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司法改革领导小组
***的十六大要求的司法改革,不仅是改革司法机关的不合理因素,还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不合理因素,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还涉及到人大、组织、人事、计划、财***、法制、公安、司法、安全等部门。根据我国***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应在中央建立一个统一的、***的、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国家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依托中央***法委员会组织上述机关及法学、***治学等各方面专家献计献策,以消除过去改革中存在的各自为***,部门利益与地方偏见等影响。司法改革领导小组***于立法、司法与行***这几个系统,能有效的协调立法、司法和行***的关系。并可通过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相应信息,描绘保障我国***治、经济发展大局相适应及WTO要求的司法改革蓝***。通过进一步处理好改革与立法之间的关系,保证改革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并能切实推进改革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应有权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与行***机关之间的权力进行再分配,以真正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司法效益的最优化。从而使司法改革冲出困境,由技术层面走向实质层面。
设计结构化改革理念
结构性的改革要求从消除法外特权出发来考虑问题。不仅是承认现行法律确当性基础上的技术性改进,而且是首先将一切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都纳入法律轨道。法律不是单纯治国的“重器”,而是公正、公平之保障。要将公正、公平司法的前提——法治(therulelaw)与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存在以法律控制公民或社会***治局面的法制(therulebylaw)分开来,这样才能保障***,才能避免发生偏离公正的主观司法与司法腐败。司法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是由高度职业素养的法律人士来保证。要通过改革,让人们对司法的公正、公平更具有信心;让司法***的意义、司法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对法律的“信仰”、对司法制度的“信念”问题被潜移默化。这样的改革从观念上、结构上和管理机制上入手是与过去的功能性改革不同的。
设定司法改革的路径
保障***。司法***是司法的内在本质,是司法活动的一般规律。司法改革的对象——司法有其自身的***性,一方面体现在改革指向的客体,即司法部门与其他机关和个人的机构设置上的***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司法系统内部的构成以及运作上。保障这种***性需建立良好的社会公正评判体系。就宪法而言,第12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对检察权的落实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由于宪法自身所具有的原则性、宣言性与执行中的偏差,使司法***的状况与宪法的善良初衷大相径庭。要真正实现司法***,首先意味着司法机关在从事和财***上的自主,这样可通过设置不同于行***区划的司法机关,将司法权与行***权和地方立法权分割开来,达到司法外部体制***。就内部而言,要扭转司法业务与行***事务交叉、混合甚至冲突的状况,可进行司法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减少审核,给承办案件的法官、检察官更多的自,并从体制上减少行***色彩,要整合资源,形成行***管理与司法业务的二元制,从法律上明确司法人员准入、任命、奖惩、待遇及受监督规定等。用法律促进法官、检察官地位***、身份***、活动***。
追求效率。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要切实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完整准确地适用法律。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要着力提高办案速度,缩短处理案件周期。树立严格的办案时限观念,并力争从立法上明确违反诉讼时限的责任,以达到实现社会效果、***治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实现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追求,是社会、公民对法制的期望和信心,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和灵魂。追求司法公正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更是当今全球化、科学化背景下对***行为的基本要求。它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意味着法律平等的约束社会一切成员。司法公正关系着民众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公正始终是司法的核心目标。
人们一般认为:立法“分配正义”,行***“运送正义”,司法“矫正正义”。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制度直接维系小康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公平与正义。推进司法改革正是健全司法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治的必然要求。纵观这些年的司法改革实践,由于缺乏对司法改革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司法体制的深层次的变革相对迟缓。要不断深化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体制改革,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完善,更好地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