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园夜曲》简介
《葡萄园夜曲》把月夜的沉静和人的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描述一个朦胧月光下的夜晚,葡萄园里的微风吹起了葡萄树叶心中深深的思念,飘去了心中满满的话语。曾经荒凉的土地到现在绿色的山岗,曾经苦涩的汗到现在鲜花朵朵,是爱把这一切描绘出来,是爱让这一切的更改。这一个个镜头的特写,一个个画面的描绘,交织成一首作者对大爱描述的歌曲,曲子富有抒情性与歌唱性,女声轻柔的歌声将夜曲抒发得更为感人。
二、《葡萄园夜曲》曲式分析
这是一首女生合唱曲,歌曲为G大调,歌曲情绪优美、柔和、富有感情。
(一)材料分析
1.引子部分(1-11)
钢琴右手旋律在高声部演奏,将和谐美丽、安详宁静的夜晚展现在眼前。1、3小节两个琶音好像在描绘天上闪烁的星星,旋律也是中弱,到第5小节左手伴奏织体加入,力度转为中强,又紧接着弱下来并转为中板,左右手交错流动的琶音如山川连绵不断,又似一阵微风拂动,让人的思绪安稳平静下来。同时,这个节奏型贯穿于全曲额伴奏,有一种为音乐推动发展的力量,琶音上行再落下,慢慢地将歌唱部分引出。引子旋律波动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弦,仿佛身临其境,来到葡萄园的朦胧月色中。
2.首部(12-23)
引子过后,进入歌唱部分即为首部,首部有四个乐句组成。首部即“呈示部”,有呈示性特点。首部的四个乐句音乐情绪比较稳定,两个声部的旋律也很贴近,起伏不大,一直处在中弱的力度,好像在描绘夜的宁静祥和之氛围。第一个乐句和第二乐句,两个声部音程处在三度内进行,伴奏也为固定琶音流动,把夜色的朦胧感展现。第三乐句开始于第二乐句末尾,强调了“葡萄树叶”,同时高声部旋律略微高浮,借着在第四乐句又回到平稳中。然后是一段由引子发展而来的间奏,情绪显得高扬,有推动情感发展的作用。从作曲家的和弦材料来看,是很常见的和弦,可却传达给我们不寻常的感觉效果。
3.中部(24-50:8+8+11)
渐强的间奏推动情绪发展,在24小节进入歌曲的中部。中部音乐情绪加强,相比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旋律有明显的起伏波动。
中部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个乐段(24-31)一开始,虽然音域还是控制在中音区,但音乐情绪已经转变,两个声部一齐有力、响亮的声音歌唱,旋律也呈现出略微上扬的走势,将心底的话语传达,回忆过去荒凉的土地到现在绿色山岗的变化,肯定的唱出人民辛劳得来的成果,句末弱到强的情绪为第二乐句做了铺垫,用激昂的语气直抒胸臆,音域比第一乐句高点,也有迂回上扬的感觉,把心中万千思绪透露,为现在的鲜花朵朵感动,乐段末尾的“朵朵鲜花”分为两个声部,为后面两个声部的发展做准备,两声部最终结束在主和弦上。
第二乐段(32-39)两个声部的音域提高,作者运用切分和附点,“星星哟”这个小节两声部均居于高音区,把果园上空的星星写得很是逼真,仿佛抬头便有闪烁的星空。接着,音域又回归到中音区,情绪更为舒展深情。36、37小节两个“告诉我”再次运用附点节奏,同一音程上行重复,配合了歌词重复的形式,不仅旋律上行,情绪也跟随着激动上扬,最后再慢慢平稳下来。
第三乐段(40-50),虽只有“啊”一个唱词,但是把爱意全部都表达出来,感叹、赞美,带有高潮的意味,最高音到达E音上,心中的激动喷涌而出,歌曲情绪变强,伴奏织体也变得多样,加上连音线的作用,歌曲延绵不断的感情一直加深。和弦由二级不稳定音级到五级稳定音级的两次发展,更加推动了心中交杂的情绪。前六小节持续心中澎湃情感的表达,并一直保持f的力度,到第7小节mp,将情感推展到极致。最后在末尾小节渐强,伴奏不仅用上八度的音响,在力度上也加强并更加流畅,把感慨无限延伸,结束在主和弦上。
与第一部分相比较,第二部分意境更深情感更丰富了,音域和音乐情绪也不停变幻交错,同第一部分对比很大,这样符合了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和中部的尖锐性对比。
4.过渡段(51-61)
在第二部分的澎湃情感和伴奏的推动下,出现一段华丽的间奏,由引子发展而来的,伴奏连贯的和声进行,好像真的把歌唱一直延续,左手伴奏织体依旧是连贯的琶音加上右手f力度的八度弹奏,直到56小节力度到mp并渐慢,为过渡段的演唱做好预备。这时女高、女低各分为两个声部,女高两个声部和女低两个声部旋律一样,都是三度音程到四度音程。57-58小节“呜”减弱并只唱满58小节一个四分音符就进入休止,伴奏连续流动更让人意犹未尽,59小节的三度音程的冠音降了半音变成小三度,有下沉收敛的感觉,伴奏音型也有所改变,60小节减弱减慢,延音记号使61小节在p的力度上延长,伴奏结束在主和弦的琶音上,又回到了引子的意境之中,为再现做好铺垫。
5.再现部(62-69)+补充(70-72)
第三部是首部的再现,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有严格再现和变化再现两种,这里的再现是属于严格再现,但是唯一不同是多加了两个声部,和过渡段相同。唱“呜”的两个声部都是加在每个乐句的第二小节,让音乐色彩更加绚丽多彩,不仅重新回到那种和谐美丽、安详宁静的夜晚的意境,而且再现部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音乐情绪依旧是中弱抒情,使歌曲有回归之感。对再现部的补充(即最后句的反复),使歌曲情感在接近尾声时展现得更完整更具体,也能很自然得引出尾声。
6.尾声(73-81)
73-81小节是全曲的尾声。这时四声部合为三声部,全段只有“呜”一个词,情绪舒缓渐弱,连音线一直持续连贯作用,伴奏节奏型是4/4和6/4结合,直到77小节,又变为四个声部,在最后长音来临前不协和的进行,加上最后琶音加保持记号,使歌曲和引子开头呼应,使得最后5小节的长音“呜”在主和弦上圆满收尾,就此结束全曲
(二)结构分析
三、歌曲意境探究
《葡萄园夜曲》的引子以mp的八度琶音开始,在高声部的音符如远方一阵薄雾笼罩整个葡萄园,仿佛一层神秘的面纱,1-4小节的一问一答慢慢将景色拉近,乐句随旋律从高到低的进行,第4小节逐渐收拢,如话说一半,留下时间给人思考回味。第5小节旋律向更高处进行,并渐增强,预示着迷雾渐散,左手开始加入和弦八度低音,使音乐变得肯定,似乎葡萄园已经拉到眼前,等待面纱揭开。第8-11小节两组琶音将迷雾渐散,神秘的葡萄园就此呈现眼前,琶音的伴奏音型也为后面的歌唱部分做一个铺垫的引导,让音乐更具连贯性。
首部进入歌唱部分,伴奏音型保持,迷蒙的月光以及果园的微风,这一切属于葡萄园的特有色彩被女声柔和朦胧的声线全部展现,贴近的两个声部和作者独特的节奏,让葡萄园充满吸引力。加上词人音乐性的歌词,用拟人的手法将镜头转向葡萄园的树叶上,同时在16小节两个声部距离拉大,强调了葡萄树叶的主角位置,紧接着有将音程缩小,伴奏轻柔地推动着歌曲发展。20-23小节的间奏与引子相似,是整首歌曲的一个线索指引,引导人们随之思考,在23小节伴奏织体的变动推进了歌曲情节的发展,引发了接下去一连串的回忆。
24-27小节为中部的第一部分,女低声部以f的力度唱响了回忆的开始,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差距不大的音高为回忆提供了一个平静进行的环境。伴奏左手从从属和弦的分解开始,音域收缩,音乐氛围更为舒缓,右手用延音使音乐情绪得到肯定的效果。26-27小节的歌唱部分和伴奏部分平稳地延续发展。28-31为第二乐句,由女高声部演唱,歌唱部分音域拉宽,有递进之感,伴奏左手继续琶音,右手变为长音八度音程,显得深沉和坚定。在30小节后两拍声部变开放,音乐情绪得到强化的作用,使两个反问乐句告一段落,31小节一直上升的分解将情绪推向更激动地进行,更好地引出下一步的回答。
第三部分是抒感的部分,40小节f强进行的两个声部,再次到达一定音高,一连串的连音线使情感一直流畅表达,伴奏织体从琶音到密集和弦和八度音程,将情感全部喷发,想放声感叹这种爱换来的画面。42-43小节旋律如抛物线,情绪较之前柔和,使情感有归属感,44-45小节比第一个“啊”更强,让情绪再次升涨,紧接着又回落再回升,一直长音延续,就如希望这美好的画面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一直保留。这时的伴奏织体再次变为琶音加八度和弦,在49-50小节,右手伴奏音达到最高点,有种到达全曲高潮之感。这段间奏是之前引子的反复,带我们再次重温葡萄园美景,但这时的葡萄园已不是面纱下葡萄园了,它正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帘下,在之前的初次介绍葡萄园的印象下,起到了深化、强化的效果。在55-56小节渐慢,伴奏从八度强音重回到轻柔的情绪,为之后的发展做铺垫。57-61小节为过渡段落,只有“呜”一个唱词,好似风在低诉,这正给听者的内心相呼应。伴奏织体依旧是流畅琶音,两个乐句的旋律都是从中弱到更弱,给听众一个想象的空间,似乎在问还记得那个神秘面纱下的葡葡萄园吗?还记得也美丽画面下藏着的爱吗?同时也给之前一系列叙述和发展一个沉淀。第二个乐句的“呜”的高声部降半音,加深了藏入内心的深度,也让听众记住葡萄园,记住这爱的结晶。在61小节低而长的主和弦琶音似是一个预示,也完满的终止,为再次描述葡萄园做准备。
62-69为歌曲的再现部,进行了严格再现,相比呈示部不同的是在每句末加上“呜”,也是对上段的延续。外加的两个声部轻勾起回忆,真正把葡萄园和爱牢记在心。“呜”如同回音,是对葡萄园的再次深刻和想象,不仅想把葡萄园的美景永存心中,还想把改变这一切的爱传播远方。70-73小节为补充乐句,好似将美好的这一切在人们口中一直流传,延长减弱进一步将这一切带得更远。74-77小节都是三声部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上,在长“呜”之一个小节声部扩为四个声部,以不和谐的和弦衬托并固定调性,使结尾的“呜”在主和弦上有回归感和完整感。
参考文献:
[1]陆在易.陆在易合唱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3]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