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范文精选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篇1

叶圣陶也是作家中的善书者。

同许多长于书法的现代作家一样,叶圣陶常说自己不懂书法。这当然是谦虚,却不仅仅是谦虚,潜台词大概是:一,自己并没有专攻书法,不必去争这个书法家的名头;二,个人写个人的字,好坏得别人说,不应当自居行家;三,给别人写字是推脱不过,本无意炫耀。

叶圣陶生于1894年。“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新文学作家大多生于这一时期。郁达夫、茅盾生于1896年,徐志摩、王统照生于1897年,许地山生于1893年,林语堂生于1895年。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少年时期进入新式学堂,二十岁出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鼓舞,而立之年已经在文学界有所建树。

这一代作家都习惯于用毛笔写稿,他们的文稿和书信都很有收藏价值。因为文名很盛,也常有人索求墨宝,因此他们留下的大字也不少。他们的书法是在日积月累的书写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他们的性格与情趣的结合点很多。

苏东坡有诗句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虽语近诙谐,却颇能点出书法真义,不学的意思是不亦步亦趋地学别人,学书贵在理解书法精神。传统书法观是以文达意,以书传文,离开了思想和情趣,离开了文意,书法就立不起来了。这一代作家是这种书法观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书写上也下功夫,但更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书法自矜,是真正的晓书者。

1913年的《圣陶日记》是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叶氏手迹。结体瘦长、略向***,有北碑的味道,与同时期李叔同的书法有些接近。在日记的扉页上,叶圣陶特意注明:“此册摹仿李叔同当时之字,太平报文艺版多载李之字画。”当时叶圣陶刚刚中学毕业,担任小学教员,教学之余常与朋友切磋书法篆刻。日记中,记录了叶圣陶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与友人的诸多事项。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他日记中与朋友互赠书法作品、共赏书家墨迹的记录也不少。随着改革开放,文化思想领域日益活跃,晚年叶圣陶的书法交往逐渐增多,他为姚雪垠、陈从周、吕叔湘、吕剑等老友新朋写字的事,均有记录。叶圣陶晚年书名很盛,流传很广的《中学生字帖》就是由他题名的。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叶圣陶景仰的人,叶曾撰文赞誉弘一的风范,还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对弘一的书法做了独到的评点:

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实在是内行之见。叶圣陶很自觉地把字与人格对应起来,推崇“蕴藉”、“君子之风”,可见他在书法上的追求了。

叶圣陶的楷书有很深的功力,他从小受到比较严格的书法训练,并一直临池不倦。他在1947年书写的《夏丐尊先生墓志》、1957年书写的《亡妻胡墨林墓志》两通碑,可称为其楷书代表作。他的楷书风格接近于初唐,没有欧阳询那种刚健,倒有虞世南的平和。工整有余,险劲不足,大概与他“蕴藉”的追求有关。墓志铭的书写历来讲究恭恭敬敬、一笔不苟,没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底是不能胜任的。

小篆是叶圣陶很喜欢的书体,他留下了不少小篆作品。现存最早的,是1929年为好友贺昌群所书对联“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篆法准确、运笔流畅。小篆是秦统一后的规范字体,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大量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字形修长,讲究布白停匀、线条圆转光润,《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指的就是小篆。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都以之名世。到了清代,有邓石如、王福庵等人丰富了小篆的表现力。不过,小篆的结构过于整饬,笔画变化少,艺术表现的空间不大,清以来的书家大都在先秦的文字源流(即所谓的大篆)中探索。叶圣陶喜欢篆书,应该与他早年一度痴迷篆刻有关系,但他独喜小篆,心平气和地写这种整整齐齐让人激动不起来的字,既不高古也不飞扬,追求书法的静态美和理性美,则明显体现了他严谨的做派和简明的艺术风格。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片记人的佳作,通过几件小事,突出了叶先生的宽厚与认真。宽厚是对人,做事则极为认真。叶圣陶长期从事教师和编辑的工作,对语言文字问题非常重视,他崇尚语言的简明。他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当然,如果在语文教育这一层面,“简明”主张很有必要。但从文学层面看,简明只是语言美的一种。同时读叶圣陶和沈从文的文章,就会觉得沈从文语言有时要饶舌晦涩得多,但文章的色彩却异常丰富。修辞上的洁净感有时会造成过度守法的拘谨,对于创作也会产生负作用。

叶圣陶的文学语言,的确给人一种干净准确的感觉。他1932年的一个短篇小说《席间》写上海几个教授的无聊生活,开篇有这么一段场景描写:

电风扇嗡嗡嗡,好像在梦里。一个苍蝇敏捷地停在玻璃杯口,想尝尝柠檬汽水什么味道;但是,不等那几个给卷烟熏黄了的指头拂过,它又飞到窗沿上观赏大上海的夜景去了。

几十个字,把上海夏夜,一个颇为洋气的会客场景勾画出来,又透露出人物的一些特点,简洁明了。从苍蝇角度去写,也颇为别致。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年的小说代表作,刻画了一个平庸正派的小学校长在战争威胁下,如护雏的母鸡一般辛勤而笨拙的身影。小说第一部分,写潘先生携妻带子挤火车到上海避难的艰难,极为生动。从艺术角度看,叶圣陶小说长于人物言行描写,他的描写近于白描,不赋彩,渲染也不多,但线条之准确,足见功力。他的这种冷静平实的风格,在新文学发展初期,显得很成熟,受到茅盾的高度肯定。沈从文1931年《论中国创作小说》也赞扬道:

在第一期创作上,以最诚实的态度,有所写作,且十年来尤能维持那种沉默努力的精神,始终不变的,还是叶绍钧(圣陶)。写他所见到的一面,写他所感到的一面,永远以一个中等阶级的身份与气度创作他的故事。在文学方面,则明白动人,在组织方面,则毫不夸张。虽处处不忘却自己,却仍然使自己缩小到一角上,一面以平静的风格,写出所能写到的人物事情。

文学风格中的平静明白转化在书法中,成了叶圣陶的小篆。小篆比楷书更能代表他的文化形象。如同郭沫若的行草、沈从文的章草、老舍的隶书,作家们总有自己亲近的书体,不同书体也随着文学的世界拓宽了领域,丰富了内涵。书写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而变得极其复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篇2

提要: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建设的贡献有口皆碑,张中行先生对此感触颇深。西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棵银杏树》就是叶老的作品。但由于教材编写者的疏漏,致使该文作为教材出现了了几处明显的逻辑、技术或语用错误。

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 课程资源 三棵银杏树 教材建设

《大学语文》有张中行追忆叶圣陶的文章,题目虽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但行公写叶老的事很多,所见所闻所感皆有,绝非“二三事”所能函盖的。说到叶圣陶先生为人和为文的态度,特别是对语文建设方面的贡献,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我看未必尽然,不大信服的理由是源于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就是叶老写的《三棵银杏树》,开头第一段的用语和标点就有漏洞,逻辑很不“妥帖”: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该段在无论在用语还是标点符号上都可圈可点。第一句话“屋后有一片空地”,“前边和右边”、“左边”的参照是“屋”还是“空地”?按照文本不能明了。“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那里”究竟是哪里呢?这里涉及的地点有三处:(屋后)空地、(前边和右边)河边、(左边)墙根,按逻辑惯例前溯,无法准确判断;按语用近指原则,当为院子左边的墙跟儿;但从后边的补充说明来看又不尽然,原来这三棵树“站在”屋后空地上(所配的插***也是)。语言的逻辑层次无可挑剔,但标点符号的不当使用则造成了语法错误(指代不清)。如果把“空地”后边的逗号改作冒号或将“那里”后边的句号改为冒号,“河里”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当更妥当。当然,根据文中的意思,标点符号还有其它值得商榷的用法,在此就不再赘言。

课文第三段牵涉到叶老倡导的课本用字的规范问题: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

文中树木的“枝干”全部写作“支干”,大致不差,,因为是相对于“主干”而言的。值得商榷的是“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这句话中的“几支”就值得考究了,似乎写作“枝”更好些。在先生所处的时代,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步伊始,原本无可非议。关键是作为现行的教材,用字应当力求规范,后边编选的两篇课文就写作“树枝”或“枝叶”。同一册课本表示“树枝”意义的“枝”字却出现了两种写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粗枝大叶的毛病。类似的错误在其他教材里还有不少,比如“姐夫”、“舅父”的写法了无争议,而“姑父”和“姨父”就有写作“姑夫”、“姨夫”的;行公上文中的“妥帖”也有写作“妥贴”的;“遮荫”也写作“遮阴”(见本册教材)的;“函盖”也有写作“涵盖”的;“其他”(物事)有的写作“其它”;“柴禾”也有写作“柴火”(见本套教材)的......似这等“叫作”和“叫做”式的问题,以行公的见解,显然“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老也曾经明确指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在语言文字标准化甚至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相约(偏偏还可以写作“以法相约”)的情况下,作为文化通识的教材,实在应当作出排他的规范用法。

另外,叶老在这段中还写到:“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童心童趣盎然,但似乎太过夸张了!说句实在话,银杏树作为经济林木和园林绿化树种,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和栽培,河南南阳也有很多、很大的银杏树。我的院子里也有几棵,从冬到春,自春历夏,我曾缘此刻意观察,但一直没有见过那么大的芽头!可能在叶老的童年老家(若实指则为江苏苏州),银杏树的芽头真的有“牛的***”那般大吧?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套语文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本的体例看,“选作教材时有改动”的都已注明,但这一课只注明了“作者叶圣陶”,看来这错误的责任大概要由叶老担承了。出于对叶老的敬重和对时下的疑虑,我还是仔细检索了叶老的原文,发现改动的地方有七八处之多,多数是有道理可讲的,然第一处错误实由教材的编写者自以为是的改动造成的,因为叶老的原文是: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叶圣陶先生重视简洁,行公在文章中引用叶老的原话:“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里,编者删去了“十丈见方”四字,话语主体变得模棱两可,由于陈述的主体模糊不清了,造成了指代不清的逻辑语病。四字的有无干系甚大,高下得失昭然若揭,谁“行”谁“不行”不言而喻――不由得暗暗佩服叶老“写话”的炉火纯青和编者弄文的粗疏浅陋了!

教材是国民精神和文化通识的重要标尺,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载体,它是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最据权威和经典意义的国民读本。《三棵银杏树》的乡情记忆、童心诗意以及写话造诣令人感佩,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本身无可非议,但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经典价值、示范作用和导向功能不容等闲视之,因此编写教材更应当慎之又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篇3

[摘要]文章重点回顾叶圣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编辑出版活动。指出叶老的编辑出版活动是新文化新文艺创作的自然延续和再创造。探讨叶老的文化理想,以及在推动新思潮,催生新作品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叶圣陶 编辑力 革新者 推动者 开创者

[中***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年底,我去参加一个颁奖礼,给我颁奖的正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老师。中华书局此前推出了《怎样写作》《语文随笔》等书,作者都是叶圣陶先生。会后,和小沫老师谈起叶圣陶先生,我说,叶老一生的创新精神和惊人的编辑力令我钦佩,他创办过多种报刊,编辑过数十种刊物,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童话……小沫老师和蔼地对我说,优秀的编辑是出版社重要的资源……爷爷很珍视他做编辑的岁月,他曾经说过,“我的职业,第一是编辑”[1]。我作为获奖的编辑,听到小沫老师这番话,心里很感动。此后,我跟小沫老师通信,并重新整理出版了“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中的《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

一、锐敏的革新者

轻轻翻阅手中暗黄色的《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指导举隅》工作底本,我思想的野马早已飞奔到了20世纪上半叶。在做编辑之前,叶圣陶先生做过十余年的教师,深知旧式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因此,他的编辑活动与国文课程改革等紧密相连。叶圣陶23岁时在小学推行教育改革:自编各种教材、创办农场、利群书店等;27岁时,与旧派教师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并辞去教职;直到29岁开始当编辑,他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才干,推出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有思想、有创见的出版物。因此,从叶老编写的语文学习指导书籍和课本中,我们看到的是鲜活、锐敏的革新思想。

1923年春天,叶圣陶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印书馆期间,叶圣陶一方面关心时事,以实际行动声援进步力量的抗争;另一方面与郑振铎、王伯祥、俞平伯、顾颉刚等集资出版进步书籍,并参与了“新学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拟订工作,与顾颉刚合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

做编辑的第一年,叶圣陶就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等新文艺作品。鲁迅先生称赞这部作品,“给中国的儿童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2]。

叶老是教育家、文学家型的编辑。教育新思想、新文学创作与编辑生涯融会贯通,形成了有别于旧派的,清新独特、异彩纷呈的编辑气象。他的编辑活动旨在推动社会的变革,是新文艺、新文化创作的自然延续和再创造。

二、新思潮的推动者

叶圣陶从10岁起深受革新运动影响,推动社会变革一直是叶老的理想。1927年,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组建“上海著作人公会”,叶老起草了《上海著作人公会缘起》和《取缔不良刊物之提议》。在白色恐怖时期,叶老号召作家们“提起你的笔,来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

叶老的编辑实践与他的理想是相契合的。在与旧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叶老的编辑出版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编辑《小说月报》期间,他不仅帮助茅盾、丁玲等人出版了处女作,还在经济上照顾生活拮据的进步作家。叶老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饱含新思想的作者提供支持,推动着新思潮的发展。很多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把《幻灭》的前半部书稿交给了圣陶后,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说,写得好……今天就发稿。……他又说,这笔名矛盾。一看就是假名,如果***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矛上加个草头,茅姓甚多,不会引起注意。这样,就用了“茅盾”这个笔名。[3]

叶老以文学家细腻老练的笔触为茅盾的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写了推荐语,今天读来依然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的浪潮打动古老中国的每一颗心……由于作家的努力,我们可以无愧地说,我们有了写大时代的文艺了。[4]

巴金在回忆文章中说道:

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5]

三、开创国语教育新时代

叶圣陶先生于1931年进入开明书店当编辑。在实践中,叶老是把编辑工作当做教育工作来做的,在国语教育改革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一生编过二十余种语文课本。他不断进行革新,直到去世前还为没能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体系而感到遗憾。叶老的编辑出版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叶老主编的杂志《中学生》和《新少年》以在校的中小学生、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这些杂志的一个特点是注意语文研究,文字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基本功、写作注意事项、书信和礼仪以及文章修改等。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获得辨别文章好坏的眼力,而且可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今天看来,叶老的杂志专栏文字,对指导编辑工作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1933年,《中学生》杂志开始连载夏丏尊、叶圣陶合写的《文心》。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知识介绍给读者。国外学者赞誉这本书“在国语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将来有人写近代中国出版史,请不要忘记提它一笔”[6]。

叶老教给孩子们修改文章的方法,也是很好的编辑示范:

父亲历来主张:文章要可以上口念。我不知道听他说过多少次:“就是嘴不出声,心里也要念。念它几遍,就知道行还是不行了。”给我们改文章,就拿来念,经父亲一念,不通顺的句子果然就听出来了,语病一个也逃不掉。[7]

叶老从事编辑出版工作长达六十余年,到底有多少种刊物、***书、课本经过他的手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实在难以统计。上述只是叶老编辑出版工作的一部分,只能算作观凤一羽,难免挂一漏万,贻笑方家。

叶老是编辑永远的楷模,但他惜墨如金,撰写的有关编辑出版的文章不多。他的审稿意见等大多批在稿件上,也不容易找到。你或许能从他编辑的书的前言或序中发现他参与编辑活动的蛛丝马迹,但也只是点到即止,他从不夸耀自己的编辑之功。

从字迹模糊的书页中,依稀能看到叶老的革新思想。透过被树影遮蔽的斑驳历史,会发现那个倡导新文艺的坚毅斗士。从叶老散落在文集等作品中踏实、诚恳、质朴的只言片语中,可窥见一个编辑出版大家的风范。

谨以此文向编辑出版大家叶圣陶先生致敬!

注释:

[1] 陈辽.叶圣陶传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94-95.

[2] 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8.

[3]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4] 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第20卷2月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 巴金.十月:致《十月》.北京出版社,1981(6).

[6] 徐登明.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53.

[7]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未必佳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03.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范文精选

学习

青春谁最狂范文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谁最狂范文精选,内容包括青春谁最狂小说阅读答案大全,青春谁最狂读后感作文。青春谁最狂篇1我心中的那个字雨打梨花深闭门,延了青春,误了青春;风卷枯叶淡伤神,少年轻狂,年少轻狂。题记初识狂字,是读金庸先生的着作《神雕侠侣

学习

12个你不可不知的性秘密

阅读(37)

1.女性喜欢被吻脖颈。《接吻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威廉·卡恩表示,女人最希望被亲吻的部位是脖子,而非嘴唇。96%的女性希望被吻脖子,只有10%的男性有此感觉。

学习

于廉与女儿于丹的那些事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于廉与女儿于丹的那些事儿,内容包括于廉于丹,于廉于蕾于丹。于廉离开万里秘书这个岗位时,是有若干个更实惠的“官职”可以选择的,但他偏偏选择了这个在当时被视为“既清水又非衙门”的中华书局。理由非它,正是他对国学和女儿的

学习

打屁股作文1100字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打屁股作文1100字,内容包括挨鞭打作文4000字,犯错挨家法作文10000字。今天真倒霉,“偷钱不成还挨打”!今天,我看中了一个笔记本,非常精致,漂亮极了,封面上的小女孩还对我笑呢。可是,钱就是个问题,这本子要6.8元。如果问妈妈要,妈妈

学习

外公是棵樱桃树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外公是棵樱桃树,内容包括外公是棵樱桃树全文阅读,外公是棵樱桃树全文免费阅读。内容简介

学习

风骚岳母范文精选

阅读(33)

1992年,他从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在河南舞阳钢铁厂工作十年后,许家印放弃了处级干部职位来到深圳求职。他穿梭于深圳各人才市场,但半个月后,这个在舞钢以善于管理著称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干部,却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接收。

学习

优先数及优先数系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优先数及优先数系的意义和作用,内容包括优先数系的理解,优先数标准化的意义。【关键词】标准化;优先数;优先数系

学习

精讲精练 精心讲评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精讲精练 精心讲评,内容包括精讲精练一千题,精选精练精讲精评。讲、练、评是初三历史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初三历史复习时间少,复习的内容多,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那就必须要做到精要的讲

学习

主题征文范文精选

阅读(118)

本文为您介绍主题征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主题征文写法,三项文化主题征文范文。主题征文篇1一、征文主题

学习

浅析螺旋模型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螺旋模型,内容包括螺旋增长模型,螺旋数字模型。为了获取高质量的软件,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步骤就是软件过程。通常人们用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来描述软件过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软件生命周期划

学习

“序属三秋”中的“属”怎么讲解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序属三秋”中的“属”怎么讲解,内容包括序属三秋中的属怎么读,序属三秋的属是什么意思。摘要:“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的“属”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读成了“shǔ”解释为“属于”。“属”的第二个读音为“zhǔ”,《辞源》中有

学习

排查工作报告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排查工作报告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排查总结范文模板大全,排查工作的汇报怎么写。排查工作报告篇1按照按照保监局30号《安徽保监局关于开展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及26号《关于开展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我中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