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赤道南北沿海,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1]。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占对虾总产量的80%以上[2]。由于凡纳滨对虾在水温低于18℃时摄食减少、生长缓慢,低于15℃时停止摄食不利于养殖生产,因此,凡纳滨对虾养殖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3]。华南地区从11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受气候影响,有100天的闲置时间,该地区过去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大部分地区养殖1~2茬,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4]。近年来,对虾养殖者利用搭盖塑料温棚保温在冬季进行凡纳滨对虾反季节养殖,避开了对虾集中起捕上市和销售价格低迷时段,在春节前后或清明前对虾货源较少、价格较高的紧俏时期分批上市,并充分利用冬闲池塘获取较好的养殖收益[5-13]。但反季节冬季温棚养虾,气温较低,对虾生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养殖过程稍有疏忽极易引发对虾不适应,严重时造成对虾死亡[4,6-7]。目前,有关凡纳滨对虾高位池集约化反季节健康养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环境友好生产为目标,定期监测水质理化指标(D.O,透明度、pH、S‰,NH4+-N),细菌总数,弧菌和WSSV等病原生物,根据温棚虾池水质和虾的生长状况,定期或不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控改善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同时辅助使用生石灰等其他水质改良剂等建立对虾良好健康养殖规范(GAP),为凡纳滨对虾反季节温棚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虾苗 规格整齐,体表完整、反应敏捷有活力,体长1cm左右,经检验不带WSSV、TSV等病原的凡纳滨对虾苗。 1.1.2养殖设施 对虾养殖池面积3000m2,池底成锅底形,坡度3%,排水口设于池中心最低处,整个虾池用高强度塑胶地膜铺设覆盖。池中四角设4台增氧机,水车式和潜水式各两台,池底每隔2m铺一PVC管(规格16mm×20mm),每隔1m打一小孔,以便气体虾池底部冒出。池岸竖立水泥墩等材料构成人字形棚拱架作,两边拉紧钢丝并在虾塘另一边用木桩加固,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在相互交叉的钢丝上,另用两层聚乙烯网片夹住,四周用沙袋等将薄膜密封,棚的一侧开设一道门,门前挂棉帘保温。 1.1.3养殖用水 外海海水,经沙滤、消毒后通过明渠供应进入虾池。 1.2方法 1.2.1虾池消毒清洗用水泵冲洗塘底,经日晒后,用漂白粉185.0g/666.67m3和二氧化氯7.33g/666.67m3进行池底消毒。 1.2.2虾池水质培养消毒后第3天起,泼洒白云石粉和肥水膏,氨基酸育藻素,芽孢杆菌,硅酸钠,超能高稳,并根据水质肥瘦及天气情况,3天后追加施用1次,质量促进浮游植物繁殖。 1.2.3虾苗的放养放苗时注意出苗池的盐度和水温与养殖池相近,同时全池泼洒超能高稳Vc、红糖、葡糖以增强对虾的适应能力,减少应激,提高成活率。放苗前开足增氧机,放苗时只开1台,保持水体轻微的流动,有利于虾苗的扩散。放养密度11万尾/666.67m2。 1.4日常管理 1.4.1饵料投喂 根据对虾的生长、摄食情况分别投喂开口料,0(开口料与0号料是2种类型的饲料),1,2和3号料,除开口料每天投喂3次(7:00,11:00,16:00)外,其余每日投4次,即增加22:00投喂一次,投喂量随体重增加从按8%依次降到2%;每7天取样1次,每次随机取样30尾/池,分别采用游标卡尺(0.02mm)和电子天平(0.01g)测量记录对虾体长和体重,并根据虾体大小,每次投喂后1.5~2.0h检查饵料台内的残饵量,并结合天气、水温、水质适当调整投饵量。 1.4.2水质调控与检测 在养殖管理中,前期适当添加新水,提高水位,中后期适当换水。换水时,进水应经过处理,每次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0%。投喂开口料时拌入氨基酸育藻素,配合沸石粉混匀全池抛洒养殖;到第41天后,饵料中拌入复合微生态制剂蓝宝素,辅助泼洒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进行底质改良。每隔7天检测虾池中水温,盐度,氨氮和溶氧量,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水温采用温度计,盐度采用比重计,pH采样pH计,氨氮和溶氧量按雷衍之等[15]方法测定。 1.4.3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把健康养殖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个养殖环节中,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养殖环境突变。勤检查虾的摄食、活动、生长和水质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勤巡塘,防患蛇、鼠、蛙等生物敌害。出入虾池要消毒,防止病毒的传染。定期在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免***多糖、保肝药物等预防虾病发生。每7天监测水体中的弧菌量和细菌量,并定期检测WSSV、TSV等。异养细菌和弧菌量检测采用异养细菌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8g,蒸馏水1000mL,pH7.0-7.2)和弧菌培养基:TCBS(硫柠胆蔗琼脂)培养基倒平板计数。WSSV、TSV采用PCR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虾池理化因子的变化 2.1.1水温和气温变化 由***1可见,在第1~50天,气温为13.6~15℃,虾池水温由于温棚的保温作用从20.3℃逐渐上升至24.1℃,50天后随气温上升基本保持在24.2~26.7℃。因此,温棚作用不单是保温,还能起到提升水温的作用。在连续阴天或气温偏低,尽管棚内温度随之下降,但温棚密封好,仍可保证水温不低于20℃,整个养殖期间水温保持在20.1~26.7℃,平均水温(23.4±3.3)℃(见***1)。 2.1.2透明度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养殖期间虾池透明(***2)在第1~13天从59.1cm逐步下降到51.3cm,第30天后随投饵吃食、排泄等增加,虾池透明下降加快,从59.1cm逐步下降到第70天的31.8cm,此时开动微管充氧系统,适当增加换水量以及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从而减缓下降速度,在这期间基本保持在(27.3~31.5)cm,第120天后虾池透明度仍下降到23.2cm。整个养殖期间虾池透明度保持在23.2~59.1cm,平均透明度(37.8±12.0)cm。 2.1.***H和盐度的变化 养殖期间虾池pH(***3)和盐度保持比较平稳,变化幅度小,养殖期间基本保持在pH7.7~8.5之间(***4),平均pH(8.1±0.0.2);盐度(***4)基本保持在(30.0~33.5)‰,平均盐度(31.72±0.84)‰。 2.1.4溶氧的变化 养殖期间虾池溶氧(***5)在第1~85天从6.33mg/L逐步降至3.57mg/L,此时开动微管充氧系统,溶氧量开始逐步升至上升,并保持至5.16mg/L,整个养殖期间虾池溶氧大部分时间保持在4.0~5.0mg/L,平均溶氧(4.88±0.70)mg/L。 2.1.5NH4+-N的变化 养殖期间虾池NH4+-N变化(***6)在开始时为0.05mg/L,在第1~30天,NH4+-N含量缓慢上升到0.16mg/L左右;第31~40天,NH4+-N增至0.31mg/L,之后由于养殖池中大量饵料残渣和排泄物的积累,NH4+-N一直上升较快,到第106天,已经达到了1.08mg/L,随后增加排污和增加换水量,虾池水体NH4+-N稍有下降,而后由开始回升,在收获前达为1.09mg/L,养殖期间NH4+-N平均为(0.57±0.36)mg/L。 2.2虾池水中异养细菌、弧菌以及病毒的变化 随养殖天数的增加虾池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逐步上升(***7),第50天细菌总数达到了(19.23×104)cfu/mL;第57天弧菌数达到了(3.72×104)cfu/mL。通过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的使用,池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开始下降,到第113天细菌下降到了(6.57×104)cfu/mL,尔后又开始上升,到收获前异养细菌达(11.92×104)cfu/mL;而弧菌维持基本在[(0.82~10.5)×104]cfu/mL之间。整个养殖期间虾池水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分别控制在[(5.05~19.23)×104]cfu/mL和[(0.45~3.71)×104]cfu/mL。平均分别控制在[(10.92±3.45)×104]cfu/mL、[(1.14±0.73)×104]cfu/mL。另外,养殖期间中WSSV和TSV病毒的监测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无WSSV和TSV病毒感染。 2.3生长、成活与产量 养殖期间,对虾体长生长比较均速,而体重增长养殖初期较为缓慢,生长速率也较为平缓,至第77天,体重已增至3.62g,此后对虾体重开始迅速增加,至第119天,对虾体重增加至11.02g,第131天对虾体重增至14.28g。体长生长(l)与养殖天数天的回归方程:L=0.087d+0.1968(r=0.9843()***8);体重生长(W)与养殖天数(d)的回归方程:W=0.0001d2.3847(r=0.9948()***8)。养殖场内28口虾池对虾养殖单位产量及其分布状况如***9~10所示,5口池的产量低于500kg/666.67m2,占总量的17.86%,其余82.14%的虾池产量500kg/666.67m2以上,其中有39.29%的虾池产量达500~1000kg/666.67m2,28.57%的虾池对虾产量达1000~1250kg/666.67m2,10.71%的虾池产量1250~1500kg/666.67m2,3.57%的虾池产量1500kg/666.67m2以上。平均产量(769.08±440.22)kg/666.67m2,对虾平均成活率为(67.8±9.2)%。饵料系数(1.27±0.83)。 3讨论与结论 (1)合理投喂。对虾受到冬季水温较低的影响,在养殖早期摄食量较小,生长速度较慢,若投饵过多容易造成水质恶化,pH值下降[12-13];另外外界温度低,不适大量换水,从而造成水质调控困难,影响对虾存活和生长。因此,投饵时间应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日照时间、水温和气温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宜投饵时间、次数和投喂适量,如本研究在第1~40天分别投喂开口料和0号料,日投喂量控制在0.05~0.20kg/万尾,这与麦贤杰等[16]在相近体长1.0~2.0cm时日投喂量为0.13~0.44kg/万尾相比只有其投喂量的38.5%~45.5%,这与温棚的养殖特点相适应;第61天后开始将1号料与2号料混合投喂,经20天过度后全部投2号料,此时水温已达24℃以上,日照时间、强度增强,早上投喂时间提前7:00投喂,对虾摄食较为旺盛,日投喂量提高到1.25~1.85kg/万尾;第121天改投3号料,日投喂量提高到2.05~2.50kg/万尾,满足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和水温范围的营养需求,减少饵料浪费,提高养虾效益,本次温棚高位池养殖饵料系数为(1.27±0.32)。 (2)水质监控与微生态制剂应用。微生态制剂投放到水体后,有益菌通过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水体中的动物排泄物、残存饲料、动植物残骸等有机物,有效降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不仅净化了水质,也为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的生长,改良水色,增强鱼类的抗病力[17-20]。另外,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域底部经常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及一些过量使用的药物,这些往往导致水质败坏,产生有害物质,如氨气、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同时有害菌大量滋生使水生动物免***力下降,生长缓慢。这些有机质通过有益菌的分解,消除了富积现象,并且转化成为能被水体浮游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从而达到改良水体环境的作用[17-20]。由于冬季气温低,为保持棚内温度,养殖期间空气交换少、光照较弱、换水少,接近封闭接近封闭式养殖式,棚内温度、气压、光照等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稳定水体pH值,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保持水体中优良藻类的生长,维持水色稳定,决定温棚对虾养殖成效的关键[5,7,9,12]。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排泄物、残饵、生物残体等均沉积与池底,无法通过换水方式清除。这些污染源的积累将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不断升高,影响对虾的生长。本研究放在养殖15天以后水质有所下降趋势,定期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优酸***等复合微生态制剂,根据对虾摄食和水质情况,每日饵料中拌入复合微生态制剂蓝宝素等,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水质。#p#分页标题#e# (3)渔药的合理使用与病原控制。渔药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水生动植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水生动植物生理机能的物质。不规范用药、滥用药和凭经验用药所引发的后果较多,也较严重,如引发环境污染、引起药害、增加用药成本、耽误鱼病***良机、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本实验采用实时监控与预防为主,在养殖12~50天,每日投入Vc,红糖可以提高幼虾的抗应激能力,投喂0号料期间拌入或泼洒的开胃解毒散、898B消化酶及益康素等药物均可改善对虾肠道消化能力,提高对虾体质。此阶段投放的大量益生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肠道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的数量,使机体内的益生菌增加而潜在的致病菌减少,因而排泄物、分泌物中的益生菌数量增多,致病性微生物减少,从而净化了体内外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在温棚养殖中选择优质健康的虾苗,限量水交换,合理使用微管充气增氧设备,培育和控制养殖池有益藻类,改善和保持水质环境相对稳定,提供营养丰富且均衡的饲料,隔绝病源的传入,采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防病等健康养殖技术可提高温棚对虾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经济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凡纳滨对虾反季节养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