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篇1
1.色彩心理与年龄有关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随着年龄上的变化,生理结构也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别。有人作过统计:儿童大多喜爱极鲜艳的颜色。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4~9岁儿童最喜爱红色,9岁的儿童又喜爱绿色,7~15岁的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爱好次序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爱好次序是绿、红、白、青、黄、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也就是说,年龄愈近成熟,所喜爱色彩愈倾向成熟。这是因为儿童刚走入这个大千世界,脑子思维一片空白,什么都是新鲜的,需要简单的、新鲜的、强烈刺激的色彩,他们神经细胞产生得快,补充得快,对一切都有新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增长,脑神经记忆库已经被其他刺激占去了许多,色彩感觉相应就成熟和柔和些。
2.色彩心理与职业有关 体力劳动者喜爱鲜艳色彩,脑力劳动者喜爱调和色彩;农牧区喜爱极鲜艳的,成补色关系的色彩;高级知识分子则喜爱复色、淡雅色、黑色等较成熟的色彩。
3.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有关 由于不同时代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不同。古典时代认为不和谐的配色在现代却被认为是新颖的美的配色。所谓反传统的配色在装饰色彩史上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一个时期的色彩的审美心理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所谓“流行色”就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时代的潮流,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的艺术流派的产生,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色彩心理发生作用。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符合了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爱好、欲望时,那么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会流行开来。比如,60年代初,宇宙飞船的上天,给人类开拓了进入新的宇宙空间的新纪元,这个标志着新的科学时代的重大事件曾轰动过世界,各国人民都期待着宇航员从太空中带回新的趣闻。色彩研究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了所谓“流行宇宙色”,结果在一个时期内流行于全世界。这种宇宙色的特点是浅淡明快的高短调,抽象,无复色。不到一年,又开始流行低长调、成熟色,暗中透亮,几何形的格子花布。但一年后,又开始流行低短调,复色抽象,形象模糊,似是而非的时代色。这就是动态平衡的审美欣赏的循环。现代世界上,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空气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科学研究上的生态学理论兴起。以此为背景,许多国家利用人们要保持生态平衡的心理,提出将流行自然色调的理论。后来由于霸权主义的威胁,经济萧条,***治局势不定,社会上又产生恐惧战争心理,国际流行色协会又了卡其色(即***装绿)的流行色。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时代,***号召“全国学习******”,使得人人都想得到一件***装上衣、蓝裤子和一顶***帽,这成了当时的流行色。后来西方又流行“历史主义时代”的理论。1982~1983年国际流行色协会的沙漠色象征着古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协会提出流行“敦煌色”也曾受到重视和欢迎。法国提出1983年春季女装流行“巴罗克”或“罗可可”风格色占有主要地位。60年代中期,抽象派的“光效应美术”在西方国家的美术界曾成为最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这个流派于1965年春在纽约市现代艺术馆举行“感应视力”展览会引起观众们的重视,此后这种艺术形式立即在美国、欧洲、日本的实用美术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纺织***案设计、时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都十分流行。
流行色一般的流行规律是,长期流行红蓝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绿橙色调;长期流行浅淡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中深色调;长期流行鲜明色调以后,人们会追求沉着色;长期流行暖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冷色调。大概这就是人们的生理需求所形成的欣赏需求的生理生态平衡吧。
过去我国男子是不穿红着花的,尤其是“***”时期,人们称中国是蓝色海洋。红色是***色彩,十分神圣。号召向******学习,人们开始热爱草绿色***装。80年代开放***策实施后,国外的东西传入中国,我国青年人开始穿红着花,喜爱对比色,鲜艳色,高纯度色彩。不过,如同流行歌曲一样,流行色只是在青年人中间流行,他们成为社会色彩流行的代表者。
4.共同的色彩感情 虽然色彩引起的复杂感情是因人而异的,但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是单一色,或者是几色的混合色,在色彩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的感情。根据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色彩的冷暖: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凡是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感。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中。
(2)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轻感。
(3)色彩的软硬感:色彩软硬感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调具有硬感,弱对比色调具有软感。
(4)色彩的强弱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对比度低的有弱感。即地深***亮则强,地亮***暗也强;地深***不亮和地亮***不暗则有弱感。
(5)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色彩明快感与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混浊的色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
(6)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这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纯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色相方面,凡是偏红、橙的暖色系具有兴奋感,凡属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在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因此,暖色系中明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兴奋感觉强,冷色系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最有沉静感。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的色调具有沉静感。
色彩学篇2
关 键 词:主观色彩 色彩个性 色彩风格
绘画艺术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运用色彩来表达。艺术家的色彩个性是绘画中跃动的生命。一个艺术家在广袤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要有其立足之地,首先就得要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同样,艺术家的色彩个性亦是色彩艺术的生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在色彩处理上不简单模仿自然色彩,而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感觉为依据,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在色彩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因素,因此,这种主观色彩深刻地烙印着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感情。
主观色彩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家在掌握了色彩的规律后,在大量的写生创作中,对自然的色彩独具慧眼,比别人看得深,望得远,抓住了大自然色彩的本质,经客观感受后,主观抽象地升华色彩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面貌。它是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对色彩的灵气与激情的表达,也是艺术家对色彩理想世界的独特发现。反映出艺术家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和理解,主观色彩是经过长期的色彩磨练和探究而形成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而不是生产绘画机器。倘若学生都以同样的方法作画,生产同一种面貌的作品,那就是艺术教育的悲哀,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在学生的色彩训练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感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它既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努力,也需要老师及时正确地引导,处理好个性表现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做好这些需要有长期的打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它的效果不会很明显地在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意义。在艺术教育的基础教学阶段,朝着这个目标并为之打下基础,这样对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色彩个性——主观色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多年的色彩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传统的“随类赋彩”,当代的用色指导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性,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观,在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传统造型观,显示出自己的哲学特征,重自我精神的表达,毫不迟疑地把客观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中。“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意象”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这个“象”就是重视对客观世界形象的观察、摄取。“意”就是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艺术的意象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摹写,而是艺术家的创造,自我意识的发挥与显示,致使意与象融合一体。从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他们有着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观支配着他们去运用色彩。公元6世纪南齐的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对汉代以来用色经验的总结,对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的色彩艺术起到了全面的指导作用,至唐宋时期色彩运用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峰。“随类赋彩”是东方艺术用色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类”就是“类型”“类色”,是含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意象色”,“随类赋彩”主张的是绘画不为自然色彩而色彩,而将自然色彩纳入到先行设定的色彩体系类型之中,这种方法使主观色彩如鱼得水,天马行空,在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发挥其独具个性的光彩。
二、分析大师的风格,学习大师的用色
学生在使自己的“主观色彩”不断完善、表现形式不断完整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层次,即盲目模仿和自觉吸收。在前一层次中,通过模仿来体现学生对主观色彩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主观色彩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学生从前辈大师的作品中体验及寻求一种主观色彩的灵感,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色彩之路。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的实践中寻找最适合于自己的色彩表现形式。在后一层次的学习中,是对前辈大师主观色彩的一种自觉消化。是范围更宽、程度更深的潜移默化。这是一个主观色彩形成的高级层次,是对学生自觉完善及主动创造“主观色彩”起显着促进作用的层次。色彩的表现形式是否能成功不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心灵创造的再现,主观色彩的表现形式是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追求、审美理想以及文化修养,它不是简单的一种技能的体现。因此,加强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分析和借鉴艺术大师的色彩风格及特点,学习他们对色彩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体会大师对色彩的感受和认识,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色彩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绘画色彩领域中有突出地位的画家凡·高,就色彩而言,他的贡献非常显着。他把色彩分解、排列、重置所造成的效果开创了现代色彩的先河,他摆脱了以往传统色彩的制约,根据整体调子需要,主观能动地处理画面色彩。尽管凡·高的作品都是面对自然物象进行写生,但他所表现的色彩是自己主观的需要,从自然物象中抽取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凡·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情奔放与凡·高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那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太阳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凡·高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友谊的渴望。凡·高不但把他的画室外墙涂了黄色,而且还在画室里画了一批向日葵的油画。他用柠檬黄、洛黄、土黄组成黄色之音。无论是凡·高对色彩的强化处理,或是塞尚理性地控制色彩,还是勃纳尔主观随意组合色彩,都能感受到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经大师独辟蹊径的主观创造,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这些大师的作品无疑对我们的色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通过大量地分析研究阅读大师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使学生了解、体会大师独创色彩个性的风貌,从中揣摩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对主观色彩是如何理解和表现的。结合色彩的写生与创作训练,掌握如何发展色彩个性,达到自如地运用主观色彩。
三、突出色彩的情感,用心灵感受色彩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和表现技巧的展示,没有激昂的情感投入,是创造不出扣人心弦的作品的。色彩是绘画艺术最具感情的因素,艳丽多姿的色彩能激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和各种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色彩技法的同时用心灵去感受色彩、热爱色彩,充分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如色彩的冷暖、表情、联想和象征等,对色彩发出内心的喜好。尽情发挥艺术家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心中感觉到的、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来。毕加索从1901至1902年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采用蓝色调,这种色调贴切地表达了毕加索反映巴黎社会下层生活的悲哀,下层女仆等人物的困苦和深沉的精神面貌。此时期的毕加索几乎集中全部精力研究蓝色的表现力,以主观色彩——蓝色来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毕加索在1905至1906年的玫瑰时期,作品以玫瑰红表现流浪江湖的艺人生活,在他的作品色彩上,大量采用单纯的玫瑰红,就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心灵感受。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这种色调上的变化,是和他的题材内容、情绪的变化相适应的,他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主观色彩。因此,主观色彩是艺术家用于充分反映自己的个人情感。
四、积淀色彩的知识,丰富色彩的涵养
如何掌握运用主观色彩,并形成富有个性的色彩风格呢?除了上面论述的几点外,还要从色彩知识方面加以训练,适当地夸张和强调画面上的主导色调,加强色彩的鲜明度,使画面具有强烈感和鲜明感,同时削弱次要的色彩,使画面色调归于纯粹,这种单纯会强化画面的力量。另外进行色彩的归纳训练也是获得主观色彩的途径之一。色彩的归纳也就是色彩的提炼,它排除了丰富色彩的迷惑,抓住了主导色这一关键,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色彩。进行画面的变调训练,仍不失为强化进入主观色彩思维的方法,这种训练使你在改变画面的色彩时,会围绕着你所动情的色彩而重新组织画面,满腔热情地创造主观色彩。
色彩学篇3
关键词:色彩感觉;训练;方法
中***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63-02
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因此在绘画技能的训练中,色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作为色彩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并使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色彩感觉,从而进行绘画写生或创作。了解和学习过色彩绘画的人都知道,色彩感觉是极具有个人化特点的,因为每个人视觉的生理特征和情感特征都会使每个人的色彩感觉各有差异。但这不意味着色彩感觉的差异性就导致了色彩教学中对色彩的培养方法毫无规律可行。对于色彩感觉的训练首先离不开对色彩表现方法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色彩最初是造型和光影明暗的附属元素,也就是在最初的绘画发展时期,色彩并不***成为一种表现力强大的绘画语言,仅仅是在素描关系上起着丰富视觉和使视觉更加真实化的作用,随着绘画的发展,尤其是以外光作为表达对象的印象主义登上绘画历史舞台,使得色彩的表现力加强,甚至于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完全脱离造型和光影明暗而成为***的绘画语言,自印象派以后,色彩的客观造型性逐渐减弱,画家更注重用纯粹的色彩语言来表达和强化情绪。因此从色彩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将色彩的表现方法分为再现型和表现型。
1.再现性色彩感觉的训练
再现型色彩表现是以塑造现实物象的客观性为目的的,而表现型色彩则更偏重于个人情绪的表达。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初期应注重对再现型色彩表现感觉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色彩感觉的训练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的感受能力的建立。进入到色彩表现最基本的感觉训练,色彩要素是一切色彩感觉的基点,主要围绕对明度,纯度,色相三个要素各自的层次关系的分析把控和感觉,以及三者共同作用于物象色彩特征时产生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感觉。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法除了常规的写生练习之外,还应加以一定量的色彩构成训练,例如明度,纯度,色相推移训练,用理性的方式加深对色彩的理解,这样可以使感觉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常谈及的色彩感觉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定是建立在一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色感的建立模式应该以感觉(直观感受)――理性分析――感觉(建立理性分析之上)的递进方法建立起来,最初我们视觉观察到物象色彩时只是一种单纯的视觉感受,它丰富纷乱极易变化,缺乏清晰的条理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大脑的分析,选择和组合来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直观感受进行加工处理,经过这一阶段后直观感受才能上升到一种具有逻辑性并有可能成为良好色彩关系的感受,最后形成的这种感受才是我们绘画真正所需要的色感,因此大家经常提及的所谓色感好不好并非是视觉感受色彩的丰富程度,而应该是对色彩层次的分辨和组合能力的感受程度的高下。
1.2还原物象客观色彩关系的感觉训练。作为再现型色彩,其核心是客观性。如何用色彩来塑造一个真实的视觉效果,首先就取决于色彩感觉还原物象客观色彩关系能力的大小。众所周知,绘画中的色彩与物象实际色彩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是考虑物体光源色和环境色时,更是会对固有色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画面色彩的逼真和客观性并非是物象绘制的色彩与物象现实的色彩的一致,而是画面中所有色彩在一起进行对比之后所呈现的色彩关系的逼真和客观。所以当我们觉得画面色彩很真实的时候,实际是色彩之间对比形成的效果。因此还原物象客观色彩的感受并非是孤立的,简单的,而是一种联系性的,对比性的色彩感受。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建立起"对比"的观念,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比着感受,联系起来感受,防止片面性和孤立性。另外,再现型色彩并非只是客观描摹对象,其中也包含作者自我的情绪和感知,因此,我们在认知再现性色彩时,决不能片面地认为再现型色彩仅仅是以高度的真实感为唯一目的,而忽略了其情感因素。这又决定了我们在训练再现型色彩表现的色彩感觉中,也应当注意训练中所带有的情绪因素,这会使得再现型色彩的客观真实感不仅仅是僵死无生气的记录而应是充满了情感的鲜活的感觉。
2.表现性色彩感觉的训练
在对再现性色彩感觉的训练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表现型色彩感觉进行训练。表现型色彩的最大特点是不拘泥于现实客观物象的客观真实,而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夸张的,所反映出的色彩也是夸张的,这种视觉上非真实化的色彩效果,恰恰是色彩感情的真实。因此,表现型色彩的核心和重点是内心情绪的表达,这样的色彩感受必定也是充满了主观性情感的。在色彩理论中与表现型色彩相对应的知识点是色彩的情感与联想,所谓色彩情感和联想是指色彩通过对视觉的刺激从而引发相应的心理感应和想象,这种感应和想象应当是观者对于抽象意义的色彩在现实中具象化的体验结果,比如在现实中见过海水的蓝色,太阳的红色,当遇到抽象的色彩时会将其根据观者自身的色彩体验具象化,看见蓝色便感到海的宁静,深沉和凉爽,看到红色感到阳光的温暖甚至火热。因此,在训练这类感受的时候应注意观察现实身边的色彩,并做到体会色彩的情感性,这样会提高对色彩的内在感受。此外还要注意,常规的高纯度色彩相对来说引发的心理感受较为明晰,但我们除了感受这些纯色之外,还应重点训练对灰色调的心理感受敏感度,因为绘画的大部分色彩都是非原色的灰色层次,这些灰色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但这些微妙的差异最终使得画面呈现出风格各异的面貌,所以微妙的色彩心理感受的训练有助于画面风格面貌的呈现。表现型色彩感觉的训练对象是主观情感,因此除了自身的感受力的敏感度,还需要通过观摩各种优秀绘画作品甚至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修养以至于增强色彩修养。
3.色彩教学中色彩感觉的培养
传统的色彩感觉训练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完整的色彩作品面面俱到的进行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采取一张作品解决多个问题,使其缺乏专门的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训练时长加大,且训练效果不显著。笔者认为,在色彩感觉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的以强化突出训练重心为目的,进行分解训练,这样会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升训练效率。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几种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能有效进行色彩感觉的培养。
3.1限制性色彩表现。所谓限制性色彩表现是指对色相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色彩标下,这样的表现形式特点是精炼简洁,以少胜多。而将这样的表现方式用在训练色彩感觉上面,其优点是让学生很快地从纷繁复杂的现实色彩世界中感受到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首先从感觉上就能将复杂的色彩关系提炼和概括,使之高度的简洁化和典型化。在进行限制性色彩表现训练中,可以运用限色写生和通过对大师作品进行限色处理两种方式进行。限色写生是指运用少量几种色彩在写生中进行色彩表达,对大师作品进行限色处理是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概括,提取出大关系的色块,这种练习可以使色彩感觉训练得敏感而准确,从而能够快速把握精准的大的色彩关系。
3.2色彩要素处理。在纯度,明度,色相三要素中,有意识压缩和降低某一要素的对比值,用其他两种要素进行色彩处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训练辨别和处理细致微妙的色彩变化,加强色彩感觉的细腻程度。例如,有意识降低色相的对比值,将画面色彩控制在近似色甚至于同类色对比中去处理色彩,或者有意识降低明度的对比值,这样就迫使作画者必须运用丰富的色相关系来进行色彩处理,要想丰富色相变化,只有运用比正常情况下更为细腻的色彩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达到使色彩感觉更为细腻的效果。
综上所述,良好的色彩感觉是进行色彩绘画的必要条件和有效保障,虽然色彩感觉具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的,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表现手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色彩感觉训练,这样方能使绘画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13
[2]周砚钢.色彩构成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31
[3]周砚钢.通过分析大师作品论解构色彩[D].出版社,2007
色彩学篇4
关键词:色彩教学钢琴演奏立体感觉
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影响,在演奏作品时往往追求大而响的声音,认为只有大而响的声音才是正确的,从而忽略了作品原本具有的风格和内涵。在高师钢琴教学课程中,钢琴演奏是一门主要课程,由于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色彩教学思想方面作了一些较深入的探索。
色彩教学的思想内涵
在现今的钢琴教学中,重技巧、轻音乐感觉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拿到钢琴作业时,不是先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色、音乐风格、作曲家的意***以及作品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一系列应当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而是急于完成作业,粗枝大叶、交差了事。这样一来,所完成的作业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有些作品如此弹奏不至于会破坏音乐作品的风格,而对于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作品而言,如此弹奏则会破坏其作品的音乐风格。例如:根据我国古曲及传统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这两首钢琴曲在音乐、色彩及诗情画意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上述音乐创作背景和它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细致的体会,那就肯定弹奏不出乐曲的优美意境,弹奏不出乐曲的艺术色彩,因而乐曲的整体风格及其光彩之处便会遭到扭曲和破坏。
一般认为,色彩在美术领域中运用得较为广泛,而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则很少。实际上,音乐教学在许多方面是离不开美术的,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乐三者是相通的,音乐同样具有色彩美。那么音乐中的色彩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从美术色彩的三要素谈起。色彩是由多种颜色组成的,而任何颜色的组成都离不开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在绘画中用光线来构成情调的重要方法是明暗调子。蓓蒂.L·施莱姆在其所著《绘画与光》这本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用音乐世界中的乐器之王——钢琴来解释美术中色调的这个问题,那么,钢琴中的高音音域则相当于绘画中的亮色调,而钢琴中的低音音域则相当于绘画中的暗色调。当然,无论钢琴上的音阶还是色调中的层次都有属于中间的。”同样,钢琴在演奏作品时也应有明暗色彩上的变化。根据这种明暗色彩的理论,在音乐中表现明暗色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及对比上。而将色彩学运用在音乐领域中的人物则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德彪西在其作品中始终抓住了光线与色彩的瞬间感觉,将诗意、画面、乐思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近年来,很多关于钢琴教学的文章都谈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音色、歌唱性”的弹奏方法,却忽略了色彩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有时由于钢琴作品的风格及作曲家的创作意***的不同,因此便产生了不同性格的音乐作品。而色彩也同样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例如:性格热烈的人喜欢红色,因为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等,并给人以喜庆、热烈和吉祥的感受;性格开朗的人喜欢黄色,因为黄色给人以辉煌之感,并使人联想到黄金、阳光等;性格平和的人喜欢绿色,因为绿色给人以和平、安全之感,使人感觉到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生机、青春和希望……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色彩教学,则会使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对正确演奏与处理钢琴作品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色彩教学思想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古典音乐的宝库中,曾有这样一首曲目与印象主义音乐十分相似,这就是由黎英海根据一首琵琶曲《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夕阳箫鼓》汲取了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妙意境,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形象地刻画了夜色、月色、水色那美不胜收的美好景色。这首钢琴曲在保留原琵琶曲的风格基础上,运用了民族五声织体写法,四五度的空泛和声及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特点,以其优美而又空灵的音乐风格将我们带入一个纯净、美妙而又如诗如画的音乐世界里,以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深邃的诗歌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教师应首先根据作品的内涵及中心思想给学生进行讲解。如在“引子”这一段,钢琴模拟江楼钟鼓,音乐的进行是在钢琴的低声区;而在力度上是一个mp的要求,由远而近、由弱到强逐渐过渡到钢琴的中声区、高声区。首先,主题的出现演奏了一段优美如歌、具有江南风格的主旋律,力度在mf—p之间,给人们展现出了一幅微波荡漾、轻风拂面、夕阳柔和、月上梢头的美好场景。其次,主题音调移高四度,自由模进使音乐有轻轻上升的动感,恰似月亮从江面上缓缓升起,流水荡漾,令人神采飞扬,神清气爽,给人一种登高远眺、联想无限之感。再次,钢琴再度模拟江楼钟鼓,顿挫有力的上行模进音型,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则给人以渔舟破水、浪花飞溅、掀起波澜、惊涛骇浪之感,并将音乐推向高潮。尾声的部分则给人以归舟远去、静寂无声之感。全曲令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此曲特别注意的是在演奏五声音阶的时候,由于此时的音符是模仿古筝的音色,因此要注意色彩的运用。这是一种光与影的运用,力度上的变化要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尽可能地将音乐中的力度与美术中的白色、绿色、银色、灰色等色彩的性格和以上这些色彩在作品中的感觉运用到作品的弹奏过程中,并正确把握这些色彩在作品中的音乐感觉。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运用,将会产生不同的声响效果与色彩特征,由此也会形成不同的演奏风格并产生特殊的音响效果。
又如《月光》这首小曲,是德彪西在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一首,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这一组曲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15年,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这一组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表明了德彪西已逐渐走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是德彪西那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作品。组曲的曲名则来源于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风景的感受和留下的深刻印象。《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它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美丽的旋律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较弱和弦的反复出现更加深了这一印象,而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令人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与影之间的感觉,而德彪西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并且是用最简捷的方式将一瞬间所产生的某个音乐念头记录下来。德彪西可以说是一位***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德彪西认为:“音乐因其本性使然,绝不可能被局限于传统与固定的形式中,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正由于他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才能创造出有音乐色彩的音乐。这种能力大半是天生的,很难用后天的训练培养。虽然德彪西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但他却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敏锐的音乐感觉帮助他弥补了一切技术上的缺憾,从他指尖上流泻出来的音乐、和声和色彩简直就是一首首清丽、高雅而又富于动感的优美诗篇。尤其是这首《月光》,更是将色彩与音乐结合得完美无瑕。这首作品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的一首同名诗,并将诗篇中几位舞者的艺术形象复活在音乐作品中。钢琴的高超演奏充分地表现出舞者在美丽而又柔和的月光之下轻盈舞蹈的艺术形象,同时又通过音乐的塑造让我们感受到了舞者的舞姿所表现出的一种奇异而又神秘的色彩。音乐在开始进入时给人以非常安谧和静寂之感,使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和谐与宁静之美。音乐从第15小节之后,逐渐增强了力度与律动感,而传统式的分解和弦则为乐曲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同时在主旋律声部的下方不断地运动着。这其中还有中间声部起着点缀作用的音程,而运用钟铃声的原理则使一些浮动着的柔和泛音能够产生出如水面波光闪烁的音响效果。这样就使这部作品在音乐上既具有统一的风格,也同时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色彩上的对比。在音乐旋律的引导下,听觉形象逐渐转化为视觉形象,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诗情画意、音响丰满、月光如水的立体画面。
运用色彩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可以这样说,美术的色彩表现在颜色上的运用,而音乐中的色彩则表现在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上。在以上这两首钢琴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色彩教学的思想内涵,那么将会产生出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钢琴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对于演奏者来说,这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表演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这一特性,有目的地将色彩教学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钢琴教学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并针对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缺乏想象力、没有色彩感的缺陷,加强其训练的力度与强度,让他们习惯在看乐谱的时候就养成伴随着色彩和想象力来阅读作品的习惯,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用丰富的画面和丰富的想象来演奏作品的能力。
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每个正常人都具有这种生理和心理的潜力。佛家常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用”,所以能“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耳目互治,以度众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指出:“触觉和视觉是如此地互相补充,以至我们往往可以根据某一物的外形来预言它在触觉上的性质。”触觉和视觉是如此,听觉和视觉以及其他感觉系统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度过“众难”——排除或减弱各种感觉系统之间的障碍和局限,获得对世间万物的整体认识。例如:失明的人从鼓风机的声音,可以“看见”炉中的熊熊烈火;失聪的人从音乐师的动作,可以“听”出乐声的高低起伏。其实这种感觉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人的各种感觉神经系统及其在大脑中的相应的区域,不是孤立的封闭系统,而是彼此***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它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时可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相互诱发。当一种感觉功能发生了困难,另一种感觉功能就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助它一臂之力。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律的,而当刺激物对器官的感受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后,这其中就关系着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射的活动。教师的责任则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并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并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完成听觉与视觉、音响与色彩之间的整体呈现。
任何一种演奏形式和演奏习惯都是不断培养和通过自我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空洞的说教;学生则必须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而不应该只将自己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更不应该将老师当成一个陪练者来完成视谱工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作品中具有色彩表现的地方要进行丰富多彩的、富有感性的讲解。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色彩绚丽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蓓蒂.L·施莱姆著,郑录高编译《绘画与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3月
[2]石家泉著《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原载于《艺术教育》,2005年第3期
色彩学篇5
关键词:色彩学说 色彩应用 色彩教学
一、近代色彩学说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在牛顿前,中国古人已经将色彩依五行学说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称作五色。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关于色彩的论述。但那时对色彩的研究无论国内国外都仅限于哲学范畴。17世纪,牛顿把太阳的光线,用棱镜分解出光谱后,色彩科学的研究、学说的建立才迎来***性的发展。
1.光谱学说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无色的太阳光从隙缝引进暗室,在通道上放置棱镜,光通过棱镜产生折射。当折射的光碰到白色幕布时,在那里显现出如雨后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带,色带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秩序排列着,这条色带被命名为光谱。
牛顿以前的学者,认为白色是最简单的光线,牛顿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种被分解过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单色光。被分解过的色光让它们再经过一个顶角较大的倒置棱镜,结果这些色光重新复合成白光。
通过实验,牛顿证实了白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复合而成。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线称为全色光,白光是全色光。自然界之所以绚丽多彩,就是因为有了全色光的照射。
2.三色学说
在牛顿发表“光学试验”一百多年之后,英国医师和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创建了色觉三色理论。托马斯·杨认为,色彩感觉依赖于视网膜本身物质的固有特性。他认为在视网膜的所有位置上都同时存在三种,分别是红色、绿色、蓝色形成共振的粒子。当接受光照后,粒子分别按各自固有的共振曲线共振,并分别经三种神经纤维将各自的振动值传给大脑中枢形成色觉。多少年来,笔者一直为色光三基色、色料三原色能混合出丰富的色彩,而它们本身不能由混合得到而困惑。“三色理论”是否解释了一些此类问题,色彩的奥秘还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
3.电磁学说
托马斯·杨创建色觉三色理论30年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诞生了,这位“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证明了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光和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光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我们每天都在和色彩打交道,有光就有色,有光就有电磁波,那么有色彩就有电磁波存在的说法,应该是合理的。我们现代人使用色彩就应该考虑到色彩(电磁波)对人的利弊。
4.拮抗色(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心理、物理学家埃瓦尔德·赫林。1878年提出了拮抗色即对立颜色学说。这种理论假设有6种***的原色,即红、黄、绿、蓝、白、黑色,它们分别组成三对:红和绿、黄和蓝、黑和白拮抗色机制。因为彼此在感知上不相容,不存在带绿的红色,也不存在带蓝的黄色,赫林的拮抗色(对立颜色)理论解释了三色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色觉现象,如补色现象。
二、近代色彩应用与现代高校色彩教学
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绘画在法国诞生了。印象派画家是牛顿时代后色彩学说应用的先驱。先有了***性的色彩学说才促进了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印象派最伟大的***是利用了反光和反光的空间混合原理。印象派绘画把短小的笔触点到画布上,利用空间混合原理产生一种富有生气的视觉混色效果。它的画面最吸引人的是绚丽的色彩和颤动的阳光。
光学试验的发展给色彩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启示。用众多的光电组成原理制作成大型霓虹灯;利用高频头、显像管吸收色彩信号和还原色彩,制成彩色电视机;彩屏电脑遵循光点的原理不断地推陈出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近代提出的形态、色彩的运用须符合人的内心要求的观点,影响了设计之风潮。对此,笔者深有体会。2003年笔者在广州乘地铁,因听不懂广东话,又看不到外面车站站台名,怕坐过站而非常紧张。当时就想如果每个站台的空间环境用一种色调来进行设计,当列车刚进站还没停下来的时候,从车窗就非常容易地看到列车外面站台色彩环境,通过色彩环境就知道自己要下车的地方,这样将会给不懂汉语和粤语的国内外乘客,及听不到声音的聋哑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电脑的应用和普及,对色彩科学的影响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有人说社会文明的标志有三:一是轮子的出现,二是蒸汽机的发明,三是电脑的诞生。每一个文明都给人类原来的生存状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电脑的诞生使现代人的生活进入数字化的生活状态。数字色彩的实践和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电脑辅助设计,扫描仪、彩色打印机、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的使用等。可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色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材还停留在“色彩构成”上。学校开设的电脑软件课程,也只是讲讲简单的操作而已。很多人只知道与颜料相关的“色彩学”,不知道与色光相关的“色度学”,不了解色度***和比色料色彩更为宽阔的色彩空间,甚至提及数字色彩,就要承受故弄玄虚之嫌。色彩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色彩科学的普及、利用和开发,高校色彩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色彩教学应走在色彩科学的普及、利用和开发的前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改变色彩教学现状要思考几个具体问题:其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博大精深,也只有博大才能精深,有博大做基础,精深才有可能;其二,教师不但要精深本专业,还要研究相关学科的发展,关心学科发展与社会应用问题;其三,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教学大纲,支持鼓励相关人员编写新内容的教材,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这些工作做到实处,高等艺术院校的色彩教学现状才有望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张梅等《新设计色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8.1
色彩学篇6
摘要:通过对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提出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挖掘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应用价值,利用PCCS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色调***、色彩印象体系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建立色彩理性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
关键词:PCCS色彩体系;色彩构成;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教学目的旨在色彩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色彩规律及色彩美学形式法则,提高学生的设计色彩驾驭能力。色彩构成具有典型的方***意义,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色彩设计方法,为后期专业设计领域课程中的色彩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
在我国设计教育届存在如此的现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科盲”,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对艺术也知之甚少,两个群体的学者各自固守在自己的那块领地里,相互之间筑起了高起的围墙,延续着C.P斯诺在上个世纪中叶批评过的“两种文化”的隔离[1]。传统的色彩构成在教学思想上主张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坚持以美学经验技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色彩体系”的教学内容仍将其作为“标准化色谱”在色彩构成课程设计中简单略过,仅强调色立体可以利用科学编码标号为色彩定名等标准传达色彩信息的功能,忽视了其可以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三维空间关系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色彩理性逻辑的重要作用,其中对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重视程度尤为不够。
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伴随经济环境、设计产业及信息技术等因素的积极变化,设计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提倡设计教育与市场应用紧密衔接。由于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的应用价值,学生只关注花哨的色彩形式,在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的色彩设计创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设计条件与要求,仍无法掌控色彩的各种特性,陷入临摹容易、创作艰难的尴尬困境。所以,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文化隔离”,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对于应用型色彩构成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2PCCS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
色彩体系(色立体)是按照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基本属性,对色彩进行有秩序地整理、分类,形成规律性排列,并借助三维空间的形式,组成一个可视化的立体旋转模型。1666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七相环理论奠定了现代色彩研究的基础。1772年法国数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亨瑞・朗姆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提出色彩金子塔模型,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得以上升到三维体系(色相、明度、纯度)。伴随人们对色彩规律研究的逐渐深入,出现了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等重要色系理论。
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Practical Colorordinate Syste的简称)是日本色彩研究所1964年公开,以色彩调和及配色为目的的实践性色彩体系。其结构以色彩三属性为基本空间要素:色相(Hue)以“红、黄、绿、蓝”心理四原色为基础,按视知觉等距插入24色的色相环;明度(Lightness)以视知觉等距为基础分为18级(最高9.5,最低1.0),即色立体纵轴;纯度(Saturation)以各色相的最高纯度为上限,统一分为9级(最高位9.0,最低位1.0),即色立体横轴。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出了“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综合成“色调”。色调经过命名分类后,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区域,形成“色调***”,类似于等色相面,如同一个D字。D的垂直边为无彩色调,分为5组色调(白W、浅灰ltGy、中灰mGy、暗灰dkGy、黑Bk)。有彩色调分为12组,用v、b、s、dp、lt、sf、d、dk、p、ltg、g、dkg十二种名称来给各个色调命名(即鲜、明、强、深、浅、柔、浊、暗、淡、浅灰、灰、暗灰)。
日本PCCS色彩体系建立了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对颜色进行分析及评分,将“动态―静态”、“生硬―柔和”作为表达色彩感受的评判标准, 根据分值在坐标中确定其色彩印象的位置。利用SD方法(语义分类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精心筛选出能够表达人们对颜色感觉的多个形容词,然后对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中的1000个人进行了相关的色彩印象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后得到了单色印象空间、配色印象空间、形容词印象空间。
3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空间结构利于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
在传统的色彩绘画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例如在前期传统色彩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面对客观对象,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光照作用下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进而真实再现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学生色彩经验的培养偏重于个体的观察体验。而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又将色彩原理解构成***模块及众多概念。学生从开始分别学习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到掌握各种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方法,这种看似完成众多知识点的散落式学习,由于忽视了色彩空间逻辑性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色彩理论是一种割裂式的理解,导致对色彩的综合应用陷入混乱。例如色彩会同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属性特征,而在设计实践中,色彩配置不会只面对单色相的明度组合或单色相的纯度组合等单一色彩属性的色彩组合应用。由于缺乏色彩体系逻辑化的训练与支撑,初学者容易混淆其中的关系,尤其是明度与纯度。所以孤立的看待色彩属性或仅凭缺乏色彩逻辑性的个人色感,在色彩设计实践中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色彩属性的空间逻辑,相对于其他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在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使显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PCCS色立体对色彩采用更灵活的纯度分级,使外形比孟赛尔色彩体系更加完整光滑,同时摈弃了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机械椎体外形,根据各色相的实际明度差别确定色调环的倾角,准确建立色彩三属性的空间维度关系。既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形象的、直观的理解各种色彩特性,亦能使后期的色彩众多知识点建立在色彩科学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使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例如学生可以根据PCCS色彩体系的显色结构清晰的理解各色相在明度值方面的差异。3.2色调概念利于学生掌握实用色彩搭配方法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大程度上偏重对众多色彩知识点的理论传达,训练方式也多为***单元,割裂了各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以至于色彩搭配方法缺乏体系化,学生对色彩配色的综合应用浮于表面。同时,色立体的三维特性对于色彩设计方***的指导效率显得过于复杂,缺乏实效,导致色彩构成教学脱离了设计应用,陷入虚幻的色彩形式游戏当中。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规范示例可以模仿出大同小异的色彩构成作业,但当面对真正的设计课题时,在多种综合因素和色彩元素面前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供了极具实践性的色彩搭配方法。其提出的“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整合成联动的整体,把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简单的色彩三属性之间的搭配,拓展至纯色调、浊色调、暗色调、无彩色调等色调间的搭配,使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色彩搭配方式。不同的色调分别具有强烈、明亮、柔和、黯淡等色彩感觉,教学中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色彩配置方法与色彩情感及设计意义之间的联系。
日本PCCS色调***通过二维语言表达三维色系结构,简单的***形展示了丰富的色彩应用(见***2)。一方面,其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学生能够直观且迅速掌握色彩搭配的实用方法。PCCS色调***以横轴为纯度阶,以纵轴为明度阶,各色调组内部或之间的纯度与明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教学中可以利用PCCS色调***二维空间的视觉距离帮助学生明确各色彩属性的对比差别:距离越大,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强。距离越小,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弱。另一方面,日本PCCS色调***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计算机数字色彩与传统色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效衔接,例如在photoshop软件中,拾色器的色彩选取方式采用平面化的观察视角,其中默认的HSB模式(H明度、S纯度、B色相)在设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与PCCS色调***的表色方式极其类似,便于学生在计算机数字色彩设计中学以致用。
3.3色彩印象体系利于学生建构色彩情感的逻辑思维
“色彩意向及情感化表现”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传统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仅强调色彩心理特征的功能表达,例如仅解释色彩具有联想性、象征性、文化性等表意功能,忽视了情感语义与色彩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及多变性,使“春夏秋冬”、“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等配色主题训练陷入不明确的个人经验配色的误区。当学生需要根据设计语意,创造某种意义的***形及色彩组合时,往往显得一筹莫展。
日本PCCS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建立色彩印象空间,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研究色彩情感特征:一方面,建立以“(柔和)―(强硬)与(动态)―(静态)”的心理判断力为基准轴的PCCS单色印象空间,利用单色印象色彩分布特征,帮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色彩印象特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红色与蓝色、黄色与褐色等各色彩在印象空间上的距离差异及相应色彩的位置等视觉性情报,一目了然的对比色彩情感差异;另一方面,在配色印象空间中,将相似感觉的颜色归纳为一个集合,并为每个集合归纳相关色感的关键词,如“纯净的”、“自然的”等,然后制作相应的配卡,进而准确反映配色特征与印象差异。在形容词印象空间中,利用人们对色彩印象经常性使用的类似“温柔的”、“可爱的”等形容词,将色彩印象与文化语义联系起来。例如配色印象空间与形容词印象空间的印象坐标都是相同的,假设打印出一个“配色印象空间”和一个“形容词印象空间”形状的胶片,此时位于相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形容词可以说是具有相同的意义,换言之,位于“配色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颜色配置”完全可以用“形容词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形容词来形容。通过这种方式比较“颜色配置”与“形容词”,学生就可以判断出不同色彩组合带给人的色彩印象,进而建构明确的“色彩印象―情感语意―设计主题”的色彩印象逻辑思维,并由此策划出一套科学客观的配色方案。(见***3)
综上所述,色彩构成课程不是简单的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为导向,强调与设计市场接轨。所以将PCCS色彩体系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将PCCS色调***与PCCS色彩印象体系等实践性内容导入到色彩构成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色彩理性逻辑思维,帮助其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洁,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少煦,李陵.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以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为例[J].美术学报,2011(06):3841.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艺海,2009(6):9697.
[4] 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118.
[5] 刘卉.色彩构成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48.
色彩学篇7
生活色彩,激感体验
涂色,简而言之就是涂上色彩,要让学生们学会涂色,学好涂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并且与色彩做朋友。对学生而言,色彩的来源应该是丰富又多元的,它不仅来自于我们的教科书、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多彩的教具甚至是范作,还应该从课堂回归到五彩斑斓的生活中,从具有生命力、说服力、感染力的生活色彩,引发他们对色彩的真实体验,丰富涂色教学的生活内涵,激发他们涂色的积极性,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教授小学美术《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这一课时,在教学导入中,为了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们对日用品形象、色彩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学生们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如杯子、汤勺、碗筷、瓶子等。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联想,鼓励他们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并从颜色、外观、用处等角度向小组成员做介绍。在“热身”的基础上,笔者从“色彩――引发变化”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展开联想;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同一样生活用品变换色彩,激发学生们不一样的体验,鼓励他们在涂色的过程中,更加大胆地尝试与创新。
色彩搭配,放飞想象空间
搭配是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学生的一块学习短板。但是就美术教学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恰是优势,正是由于小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上的欠缺,他们的搭配更加随性,更加大胆,大部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们的色彩搭配中。在涂色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们的独特理解,如低段的学生对事物并没有恒定的色彩观念,在他们手中,一串葡萄也许会被涂得七彩斑斓。另外,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们搭配的技巧,如色彩的冷暖感、大小感、轻重感等,帮助学生掌握搭配技巧,提高学生涂色的审美能力。
例如: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冷色》这一课,着重向学生们介绍了冷色的色彩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要求学生们能够以冷色调画出一副风景画,绘***方法主要采用水彩与点染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热情洋溢,他们对上节课所学的“暖色”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冷色”的表达与处理就显得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示范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呈现一幅事先画好的风景画,首先先以“暖色”的色彩搭配方式进行涂色,呈现出春暖花开、喜气洋洋的景象;随后,又以“冷色”进行搭配,呈现出秋意阑珊、落叶纷飞、花儿枯萎的景象,通过一画双色的鲜明对比,帮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冷色与暖色”带来的不同体验,有效地放飞他们的想象空间。
涂鸦创新,促进个性表达
在不少教师看来,涂色不过是美术创造的扫尾部分,他们忽略了色彩在抒感、升华作品、个性表达中的“特异功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喜欢的涂鸦与涂色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创设充满童真童趣的主题涂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手中的色彩,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
例如:笔者在教授小学美术三年级《台历的设计》这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们展开了“我们家的台历”的主题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家里或者邻居朋友家里的台历,既可以是纸质台历,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电子台历,如电脑的台历屏幕、手机台历等,了解台历的构成要素等。随后,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小组的个性台历,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画笔、蜡笔、颜料等色彩,以涂色、喷画等形式,对台历进行个性涂鸦,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台历最“抢眼”。在这个以生活为素材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们对台历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以个性涂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们的个性创造。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台历作品,而且以鲜明的色彩强化了学生们珍惜时间的潜在意识。
色彩学篇8
【关键词】儿童画;色彩画;教学;美感规律
一、儿童的色彩心理
人的色彩感觉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直觉反映与思维反映。直觉反映主要指人看到色彩以后的感觉。而思维反映主要指人对色彩的判断及选择。
儿童对于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自直觉反映。因为儿童通常喜爱鲜艳的色彩,例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也因此形成了儿童色彩画艳丽、夺目、夸张等特点。儿童绘画具有充满童趣的天性以及强烈的表现冲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能够将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大都是儿童真实思想的流露与表达,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尤其是色彩画,是儿童情绪气质的外在表现。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鸟一木都是其探索发现的目标和对象,他们对于世间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绘画主要是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当做一种游戏,通常运用各种色彩这一媒介,尽情地挥洒表现出来。
儿童画的色彩运用通常非常大胆,儿童更喜欢使用原色进行绘画,按照自己的想法兴趣任意涂抹勾勒,可能产品许多违背自然的色彩,例如太阳能够画成绿色、小羊可以画成红色,世界可以是想象中的各种颜色。在他们的绘画中,红色、黄色、橙色、大紫、大绿、鲜蓝等色彩鲜艳的暖色是最常见的色彩,因为这些鲜艳色彩在视觉感官上相比其他色彩更为表现更为强烈。
由此来看,儿童色彩画教学首先要诱发儿童自身潜在的色彩敏感,其次要指导儿童更好地组织画面色彩,让其绘画作品更具美感。
二、儿童色彩画的美感规律
在儿童色彩画教学中,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规律主要包括色彩的对比和色彩的调和两个方面。
(一)色彩的对比
画面色彩对比涉及诸多因素,儿童色彩画教学主要解决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的应用问题,从而使色彩配合丰富多彩。
明度对比主要指色彩深浅对比,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色的深浅差别。调色时可以通过加白加黑来产生这种变化。另一方面是指不同色间的深浅差别。如黄色最亮,紫色最暗,在邻近的色块之间拉开色彩明度的距离,会使画面色彩生动、明朗。例如我们在使用互补色相时,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的对比,可以通过调整明度差别来取得协调。如大红和草绿放在一起感觉不协调,如果把明度浅的中红与明度深的翠绿放在一起对比,就会感觉既鲜艳又协调。当然,这里也存在色彩冷暖对比的作用。
冷暖对比主要指色彩性质的冷暖倾向。色彩的冷暖对比在现实的写实绘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其利于表现物体在光的影响下产生的色彩变化。此外,冷暖对比又是检验色彩感觉的手段,假如只有明度变化而没有冷暖变化,色彩就显得单调平滑许多。
儿童绘画用色单纯、鲜明、强烈,针对儿童来说不需要讲究真实、细腻的色彩表现。在儿童绘画中,解决色彩的明度和冷暖问题就会在色彩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儿童色彩画强烈、鲜明的特点与我国民间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是相通的。例如民间画学中的软硬色、阴阳色就是指色彩的明度和冷暖。“软靠硬,色不愣’是指浅色和深色的对比,邻近色块要有深浅的变化。再如“紫色骨头硬是金,配上红黄色不青”,我国的年画正是运用了红绿黄紫的强烈对比,才形成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二)色彩的调和
色彩的调和和色彩的对比是彼此依存的,对比减弱就能出现调和的效果。儿童色彩画使画面调和的方法除了用明度变化来综合色相强度以外,还可以用色线或黑、白、金、银色达到调和的作用。
三、儿童色彩画的色彩运用
色彩画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明暗画法,其主要指表现物象光色变化,塑造体积和空间深度的写实色彩画;另一种是平面画法,其主要指着重物象间的色彩组合,通过排除光影变化,追求平面装饰效果的画法。而儿童10岁之前的空间思维能力大都处于平面空间思维阶段,因此,儿童色彩画教学应以平面画法为主,利用轮廓线的虚实变化、色块间的对比,不受真实的限制,让儿童的主观意愿和想象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儿童色彩表现的生命力色彩浓厚,其可以完全不受大自然客观视觉表现的束缚制约,按照个人心灵的冲动,使用未经调和的纯色,运用强烈的补色对比构成画面的最强音。如果色彩教学以写实色彩入手,显然不易被儿童所接受。因此采用色线和色面结合的平面画法为宜。
平面画法是我国绘画传统色彩表现的特征,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着色特点。现代艺术发展中懂得平面画法是对西方写实绘画传统的反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平面画法将色彩作为一种造型手段,视为一种造型符号,其能够以物象固有色为依据,也能够改变固有色的本来面貌,按照个人审美爱好进行“变色”,一切取决于画面的色彩效果和作者的创作意***。由此来看,其与儿童对色彩表现的心理需求更为符合,同时也是色彩教学程序的基本特点。实践表明,儿童色彩教学不易过于强调物象的固有色,因为这样容易给儿童使用色彩形成心理定式。对儿童色彩的美感培养,应注意色彩规律的认识和引导,使儿童在自由地运用色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色彩表现的美感规律。
进行儿童色彩画教学时,如儿童学习画水粉画,首先要培养他们大胆、果断的作画习惯,无需用铅笔起轮廓,可直接用色彩的线来勾画轮廓。使用画笔时要注意握笔方法,不能像握铅笔写字式,应利用画笔侧锋或正面描画不同粗细的线条或块面。其次,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作画习惯。在使用水粉工具时,如调色盒、洗笔水要保持卫生,作画要保持周围环境清洁,不乱甩颜色;在色彩运用方面,去掉观察固有色的习惯和块面用色的毛病,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变化中的色彩和利用色彩表达美感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儿童色彩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色彩教学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观察和体验生活,让他们利用手中的画笔挥洒出美丽的大自然色彩和美好的生活蓝***;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智力通过色彩训练得到更好地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董娟.透析儿童画,解读纯洁的心灵[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04).
[2]卢娟.浅谈儿童画的指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3]吴飞飞.童眼看世界 创作乐无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6).
[4]吴凡.浅谈儿童画创作的色彩表现[J].咸宁学院学报,2011(06).
色彩学篇9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①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形成了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经过了半年的大学学习,认识上稍有些转机。但对于他们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还是要看作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的教科书采用的是文涛著的《色彩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很好,内容精炼,虽说文字不多,与现代设计联系密切,是一本实用的书籍。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
嗅觉:香,臭
触觉:冰,烫
四季:春,夏,秋,冬
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例1:很多同学把“甜”的味道表达为“腻”的感受。通过色彩秩序的学习,这样的现象可以诊断为明度过高,把明度稍减一些,色相就会明确一些。当然这个增减的量,完全是由长期的经验而来。
例2:学生调的色有时近似灰黑,不纯净,这是因为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要混合纯度高的新色彩,用相近的两色如黄+绿=黄绿。两色距离较远的红与绿混出新色为纯度不降的暗灰色。
例3:学生的色相推移的练习为色相对比做好铺垫。明度推移为色彩的明度九调对比做铺垫。
色彩的秩序是一个整体介绍,色彩的对比与调合是局部分析。有了整体的把握,局部研究,学习的线索就很明确了。最后讲色调,色调讲究画面整体把握,它是指构成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画面的色调,不仅指单一色的效果,还是指色与色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整体特征。所以整个连贯性的特征为:整体局部整体。“感性在先,理性在后。”康定斯基说:“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讲,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在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课题中重点讲心理,而且一直以色彩的心理做立线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与最后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做呼应。
色彩学篇10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简单的色彩与心理知识;掌握色彩冷暖与情绪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色彩构成练习和上色练习,提高色彩表现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色彩的基本常识。
难点:运用色彩表达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PPT、应用软件、电子绘画板。
教学过程
1.回顾学过的色彩基本知识
(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色调的概念:画面整体的颜色倾向。
(3)色调的分类:高低、鲜灰、冷暖。
2.色彩的明度与纯度
(1)明度高的颜色变暗会比明度本身低的颜色更灰暗(出示6组不同深浅度的颜色,比较他们变暗后的效果)。
(2)在调节颜色的明暗时,还要考虑颜色本身的明度,这样我们才能按照需要来调色。
3.色彩与情感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单纯。
蓝色象征——理性、冷静、平静、忧伤。
绿色象征——和平。
橙色象征——热情。
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更好地表现感情。
4.色彩实践练习1—色彩构成(四季)
在调色区,调出5~7种色彩,表现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1)学生实践,教师辅导巡视,帮助学生分析。
(2)交流与评价。教师随机挑选学生,上台讲解自己表现的季节和所使用的颜色由来。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5.色彩实践练习2——色彩创意练习
教师布置任务:对画稿进行调色,同时展示成品范例(如右***)。
要求:使用有个性的颜色进行填色练习,结合不同的笔触和机理进行。
教学反思
其实本课设计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我大学时候色彩学的一节课。这种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抛开固有的色彩认识和观念,抛开固有的色彩与形态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新角度认识色彩。而信息技术在颜色的计算和表达上与传统美术颜料相比,更全面、更理性、更科学。所以在色彩认识的这个点上完全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艺术知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