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贝多芬是一位古典主义乐派的大师,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暴风雨》奏鸣曲就是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而第三乐章更是音乐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的一个乐章,更为之后的浪漫主义开辟了先河,研究这样一首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古典主义;钢琴;暴风雨;实际演奏;贝多芬
《暴风雨》整体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很独特的乐章,这个乐章充满着幻想的意境,贝多芬用很巧妙的技法把它完整地体现出来。众所周知,暴风雨来临之前心情是压抑的,而这个乐章中的每个层次都非常风趣、清晰,很好地体现了那种压抑感。例如节奏突入变化、调性模糊不定,还有一些超凡的技法,让人在聆听之时充满着幻想,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的特点。第二乐章让人感觉是第一乐章的解析,国外的一些音乐家把其称为“贝多芬式的小夜曲”。第二乐章与之前的乐章形成了很好的反差,第一乐章就像暴风雨最猛烈的时刻,第二乐章则是安静的,就像雨过天晴,很安逸很宁静,让人舒心,之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得到了缓解。到了第三乐章,我们可以听到非常优美的旋律,让人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了飞翔的***画,曲中带有淡淡的忧伤但又蕴含着浪漫的趣味,从头至尾充满了爱与希望的幻想。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小快板,整个乐章都是由欢快的16分音符组成,让听者感觉到欢快之中带有淡淡的悲伤,毕竟这个时期贝多芬受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是依旧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在结尾部分,激烈的暴风雨与宁静的氛围交替出现,使钢琴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第三乐章运用了奏鸣曲式,而不是回旋曲式,有着庞大的尾声与展开部。
第三乐章的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全部由16分音符组成,并充斥着欢快的旋律跳动,当一个个16分音符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声部流入到另一个声部,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像飓风一样的魅力,优雅动听。乐章的一开始,是一个弱起的小节,它的出现意味着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开始。第三乐章的基本动机是F、A、E、D四个音符,它们构成了16分音符的急速回转与跳动,前后一共反复了三次,之后乐曲开始发展从主调进入到了a小调的属和弦,呈示部的副部部分一直保持在a小调,这个部分曲式比较复杂,音乐紧凑,之后的结束部紧随着副部出现,它依然保持在a小调上面,但在这个部分的结尾部分出现了系列的阻碍终止,再突然加入了一个减七和弦:升C―E―G―降B,把呈示部推向了展开部。从95小节到110小节是展开部的引入,一直保持在g小调上,材料是沿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这一部分运用了对位法。之后贝多芬运用了许多离调,富有神秘的色彩,并在之上运用了一个假再现使听众有一个回归感,再运用一个增六度和弦降B―升G―D―F和减七和弦降B―G―降D―E的一个停顿,整个乐段都保持在d小调的五音上面,再通过离调手法转到了g小调上面。通过g小调回到了d小调之后,贝多芬又运用了一个精妙的九和弦,从而使再现部顺其自然地出现。在再现部里,主部结束在降B大调上。连接部扩大,它在降b小调上开始,通过许多离调导至主调(d小调)上的副部。副部和结束部的陈述几乎与呈示部没有什么区别。减七和弦升F―A―C―降E(四小节)转入乐章尾声。尾声很大,它整个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主题材料主要是第一乐章的一个补充,为复合体乐段,是通过固定的三个定调性与16小节的乐句部分重复所组成,通过急速回转的16分音符,F―A―D―E四个音构成了第三乐章的基本动机,与第二乐章相比,相对而言比较温和。主声部从高音声部走向低音声部,从而连接了这个段落的开始,弱音的出现为第一个加固部分重复乐句的后半句,第二个加固部分重复后乐句的后半句,第三个变奏重复后乐句到最后。
a小调的出现意味着副部主题的到来,与主部主题相比,这个主题显得紧张压抑,它通过两个音E和F构成了基本动机,我们在弹奏高音声部的时候,要注意这里的两个音符要弹奏得干净清楚。伴奏部分是三个8分音符一组,相对较长的部分是展开部,贝多芬在这个部分花费了许多心思,运用了许多特殊的手法,使主题变形,让人觉得熟悉又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题材,其实这里贝多芬运用了之前的所有材料,但是还是主要主题的部分材料,只身发展了主题的音型和格调,所以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之后的再现部即是对呈示部主题的重复,但是经过了一些细小的变化,贝多芬通过移调的手法把两个结束主题和副部主题进行了变化再现,再把主要主题完整地引用了,节奏和速度则保持不变,随后整个奏鸣曲在安静中结束。
如何演奏好《暴风雨》的第三乐章呢?笔者认为需在触键中要注意三个技巧――速度、力度、节奏。
首先是速度。想要弹好这首作品,速度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弹错了一个速度,就会扭曲作者的作曲意***和音乐表现。所以,我们首先在触键的过程中要注意好速度。在这个乐章中,我们注意到它是一个小快板而不是快板,因此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它弹得太快,正确的速度是让人感觉到只是稍微快点而已,不要错误地去理解它的标记,也许这些标记只是对乐曲的前几个小节有效而已,我们应该把整个旋律流动地弹奏出来。乐曲中有许多的六连音,这些音符要尽量弹得温柔,并且要保证每个音符的时值与速度是一样的,然后通过两只手分别演奏,但要让听众听不出这一差别,要做到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其次是力度。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都比较激烈,因此在实际触键中的力度幅度是蛮大的,其中的变化也较为丰富。贝多芬的创作思维造成了这些特色,而他的作品永远都是围绕着人类生活、人类社会以及大自然,他的音乐逻辑思维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思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力度冲突感是很明显的,往往直接由极强过渡到了极弱。在第三乐章中,作者把力度的变化写得非常独特和细腻,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如果想达到生动流动的演奏效果,就要严格遵守贝多芬给我们的力度记号,什么时候该强什么时候该弱都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要看清这些记号然后把它们准确地演奏出来。在演奏中,P与F的力度变化要较为清晰地演奏出来。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要做到力度的准确,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随后从F到P的力度变化也要做到明显,不能太过唐突,要让听众有一个思想准备。
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著名音乐教育家车尔尼指出,我们在弹奏贝多芬奏鸣曲的时候,不可以添油加醋也不能随意改动作品,更加不能省略什么。虽然说《暴风雨》没有复杂的节奏和音型,但是想要把握整体的节奏还是需要多加练习的,要尽量做到音符的音值连贯地进行,然后保持在整部作品中。从19至22小节有着许多的八度音程,我们需要把它单独的拿出来好好练一练,因为这一小节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弹好这个八度就意味着节奏不稳,从而导致整个乐章的不流畅,这是非常忌讳的。因此,我们在弹奏过程当中要注意尽量用手腕弹奏,既要弹出16分音符的欢快节奏又要保持音色的辉煌。
《暴风雨》的第三乐章,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爱与温柔的感觉,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幻迷人的美,它体现了作者所要追求的一种东西。
这一乐章的特色是大量的16分音符连绵不绝地向前进行,体现出了柔和的深刻变化,使钢琴的独奏技巧能精彩地展现出来。在进入展开部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展开部就像暴风雨来临之时,风雨交加,而贝多芬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离调和各种作曲技法,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这里的风格是激烈的,我们在演奏中要注意自己的状态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弹出那种暴风雨来临之时的感觉。
之后的再现部是宁静的,风雨之后再见阳光,我们在演奏时要弹出那种宁静的感觉,每个音都要保存均匀,但是要注意节奏是不变的,不要去做减慢,要让整首奏鸣曲在安静中悄悄离开。
贝多芬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为我们留下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是一个伟大的财富,作为钢琴专业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去接触他的这些作品。同时,学习弹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很好的历练,不管是技法上还是心灵上都是一种提高。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我将继续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唯民.贝多芬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许静.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J].赤峰学院学
报,2011(8).
(贵阳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赏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