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的圆桌论坛上,轮到一个中等身材,相貌敦厚的中年人时,他嫌坐着说话不痛快,径直站到会场中间发言。快言快语的发言方式令主持人感觉很尴尬,不得不两次打断他的发言。他,就是潘康。
潘康,其人幽默风趣,讲话非常率直,曾在56万人参加的英语业务评比中夺得第一名,曾创立建国后英国第一家大陆银行。2006年5月,欧洲证券交易所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找到了担任工行伦敦子银行执行董事的潘康,相对比于华尔街的纳斯达克,欧交所显得有一点低调,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欧交所的知名度远不及前者。随着纽交所宣布与欧交所合并,这家本身已是全球第五的跨国交易所的国际影响力日增。喜欢迎接挑战的他毅然加盟了欧交所。随后两个月,欧洲交易所宣布任命潘康为国际上市部副总经理、中国区总裁。
这位在国企工作了十几年,还这么率直的人令记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潘康先生就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
潘康名片
潘康,男,1966年4月生,汉族,籍贯山东安丘,出生于浙江武义,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88年参加工作,曾担任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一一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在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伦敦代表处首席代表期间,他成功地为工行争取到英国本地银行牌照,设立了伦敦子银行,成为继中国银行70多年前在伦敦开业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伦敦开业的第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银行。现任欧洲证券交易所国际上市部副总经理,中国区总裁。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投资形势?
潘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会越来越密切。过去的06年,中国实施了能源战略,与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方面,一方面发展外贸,一方面扩大内需。我对内需这块非常看好。如果对比美国经济,就会发现美国经济非常封闭,他们是以内需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对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从这方面看,我国有庞大的需求旺盛的人群,这就是机会所在。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怎样避免经济倒退,或者说是萧条。国家对此实施了大的战略规划,比如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利用税收经济杠杆调节人们收入差距,从而减缓社会矛盾。我看目前的投资形势是这样的:1、中国整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基础也比较差。因为中国人多,地区差距也很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机会。国外有些产业正处于没落阶段,但是拿到中国来可能处于方兴未艾阶段。2、训练有素的工人。中国有足够多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优势。
《人物周刊》:欧洲证券交易所在欧洲最大,为什么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
潘康:我到这个机构也就半年多时间。我曾问一个朋友,为什么纳斯达克,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中国会有那么高的知名度,而欧交所在中国一点声望都没有?他反问了一个问题,对我启发很大。他说,纳斯达克,包括纽交所,他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了什么宣传,而是因为中国有些“神奇”的企业在那边上市,演绎了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人们口口相传,于是造成了这种效果。对于欧交所来说,这条路不见得适合。我想退而求其次,要让业内人士,跟这个行业有关的人了解我们。这些人包括一是想上市的企业,还有那些创业团队,尽管离上市的距离还很远,我们也愿意不惜余力来培养他们。二是那些上市中介机构。比如投资机构和律师行,通过他们来做企业的工作。让这些特定人群了解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会通过特殊渠道向他们传达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宣传,多跟媒体合作,向他们推介我们。
《人物周刊》现在人们想到上市就会想到纳斯达克,做为欧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与纳斯达克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优势?
潘康:我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世界资本市场的情况。现在纽交所和欧交所的股东已经达成合并共识,共同成立欧交所一纽交所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合并工作估计在第一季度内将会完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公司具备了海外上市的条件。中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调整发展过程,国外的资本市场能提供较好的融资条件。对于打算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产品在欧洲有很大市场的企业来说,欧交所是个很好的平台。首先,企业如果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品牌,肯定会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市场。那些大企业到了小
市场将会默默无闻,而那些成长中的企业到了大市场将会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第二,大市场给企业提供了专业的细分市场。如果企业产品在欧洲有市场,在欧交所上市,会对企业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有很大帮助。我们不仅提供企业主板上市,也提供创业板上市,所以我们大小通吃。第三,节省费用。到欧交所上市比到美国上市大概能节省300-400万美金。比如审计费用,律师费用,欧洲要比美国低得多。上市过程中,需要花费的几大块费用都可以列出来,不管是分开算,还是总算,都要比美国便宜很多。第四,宽松的法律环境。欧交所对于拟上市企业没有明确的盈利要求,也没有类似美国的严厉监管法案。由安然“会计门”事件引发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的实施,使得美国上市企业财务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但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没有必要遵守这样一部矫枉过正的法规。第五,在高科技和新经济领域,欧交所的实力也不比纳斯达克差。美国硅谷的一些企业也到欧交所上市很说明问题。无论是到纽交所还是到欧交所,都相当于到了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对提升企业的档次和形象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萨班斯法案》不适用于在欧交所上市的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欧交所的准备时间短,上市程序简便,灵活性强,各项费用更节省,因此,对于要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从监管成本考虑,欧交所不失为一个理想的上市地。
《人物周刊》:欧交所与纽交所的合并背景是什么?这对中国证券市场有什么借鉴意义?
潘康:欧交所与纽交所的合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首先是区域的一体化,为代表的是欧洲***治、经济、金融的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又以欧元的诞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为标志。欧洲证券交易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法国、荷兰、比利时和葡萄牙四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以及这四个国家加上英国伦敦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合并而成的。所以说,欧洲证券交易所是欧洲第一个完全整合的跨国电子交易平台。经过几年的运行,这一新的邦联制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正是基于这种模式,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欧洲证券交易所实现了现在的联合。这是第一个跨大西洋(或者说是跨大洲的)的交易所,全球最大。合并后的交易所集团无疑会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交易所的一站式服务,服务质
量会进一步改善,交易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见,未来全球的交易所数量肯定会减少,但深度和广度会大大提升。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国内已经有了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果再开别的市场,只能会削弱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人物周刊》在2007新经济创投年会上活跃的都是些具有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商,而鲜有国内企业的身影,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潘康:客观点讲,中国还是很需要他们的。风险投资机构进来以后,带来很多东西,包括钱,也包括团队。刚才在论坛上有个小伙子转得就很像模像样的,他就知道该去哪些地方找项目。中国自己不缺钱,真正缺的是理念。企业的经营者要懂得与别人分享财富。来参加新经济创投年会的这些人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起家就是靠的风险投资,就是他们不想,风险投资商为了退出也会推动他们上市。对于那些传统的企业家,让他们做到这一点还有些难度,因为企业是靠他们自己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风险投资机构到中国来是双方共赢的事情,但是必须清楚他们得到的利润要比我们高的多。只要是合理的,我们就不要心里不平衡。我们也不要把他们想的有多么高尚,他们是为了赚钱,不是来做公益。在一次辽宁的投资论坛上,高盛的一个人还有他们的一个“帮凶”,指责这里***策要开放,那里环境不够好,一大帮***府官员一个劲地低头称是。我就对省长说,你以为他们来辽宁是来救济你们的吗?辽宁的经济要比江浙地区落后,为什么他们要到辽宁来投资?他在你这里投钱,回报要高出江浙他才会来。不要因为这里落后,***府就要无限制地让利。
《人物周刊》:在中国股市转暖大背景下,1月25日沪深两市大幅下跌,创出去年8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40余只股票跌停或接近跌停,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康:中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中国股民在火爆中也不应该失去理性判断。股市操作并非,需要一定的专业分析和专业研究。在欧洲,大多数股民并非直接面对股市,而是通过投资基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操作。现在的中国,阿猫阿狗的都想着包装好去上市,卖菜的老太太也直接去炒股,这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是很少见的。现在国内股市有很多投机成分在里面。比如银行股,昨天还三块多,今天就变成六块多。银行今天的利润比昨天的增加了一倍吗?昨天和今天也没什么本质不同。股票价格更多是人们对企业的一个预期,包括发展前景,未来盈利,当然也有财务数据在里面。就像地产股,***府部门刚刚了一个土地增值税的规定,很多跌停或者接近跌停。可以说这一次股票的起伏正好再一次说明中国的股市投机过度。所以,股民参与股市投资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到可能带来的收益,也要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潘康:让中国企业在欧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