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篇》;生死观;践行
中***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87-02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三贤之首”,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有着“西方孔子”之美誉。苏格拉底的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一、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公元前399年,雅典的公民议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以微弱的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毫不畏惧,平静而淡然地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之死”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显然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为其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惊人的感叹号。
(一)《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生死问题的认知
在西方古代社会,对待死亡人们不仅有一种普遍的畏惧心理,而且还认为死亡是一种“恶”的现象。但这种观念苏格拉底并不认同。正如《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所说“我们极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1]30,他认为其实“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1]30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无论是湮灭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选择一种理性的、乐观的态度,我们应当是从容、淡定而平静的。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们不仅不需要惧怕死亡,还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死亡,更要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而灵魂是超越于肉体而存在的,是可以永存的,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
(二)《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其生死观的践行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在公众场合与人们探讨国家、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这项神圣的事业使得苏格拉底无暇参与***治事务,无暇顾及家庭及自己的私事,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探索哲学、思考德行、反思人生的过程之中。苏格拉底坚信,这是神指派给他的任务,他要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任何原因包括死亡都不能阻挡他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成“牛虻”,在《申辩篇》中,他这样说道:“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1]19苏格拉底认为神把他派到雅典这个城市,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像牛虻一样,不断地对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公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进行唤醒和劝导。苏格拉底劝导人们应该不断反省自己,并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即德性的生活。苏格拉底以其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用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对哲学进行探索、对德行进行思考、对人生进行反思。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即使是死亡,也无法让他放弃职责、改变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要我死一百次。”[1]18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苏格拉底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平静和淡定,使命与尊严让他早已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其生死观的超越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神灵的暗示下终身都在探索哲学,追求美德。他不仅要对自己进行反思,更要不断地劝导他人完善自己,过一种美德的生活。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存在的。人死亡后,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去而独自存在,由于灵魂的自身运动,因而它是永恒不灭的,是不朽的。灵魂的健康比肉体更重要,灵魂的完善比肉体的死亡更重要。一个人活着就是要不断追求灵魂的完善。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摆脱肉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死亡将使灵魂进入到一个更完美和幸福的地方。在申辩将要结束时,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1]32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对死亡后灵魂超越的向往。他坚信人死亡后,灵魂会离开尘世,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因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悲伤、痛苦和恐惧,他以一个实践哲学家的行为真实地诠释了其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死亡,是苏格拉底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将生命视为死亡的准备状态,认为哲学家的一生就是练习死亡。苏格拉底特有的生死观念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也与其“美德即知识”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一)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由繁荣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其青年时代,雅典依然是希腊文化的中心。波希战争后,伯里克利重建雅典,构筑了雅典的黄金时期。鼎盛阶段的雅典,其雕塑学、历史学、医学、哲学等文化成果显著,苏格拉底在浓厚且独特的文化气息中,不断对各种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很快,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忠实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三次随***远征。残酷的战争对每一位战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战士具有顽强的意志,还需要战士能够勇敢杀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场持续二十七年的战争对苏格拉底独特的人生观、生死观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晚年,雅典及其民主制度由盛转衰。出于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年近七旬的苏格拉底提出许多“不合时宜”的***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并试***以此来刺激和警醒雅典这个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的“大牛”。苏格拉底始终不变地在坚守着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职责和使命。因为“在我看来,神把我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1]19。雅典及其民主制的衰落对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哲学理念
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理念是“美”与“善”,他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善。提出:“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2]人应该把接近善、追求善、达到善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学家要想实现善,就应该摒弃肉体的一切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美德包括了人类的一切优秀品质,它作为一种善,不仅是有价值的,还是判断事物好坏的出发点和根据。因此美德是值得追求的,是一种最高的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忙于对美德的探求,主张“美德即知识”。他在探求美德的同时,也尽力在劝导他人实现自我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获取知识。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获得有关“德性”的正确知识,并且凭借这种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美与善是统一的,然而善并不可教,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进行“反思”,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达到“美”和“善”。苏格拉底主张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其自身对“美”和“善”的追求,努力达到“美“与“善”的统一。“哲学就是学习死亡”[3]。正是这种“学习死亡”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着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善的生活、德性的生活。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反思身心、观照灵魂,实现自我与超我的和谐。这是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基本哲学理念。
三、对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反思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是一种理性的、乐观的人生观,体现了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也是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对其理想与信仰的践行。同时,这种人生观、生死观也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其国家和民主制衰落的无奈。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试***唤醒雅典公民的觉悟,他的肉体可以死亡,但他的精神必然超越死亡而永存。作为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对生与死的独特见解、对待死亡的从容与平静、对灵魂完善的期待,对后世的西方文化、哲学及伦理道德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让人们能理性面对死亡,注重生命的意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是对苏格拉底人生观、生死观的基本阐释。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重新审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尤其对当代青年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苏格拉底对于生活的智慧态度、对生死的认知、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对于当代青年人树立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格拉底对哲学的毕生探索、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思考,也是当代青年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一种健康理性的人生观。反思自我,“自知无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在注重物质追求的同时,更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需要。在充满坎坷和诱惑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努力过一种“善”的生活,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柏拉***.柏拉***全集:申辩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4.
[3][法]让・布伦.苏格拉底[M].傅勇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4.
[4]靳凤林.苏格拉底生死观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