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效应”是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描述了一个青年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在欧洲名声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最近,韩国艺人朴龙河自杀的新闻,让维特效应在韩国娱乐圈再度出现,让人恐慌的自杀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心灵声音】
为何自杀离我们这么近?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青少年对近段时间自杀潮出现的看法,发现很多人都表示,看到这类新闻后,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感,若是联系到自身的一些不顺遂的情况时,更是产生了很消极的感觉。
“黑夜的寂静像漩涡”
王铭17岁学生
看到朴龙河自杀的新闻之后,我对着电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心里很堵,很想发泄。那天晚上,我玩电脑玩到深夜,突然觉得一个人的屋子很空很静,走到阳台透透气,脑子里反复想象着朴龙河临死前的样子。我在12楼的阳台看着地面,觉得世界黑得像个漩涡,差点也有了一跃而下的念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活着,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世界这么黑暗……
“我在梦里失去了呼吸”
靳莹22岁投资顾问
可能因为应酬的时候喝多了吧,回到家的时候晕晕沉沉,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之后,脑子又变得很清醒。我在想,我也是一个女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为什么别人却可以倚在一个肩膀上轻松度日?回想起这段时间,有关自杀的新闻一个接一个,我不由苦笑原来自杀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迷迷糊糊中,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从高楼坠下,没有听到粉身碎骨的声音,却在不断的下坠中紧张得失去了呼吸。当被这一口气憋醒,我惊叫着起身,虽然还活着,但我却痛哭流涕。
“给我―点勇气也许我也会自杀”
陈志华28岁软件工程师
晚上看着妻子沉睡的脸庞,我真的很想把她掐死再自杀。我后悔没有在婚前仔细认识这个女人,她的嗜好对我隐藏得太好,直到30万的欠款摆在了我的面前。我从没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变成这样,背着巨款债务,就像被关在囚牢里,完全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也渐渐地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我笑得很凄凉,若是再给我一点勇气,我真的也想用死亡结束这一切,到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
【事态分析】
自杀效仿者的三种心理反应
“无人沟通、压力过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恐慌。”心理专家指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着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心理专家认为,负面新闻容易引发人的几种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若是不断扩大,就可能产生维特效应。
第一。痛苦认同感
当自己有一定的痛苦经历时,看到一些自杀的人,也是因为类似的痛苦而自杀,比如债务,失恋,工作学习压力等等。这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同情自杀者,并认为事情还不至于到这样的地步;另一种是深深的认同感,觉得的确死亡是很好的解脱方式,于是想效仿之,若是无法自杀,便会陷入抑郁中。
第二,死亡神秘感
一些本来就有轻微抑郁倾向的人,会有些神经质的想法,对于别人很害怕的事情,突然产生浓烈的好奇感。若是站在高楼,会想跳下去:若拿着刀子,会想朝手腕划去;若看到深水,会想让自己沉下去等等。因此,这些自杀的新闻,反而让他们很想体验死亡的感觉,如果没有得到控制,就会因无法排遣而走向自杀之路。
第三,同侪鼓励感
还有一部分就是已经有自杀倾向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自杀成功,看到别人自杀的案例后,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于是对自杀这件事更加增添几分勇气和肯定,仿佛无形中得到别人的鼓励一般。这种心理不难理解,从古到今,情侣殉情的案例不在少数,一般这种结伴死亡会让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减轻。
【养心支招】
想尽一切方法去减压
神经内科专家指出,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现代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很多失眠患者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而引起的,而失眠通常又成为抑郁症的源头,抑郁症则是大多数自杀者的病因。因此,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压,是减少自杀潮的根本。饮食上:夏季更重养心
虽然一年四季都应该养心,但是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夏季养好心,能避免很多心因性疾病的发生。从饮食上来说,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作息上:尽量早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睡觉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人体的阳气潜入阴气之中,若是阳气不足,无法潜藏于阴之中,则引起失眠。而从时间上来说,越晚,大自然中的阳气就越弱,阴气越重,因此,对于本身阳气就不足的人,在阴气加重的情况下,更加无力潜入。所以,若是早睡一点,能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配合,那么入睡就会快一点。
运动上:水盐平衡
运动能让人排出体内的污浊之气,从而减轻压力。夏季运动的原则,在于保持水,盐平衡和少量多次,晨练前饮用一两杯水,对身体大有裨益。另外,提倡轻松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强度适当减小,可选择游泳、散步,慢跑,拳操,非对抗性球类运动等。
行为上:多做善事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慈善团体,明星也不停地发展自己的慈善事业,这是因为很多人意识到,做善事能让自己内心得到安慰,感到踏实。当从善举中得到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自信,会让压力减轻不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少年更需提防“维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