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桃花、桃果,龙泉驿是蜀中的翘楚。
其实,在蓬溪县任隆镇一个静僻的山村,经营了30年的桃生意可谓做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
三月赏花,满山满谷的桃花灿若朝霞,醉了游人;六月品果,清甜爽脆的桃子乐了客商、富了果农。
凭借***支部的信念和村民的坚守,如今,八角村已成为万亩仙桃科技示范园的核心区,并不断向周边乡镇辐射扩散,写出了一篇“新桃花源记”。
初夏时节,桃树上已经结出鸽子蛋大小的果实,清甜的果香在林间飘散。刘夕华手脚麻利地将顶端的果实摘下,为了结出口感好、果实大的桃子,疏果是初夏桃树管理的必需环节。
一个上午,刘夕华就完成了自家3亩多桃树的疏果,“疏了果,桃子长得大,一斤能卖两三元。光靠桃子,我们家人均收入就有两万元!”
凭借桃子,八角村每家每户都实现了人均收入过万元。如今,桃子留住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建起了美观现代的新居,打造出辐射带动全县的“新桃源”。
一唱三叹的种桃史
1983年春天,八角村“两委”动员村民栽种桃树。其时,刚刚包产到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3年挂果、5年见效的桃子对农民来说,过程太漫长了。村主任杨金平从外地高价购回树苗,发给村民栽种,碍不过情面的村民便在田边地角象征性地栽种了一圈。
此时,***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五组组长苏朝凤带头栽种了5亩,经过嫁接改良,3年后挂果,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活生生的例子让村民振奋,八角村的桃树从不到100亩发展到700多亩。那段时间,村民将桃子卖给市里的罐头厂,完全不愁销路。
然而好景不长,1992年,罐头厂改制转型后不再收购黄桃,从来都是订单销售的八角村一下子与市场脱了节。偶尔有货车来村里收桃,村民蜂拥而上,竞相压价,一担100多斤的桃子只卖得到四五元钱。灰心丧气的村民们流着泪砍掉桃树。
已经担任村支书的杨金平倡导***员干部带头保留桃树,在全村掀起了一场护树运动。同时,他组织***员、种植大户和技术员考察新品种。
1995年夏天,杨金平和技术员到龙泉驿考察,质优价高的皮球桃让他们动了心,他们偷偷在结出大桃子的树上做了记号。第二年再赴龙泉驿时,杨金平买下了从做了记号的桃树上剪下的废条,带回村里嫁接。
经过多次改良嫁接,八角村最终培育出了口感独特的皮球桃。到2006年,已经发展了1000多亩桃树,规模效益初现。此时,八角村的桃产业已经跨村出镇,向全县辐射。
县长卖桃 叫响仙桃品牌
2009年7月的一天,重庆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来了一批特殊的“商贩”,时任蓬溪县长的林建国挽衣撸袖,热情向顾客推销蓬溪仙桃。听说是县长亲自卖桃,引得顾客竞相购买,不一会儿就卖了好几百斤,蓬溪仙桃的名号开始被公众所熟知。
2009年可谓是八角村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管理粗放,八角村的桃子只见规模,少见效益。
修公路,成立蓬溪县仙桃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蓬溪仙桃品牌,回引优秀人才发展产业……2009年前后,县、镇两级***和***府对仙桃产业的扶持成为八角村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在八角村村***支部和县、镇两级***的推动下,仙桃合作社成立了***支部,支部首先在增产上做起“文章”,加强了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使坐果率和单果重明显提升。去年,仙桃亩产普遍达到了6000多斤,亩产值过万元。
回归乡土的模式
尽管在桃子卖难时,村民刘夕华也曾外出打工,但终究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么多年,桃子让村民的腰包鼓了,成家盖房供大学生靠的都是桃子。”八角村家家户户都栽种桃树,多的七八亩,少的两三亩。
和刘夕华一样,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曾无心耕种土地而选择外出务工。但随着环境的改善和效益的提升,外出的务工村民陆续回归农村。去年,有近300名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了回村。
紧邻八角村的五郎村是最先被辐射带动的。2009年,八角村的仙桃做得风生水起时,“有村民说,八角村有人卖桃子,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哦!”五郎村村支书徐以成笑着说。过去,五郎村有600多人在外务工,今年桃子面积扩大到1000亩后,有200多人选择回村创业。“能在自家地里就有好收成,谁还愿意到外地打工?”徐以成说。
环境改善了,腰包鼓起了,八角村村民开始陆续建新房,仅第一批新村聚居点就建了35户别墅式农民新居。“建新村是我们多年的愿望,是盼了几代人才盼来的。”70多岁的杨序安说,“看着新房建起来,感觉像做梦一样。”
春来赏花,夏至品果,已经成为八角村桃产业的固定模式。连续举办了3届的桃花节,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如今,八角村有星级农家乐两家,正在申办的还有6家。“搞农家乐人手不够可不行哦,我的儿子、媳妇都回来了。”杨序安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