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唐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纳玛象牙化石简要分析了其发掘情况、基本特征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象牙化石;发掘;特征;措施
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后,基本陈列内容由原来单一的《唐山古代文明史》增扩为《唐山历史》《冀东三支花》及《馆藏艺术品》。走进《唐山历史》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颗长度分别为2.9米和3.1米的纳玛象牙化石。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这两颗象牙曾经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等***都曾参观过。1996年,唐山博物馆成立后,北京自然博物馆将这两颗象牙拨交至此,现为唐山博物馆镇馆之宝。
一、象牙及化石
我国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在象牙化石方面也有众多实物发现可供研究,除唐山博物馆镇馆之宝外,还有1973年甘肃省发掘的剑齿象化石,象牙长达2米多;1980年内蒙古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门齿长达3.1米;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土的亚洲象种整根牙……这些发现对探索地址、气候、生物的变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大象是目前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哺***动物,属于长鼻目。所有哺***动物牙齿的化学组成及宏观结构基本是接近的,象牙属于獠牙,是哺***动物伸出嘴唇的牙齿,牙齿具有咀嚼功能,獠牙作为防御武器。
化石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至今的变化等。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二、纳玛象牙化石的发掘情况
爪村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城南约7.5公里的爪村西南,分布于冷大公路两侧,东南依龙山,西南有低山环绕,为一小型盆地,地址为沙性土壤,主要种植花生、大豆等植物,面积约54万平方米。1958年,当地村民在挖黑泥时,在据地表以下1.5米―2米处挖掘出很多坚硬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拉开了“爪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光辉璀璨的序幕。
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文化局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总共挖出五个深坑,发掘的面积共约216平方米,获得了近百件哺***动物化石以及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制品。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野猪、赤鹿、转角羊、纳玛象等。人工打制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骨制品包括骨针、骨锥、骨片等。其中纳玛象牙化石的发现惊动了全国。
多种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证明唐山在第四世纪时期曾生存过多种野生动物,当时的地理、气候及自然环境应该是复杂多变的。象的存在说明当时唐山处于亚热带,有较大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而在沙性土壤中发现古象牙化石,说明纳玛象生活的年代中北方不断吹来“沙尘暴”,这对华北黄土的时代及性质的研究大有帮助。
另外在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也蕴藏很多的草炭(泥煤),可以用它来作为农业上的肥料及其它用途。但是在过去对草炭的年代以及生成和分布情况都了解的不够,有了爪村纳玛象等动物群的发现,对华北草炭形成的年代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三、纳玛象牙化石的基本特征
纳玛象是古菱齿象的一种,灭绝于第四纪,没有留下直系后裔,与当今的亚洲象算是近亲。纳玛象身材较为高大,拥有较高的头骨,额骨平宽,象牙较直且向上方内部弯曲,一般象牙长度可达3到4米。唐山博物馆珍藏的这两颗象牙为纳玛象门齿化石,门齿是来取食和当作武器使用的,据准确测量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1米和2.9米。
纳玛象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水草茂盛的环境,与现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相差较大,这与4万多年前的唐山气候十分吻合。经过铀系法研究,爪村距今4.2-5万年,考古学家推断这两颗象牙距今至少也有4.2万年的历史。在这古老的牙体上有很多裂纹,像头发丝一样,有的横、有的竖,还有圆圈状的,专家推断这是由于保存环境不利,有机物老化、失水收缩造成的。
我们知道大象有一种习惯,在预感自己将要死亡时往往会先离开象群并将自然脱落的象牙埋起来。唐山博物馆珍藏的这两颗象牙牙根直径约25公分,牙根部位留有已经矿化的结缔组织,据裴文中教授等推断不是天然死亡的,也不是人类猎获而存储的。很有可能是爪村盆地生长了哺***动物们喜欢的植物,当他们跑来这里饮水吃草,有些动物不幸的陷入泥泞里死亡,有些则在小盆地的边上被其他猛兽捕杀,骨骼堆积在这里,因此许多挖掘出土的哺***动物骨骼上有被尖状牙齿咬过的痕迹。
裴文中,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足迹唐山丰南辉坨乡西纪各庄。他最早发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世界。1958年他亲自参与了爪村遗址的发掘工作。
四、纳玛象牙化石的保护措施
古生物化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遗产,中国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但在研究和保护方面存在很多难题。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了《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可见我国在古生物化石方面的重视。
象牙化石主要是由无机矿物碳羟磷灰石和有机纤维蛋白组成,它们二者在三维空间上相互绞合缠绕,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复合材料。在热而潮湿的环境容易弯曲;长时间受到水的作用会受到侵蚀;在暴露的阳光下会因老化而变脆;长期在地下埋藏,质地逐渐瓦解。其中碳羟磷灰石的主要作用是赋予象牙硬度和刚度,而纤维蛋白则是赋予象牙弹性和韧性。象牙的形成需要五年的时间,和动物硬组织形成的时间一样,需要经过复杂、漫长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以下是唐山博物馆保护与展示纳玛象牙化石的措施。
(一)博物馆展览的观赏性,顾名思义是指博物馆展览“好看”,宜于参观欣赏的一种效应。纳玛象牙化石体积很大,因此如何做到全方位的展示,让观众亲睹象牙的珍奇很重要。唐山博物馆经过多方专家与主要负责展陈公司论证,根据象牙的大小,制作了玻璃箱体,并将象牙化石托举固定至观众触摸不到的高度。优点是易于操作,无色透明,便于参观,而且保证了象牙的参观安全。
(二)象牙制品对湿度要求很高,会因环境的改变释放吸收水分。体积也会膨胀或收缩。一般要求,温度在15℃―25℃,湿度在55%―65%,由于象牙孔隙多,颜色淡,容易被污染,产生变黑或变黄的现象。特别是在光的照射下极易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象牙类文物在展出时一般要求光照要控制在50-150勒克司范围之内。
唐山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5℃,常年降水500-700毫升,属于典型的北方气候。因此夏冬季节应特别注意,唐山博物馆调节控制环境温度措施包括:装备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局部使用恒温恒湿机、去湿器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从文物的处境入手,然后“对症下药”,以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这已成为国际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唐山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出于保护象牙的需要,我们在象牙的表面涂上了防腐层。另外大象在靠紧嘴巴的方向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空心,而且大象的年纪越大空心越多,所以在大象的牙冠部、牙颈部做了加固处理。目前唐山博物馆有一颗象牙的牙尖部已经出现了断裂现象,总结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土时的处理不当或是保护失利造成的,现已将牙尖部进行了包裹保护,保存状况令人担心。
唐山博物馆珍藏的纳玛象牙化石在唐山文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探索唐山古代气候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形成地方的优越感,还可以拓展人的心理和精神。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展示纳玛象牙化石成为博物馆及相关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山文物管理处.唐山文物考古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13
[2]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唐山文物[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50―52
[3]首都博物馆.文物养护工作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67―69
[4]徐海兵.澄城县象牙化石病变机理及保护方法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2:1―59
[5]江非.南京发现罕见纳玛象化石[N].中国矿业报,2003―7―8
作者简介:刘艳伟(1986-),女,助理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历史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山博物馆珍藏的纳玛象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