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书本上别处的事例素材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现象叫做知识的迁移。通过知识的迁移,可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所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等等,说的都是知识迁移的方式。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试卷评讲课,对知识进行恰当的迁移,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方法。本文以人教版高二《生活与哲学》的复习为例,谈一谈知识迁移在复习课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意义。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不同单元、课、框、目之间,许多内容具有关联性,用以说明、论证某一哲学道理的事例、***片、方法等,可以同时用于说明、论证其他单元、课、框、目的另一哲学道理。因此,在进行某一知识点复习时,可以将教材内的相关资源迁移过来使用。在复习课上,由于学生对书本知识已有一些整体、初步的知识,因此,既可以把教材前面的内容向后迁移,也可以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向前迁移。通过迁移,对教材资源实现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达到就地取材、一材多用的目的。
一、知识迁移的具体应用
教材第48页用以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事例――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人类的航天飞行仍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迁移到第64页,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教材第87页用以说明“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虚假和歪曲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两幅***片――《“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可以迁移到教材第36页,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教材第86页虚线框中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中去。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对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内容可以迁移到第12页,说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教材第21页的有关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相关链接”内容,只有短短三行字,但必须把教材后面不同地方的多处知识迁移过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具体迁移如下:把教材第36页“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以及第40页“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及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迁移过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把教材第88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迁移过来说明“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把教材第44~46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迁移过来说明“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教材中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几个哲学道理都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这在逻辑学上叫归纳法,在对这几个哲学道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归纳法这一逻辑方法进行迁移,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可以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迁移过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出,二者之间都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二、应用知识迁移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课,本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老调重弹,他们失去了上新课时那样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厌倦情绪,缺乏兴趣和激情。如果教师再囿于教材的内容安排,“就事论事”,不注重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甚至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翻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更是索然寡味,昏昏欲睡。因此,复习课,教师必须上出新意,冲破陈旧老套,避免枯燥单调。知识迁移教学,打破教材单元、课、框、目的界限,将教材别处的资源迁移至所教内容处,把教材的前后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给学生带来一种意外乃至一种惊喜,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从而精神振奋,听起课来当然也就兴趣盎然。例如,当复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哲学道理时,笔者说:“请同学们把教材向前翻到48页,看一下虚线框里的事例,即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但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人类的航天飞行仍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事例除了说明我们已经复习过的哲学道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外,还能否说明其他的哲学道理呢?”同学们的兴致顿时高涨起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治(课标版)指出:***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就是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仅靠做题便可获得,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知识迁移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由于教学内容及迁移材料的不同,每一次的迁移教学可能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总体上这四种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例如,如前所述,将教材第48页有关“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及人类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材料迁移至第八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思考,解读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通过迁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说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再如,对教材中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方法的迁移,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治学科在高考中分值没有语文、数学、外语高(江苏高考***治学科甚至只计等级,不算总分),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偏见,认为***治学科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背背就可对付,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课后不可能在***治学科上花多少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治教师牢牢抓住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是我们***治学科名副其实的主阵地,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学校并不能用上多媒体;另外,多媒体具有限制互动,桎梏学生的想象,难以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等弊端。知识迁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缺陷。通过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创新了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变得厚重,教学过程变得跌宕起伏,克服了内容单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弊病;教材内容的迁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交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深入思考,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书卷在手,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保存,便于学生的咀嚼、回味;对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注重知识迁移 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