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近几年选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有几个注释放入原文理解很让人困惑,还有再推敲的必要。笔者试作新解,愿方家订正。
1.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
对“性”的解释引申似乎远了一些。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前一“性”注为“本性”,这里应该承前一致,而且后文还有三个“性”字,其中两个说树木,各种版本都翻译作“本性”,如此一贯才妥。再说“凡植木之性”的后文似乎说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它们怎么又不是树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呢?而且四个“其”字,都是作者从树本身特性而言的。译作“本性”、“特性”顺理成章。因此笔者将“凡植木之性”试作“凡所移栽树木的本性”这样的注释。
2.若甚怜焉: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这一条注释,去掉括号就可以了。焉,在这里主要是代词,相当予“之”,“百姓”乃“焉”字应有之意。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按照这个翻译不禁要问,身家性命不安何以繁衍生息?所以这个注解不合逻辑。这个“性”还是承前由树的本性言人的本性,本文的写作思路也是这样,移种树之道为治民之道,种树要让树的本性得到全面发展(致其性),养民要让人的本性得到安适。意译作“生活”尚可。“吾性”确定,“吾生”的“生”则要另求他解。前边说“长人者”喜好不断委派小吏催促耕种收割、缫丝织布,小民饭都顾不上吃去慰劳官吏,“又何以蕃吾生”,“生”似应解作“生产”。全句应为:“又靠什么来发展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这样翻译很是顺当。
4.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
穷困与懈怠相组接关系不妥,语义不明。怠,应解作“疲倦”或“疲乏”。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永言等编著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在“怠”的第三个义项“疲乏;疲倦”后举例就是用的此句。按此义解注,就有力揭露出吏治的弊端,繁***扰民,劳民穷民,与本文主旨相扣;解为懈怠,那便成了劳动者主观意志上的错误,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心”,与作者创作本意相违。
顺补两句,配套的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师教学用书》翻译《种树郭橐驼传》还另有两个明显的错误。翻译“故病且怠”后的“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作“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与作者柳宗元本意完全相反。其,疑问语气助词,或许、大概、是不是的意思,这才合乎原文。末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译作“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传,课本有必要作注释,似应读作“zhuàn”,解为“为……作传”,即为郭橐驼其人其事作传,这样解译,与本文题目“种树郭橐驼传”相吻合。
(作者单位:宜昌市三峡高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种树郭橐驼传》注译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