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周围,你能找到全上海最高档、最精致的小店或咖啡馆,这是复旦学生喜欢的驻留地。如果说北大人踌躇满志,清华人埋头苦干,那么复旦人则宛若行云流水,敏捷、细腻,精致、闲适。
走在复旦的校园里,你随时可能收到制作精美的宣传单,或许是复旦剧社在相辉堂上演《暗恋桃花源》,或许是爱尔兰乐团在东宫奏响交响乐,又或许是某个外企高管在3108室讲述他的奋斗史。
如果你认识来自复旦的朋友,你会发现他们有的喜欢西餐、烛光和红酒,能说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而有的却钟爱雕花竹筷和景德镇细瓷碗的别致,会和你谈论坡或者胡适。
来复旦求学,你可以跟着赖声川的故事穿梭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跟着角色哭与笑;可以将脖子靠在舒适的椅背上就这么发呆、幻想;可以听过某位成功人士的事迹后,热血沸腾地回去狂背GRE单词。
这就是复旦的“自由”,不同于北大的自由,它是一种摆脱传统、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上的自由。正是这样的自由,复旦人也才获得了“无用”的灵魂。他们不会刻意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不苛求外界的认同,而更注重自身的修养。
当然,复旦这种自由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上,也体现在学校、老师上。比如复旦最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的课程不再是“固定套餐”,而是丰富多样的“自助餐”,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学校所有,你都可选择。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那些所选专业不是自己真正兴趣的学生解决烦恼。同时,也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
为了让理科生可以轻松地研读文学和历史经典、研究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文科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学习科技知识、培养科学创新和研究能力,通识教育的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而又浅显易懂的,不会让学生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也因此不少课程常常座无虚席,若想获得听课的好位子,不做好“占位大战”的准备是不行的,要是愿意站着听,那么也得提前进场,否则可能连门也进不了。
复旦里,最可爱的还有那些拥有自由灵魂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中“怪才”不少,我喜欢的“哲学王子”王德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平时他尤爱引用“复旦的灵魂是自由而无用的”这句话,所以上课时他便“自由”地抽烟。教务处曾经给他提过意见:“课上就不要抽了。”但是“不抽没状态”,学生们坐不住了,为了求知、为了哲学,大家从心里愿意接受王老师的“自由”。
2011年的毕业生典礼上,复旦校长杨玉良郑重地向一位女学生道歉,这位女生因校方原因没能拍毕业照。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复旦的平等,它的兼容并包,也是它的自由精神。它会用温柔甚至宠溺的眼神看着每个学子,不会用整齐划一的词汇去定义或束缚任何人。复旦校园里有句非常流行的话,“北大清华确实很好,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复旦。”当你走进这片校园,你是自由的;当你走出这片校园,你会为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感到骄傲和幸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