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仲夏夜之梦》是从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本文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展开分析,主要从曲式、旋律、和声、调性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门德尔松;序曲;主题;主调
门德尔松(Mendelssoh-Barthody,Felix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的一个富裕有教养的家庭中。门德尔松自幼受过较好的专业音乐教育,9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15岁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7岁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舒曼认为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最有修养的艺术家。”门德尔松1843 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最著名;有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及《芬格尔的洞窟》为最著名;还有《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大提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词歌”这种钢琴曲体裁。门德尔松于1847 年11 月4 日逝世,年仅38岁。
序曲《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作于1826年,原是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门德尔松是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是一首为音乐会演出而作的序曲,(序曲,源自法语ouverture,是指在歌剧、清唱剧或话剧开始演奏的器乐曲。1)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作为音乐会序曲的新体裁,门德尔松是创立者之一。这首序曲中梦幻的气氛、美妙的形象和音乐发展的线索与喜剧的人物、故事情节有一定的联系。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1827年,门德尔松将其改编成管弦乐曲。
序曲《仲夏夜之梦》,整体结构:奏鸣曲式,主调:E大调,速度:快板,拍子:4/4。
呈示部:共250小节(1~250),一共包括引子、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5个部分。
乐曲的引子:共7小节(1~7),由木管乐器奏出四个缓慢、安详的和弦,在长时间的延长音中逐渐消失(见谱例一)。使乐曲一开始便笼罩着一层梦幻仙境的神秘色彩,在安静的夏夜月光透过森林,隐约出现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比较神秘、虚幻。调性是主调E大调,在第6小节转到e小调,在e小调主和弦完全终止结束。
谱例一:
主部主题:共54小节(8~61),主部在小提琴高用断奏出轻快灵巧的急速旋转音型上开始的(见谱例二),但有时却被突然出现的引子中的和弦长音所打断,带有戏谑性,造成幻觉般的活泼气氛,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森林中的仙王和仙王后率领一群小精灵在快乐的轮舞中无忧无虑地欢跳着。主部主题是小精灵主题,经常在乐曲中出现。在e小调上开始,经过了多次的离调和转调,最后在第61小节以e小调属和弦,半终止结束。
谱例二:
呈示部主部主题过后,出现了连接部:共77小节(62~138),具有进行曲庄严、豪迈有力的曲调,以突然的E 强奏出现。在第92小节有一次转调到b小调,在第97小节转到升d小调,在第106小节转到升g小调,在112小节转到B大调,在第114小节转回了主调E大调。最后在主调属和弦半终止结束。这是一个揭示仙王和仙王后的主题,他们的出现将狂欢的情绪推向高潮,音乐庄严而明快。这个连接部的音乐与引子和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一出现,音乐的气氛豁然开朗。乐曲更加活泼欢快,把尽情欢舞的热烈情绪推向高潮。在第120小节,音乐突然弱下来,在两支长笛二度同音反复的背景下,两支单簧管的波音音型与第一小提琴下行跳进的旋律交替出现,感情温柔平静,很自然地过渡到副部。
副部主题:共56小节(139~194),是柔美的爱情主题,小提琴奏出朴素的抒情曲调,优美亲切,音乐平稳下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插入木管、铜管的跳跃音型,更突出了乐曲戏谑的风趣。乐曲的副部主题是在主部主题的属音调性上开始的,这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的特点,副部主题没有转调,最后在B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接着进入呈示部的结束部。
结束部:共56小节(195~250),在主调上开始,在沉着有力的和弦之后,出现了欢快舞蹈性的新主题:乐曲全奏,活泼跳跃的旋律在进行中忽然出现了有力的切分和弦,更增加了乐曲的趣味。乐曲有2次转调,第一次在第209小节转到了B大调,第二次是在第214小节转到了升F大调,在218小节又转回B大调,最后结束在强有力的主和弦上。
展开部:共144小节(250~393),音乐素材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灵巧、轻盈的经过句时而在弦乐高音区跳跃,时而又在低音区急奏,管乐的短促和弦不时出现作为陪衬,增加奇幻的气氛,精灵的主题在不同调上发展,共出现了10多次转调,不停的变换调性,在各个调性和音区驰骋跳跃,描绘了精灵们在广阔的大森林中欢舞、嬉戏。由于加强了木管乐器的运用,使这部分的音乐略带阴森恐怖气氛,描写的是一个虚幻神奇的境界。在第358小节,突然在小提琴的中低音区出现了爱情主题片断,升c小调,情绪忧郁、哀伤、叹息的意味,反映了在精灵作弄下,爱情波折层出不穷,恋人们陷于痛苦之中,乐曲在渐慢渐弱中结束
再现部:共293小节(394~686),包括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部4个部分。
引子:共10小节(394~403),主部仍是以4个和弦开始。E大调,有一次转调到e小调,在e小调的三级和弦结束,进入再现部的主部主题。
主部:共55小节(404~458),主部略有变化和缩减,在e小调上再现了主部第一主题。在第420小节转到b小调,在第422小节转到A大调,第423小节转到G大调,又经过e小调和C大调交替转调后,又在第450小节转回了主调E大调,最后在主调主和弦上结束。
连接部被省略,从主部直接进入副部爱情主题:共46小节(459~514),E大调开始,经过几次转调最后在主调主和弦上结束。
爱情主题出现在主调E大调上,给人以美满和谐之感,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再现部的爱情主题一扫“破碎”的忧郁情绪,重又回到优美圆满之中。
结束部:共105小节(515~619),是舞蹈性主题,比呈示部的结束部扩大了,在主调上开始,经过几次转调之后,又回到了主调上,最后在主调主和弦上结束。
音乐进入尾声:共67小节(620~686),爱情主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副部主题再现时,音乐达到了喜剧。然而到此并未结束,接踵而来的是轻盈灵巧的主部主题又一次出现,并把庄严明快的副部主题在木管乐器的和声背景上,由小提琴用连音在高音区奏出,显得十分安详柔和。随后,引子的四个和弦再次响起,把人们带入虚幻莫测的意境,美好的梦幻渐渐消逝了,音乐结束在寂静神秘的气氛中,全曲首尾呼应,给人以完美统一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西洋百首名典详解》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12月第一版。
2.《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9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注释
1.《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9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门德尔松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