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齐,字少良,号珍真斋斋主,1963年生,河北石家庄人。
自幼受家父熏陶,酷爱书法,砚田耕耘不辍,以颜.欧.柳.黄楷书为根基,勤习历代名家墨迹,楷、行、草、隶、魏、篆皆工,尤精狂草,追求洒脱,飘逸之书风,作品多结合时势之思,自撰诗词佳句,金石、诗、书、画、文皆通,长于精心创作,有“狂草一笑笔”之称。特别对中国寿文化有着独特的研究,二十多年来,随时留心,着意寻找.搜集.考证.整理有关寿字、寿词、寿成语、寿联文、寿函、寿诗词歌赋和寿文序等,先后从各方面共搜集到寿字资料九万六千多个。集前人之大成,补学术之遗缺,聚寿字之大全,开寿学文化之先河,先后编写了中国寿学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寿文化概论》、《中国祝寿诗词赏析》、《中国祝寿对联大全》、《中国祝寿故事大全》、《中华万寿字谱》等多部专著,创作的百体以寿为内容的百寿***.千寿***。万寿***,以及吉祥字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被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际友人收藏。被海内外誉为“中华寿王”,“天下寿学第一人”,“万寿之王”。现为世界名人科学院院士及书画院院长,东方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书画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传神书画院院长。
曾被授予“中华爱国之星”荣誉称号.“中国实力派书法家”资格称号。“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家”荣誉称号。
有“三不写”:一、不给不够60周岁的人写寿字;二、不给不爱国,品行不端的人写寿字;三、每年只写一百个各不相同大寿字,超过一百个不写。
“让文化点亮生命,让艺术光彩人生”,这是张天齐先生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张天齐先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有人说他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华寿王”,中国著名寿文化研究专家、书法家,张天齐先生渊博的学识,稳健、谦逊的作风和执著的追求,以及他坚强正直、豪气干云的性格,都令很多与他接触过的人感到钦佩。近日,我们踏着暖暖的春风,在“珍真斋”采访了他。
记者: 书法家里,写“寿”字的不少,但着眼于“寿文化”的却不多。您写寿字,同时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寿文化,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请您谈谈“寿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张天齐: “天上日月星,人间福禄寿”,千百年来,人类追求幸福祈求长寿,把寿列为“五福”之首,有寿即有福,人生的一切美好享受都是以生命的健康为前提。
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带寿字的小辞,如:“寿无尤(忧)”,“告寿于河”等等。不过这些卜辞中,“寿”是祈祷的意思,字音也应该读作“祷”。真正的古寿字,最早见于周代早期的铭文中,这类文字叫金文,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寿字是经过六书造字的假设,会意形声的多种组合才产生的,它的创制比任何一个象形汉字都要复杂得多,它不具有直观的具体物象,没有一定轮廓的实物形体,我们的先哲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一代代人的探索,试验,终于在殷商后期,借用一个古“畴”字而代之,因使用不便,又借老字以会意寿者老也,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畴”“老”字体的基本构架没有太大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文字才正式确立了寿字的形体结构,后经两汉隶书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出现,才逐步演变成今天的众多繁体字。
以长寿的各种人间幸福的观念,大约形成于商代,商末周初的《尚书》一书,就非常明确地写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从古至今,寿文化不仅仅表现于民间的各个方面,还渗透在***治,思想,文化,宗教,***事,外交等各个领域.无论何时,何地,处于社会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们,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强烈感受到寿文化对他们的生活,内心世界,以至于命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与震撼,它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婚丧嫁娶,乃至做人做事等各个方面均可看到他们的表现,老年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寿老人过得幸福,叫安康长寿,德高必寿,寿宴上有寿酒,寿面,寿桃等,祝寿的文章称序,还有寿词,寿诗,寿画,寿联,寿戏等,所造的棺材称“寿器”寿木,人死了又称寿终,寿寝,所穿的衣服叫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