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早在建国前20年,忙于复国的犹太人就想到了日后的教育问题。1924年,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在海法成立,1925年,希伯来大学在耶路撒冷成立。目前,以色列已经拥有特拉维特夫大学、巴伊兰大学等7所大学和一批学院,其中的希伯来大学已经进入世界前100所大学排名。全国高校在读生15万人,占同龄人的半数以上。
以色列采取开放式教育,不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学以启发为主,十分重视提问和交流。犹太人素来注重提问和交流式的教育传统。很久以前,犹太教的“拉比”们(指经过正规宗教教育,担任宗教导师的人)读经时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成两组,轮流提问或者作答。教学中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不看其能否按标准答案回答,而是要看提问者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是一种让人增长智慧的学习方法。这个传统一直承袭下来,如今在中小学中,一个班最多只有20几个学生,6个人一组,围桌相向而坐听课。专家们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们讨论问题。
以色列的启发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天堂,他们可以尽情玩耍,发挥自己的天性。孩子们都很愿意去幼儿园,没人把入园看成是可怕的事情。孩子到园的时间没有严格限制,先来的先玩,后来的后玩,没有吃早饭的吃完了再去玩耍。虽然有集体活动,也是自愿参加,老师从不强迫他们做事情。当孩子们画画、做纸花或者玩玩具时,老师在一边出主意、加以鼓励,还不时地加入到集体游戏中。孩子们做完游戏,就自己去洗手,找毛巾擦手,虽然常常把衣服搞湿了,但是锻炼了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以色列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在一些幼儿园里还专门设有宗教班。这些未来的“小拉比”们与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只不过要多上一门诵经课,生活和习俗上也要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教规。
在新移民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府和社区努力消除儿童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使新老移民的子女、来自西欧犹太人和来自中东犹太人的子女能在同一起点上发展。例如,过去在小学中,中东犹太人的子女占65%,而到了大学,只占到3%。于是***门和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扩大中东犹太人大学入学比例,如对他们降低录取分数线,帮助中东犹太人子女提高成绩等。目前在以色列大学中,西欧犹太人大学生占65%,中东犹太人35%,情况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犹太人素有富人资助教育的传统,有钱人必须出资捐助贫困儿童上学,父母不送孩子上学被视为犯罪。以色列建国后,***府做出种种努力,帮助贫困儿童入学。在许多社区中心的阅览室里,专门设有为住房狭小家庭的子女准备的课桌椅,他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读书学习。社区中心的体育设施是收费的,但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免费证。特拉维夫一雅法市正做出努力,把不收费的义务教育从五岁降低到三岁,并开始推行一项计划,免费送给有三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每家一台计算机。
在以色列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讲授课文内容,向学生们传递信息,而今天的教育要求教师做一个导演,在利用书籍、计算机、因特网的学习中帮助、指导学生。在以色列,孩子们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年龄越来越小,幼儿园的娃娃们也迷上了电脑,他们可以在屏幕上绘画、学习。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接触高科技的年龄越早越好,时代在进步,必须从小抓起。
以色列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们认为价值观念、责任感、情感等方面的提高是教育的基础。
以色列全国有120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要求以色列青年在上大学之前,至少要进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三次。在这个国家中,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最有效方式是参加青年组织。全国共有12个不同的青年组织,拥有100万成员。分布在各地的8个办公室都设有专职人员,协调不同青年组织的活动,由***给予经费支持。每个组织一般每周活动两次,内容为帮助新移民的“向导”活动(进入90年代以来,以色列接收了100多万移民,多半来自苏联,其中有两万人是黑皮肤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新移民在新环境里遇到许多困难。对此,以色列开展了一项叫“向导”的有益活动,旨在帮助移民家庭。全国组成了300个“向导”小组,小组成员都与移民家庭建立起固定联系,帮助他们与社会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参观展览、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等等。孩子们都身着灰绿色的统一制服,不分年龄、不分阶层共聚一堂。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年轻人的非智力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