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它揭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加速学生对所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形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定义
课本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定义为:
一般地,如果已知p?圯q,那么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圯q,又有q?圯p,就记作:p?圳q,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依据课本可将概念更加具体化:
(1)若p?圯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圯q,p?坩q,则称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若p?坩q,p?圯q,则称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4)若p?圳q,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
(5)若p?圯q,p?坩q,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其中,p是q的充分条件与q是p的必要条件,这两句话是完全等价的,它是同一逻辑关系“p?圯q”的不同表示。
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我们还可以用通俗的日常语言来定义。
(1)若p成立时,一定推出q成立,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成立时,一定推出q成立,但p不成立时q也可成立,则称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若p成立时,q不一定成立,但p不成立时q一定也不成立,则称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4)若p成立时,q一定成立,且p不成立时q一定也不成立,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
(5)若p成立时,q不一定成立,且p不成立时,q也不一定成立,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二、与四种命题的关系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因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是等价的,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是等价的,所以四种命题与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可简化为原命题与逆命题正确与否的讨论。
(1)若原命题“若p则q”为真,即“p?圯q”,逆命题“若q则p”为假,即“q?圯p”,则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若原命题“若p则q”为假,即“p?圯q”,逆命题“若q则p”为真,即“q?圯p”,则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若原命题、逆命题都为真,即“p?圳q”,则p是q的充要条件;
(4)若原命题、逆命题都为假,即“p?圯q,p?坩q” 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三、与集合的关系
给定两个命题,要判定p是q的什么条件,可以先考虑集合A={x|x满足p},B={x|x满足q},则有:
(1)若A?奂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2)若A?劢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3)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常用的几种方法
(1)定义法
定义法是最常用和最直接的一种方法,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多数是用定义法来判断的。
例p:(x-2)(x-3)=0,q:x-2=0,问p是q的什么条件?
解:x-2=0?圯(x-2)(x-3)=0,即q?圯p;
(x-2)(x-3)=0?圯x-2=0,即p?圯q,
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化简法
有时所给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复杂,这时可将其进行化简,得出一个简洁且有利于判断的等价命题,再判断。>0?圳 x<-1或x>2
p:x<-2,q:x<-1或x>2 ,
p?圯q,而p?坩q,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集合法B={x|
A?劢B,即p?圯q ,p?坩q,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4) 递推法
利用传递性进行判断。
例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r是p必要条件,问p是r的什么条件?
解:p?圯q?圯r,即p?圯r,
且r?圯p,
p?圳r,
p是r的充要条件。
(5)等价命题法
因为原命题?圳逆否命题,逆命题?圳否命题,所以对于条件和结论都是否定式的命题,可以用等价命题法。
例:已知条件p:x+y≠-2,q:x、y不都是-1,问:p是q的什么条件?
分析:由于直接去判断较为困难,考虑原命题?圳逆否命题,逆命题?圳否命题,判断p能否推出q,等价于判断q非q能否推出p非p;判断q能否推出p,等价于判断p非p能否推出q非q。
解:p:x+y≠-2,
q:x≠-1或y≠-2,
p:x+y=-2,
q:x=-1且y=-1。
q?圯p,但p?坩q,
p?圯q,但p?坩q,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