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有杜甫的《登岳阳楼》,此为杜甫五言律诗的名篇。此诗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历来学者文人、欣赏者关注和评赏的焦点之一。
“吴楚东南坼”一句,历来评论赏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从整体上言其意境氛围。由“吴楚”“坼”等大气象的词语所指的物象,来赏析其中蕴含的雄浑境界。
其二,由个别的字词如“坼”“浮”来挖掘杜甫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与高绝。“坼”见其广度之大,力度之重,显出包罗万象的胸襟与抱负,进而由个别而入整体,对雄浑诗境的品评鉴赏。
其三,联系时代背景,由作者写作此诗内心的困苦矛盾冲突心境,赋予此句以抒情的特征,将诗句内涵蕴意人格化,进而挖掘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句的文化内蕴。
其四,由“吴楚”二字融历史、地理,文化于一炉,品鉴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之妙绝,但分析比较粗略。
但是依照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初读的真切体验,又与上述诸多论析稍有区别。
诗歌鉴赏评析研究依据韦勒克著的《文学理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注重分析文本及其中的篇章字句,外部研究注重剖析文本的文化底蕴及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最佳的方式则是先由内部研究开始,继而拓展至外部研究,从此点入手,我想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初读体悟对“吴楚东南坼”进行分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然后在岳阳楼上,先入作者读者眼前的,不是江水,而是“吴楚”二字,“吴楚”二字,前面已有埋线――“昔闻”。此为“吴楚”两 字由诗文上来的文脉线索。其一,上楼不写江水,直写“吴楚”,是写往昔,时间拉长,进而有今来古往之感;其二,由历史开拓时间视域,必须落实至历史中的某 个时间点,这就是作者的材料筛选艺术。开拓时间视域,可以写古代的任意一个时刻,其任意一刻都可以开拓时间视域,而作者独选用了“吴楚”这一点。吴、楚是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进而“吴楚”两字由时间视域拓展到空间视域;其三,由“今上岳阳楼”之周围景物安谧,引申入战国时代七国争霸的历史战争场面,现实的静对想象中的动,虚实结合,动静统一,拓展空间视域,出现全句境界的开阔局面;其四,作者选取“吴楚”更重要的目的,或许还是要点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但 须知,此时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一般地***上平平板板的一个方位了,而是岳阳楼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凝聚成岳阳楼的人文环境,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吴楚两国边境是战争的多发地带,“东南”二字紧接而来。首先是强调吴――东,东吴;楚――南,南楚;其次,“东南”二字纯由方位而称名,单独指方向,则似乎 是指吴楚两国于战争中争地盘,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意味,进而指向战国争霸的目的,而显出战争的暴力性及其表现出来的霸气。这样,便无形中将战国的那种争战的场景由地点(吴楚)到目的(东南)一步步回忆至作者眼前或带入读者视域。
进 而有“吴楚东南坼”。“坼”,由下句“浮”之动态词,可以把“坼”理解为“裂”的意思。“坼”的选用,通常认为是化静为动,即将地理位置的客观边界线, 看作是一整块地方***成两个国家的结果,用“坼”强调其***的剧烈程度。然而依照上面对“吴楚”“东南”的分析,那么“坼”不仅仅其有化静为动的表现效 果,还似乎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蕴意:
其一,“坼”字指向“吴楚东南”暗示的战争场景,似是对战国争战场景的进一步描绘。“吴楚”言争战地点,“东南”言争战目的,“坼”则由此而直入战争的具体作战场面――两国***队列阵以待,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冲杀声震天。
其二,“坼”字将诗中的两条线索交聚于一处,两种视域融合。“吴楚东南坼”,明写岳阳楼实际的地理位置为明线索,暗写战国吴楚争战场面为虚幻想象,使暗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虚实两个场景,借“坼”字融为一体。
其三,“坼”字写分离的雄阔场面,这是为了写下句“乾坤日夜浮”之“浮”字相对照,“浮”有日月于湖面,增加前后两句的语言表达张力。
以上观点由诗句中的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把握,进而加深对诗句字词的认识,已而来反观全句,再由此而发散引申至下一个字或词,进而对全句生成新的鉴赏体悟。
依照上述体悟,对“吴楚东南坼”的鉴赏体悟,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作者拓展了读者的时间、空间视域,运用人文地理的观念充实了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二,全句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岳阳楼的实际地理位置,暗写吴楚争战的场景,并用一“坼”字将明暗两条线索融为一体。
其三,“东南”两字,似有指吴楚划分势力范围的意义,进而指吴楚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并由此使此两字具有了一种战争的暴力和霸气的蕴意。
(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