁垒(BarrierstoEntry)。最早明确提出市场进入壁垒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产业组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贝恩(JoeS.Bain)。贝恩有关进人壁垒的探究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此后,芝加哥大学斯蒂格勒对进入壁垒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位产业中的厂商无须承担的。”‘嘶蒂格勒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解读进入壁垒,这对于以后的探究者有重要的启示。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探究提出市场进入壁垒的社会效应,冯·魏兹塞克认为摘要:“进入壁垒使之必须由试***进入行业的厂商负担,而无须由行业在位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摘要: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一种扭曲。”该定义涉及进入壁垒的福利新问题,假如进入壁垒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府干预的必要性就会产生。任何一个行业最初的、最基本的进入壁垒都来源于市场本身,而非法律、***策、技术等原因。当市场进入产生负外部性的时候,法律、***策的介入不可避免,由此形成了新的制度性壁垒。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进入壁垒分成不同的类别。哈佛大学结构主义学派的贝恩把全部进入壁垒归结为三种摘要:规模经济、在位厂商的产品差别优势、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贝恩最早对进入壁垒的分类,主要是从进入壁垒形成的原因着手的。此后,贝恩通过对大厂商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优势造成的进入壁垒进行综合,将各个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划分为三大类摘要: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存在实质性的进入壁垒、中等程度到低等程度的进入壁垒。萨洛普则将进入壁垒分成无意的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还有人将进入壁垒划分为刚性进入壁垒、粘性进入壁垒和弹性进入壁垒三类。

对于进入壁垒的影响,学界一直在争论。不过,有一点已经达成一致,那就是,进入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而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又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进入壁垒是决定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由于缺乏进入威胁,在位者能够赚取超额利润,有可能导致在位厂商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上没有动力;在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上。大批的潜在进入者随时预备进入市场,和在位者竞争,并力***替代效率低下的在位者。可见,进人壁垒对在位厂商和潜在进入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的构成维度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传媒产业进入壁垒进行探究。彭永斌认为,传媒产业进入壁垒是指进入传媒市场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它从新增传媒机构进入传媒市场的角度来考察传媒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考察产业内已有传媒机构和新增传媒机构间的竞争关系,反映的是传媒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传媒产业的进入壁垒可以分成制度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等不同类型。其中,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仅次于制度因素以外,影响传媒进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能够遏制进入发生的行业中各种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或特征。在传媒产业中,也存在这些结构性因素或特征,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源占有、必要资本量等。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存在于任何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的产业中。当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其边际成本是指每多向一个消费者提供一单位媒介产品或一项服务而生产的成本。平均成本是指提供媒介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除以受众人数。在传媒的大多数行业中,边际成本往往很低,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边际成本等于零。假如随着规模扩大使平均生产成本降低。那么就会出现规模经济和更高的利润。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规模经济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来源。按照哈佛大学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最小单位成本所对应的产量属于“最优规模产量”。假如最小最优规模占全部市场的需求比重较大,那么规模经济的存在就会对进入产生某种阻碍功能。规模经济的存在之所以阻碍对产业的侵入,因为它迫使进入者要么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生产并承担原有企业强烈抵制的风险。要么以小规模生产而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劣势,这两者都不是进入者所期望的。传媒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伴随着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也会出现批量扩大、费用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传媒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现象。国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探究得出。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报纸的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向,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意味着报纸可以在一个比较大的发行市场中降低发行价格或者索取较低的广告费用,而发行量较少的报纸则不能这样做。所以,规模经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进入壁垒。模经济几乎可以表现在媒介经营的每一个职能环节摘要:新闻信息的采制、印刷、发行、广告等等。当传媒发展存在纵向一体化时,其共享利益非凡突出,因为处于同一利益集团的不同生产或分销各衔接环节可以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共享资产导致非常可观的经济性。目前,中国媒介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向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性媒介集团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媒介集团基本上都具有纵向一体化特征。很多媒介集团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

2媒介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优势是指在位者在产品的价格一产量关系上要比潜在进入者更具有优势。在相同的销售成本支付下,在位者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品需求,也就是说在给定产量下可以索取更高的价格。这样,潜在进入者若要获得和在位者相同的产品需求就必须支付更高的销售成本。当某一媒介能够为其受众提供一些独特的、对其受众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东西时,这个媒介就具有了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化。不同的媒介产品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另外一种商品的潜在替代品,即便只是无穷小的替代。”假如一种媒介产品难以学习和模拟,可替代性就小。这样,新进入的媒介进行同质竞争的可能性就相应变小,媒介产品差别优势就会产生。媒介集团的策略、信息不对称、受众的偏好、设计和生产技术、媒介集团的信誉都可以形成产品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单独发生功能。更多的场合是以一种交互的形式发挥功能。首先,媒介集团的策略对于铸就媒介产品的差异,形成媒介集团的竞争优势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构筑的进入壁垒不易突破。媒介集团旨在扩大产品差异的策略包括商业秘密的保护、品牌战略、内容布置、广告、促销、公关等。一些媒介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对媒介的受众定位、市场定位、栏目布置、内容设置等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媒介的品牌优势。减少可替代性,从而建构媒介的市场进入壁垒。其次,通过服务铸造壁垒。媒介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媒介独特性、差异性的一个有力来源。可以增强声誉和竞争力。这一点往往为一些媒介所忽视,是以后媒介亟待加强的地方。其三,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来创造差异。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是媒介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形成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产品差别是实施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往往对受众定位、区域定位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媒介产品。其可替代性就相对较弱,因此轻易维持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受众,这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媒介来说,就会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源的占有壁垒

资源占有的多少,会影响媒介的竞争实力。有些资源对于在位传媒有重要的意义,而新进入的传媒缺乏这些资源,会对其资金链造成不利影响。首先,不动产资源是一种有形的壁垒。一些在位媒介靠长期的利润积累了足够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等。某一新媒介要想进入市场,往往需要各种资源投入生产,假如这些资源为在位媒介所垄断。或者在位媒介已经同资源供给者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新媒介进入市场就受到资源的限制而被排斥在外,这势必增加进入壁垒。在法国,进入全国性报纸市场相当困难,其中印刷设备所要求的高投入,极端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技术现代化等因素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其次,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壁垒。信息资源是直接增加新进入媒介成本的一种方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调研数据对新进入者尤为重要。媒介产业对信息具有依靠性。假如在和竞争对手的博弈中,在信息获取上处于下风,新媒介必然要面对极大的劣势。所以,信息资源壁垒是新进入者丝毫不能忽视的因素。第三,受众和客户资源是关键性的壁垒。新创办的媒介能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跟,要看其能否打开局面,赢得受众,吸引大家的眼球。因为受众资源是广告客户所看重的,假如新创办的传媒拥有受众市场,那么它就可以吸引广告客户,就能够突破这一壁垒。物品可以分为“经验品”和“搜寻品”。媒介产品属于经验品,其内在特征(包括媒介产品的价值和功能等)在购买及消费前的检查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甚至需要用很长时间在一些重大现实的报道中得以体现。因为经验品的质量确认必须经过消费者一定时期的消费体验才能得以完成。当受众对新的媒介产品质量尚未作出识别时,即使它的真实质量和已知媒介产品的相同,在相同的成本支付下,受众也不愿意选择前者。因此,当媒介产品的质量处于有待确认的“等待期”内。它只能争取到较少的受众和广告客户。国外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忠实于某些报纸的读者很难改变他们的嗜好。这构成了较高的报业市场进入壁垒。

4必要的资金量

传媒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潜在的进入者假如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较多的资金投入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壁垒。以报纸为例,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心城市,新报纸进入门槛很高。喻国明教授认为,市场份额集中于强势媒体,会加高后来者的进入门槛,建立起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可能将小媒体逼到绝路。换言之,由于媒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向,使进入媒体产业的资金“门槛”在迅速加高。《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等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市场时候,启动资金只需要30万元左右。而到了2001年,《京华时报》的创刊时启动资金达到5000万元,两年之后,《东方早报》启动资金已经接近1亿元。在国外传媒市场上,新进入市场的媒介也会碰到资金投入壁垒。在美国,Wirth(1986)比较了创办日报、广播以及电视的启动资金发现,1984年,在美国创办一份日报的启动资金,大致为700万美元(发行量为2万份)至3650万美元(发行量为25万份)之间。而创办一个电视台的启动资金是报纸的十四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不等摘要:创办一个广播电台的启动资金是报纸的十四分之一到十八分之一不等。Wirth还认为报纸市场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是因为新创办的报纸需要一定的资金去克服读者和广告客户对在位报纸的偏好。《今日美国》创刊时,仅仅对售报机的单项投资就超过3亿美元。在英国,《泰晤士报》1993年启动全面改版,仅每年需要的报纸品牌宣传、市场推广花费就达到人民币3.13亿元。这种高投入仅仅获得的是一种进入的资格,新创刊的报纸能否取得满足的回报,能否在竞争中立稳脚跟,还要看新进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目前,中国报业市场的“空白”领域越来越少,所以创办报纸的最低限度投资量逐年增加。高“门槛”的资金需求大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即使媒介创办成功,在没有实现赢利之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又形成很高的市场退出壁垒,这也是新进入者不得不考虑的。

三、传媒产业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双重效应

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传媒市场带来积极效应,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传媒市场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衡器,没有壁垒不行。壁垒过高也不利。

传媒产业结构性进人壁垒有明显的积极效应。首先,传媒产业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利于推进传媒产业规模效益的提高。中国传媒市场结构性进人壁垒较高,非凡是一些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存在,可以在产业之外筑起一道屏障,阻止低效率的新媒介进入市场,避免传媒产业形成小型化、分散化局面,提高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度,这对于形成规模经济十分有利。基于结构性进入壁垒产生的规模经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都是值得期待的,因为,“无论是从厂商利益还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规模经济所形成的进人壁垒都有助于福利的增进。”其次,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利于维护在位媒介的利益,减少在位媒介的现实竞争和潜在竞争压力。较高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可以有效降低媒介市场竞争主体的数量,从单个在位媒介角度来看,较少的竞争者会使在位者获得更多的市场分额和赢利机会。同时,较高的进入壁垒也使一些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进入媒介市场。这样,传媒将面临较小的潜在竞争压力,即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之间围绕进入(或业已存在的行业赢利机会)而展开的竞争。再次,较高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可以防止过度进入和重复建设,使媒介市场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在中国广告公司市场,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公司数量剧增,市场重复建设严重,形成原子型市场结构。1983年,我国共有专营广告公司181家。从1983年到1992年增长了将近16倍,达3037家。1993比1992年多8007家,为11044家,增幅达264%。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25394户,比上年增加11886户,增长10.5%,广告从业人员940415人,2005年平均每个广告经营单位有7.5个从业人员。这种原子型市场结构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小广告公司应对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都很弱,同时对竞争秩序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产业结构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灰色关联分析

一、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产业部门是劳动就业的载体,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地,就业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劳动者的薪酬组成,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又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两者的平衡发展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关联性的探究最初是从国外兴起的。配第―克拉克理论首先阐述了劳动力进入第一产业并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Clark,1940)。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当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逐渐增强(Kuznets,1946)。在此基础上,刘易斯探索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现象,造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共同调整(Lewis,1954)。随着技术进步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围绕技术进步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产业发展中技术的进步,低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机会逐渐减少(Katz & Murphy,1992;Fabien,2002);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技术进步在破坏就业的同时也在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就业,并且就业增加的规模超过破坏的规模(Clas,1997;Piznta & Vivarelli,2001;Bharat,2003)。国内研究也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几个领域:一是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夏杰长,2000;S洪琳,2008;景跃***,张昀,2015);二是研究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问题(李江帆,2003;魏作磊,2007);三是研究某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吴瑾,2010;张抗私、高东方,201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利用***策优势与区位优势,依靠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进步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长期占据国内首位。金融危机后,广东外向型经济面临困境,广东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并存表明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作为改革先行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升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结构协调性的研究不仅对于广东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并且就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尚缺乏对广东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运用1978年~2014年数据对广东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滞后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滞后时间进行定量测算。

二、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作为中国沿海的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迁。

1978年之后,广东省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变迁。1978年~2014年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大约保持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范围内,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则有显著的提高。1985年,广东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第一次高于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1985年的29.8∶39.8∶30.4,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结构;此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依旧维持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范围内,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则不断提高,到2000年,“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得到强化;到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46.4∶48.8,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再次超越第二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升级为“三、二、一”结构,产业结构再次迎来重要的转换升级,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为4.7∶46.3∶49.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处在不断演进之中。1978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维持在百分之七十多,而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加起来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可见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差距明显,呈“一、二、三”式就业结构;从***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在2000年首次高于第二产业,其“一、二、三”式就业结构也随之开始往“一、三、二”式就业结构转变; 到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以30.8%首次超过第一产业30.4%的就业比重,就业结构初步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说明广东省长期以来就业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的状况已逐步发生改变;到2014年,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2.4%、41.4%、36.2%,再次巩固了“二、三、一”的就业结构格局。

三、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经过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发现,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演化变迁,但它们演变的程度不尽相同,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已调整升级为“三、二、一”式结构,但就业结构仍呈现“二、三、一”式结构,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不协调。为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就业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来对广东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加以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某个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的差距。偏离度等于零,说明该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偏离度小于0,表明就业比重低于产值比重,该部门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偏离度大于0,表明就业比重高于产业比重,该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存在转出劳动力的空间。从全球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结构偏离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逐渐趋近于零。

根据1978年~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且由三次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相加得到总偏离度。结果发现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广东省的总结构偏离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近,但截止到2014年总结构偏离度仍高达35.4,与结构偏离度为0的协调状态存在较大差距。从分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来看,1978年以来,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但总体基本呈下降趋势,偶有起伏,存在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总体来看,结构偏离度由1978年的43.9下降到2014年的17.7,结构偏离度虽有下降,但目前的数值仍偏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至其他产业部门。因此,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第二产业的数据来看,广东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该产业存在转入劳动力的可能。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已由1978年的-32.9下降到2014年的-4.9,说明广东省第二产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之后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在下降,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几近消失。

和第二产业类似,广东省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同样一直为负值,存在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不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是在-10~-20之间波动,2014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12.8,表明第三产业依旧有很强的吸引就业的能力,将成为广东省吸纳就业的最主要部门。

由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可得,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总偏离程度仍处在较高水平,三次产业均未达到结构偏离度为零的均衡状态。

四、 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测度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就业结构优化调整,而就业结构的调整又会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但是两者之间的变动可能并不是同步的。那么相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滞后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对于解决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中尚未有对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的测算,而本研究中使用MooreY构值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广东省就业的滞后时间。Moore结构值通过空间向量夹角的改变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方法是将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某个产业的占比有所调整后,空间向量的夹角也会随之改变,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引致的向量夹角的矢量变化累加就得到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并把它作为变化值。具体采用下面的计算公式:

其中Iit1为第t1期第i产业产值比重,Iit2为第t2期第i产业产值比重,Moore值r表示t2期和t1期相比产业结构的变化度,r范围在[0,π/2],r取值越大表明变化越剧烈;r越小,表明两个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越小。Moore结构值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产业结构演变问题,而且可以作为衡量指标研究其他有关结构演变的问题,如果我们将Iit1定义为第t1期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Iit2定义为第t2期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可利用Moore值考察三次产业不同时期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王***,***耀国,2010)。灰色关联分析是在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动态变化中,以两数列几何***形的相似程度来分析两者的关联度。

本文选取1996年~2005年这10年的产业结构Moore值作为基准参考数列。以1996年~2005年的就业结构Moore值作为系统比较数。保持基准参考数列不变,就业结构Moore值向后推迟1年,记移动时间为1,以此类推,对滞后10期的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并从中选取最大值,其对应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滞后时间。从上面的表1不难发现当滞后期为6时,灰色关联度达到最大值0.805。由此可以得出,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经过6年后才能传导到就业结构,而王***、***耀国(2010)测算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5年,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比全国长1年,意味着广东就业结构跟随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速度要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结构较长的滞后时间表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充足,产业结构的升级未能迅速引起就业结构相应的调整,这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张抗私、高东方,2013)。

五、 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实现了调整升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但目前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尚未一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已经优化升级到“三、二、一”格局,但三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格局。相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于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产业结构,广东省就业结构的滞后时间为6年。如何推动广东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本文给出以下发展建议:

(1)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城乡自由流动。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仍然偏高,需要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至其他产业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2)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从结构偏离度指标来看,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空间,因此广东应继续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改造升级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端新业态,增加更多劳动力吸纳空间,推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推进大中专院校面向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使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2] 黄洪琳.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8,(4).

[3] 景跃***,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5).

[4] 李江帆,曾国***.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5] 魏作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7,(1).

[6] 吴瑾.四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4).

[7] 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

产业结构篇4

Abstract: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lso changes.So how to solve match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will affect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Based on the last 20 years developed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the passage analyzed,in the industrial process, the coordination problem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pose for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作者简介:王姝 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助教

管超 学士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助教

张荣 学士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助教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相应的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事实上,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会引起就业结构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演变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会极大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演化和调整。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发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优化途径。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及演进路径分析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性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于1940 年提出“配弟―克拉克定理”,他认为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1]。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总体演变的一般趋势是:就各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由大到小排列的变化情况是由“1-2-3”的格局向“3-2-1”的格局转变。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也如此。

(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路径

一般在工业化初期[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较小,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1-2-3”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2-1-3”或“2-3-1”的格局。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3-2-1”的格局。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

(一)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从上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5%,大幅下降到了2008年的11%,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有1978年的51.9%,小幅上升到2008年的56.08%,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由1978年较低水平的17.6%,持续增长到了2008年的32.96%。198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陕西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首次由“2-1-3”调整成了“3-1-2”,此后,这种产业格局始终保持在“3-1-2”。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历史较低水平的38.9%增长到了2008年56.08%,显示出这种产业格局有逐步深化的趋势。

(二)陕西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纵观自1978年以来,陕西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情况(表1),可以看出:

1、1978年,陕西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出不断地下降趋势,到2008 年降到46.77%,这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

2、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波动式变动,但震荡幅度不明显,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8%左右;

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现出显著的震荡上涨趋势,从1978 年的11%增长到了2008年的32.5%,并出现了明显的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的总体趋势。

三、结论

陕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陕西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工业化演进的规律。根据关联性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1、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加快第一产业的产业升级,促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增加,***府需要加大对劳动力全面的技能和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陕西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2、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处理好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关系,当前条件下,陕西还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3],以高新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更好发挥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

3、第三产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陕西省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

4、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素质和技能上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需求来培养学生,多样化培养手段,灵活化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5、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高等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灵活的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拓宽专业口径[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和交叉工作,从而有效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董春诗,王宝石.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9

[2]王芳.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7(7):9

产业结构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

尽管从1978年以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就业结构也在随之调整,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关系。而这两者的结构关系是否协调又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那么这里我们用结构偏离度来分析目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现状。这里的结构偏离度我们取绝对值来比较,绝对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中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有很大偏差,就越不协调。其中,其中Y表示GDP总量,L表示劳动力人数,i表示第i产业。φi表示产业结构和产业就业人数的偏离度。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云南统计年鉴2016》以及历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后计算得出分析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云南省,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值都是负数,且绝对值都小于1,说明第一产业生产力低下,占据了大量的劳动力。从未来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多,需要转移出去。而且今年来,云南省的偏离度更大,调整产业就业结构,改善第一产业生产率已经迫在眉睫。云南省和全国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都是正值。从1978年到2015年,两者总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云南省的偏离水平长期以来都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说明云南省第二产业有较高的生产率,有明显低就业高产出的特点。从这方面来看,云南省可以考虑在第二产业中吸纳更多的人才来发展其优势产业。云南省和全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都是正值,从1978年开始两者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云南省尤其明显并且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这说明云南省的第三产业的结构还有调整空间,应进一步发展转变,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综合来看,自1978年以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多较全国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低产值确绑架了大多数劳动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非常大。第三产业还有待调整升级。

对策及建议

1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来看,第一产业中高就业低产出极大地限制了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应该重点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不断改进和提高生产效率,要让农业成为云南省的优势,而不能成为云南发展经济的限制。第一,发展其优势农业和特色的经济作物;第二,积极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第三,***府应该加大宣传和帮助,对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进行鼓励;第四,鼓励他们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五,不断推进农改,使云南农业成了一条高效率优质的产业链。

2推进制造业升级

目前,我国刚刚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针。而根据前面分析来看,云南省第二产业就业率低但产值高,有吸收劳动力的空间。中国正在发展制造业,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全面发展升级云南的工业水平。应该极力培养人才和工业技能,为发展工业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和后备力量。同时也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革,要走低耗能、少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

3加快旅游业发展

云南省因为其独特的气候环境,是全国的旅游大省。云南这些年虽然第三产业已经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待发展,所以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以成为其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城市发展,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高效便捷的城市为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平台;城市得到了发展,旅游业才有了依托。云南作为中国通向东南亚的桥头堡,现在又加入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借这股东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劳动力转移;第三,加强旅游部门的监督力度,并且注重对景区的开发和保护。

4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中。云南农村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他们没有相应的技能和知识背景,无法向第二三产业顺利转移。所以云南省***府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完整体系的技能培训;加大教育财***的投放力度,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完成应有的学业。同时,***府也应该制定各种优惠***策,从其他各地引进优秀人才,为遇难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杨婷.浅析桥头堡战略下的云南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174-178.

[3]冯芳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

产业结构篇6

一、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距

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在这之中,国家为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而给予了相应的产业优惠***策。在中央优惠产业***策扶持下,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已进入良性快车道。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不足。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历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达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策,对沿海地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改善了乡镇企业的布局,使其逐步向城镇聚集,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加速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东部农业发展已由主要依靠传统农业转向依靠非农产业、畜牧养殖业和新兴农业的模式。

西部农业基础薄弱。虽然西部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丰裕,农业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农业状况仍较为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市场化开发不足,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很难与本区经济中其他产业形成良性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以致于与东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去甚远。

2.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差异

90年代,东部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得到调整,进入到以长期消费目标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显著上升。以上海市为例,从199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不仅如此,占上海工业总产值45%的六大支柱产业中,钢铁、化工都位居前列。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需求与供给的层次均无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特征为:一是工业化程度低,以工业GDP占工农业GDP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工业化程度,可称之为工业化系数。1998年西部实现工业化系数为58.3%,比全国平均工业化系数(66.4%)还低。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只是在资源开采类工业,如煤炭、石油等重工业部门和在个别加工工业领域中具有一些优势,主要仍以轻工、纺织、食品业等为主。这种“趋重”与“趋轻”的倾向,明显反映出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所处阶段的不同。

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差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由1993年的43.55%降至1998年的14.15%,第二产业由32.26%升至48.31%,第三产业由24.19%升至37.54%。由此可以看出,东部的第二、三产业已占绝对优势地位,区域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处于需求拉动的中心地位,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也促使高收入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房地产业、通讯业、家用电器业、医疗设备业、软件制造业等的大发展。

与此相反,虽然西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潜力和空间很大,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三产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即使西部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和昆明,三产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仅为35%。同时在西部三产中,主要以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传统陆路为主,而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三产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和旅游业等发展滞缓。近几年虽通过加大投资使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要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先导,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因而经济发展缺少生机与活力。

4.完成产业升级的差异

东部地区在9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值大、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已由劳动密集型、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西部地区虽然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但长期以来经济技术及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外,其它9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等。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产值利税率衡量只有7.1%,远低于东部22.5%。到目前为止,西部仍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与资源开采及初加工存在着更多的联系,资本有机构成低,导致经济运行的成本高,经济效益下滑,产业升级的速度迟缓,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慢车道。

5.产业结构分布合理性的差异

东部地区已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而中心城市主要以第三产业及高科技深加工为优势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优势。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东部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企业大多属采掘工业和能源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一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使西部丧失了大量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由于加工层次较低,使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相对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和规模优势,也难以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使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处于待开发状态,这便从整体上降低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6.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等7个省市成长型企业约占全国的62.7%;而西部12个省区市的成长型企业仅占全国的10.1%。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数量、实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并且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清和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比较突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发展的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

7.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而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不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客观需要。更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当缓慢。1978-1998年,东部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1个百分点,而西部仅为近0.55个百分点。到1998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3.8%,而西部是20%,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明显扩大。

二、如何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1.依托资源比较优势,走适合区情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子。突出发展特色经济,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选择好资源开发重点,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从区域资源来看,西部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铬、锌等金属资源及农、林、牧等都是优势资源。要发展特色产业,应当依托初级产品的优势产业,努力延长相关产业链,创造西部特有产品和品种,不断提高质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在整个产业链的培植和发展中,要把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当作贯穿始终的主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经济才能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是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它进行。

2.大力扶持主体创新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西部地区要由以往的“***府主导型开发”转向“企业主导型开发”,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培育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市场竞争力。***府逐步从投资和生产领域中退出,企业逐渐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特别是那些具有生产、流通、融资、技术研究开发、资本经营等综合的本地优势的企业集团,应该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

3.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之一是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而西部农业链条普遍较短,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业严重滞后。要使这些产业获得快速大规模发展,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行业纵深开发,大力发展深加工业,延长资源加工链条,要改变西部单纯作为资源输出地的不利地位,对能源、矿产、原材料进行就地深加工,逐步实现原材料--加工工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同时,要注重产业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不断能开发出新产品且具有纵深掘进能力的产业。

4.用知识和高新技术改造西部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部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工业中的钢铁、纺织、化工、汽车等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商业、运输等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但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这些产业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占用资本和低附加价值的特点。用高新技术武装西部的各类产业,在产业扩张当中提高技术水平,是今后西部产业发展的方向。实际上,西部地区经过数十年的产业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部门和众多的企业。在不追求数量扩张速度的前提下,集中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才能使西部地区逐渐赶上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

5.利用高新技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比例关系,这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技术的落后也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不但给西部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而且使这些产品和服务价格更加低廉、速度更加快捷。并对缓解基础设施等瓶颈产业,发展外贸、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法律服务等比较薄弱的产业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其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篇7

1.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1)忽视林业的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大搞掠夺式经营,致使林业不能持续发展。(2)完全为应付一时检查而栽树,不顾水土流失、栽植管护等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乏抓林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栽不栽树都无所谓,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缺乏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1.2林业资源未有效利用,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1)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林业主要是木材卖“方”的原始经营方式。(2)结构不够合理,林种、树种结构较单一。全区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杨树一统天下,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且速生品种不多,林带抵抗力较弱;果树中葡萄比例大,优质桃、梨品种少,优种干果比例偏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3)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由于林业普通品种较多,名、特、稀等精品相对较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覆盖范围偏小,销路不畅。

1.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质量下降

发展林业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但近几年,乡村因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很多林木,又不重视更新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想法和途径

2.1扩大和优化速生丰产林品种体系

(1)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除已有的杨树品种外,积极推广杉、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2)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3)利用3年的时间,在二甲、五甲、十总等镇发展0.13万hm2以上的林牧型、林菜型等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

2.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果林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及错季果品。主要措施为:(1)调整树种结构,稳定葡萄、梨、桃、李等果树种植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板栗、核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2)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葡萄等果树的早产、增产、增效等新技术,拉长果品供应期,提高果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3)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二甲、东社等乡镇为主的葡萄基地建设,同时建立以刘桥、骑岸等镇为主的精品桃、李示范区,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2.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

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林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向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接、川姜、张芝山镇及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生态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2.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果酒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川姜、二甲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除川姜木材交易市场外,在平东、刘桥等镇再规划建设2~3个大型木材市场。通过***策扶持,鼓励和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3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近年来,不少兄弟县市积极主动与市场接轨,调整林业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林产品,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如皋市将苗木花卉作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通州区要积极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分析市场,选准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3.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

(1)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2)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3)开拓市场。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3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调整林业产业发展

(1)鼓励龙头企业立项。鼓励龙头企业立项一些有市场、有技术保证的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2)大力扶持、加强管理龙头企业。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3)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3.4以科教推动林业结构优化

(1)加强林业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花果精细管理及ABT生根粉应用等技术。(3)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定期培训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示范带头能力。(4)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5)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3.5建立林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保障机制

产业结构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产业化;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业机构中的制造业部门及其农业机构内部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或某个农业领域的工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和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在任何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可持续的农业结构可以帮助当地发展最可持续的生产方案,优化农业技术,保持农业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关系。本文将简要介绍西藏农业工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基本思想的变体,讨论实施工业活动的措施。

1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西藏农业更加单一,农业落后,农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缺乏科学规划。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藏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是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农产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不成比例,严重阻碍了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研究,85%的西藏地区被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这需要大量的土壤肥料,很容易滋养作物的不稳定,同时减少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比例仅为15%左右,不足以满足西藏的粮食需求。此外,西藏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机械技术落后于东部,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分权管理和粗放经营,规模程度很低,很难抵抗害虫和疾病,分权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不一致的农业管理和分散管理、作物品质不稳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农产品,植物品种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农业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有机联系,无法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西藏地区,另一方面,广泛种植大麦、小麦等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比例太大,通常在成熟时期的过剩将降低销售价格,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太小,产量太低,当过度慷慨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发展畸形。此外,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但就其实际情况,对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是手动操作,很少有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情况,因此,西藏地区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第二,西藏现有农机实体大多缺乏完整成熟的信息设备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定位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机融合,导致了农机技术中信息技术的缺失。第三,从市场来看,农机产品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供应不足,制约了西藏农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2基本思路的选择

结合西藏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行***主管部门应引导广大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全面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模式,促进写作规模管理的分权管理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更新农产品品种。

3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3.1运用产业化运作模式

西藏农业不利条件的管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合作或合作组织提高专业和系统的农业营销服务和质量管理依赖方法,形成品牌农业产业管理模式。西藏地区应正确运用产业运作模式,突破原有农业产业的市场瓶颈。例如,青稞农户应与啤酒厂、面粉厂等企业合作,生产优质青稞酒、青稞面条等产品,促进所有产品流向市场,获取利润,增加西藏农民的收入。

3.2促进多元化发展

促进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西藏农业管理机构应该确定当前发展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差异,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作物和农副产品搞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3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融合

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农机活动更加易于操作,而且能有效提高农机活动的效率,促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各方支持农业机械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研究结果将会被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活动逐步扩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针对农业机械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农业机械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篇9

食品工业是吉林省最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工业。长期以来,吉林省食品工业利用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重点发挥农业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投资291亿元建设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扩大了工业企业规模,提升了加工生产力水平,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产业基础,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吉林省完成食品工业总产值846.54亿元,占吉林省总工业的13.25%,实现工业增长值255.72亿元,占全省工业产业的13.65%,占全部轻工业产业的56%,建成了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生产总值超亿元的企业已达80多家,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赖氨酸和发酵酒精居国内首位,冷冻饮品和葡萄酒居第4位,冷鲜肉和速冻食品居第5位,碳酸饮料居第7位,大米居第8位,白酒居第10位,出现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德大牌火腿肠和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长白山牌葡萄酒、通化牌葡萄酒、大成牌饲料级赖氨酸、YDC牌玉米淀粉等11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其中46个新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29个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部分研发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十一五”后,我国迎来了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2007年吉林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同期相比增长40.2%,高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全国食品工业产业的布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是吉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的任务。

二、吉林省食品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行势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要调查发现,食品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聘单位主动降低学历要求。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等用人单位,他们对人才类型的特殊要求,从过去的只“看学历选人才”而转为“以能力选人才”。现在人才市场的要求与前几年的招聘条件相比较,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学历越来越淡化,越来越重视能力的需求,而这一条件恰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强项。

(二)薪酬水平基本符合毕业生期望。2013年至2015年间,吉林省食品生物技术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水平在1500元左右,一般是在1,000~2,500元之间,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其工资水平是认可的,这样的工资水平也是基本符合当前社会基本情况。

(三)毕业生就业环境日趋好转。随着国家对食品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条件、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食品企业对卫生防***越来越重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以机械化生产为主,企业对于卫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在工作时间及强度上现代食品企业大多数是按照劳动法规定来执行的,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只有少数私营企业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强度过大。随着劳动法的普及和老百姓法律意识的增强,相信这些不合法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四)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够。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直接决定了工作稳定性,怎么样签订劳动合同,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毕业生的工作持久性是否能得到保证,这些都是食品生物高职高专类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合同的存在,使大多数的毕业生合同期满后主动或被动面临重新择业和失业的状态。

三、提高食品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提升高职高专食品生物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食品生物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高职毕业生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也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根本,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钥匙,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才能更好胜任本职工作。那么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欠佳,如何才能掌握专业知识呢?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专业知识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需要,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要针对自身的特点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记忆;更要树立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能烦躁和着急,更不能轻言放弃;利用实际操作的机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特色就是应用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也就决定了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个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都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高职院校以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企业、***府组织的各种技能大赛,在比赛中提高完善自己,在相互竞争中提升个人动手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毕业之时顺利与产业对接,保证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高职学生还要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重相关领域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拓展,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内涵;同时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加入学生组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等,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同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形势,准确定位自己,看清自己的差距,弥补不足,提升自己。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职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都会跟劳动所得比较,高的收入等值于更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就业萧条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现实,认清现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对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是非常重要的。

(三)做好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高职学生要摆脱等着学校分配的旧思想,要从入学就为自己的就业做各方面的准备,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要做“无头苍蝇”,这样只能让自己到处碰壁。职业规划的核心是确定目标,需要将个人特点、客观因素和职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自我环境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特长、性格、各方面能力与特性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将社会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根据个人的职业意向,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设定自己的实施计划,同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目标和方案,随时对自己的规划作出客观的评估和具体的安排。

四、结语

产业结构篇10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大卫.李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自由交换,可以增加世界产品,提高生产率。分工与贸易可以促进交换国形成专业化生产。之后,赫克谢尔和俄林认为:虽然两个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相同,但两个国家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至少是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产物,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产生贸易关系,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这里,比较优势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上,并由此决定分工与贸易,进而形成生产专业化。

据此理论,第三世界国家不断从一种产品(行业)又一种产品(行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普及工业化并改变贸易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贸易只要遵循比较优势的规律,它的贡献就在于塑造新的工业结构,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我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直接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始终以高于GDP五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九五”以来,外贸出口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排名第7位。外贸的高速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外贸进出口增长与否,对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社会就业、财***收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外贸结构一般可分为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的扩大及其外贸结构的变化既是国内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反映,也是自身优势积累的结果。

(一)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是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扩大,往往也会促进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的积累,从而反过来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

我国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属于适应性的调整,着眼点是如何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这种调整总是在经济总量发生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时着手进行,所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常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段时间。

1、阶段一:1978-1985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几乎不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很大,85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仍占50%以上,石油和煤炭出口比重超过25%,纺织品出口仍占20%,我国最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也不大。

这一阶段的外贸出口结构很大程度上受78年以前的产业结构的制约,我们知道,56-78年,我国是属于重工业主导型的初步工业化阶段,轻工业发展不充分,所以在78-85时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超过70%以上,出口基本上属于资源型出口。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的内容: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轻工业的发展,使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发展速度,对重工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影响下一期的外贸结构变化。

2、阶段二:85-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从80年代中期以后,国的出口结构迅速改变,并由此带来了持续的出口增长,到9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类这三大类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比9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至此,中国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转型。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设施,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通讯业,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

3、阶段三:92-95年,建立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经过85-92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出口结构又一次变化,92年以后,轻型产品的出口绝对值虽然继续增加,但它们对出口的总体贡献却在下降。94年出口大幅增长,但纺织品、服装、鞋类三类产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机电产品上升到26.4%,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9.5%,开始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首次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中国的出口结构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又一次转变。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92年十四大***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

94年***组织制定了《90年代国家产业***策纲要》,在纲要中强调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积极振兴支持产业这三个方面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鼓励新技术和相关关键设备、关键零件的进口,促进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4、阶段四:1995-2000年,深入建立市场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0%,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4%下降到10%。机电产品在这一阶段仍保持增长势头,96年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32%,2000年达到42%,连续6年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这种出口商品的状况与92-9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首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机械制造等,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的***策分不开的。

从以上几个阶段的出口情况看,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在90年中期以前基本上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很大,以后,则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出口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

中国的出口市场高度依存于发达经济市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是中国高度依存的出口市场,1996年,这些国家的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8%,97年占43%,2000年占46%。如果加入从香港转口到美国、日本的部分,比重会更高。

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大多数产品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距很大,形成产业间及产业内分工的可能性也最大,生产结构的互补性也最强,这也与我国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国内素质不高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前,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就难以改变。

(三)贸易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

贸易方式大体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等。从80年代末开始,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就占1/3,9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8.2%,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上,97年更是达到了53%。而一般贸易则呈下降趋势,91年比重近50%,97年则下降到36%。90年代的发展趋表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福利,中国东南沿海有几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吸纳了2000多万内地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不助于提高就业和经济福利,而且大量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这对于促进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迁,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加工贸易还不适应制造业结构变革和产业提升的要求。

(四)进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65%上升到1985年的80%以上,之后稳定在80%左右。而在进口中最能体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80-84年,40%以下,85-92年,40%左右,92-2000年,5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许多企业老化的设备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们国家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也相对薄弱,因此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也是必须的。

通过进口国内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了国内产品出口,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了总产出和总供给水平,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促进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我国加入WTO后,外贸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如果说加入WTO前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结构的变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加入WTO后,外贸结构的变化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们的重要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会不断地优化

1、“入世”之初,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增长,但仍有可能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这首先是由于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发达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或低迷,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预计世界经济有可能在2003年出现复苏,在此之后,我国“入世”带来贸易环境改善的积极效应,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是因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些产品出口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如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尚未完全取消,美国仍可实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为期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行动时可以采用替代国标准,并把这种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办法执行到2015年。再次是由于我国产品出口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随着要素成本日渐上升、出口退税率已接近极限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以及某些不符合世贸规则的补贴***策必须取消,这种价格竞争力势必减弱,所以,我国产品要想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继续保持相对的价格竞争力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关税减让特别是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削减,我国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冲击将迅速显现出来,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2、“入世”后,我国中低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可望有更快的增长,如家用电器、一般机电设备、船舶、摩托车等,预计到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超过50%。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低层次上,应动态的对我国的产业内的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进口结构,过去主要取决于国内供求平衡状况,今后这个因素仍然存在,但将会更多地受制于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较的竞争力。即是说,不仅是国内供给不足的产品才会进口,有些产品虽然国内供给能力充足甚至已经过剩,但如果缺乏竞争力,国外产品也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比如汽车、通讯产品等,所以必须促进这些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入世”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所有成员扩大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建议,如APEC、中欧论坛、东盟十加三,不久前我国又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这些都为推进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将在继续巩固美国、日本、欧盟、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东欧、中东、东盟、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展。同时,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体制转型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产业结构10篇

学习

编制管理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编制管理10篇,内容包括编制管理的最佳方案,编制管理工作日志。《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是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基本适应

学习

物业公司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公司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物业的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物业公司项目部半年总结ppt。2、由于公司业务涉及到的报关报检、现代物流、保税物流、货代、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业务操作模式及规范等问题。虽然我所读专业与此相关

学习

护理医学毕业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医学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护理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护理毕业论文大全完整版。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应用;地位;作用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医学护理,不仅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同时也能够反

学习

融资融券交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融资融券交易10篇,内容包括融资融券交易心得,融资融券知识问答。证券融资交易是指投资者出于对股票价格上涨的预期,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由证券公司垫付其余款项而购入股票的一种信用交易方式。买空者所购入的股票必须存

学习

机构编制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机构编制10篇,内容包括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题目,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摘抄。二、取得的效果一是提升了机构编制管理效能。通过评估,有效地检验了单位是否有机整合了内部资源,是否最大程度激发了各要素的创造活力,是否有效产生了单位的

学习

结构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结构体10篇,内容包括结构体日常例子,结构体怎么描述。混凝土结构加固篇一、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1、加大截面加固法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

学习

师德师风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2022年师德师风工作计划,幼儿园师德师风学期工作计划。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认真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践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3、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

学习

句子结构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句子结构10篇,内容包括句子结构问题大全,句子的结构大全。ShecansinganEnglishsong.她能唱一首英文歌曲。BothfatherandmotherarefightingagainstSARS.父母都在同“***”作斗争。2.并列句(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所谓并

学习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2004—01702导师:成员:组长:班级: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

学习

标底编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标底编制10篇,内容包括标底编制的原则和步骤,如何编制标底价。1.2定额法定额法即单价法,就是参照现行部、省市的定额和取费规定计算工程单价,再乘以工作量得出标底价的。1.3实物量法实物量法是将报价清单中的各个主要工程量,按

学习

担保融资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担保融资10篇,内容包括融资担保基础知识的书,担保融资著名案例。为有利于双方发展,充分利用双方对外融资的有利因素,加强企业间经济合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甲、乙双方就融资担保问题经过充分酝酿,共同达成如下协议:一、甲、

学习

网架结构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网架结构10篇,内容包括网架结构知识点合集,网架结构的详解。相对于城区电网来说,农网的拓扑结构要简单、清晰,但由于负荷对电能可靠性要求等其他原因,一般都会有小型发电厂,且通常均为小容量机组,即系统除了通过若干220kV、110kV

学习

新岗位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岗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各岗位工作计划汇总模板,新的一年工作计划及岗位计划。二是熟悉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

学习

新入职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新入职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新入职一个月的工作总结简短,新入职教师工作总结。刚开始,因为还没有适应这一角色转变,我也曾彷徨矛盾过,毕竟对我来说这是一片新的天地,是一块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就像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后

学习

大力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举措

阅读(400)

本文为您介绍大力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举措,内容包括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河北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实施这一战略要求,必须立足河北省产业发展

学习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内容包括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趋势和方向。[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正在饱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的双重困扰,产业结构

学习

浙江省舟山市产业结构分析

阅读(433)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舟山作为海岛城市,产业结构有其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分析了舟山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产业结构特点,对主要产业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关键词:产业

学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内容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体系,民乐县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影响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

学习

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产业结构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产业结构,内容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快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学习

产业结构指数分析

阅读(29)

[摘要]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产业结构常被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差异不仅受各产业相对生产能力结构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价格结构差异的影响,且二者的经济含

学习

农村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交流材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的人口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因此,调整好农业经济结构刻不容缓,加大力度发展优质高产高

学习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内容包括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