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则篇1
一则新闻的“演绎”过程
几乎没人想到,***策的“公开”会引来如此之大的反响,包括它的制定者。
不足300字的消息首发于5月12日的XX一家报纸,题为《严禁“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XX干部婚姻变化要报告》。消息称:XX市***府日前出台的《2005年廉***工作意见》中首次明确规定:干部婚姻变化状况要向组织通报,不能以为这是“私事”、“隐私”、“个人生活小事”就隐瞒不报。
文中还提到,在向组织报告时,还不能打声招呼就作罢,必须是书面报告,对婚姻变化的基本理由、基本情况要说清楚。如果变动是由于干部包养“小蜜”等原因引起的,组织上将视情况予以干预。
消息既出,网上热议,迅速引发了争论。“质疑的评论主要分为两类,”XX市***府新闻发言人徐宁说,“一是认为***府像管小孩子一样管理干部,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二则说这是个‘糊涂’的规定——包养‘小蜜’怎么能向组织报告呢?”
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遭到了***策的起草者之一、XX市纪委办公厅副主任陆敏的否认。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他表示,该报道中增加了作者“自行发挥”的大量内容,曲解了制度制定人的本意。更遗憾的是,一家广播电台的记者及转载它的几十家平面媒体,没有任何人找到XX市纪委核实消息。
陆敏出示了市***府在今年4月的《廉***工作意见》,共10项37条。涉及此规定的,只有第35条中的一句话:“领导干部对个人购房、婚姻变化、自费出国(境)、子女出国(境)上学、直系亲属经营经济实体等重大事项要及时书面报告组织。”
该新闻的最先报道者对本报表示,消息的来源是《XX日报》的门户网站——“龙虎网”——所公开的《廉***工作意见》,而被“拓展”的内容则是他所理解的“社会背景”。这种“背景”后被其他媒体再次演绎为:“权威统计表明:被查处的贪官中95%都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有关,很多干部腐败往往就是从私生活的奢华堕落开始的。”
陆敏澄清说,这条规定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防止官员借婚姻变化之机收敛钱财,与“***”无关。尽管这种现象在XX市并不多见,但需要未雨绸缪。而在报告备案之后,如果有民众举报其不实或隐瞒不报,纪检部门会进行调查,并作出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处理。
有关***治学者认为,借“婚丧嫁娶”之机收受礼金乃至借机受贿,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上万,而“人情世故”的幌子增强了贿赂的安全性。
中纪委8年前已有规定
陆敏同时澄清了报道中的两点不实:其一,这项规定——包括整个“廉***意见”——针对的是副处级以上干部,普通公务员不在其中;其二,规定更不是XX市的“首创”。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文件中,“重大事项”中的第二项即为“本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
由中纪委起草的这份文件要求:规定所列出的事项,应由报告人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上交,各级***、纪委及***组,负责受理本级干部的报告。
权威人士称,这项规定的出台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的结果。申报财产、收入,申报任职、兼职等情况,已经成为“国际惯例”。
“而在XX市,文件已经执行了八年多,具体由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及纪委***风廉***室负责。”陆敏说,“这次只是以市***府文件的形式再次进行强调。”
关于八年中相关部门收到多少份“报告”,这位市纪委的新闻发言人并没有透露。粗略统计,XX市县处级以上干部约9000人左右,相信每年仅仅婚姻变化一项就不是个别现象。
报告的内容又是什么呢?陆敏描述的一份标准的文本是,“某某人因丧偶或感情不和与前妻(夫)离异,并于某年某月某日与某人再婚。”“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复杂。”他解释说,“关键问题是:这个报告是告知式的,而不是审批审查式的——组织不可能干预官员的婚姻。你可以用手写,也可以打印。”
在向本报提供的材料上,XX市纪委描述了《廉***工作意见》的出台背景:2005年初,该市纪委第九次全会作出了对“***员领导干部廉洁从***行为进一步加强监督”的“四个重点”内容:严禁收受现金、代币券等有价证券;严禁参与;重大事项报告组织;午间禁酒。
“意见”的草拟大约耗时两个月,4月14日,《廉***工作意见》正式出台。在长达万字的文件中,不仅强调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同时对“深化行***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财***资金使用管理”也做了规定。
“重大事项上报”遏制腐败
关于“婚姻变化上报”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争论,目前仍在继续。陆敏对此的解释是:XX市***府行使的是对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婚姻的了解权和监督权,不是干预婚姻自由,更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员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人,行使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职务行为都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
“当今社会‘公众人物无隐私’已成为公理。”5月22日,最高检察院一位权威人士发表评论说,“不光是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立法对公众人物———特别是高级公职人员的私权———进行了限制,如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投资回避制度、金融实名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目前国外官员的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一位中纪委官员介绍,在美国、新加坡,一般的***府人员需要向上级领导报告“重大事项”———主要是指财产,而上级负责日常监督并为下级保密;高级官员则需要向公众公开自身重大事项,受到社会的监督。版权所有
在具体实施中,有学者指出,重大事项上报制度“关键是惩罚机制的树立,当某人不报或者隐瞒真相的时候”。
而争论最终的落点是这项制度的实行能否管好官员、遏制腐败。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博士认为,腐败需要制度上、体制上的治理,在现行制度背景下探索一些尝试,比如重大事项上报,是***府为运作透明化、阳光化的实现做出的努力,是反腐的前提性工作。
对于如何遏制和治理腐败问题,杨宏山认为:反腐败的根本手段在于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制度性的,具有刚性的、强制性的要求;而纪律只是原则性的要求,相对于法律其约束力会受到限制。
而XX《廉***工作意见》的制定者认为:重申和执行这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反腐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种因素和手段的配合,而包括***内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监督手段,可以对这个特殊群体有所约束。
新闻一则篇2
这其实是一则新闻引发的血案。自有新闻以来,这种关于个人的片面性的、误解性、脸谱化的阐释,从来就没有彻底消失过。将其如片名那样归结为“搜索”或者“人肉搜索”,更像是在一个久远的熟悉的故事上披了一件现代的外衣,无论编剧还是导演,都混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新闻与“人肉搜索”,从根本上就是两件事情。新闻是以记者个体的发现和调查,以接近事实和揭露真相为手段和目的。它是相对个体的产物,中间有着无数环节和职业规则在要求和把关,因而可控性强,影响力毕竟有其边界和限度。它最主要的无奈就在于经常难以接近核心人物,经常无法得到更加确凿的真相。而网络则不同,网络搜索是群体性的、多向性的、碎片化的、草根化的、情绪化的表达。真相和谣言都有可能随时现身。它有时也具有“毁灭性”,这当然是针对有违公众道德和良知的行为与人物而言,但它也具有更快速接近事实的能力。正是以上特征,决定了网络和“人肉搜索”的不可控性。它是民意的直接表达,可以封杀,却难以引导或者彻底地操纵。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接触到的“人肉搜索”,无论是“虐猫女”、“铜须门”、“天价烟”、“林嘉祥”等等事件,它们的因果关系都是:人肉搜索是最初的因,新闻追踪报道则是后来的果。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位新闻记者,如影片女主角那样,能够真正有能力主导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一直成功地引导着网络民意的表达。
有趣的是,看《搜索》的第一反应,总是会与十年前那个红遍网络的调侃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自然的联想。不能不说,陈凯歌导演通过《搜索》,似乎完成了自《馒头》视频后的自我救赎过程。影片中的上市公司老板,一个说一不二,尽管腹背受敌险象环生,仍能运筹帷幄的中年男性,从最初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的茫然漠视,到中间的愤怒但不辩解,到最后的努力反击,最终风度翩翩地洗白了自己,战胜了新闻和网络。有谁又能否定,这不是这位本性骄傲而又严肃的导演的心路历程呢?
作为“第五代”代表人物的陈凯歌导演,身上具有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所特有的深入骨髓的强人和精英精神。他相信,社会生活中,始终有着一双强有力的手在主导着周围的一切。这多像我们的父辈啊!在那个年代被各种运动冤屈,最后无声无息消失掉的一代人。可是,这恰恰就不是网络的“草根”精神,这种精神本来就是“反精英”的。尽管汹涌,尽管强大,尽管看似暴戾无序,但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充分平等的,是野火烧不尽的,是草民的民意和情绪的表达。
所以,可以以一个悖论来结尾这部影片吗?一个相信强人和精英的导演,试着拍出了一部解读草根的影片,最终发现,强人仍然是强人,根本用不着弯腰(运筹帷幄的老板);草根害死了草根(跳楼的女主角)。这使影片结尾的“高度”大打了折扣。一个没有公众草根参与的觉醒,即使是对操纵者施以惩罚(电视台资深女记者失去工作又失去爱情),仍然不具有普世的价值。
蜗居、劈腿
老好人,没工作没钱没房、欠债累累,被“墨镜姐”聘为保镖,后爱上对方
网络暴力
任性的高级白领,因不肯给老人让座,被渲染为低素质的“墨镜姐”
距离越远,人越容易符号化
看完《搜索》的第三天,网上出了一件事,某著名网站的一个产品经理,因为在女厕所偷拍女性被当场抓住,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恳求饶恕,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之后,舆论汹汹口诛笔伐,将他怒斥为一个道德败坏的流氓。后来有人搜到了他的微博,在微博上,他曾向延参法师求助,说:“ 师傅,我有一颗妖魔心,反复折磨自己,一心向善,却总被拖回原点,心里有苦,却不得与人言,双手常持念珠,心念阿弥陀佛,仍无法改变,恶念总纠缠在心间,我究竟该怎么办? ”他还对父母充满愧疚,因为父母为他付出了许多,母亲连件新衣服也舍不得买,他却无法回报。在微博里,他是一个有与其他网友同样的正义感的人,也和其他网友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恶念。
这个事情真像对《搜索》公映的配合——与叶蓝秋一样,主人公因为一件偶然事件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这桩偶然事件成了陌生人定性他(她)一生的惟一依据,陌生人们根据这惟一的依据对他(她)进行道德审判并加以执行,从中得到参与了伸张正义的成就感。人们没机会也无兴趣了解这个偶然事件背后的原因,对看客来说,距离越远人越容易简单化符号化,也就越容易被作为某种形象的代表,来承载人们的道德感。
媒体公德
一心追求成功的媒体工作者,把下属做的新闻署上自己的名字,想要影响舆论导向而不肯放映“墨镜姐”的道歉视频
先修复自己
修行者总是说,天下只有三件事,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上帝的事。你惟一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的事,而我们竟在多管闲事。公交车上,一个人不让座,犯得着动用那么多资源来管吗?我们除了尊老爱幼,是不是也得给人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呢?况且公交车上还有那么多壮男在坐着,凭什么不理论他们,要批判一个弱女子呢?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在死之前都没有向公众公布自己患癌的事实,在这个公众空间与私密空间界限如此模糊的网络搜索时代,她渴望能够安静地去面对一个人的死亡,她并不想影响任何一个人。她何错之有?每个人都通过她,满足了自己的某部分心理,人们并不关注当事人本身。
修行者的态度是,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先修复自己,管好自己的事,也尽量少管别人的事,更不要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
丛林法则亘古未变
人们每天都要把自己放在各种长方铁皮盒子里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让座或不让座这样的鸡毛蒜皮,劳碌半生的老年人和疲惫不堪的青年人从来各执一词。本来不大的一件事,激怒了芸芸众生,或许因为叶蓝秋这样的姑娘走到哪儿都必然是众人目光的焦点。从此我们看到,人心善恶全在一念之间。陈若兮干练强势,然而她太想干出业绩,拿杨佳琪的素材署自己的名,拒绝把叶蓝秋的道歉视频放到网上。杨佳琪从单纯的小女孩,历经职场洗礼后拒绝付出同情,终于蜕变成为目的明确的未来职场女王。在影片结尾,杨佳琪身穿白衬衫,发型一变,让人心中顿感阵阵凉意。她们杀入职场,枕戈待旦,未来的倾轧将更加惨烈。冷酷的围猎,只因丛林法则亘古未变。
潜规则
上市公司老板,对身边人步步为营。被“墨镜姐”事件牵连而股价下跌,为报复记者设下陷阱
新狂人日记
朋友问,这片子这么长,到底说了些什么?我在手机上打了这样几个字——新狂人日记。影片中的所有人都疯了。老人因为没被让座而大放厥词;女记者对新闻事件穷追猛打不虑后果,只是缘于收视率,疯狂挖掘报道对象隐私,甚至歪曲事实;上市公司老板为了生意可以跟踪调查,阳谋阴谋满足私利;而只有受害者,天灾赶上人祸,躲在世界的角落里,舔舐伤口,无助无辜。
二十年前,如果说坏事传千里,我相信还会有信息接收的死角的话,今天我们的生活恐怕就是全真空、全方位、全角度立体平衡的传播渗透以及链接和挥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短信,没有什么可以逃避舆论的杀伤力,人言可畏的多倍速放大就在今日。
家庭冷暴力
生活安逸的阔太太,却被丈夫当成门脸与附属品,没有正常的情感交流
媒体是手电筒+放大器
媒体从业者通常都有点儿职业优越感,因为媒体之于社会有点儿像手电筒+放大器,这种社会影响力往往让媒体人存在感十足,觉得炒作话题、引导舆论是能力的体现。不过,在互联网已融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当下,有时候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堪比台风来袭,当“人肉”成为一种工具/武器,“水***”成为一种职业,舆论“发酵”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让人始料不及。媒体作为有公信力的社会公器,真实和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原则,在电影里,记者遵从平衡报道的原则对女主角也做了采访,遗憾的是这个素材被追求轰动效果的编导有意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摆拍的新闻。
人肉搜索
踩着上司的尸体往上爬,在网络上爆出“墨镜姐”的身份并污蔑她为小三
新闻一则篇3
近日,一则云南思茅一中李红晨老师因与一名考试时玩手机的学生起冲突被该学生家长殴打入院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除了个别网友幸灾乐祸外,大部分网友对李老师的遭遇表示同情。这让同样身为教师的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这个事件是家长对老师施暴,其实,近几年来,学生顶撞、威胁、殴打教师的现象不少,每一个教师都会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悲哀的事情发生,不乏有学生做错了事却还顶撞老师,威胁甚至殴打老师。这与我们尊师重教的传统背道而驰。打开网页搜搜,输入“学生殴打老师”的字样,会显示出很多新闻,不过没有一条是与这个词条相对应的,尽是反过来的,都是“老师殴打、辱骂学生”的新闻。作为一名教师,坚守在一线教育教学岗位,必须直接接触到学生,我不得不思考造成如此令人心寒现象的原因。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也有责任。如今是信息时代,打开电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惭愧的新闻:哪个幼儿园的老师又***了学生,哪个学校的教师又殴打了学生,更有一些不堪入目的——某某学校的某某教师强奸、猥亵了学生……一些低素质甚至没品德的人存在于教师队伍中,抹黑了这个高尚的职业,败坏了这个队伍的形象。致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包括家长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愤恨,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不好的看法,由有意见发展到反感、腻烦,最终导致顶撞、威胁、殴打。
另外,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水平却还停留在过去,没有前进。时代不同,学生的思想不同,如果我们还用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待他们,很容易让他们接受不了,日积月累就会出现问题。就拿李红晨老师的这件事情来说,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别说是高中生了,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配备手机。上课时该如何管理学生的手机就是对我们教师的一大考验,如果在这个事件中,监考老师事先对手机进行了统一管理,那么可能就不会出现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玩手机的现象,也不会导致这么严重的一个结果。手机现象只是我们面对学生管理中的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德行、知识、能力去应付,面对学生,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很容易出现问题。时代在进步,我们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也要进步,要不停地、不断地加强学习,不能拿仅有的知识教授学生,也不能拿过去的一套方法去应对学生。
其次,法律对教师的保护并不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可见,法律对教师在对待未成年人的方式、方法上有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行为有约束力。然而,法律要求教师该怎么对待未成年人,却没有要求未成年人该怎么对待教师。虽然《中学生守则》第八条有“尊敬师长”的规定,但仅仅是道德准则,并没有法律约束力。
《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五条中也有这样的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处分或者行***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什么是行***处分?行***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什么是行***处罚?行***处罚是指行***机关或其他行***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制裁的具体行***行为。既是如此,此条规定并不包含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于是,相比从前,现在的中学校园,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转变,面对老师,部分学生思想就不端正,心想反正你又不能打我骂我,能把我怎么着?甚至有些学生言行就凌驾于老师之上。
第三,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是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一大原因。即便法律在学生该如何对待老师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依照中国的传统道德,尊敬师长应该是每一个后辈该有的礼仪,但个别学生就缺乏这样的品德。学生为什么要缺乏尊敬长辈这样的品德,与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就拿李红晨老师遭遇的这件事情来说,本来考试的时候就不应该玩弄手机,这是对在场的学生和老师的极大不尊重,然而老师的制止却引发了学生的不满,导致双方起冲突。本来这件事情已经和平解决,而学生家长却不依不饶,不找自己孩子身上出的问题,反而出手伤害了老师。可见,为什么这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不尊重同学、老师的行为,他的家长本身就在思想品德上存在问题,这样的家长怎么能够教育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呢?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起表率作用,在德育教育方面,书本是不够的,需要父母的熏陶与引导。因此,如果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很难再有更好的造化,用一句难听的话概括就是:过分将孩子当宝,将来就很有可能头疼甚至心痛。希望更多孩子的父母注意,你们的行为是孩子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孩子做错了事,非但不能维护,要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否则,时间长了,有些孩子连最起码的礼貌礼节都没有。
第四,当下的教育模式也有原因。自打孩子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知道成绩对一个学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在以成绩高低论成败、成绩好差论强弱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反正白猫黑猫不管,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成绩压倒一切。这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心态、思想、行为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品行方面已经养成了习惯,成型了想要再改变是很难的。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没有道理。
第五,当我想搜一些“学生顶撞、殴打老师”的新闻时,没有找到相关的一条,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记者也有责任。我认为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方,老师是不该辱骂、殴打、体罚学生,但是学生也不能顶撞、威胁甚至殴打教师。社会在关注一方的行为时,也应该关注另一方的行为,这对师生双方才公平。否则,只报道老师辱骂、殴打、体罚甚至蹂躏学生的新闻,会对整个教师群体的名誉带来损害,影响到教师在社会、家长特别是学生面前该有的地位,会给人造成教师都是不好的学生都委屈的片面印象。由此会更加助长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无视、不尊重。
身为一名教师,我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确,我们教师中也有一些误人子弟甚至糟蹋学生的与“教师”两个字格格不入的人,也有辱骂、殴打、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但绝大部分老师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是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我希望有一天法律、社会也能像负起对学生的责任一样也负起对我们教师的责任,给我们一个平等的待遇、公平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