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错别字,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一次作业批改下来,不同班级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同。尤其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些简单易写的字恰恰容易写错了。针对我们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需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探究汉字特点,纠正错别字。
1.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训练。汉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较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造成错别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起让他们辨析。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例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例如:“吟、念、贪”等。
2.寻找汉字规律,总结经验: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有时,学生产生错别字是由于不懂汉字的构字规律,或不理解字义造成的。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
二、分析出现原因,纠正错别字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女儿每天完成语文作业后,我仔细的看一遍,找出其中的错字,在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她写这几个字。例如一次我发现女儿作业中“石榴”和“蘑菇”写错了,我马上让她不看书再写一遍,结果女儿写对了。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女儿大部分错别字都会写,只需要自己加以注意,就会改变。少部分错别字真不会写,就需要认真记这些字了。
三、调动兴趣,培养纠错能力
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字形,自己比较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的差异,动脑思考,发现正确字形的特点,理解记忆,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百上千的汉字,形成并提高了识字能力。
有些同学将“暑假”写成“署假”,把“暑”字上半部分的“日”写成了“”。让学生主动观察字形、动脑思考才明白,原来“暑假”是学校中夏季的假期,在七八月间,天气炎热。“暑假”的“暑”字上面的“日”指的是太阳。当他们发现“暑”字上半部分的“日”与夏季太阳之间的联系后,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愉快的。正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他们才获得高效的学习,更不会忘记“暑”字上面是“日”。
四、夸张强调,引起注意
这种方法适于一些比较细微的易忽视的笔画。一般来说,小学生年龄小,感知力差,观察力弱。所以,教师用毛笔或彩色笔特地加粗后,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例如:
(1)“底下” 教师先发问:“哪里是‘底下’?”然后反复用手指着桌子底大声说:“哎呀,那里就是底下!”紧接着,快步走上讲台,用毛笔或彩笔在黑板上或生字卡上“氏”下重重的补上一笔(、),非常醒目,印象深刻难忘。
(2)“时候(侯)”“春天的时候,绵绵细雨不停的下(丨 )。”然后教师补画上粗粗的一竖,有点像雨滴,与“侯”字区分开。
(3)烧 “山上烧火要安全,火星(、)飞出要灭掉。”然后,教师一路碎步小跑,跑上讲台,把那一点火星(、)擦掉。最后,教师装作气喘吁吁地说:“幸亏――把火星――灭了,不燃―― 烧起来――就――麻烦了!”。
运用此法时,教师可结合体态语和有感情的叙述和抒情,以达到夸张强调的目的,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物质奖励,巩固成果。
孩子们像一只只小馋猫,非常喜欢吃零食。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平时吃饭不是很好,为了奖励她们在纠正自己错别字方面的努力,我会给她们点小惊喜,买点士力架、巧克力、烤肠等,给她们吃。每次我都不忘强调一句:“同学们自己的作业检查了吗?错别字改了吗?”她们都会说:“保证没有错别字,不信?老师你检查。”我看着孩子们信心满满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们一定不会再出现错别字了。
总而言之,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等客观因素,又有忙中疏忽,知识面窄,等主观原因。防患于未然,纠正错别字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可以以竞赛的形式相互找出错别字,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对别字进行强化训练,对出现频率高的错别字也进行积累分辨。这样激发了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