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元散曲形式内容、语言及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初步形成对元散曲的一些了解和认识。为以后深入对元散曲这种特殊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体裁的发掘和认识做好铺垫,为我们今后学习和演唱元散曲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元散曲;形式;内容;语言;艺术特色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唐歌诗、宋词曲、元散曲是其发展过程中三座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三种声乐体裁形成了三座高峰,三足鼎立,相互辉映,各臻其美的局面。而元曲作为中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对后世中国艺术歌曲及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本文着重从元散曲的形式和内容特色、元散曲的语言特色及元散曲的艺术特色等三个方面对元散曲的特色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元散曲的形式和内容特色
(一)元散曲的形式特色
元散曲是一种艺术歌曲,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这类演唱形式当时称为唱曲。至明初,为了使这类歌曲区别于剧曲,始称散曲,散曲的体裁一般又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小令一般是指小型的曲式,它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形式短小,自由活泼,通常以一个曲牌为一首歌曲。小令按照不同的曲调创作,每调各有不同的乐句。小令的名称一般由宫调、曲名和作品名三个部分构成,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此外,小令还可以两只不同的曲牌相联,演唱前后相连的内容,但末篇与前篇的押韵必须相同,前后视为一首。小令还有两种变体,一是北曲中的带过曲,二是南曲中的集曲。套曲是散曲中一种大型的声乐演唱体裁。套曲又叫散套、套曲、大令,它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诸宫调的联缀演唱方式,即由同一宫调的多首曲牌,联缀称为一个带尾声的整套。其联套的方式以唱赚的“缠令”躯体结构为多用。套数中各套曲子的联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煞调”“尾声”结束。套数的曲牌联缀,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调,然无论整套长短、联曲多寡,必须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与小令相比,套曲结构宏大,纵横如意,揽之不得,为歌唱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艺术表现空间。另外,元散曲在在句式、用韵等方面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句子较词更为参差,有的一句短的可以一字,长的可达二三十字,显得更为自由活泼;二是每支曲子的句式虽有正格,但可以在曲调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衬字。这样,既有利于演唱者咏唱顺口动听,又有利于曲意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
(二)元散曲的内容特色
元散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倾向性,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面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愤世嫉俗,抨击现实。这类题材在元散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和种种腐败现象作了有力的讽刺和抨击,讽刺官场争权夺利的丑恶,揭露贪官的罪行,抨击贤愚莫辨的黑暗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二是讴歌隐逸生活,吟咏自然风光。这类题材多为仕途不得意的文人所做。三是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疾苦。在元散曲中这类题材不是很多。四是咏史抒怀,借古鉴今。这类作品虽不是太多但都与叹世有关。五是歌唱男女恋情,抒写闺怨离愁。在元散曲中,描写恋爱、婚姻问题的曲子占较大比重,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恋爱、婚姻关系中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总的来说元散曲的内容多为对民间人民生活的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二、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元散曲语言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以明快自然的通俗语言为主,用的多是浅近的口语。这里的“俗”,指的是流行的、大众化的,而不是庸俗的、粗俗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语言本色,浅显易通。首先,散曲语言虽然通俗浅显,但“词浅意深”,以通俗浅显之语表达深刻警世之意,显示了散曲讥绡讽刺的语言特点。“绡”字可以理解为:冷言冷语、讽刺责备、正话反说、玩世不恭、亦庄亦谐、嬉笑怒骂、尽情调侃等。二是多用口语俚语,通俗易懂。如果说诗词宜含蓄清雅,而散曲则宜浅显豪辣、奔放肆意,它适宜于表现戏谑嘲弄、调侃讥议的内容,甚至嬉笑怒骂、借机挖苦,笔锋所至,均能穷形极相,惟妙惟肖。所以元代曲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指出“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守自然”“通天下”指出了元曲用语的通俗直白;“字畅语俊”更是肯定了元曲尽情调侃、讥绡讽刺的语言魅力。元散曲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语言特点主要是由元代知识分子的独特境遇所决定的,所以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也因为这个时期是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时期,所以说元散曲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文学通俗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元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散曲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显露透辟,淋漓尽致。元散曲不像诗词那样以含蓄取胜,而是以显露著称。它多用直陈白描的手法,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明白畅快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或观众一读就通一看就懂,毫不含蓄蕴籍。它言情,必把心中的情思写透写尽,绝不羞怯躲闪;它言事,必定曲尽人情,毫不掩饰。如姚燧的《[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在,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四句曲词,把个闺中思念征夫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二、诙谐戏谑,讽刺幽默。元散曲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都采用了嘲笑戏谑的讽刺手法。上至帝王将相、权豪势耍、花花太岁,下至地痞流氓及贪财吝啬者和吹牛撒谎者,无不在讽刺之列。讽刺范围之广泛,嬉笑怒骂之辛辣,是前代诗词所不能比的。如在元散曲中威势海内的皇帝刘邦在作者的笔下现出了流氓无赖的本相。元散曲一般都是对社会丑恶习俗的讽刺,有着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三、讲究修辞,灵巧风趣。元散曲修辞表现手法多样,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设问、比拟、叠字、顶针、连环等修辞手法无所不用。仅对偶句法的使用,就有二句对、三句对(亦称“鼎足对”)、扇面对、四句对、长短句对(亦称“隔句对”)、联珠对、两韵对、首尾对等多种形式。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兴》套曲就是成功地运用“鼎足对”的艺术典范。四、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元散曲中的大量作品的语言质朴通俗,不少作品大量运用俗语方言,甚至连拆白道字的民间修辞手法也间杂运用。其次,有的散曲作家由于吸收传统文学的丰富营养,把古典诗词和俚语口语结合起来运用,于是就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雅俗共赏的风格。总之,由于散曲作家们敢于大胆创新,因而开辟出了一条与诗词“蕴藉典雅”相反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道路,从而使元散曲这一声乐体裁在声乐艺术史上成为与唐歌诗、宋词曲鼎足而立的艺术丰碑。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对于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像元散曲这样重要的声乐体裁更是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对将来声乐的演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本文能使声乐学习者对元散曲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大家以后的演唱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更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能重视对元散曲的研究和学习,以使其再次绽放其迷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李迎新. 论元代散曲的语言特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4)
[3]吴***.论元散曲的特色.[J].河池师专学报1992,(2)
[4]兰辛. 试析元散曲的艺术特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