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死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根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探讨生死问题,儒家、道家、佛家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而科学的生死观应当是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这种“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珍视生命。生命的旅程短暂而又珍贵,人生经历和感悟更让我们以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待生命。
关键词 生死观 珍惜生命 直面生死
一、生死观——如何看待生和死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死亡。《辞海》对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和死亡分别给出了定义。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死亡则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终了,标志着新陈代谢的停止。”生死概念既有生物学又有社会学的意义,我们所说的生死观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死,它以生物学上的生死概念为基础,但是为生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生死问题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可回避地探讨过生死问题,并留下了相当精辟的见解。
儒家有重死之悲壮,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对于生和死,儒家有一个唯物而安然的态度,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儒家对生死采取了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态度,生不足忧,死不足俱。儒家重视死的意义,为了正义宁愿舍生赴死。孔子很赞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献身精神,孟子也表示过在选择中“舍生取义”人生态度。
道家有轻死之淡定,道家认为人应该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学会做“善摄生者”,但并不畏死,对死亡坦然面对。道家重自然,倡无为,讲养生和贵身,珍重生命是道家哲学的基点。道家强调生的价值,它有自己针对生命和名物之间的轻重判断,即重生轻物,乃至全生而轻天下。其实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有贪生怕死的思想,对于死亡的不可抗拒性,道家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所以道家生死智慧首先就是要人直面生死,从对死亡意义的领悟中消除对死亡恐惧。
佛家有超越生死之洒脱,佛教强调生死轮回,修善才可得福,恶必受报。佛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否定人生,不仅否定死,同时也否定生。因此,佛家认为“生不足恋,死不足惜”,他们认为这是是对生死的超越,以此来获得解脱和自在。儒家有重死之悲壮,道家有轻死之淡定,佛家有超越生死之洒脱,他们的生死观念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和而不同,总的趋向是正义永存、精神不朽、与“生死一如”。这其中不乏关于生死的辩证思想,不乏思想的闪光点,但是各家的生死观其实都是为其理论服务,又各有偏颇,科学的生死观依然要在古代生死观的基础上不断探讨和总结。
二、科学的生死观——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和死,才能使我们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1.“生死两安”的生死观
所谓“生死两安”,就是说在生与死的关系上,二者不是绝对地对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既重视其生命的过程与内容,又要重视其死亡的宿命与价值选择。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我们的生就意味着死,因为每时每刻旧细胞不断死亡而新细胞不断生成,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死时,他也就能够正确地对待生;当一个人真正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时,他的生活与人生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人之为“人”的道路。
2.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人生有限,人的生命极为宝贵,因而人更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对待死亡,不能怕死、畏死,人更不能轻易死去。一息尚存,就当努力奋斗,而死则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马克思主义生死观也认为,个人的生死只有与“类”相联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也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人固有一死,但一息尚存,就当努力,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争取有所奉献、有所创造,生时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3.生命诚可贵,做生活的强者
科学的生死观是极力反对自杀行为的。儒家鼓励人们热爱生活,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和家族中,他对族类承担着各种义务和责任,他不应该以自杀的方式推卸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杀是极其自私的行为。亦坚决反对轻生自杀,认为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应该开朗乐观,在身处逆境时要奋力抗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的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
三、人生感悟——直面生命与死亡,珍惜现在,珍爱生命
从呱呱坠地的一刻开始,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旅程。而在旅程的另一端,便是死亡。我们没有条件选择生,同样也不能逃避死。但是我们可以主宰生和死之间的这段旅程。每个人仅有的一次生命短暂而又珍贵,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并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对于死亡,我们无法避免,所以更应该珍视活着的每一天,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曾经一直对死亡没有概念,但是经历了爷爷奶奶的去世,悲痛的同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死亡真的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才知道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已经去世的爷爷带给我很多对生死的感悟。爷爷是一个在抗日战争中负过伤的战士,那场战役中爷爷的很多战友牺牲,日***的子弹穿过他的脚踝也留下了终生残疾。在敌***依然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另一个战友一步步把爷爷从战场背回营地,可以说捡回一条命。爷爷七十岁被诊断出食道癌,70岁的老人上手术台,他的心态和状态让医生都大为吃惊。手术很成功,但依然只能再维持5年。爷爷最后的日子,不能进任何食物,瘦的也只剩皮包骨头,但他依旧坦然和乐观,直到生命的尽头。从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直面生死,又坦然甚至超然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我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没有理由不认真过好每一天,更没有理由不以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待生命,千万不能等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珍贵。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死观——直面生死,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