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中用六个字阐述了一则教育之道,说明“邻”之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八字成语,形象地表明了“邻”的影响力之大;“Not in my back yard”,仅仅五个单词组成的英语短语,让我们看到西方人也不愿与公共设施或工业项目为邻。
择邻、为邻之道,古今中外,此理相近。
不知哪位高人,将那句英语短语的首字母缩写“NIMBY”译为“邻避”,简直就是完美契合信、达、雅要求的神来之笔。由此派生出了一个新词叫做“邻避运动”,原指西方一些居民反对在其周边建设有潜在环境或安全风险项目的抗议活动。
近年来,类似邻避运动的事件在我国也不鲜见。厦门、大连和宁波的PX项目,以及什邡的钼铜项目等,都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虽说这类情况多以投资方的退出告终,部分亲历的民众往往洋洋自得,自以为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历史会告诉你,这事儿可不一定。
地方经济终归要发展。一个大项目退出,可能会有数十个小项目诞生。孰优孰劣,未可知也。所以,邻避运动取得胜利,民众未必就是赢家。
还有一种与邻避运动相反的现象。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部分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并不太关注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看重的是有班上、有钱赚。所以,尽管一些小煤矿安全措施不完全到位,仍有工人甘愿下井作业;一些小冶炼、小化工项目岗位环境恶劣,仍有人冒着尘肺或矽肺的危险,坚持工作。当***府准备依法关停这类企业时,还会受到周边群众的阻扰。逆着“邻避”的反方向斗胆再派生一个新词,且叫“邻依效应”。
事实上,引发出现邻避运动的项目,其风险未必如群众认为的那样严重。同样,具有邻依效应的企业,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能远超群众想象。
记得几年前,与山西某炼焦企业老板在其超豪华办公室内交流时,老板说他家淘米、喝水、做饭都用桶装矿泉水,因为他明白他的企业过去几年已经将周边地下水资源严重污染。他表示,很多企业在发展之初,都没有能力和意愿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于环保。到企业发展到有实力完善安全或环保措施时,产生的污染已不可逆转,新的污染也难以完全避免。他出于良心,出资为当地修了马路、学校、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养老院,但仍将孩子送到外地借读。
这位老板因为诸多善举而广受尊敬,但其内心却一直挣扎,想关掉企业、还家乡以绿水青山。可是周边老百姓不干,当地***府也不干,一个企业做到欲罢不能的份上,何其纠结!而在别的地区,那些技术先进且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因为邻避运动,不得不终止项目建设,大量前期费用白白浪费,何其痛心!
无论是本有问题但趋之若鹜,还是本无大碍却避之不及,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中隐藏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项目并没有公开透明、立体全方位地展现在“邻”的面前。
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信息公开和邻伴教育。
一个处于产业链低端、工艺装备落后,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如果将其继续存在的危害性充分说明,老百姓自会权衡利弊,支持将其淘汰关闭。如果再辅以新项目建设和员工培训,邻依效应必将会减少甚至消失。
同样,引发邻避运动的项目,并非都不该建设。以PX项目为例,由于几次事件,PX的危险性已经在公众意识里无限放大,殊不知,比PX危险的项目仍在一个接一个地建设和投产。
邻避运动和邻依效应,说到底是执***理念和执***能力的问题。既要“以人为本”,更应时时事事处处考虑民众的利益、感受和诉求。
***府和民众,公仆和主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常相左右的特殊邻伴关系。如何为邻,古今中外已说了这么多,理已明,路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