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言行,同样也影响着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展。金基德导演的作品中,几乎都带有某种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他的电影,可以说一直在表达自己的潜意识渴望,因其独特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影片风格,成就了他鲜明的“作者电影”特征。
[关键词] 《悲梦》 金基德 精神分析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9
一、金基德的《悲梦》剧情简介
影片《悲梦》是2008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基本剧情是:男子“镇”(小田切让饰)梦见自己开车参与了一起交通事故并逃离现场,醒来后发现现实中果真有和梦里一模一样情节,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不知所踪。更离奇的是,事故现场的录影带里出现的肇事者竟然是另一个名叫“兰”(李娜英饰)的女人,而她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警察在事发后不久逮捕她时,她正在家中睡觉。之后,镇知道她患有严重的梦游症,发作的时候俨然***出另一个人格,做过了什么事情在醒后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镇遂发觉实际幕后元凶是自己!因为他的梦能掌控兰的行动,每当镇做梦时,兰就会在梦游中去执行镇所做的梦的内容,据兰的医生所说,他们两个是“黑白同色”,即为一体。此后,镇的梦里经常出现的是他与他仍然渴望的前女友的激情行为,而兰因此会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和自己厌恶的前男友发生同样的事,两人为了避免梦中会发生更可怕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不睡觉,不做梦,或者不同时睡觉。但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镇做了一个杀死前女友现任男友的梦,巧的是,此男子正好是兰的前男友,于是,兰把他杀了。在兰被关押后,镇充满自责地用自虐甚至自残的方式逼迫自己不睡觉,避免再做梦,影片最后,两人在绝望中分别自杀,死后,兰化作蝴蝶飞到镇的身旁,两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从剧情上可以明显看出,此片有着金基德导演一贯拥有的大胆、超现实的隐喻、象征和隐隐散发着的宗教玄秘主义气息,而本片最大的主题因素就是梦。影片对梦这一弗洛伊德的重要研究对象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利用,并且,在对本片进行情节细化的分析和角色心理意识层次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其丰富而强烈的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运用。
二、《悲梦》对“无意识”理论的运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很好地分析《悲梦》的男主角镇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影片中所设置的他梦中的内容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完整体现,梦里他和现实中已分手的女友在一起重拾旧梦,他把现实中对她的欲望在梦中得以实现,梦中他发挥无意识的本能,把白天的压抑和幻想都在梦里进行释放,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冲动的潜意识不断得以爆发,一种原始的性本能在梦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实现,他可以和爱人在一起,可以把情敌杀死,尽管这些内容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等相违背的,但是一个人做梦这种行为本身是不造成任何其他伤害的。但是,本片所设置的兰这个角色,因为会在现实生活中做镇所梦到的事情,从而造成现实伤害,以至于这种道德的违背感和对兰的负疚感迫使镇一旦从梦中苏醒,便在前意识的心理作用下,立刻回忆梦中的无意识行为发生了什么,其内容会对兰造成怎样的影响和伤害,这种前意识回忆活动对镇起到了自身行为的审视、监督和检查作用。在这之后,他的意识便占主导地位,他马上知道了他无意识的梦对兰所造成的伤害,并在理性思维下,对自身行为进行压迫,控制,不令无意识的伤害再发生。可以说,在镇的身上,这种无意识和意识的对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梦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他又用理性意识极力压迫自己的原始本能,不让自己再做无意识的梦。影片将兰和镇描述为“黑白同色”,可以理解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兰和镇不能同时睡觉,二者是对立的关系,正如无意识和意识的对立;另一方面,兰和镇又是统一体,二者互为因果,只要他们相爱,便可改变镇做梦的内容,驱除其伤害性,从而达到和谐统一。镇的梦对兰有支配作用,正好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无意识对意识的支配和主导作用。
三、《悲梦》对“人格结构论”的运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悲梦》中的角色设置。首先,男主角镇在自己的梦中无法克制住对前女友的性冲动,进而发生,这就是一种“本我”意识的体现,他的这种性冲动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其次,回到梦醒后的现实当中,镇每每在梦醒后,就惊慌不已,因为在“自我”的意识下,他知道,他梦里的一切,会演变到兰的身体去执行,他梦里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被允许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并且是完全违背兰的本来意志的。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这种理性意识让镇充分认识到自己睡着后做梦的行为是错误的,为了避免与现实不相容的事件继续发生,镇和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方法避免做梦,不能睡觉,或者是两人绝对不能同时睡觉。最后,在人的“超我”精神意识控制下,人格中“超我”的道德部分强烈地驱使他们改变,于是,在影片中,他们不停地采取各种解决措施,先是约定互相错开时间睡觉,一方睡觉时,另一方一定要极力保持清醒,不惜用利器戳自己以保持清醒;之后,两人开始在同一房间看管对方,一定要错开时间睡觉,并用水泼湿被子、绑住手脚等等方式以保持清醒;再后来,他们从不肯按照医生的话相爱交往在一起,到最后,为了彼此的不伤害,而真正心灵相通,彼此相爱,和谐地住在一起安排睡眠时间。影片中这些行为的发生,都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的观点解释。
四、《悲梦》对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的运用
《悲梦》中的镇刚刚与前女友分手,但仍然喜欢着自己的前女友,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在现实中被压迫的欲望便在梦中得到满足,就出现了他所梦到的内容。他来到了前女友和她的现任男友的车旁,看着他们的亲热行为,并试***挽回女友。之后,随着镇对前女友思念的加深,欲望也随之加深,也就是在“里比多”的支配下,他的梦越来越放纵,驱使他不断地幻想,演变到梦见和女友发生,在梦里这种“里比多”得到满足,并在最终演变为对她现任男友的嫉妒,杀害他以满足对女友的占有欲。这种在梦中的本能冲动和原始想法,就是一种“本我”的发泄渠道,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途径。并且,镇本身就是一个篆刻艺术家,他在控制自己对前女友的思念时,或者逼迫自己不睡觉时,就会不停地刻章,刻相关的字眼,这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里比多转移”形式,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本片关于角色对梦的抑制进行了主要描写,重点刻画了这种抑制的艰难性和不可控性,可以看出其强烈的隐喻象征意味。
五、《悲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转换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里必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悲梦》这部影片并不涉及“杀父娶母”的“恋母情结”,但是,影片当中镇梦中杀害自己前女友的现任男友的部分,可以看作是这一情结的转化形式,他对前女友的强烈欲望可以算作是一种“恋母”的转化,当这种欲望被阻梗的时候,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和仇恨心理,于是,在梦中无意识状态下,把情敌杀害。影片有一个段落非常极端地表现了这种情人之间嫉妒仇恨的爆发,该段落把四个男女角色同时设置出现在一片芦苇丛中,在毫无沟通的情况下,四个人互相进行咒骂,怨愤地进行撕扯,并且每两两交换对象,本来相爱的两个人,在这里开始互相伤害,这种伤害根本原因就是潜意识的占有欲引起的,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占有欲引发嫉妒和仇恨,而这四人的关系正是某种的转化形式,两个男人同样为了一个女人进行情杀,这正顺应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本质。
结语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言行,同样也影响着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展。运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文本已经屡见不鲜,在金基德导演的作品中,几乎都带有某种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本文所选择的影片《悲梦》可以算作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范例。金基德导演的电影,可以说一直在表达自己的潜意识渴望,因其独特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影片风格,正是这样,也成就了他鲜明的”作者电影”特征。希望随着金基德导演的继续创作,越来越多的特性被分析,被发现。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韩]朴燕真.80年代以后韩国电影的倾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8(2).
[5]梁开奎:《“黑色”的影像世界―-金基德电影影像美学分析》,《当代电影》,2004 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
肖南,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08级电影学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基德电影《悲梦》的精神分析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