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10篇

红细胞篇1

[关键词] 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

[中***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025-03

随着目前献血宣传工作的强化,人民献血意识的增强,我国的献血量在逐年的增加,为了保证这些血液能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必须对血液的贮存加强管理。而贮存期溶血现象的发生是贮存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的溶血是红细胞膜因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原因受损使其细胞内血红蛋白流出,导致血液成分破坏,血液颜色加深。当溶血率达到一定值时严重的影响临床用血,对输血患者有潜在的隐患,依据临床数据显示血液贮存期越长其溶血现象越容易发生[1]。而临床用血主要有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悬浮红细胞血液,血为液中的白细胞会引起很多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热源,所以国外大都采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浮液[2],能够进一步的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但有部分文献报道[3]去白细胞的过程会增加溶血的风险,为了探讨不同血液在贮存期的溶血率,为临床贮存用血提供参考指标,该研究于2013年3―8月该站收集的90袋每袋200 mL的血液,将同等样本血液通过不同分离及过滤方法,分析其溶血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次性的200 mL去白细胞过滤血袋(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管械(准)字:20023661071号)60套,由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的普通血液四联血袋(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第3660460号)90套,低温操作台、离心机、无菌操作台、4度血液冷藏柜(北京福意电器有限公司,型号 FYL-YS-66L ),红细胞保存液,简称MAP(主要成分包括枸橼酸盐、枸橼酸、葡萄糖、腺嘌呤、磷酸盐等)。

1.2 方法

1.2.1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的制备I组 应用一次性200ml普通血液四联袋采集2012年4月―10月的全血30袋,放入4度冰箱中12 h,冰箱的温度为(4±2)℃,12 h后在无菌环境下用离心机离心15 min,离心机的转速为2 820转/min,静止后去除上层溶液,在低温环境中按照白细胞过滤血袋操作,操作环境均为无菌环境,空气经过紫外线杀菌,地面经过氧乙酸消毒,操作中手均用75%的酒精消毒,实验过滤后加入MAP保存液可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将此方法得到的血液标记为去白悬红I组。

1.2.2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备II组 应用一次性200 mL普通血液四联袋采集2012年4月―10月的全血30袋,放入4度冰箱中12 h,冰箱的温度为(4±2)℃,12 h后在低温无菌环境中按照白细胞过滤血袋操作将全血进行过滤,然后将溶液继续放入离心机中离心15 min,静止后去除上层液,加入MAP保存液,可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将此方法得到的血液标记为去白悬红II组。

1.2.3 悬浮红细胞制备 应用一次性200 mL普通血液四联袋采集2012年4月―10月的全血40袋,放入4℃冰箱中12 h,冰箱的温度为(4±2)℃,12 h后在无菌环境下用离心机离心15 min,离心机的转速为2 820转/min,静止后去除上层溶液,加入MAP保存液可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

1.3 样品检测

分别在7、14、21、28 d从4 ℃冰箱中采取三组的血液样本,利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每个样品中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游离红细胞蛋白的含量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 。计算公式:红细胞溶血率(%)=游离红细胞蛋白浓度 ×容量×(1-红细胞比容) ×100/血红蛋白浓度×容量 ×100

1.4 统计方法

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3组样品贮存期游离红细胞蛋白的比较

3组经过7、14、21、28 d后分别检查其血液中游离红细胞蛋白数,去白悬红I组与去白悬红II组的游离红细胞蛋白数目都高于红细胞悬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样品贮存期溶血率的比较

3组血液分别在7、14、21、28 d取样计算其溶血率,去白悬红I组与去白悬红II组的溶血率都高于红细胞悬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人体白细胞抗原的抗原性不强,特别是特殊体质人群,如孕妇、多次输血者、白血病、和非铁血贫血者、脏器移植患者等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白细胞凝聚素[3],这些人群中的凝聚素具有特异性,和自己体内的白细胞不会发生凝聚反应,但对外界输入体内的血液会发生凝聚反应,多数患者有发热和过敏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多为尊麻疹或斑丘疹,为了降低输血后的临床不良反应事件,临床上有在输血前可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但有数据统计输血前注射地塞米松并不能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如果发生麻疹等过敏反应可注射扑尔敏50 mg或者25 mg苯海拉明,严重者应该马上停止输血,静脉滴注或者肌肉注射肾上腺,但这些药物的应用对特殊体质人群还需要慎重用药,且这些药物的注射不能直接同输血静脉注射,需要另一静脉注射,也给患者再次输血带来很大心理障碍,所以提高血浆质量预防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过滤掉[4],有研究报道只要将血浆中75%的白细胞去掉就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5]。但血站有报告显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在保存期会出现溶血的现象,可能与过滤过程造成红细胞膜受损有关,也可能过滤仪器的型号、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有影响[6-10]。有研究表明在过滤过程中一些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差刚能通过滤膜,再通过过程中红细胞膜就会和过滤器间产生较大的摩擦,使得其结构受损,稳定性降低在存储中寿命较短,也有操作不当,如过滤前过早的对血浆品进行震荡、或者剧烈摇晃导致部分细胞受损,容易破裂[11]。

根据该研究结果,两组经过去白过滤的血液(去白悬红I、去白悬红II)溶血率都高于未经过去白过滤的红细胞悬浮组,所以证明去白过程中确实可以破坏部分红细胞,使得溶血率升高,但是去除白细胞的两组溶血率也都低于0.8%,欧盟新标准规定在贮存期血液溶血率0.05)。结合该研究结果可得出去悬浮红细胞血浆更适合长期保存,因为其溶血率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少,但据临床反应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13-16],所以此方法适合长时间贮备的应急血液,但给患者输血时候应该主意观察患者反应。去白悬浮红细胞血浆更适于短期保存,虽然其溶血率偏高,但是却在合理的范围内,切能够减少临床不良反应时间的发生,可以更好的应用临床。所以该研究认为可以再加强过滤技术后,在短期保存期内尽早的用于输血患者,可以更好的保证用血的安全,同时也降低了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后再次注射药物的伤害。

[作者简介]

[1] 张亦弛,李美玲,方文.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600-601.

[2] 李亚平.成分制备过程中溶血的原因分析及控制[J].北方药学,2013,10(11): 127.

[3] 袁中晶.滤除白细胞后血浆成分变化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2):5-7.

[4] 田桂敏,王艳清,张松英,等.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291-292.

[5] 罗圆圆,桂萍,潘继春,等.滤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不同贮存期溶血率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 728-729.

[6] 夏维英,张网兰,蒋琼.不同白细胞滤除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7): 646-647.

[7] 刘晓,许岚,谢如锋,等.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在保存期溶血性指标的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 223-224,228.

[8] 李澜.去除白细胞在该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医学信息,2010, 23(4上旬刊): 1095-1096.

[9] 刘文达,袁青,廖思红,等.去白细胞输血对地中海贫血患儿细胞免***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 3554-3555.

[10] 温秀明,胡劲辉,韦庆文.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评价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7(3): 361-362.

[11] 徐忠,邱颖婕,林俊杰,等.制定悬浮红细胞类制品溶血性指标的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3): 222-223.

[12] 张艳华,马炳杰,梁玉琴,等.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3): 245-246.

[13] 庄秀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的血液质量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1(21):101-102.

[14] 浑守永,王玉芝.白细胞滤除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IL-1、IL-6、IL-8、TNF-α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学杂志,2007,6(20):535-536.

[15] 范玉华,刘建宁,***.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急救输血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64.

红细胞篇2

【中***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32-01

常规检查中,尿液的显微镜检验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出血点,许多不明原因的尿分析红细胞阳性。一定要用高倍镜检测红细胞的形态,分析是哪一段的出血,通过对尿红细胞各种形态的观察,为肾性与非肾性疾病提供快速鉴别诊断依据.对尿红细胞进行活体染色(***染色),采用相差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类计数,对各种尿红细胞形态分类计数值应用ROC曲线性进行评价。了解不同形态红细胞在肾性与非。肾性血尿中的检测意义。结果:棘形、靶形红细胞及变形小红细胞只出现在肾性疾病组;皱缩、环形、影形红细胞在肾性和非肾性均可出现,用ROC曲线评价正常、皱缩、影形、环形红细胞其AUC面积分别为96.5%,77.5%,63.3%和50%临床诊断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3%,11%,12%和36%;灵敏度分别为98%,84%,81%和77%;特异度分别为91%,60%,49%和40%;准确度分别为94%,76%,65%和78%。结论:尿红细胞活体染色各种形态分类计数最佳分界值对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棘形、靶形红细胞及变形小红细胞的检出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1、尿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前多数把尿红细胞分布曲线分为如下三种;①肾小球性分布(G型):红细胞容积小,高峰偏于低容积区的单峰,呈不规则分布。②非。肾小球性分布(NG型):高峰位于100FL左右的单峰,与血液分布相似,呈正态分布。③混合性分布(M型):具有G型NG型双峰的分布。BANK氏提出的尿红细胞平均体积

2、尿红细胞检查注意因素

2.1 尿液酸碱度、渗透压的影响 在酸性尿中,血尿呈酱油色,应注意与血红蛋白尿相鉴别。在酸性和低渗的环境中,红细胞易溶解,在尿比重低于1.007时,红细胞溶解度为100%,这样镜下仅见少量红细胞甚至缺如。

2.2 解决方法 作尿隐血试验即可获阳性结果,另外因为红细胞管型易破坏,要判定血尿是否伴有红细胞管型尿,需反复多次进行新鲜尿沉渣镜检,可在显微镜光路上加蓝色滤光片来提高检出率。

2.3 收集送检尿液标本 ①最好采用新鲜晨尿。尿检阳性率高。②尿液要及时送检,放置过久易发生变化,还易被污染,影响化验结果。③清洁留取中段尿,尽量减少污染。④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尿液标本。

3、鉴别肾小球与紧小球性血尿

尿中红细胞增多,即为疾病现象,同时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非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球性疾病,对临床极有意义。

3.1 非肾小球性血尿;见于:①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剧烈运动、急行***、冷水浴、久站、女性月经污染尿液。②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可引起不同程度血尿。③其它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非肾性血尿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3.2 肾小球血尿 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4、尿红细胞按肾性红细胞(G类红细胞)和非肾性红细胞(N类红细胞)分类

G类红细胞分五型(G1-G5)特征如下;G1:红细胞带有芽胞或伪足突起,可呈大小不等,胞膜破坏,形成炸面包圈,球形、口形、花环形;当血红蛋白丢失后可形成带有芽孢、小伪足或小圈的双圈状/小环状结构,此极易漏检。G2类:呈小球形、小口形、小形;G3类:呈面包圈样、靶形;G4类:呈花环形或细胞表面有颗粒样沉积,G5类:红细胞不规则、破碎、裂形以及脱落的芽胞、细胞碎片。在肾性血尿中,畸形红细胞往往为多种形态(Gl-G5)同时出现。临床判断中常以G1)5%为界,G1)5%时诊断肾性血尿特异性可高达90%左右。

5、尿畸形红细胞评价

尿畸形红细胞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在临床上已广为应用,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检测方法包括:采用相差显微镜、普通光镜、普通光镜染色检查,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和尿红细胞平均体积,尿红细胞电泳等。

正确临床评价,首先要建立在对尿沉渣进行十分仔细的显微镜观察基础上。目前已有尿红细胞计数器,其诊断尿畸形红细胞,尤其是对一些破碎红细胞、影细胞、小红细胞的正确估计中有较大价值。

红细胞篇3

【关键词】

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溶血是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损或裂解释放血红蛋白引起血浆颜色改变,储存期末红细胞制品的溶血程度是评价保存红细胞质量的重要参数,常用溶血率来表示。虽然已有多种措施能提高红细胞在血液制备、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但红细胞离体后仍将增加溶血的危险,其溶血率并随保存期的延长而明显升高。红细胞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过高,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增加了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标准,作者于2012年8~12月对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采血用由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提供的采血袋与白细胞过滤器一体的四联袋(血液保存液为CPD-A;红细胞保存液为MAP,含腺嘌呤、甘露醇﹑氯化钠﹑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钠),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贺力士),低温操作台,分浆夹,热合机,无菌结合机,冰箱(4℃±2℃,日本SANYO公司)。

3讨论

由表Ⅰ可以看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0.8%,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也发现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结果也显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虽然过滤前混匀及过滤使部分红细胞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降低,增加了储存期末溶血的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白细胞在保存期间破损导致的红细胞溶血,因为未过滤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可能导致增加保存期间的溶血,由于在保存期间,白细胞破损并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和酶如过氧化氢和蛋白酶等,已有报道指出,保存期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可造成红细胞溶血,破坏红细胞的代谢和活性。

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分析,其检测样本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血液离体后虽然有保养液保存,但血液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细胞膜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变形性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能及血液流动,特别是通过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保证血液质量,血液在采集、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全血必须完全抗凝,避免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未经充分抗凝的血袋中有可见凝块,切勿使用。②严格按按厂家说明使用白细胞滤器,成分制备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并定期检测以保证设备使用按厂家说明进行。③保存超过1d的全血,在制备过程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将装有血液的血袋反复振摇﹑挤压,白细胞过滤前可以用2次颠倒血袋方法来进行血液混匀,滤器的初始化应采用自然重力,避免将血液强行通过滤器,过滤过程中避免气泡进入过滤系统。④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程中应避免高速离心,防止红细胞过度压缩,红细胞用保养液悬浮时要小心,避免红细胞被破坏。⑤全血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必须在合适的容器中运输,此容器必须保持血液制品在规定的温度内,不要将血液储存在冷库的通风口,此处温度有可能低于规定的2~6℃。

参考文献

[1]NightingaleMJ,NorfolkDR,PinchonDJ.Currentusesoftransfusionsets:acauseforconcern.TransfusMed,2010,20:291-302.

[2]陈冬梅,任芙蓉,龚晓燕,等.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调查.北京医学,2012,34(8):773-775.

[3]王云英,李兴录,张莉萍,等.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后红细胞膜的损伤.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2):210-212.

[4]陆瑶,张嘉卿,周晨,等.白细胞滤除、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23(4):212-213.

红细胞篇4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疟原虫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ADVIA2120blood-counter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reticulocytes.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DVIA2120for the test of reticulocytes. Methods ADVIA2120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high/normal/low reticulocyte samples and the reproducibility,the rate of carrying contamination and stability were observed.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manual method. Results Reproducibility:except that the CV of high nucleic acid was13.82%~17.4%,the CV of the other indexes was less than8.19%;linearty:r=0.9979;stability:percentage CV of Ret at4℃in24hwas3.8%;the rate of carrying contamination was0.22%;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methods:r=0.9962,P>0.05. Conclusion The srate of carrying contamination by using ADVIA2120blood-counter system in test of reticulocytes is low,stable and showing a nice linear correlation suitable for clinical use.

Key words:Reticulocytes;Automatic blood-counter system;Plasmodium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s,Ret)传统的人工测定烦琐而费时,准确性受操作人员的经验、水平、细胞计数量、染色效果及涂片质量等因素影响大,重复性也差。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应用逐渐增多,因临床应用时间不长,其性能尚有待观察。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拜耳公司新推出的五分类机型,配备全自动网织红细胞分析功能,可提供14项相关参数,因部份指标临床意义尚无确论,故本文仅选择6项与细胞数量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现进行重复性、线性、携带污染率、稳定性测试,并与手工百分率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标本来源 住院患者,网织红细胞按仪器初步测量结果分为高、中、低三类。

1.1.2 设备 美国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OLYMPUSBX-60多功能光学显微镜、上海医疗设备厂HH-W21-600电热恒温水育箱、姜堰康健医疗器具有限公司KJRM-1摇匀器。

1.1.3 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原装配套试剂及全血质控品(批号0605204);珠海贝索公司网织红细胞染液和瑞氏染液,按试剂使用说明操作。广州阳普公司EDTA-K2血常规抗凝管(批号0602012)。

1.2 方法 按相关评价原则,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重复测定样本,评价仪器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和稳定性,测定前摇匀器正、反向摇动3min。

1.2.1 日内精密度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方案 [1] ,选择本院住院患者血样,网织红细胞按仪器初步测量结果分为高、中、低三类,各1份,每份重复测定10次,并计算平均值(x)和变异系数(CV)。

1.2.2 日间精密度 因临床血标本稳定性差,故以原厂全血质控品每日9:00、12:00、16:30测定三次,取均值,连续测定10d,并计算平均值(x)和变异系数(CV)。

1.2.3 线性评价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线性验证方案EP6-A [2] ,选择一份网织红细胞细胞高值样本,在技术指标范围内做比例稀释,仪器测定各浓度2次,取均值,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2.4 携带污染率 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程序 [3] ,将高值样本连续测定3次(H 1 、H 2 、H 3 ),紧接着连续测定低值样本3次(L 1 、L 2 、L 3 ),携带污染率结果为[(L 1 ~L 3 )/(H 3 -L 1 )]×100%。

1.2.5 稳定性试验 因血样皆为低温保存,考虑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取一份血样分为3管,放置于4℃冰箱。分别于0min、15min、30min、45min、1h、2h、3h、4h、5h、6h、7h、24h、48h、72h每个时间点测定3次,取均值。

1.2.6 相关性评价 按NCCLS H20-A1 [4] 文件,将30份标本制作3张血片,2名有经验的主管技师随机各选一张,双盲法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5] ,取均值后与仪器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日内精密度测试 高值项目日内精密度较好,低值项目高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日内精密度偏大。见表1。

表1 ADVIA2120网织红细胞测定日内精密度(略)

2.2 日间精密度测试 高值项目日间精密度较好,低值项目高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日精密度偏大。见表2。

表2 ADVIA2120网织红细胞测定日间精密度(略)

2.3 线性评价 初始计数为0.38×10 12 /L的样本按比例稀释后理论结果为(0.304、0.228、0.152、0.076、0.038)×10 12 /L,实际测定结果为(0.298、0.231、0.148、0.063、0.033)×10 12 /L,得回归曲线y=1.0225x-0.0086,相关系数r为0.9989,P>0.05。(见***1)

2.4 携带污染率 高值样本3次测定结果分别为H 1 =0.64×10 12 /L、H 2 =0.67×10 12 /L、H 3 =0.65×10 12 /L,低值样本3次测定结果分别为L 1 =0.03×10 12 /L、L 2 =0.03×10 12 /L、L 3 =0.02×10 12 /L,携带污染率0.22%。稳定性试验:4℃冷藏后测定,百分率结果均值分别为6.42%(0min)、6.18%(15min)、6.27%(30min)、6.19%(45min)、6.33%(1h)、6.22%(2h)、6.34%(3h)、6.28%(4h)、6.21%(5h)、6.35%(6h)、6.37%(7h)、6.25%(24h)、5.68%(48h)、5.21%(72h),结果显示24h内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降 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1d内网织红细胞百分率CV1.3%,24h内网织红细胞百分率CV3.8%。相关性评价: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细胞百分率测定与手工涂片分类法百分率结果的相关性好(r=0.9962,***2),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线性评估(略)

***2 网织红细胞ADVIA2120测定与手工法测定相关性(略)

3 讨论

网织红细胞测定在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肿瘤患者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评估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时、准确的网织红细胞测定有利于动态了解骨髓红系增生情况。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测定原理是先用戊二醛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将红细胞球形化并固定,氧氮杂芑750使RNA染蓝色,着色程度与RNA含量成正比,细胞通过FLOWCELL在激光照射下产生散射,应用MIE原理,得到网织红细胞的14项测量参数和计算参数,因对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等指标临床意义尚无确论,故仅选择6项与细胞数量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从结果看,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测定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除高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因计数值较低,故cv值在日内和日间偏大外(13.82%~17.4%),其它项目cv值在1.18%~8.19%之间,处于理想范围之内。稳定性测试表明4℃24h内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结果稳定,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3.8%),48h后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降低。低温虽能减缓红细胞新陈代谢,但网织红细胞向成熟红细胞的转化未完全停止,时间过长导致RNA降低的比率增高并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线性良好(r=0.9989,P>0.05,***1),携带污染率低(0.22%),达到临床应用要求。与手工法的百分率结果比较相关性佳(r=0.9962,P>0.05,***2),考虑到仪器法检测细胞数量大,可有效避免细胞在血片分布上的统计学误差,特别是低值测量结果,因此仪器法应更为理想。临床应用中遇1例疟疾患者样本,入院仪器查血色素68g/L,RBC2.23×10 12 /L,网织红细胞计数0.32×10 12 /L,网织红细胞百分率14.35%,经外周血片瑞氏染色,感染虫体之RBC为10.3%(计数1000个RBC),抗疟***3周后查血色素85g/L,RBC3.03×10 12 /L,网织红细胞计数0.08×10 12 /L,网织红细胞百分率2.64%,外周血片瑞氏染色未查见虫体和受染RBC。文献报道受疟原虫感染的RBC中RNA含量是增加的 [6] ,那受染RBC在RNA增高时是否归为网织红及RNA不高时如何区分则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在手工煌焦油蓝活体染色、ADVIA2120的氧氮杂芑750染色及sysmex2100的荧光染色不能分辨的情况下,对疟疾血样做外周血片瑞氏染色,计数受染细胞比例,可大致判定干扰程度。

总体而言,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测定避免了传统手工法的诸多缺点,如肉眼判读的主观性、细胞的分布误差、检测的低效率等问题,在全血分析时可根据情况随时选择加做网织红分析,无需再取血样,其便利性和高效性是手工法无可比拟的,加之重复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携带污染率各指标均符合临床应用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全自动仪器法测定网织红细胞是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A Sta-tistical Approach;Approved Guideline.NCCLS document EP9-A2,2002.

[2]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A Sta-tistical Approach;Approved Guideline.NCCLS document EP6-A.Vol.23,2003.

[3] Protocol for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ICSH.Clin Lab Heamotal,1984,6:69.

[4]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Proportional)and evaluation of in-strument methods,NCCLS document H20-A,vol12,1992.

红细胞篇5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仪长春迪瑞H-800;尿液沉渣仪Sysmex UF-500i;手工镜检;红细胞;白细胞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for Detecting Urine RBC and WBC

CHEN Ze-qin1,LI Bin2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Weiyu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iyuan 642450,Sichuan,China;

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Zigong No.4 People's Hospital,Zigong 643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 and microscopic checking urine red blood cells(WBC), white blood cells(RBC). Methods Urine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 of 680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urine analyzer and microscope at the same,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 is 24.85%,the positive rate of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 is 27.35% and that of artificial microscopy is 25.5%.the urine red blood cell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χ2 is 4.09,(P

Key words:Urine dry chemistry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Manual microscopy ;Red blood cells;White blood cells

尿液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通过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异物、毒物等,同时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尿液分析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首次晨尿因隔夜后尿液在体内浓缩酸化,有利于异常成分检出,尿液自动化仪器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弥补了人工检查易漏检的项目;但有些因素的影响易造成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尿液自动化仪器和传统手工镜检在尿液分析中的优缺点,指导临床实际工作中正确对待两种方法的应用,本文对680例住院患者晨尿在常规条件下用干化学、尿沉渣仪对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进行检测,同时人工镜检,并对结果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随机收集我院2015年1月13日~6月26日门诊和住院部患者新鲜晨尿680例,同时进行尿液自动化仪器和手工镜检,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试剂与仪器 尿液干化学仪长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仪 Sysmex UF-500i及配套试剂、质控品;奥林巴斯显微镜、玻片、试管。

1.3方法 每日做标本前检查室内质控,在控后开始做患者标本。标本均取合格的晨尿10ml,严格将尿液混匀,倒入试管中上机(尿液干化学仪长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仪SysmexUF-500i)进行检测,显微镜尿沉渣检查由有丰富经验的两名主管检验技师分别按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离心后弃上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混匀,取0.02ml 滴于载玻片上,观察20个高倍镜视野中红细胞、白细胞数,结果取均值。

1.4评价指标 尿液干化学仪隐血测出1+及以上为阳性、白细胞测出1+及以上为阳性;尿沉渣仪红细胞0~25/μL范围内为阴性、白细胞0~25/μL范围内为阴性,超出范围则视为阳性;尿沉渣镜检红细胞0~3/高倍镜、白细胞0~5/高倍镜视为阴性,超出范围则视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尿液自动化仪器与手工镜检结果阳性率比较分析,尿液自动分析仪中RBC尿液沉渣仪阳性率最高,而干化学仪阳性率最低;WBC干化学仪阳性率最高,而手工镜检阳性率最低,见表1。

2.2尿液自动化仪器(尿液干化学仪 长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仪 Sysmex UF-500i)与手工镜检结果,经χ2检验:表3 尿液红细胞镜检与尿沉渣仪结果χ2为4.09,P

2.3尿液自动化仪器与手工镜检结果灵敏度及特异性比较分析,尿液RBC尿液沉渣仪灵敏度优于干化学仪,而尿液干化学仪特异性则更好;尿液WBC干化学仪灵敏度优于尿液沉渣仪,而尿液沉渣仪特异性相对更好,见表6。

3 讨论

血液流经肾小球,血浆中的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都能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形成超原尿,原尿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与浓缩稀释后形成终尿,流经肾盂、输尿管到达膀胱并储存,通过尿道排除体外。首次晨尿因为尿液酸化浓缩使有形成分富集更利于尿液红细胞、白细胞的检出。尿液自动化仪器的使用使得尿液检测成功提速,不仅***人力,而且与传统的镜检相比,具有快速、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质量控制等优点。尿液沉渣仪Sysmex UF-500i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和电阻抗原理,应用荧光染料菲啶和羰花青对对尿液中各类有形成分进行染色,然后经激光照射每一有形成分发出荧光强度、散射光强度及电阻抗大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定量数据[1]。但是尿液中有大量真菌时,尿沉渣仪误将真菌识别为红细胞使红细胞假性增高,真菌孢子会干扰尿液沉渣仪Sysmex UF-500i对RBC计数,不会干扰WBC的计数[2]。住院患者因为留取尿液过程中其它物质混入,特别女性患者白带混入可能使白细胞假性增高。采用尿沉渣法进行检测时易受尿液中的结晶、细菌、药物、白带等其他混入物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3]。尿液干化学仪长春迪瑞H-800运用配套试纸条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被不同发光二极管照射后,产生发射光,反射光由光电管接受,光信号转化为电讯号,电讯号传送至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数值,经微处理控制器处理,自动显示结果。尿干化学法速度快重复性好可适于大批量标本筛检,显微镜法操作繁琐,但能真实展现细胞等有形成分形态判断直观可靠。但是干化学法易受尿液中维生素C影响而使RBC呈假阴性,而WBC主要检测白细胞酯酶针对于尿液中粒细胞可以检出,淋巴细胞存在一定局限性[4]。本次实验中住院部晨尿可能由于放置及运送时间不及时,上机检测白细胞破坏,白细胞酯酶仍可结合于干化学试纸条,但在镜检和尿液沉渣仪上不可检出使得尿液镜检和沉渣仪阳性率减低[5]。干化学法测定尿液细胞时,病患饮食、药物、PH等因素均可对结果造成影响,从而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感染而出现的分泌物和某些氧化物的污染如次氯酸盐可引起干化学法假阳性,一些疾患如肾病引起尿中红细胞破坏、溶血性疾病导致血红蛋白尿等都能产生假阳性,尿液pH值低、比重低、放置时间长,尿中红细胞就会开始溶解,也会导致假阳性结果产生[6]。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若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呈现假阴性[7]。传统手工镜检作为尿液检测“金标准”[8],但因为操作费时,重复性差,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不可控制等因素在大量标本时受限。尿沉渣法和干化学法并联检测尿液的灵敏度最高,但特异度最低;而尿沉渣法和干化学法串联检测的特异度最高,但灵敏度最低。对于尿沉渣及干化学法结果有疑问的尿液样本,需要使用镜检法再次复查,以提高报告的准确率[9]。但干化学法与尿沉渣法同属仪器测定,受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测,可作为常规性的检测手段。绝大多数仪器检测到的红细胞、白细胞结果不需要人工复检便可以发出检测报告;而对于有形成分浓集或形态异常的标本以及尿液含有结晶或酵母菌的尿液标本需要人工显微镜镜检才能发出检测报告[10]。在临床工作中,三种方法应联合应用并结合临床资料,并指导临床工作中正确对待两种仪器方法的应用,以真实反映标本情况,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6.

[2]唐中,梁骑.四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检测性能研究[J].CCP,2012.11.055:3737-3741.

[3]扬金荣.尿液分析仪法与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13.

[4]孙延河,张连胜.联合应用干化学法与显微镜法检测尿液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准确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2011,038:1866-1867.

[5]Du J,Xu J,Cui W.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zed criteria for microscopic review following multiple automated routine urinalysis systems[J].Clin Chim Acta,2015,444:221-228.

[6]lmadhounMD,El-HaleesA.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urinary microscopic solid particles[J].J MedEng Technol,2014,38(2):104-110.

[7]孙士欣,陈建魁.尿沉渣人工显微镜镜检红细胞、白细胞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结果比较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2012,031:1729-1730.

[8]沈锋,张博.UF-1OOOi尿流式分析仪及Meer6OOH尿干化学分析仪与镜检法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差异性[J].现代检验医学,2013,40:127-132.

红细胞篇6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去白细胞输血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随着输血技术的进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成分输血的重要性。特别是多次反复输血者,极易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输注不仅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能减少或消除因输全血而引起的输血反应。2008年1月~2011年6月,通过查询病历资料对我院消化内科输血240例次患者进行输血反应统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来自新余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疾病并给予输红细胞悬液的患者。2008年1月-2009年6月输普通红细胞悬液的120例为对照组,2009年6月-2011年6月后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者12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16岁~76岁。观察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15岁~78岁;诊断分别为肝硬化、胃溃疡、胃癌等,二组均为输血2次及2次以上的患者。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采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站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756。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对红细胞悬液进行过滤,白细胞去除率99%以上。

1.2.2 资料收集:发放每袋血液都附有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并于当日回收,专人负责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反应情况,统计新余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不同患者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后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

1.2.3 输血反应判断[1]: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4小时内出现畏寒、寒颤、发热(体温>38度,且较输血前升高1度),皮疹、胸闷、气促、四肢冰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1.2.4 分组:把输红细胞悬液患者分为2组: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组和普通红细胞悬液组,观察其不良反应数。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 去白细胞组与普通组不良反应率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的患者8例发生发热反应,反应率7.14%。输患者仅1例发生发热反应,反应率0.83%(见表 1)。

χ2=5.34,P

3 讨论

红细胞悬液虽然比全血少一些白细胞,但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产物。绝大多数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是由受血者血浆抗供血者血浆引起[2],储存一段时间后大量白细胞丧失了生物学活性,产生了许多“副产品”,一次或多次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与受血者发生了同种免***反应,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导致发热等症状。受血次数越多,产生白细胞抗体的机会就越多,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就越高。使用过滤法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产物,可减轻免***反应的发生。

本课题回顾研究比较各120例患者输普通红细胞悬液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后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的患者 8例发生输血反应,反应率7.14%,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患者仅 1 例发生输血反应,反应率 0.83%,二组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应用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技术也相当成熟,去白细胞输血不但能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状态,是一种较常规输血更为有效的输血***手段[5]。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的***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更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去除白细胞输血是临床输血的发展趋势,也是作为医院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志。因此,临床应大力开展去白细胞红悬输注,减少输血并发症和提高输血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方捷,邓安梅,陈育费,等.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J],2003,16(1):16-17.

[2]Van Hilten JA,Brand A.TACTICS Reasearch Group.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 ized trial of buffy coat depleted and leukocyte filtered erythrocyte transfusions in vascular and gastrointestina loncologic surgery[J],VoxSang,2002,83(11):453-456.

[3]杨世明,杜润家,张勇萍,等.去除白细胞的血液输注可明显降低免***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细胞与分子免***学杂志[J],2007,23(10):941-942.

红细胞篇7

1肿瘤免***中红细胞的作用

1.1促吞噬作用

Forslid等[2]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徐瑛等[3]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70%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CR1)数量不同有关。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4]。徐瑛[3]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郭峰等[5]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中红细胞有免***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Siegel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扩散,因为癌细胞在外周血中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比白细胞大1000倍,癌细胞表面覆盖有抗体补体,易被红细胞粘附而被捕捉吞噬。

1.2清除循环免***复合物

肿瘤产生的大量抗原与血中抗体形成的免***复合物(IC)被认为是一肿瘤免***抑制因子,是造成肿瘤免***逃逸的原因之一。IC沉着于组织某些部位,激活补体系统,亦可造成组织损害。红细胞膜具有CR1,通过CR1,红细胞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并将其运送至肝脾固定吞噬系统,IC从红细胞上解离,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释放IC后的红细胞可再回到血循环中,仍具有结合IC的能力[8]。CR1为分子量205000的糖蛋白,存在于红细胞、B细胞、PMN及单核细胞上,每种细胞所含CR1数量不同,红细胞为950,B细胞为2100,PMN为57000,单核细胞为48000,从数字上看每个红细胞所含CR1数仅为有核细胞的1/20~1/50,但由于血循环中红细胞数为有核细胞数的1000倍,而血循环中95%的CR1是分布于红细胞上的,清除IC主要是红细胞而非白细胞。Medof[6]等的体外试验结果支持上述推测,他们将抗原-抗体-补体的复合物与人血细胞混合孵育,然后测定各类细胞结合复合物的数量,结果发现红细胞结合了82.8%~84.8%的复合物,而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分别结合了8.3%~15.2%和1.6%~5.8%的复合物。最近发现红细胞CR1与有核细胞CR1在功能和结构上不同,红细胞CR1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呈簇性(cluster)。Paccaud等[7]比较了PMN与红细胞结合IC的能力,发现在相同细胞浓度下,PMN结合IC能力与红细胞结合IC能力相同,尽管PMNCR1数量是红细胞CR1数量的4倍,在相同CR1数量条件下,静止的或激活的PMN结合IC的能力始终低于红细胞。电镜下发现红细胞上50%的CR1呈簇性分布,而PMN小于15%,激活的PMN虽CR1数量增加,但簇性CR1的数量并不增加,因而认为PMN的功能是组织吞噬,清除IC为红细胞的功能。

1.3效应细胞样作用

红细胞表面有过氧化物酶,能使红细胞直接销毁粘附的抗原物质,从而起效应细胞样作用。郭峰等[6]发现红细胞能与多种癌细胞发生粘附包括血清致敏的肝癌原代、传代细胞株,鼠淋巴母细胞瘤,艾氏腹水癌细胞,各种肿瘤细胞与红细胞形成花环的百分率平均值大16%~60.97%。电镜下可见红细胞发生变形运动以顺应肿瘤细胞的表面形态,甚至还可发生阿米巴样运动,包绕坏死的肿瘤细胞碎片,粘附处的红细胞膜与肿瘤细胞膜粘附、融合。肿瘤细胞与红细胞结合处有破损现象,在红细胞中可见癌细胞碎片,这种粘附作用可被CR1单抗或C3多抗阻断。

1.4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Yannelli[8]等观察了红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者采用51Cr释放微量细胞毒法检测了12例癌症患者LAK细胞对Daudi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发现在培养时未用Ficoll-Hypaque液离心除去红细胞者其LAK细胞活性较除去红细胞者增强1~3倍,最大1例达20倍,进一步发现红白细胞比从3~100:1时,溶解瘤细胞活性逐渐增强,在100:1时至少增加2倍,并证明红细胞的增强作用是在LAK细胞培养的诱导期且需要细胞间的接触。因而认为制备LAK细胞时不需要分离除去红细胞,相反加入适量的红细胞对增强LAK细胞毒活性更为有益。

NK细胞(Nature killer cell)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免***监视功能。红细胞能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Shou等[9]检测了在红细胞存在下NK细胞毒活性,发现红细胞与效应细胞比值为1.3:1时NK细胞毒活性开始增强,在2.5~20:1时增加最明显,不论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红细胞都能使NK细胞活性增强,但破碎的红细胞无增强作用,增强作用可能与NK细胞上补体受体有关。郭峰[6]亦发现,当在效:靶:RBC比为10:1:25的条件下时加RBC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未加RBC组。肿瘤患者红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正性效应降低。Shou[10]最近发现在RBC的胞浆内存在着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ature Killer Enhancing Factor,NKEF)能增强NK细胞活性,并对其理化特性做了初步分析,认为RBC在调节NK细胞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Sigfusson等[11]发现,用美州商陆丝原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加自身红细胞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IgM、IgA的合成。Virella等[12]进一步实验发现,在培养前红细胞与抗LFA-3单克隆抗体作用或淋巴细胞与抗CD2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培养时不增加B细胞反应,说明淋巴细胞转化合成抗体与红细胞LFA-3和淋巴细胞CD2相互作用有关。

红细胞能使人T细胞增殖加强,促进T细胞IL-2受体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13]和γ-干扰素产生[14]。用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干扰素产生,Keyes等[14]发现在培养时加入红细胞可使干扰素产量增加4~10倍,干扰素产量随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关系而变化,最适宜浓度为10~50:1。红细胞的促进作用与血型无关,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刺激作用,抗CD2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红细胞对T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促进作用。Kalechman等[15]亦发现在培养时加入自身RBC可使人单核细胞或鼠脾细胞对亚适合剂量的丝裂原的反应增强,包括细胞增殖,IL-2、IL-3、IL-6、克隆刺激因子及γ-干扰素的分泌增加,这种增强效应为剂量依赖性的。还发现在无丝裂原存在下RBC能增强人单核细胞及鼠脾细胞IL-2R的表达,这种增强效应与红细胞膜与T细胞上的CD2分子相互作用有关。

2红细胞免***功能的调控及意义

Siegel等[1]在兔血清中发现了抑制红细胞免***粘附的因子,该因子为一不耐热物质,58℃30分钟可除去其活性,推测该因子为一大分子物质,机体通过控制该因子的合成来调节红细胞免***功能。Yin等[16]发现该因子为一种球蛋白,对热不稳定,有与赖氨酸结合的位点,该因子可阻止IC粘附到红细胞上,降低红细胞粘附携带IC的能力。郭峰等[17,18]还发现血清中除存在红细胞免***抑制因子外,还存在着红细胞免***粘附促进因子,该因子耐热,58℃不能灭活。在正常人血清中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大于抑制因子,肿瘤患者抑制因子活性上升,促进因子活性下降,因而认为机体内存在着红细胞免***正负调节机制,该调节机制紊乱可能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最近还发现β内啡肽、胸腺素、转移因子[6]等对红细胞免***功能有促进作用,说明神经内分泌系统、白细胞系统亦参加红细胞免***功能的调控。临床上已发现肿瘤患者血清中红细胞免***抑制因子活性增强。

3肿瘤红细胞免***功能改变

章岳山等[19]发现,近交系615小鼠在接种可移植性组织细胞淋巴瘤LII后,小鼠红细胞免***功能随着肿瘤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在肿瘤侵袭早期和中期下降最为迅速,而肿瘤转移开始至肿瘤转移晚期以后,其下降速度减慢,认为这一改变可作为评估肿瘤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Currie等[20]采用抗CR1单克隆抗体检测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受体数,发现在Hodgkins病、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肺癌和淋巴瘤,其CR1受体数较正常人减少将近一半,而在缓解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而认为红细胞CR1减少为获得性的,对红细胞CR1检测可能对判定肿瘤患者病情转归有意义。已发现在***、胃、大肠、肝、卵巢、血液系统等多种肿瘤患者CR1活性降低。红细胞CR1减少,一方面使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理促吞噬作用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导致IC清除障碍,循环中IC增高。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着促进肿瘤生长的因子,称封闭因子,目前认为该因子为肿瘤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复合物,IC增高加重破坏了宿主抗肿瘤免***能力,造成恶性循环,肿瘤细胞逃逸宿主免***系统的攻击得以生长繁殖。

Siegel[1]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的扩散,但缺乏证据。郭峰等[6]证明红细胞与癌细胞能发生粘附,在艾氏腹水癌腹水中发现了红细胞包绕癌细胞形成花环的现象即为一例证,从而在形态学上有力地支持了Siegel[1]的这一推测,更重要的是红细胞与癌细胞发生粘附后除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外,红细胞本身还表现出效应细胞样作用,这一新发现对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中的作用很有意义。已发现荷瘤小鼠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鼠;临床上,已发现在***癌、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降低,同时还发现在消化道癌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高低于手术后证实肿瘤发生转移与否有相关性,手术切除肿瘤可使患者的红细胞免***功能改善。因而,检测红细胞免***功能可能对判断肿瘤转移,疗效估计及预后有一定价值。Niehans等[21]最近在多种癌细胞上检测到补体抑制蛋白CD46(MCP),CD55(DAF)及CD59(Protectin)的表达,CD46可协助I因子加速对C3b的灭活,避免C3b沉积在癌细胞表面,从而使红细胞不能通过其CR1受体与癌细胞发生免***粘附,这可能是肿瘤免***逃逸的机制之一。

红细胞免***功能提出至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问题尚待澄清。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肿瘤发展过程产生的还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抑制因子及促进因子的来源性质,相互作用机制及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意义等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能否通过药物调节红细胞免***功能来***某些疾病亦是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iegel I,Liu TL,Gieicher N.The red- cell immune system. Lancet,1981;II(8246):556

2 Forslid J,Hed J,Stendahl O.Erythrocyte enhancement of C3b- mediated phagocytosis in human neutrophils in vitro: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CR1 and erythrocyte scavengers to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s.Immunology,1985;55(1):97

3徐瑛,郭峰,叶天星.红细胞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及红细胞过氧化物岐化酶的临床意义.上海医学,1990;13(6):346

4 张***,唐敏章.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2):898

5 郭峰,黄盛东,赫丽,等.红细胞在肿瘤免***中的作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学杂志,1995;15(3):183

6 Medof ME,Oger ***F.Competition for immune complexes by red cells in human blood.J Clin Lab Immunol,1982;7(1):7

7 Paccaud JP,Carpentier JL,Schifferli JA.Difference in the clustering of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on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erythrocytes:effect on immune adherence.Eur J Immunol,1990;20(2):283

8 Yannelli, JR,Thurman GB,Mrowca- Bastin A,et al. Enhancement of human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cytolysis and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yields to cancer patients.Cancer Res,1988;48(20):5696

红细胞篇8

认识阶段本世纪初,Landsteiner通过血凝实验认识了人类ABO血型系统以及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20世纪30年代,Duke发现锥虫在抗血清及补体存在时可粘附到人类的红细胞上,推测在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有一种与免***有关的物质。1953年Nelson用正常人的红细胞、白细胞与相应抗体致敏的I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培养,发现红细胞不仅具有免***粘附功能,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1963年Nishioka证实红细胞的这种免***粘附现象是通过红细胞膜C3受体实现的。1980年Fearon从红细胞膜分离到这一受体(CR1),并详细研究了CR1的性质,是相对分子量190000~250000的多态性膜糖蛋白。

发展阶段1981年美国生殖免***学家Siegel发现了红细胞的多种免***功能,并预见了血清中存在着红细胞免***调节系统以及红细胞杀伤病原作用。同时,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系统”的新概念,成为红细胞研究的里程碑。自此,红细胞免***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Medof证实红细胞CR1能粘附IC而使其失去致炎性。1984年,Sigfuson通过体外美洲商陆素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发现,加入自身红细胞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培养液中IgG、IgA量。1986年,Keyes等发现人自身红细胞可增加T细胞产生γ-干扰素。同年,郭峰等人发现红细胞可粘附补体调理过的各种肿瘤细胞。1987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血清中存在一种加热(50℃30′)不灭活的红细胞免***粘附促进因子。同年,Rugeles发现红细胞可增强单核细胞原发性和继发性特异性抗体应答。1988年Shau发现了红细胞能促进NK细胞的杀伤能力,并找到了红细胞与NK细胞之间有促进关系的最佳浓度。Yannelli在培养瓶内加红细胞可促进LAK细胞的产量和活性。另外,Virela用单抗标记法证明红细胞存在CR3。

系统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天然免***研究升温,红细胞免***研究又掀起了新的高潮。1990年,Paccaud对红细胞膜CR1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其簇状分布的结合位点。1990年,Amar从红细胞上分离出小分子量的的吞噬抑制因子(PIF),证明红细胞对吞噬细胞功能有正负调控作用。1991年Taylor以红细胞为载体,建立了双特异性单抗异聚体清除血循环中致·227·国外医学免***学分册2005年7月第28卷第4期ForeignMedicalSciencesSectionofImmunology,July2005,Vol28.No.4病原的方法。1993年,Shau等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发现红细胞NK细胞增强因子(NKEF)。1994年,Bate发现红细胞可分离出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因子(TNFIF)。1994年,Baggiolini发现红细胞广谱趋化因子受体(ECKR)。此阶段中,红细胞免***学的研究全面展开,并日渐系统化,红细胞免***的应用也成了现代免***学天然免***研究领域中令人关注的热点。

免***物质是免***细胞行使免***功能的物质基础,红细胞的免***相关物质包括:补体受体CR1、CR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CD58)、CD44、人类补体膜辅助因子蛋白(MCP)、降解加速因子(DAF)、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阿片肽受体、NK细胞激活因子(NKEF)以及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等。

清除病原体和循环免***复合物(CIC)红细胞膜上补体受体具有免***粘附、携带及清除循环液相中抗原异物的功能,尤其清除CIC是红细胞最主要的免***功能。识别、储存和提呈抗原将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注入新生兔体内的实验发现,红细胞对自我(self)和非我(not-self)抗原有识别和储存的功能。更重要地,红细胞具有双重黏附特性。红细胞上CR1与IC、抗原异物黏附的同时,又可黏附自身胸腺细胞和T细胞,不仅增加了抗原接触、被俘获的机会,同时还将处理的抗原信号传递给T细胞,增强了细胞免***应答。效应细胞样作用细菌、病毒及肿瘤细胞等旁路激活和黏附补体C3b后,通过CR1直接黏附红细胞。红细胞CR1黏附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直接清除黏附的抗原物质,从而起到效应细胞样作用。红细胞的黏附导致体内变异细胞、外源异物等表面电荷改变,使其更易于吞噬。另外,红细胞通过对CIC的竞争粘附减弱了IC对白细胞的功能抑制,从而增强了其免***功能。红细胞还可通过释放SOD,清除吞噬过程中的阴离子,保护机体,促进吞噬。红细胞通过CD58、CD59与T辅助细胞CD2的粘附激活T淋巴细胞免***功能,与B细胞作用亦能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球蛋白。实验表明,红细胞还可调控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培养液中IgG、IgA的含量。无论是自体、同种、异种红细胞都能使NK细胞的免***监视功能活性增强,因为红细胞能释放NKEF,增加NK细胞的活性及ADCC作用。体外实验还显示,自身红细胞还能增强LAK细胞毒性的产生。

红细胞通过CR1、人类补体膜辅助因子蛋白(MCP)、降解加速因子(DAF)等参与补体活性的调控。总之,红细胞在机体对外源异物的免***防御、保持体内的免***自稳以及对肿瘤细胞等的免***监视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基因组中CR1(CD35)密度相关遗传结构决定了CR1的高、中或低表达类型。此外,血型也影响红细胞CR1活性,正常血型人群的EIF以B型和AB型为弱。红细胞免***功能在不同动物种、型间有相当差异,性别和年龄也影响红细胞免***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EIF逐渐降低。另外,一天内不同时期,同一个体红细胞免***活性也不同,表现为昼夜节律性。血清中同时存在红细胞免***粘附抑制因子(CR1FIR)和免***粘附促进因子(CR1FER)。正常情况下,两种因子对CR1活性起正负调节作用,促进因子作用占主导;病理情况下,抑制因子活性增强,大于促进因子,随疾病转归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CR1活性与神经内分泌有关。β-内啡肽对红细胞CR1有双重作用,高浓度时起负调控,低浓度时为正调控。肾上腺素和胰岛素过高也会抑制红细胞CR1活性。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疾病过程中EIF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多数表现为EIF降低。寒冷刺激过程中,机体先有免***功能增强,但是很快转为下降趋势。高温情况下,随着热暴露的时间延长,红细胞的免***功能可升高到某一持续水平。张乐之等证明微波可以提高红细胞免***粘附能力。EIF检测方法、血液采集部位以及血液放置时间的差异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另外,针灸、理疗、化疗、药疗、窒息、高压等也会影响机体EIF发生改变。

红细胞篇9

输2u红细胞可提高血色素10g/L,输血小板的话,剂量通常为10单位/次。输血小板24小时时测血小板计数提高2万/ul为有效输注,低于该数值为无效输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很多,有免***因素和非免***因素等。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红细胞篇10

[关键词] 血液保存;远距离外出采血;红细胞

[中***分类号] R331.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4-204-03

Study on the quality changes of leukocyte depletion suspension red blood cells which come from long distance blood collection

WEN Chengrong ZHENG Chuzhong LONG Zhou FAN Xiaoyi YANG Zhuanxiao

Longgang Blood Station,Shenzhen 51817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changes of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with the depletion of leukocyte in distant outhosipta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with the depletion of leukocyte which come from the blood collected far away from hospital was designated as the test group (20 cases),and the those from the blood donation house of blood-bank as the controls (20 cases).The concentration of RBC,HGB,K+,ATP,2,3-DPG,Hct,and pH value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rmined.Collected from May 2014 to October 2014,and sampled on the the 1st,the 7th,14th,21th,28th and 35th day.t-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ATP concentration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storing for 14 days (P

[Key words] Blood preservation;Long distance blood collection;Red blood cell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用血量的增加,为了解决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血荒,采血的方式趋向多元化,远距离外出采血已常见[1]。但来源于远距离外出采血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与来源于常规采血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有何异同目前鲜有报道。鉴于如何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尽可能利用好血液成分是当今采供血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2-4],本研究通过研究来源于远距离外出采血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为了优

化临床***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随机抽取2014年5~10月间长距离外出采集的血液20份,其均是采集后在27℃~33℃放置1.5~2h,再用3h左右运回血站(18~22℃)去除白细胞后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照组:随机抽取20份2014年5~10月在血站献血屋常规采集的血液,去除白细胞后再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后采用无菌接管机将两组每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分成6份,置于

表1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时间的RBC、HGB和Hct的变化情况()

天数 RBC(×1012/L) HGB(g/L) Hct(%)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1 5.78±0.78 6.12±0.61 1.54 0.13 165.10±7.10 166.10 ± 8.11 0.41 0.68 51.06±1.98 51.06±2.68 0.00 1.00

7 5.70±0.68 6.05±0.58 1.75 0.09 166.37±8.12 168.11 ± 7.31 0.71 0.48 50.98±2.22 51.76±1.45 1.32 0.20

14 5.69±0.76 5.73±0.74 0.17 0.87 162.15±8.01 167.19 ± 8.46 1.93 0.06 50.88±2.04 51.00±1.89 0.19 0.85

21 5.41±0.54 5.73±0.66 1.68 0.10 156.10±8.14 156.74 ± 6.43 0.28 0.78 50.98±1.39 51.84±1.44 1.92 0.06

28 5.20±0.76 5.95±0.86 2.92 0.01 152.35±7.99 167.10 ± 8.15 5.78 0.00 50.01±1.45 51.04±1.67 2.08 0.04

35 5.12±0.56 6.01±0.78 4.15 0.00 145.10±8.16 166.10 ±7.88 8.28 0.00 49.20±1.75 51.92±1.99 4.59 0.00

表2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时间的携氧指标和K+浓度的变化情况()

天数 ATP(μmol/gHb) 2,3-DPG(μmol/gHb) pH值 K+浓度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1 5.16±0.65 5.20±0.55 0.21 0.83 8.64±0.99 8.66±1.02 0.06 0.95 7.02±0.03 7.03 ±0.02 1.24 0.22 10.06 ± 0.50 10.06 ± 0.40 0.00 1.00

7 4.90±0.66 5.00±0.46 0.09 0.93 7.95±1.04 8.00±1.09 0.15 0.88 6.99±0.04 6.99 ±0.04 0.00 1.00 11.20± 0.48 11.38 0.42 1.26 0.21

14 4.60±0.37 4.70±0.58 0.65 0.52 7.00±1.44 7.32±1.58 0.67 0.51 6.79±0.03 6.80±0.03 1.05 0.30 14.44± 0.49 14.18± 0.51 1.64 0.11

21 3.50±0.89 4.23±0.78 2.76 0.01 3.52±0.55 4.23±0.45 4.47 0.00 6.61±0.02 6.62 ±0.02 1.58 0.12 19.18± 0.39 19.00± 0.46 1.33 0.19

28 2.75±0.65 3.55±0.69 3.77 0.00 1.51±0.45 2.05±0.31 4.42 0.00 6.47±0.04 6.49 ±0.04 1.58 0.12 21.10± 0.44 21.05± 0.38 0.38 0.70

35 1.75±0.23 1.98±0.20 3.37 0.00 1.01±0.56 1.40±0.40 2.53 0.02 6.20±0.03 6.30 ±0.02 12.40 0.00 26.35± 0.41 25.03± 0.39 10.43 0.00

血液保存箱保存(2~6℃)。两组献血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7- 2012《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2.1±1.3)岁和(22.0±1.3)岁,男10人。实验组的公务员和学生的人数分别为9和11人,而对照组的公务员和学生的人数均为10人。两组的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作完成的第1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各取每组1份样本(留取样本前须摇匀血袋),检测两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RBC、HGB、K+、ATP、2,3-DPG的浓度以及Hct和PH值。上述指标的检测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Sysmex RX-21)、电解质分析仪(美国Medica公司)、自动酶标仪(美国Multiskan MK3)和血气分析仪(雅培I-STAT型)完成。ATP和2,3-DPG检测试剂盒购自森贝伽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时间的RBC、HGB和Hct的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RBC浓度、HGB浓度和Hct值在存储21天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储存28天后均比对照组低(P

2.2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时间的携氧指标和K+浓度的变化

两组的ATP、2,3-DPG浓度在存储14天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储存第21、28、35天时,实验组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巨细胞病毒传播和炎性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等不良反应,为了优化临床***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目前一般采用血站型滤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和血小板后再保存红细胞[5-7]。表1显示,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的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储存21d之前两组的红细胞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储存第28、35天时,实验组的红细胞浓度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

表2示,两组的ATP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储存当中因为环境的低温、缺氧及红细胞逐渐衰老有关[9]。两组的ATP浓度在存储14d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储存第21、28、35天时,实验组ATP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第21、28、35天时,实验组的2,3-DPG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pH值在两组中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均下降,这可能与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大部分的能量依赖糖酵解供给有关,王宇宏等也报道了类似的现象[14-15],提示临床工作者应关注pH造成的影响,从而避免酸中毒的发生。实验组的pH值之所以在存储后期明显比对照组低,可能与实验组采集血液的环境等比对照组差有关。钾离子浓度在两组升高的原因可能与随着保存期延长,红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及脂质逐渐丧失,红细胞内钾离子逐渐释放至红细胞外,致使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有关[16]。在储存35d时,实验组的钾离子浓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

综上所述,来源于远距离采血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存储14天后就陆续出现各种指标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此类的血制品应尽早使用。

[参考文献]

[1] ,林秀妹,陈锦华,等.远距离外出采血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65-667.

[2] Atanasov VN,Stoykova S,Runiov A,et al.Stability of diazepam in blood samples at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alcohol[J].Forensic Sci Int,2012,215(1-3):159-163.

[3] Devine DV,Serrano K.Preparation of blood products for transfusion:is there a best method?[J]. Biologicals,2012,40(3):187-190.

[4] Oddoze C,Lombard E,Portugal H.Stability study of 81 analytes in human whole blood,in serum and in plasma[J].Clin Biochem,2012,45(6):464-469.

[5] 陈菊芬,黄文光,温程荣,等.储存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内质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 26(7):612-615.

[6] 王红,贺曾,吴瑕,等.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25-529.

[7] 聂慧芳,张玉春,梁世艳,等.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保存的相关质量考察[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5):483-484.

[8] 范娅涵,肖瑞卿,李兵,等.3种不同运输方式对红细胞悬液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577-580.

[9] 彭明喜,汤晓娴,张亚琴,等.高速公路运输血液过程中冷链系统对红细胞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60-4061.

[10] 何红.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质量抽检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3):350.

[11] 李明辉,林荣路.血液不同时间及温度保存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229-7230.

[12] 王超英.滤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质量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4,35(5):658-661.

[13] 张瑞君,鞠春梅,闫景刚,等.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携氧指标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1):3508-3510.

[14] 王宇宏,孙景春.库存红细胞悬液***酸和pH值检测的价值[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5):381-382.

[15] 冯双利,卓海龙,陈民才,等.影响库存血运氧能力的指标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1-3.

红细胞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细胞10篇

学习

白细胞减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白细胞减少10篇,内容包括白细胞减少中医案例分析,白细胞减少怎么办的文章。1药物;这是很常见的原因。如氯(合)霉素、氨基比林类解热镇痛剂,在四十年代就有大量病例报告,说它们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伴粒细胞缺乏,因而国际上已将这

学习

岗位责任制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岗位责任制10篇,内容包括岗位责任制范本,岗位安全责任制。(二)指导、促进县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组织拟订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确保资源的综合利用,行产布局的合理,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三)研究提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计

学习

知识产权论文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产权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案例分析论文,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论文。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从整体上看,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起

学习

月迹教案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月迹教案,内容包括月迹优秀教案,月迹教案12。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

学习

收银员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收银员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收银员半年工作总结,收银员年终工作总结合集15篇。保安上半年工作总结5篇事业单位上半年工作总结销售员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科室半年工作总结范文银行上半年工作总结前台收银员上半年工作总结范

学习

血细胞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血细胞10篇,内容包括血细胞知识表格,血细胞种类及解。

学习

工作岗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岗位10篇,内容包括岗位工作心得,岗位工作纪实简短。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3.使用事业

学习

肾母细胞瘤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肾母细胞瘤10篇,内容包括肾母细胞瘤的治愈偏方,肾母细胞瘤中医问诊。本组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为1~8岁。临床表现以发现腹部包头伴疼痛者3例,另一例腹部包块巨大伴肉眼血尿。辅助检查4例均做肾脏超声显示肾内肿物,有2例血沉明显

学习

电影艺术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艺术论文,内容包括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发表,电影艺术鉴赏论文集怎么写。2.1情节模糊模糊美学是对电影意境表达的一种处理方式,而王家卫在很多电影中都采用了这种技巧,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像之前的《花样

学习

立足岗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立足岗位10篇,内容包括立足本职岗位的题目,立足岗位建新功。回顾我们电网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个人认为关键在于***的正确领导,是在于全体电网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共同努力,在电网人的同心同欲,共同奋进

学习

细胞器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器10篇,内容包括细胞器知识归纳,细胞器的分类方法。(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教师试用期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试用期总结,内容包括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合集7篇,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集合七篇。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治活动,坚定正确的信仰,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同事关系___,并发扬团队协作

学习

细胞骨架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骨架10篇,内容包括细胞骨架的类别及特征,细胞骨架类型及特点。本研究拟通过体外实验对大鼠关节软骨加载周期性压应力,观察应力下的软骨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变化,为软骨细胞内力一生物信号转化研究提供基础,为适度应力促进

学习

干细胞移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干细胞移植10篇,内容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这里需要从头说起。这种细胞当初被发现时因其形态而称其为卵圆细胞;后来知道这种细胞是一种还没有开始发育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在做实验时将其置于培养液中,可以观察

学习

通用型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的研制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通用型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的研制,内容包括abo红细胞定性结果就是血型吗,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作者:朱剑荧孙爱农罗洪清【关键词】ABO反定【摘要】目的研究可用于各种方法的通用型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方法观察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