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治病,药膳滋补,还是药膳好吃?不同的食客们都有不同的初衷,而搞清楚药膳到底是什么,在品尝它的时候才可以将健康与美味一起消化。
说到药膳,中餐厨师大多能说点什么,毕竟药膳在中国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常说“药食同源”,中国人食用药膳的观念起源很早,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环境变化等因素,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饮食是大家所追求的,能够“寓医于食”,既用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的药膳越来越受欢迎。
是药还是膳?
药膳的制作,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将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一般来说,厨师用于入馔的大部分药材,药味并不太浓烈,如白果、人参、石斛、玉竹、熟地、银杏等,就是较常用也较容易使用的药材。
不过,药膳的重点在一个“膳”字,所以无论里面放了什么药,有什么功效,对于食客来说,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道美味佳肴。一道成功的药膳,必须使食用者得到美味的享受,并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否则,还不如直接喝中药!
然而,毕竟所有的药材都有其药性,虽然剂量较小,但是如果厨师不顾药性地乱用,就会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药材和食材的搭配上也有讲究,所有的药材都要遵循中医的理论,例如相克的药材是严格禁止一起烹饪的;根据不同的节令调整药材的搭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人们的体质差异,调配因地制宜的药膳。以便使“药尽其用”,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秋冬季节,如何以药入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要点。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季不同,选择药膳也需顺乎时令,合乎时序。因此,环境和季节发生改变时,饮食也要随之调整。
现在正值秋冬时节,我们会多加入一些滋阴润燥的药材,如石斛、山药、川贝等。又例如秋季是滋补的好时节,膳食中加入一些药材更符合这个时节的需要,炖一碗浓浓的参汤既鲜美又滋补。但是我并不建议发育期的小孩长期饮用此汤,因为过量的人参会对小孩的身体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季节的交替也给药膳的食用带来新的变化。秋冬交替之季,脾胃功能减弱,对体虚者来说,多食粥能调节脾胃,多吃一些温胃粥品,有养阴滋肾润燥的食疗功效。如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
“冬令进补”,冬季是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时节。如用当归炖羊肉,当归、羊肉均属温热之物,适宜于冬天进补;而夏天天气炎热,如若食之,就会热上加热,故不宜食用。
南方的冬季潮湿阴冷,凉茶中可以加入黄芩、板蓝根等药材,能够抗病毒、清热毒。然而,广东人却不觉得这是药膳,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饮料实在太平常了。
因南北差异而改变
我认为,药材的搭配还需要因地制宜,药膳要符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本地人普遍的体质状况。另外,还要考虑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如北京的气候比较干燥,可以在食物中加入山药、川贝等润肺、生津的药材;人们聚会时爱吃火锅,却容易引起上火,可以加入百合等食物入锅来去火。
而在南方,尤其是福建、台湾等地,薏米由于可以健脾止泻、清热利湿受到大众喜爱。同时,薏米红豆可以祛除女子体内的湿气,有消肿、美容的功效。
而南北药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北方人口味偏咸重,而南方人口味则偏清淡,有些地区的人还喜食甜口的东西。根据地方差异调整药材的用量、将不同口味的食材和药材进行搭配也是烹饪药膳的重点。
良药可口
制作药膳的最大难度源于在食物中加入了中药,但大部分药味都不容易入口。作为厨师,怎样才能把这些味道与其他食物配搭成为美味菜肴,正是其最大的难度。尤其是在广州,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食物最美味,客人希望吃到那些有新意的药膳。这对食材、烹调手法以及厨师的心意有更高的要求。
药膳味道的好坏,在于加入药材的分量多少以及烹调者的技巧,要做好药膳,应先掌握中药的性味、宜忌等。再配合烹调技术的改进,以适合的药材搭配适用的食材,制成食物、鲜汁或糕点等,令人更方便地享用。我会将分子料理的很多烹煮技术运用到药膳菜品制作中,让客人有更多的新鲜体验。
Tips:为求配方的精准度,谭师傅在裕景轩推出的各式药膳菜式都是根据资深中医师的配方,通过中药与食物的搭配,再加以精细的烹饪而成。
如今,中餐厨师也开始引入许多国外的药材。玛卡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安地斯山区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上的植物,有着“南美人参”的美誉。它有提高人体的免***能力、消除疲劳的作用。
补元气,能滋益五脏六腑,除三焦火热,还有补肾滋阴、养颜乌发的作用,还有抗衰老的功效。与燕麦、金瓜和百合共煮的海参菜式,骨胶原特别丰富,有着良好的养胃功效。
就是所谓的葛仙米,俗称天仙米、天仙菜、田木耳。《本草纲目》赞葛仙米为“肥绝佳食”。此外,葛仙米还有药用保健功能:性寒,味淡,可以消热、收敛、益气、明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