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异10篇

材料成本差异篇1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即超支额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 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即节约额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增加的计划成本。节约额用红字,超支额用蓝字表示。

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来源:文章屋网 )

材料成本差异篇2

【关键词】材料计划成本法;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材料成本差异率方法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的“1404 材料成本差异”项下有如下叙述:“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指南中给出了下列计算公式: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二、现行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核算

材料计划成本法,就是材料的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总账及明细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通过增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来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并在会计期末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成本差异率将材料成本差异总额在发出材料和期末库存材料之间分摊,以确定期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而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二)举例讨论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优缺点

例1,A企业存货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甲类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20 000元/件,月初“原材料”——甲材料 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为500件,金额为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材料采购”账户金额为零。本月发生下列业务:1.本月购买材料: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2 000件,21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30 000元;②10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3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③23号购买甲材料1 0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8 000元;(本例不考虑税费问题,运费均为已抵扣增值税后的金额)。2.本月发出材料:④本月5号发出材料1 5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⑤14号发出材料200件用于车间一般耗用;⑥24号发出材料1 2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⑦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43 030 000元,计划成本4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3 03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1 510 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1 510 000元;业务③实际成本19 518 000元,计划成本2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482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3 030 000+1 510 000

+-482 000)/(10 000 000+40 000 000+10 000 000+20 000 000)×100%=5.4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

×20 000×5.45%=58 000 000×5.45%=3 161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 161 000

=61 161 0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10 000 000×100%=3%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3%=1 74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1 740 000=59 74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421 000元,二者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例2,将例1条件中月初“原材料”——甲材料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改为3 000件,金额为6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本月购买材料改为: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1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②23号购买甲材料7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2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10510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51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3 662 000元,计划成本14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338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510 000+-338 000)

/(60 000 000+10 000 000+14 000 000)×100%=0.56%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20 000

×0.56%=324 8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24 800=58 324 8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60 000 000×100%=0.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0.5%=29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290 000=58 29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34 800元,二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三)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各自的优缺点

由以上两例的结果可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一是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本月购入、期初结存较少及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的情况。此方法下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能够部分抵销上月成本差异率对本月成本差异分摊数额的影响,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些。平时一般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待月末将本月所有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一次结转,简化了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手续,且按当月成本差异率计算分摊成本差异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采用此方法,月末需要采集“原材料”科目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初余额及本期增加数额后,才可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后,平时发出的材料无法确定其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也无法反映其实际成本。二是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仅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月初结存且本月购入的材料较少及相邻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此方法下,每发出一次材料,即可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并反映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在各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既可以简化计算当月成本差异率的手续,又可及时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但采用此方法,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按上月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会影响到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真实性。

三、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两种计算方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的规定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根据应用指南规定的方法计算的结果有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可能还会出现较大的偏差。由以上讨论的应用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可知:此两种方法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在实际中企业每次购入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很可能不相同,有时可能相差很大,如果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或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来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造成材料实际成本失真,企业不能正确核算产品的成本。因此,两种方法有时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采用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只能在月末进行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不能及时反映该批次材料的实际成本,不便于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提出的改进意见

对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应用指南应适当增加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可以允许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不应强制规定企业必须采用何种核算方法,只要该企业所选择的核算方法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实际情况、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即可。因此,可在应用指南中规定的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和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基础上增加移动加权平均成本差异率法等核算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就是在每次进货材料入库后及时计算出现有库存材料的移动加权平均差异率,并根据最近一次材料入库后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率来计算在下次进货前各次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计算公式为:

某次材料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次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次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某次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最近一次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

用此方法计算例1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61 411 2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250 2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671 200元;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用此方法计算例2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58 430 4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05 6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40 400元,三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既可利用计划成本法的优点进行成本管理,又可随时反映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也不会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额与实际成本差异额有太大的偏差,且此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实际中的各种情况,特别适用于成本差异率变化较大,要求可随时反映材料成本差异情况的企业。虽然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每月收发材料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等情况,采用此方法核算业务存在计算工作量较大等问题,但现在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使该方法能在企业中应用已成为可能。

总之,企业无论选用哪种方法计算分摊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在计划成本偏离实际成本较多时,都应及时对计划成本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国辉,陈文铭,孙国光.基础会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0-101.

材料成本差异篇3

关键词:计划成本;暂估入账;成本差异

现阶段,许多大型生产企业的存货成本核算依然采用计划成本,大量暂估入账的存在,使得暂估入帐存货如何参与材料成本差异的 计算 成为一个难题。

但是,从现行财务制度上难寻妙招。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 会计 准则-存货》及随后颁布的应用指南对此均未提及。2001年***颁布的老《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指南中提到:“企业应在月度终了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摊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中不包括暂估入账的存货的计划成本”。

于是有人认为该规定可以解决暂估入帐材料如何参与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的问题。根据上述规定,将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修正为: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暂估存货计划价)×100%。

如制造公司2008年度主要原材料——纯碱相关资料见表1:

9月的差异率=(46,947.57+539,468.68)/(782,459.48+9,751,649.52)=5.567%;

9月领用材料成本差异=6,164,631.20*5.567%=343,185.02元;

9月底结存材料成本差异=43,286.25+539,468.68-343,185.02=239,569.91元;,

9月底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率=239,569.91/46,309.96=517.328%;

10月的差异率=(239,569.91+285,198.49)/(46,309.96+5,257,467.20)=9.894%;

10月领用材料成本差异=6,419,512*9.894%=635,146.52元;

10月底结存材料的差异率=239,569.91+285,198.49-635,146.52=-110,378.12元。133229.coM

此时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计算结果,9月初账面材料成本差异是借差,9月、10月购入材料成本差异也都是借差,说明实际购价高于计划价,而由于成本计算的结果造成,10月底账面形成贷查(实际价小于计划价),说明9-10月多结成本。

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简单分析,我们会发现都是暂估惹的祸。

材料成本差异率是用来计算出期初材料成本差异在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之间的分配。即根据: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月末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

计算出月初和本月收到的存货的平均差异率,在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之间按计划价分配。就是说:月初和本月收到的存货的平均差异率=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差异率=期末存货成本差异率。

在不存在暂估的情况下: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取得发票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价+月末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

而存在暂估的情况下: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取得发票存货的计划成本-上月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本月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价+月末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

如果在 计算 差异率时分母不将暂估存货计划价计算在内,而暂估材料当月已领用,在计算当月领用材料成本时,暂估材料必然按成本差异率计算带走了对应数量的成本差异,必然造成发出存货多带走差异。此方法造成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与当月结余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不一致,非常不合理。

想解决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与当月结余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不一致的问题,就必然要求当月暂估存货计划价也参与运算。但一般 企业 在日常 会计 核算中,暂估存货仅按估计单价入帐,不产生差异,如果当月暂估较多,在计算差异率时会稀释差异率,同样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时同时暂估差异。暂估差异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购货价格:一般企业收到存货时即使尚未开票,也会与供货方签订供销合同或约定,通常可以较正确地得到购入存货的单价。实务操作中在存货入库单上可预留一栏,由采购部门配合填上合同价或约定价,每月底将汇总计算全部暂估存货的成本差异,随同暂估存货的计划价同步入帐,参加成本计算。

(2)运输费用、挑选费用、合理损耗:如运费相对于存货价格的比重较大可请供销部门配合提供运费金额,如比重较小,可不暂估此部分费用,待取得发票时入帐,对成本影响不大。

对于一些存货品种多,发生频繁的制造业,如由供销部门逐笔提供暂估入账存货的单价工作量过大,可采用简化方法。在市场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可根据当月实际取得发票的新增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来计算暂估存货的成本差异,因为当月取得发票单价与当时的市场价较为接近。

由此估算出的成本差异率,较为准确。我们采用此方法对上例再次计算:

9月取的发票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539468.68/9751649.52=5.532%;

9月暂估入库存货应同时暂估成本差异=5,257,467.20*5.532%=279,697.26元;

(假设8月入库暂估存货成本差异率为8月底结存存货差异率=46,947.57/782,459.48=6%)。

9月冲回上月暂估存货的的成本差异=9,580,635.04*6%=574,838.10;

9月材料成本差异率=(46,947.57-574,838.10+279,697.26+539,468.68)/(782,459.48+9,751,649.52-9,580,635.04+5,257,467.20)=291,275.41/6,210,941.16=4.690%;

9月发出存货成本差异=6,164,631.20*4.690%=289,121.20元;

9月底结余存货成本差异=46,947.57+539,468.68-574,838.10+279,697.26-289,121.20=2,154.21元;

10月取的发票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285,198.49/5,257,467.20=5.425%;

10月暂估入库存货应同时暂估成本差异=10,501,440*5.425%=569,703.12元;

10月材料成本差异率=(2,154.21+285,198.49-279,697.26+569,703.12)/(46,309.96+5,257,467.20-5,257,467.20+10,501,440)=577,358.56/10547749.96=5.473%;

10月发出存货成本差异=6419512*5.473%=351,339.89元;

10月底结余存货成本差异=2,154.21+285,198.49-279,697.26+569,703.12-351,339.89=226,018.67元;

材料成本差异篇4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企业行***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 800,000在建工程 200,000制造费用 5,000管理费用 15,000贷;原材料 1020,000(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 16,000在建工程 4,000制造费用 1,000管理费用 3,000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材料成本差异篇5

笔者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就标准成本差异的核算,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制造行业来说,成本差异主要产生于采购过程和制造过程,因此,可将成本差异分为采购差异和制造差异。一、采购差异的核算采购差异即材料价值差异,产生于采购过程中,所以称之为采购差异。一般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并且对不同供应商的材料制定了标准价格。对于从国外进口材料的企业,还制定了标准的汇率,将材料的价格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因此,采购差异具体包括以下三大类。1.纯价格差异纯价格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采购份额和汇率的变化,仅是由于各种材料的实际采购价格与标准价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纯价格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由于采购材料纯价格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纯价格差异=∑[(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实际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2.份额差异份额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纯价格和汇率的变化,而是由于材料的实际采购份额与标准采购份额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份额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采购份额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份额差异=∑[(材料实际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3.汇率差异汇率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纯价格和份额的变化,仅考虑由于企业进口材料的实际汇率和标准汇率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汇率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汇率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汇率差异=∑[(材料标准份额、实际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X实际耗用数量]多数企业是把纯价格差异、份额差异和汇率差异合并为材料成本差异综合反映的,是否作上述分解,要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在上面公式中计算采购差异时,用的是实际耗用材料数量,而不是实际采购材料数量。一般企业在材料价格的差异分析中,都是按实际采购数量来计算。在购买点上分离出该差异,虽有利于较早地发现问题和考核购买的业绩。然而,这种做法使得价格差异与用量差异的计算基础不同。为评价企业在价格和用量、用量与质量之间的权衡,防止企业不考虑质量、购买低价材料而取得有利的价格差异,材料价格差异应按实际耗用数量计算。这样,将激励购买者去购买高质量的材料,生产者以节约生产中的用量,有助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二、制造差异的核算制造差异是制造过程中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耗用量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价格与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制造差异是成本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控制的重点。为配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在这里,笔者将质量差异从用量差异(或效率差异)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控制和考核。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制造差异应分解为以下几种。1.材料用量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耗用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材料用量差异主要受成品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的影响,所以成为企业控制的重点。材料用量差异又有三部分构成:一是物料清单之间的用量差异,即企业定单的物料清单上规定的材料耗用量与标准的物料清单上规定的材料标准耗用量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二是材料质量差异,即由于缺陷品的出现,耗费过多的材料而产生的差异;三是物料清单与实际在合格品上的投料之间的用量差异,即在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企业定单的清单上规定的材料耗用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材料用量差异=物料清单之间的用量差异十材料质量差异十物料清单与实际在合格品上的投料之间的用量差异物料清单之间的

材料成本差异篇6

关键词:IPO 会计控制 核算技能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现今社会,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关心会计的管理职能如何运行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包括哪些具体的核算技能。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控制研究基本上是吸收国外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国外的账务处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业务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会丰富和加大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能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能给IPO企业的顺利上市带来一定的贡献。

二、核算理论向核算技能知识转化

(一)简化增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

企业的折旧向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针对“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还应计提折旧”的规定,据统计调查得知,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发生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但当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因混淆了增加或减少时的处理方法而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会影响到能否准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利润的准确核算。这是因为,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本月账面的期初数中并没有反映,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在本月期初账面中仍然存在。因此,可在实务中将折旧的计提转化为以下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当月期初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来计提折旧。按该规定,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按期初数计提了折旧,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期初数上不存在,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分情况讨论的折旧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思路简单清晰,从而有助于避免折旧的计提错误。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据调查,很多单位均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是存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校学生学习核算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原因是大部分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方法,容易硬记公式和方法,导致核算结果有误。不管是材料入库的差异计算,还是发出材料分担差异的数字或方向计算判断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所以,在审计中一般特别重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财务制度规定,材料入库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反之,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做相反的分录。发出材料结转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要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之,则要做一个相反的分录。同时,发出材料按月分摊成本差异,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可以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性质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等同于“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当购买材料时,按照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该分录的核算较为容易理解。但材料入库时,按照计划成本金额记入“原材料”科目后,按照会计核算理论中的规定,应对该笔材料的购买属于节约还是超支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是贷方。然而,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加重了会计的工作量,加深了分录理解的难度。

笔者建议在处理入库的核算分录时,先借记按计划成本价格核算的“原材料”科目,中间始终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再贷记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和“材料采购”两个科目金额是很容易计算的固定数,为使该分录借贷平衡,可以按照分录借贷平衡相等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地通过倒挤计算得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和借贷方向,最后就可以判断在分录中间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记为借方,还是记入贷方。这样,分录填制“水到渠成”。

同样,领出材料贷记“原材料”科目时,既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理解为“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可以将成本差异率的经济含义理解为:每1元材料的计划成本数转成实际成本数时要加减的差异金额数。

如果出库材料较少,“原材料”科目记入贷方,则“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也要同时记入贷方,至于此时该用红字还是用黑字记录差异,便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一般使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单位每天领出原材料都十分频繁,为简化计算,如果每次领出一笔材料就做一笔分录,将使得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配比较繁琐,也就失去了采用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目的,所以单位领出原材料都是在月末汇总后,只做一笔贷记“原材料”的分录。因此,到月末为止的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账面上,本月的账面反映的只有期初数和入库时发生的借方数。此时,会计理论上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为:(期初结存差异+本期收入材料差异)÷(期初材料计划成本+本期收入材料计划成本),在账面上就可以转化为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的余额相除,即“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账面余额÷原材料科目的账面余额”。当分子分母同是借方时差异率就记为正数;两者为一借一贷不同符号时,差异率就记为负数。根据上述分析,分配结转差异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均记在贷方,则差异率为正,金额记为黑字;差异率为负,金额记为红字。这样核算省去了根据节约和超支两种情况来分析如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方法简洁明了,且不容易出错。

(三)坏账准备计提采用倒推法

余额百分比法是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财务制度对此也进行了具体规定,“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来估计坏账损失。坏账百分比由企业根据以往的资料或经验自行确定。在余额百分比法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根据本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和相应的坏账率估计出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有的余额,它与调整前坏账准备账户已有的余额的差额,就是当期应提的坏账准备金额。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为: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等于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加或减坏账准备账户借方或贷方余额。”

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业务一年发生一次,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会计工作人员,对该业务的处理很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坏账准备的计提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既准确又快捷。具体来说,虽然会计准则规定由各个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提取标准,但同时,税法规定要按照年末应收款项余额提取比例在0.5%内的坏账准备金才可以在税前列支,所以在此建议没有特殊需要的企业可以直接参照税法规定的年末应收款项余额0.5%进行计提。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一年只计提一次,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等于年末的应收账款金额乘以一定比例,因此可以先计算显示在年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数,也就是年末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之和,再乘以该企业规定要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比例数,得出“坏账准备”科目的年末数,在没有登入发生额的基础上先写出坏账准备账本的期末余额数,再分析为得出这个余额,倒挤出坏账准备应该贷记或借记的发生数。这种方法在计提本年坏账准备时,不用分析或考虑坏账准备目前的余额金额大小,也不用考虑其余额应在借方或是贷方,只是根据账本借贷余额计算的基本原理,便可较为轻松地倒过来推导出本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数。

(四)多栏式账本多栏项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设置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多栏式账本涉及很多科目,各种科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该如何计量成为很多企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文献和制度对多栏式账页的多栏部分如何处理做出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会使用多栏式账页,除了“生产成本” 科目有在产品的情况下月末会有余额外,其他科目在月末结转后余额均为零。同时,这些科目成本费用的多栏部分也应该结转为零,每一列栏目也登记了红字的结转数,单纯从账本基本性质看,每一列的成本费用发生数和结转数之和均为零,但是假如本月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都记为零,那么本季合计和本年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也都记为零,这样操作的结果便无法快速得知该科目的某项成本费用项目的本季或本年发生的合计数。

因此,笔者建议不应将该类科目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记为零,而是要反映该科目的当月成本费用的发生数。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明细科目采用的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就不同于以上科目的做法,“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如果有未完工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应该有余额,显示的是未完工产品的金额,该数据就是下月初的在产品金额。所以,该账页的本月合计应该反映每一列成本的本月余额数,也即反映本月的月末在产品的金额。由上可知,同种类的账页不同的科目在定义本月合计时是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进行判断。

三、展望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我国拟上市公司上市进程中的重要性,应明确会计控制是上市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为保证会计账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避免审计时出现问题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IPO评审,可以从工作经验中得出一些简洁明了的方法来保证账务的准确,并使会计工作能真正为企业管理所用,使会计管理控制真正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以保证上市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拟上市公司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X

参考文献:

材料成本差异篇7

【关键词】因素分析法;标准成本管理;成本差异

一、标准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标准成本管理以标准成本的确定作为起点,通过差异的计算、分析等得出结论性报告,然后据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或克服不足。标准成本管理流程如下***:

企业在确定标准成本时,通常选择正常标准成本,即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等。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无论是确定哪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的乘积就是每一个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各项目的标准成本汇总,即得到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标准成本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Σ(材料价格标准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工时用量标准

二、因素分析法

1.含义: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方法。

2.运用规则

设F为某一经济指标,它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假定三个因素分别为A、B、C,可建立关系,设F0为基期指标,F1为报告期指标,则有,

报告期与基期指标的差异为因素分析法的分析对象:ΔF=F1-F0

A因素对该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ΔF1=

B因素对该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ΔF2=

C因素对该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ΔF3=

三因素的综合影响ΔF=ΔF1+ΔF2+ΔF3=F1-F0

规则总结:分析某一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影响时,按照各因素已确定的排列顺序,分析因素用该因素的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表示,变动因素之前的各因素用分析期数据,变动因素之后的各因素用基期数据表示。

三、运用因素分析法计算标准成本中的成本差异

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项目构成,其中固定性制造费用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因素分析法分析标准成本中的成本差异只考虑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

1.直接材料成本=材料耗用量×材料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设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用量实际价格写成F1==

设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写成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ΔF1==(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ΔF2==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例1:假定某企业A产品耗用甲种直接材料,A产品甲材料的标准价格为15元/千克,用量标准为2千克/件。假定企业本月投产A产品6000件,领用甲材料25000千克,其实际价格为12元/千克。其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设直接材料成本为F,材料实际耗用量=,材料实际产量下标准耗用量=,实际价格=12元/千克,标准价格=15元/千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ΔF=

=(超支)

其中:材料用量差异ΔF1==

(超支)

材料价格差异ΔF2=

=(节约)

检验:ΔF=ΔF1+ΔF2=195000-75000=120000(元)

2.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消耗量小时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人工工时实际工资率 -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设实际总成本=实际人工工时实际工资率写成F1==

设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写成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例2:A产品标准工资率为10.6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5小时/件,工资标准为15.9元/件。假定企业本月实际生产A产品6000件,用工10000小时,实际应付直接人工工资100000元。其直接人工差异计算如下:

设直接人工成本为F,实际人工工时=10000小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10.6元/小时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ΔF=(超支)

其中:直接人工效率差异ΔF1=

=(超支)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ΔF2=

=(节约)

检验:ΔF=ΔF1+ΔF2=10600-6000=4600(元)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消耗量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总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设实际总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写成F1==

设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写成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例3:A产品标准变动费用分配率为4.6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5小时/件。假定企业本月实际生产A产品6000件,用工10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40000元,其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设变动制造费用为F,实际人工工时=10000小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4.6元/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ΔF=(节约)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ΔF1=

=(超支)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ΔF2=

=(节约)

检验:ΔF=ΔF1+ΔF2=4600-6000=1400(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成本差异分析内容较多且繁琐,但在掌握了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当分析材料用量、直接人工效率、变动制造费用三个用量标准对成本差异的影响时,按照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的排列顺序,分析因素用量标准用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表示,用量标准三变动因素之后的材料价格、人工工资率、变动制造费用耗费用三个价格标准用基期数据表示;当分析材料价格、人工工资率、变动制造费用耗费三个价格标准对成本差异的影响时,仍然按照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的排列顺序,分析因素价格标准用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表示,变动因素之前的材料用量、直接人工效率、变动制造费用三个用量标准用分析期数据,便可容易地进行标准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材料成本差异篇8

关键词: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现金折扣

中***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90-02

一、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账户设置的问题

按规定,该核算需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三个主要账户。“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反映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贷方反映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差异,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在库材料的实际成本。对该账户既要反映材料的实际成本,又要反映材料的计划成本,还要反映成本差异,学生很难理解。笔者认为,可针对该账户反映的计划成本及差异部分去掉,只反映材料的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由“原材料”账户反应,差异由“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应,各账户各司其职,使核算更简便,更好理解。下面举例说明:

例1: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本月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 000元,增值税1 700,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1 000元。(1)借记材料采购1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贷记银行存款11 700。(2)材料入库:借记原材料11 000;贷记材料采购10 000,材料成本差异1 000。这样随时结转差异,差异只是“原材料”与“材料采购”两账户的差,计算简便,使“材料采购”账户操作起来更简便,使会计核算更易操作。

二、发票账单未到,但材料已验收入库

这种情况可暂不处理,待有关发票账单到达后再作处理,当月末账单还未到,应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账户,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账户,下月初再用红字凭证冲回,待有关发票账单到后作相应账务处理。有的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处理。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是期末结账时,使账实相符;二是可以提醒会计人员向供货方索要发票,不至于遗忘。

三、购入材料发生短缺和损耗的核算

购入材料发生短缺和损耗的原因可概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合理损耗,计入验收入库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样就相应提高入库材料的单位成本,不须作账务处理。二是供货单位少发。三是运输单位或过失人造成的短缺。四是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以上二、三、四种情况查明原因的,直接将短缺部分的实际成本及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分情况记入不同的账户。然后将实际入库数量按计划成本验收入库,即可得出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总额,同时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差异额为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总额减去计划成本总额。

未查明原因的,先将短缺部分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待查明原因后作与上述相同的账务处理。

在上述处理中,对合理损耗部分在处理过程中只包含在实际成本中,没有包含在计划成本中,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下面举例说明。

例2:甲企业购入材料一批,数量为1 000公斤,单价1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 000元,增值税为170元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支付。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10公斤。该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1.1元。按照材料的账务处理是借记材料采购1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贷记银行存款1 170。验收入库时,借记原材料1 089(990*1.1);贷记材料采购1 000,材料成本差异89。这样处理将合理损耗的10公斤金额只反映实际成本中,计划成本没体现出来,使实际成本总额与计划成本总额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材料成本差异89元(1 089-1 000)是不准确的。为了准确地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应将合理损耗部分计入计划成本。如上题,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应为1 000*1.1=1 100元,则材料成本差异为100(1 100-1 000)元。前后材料成本差异相差11(100-89)元。这样计划成本差异更真实。

四、非应税项目领用材料的增值税处理

例3:甲企业本月生产产品领用材料2 000元,在建工程领用1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账务处理:

(1)借记生产成本2 000,在建工程1 170;贷记原材料3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

(2)结转差异,借记生产成本20,在建工程10;贷记材料成本差异30。

在例3中,进项税额转出的金额170元是按在建工程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计算的,即1 000*17%=170元这种做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做法应按实际成本计算,即1 000*(1+1%)*

17%=171.7元,这种做法是符合实际的。

五、现金折扣的核算

对于现金折扣有的按“应收账款”账户的金额计算,有的按“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计算。按现金折扣的定义,现金折扣是指企业在赊销时,为加速贷款回笼,对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给予总价上一定的优惠。所以,笔者认为,计算现金折扣应按“应收账款”账户的金额计算现金折扣是符合现金折扣定义的。

六、预收账款核算的改进

对于预收账款的核算,当预收账款业务不多时,可以不设“预收账款”科目,将发生的预收账款纳入“应收账款”账户贷方核算;当预收账款业务较多时,须设“预收账款”账户进行核算。

例4:2013年8月10日,A公司收到甲公司预付货款1万元,2013年8月20日,A公司按合同约定向甲公司发出商品,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货款2万元,增值税3 400元,2013年4月30日,收到甲公司支付的剩余款项。

(1)收到预付款时:借:银行存款10 000;贷:预收账款10 000

(2)发出商品时:借:预收账款23 400;贷:总业务收入20 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 400

(3)收到剩余款项时:借:银行存款13 400;贷:预收账款13 400

材料成本差异篇9

[关键词] 存货;计划成本法;材料成本差异率

[中***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08- 02

1 计划成本法的理论分析

存货的计价方法既可采用实际成本法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根据历史经验事先对各类存货设定计划成本,在存货的日常收发过程中要求按照存货的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出、入库价值。同时与存货相关的的总分类账和明细账也都要按照计划成本登记。企业设定的计划成本不应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每年初应参照上年度内存货的实际计划进行调整,以保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相关性。采用计划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时,企业需要设置特殊账户“材料成本差异”,该账户核算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会计期末时通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再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同实际成本法相比,计划成本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计划成本法可以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工作,考核采购部门的采购业绩,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便于事中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简化大中型企业以及存货收付频繁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程序。目前计划成本法已经成为企业核算存货成本的主要方法。

2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对存货出库成本计算的影响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对存货成本进行核算,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特殊账户。“材料采购”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入存货的计划成本。当存货的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时,增加“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账户余额;反之,则减少该账户余额。企业应当按月分摊发出材料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与存货计划成本的比率称为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包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和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两种计算形式。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1)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计算方式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甲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的出、入库成本。2012年度甲企业为A存货设定的计划成本为25元/千克。甲企业2012年2月份A存货的收况如下:

(1)A存货期初结存余额100千克,计划成本为2 500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100元。

(2)2月7日,甲企业采购A存货40千克,实际采购成本980元,形成材料成本差异贷差20元。

(3)2月15日,采购A存货50千克,实际采购成本为1 400元,形成材料成本差异借差150元。

(4)2月25日,发出A存货20千克。对于该笔业务,如果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甲企业计算出的成本差异率为:(100-20+150)/[(100+40+50)×25]=4.84%。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1+4.84%)=524.21元。如果采用期初成本差异率,甲企业计算出的成本差异率为:100/2 500×100%=4%。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1+4%)=520元。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1)如果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较为稳定,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并不大。但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不仅计算过程较为简单,还可以随时结出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便于企业及时开展各项成本控制工作。另外,在企业期初存货余额占比较大、本期采购较少的情况下,企业也应当使用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如果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则可能会使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脱离实际情况。

(2)如果企业存货实际采购成本各期变动较大,且在企业存货期初余额较少的情况下,企业则应当使用本期成本差异率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因为这种情况下,存货成本差异主要是由本期存货采购构成,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作为调整系数可以使发出存货的成本更为接近其实际采购成本。但是其弊端在于及时性较差,企业只有在月末时才能计算出各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除委托加工物资外,企业一般应当使用本期存货成本差异率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本文认为这种规定较为刻板,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何种成本差异率。

3 暂估入账存货对计划成本使用的影响

按照准则的规定,如果企业在月内收到存货,而月末时尚未收到发票,也就是所谓的“货到单未到”业务,企业需要在月末时对收到的存货按照计划成本暂估入账,待下月期初时再予以冲回。对于暂估入账的存货,由于是按照计划成本入账,因此不会形成材料成本差异。从存货成本差异率计算的角度出发,如果企业当期存在暂估入账的存货,会增加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而不会对分子造成影响,因此会使计算出的存货成本差异率比实际情况偏低。

接上例,2月27日,甲企业采购A存货100千克,但截止到月末尚未收到发票账单,因此以计划成本25元/千克暂估入账。3月2日收到各类发票,经计算A存货的实际采购成本为27元/千克,形成存货成本差异借差200元((27-25)×100)。考虑到该笔经济业务,甲企业2月份的本期成本差异率为:(100-20+150)/[(100+40+50+100)×25]=3.17%。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1+3.17%)=515.82元,低于原计算出的成本524.21元。而如果考虑到该笔存货的购入,甲企业计算出的本期成本差异率为:(100-20+150+200)/[(100+40+50+100)×25]=5.93%。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应为20×25×(1+5.93%)=529.65元,与甲企业实际结转的存货发出成本相差2.68%,差额为13.83元(529.65-515.82)。

因此企业在月末如果存在暂估入账的存货,为保证会计数据计算的真实性,企业应当分情况予以处理:

(1)假设存货实务是按照先进先出法对外发出,如果企业月末存货的结余数量大于暂估入账的存货数量,那么说明暂估入账的存货并未发出使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计算本期存货成本差异率时,应当剔除暂估入账存货的成本。接上例,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处理,甲企业月末A存货的留存数量为270千克(100+40+50+100-20),大于暂估入账存货数量100千克,因此暂估入账存货全部未发出。甲企业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原不考虑暂估入账存货的成本差异率:(100-20+150)/[(100+40+50)×25]=4.84%。

(2)如果存货期末结存数量小于暂估入账存货数量,那么说明暂估入账存货已经被部分或者全部领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准则所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存货差异率,则会使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偏大或者偏小。而且,在下一个会计期间由于要对原暂估入账的会计分录冲回,同时按照存货的实际成本重新入账,这样会造成存货在上期已经领用,而存货成本差异却由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发出成本负担的不合理现象。对于该现象可以采用更改会计分录处理方式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原先会计处理方法下,企业在月末应对存货按照计划成本暂估入账,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存货的计划成本);贷:应付账款——暂估存货款。现可更改为企业按照预估的实际成本对存货暂估入账,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计划成本),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预估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下月初时企业再对该笔分录做红字冲回,收到发票时按照实际成本重新入账。企业可以采用存货前期的平均价格,也可以采用最近一批购进存货的采购价格作为存货的预估实际价格。虽然企业不可能预估得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比原方法能够使存货发出成本更符合实际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S].2006.

材料成本差异篇10

一、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标准成本分析法

根据标准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二、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

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理论根据是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

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异指数×价格差异指数,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 (1)

绝对数: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即

∑q1p1-∑q0p0 =(∑q1p0-∑q0p0)+(∑q1p1-∑q1p0) (2)

2、产品变动成本差异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生产一种产品或多种产品,因此,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在分析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限于篇幅,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例题的基本资料请参见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第194—199页的例8-4、例8-7、表8-6、表8-7(罗飞.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在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由于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因此,该例题只计算出了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相对数。本文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根据模型(1)、模型(2),可以为该例题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如表1所示:

表1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表 

差异项目 相对数(%) 绝对数(元)

由于实际用量对标准用量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5.53% 1700

由于实际价格对标准价格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31% 425

直接材料成本总差异 106.92% 2125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9.64% 1480

由于实际工资率对标准工资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22% 206

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 110.98% 1686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97.83% -600

由于实际分配率对标准分配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48% 400

材料成本差异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材料成本差异10篇

学习

彩色沥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彩色沥青10篇,内容包括彩色沥青有几种型号,彩色沥青路面。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沥青路面工程某标,里程为K20+200~K22+860.615,位于黄埔东路路段。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沥青路面工程道路改造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

单片机开发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单片机开发10篇,内容包括单片机开发项目推荐,单片机项目范例6篇。

学习

非标机械设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非标机械设备10篇,内容包括非标机械汇总,非标机械设备公司推荐。标准零部件的规格尺寸、材质质量、技术参数等均符合国家统一标准,在各种设备制造中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尺寸误差、材质硬度不足等一些非标准的因

学习

板报素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板报素材10篇,内容包括板报二十大素材文字内容,板报文章素材。她是那样的活泼,我们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可是,现在的我们却是让我无法接受,我们之间的冷淡与日俱增,难道是因为那一次?那一次只是误会,难道不是吗?为什么我们之间

学习

路面机械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路面机械10篇,内容包括路面破碎机械,路面机械品牌大全。

学习

非标机械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非标机械10篇,内容包括非标机械设备,非标机械设备推荐。标准零部件的规格尺寸、材质质量、技术参数等均符合国家统一标准,在各种设备制造中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尺寸误差、材质硬度不足等一些非标准的因素影响设

学习

赛事报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赛事报道10篇,内容包括赛事报道,赛事报道100字。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和时段的限制,使得它较难揭示事件的背景和意义,部分事实也很难转化成画面,而网络的信息则多数来源于传统媒体,缺乏独创性。这给报纸带来了展示自己的空间。报纸

学习

路面检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路面检测10篇,内容包括路基路面现场检测,路面检测。Keywords:roadbed;Degreeofcompactiontest;Detectiontechnology中***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目前公路路基路面压实度检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1检测试验工程

学习

螺丝钉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螺丝钉10篇,内容包括螺丝钉歌曲,螺丝钉动画。在生活上,像***那样,发扬勤俭节约的“补丁”精神。***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一生。他在生活上非常节俭,穿的每一件***衣,每一双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他曾说:我们的国家还穷。穿

学习

沥青路面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沥青路面10篇,内容包括沥青路面资料咋样汇总,沥青路面实物案例。建国至今,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km,位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冲击着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为抵御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

学习

路面修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路面修补10篇,内容包括路面修补材料,路面修补砂浆。1.修补要求要严格按照混凝土路面质量技术标准规定,这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中,通过养护、维修,保持状态完好的依据。混凝土路面在使用中,必须对其使用质量进行正确地评价,有计

学习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内容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点整合,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怎么写。第一,国际市场营销者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在两个以上国家开展营销活动,而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

学习

螺丝粉10篇

阅读(27)

螺丝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只需抓上一把白白的粉放在勺子上,然后把勺子放进早已沸腾的热水里烫上几分钟,粉就熟了。那时在把粉放在碗里,放上青菜、炸花生、葱花等配菜,最后用勺子取汤水倒在碗里,一碗热腾腾的螺丝粉就做好了。如此简单的做法,却能

学习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圆柱的认识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观察初步感知;通过操作实践强化特征。教材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的又一立体***

学习

会议发言交流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议发言交流材料,内容包括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会议经验交流发言材料题目。2、发挥派参***议***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做强做大企业上来,去年我们结合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调整,在全体职工中组织

学习

冶金材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冶金材料10篇,内容包括冶金生产原材料基本知识,粉末冶金模具材料。主办单位:湖南省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湖南省金属学会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5-6084国内刊号:43-1044/TF邮发代号:42-

学习

成本管理会计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管理会计重点总结,成本管理会计期末考试。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

学习

行风评议汇报材料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行风评议汇报材料,内容包括行风评议有关情况报告,行风评议汇报稿。(一)深入学习贯彻***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四级纪委全会精神、《中共__县委员会关于落实***风廉***建设*

学习

材料工程基础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材料工程基础10篇,内容包括材料工程基础知识点汇总,工程材料学基础知识。1课程体系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

学习

两学一做交流材料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两学一做交流材料,内容包括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范例6篇,两学一做材料。制度上从严,确保学做规范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曾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两学一做”着力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广大***员的思

学习

十佳教师事迹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十佳教师事迹材料,内容包括十佳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十佳教师典型事迹材料。(一)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自担任初中语文教师以来,我一直以一个模范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更新

学习

质量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先进集体申报材料,内容包括质量先进集体申报材料,质量先进集体主要事迹范文。一、认真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年初,通辽市教育工作会议把200年确定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我们学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