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脑体倒挂”现象是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甚至低于许多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指出了该现象的正面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脑体倒挂”现象;素质教育
“脑体倒挂”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当时有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纷纷成为“万元户”,而知识分子除了每月领取几十元的工资外,根本没有任何其他创造财富的机会,以致出现“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等现象。
最近出现的新“脑体倒挂”[1]是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引起的。例如,月薪1000元的文员职位,上百名大学生争抢,但是月薪1500元的送水工、搬运工,农民工却未必愿意干[2]。又如,北京一般的月嫂每月的报酬可以达到四千多元,而北京的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仅三千元左右。近年来全国各地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普遍低于货车司机、建筑工、搬运工、小保姆等体力劳动者,甚至部分应届毕业生愿意以“零薪酬”就业,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在一些发达国家,重体力劳动者可以获得非常高的收入,超过普通的白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必然出现。不过,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加速了这一过程。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录取的人数仅为108万人,而2009年却突破了600万人。由于新的就业机会的增长没有随之增长,必然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平均工资下降的局面。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从1986年的156万下降到了1994年(今年刚满18岁)的84万。新生人口的下降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有条件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不从事体力劳动,这进一步导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减少,以致我国南方出现“民工荒”。农民工成为了稀缺资源,工资上涨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从根本上说,新“脑体倒挂”现象是由社会供需关系的变化带来的。
新“脑体倒挂”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3],部分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加剧了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并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这些都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然而,在看到这些负面效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脑体倒挂”现象的正面意义。
一、面对新“脑体倒挂”现象,大学生应该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
比如月薪为1000元的文员工作,本来就是中专生、高中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并不需要付出多少脑力劳动。大学毕业生来做文员工作,只能说明大学期间的学习没有给他新增本领或者说他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找到更好的岗位。事实上,目前我国并不是“人才”过剩,恰恰相反,社会上一直缺乏管理、金融、科技等各种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是说明扩招后“低层次的非体力劳动者”过剩。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平均素质的下降,应该是有目共睹的。部分学生由于“扩招”才能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仍然不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并没有学到多少本领,毕业了只好争夺本来属于高中毕业生的岗位,这种情形的“脑体倒挂”不值得同情。
对于个人而言,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发展个人兴趣,培养个人特长,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将个人兴趣、特长与职业发展、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两耳只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着国家分配、考上大学便有“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学生个体而言,其在受教育期间综合能力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还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从根本上讲,劳动获得的报酬与劳动者的价值成正比。只有在受教育期间全面提升了个人素质、满足了用人单位要求的个体,才能获得与其学历相匹配的待遇;如果只是获得了相应的学历而没有获得相应的素质与能力,则只能获得与之对应的待遇。
二、面对新“脑体倒挂”现象,教育要面向社会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要面向社会,受教育者最终要走向社会,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教育的最终任务。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具备胜任社会工作的能力。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大学教育与实践脱节。一方面是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家抱怨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太差。抛却毕业生个体的原因,教育脱离社会需要应该也是原因之一。美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非常密切,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都来自于大学,但是我国的大学与企业几乎是两条平行线,大学成功商业化的产品非常少。目前,各级***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面对新“脑体倒挂”现象,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尽管应试教育在我国饱受诟病,但仍根深蒂固。为了扭转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和***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到目前为止,素质教育的成效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试教育的温床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们对上大学之后带来的收益的憧憬。特别是农村,一旦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跳出“农门”,拿着稳定的工资,避免了“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低生产率的辛苦劳作。为了高考,很多家长、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铆足了劲。然而,现在的农民工不用上大学,不用付出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高昂的费用,只要愿意付出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就可以获得高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的收入。因此,新“脑体倒挂”现象会动摇一部分人上大学的信念,进而撼动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至少,部分有远见的家长、学生不会一味盯着考试分数、盯着高考,而会同时加强培养个人素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面对新“脑体倒挂”现象,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社会供需关系影响。求职者能够获得的待遇取决于其自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当前,名牌大学、普通大学毕业生收入的差别逐渐降低,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差别带来的收入差别也不断下降。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收入,博士毕业生的收入可能与高中毕业生差不多,海归人士的月薪有可能与国内的本科毕业生差不多。由于个人素质与满足社会需要的不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待遇可以达到数倍以上的差别。人们认识到了个体素质对个人收入的重要影响,从而转为重视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和***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要求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思想,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发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异于他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选择力所能及的社会需要的工作,在工作、生活中得到快乐。
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策已经全面推行十多年了。目前阻碍我国素质教育的因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5]。新“脑体倒挂”现象可以看做是社会对应试教育、对学历说“不”。因而一旦社会发现并重视具备优秀素质的个体,家庭就将逐渐重视并开始有意识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助于学校深化推动素质教育。一旦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就将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从而大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五、出现新“脑体倒挂”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脑体倒挂”现象出现之后,首先要清楚的是,农民工的收入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并不是因为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是因为近年来农民工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国的农民工已经达到2.5亿,数量远远多于每年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所以总的来看,两者的平均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一直过低,***和***府多年来一直将“三农问题”列为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换来的收入提高了一些,我们不必过于惊诧。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较低,但是其增长幅度与增长空间是搬运工、保姆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与素质,不愁拿不到高薪。如果一个从事简单工作的文员的收入一定要高于整天干重体力劳动的搬运工的收入,或者一个大学生文员的工资一定要高于高中生文员的工资,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技术性的体力劳动者劳动(例如货车司机)的复杂程度、承当的风险都比一些“白领”的工作(例如文员)要高得多,他们应该得到更高的回报。不能简单地认为“读过大学的”就应该比“没读过大学的”工资高,而不对其从事的工作与付出作具体的分析。事实上,在国外干脏活、累活和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者的工资都是很高的。显然,我国目前正处在这种转变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有权.警惕新一轮脑体倒挂现象[J].中学***史地,2012,(4):72.
[2]姜春康.高学历低底薪就是脑体倒挂?[J].教育与职业,2010,(22):82.
[3]郭兵.新“脑体倒挂”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9):139.
[4]王湛.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5]陈坤华,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17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脑体倒挂”现象的正面意义