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多年,也仿佛乐此不疲地传道授业解惑着。然而,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突然间醒悟:这句话仿佛把学生学习的一切重心都交予了老师,学生变成了一个不能正常工作的接收器,老师则成为一台机械工作的发射机,学校难道就是传播一切标准,消灭一切疑问的地方吗?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新解;积极性
小学承载着孩子们宝贵的童年,他们都处在一个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的年龄,好奇心是知识的源泉,促使人思考,而思考解答的过程便是学习的收获,也是学习的乐趣之所在,如果我们只顾传播标准,给予一切问题正确答案,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求知过程,就感受不到学习是一件乐事,学习变成他们的负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要学好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在课堂上,我转变教学理念,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疑问和自己探索解答的能力。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谈一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置疑创难,激发探究兴趣
用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教师所讲问题的导入,能够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这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质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每一堂课的主题和探究范围,尽量做好这一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平移》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因此新课改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乐于思索。例如,在圆柱的侧面展开***教学时,我事先分组,让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一个空罐头瓶,并通过“请你猜猜看,这个圆柱体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进行研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探究中个个踊跃表现,张扬了个性,也发展了潜能,出现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不规则***形几种不同的试验结果。面对试验的多样化结果,我根据情况加以引导: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因此,一般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以此达到殊途同归,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主动探究是学习的生命,所以课堂上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克服胆怯依赖的心理。
三、重视小组合作,互通有无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小组合作进行试验、调查、讨论,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开展有效的合作成为探究成败的关键,小组组合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探究学习的不同情况由多种成员组合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可采取自由分组、位置分组、优中差搭配分组等,合理灵活的运用多种分组形式,从而增加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通畅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当然,有效的合作探究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及时掌控学生探究进展情况,争取使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实处,使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融入其中,各尽其责又服务整体,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四、让学生学会反思,积累经验,丰富内涵
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其中的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小结时,应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会分析成败的因素,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评价过程,也正是学生认识的提炼、升华、总结、积累的过程,是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再通过评价反思,使同学们辛辛苦苦的探究过程不会成为过眼烟云,对后继学习和创新意识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点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我想,只要坚持不懈地从以上几个方面落实,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者单位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泸沽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解“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